㈠ 軍用迷彩服主要是用什麼面料
軍用迷彩服主要是用化纖面料。
化學纖維織物是近代發展起來的新型衣料,種類較多。這里主要是指由化學纖維加工成的純紡、混紡或交織物,也就是說由純化纖織成的織物。
不包括與天然纖維間的混紡、交織物,化纖織物的特性由織成它的化學纖維本身的特性決定。
迷彩服是一種利用顏色色塊使士兵形體融匯於背景色的偽裝性軍服。
(1)軍隊制服面料擴展閱讀:
起源
最早使用的偽裝性顏色軍服的是英國軍隊。1864年12月,英軍大尉哈里·巴納特·拉姆斯汀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組織非正規軍「英國陸軍偵察隊」。
在製做偵察隊軍服時,拉姆斯汀針對當地黃土地裸露多,風沙大的特點,為了偵察時便於偽裝,選定了土黃色軍服。在後來的作戰行動中,這種軍服 起到了較好的偽裝效果。
源於蘇格蘭獵鳥人偽裝服,有關迷彩服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蘇格蘭的「吉利服」(GhillieSuit)。這原本是一種由獵戶使用的偽裝用具,相傳為獵手吉利(Ghillie)所發明,主要用在隱身於叢林中,麻痹鳥兒以實施獵殺。
最初的吉利服就是一件裝飾著許多繩索和布條的外套,在植被茂密的環境中隱蔽效果很好,即使警覺敏銳的鳥兒也難以發現。
發展
吉利服在二戰中得到普及,並改名為「狙擊手服」(Snipersuit),Snipe(沙錐鳥)就以行動迅捷難以獵捕著稱,而擅長獵殺這種鳥的人就被稱為Sniper,後來就成了狙擊手的專有名詞。
1899年,英軍入侵南非,與當地的荷蘭人後裔布「布爾人」進行持續3年的「英布戰爭」。布爾人兵力少,英軍人多,雙方兵力對比約為1 :5。
但布爾人發現,英軍穿紅色軍服,在南非的森林和熱帶草原的綠色中格外醒目,極易暴露。布爾人從中受到啟發,立即將自己的服裝和槍炮改為草綠色,便於在密草叢林中隱藏。
布爾人常常神不知鬼不覺地靠近英軍,突然發動襲擊,打得英軍措手不及,而英軍想打卻難以發現目標。這場戰爭雖然最終是英軍取得了勝利,但英軍傷亡達9萬多人,遠遠超過了布爾人軍隊的傷亡人數。
這場戰爭使歐洲各國認識到在現代戰場上人員偽裝的重要性,紛紛裝鮮艷的軍服顏色改為綠色或黃色,以達到隱蔽的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各種光學偵察器材的出現,使穿著單一顏色軍服的士兵很難適應多種顏色的背景環境。
1929年,義大利研製出世界上最早的迷彩服,它有棕,黃,綠和黃褐4種顏色。
1943年,德國為部分士兵裝備了3色迷彩軍服,這種迷彩服遍布形狀不規則的3色斑塊,一方面這些斑塊可歪曲人體的線條輪廓;另一方面,其中部分斑塊顏色與背景色近似一體,部分斑塊又與背景色差別明顯,從視覺效果上分割了人體外形,從而達到偽裝變形的效果。
德軍的迷彩服在實戰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後來各國軍隊紛紛仿效,並對迷彩的顏色和斑塊的形狀進行研究改進。
1960年代以後新研製的迷彩服採用合成化學纖維製成,不僅在防可見光偵察方面比原先的棉布材料優越,而且由於在色彩染料中摻進了特殊的化學物質,使迷彩服的紅外光反射能力與周圍景物的反射能力大體相似,因而具有了一定的防紅外光偵察的偽裝效果。
如今,迷彩已不僅僅是在士兵的軍服和帽盔上使用,各種飛機、軍用車輛等軍用器材裝備上也普遍使用了迷彩。
㈡ 請問有誰知道二戰德軍軍服的面料是什麼啊
夏季軍服採用混紡棉質材料,冬季則採用羊毛布料與人造纖維材料合織。
㈢ 軍訓時的軍服都是什麼面料做的
軍服是滌綸面料做的。常見工作服和老式迷彩服用的是棉滌綸或者棉麻,可以保證較高的舒適度也不容易起毛,缺點就是刮裂了開口不注意很容易擴大;比較好的一些用的是斜紋布,耐刮蹭性能比較好
滌綸面料是日常生活中用的非常多的一種化纖服裝面料。其最大的優點是抗皺性和保形性很好,因此,適合做外套服裝、各類箱包和帳篷等戶外用品。
特點:
1、滌綸織物具有較高的強度與彈性恢復能力,因此,其堅牢耐用、抗皺免燙。
2、滌綸織物吸濕性較差,夏季穿著有悶熱感,同時冬季易帶靜電、影響舒適性。不過洗後極易乾燥,且濕強幾乎不下降,不變形,有良好的洗可穿性能。
3、滌綸是合纖織物中耐熱性最好的面料,具有熱塑性,可製做百褶裙,褶襇持久。
4、滌綸織物的耐光性較好,除比腈綸差外,其耐曬能力勝過天然纖維織物。尤其是在玻璃後面的耐曬能力很好,幾乎與腈綸不相上下。
5、滌綸織物耐各種化學品性能良好。酸、鹼對其破壞程度都不大,同時不怕黴菌,不怕蟲蛀。
參考鏈接:網路-滌綸面料
㈣ 中國建軍以來共有幾種制式軍服分別是什麼
7種。
1,中山裝八角帽
1928年紅軍利用戰場繳獲的幾架縫紉機在江西寧岡挑寮村的一座破廟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裝廠,也就是說,這時起紅軍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這一時期紅軍的服裝樣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裝、八角帽,綴以布質的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
2,五零式
