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近代中山裝校服

近代中山裝校服

發布時間:2023-09-15 09:03:03

① 中山裝和日本的校服有甚麼異同

孫中山先生認為,革命既然成功,便應該穿一些符合時代的服裝,但若改穿西服,似乎變成「抵制國貨」了。於是他提出「常服聽民自便」的原則,希望設計一種方便好穿、便於動作的服裝。他吸收了西服輕便、得體的優點,再參考日本學生的校服,授意中興會的成員黃隆生,創制出這種有中國特色的便服,依據「禮,義,廉,恥」定前身四個口袋,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依據五權分立原則,前身改為五粒鈕扣,依據三民主義原則,將袖口定為三粒扣;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中山裝的造型特徵: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其二,門禁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總的來說中山裝是吸收了西服輕便、得體的優點,再參考日本學生的校服,創制出這種有中國特色的便服。

② 民國大學生都穿什麼樣的校服

說起民國校服,大家第一影響肯定是影視劇裡面的形象,那真實的民國學生穿得校服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及日本,學生穿校服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了。中國自上世紀20--30年代部分學校及洋學堂中也開始規定學生必須穿統一的校服(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響)

一百年前,校服是社會進步的象徵;一百年後,校服是社會爭論的話題。今天和以後,校服代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或許是次要的,重要的應該是校服本身的品味。

在1929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之後,是年的4月16日曾公布了《服制條例》,對男女禮服、制服做出規定女性禮服有兩種,一是藍色長袍,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類似於這樣

二是襖與裙,襖為藍色,長僅過腰,袖長剛過肘,裙為黑色,長及足踝。類似於這樣

後來為了方便開始流行是上衣下裙,一雙黑色牛筋底布鞋,還有緊緊貼在雙腿的白色長筒襪,常被稱為「五四裝」。

看那我們來看看一代才女林徽因和她的表姐妹們,她們穿的是北京培華女子中學的校服

再到後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女性開始注重曲線美,原為滿族服飾的旗袍,因其製作時打得腰褶和胸褶能夠勾勒女性的身材曲線,逐漸受到大學女生的喜愛,在大學校園里流行開來。

1948年,北京清華大學,當時大學生穿著校服參加體育活動,充滿了青春和活力。

而男生的校服基本上沒什麼變化,多為改良版的中山裝,直直的翻領依偎在脖頸四周,利落、剛毅,翻蓋口袋分列兩側,成為民國學生的標配。

再到後來,為了體現艱苦樸素的精神,我們熟悉的經典款式,白襯衣配藍褲的校服開始流行(哈哈,開不開心)

時代在進步,在那個中西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時代,個人認為民國時期的校服真正反應了學生時代該穿的服裝,朴實,大氣,端莊得體,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想法?

③ 中國校服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校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近代學堂,當時校方已開始發給學生統一的衣服、帽子、靴子,並從傳統服裝漸變為西式制服。1920年後,中國各地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校服,如北京大學明文規定必須穿長袍。之後標准校服演變為男生著中山裝,女生穿陰丹士林旗袍。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

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

菁菁校園,無處不張揚著春潮熱力;年輕的歡聲笑語充斥著每一個角落。而校服——正是這飛揚青春最直觀、最生動的載體,是校園里永遠流動的風景。近百年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里灼灼生輝。

