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匠人精神
關於匠人精神,俞敏洪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經營,用心闡釋人生」。
李宗盛這樣說:世界再嘈雜 匠人的心絕對是安靜的 面對大自然森林的素材 要先成就它,它才能成就我。
可見,匠人精神:是一種做事的態度,專注做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精益求精,匠人精神體現了專注與堅持的魅力。
來自於上海的旗袍大師,褚宏生,讓中國的旗袍之美名揚國際!被譽為百年上海的旗袍傳奇!出生於1918年的褚宏生,16歲開始學徒,從「小裁縫」做到「老裁縫」用了80餘年。
經過他密密縫縫的旗袍不下五千件。先後為影後蝴蝶,宋氏三姐妹,杜月笙,鞏俐,孟庭葦等等手工縫制旗袍,用孟庭葦的話說:他做的旗袍就像皮膚一樣。
褚宏生旗袍店的特點在於對尺寸的精準,就是根據不同客人的身材旗袍進行量身定製手工修改。旗袍最講究"可身",多一分則肥,少一分則窄。
做一件旗袍,需要量衣長、袖長、前腰部、後腰部等26個尺寸,褚宏生的皮尺在客人身上的各個部位遊走,量出一套旗袍的尺寸,他眯起眼睛,腦海里已勾畫出成衣的模樣。
有一次影星鞏俐特意安排自己的助理過來找褚宏生做旗袍,她很多通告無法親自來到店裡,助理只拿出一張鞏俐拍戲時穿旗袍的照片,褚師傅通過目測決定給鞏俐做衣服!在了解了相關的幾項數據後,又結合鞏俐本人的氣質和材料以及對材料的喜好,褚宏生硬是做出了一件讓鞏俐感到非常合身的海派旗袍!
旗袍匠人褚宏生說自己就是做了一輩子旗袍的"裁縫",他用畢生心力沿襲傳統工藝,專注做旗袍,讓每一件旗袍不僅體現了女性美,更弘揚出了東方文化,讓中國旗袍之美點亮世界。褚老一針一線間旗袍的熱愛,對尺寸的精準把握以及謙卑敬業的態度,讓我們由衷贊嘆,更是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續寫著匠人傳奇。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手工製作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很多大型企業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大量的流水線作業讓工人們冷漠和疲憊。甚至機器人的加入讓產量年年翻倍,質量卻成了「差不多就行了」。
正是這種對產品質量的差不多,讓多少礦工失去生命。小張是某國有企業的車間工人,主要給煤礦企業生產液壓支架。工作枯燥乏味不說,還有毒有害。無論春夏秋冬,小張和工友們都是穿著厚厚的工作服,裡面還要套上保暖衣保暖褲,冬天還好夏天車間里又悶又熱,天天出痱子。
這讓工人們苦不堪言。由於工廠實行計件制,大家都忙於多出數量,多掙錢,有些時候,並沒有嚴格按照生產工藝生產,想著差不多就行了,也許質檢查不出來。事實上,質檢部門也是同樣的心理,對於出口國外的產品把控嚴格,層層把關。
而銷往國內的尤其偏遠地區小礦井的,質檢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什麼?因為價格低,工廠利潤低,自然製作成本也受到了壓縮。工人們忙著賺錢,工廠疏於對質量的把控。導致礦井坍塌時,液壓支架形同虛設,礦工的生命得不到一絲保障。
試問,質量就是生命只是一句口號嗎?對待工作的態度呢,加工的專注到哪裡去了?難道基層的工作就不需要匠人精神嗎,這樣的產品也能貼上中國製造?
嚴謹,一絲不苟。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採取嚴格的檢測標准,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用專注的態度,一流的服務去創造市場價值。這不是一代人的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傳承。
無論各行各業,你是商人,企業家,理發師,還是車工木工,都是匠人精神來打磨自己。不管傳統手工製作還是機械化量產,都要讓沒一件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讓中國范兒的名片更閃亮。
工作是一種修行,將畢生歲月奉獻給一門手藝、一項事業、一種信仰,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種什麼精神支撐呢?那無疑是匠人精神,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秉承匠人精神,並世代傳承。
2. 上海最後的「手工裁縫」,堅持86年只做旗袍,為什麼如今技藝卻面臨失傳
網上有這么一個說法:"衣櫃裡面沒有一件旗袍的女人,是不完整的。"誠然,女性的身份也好,行為也罷,不需要通過一件衣服去定義,但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旗袍對於中華女性來說,的確有著不一般的地位。
3. 為旗袍而生!83年做5000多件旗袍,上海灘名媛們背後的男人
「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一輩子,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褚宏生
發現中國好手藝
錦袍素雅身段嬌,春風拂柳展妖嬈。
說起旗袍,大多數人腦海里都會不自主地閃過《花樣年華》里的蘇麗珍。
在劇中,張曼玉以23套顏色、風格各異的旗袍展現了優雅迷人的東方女性之美。
我想大抵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瑰麗的旗袍夢。
電影《花樣年華》劇照
旗袍固然美,卻也離不開手藝人的創造。