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陸海空三軍幹部夏服均用棉平布製作,以服裝顏色、大檐帽帽徽圖飾區分軍種。全軍幹部、戰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陸軍幹部夏服有兩個上挖袋,褲子為西式褲,設有後槍袋。海空軍幹部夏服有四個挖袋。海軍幹部設有上白下藍和全藍服兩種。
3,五五式
55式軍銜服裝分禮服和常服兩類,首次突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禮服配發校以上軍官,在重大禮儀場合和出國訪問時著穿,同時還設有海軍艦艇尉官禮服和水兵禮服,以及軍樂團、儀仗隊、文工團、體工隊禮服。軍官禮了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
4,六五式
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隨即廢止55式軍銜服裝,全軍幹部、戰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帶紅五星帽徽和全紅領章。
由於受"左"的思想的干擾,部隊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軍銜制。軍銜服裝隨即廢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綴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樣式與55式常服相同。
5,八五式
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准了軍服改革方案,並於1985年裝備部隊,定名為85式軍服。85式軍服仍然沿用55式軍服樣式。僅解放帽改為大檐帽,佩帶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和軍種肩領章。
6,八七式
系列服裝分禮服、常服、作訓服三類。
禮服是軍官在重大慶典和重要外事活動時著穿的制式服裝。分夏禮服和冬禮服兩種。禮服為西服式。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按不同顏色和褲中縫牙線的顏色區分軍種。
7,零七式
標志服飾主體圖案,以「八一」軍徽、長城、盾牌、鋼槍、飛翅、鐵錨為主,象徵人民軍隊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鋼鐵長城,體現全軍官兵獻身國防的堅強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
(4)軍隊制服面料擴展閱讀:
中國工農紅軍初期的服裝主要靠自製或從敵人手中繳獲而解決,沒有統一的樣式。紅軍製作軍服的材料來源:一是從城裡買來;二是把打土豪沒收來的衣服和布料加以改裝。
紅軍軍裝和小八角帽的設計者是山西省榆次市西赫村人趙品三,他是榆次最早的黨員之一。
第3次反「圍剿」後,趙品三調到中央紅軍學校任俱樂部主任,時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瑞金衛戍區司令、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的劉伯承,有感於紅校學員著裝的雜亂,把設計軍服的任務交給了他。趙品三開始時仿照蘇聯紅軍軍服樣式設計,上衣是緊口套頭的,很不適合南方的氣候。
後改為開襟敞口的,並綴上紅領章,軍帽用適合中國人臉型的「小八角」式列寧帽,帽中央綴一顆紅五角星。趙品三設計的軍服,得到了劉伯承的認可,並隨之普及開來。
抗戰全面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服裝、標志基本與國民革命軍相同。理論上,除無軍銜、無「符號」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懷在內的絕大多數軍官均無大禮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葉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服裝與國軍中央軍和除東北軍外的其他部隊完全相同。
但實際上,八路軍軍裝色調極其混亂,骨幹部隊為繼承自中央紅軍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國軍後勤供給的部隊為仿德國灰色,後來軍服均為根據地土法生產,山東、河北製成時通常為黃綠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
㈤ 軍服用什麼材料製成
按照服裝種類不同,材料也不一樣。
一般成分有棉、滌 綸按照一定配比紡織,另外加入一些化纖成分具有減小紅外特徵的特點。
冬季常服、艦艇水手的甲板外套是毛呢料,夏季常服是卡其斜紋棉布或麻布,PT訓練服是聚酯速乾材料,作戰服是阻燃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