④ 中山裝的形成發展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英國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為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
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在清朝(1644年~1911年),受剃發易服影響,中國男子都是被迫強制,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建立北洋武備學堂,聘德國教官訓練,軍服也參用德式,夏用黃卡嘰布、草帽,冬用黑呢衣褲帽。
1895年,兩江總督張之洞亦仿德制編練自強軍,「令其悉照洋法操練,並其行軍、應用、軍火、器具、營壘、工程、轉運、醫葯之法,亦俱仿之」。與此同時,袁世凱採用德操編練新軍,官弁軍衣靴鞋均仿德式,顏色一律純用黑色,「在營軍衣均須窄小,尤須大眾一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當時的《奏定學堂章程》記載: 各省學堂冠服一端,率皆效仿西式,短衣皮靴,文武無別。仿效西洋式樣的新軍軍官軍服,全國推行新式陸軍訓練軍制改革是清末改制的一項。
清末新軍出現了一些改變,1905年清末新軍軍服改革,基本上是照搬了歐洲特別是德國的軍服制度和軍銜制度。鑒於清新軍改換日本軍服後,長辮無法塞入軍帽中,影響射擊的准確性,練兵處建議准予軍士剪辮。《大公報》趁此時機,再次發起剪辮易服的討論。清政府為了不給輿論以剪辮易服的口實,竟下令士兵將發辮盤於軍帽之中。 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以後,中山覺著當時的服裝不足以顯示辛亥革命成果,而當時孫中山覺著也應當有一個代表中國人民的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飾,於是孫中山先生便結合西服和一些特殊含義創造了中山裝。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歐洲軍服,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
另一說為粵版。說是孫中山1923年任廣東大元帥時,以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設計,在自1902年在河內籌組越南興中會時即追隨他的老裁縫黃隆生的協助下,製成了第一套中山裝。這一說法大體可信,細節未必可信。孫氏廣東人,廣東人向來視南洋為第二故鄉(陳嘉庚在其回憶錄里亦有如是表示),南洋企領文裝與廣東便服十分近似,因此產生一種廣東版的中山裝自然比較靠譜。《北洋畫報》1929年5月14日第318期有一篇妙觀的《中山裝之起源》談到:「昨晤自南來某要人,為述民黨制服之起源,始恍然於所謂代表三民五權等說,均屬牽強誤會。某之言曰:『昔先總理在粵就大元帥職後,一日,擬檢閱軍隊,欲服元帥裝,則嫌其過於隆重不適於時,西服亦無當意者,正檢閱行筐中,得舊日在大不列顛時所御獵服,頗覺其適宜,於是服之出,其後百官乃仿而制之,稱之曰中山裝,至今式樣已略有變更,非復先總理初時所服者矣。』雲雲。某君隨侍中山多年,其說當不虛也。」
其實,更為靠譜的,應當是中山裝源於學生裝。初期的學生裝多仿效日本學生裝詰襟,而日本學生裝用的是日本海軍裝,日本海軍裝是學的歐洲軍裝。孫中山在日本多年,喜歡穿日本學生裝。故1926年11月,《良友》畫報出《孫中山先生紀念特刊》時,刊登的孫中山照片的介紹就徑說:「先生喜服學生裝,今人咸稱為中山裝。」《申報》1926年5月5日第21版消息《三友實業社職員改裝》:「其服制分甲乙二種,甲為中山裝,即學生裝,乙為世界裝。」甚至在一些重大時政新聞中,也作如是觀。《申報》1928年7月19日第8版《蔣昨續在北大講演》:「今日九時半,蔣學生裝到北大對各界講演,聽眾千餘,首講打倒軍閥……」作為孫中山的繼承人,蔣介石穿的當然是最正宗的中山裝,可是報章也直書其為學生裝。 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是中山裝的創始人。
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 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以前流行的說法是: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文或國民政府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有關中山裝的三民主義、國之四維、五權憲法等政治含義流傳甚廣,方興未艾,已經成為大陸高中歷史課堂甚至社會上流行的「常識」。然研讀所有相關論著,始終未發現有支撐史料。專攻民國風俗文化的南開大學李少兵教授,著名孫中山研究專家、中山大學孫中山紀念館原負責人余齊昭都不以為然。
江蘇師范大學薛偉強博士於2014年做了全面深入的考證,基於民國時期大量官私文獻的梳理檢核,沒有證據支持孫中山或國民政府曾賦予中山裝特殊的政治含義。民國時期中山裝的流行既包含政治原因,也有現實合理性。國家權力的規訓、引導是主要的外因,民眾的接受和認可是主要的內因,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漸進過程,但其中並不存在所謂特殊的政治文化。1929年,雖然民間曾經出現過一次中山裝象徵「三民五權」的說法,但其後一度中斷數十年,直至民國結束未曾在文獻中再現,說明在民國時期知之甚少、不被社會認可。
通過建國後大量文獻和史實的排比分析,中山裝所謂的特殊含義復雜的演變過程昭然若揭。新中國建立40多年後,其自1992年夏林根為始作俑者,不過4年,便由科技記者譚經望臻於大成。新世紀初,電視媒體、官方教科書、服裝公司及地方政府等先後大力宣揚,所謂中山裝的三民主義、國之四維、五權憲法等政治文化蘊涵終於成為流行的「常識」。然而,在此期間,相關言論絕大部分出自旅遊、科技、服裝、文學等領域從業者,而且始終沒有哪怕一條史料支撐,包括其中唯一的一篇由歷史學者撰寫的專業研究文章( 陳蘊茜:《身體政治:國家權力與民國中山裝的流行》,《學術月刊》2007年第9期)。
考慮到台灣政府與孫中山的特殊關系,作者也專門電郵咨詢了台灣的陳永發、古偉瀛等知名歷史學教授和專家,他們大部分閱信前連中山裝的「三、四、五含義」都從未聽聞。台灣教育研究院的同行蕭憶梅博士回復說:「關於中山裝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等政治含義應該是沒有明載在台灣中小學教科書的, 至少在歷史教科書是確定沒有的」。 至此,我們可以比較穩妥的認定,所謂中山裝的特殊政治意義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最多可以視為民間娛樂版。 中山裝是孫中山設計而成的,目的是為現代中國人提供輕便的工作兼社交服。孫中山本身只說明推廣中山裝的原因,但沒有講清楚其主要靈感何來?以下簡介中山裝起源的三種說法。
有關中山裝的創作靈感,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來自南洋華僑的企領服。它指出孫中山在1902年起越南籌建興中會分會,委託河內一來自廣東的裁縫黃隆生生產第一套中山裝。孫中山采當時南洋華僑流行的企領代替西裝的硬領,又將企領服的三袋改為四個,可放筆記、紙筆及工具等東西以方便學習或工作。
此外,也有人指出中山裝的主要參考來自中國。源出中國說再分廣東便服說及寧波服便服說。兩者均認為孫中山從中國地方便服為基礎,加入西裝的硬領及多袋等特色而成。有考證指出1916年孫中山托寧波(榮昌祥)裁縫王才運裁出第一套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折衷南洋華僑說及中國說如下:「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南洋華僑說及中國說都似乎有意不提日本的影響。老實說什麼南洋企領服、廣東便服、寧波便服、甚至西裝都不太像中山裝,彼此的關系應該不會太密切。最像中山裝的是日本校服及陸軍士官服。孫中山及革命黨在日活動時間不短(曾留日者眾)。據說孫中山委託日本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然後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王才運依圖生產。亦有一說是1919年孫中山將自己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去上海的亨利服裝店改為便服,成為中山裝的起源。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 八年級 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第八課《辛亥革命》(P39附錄)中的介紹,中山裝的樣式基準來自當時日本的學生制服,依舊能看出兩者的相同之處