他們用一針一線將旗袍的獨特向世人展現,唯有創造的生靈才會是生靈。
褚宏生便是這其中的一人,從16歲到99歲, 他一生製作了5000多件旗袍 ,
從民國美人到現代名媛,從政治圈到影視圈,無數人拜倒在他的手藝下,成為他的忠粉。
手藝人的成長,大都並非一蹴而就的,
而儲宏生的成功,卻彷彿輕而易舉。
可能荊棘遍地,但我仍想走一遭
2017年,褚宏生99歲。這個年近百歲的老人,從16歲開始,只做一件事——手工製作旗袍。
16歲那年,褚宏生被父母從蘇州吳江老家送到上海,拜當時上海灘最有名的裁縫朱漢章為師。
學徒僅僅2年的時間,他便因為影後胡蝶量身定製的旗袍而一舉成名,轟動了整個旗袍圈。
當時不管在誰看來,他的成功都過於順利。 但在成功的背後,隱藏的是他當學徒時的努力和用心。
褚洪生工作室
當時與褚宏生同期的徒弟們都開始動手幹活時,而師傅卻一直讓自己練基本功,褚宏生只能幹著急。
但其實是師傅看出他是塊好料子,又怕他把「學生意」錯當成「跑生意」——把待人接物的技巧當成了養家糊口的路子,所以才用 3 年時間磨煉褚宏生的性子。
「剛開始的時候我特別不服氣,氣呼呼地去找師傅理論,」褚宏生慢悠悠地回憶, 「幾年後,我才理解師傅的苦心,他是讓我別心急,說以後我會比他們做得更好。」
褚宏生出師後,師傅送給他一條愛馬仕款式的老皮尺,搭在褚宏生的脖子上,這一掛就是77年。
1936年,他接到了自己作為學徒的第一個大單,為影後胡蝶量身定做一件旗袍。正是這筆訂單,徹徹底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當時褚洪生因為創新的理念與師傅爭論不休, 他堅持選用法國蕾絲替代原有的面料, 這樣新穎又大膽的想法,在當時如若失敗,可能會成為他旗袍生涯永遠的黑點。
他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不顧師傅的反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與傳統相悖的一條路,可能荊棘遍地,但他仍想走一遭。
獨特的旗袍遇上美麗優雅的佳人,二者交相呼應,一經面世,就受到了眾人的追捧。有人感慨: 「以胡蝶之艷光亦未能使旗袍失色。」
自那以後,褚宏生逐漸名揚四海,連當時的宋慶齡都忍不住要求他的量身定做。
客人也從胡蝶,宋慶齡變成了張曼玉,鞏俐等人,甚至連杜月笙都把他請到家裡去做。
漸漸地,人們開始稱他為「上海灘名媛們背後的男人。」
旗袍,她有她的性格
從那以後的80多年歲月里,無數時光都被他縫進了那五千多件華麗的旗袍里。
手藝從來不能一蹴而就,做旗袍也不例外。一件旗袍的完成必定要經過繁復的步驟,釘直角扣、劃線、刮漿、開滾條、縫紉、盤扣、量體、打樣……
在 科技 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繁瑣的工序本可以用機器來代替,但褚洪生仍然堅持純手工製作,從不曾動搖。
他常說:「旗袍就像一個人一樣,不是機器硬邦邦的,她圓潤有性格,只有人手才能縫出。」 這是一位匠人的堅守,更是對於傳統手藝的堅持。
作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大師」級裁縫師,他卻只說自己只是一個做旗袍的「普通裁縫」,比起沽名釣譽,他更喜歡把自己埋在布堆里專心致志地研究旗袍。
他做了一輩子的旗袍,卻沒有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相比於錢, 他的眼裡只有旗袍。
「我就是個做旗袍的,現在老了都做不了旗袍了,就只能幫別人量身,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一輩子,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在他看來,旗袍是世上最美、最能體現女性特質的服裝,而且無論時光如何流轉,旗袍永遠不會過時。
盡管已經耄耋之年,說到自己最喜歡的旗袍,褚洪生仍然兩眼發光,就像個看到自己喜歡糖果的孩子。
這個近百歲的老人,在這個成衣泛濫的年代,以近乎笨拙和執拗地堅持,保持著這一針一線的溫度。
他的合作夥伴,忘年之交周朱光評價他:「是一位神人,不用量就能說出客人的三圍,他非常純粹,好像腦子里只有旗袍,為旗袍而生。」
上海灘最後的裁縫,已成絕唱
2017年春節,99歲的褚宏生作古了,他的旗袍已成絕唱。
談到旗袍,他曾不止一次說過自己的願望,就是: 「等到某天,旗袍能回到中國女性的日常裝當中去。」
很遺憾,他沒有看到這一天。更遺憾的是,隨著大師的離去,一個衣香鬢影的時代結束了。
旗袍不復昨日之榮光,我們再難逢見一個穿著旗袍的女子,走在城市的尋常巷陌,風光動人。
這個見證了旗袍起起落落,東方女性審美幾經變換的的旗袍匠人,帶著對傳統的守護與未來的期盼告別了人世。
直到最後,他仍在堅守著自己的旗袍之道,即: 女人身上流動著的氣韻,是含蓄與性格之間微妙的平衡。
在如今快餐文化的影響下,無數的手藝人被 歷史 的洪流淹沒,無數的手藝被現代化的工藝沖擊,無數傳統工藝就這樣慢慢地消失在 歷史 的長河中,這又何嘗不是中國文化的悲哀呢?
只願世人有朝一日能慢下腳步,看看那些幕後的手藝人,看看那些已經失傳的藝術,將之發揚光大。
風尚來來去去不變的是對手藝的歷練
匠人老去,匠心不息
4. 上海旗袍大師褚宏生收學徒嗎
不收。
1918年出生的褚宏生是上海著名的旗袍製作大師,同時也是上海最後一位手工旗袍師。褚宏生不準備收學徒。他覺得現在年輕人太過浮躁,很難堅持下來。
旗袍,又稱褀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5. 褚宏生旗袍店的地址
褚宏生旗袍店的地址是上海市徐匯區思南路。根據查詢網路地圖顯示,褚宏生旗袍店位於局滲上海市徐匯區思南路99號(近淮海中路),是一家手工旗喊早袍定製商桐滲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