⑤ 中國校服是源自中山裝嘛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闔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各式校服


三十年代:旗袍在校園內得寵


三十年代出現的旗袍款校服,逐漸代替了原本的裙衫式制服,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為流行的十年


民國時候漂亮的校服


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台。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楊沫的《青春之歌》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綉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但這可不算校服,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服飾終於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在80年代後期, 「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加粗要考的)



中國的校服


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


看完有沒有感覺到絕望呢?什麼時候的都好看,就你上學的時候運動服統一天下(手動狗頭保命)但是國家有人似乎發現了這個問題要校服改革


近日,民革中央就目前各省份對校服的管理方式不同、效果迥異,有地方出現「劣質校服」、「丑校服」問題,建議改進校服美感和舒適度。


發揮校服的與人與審美能力、


答案來自:」中國校服的唯美進化史「網頁鏈接

⑥ 民國學生裝叫什麼

民國學生裝叫什麼?

不是中山裝!
好多人都會犯這種錯誤,把日本和民國的公立中學男生校服當成中山裝
民國時期的男生校服是模仿日本的
這種校服式樣是19世紀中期以後的歐洲軍裝式樣,燕尾服軍裝的後繼者。
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軍隊開始使用這種軍裝,中學生的校服就是直接用當時的日本海軍服,男生是海軍軍官服,女生是海軍水手服。在昭和時代末期其比例就開始減少了,到了平成時代所佔比例已經是非常小了。
其實仔細看的話完全不一樣,最明顯的就是領子,中山裝是翻領的,海軍校服是立領的;第二是海軍校服是沒有兜的,這種式樣的軍裝後來增加了兜,但校服還是保留的傳統的無兜。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點,就不一一列舉了,仔細看很容易發現。
民國時期的女生校服沒有仿日本,原因是:中國最開始設計校服時沒有設計女生的,當時很多家庭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國」的腐朽思想。導致女生校服和男生校服的設計時間不在一起,因此樣式也不一樣,採用的長袖旗袍上半身的上衣和黑色長裙,從外表判斷其實就是把漢族傳統的長袍分成上下兩部分。
也有說法是日本早期的女生校服也是如此,這點我沒根據也不敢否定,畢竟在大陸學習歷史有太多局限性。
PS:就算是中山裝也不是中國首創,歐洲很早就有這種設計了,因此不能把這種翻領制服全歸類為中山裝。比如二戰蘇聯和德國陸軍軍裝,雖然和中山裝設計非常相似,但也不能稱之為中山裝

民國學生裝配什麼發型

搭配好看的發型,需要結合服裝,以及個人氣質來參考
一般情況下,短劉海的短發更好看

南笙民國學生裝鏈接

淘寶搜南笙同款就有了

民國學生裝和現代學生裝有什麼區別

民國的差不多比較古典,還有長度也比現在的長一點

民國學生裝算不算漢服

不算,漢服是從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明末剃發易服之間的服飾
民國在清朝之後,那時漢服並沒有回到人們的身邊。所以當時的服飾制式和漢衣冠的核心內涵毫無關系。
所以民國學生裝不算漢服

奇跡暖暖民國學生裝怎麼搭配 民國釓浞絞

《奇跡暖暖》民國學生裝
頭發:窈窕淑女
上衣:小鎮姑娘
下裝:小然
外套:薄紗外套
襪子:學生棉襪·藍
鞋子:灰色板鞋
頭飾:花朵發箍.藍
耳飾:星河耳環
頸飾:海上珠
手飾:暖暖之舞首飾
手持物:精裝筆記
妝容:蜜桃甜心

奇跡暖暖民國學生裝怎麼搭配

奇跡暖暖民國學生裝簡單介紹:
【搭配目標】:民國學生裝
【特殊任務】:尋找民國風服飾
【評分要素】:保暖、可愛、性感、成熟、性感、優雅(隨機)
頭發:窈窕淑女
上衣:小鎮姑娘
下裝:小然
外套:薄紗外套
襪子:學生棉襪·藍
鞋子:灰色板鞋
頭飾:花朵發箍.藍
耳飾:星河耳環
頸飾:海上珠
手飾:暖暖之舞首飾
手持物:精裝筆記
妝容:蜜桃甜心

奇跡暖暖民國學生裝怎麼獲得

你好,民民國學生裝分為上衣和下裝,玩家們可以在競技場的星光小鋪中兌換到設計圖,之後在設計工坊中製作獲得。求採納

奇跡暖暖民國學生裝獲取指南

想了解民國學生裝的最新玩法及新聞信息么,下面跟著小骨來一起學習關於民國學生裝的知識吧,希望各位玩家了解後能夠對該游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奇跡暖暖5-6中,暖暖需要和小滿pk民國風的服飾,需要收集民國學生裝,也就是民國校服。那麼民國學生裝怎麼獲得,民國校服怎麼獲得呢?

民國學生裝分為上衣和下裝,玩家們可以在競技場的星光小鋪中兌換到設計圖,之後在設計工坊中製作獲得。

上衣:民國校服(星光小鋪兌換設計圖:24星光幣)

下裝:民國少女(星光小鋪兌換設計圖:21星光幣)

這個只是很簡單的,通關夠用了,如果要高分的話,可以湊一套「人間四月天」套裝。

⑦ 深圳最早的校服

深圳最早的校服是2002年開始的。在各省校服都被噴得體無完膚的時候,唯有深圳市校服成為美的代名詞深圳校服以黑白兩個顏色為主,簡單大方符合中小學生的審美與此同時深圳校服剪裁也非常完美符合中小學生的身。

全國校服的演變

由此可知道校服是學生時代必不可少的標志性物件之一,但學生對於校服的態度卻不屑一顧大多認為校服太丑,穿上去毫無美感可言中山裝是我國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服飾,在民國時期也是中山裝最盛行的階段,那時候的校服就是以中山裝為主男生是一整套中山裝女生則是上衣中上裝,下面搭配百褶裙非常的唯美有氣質。

80年代正式進入普及基礎教學的階段我國的校服以白襯衫為主,夏季是短袖白襯衫短褲春秋則是白襯衫長西褲,看上去非常有精神充滿青春的氣息2001年我國申奧成功是全國的大喜事,為慶祝這一壯舉中小學校服也都在背後描繪上奧運會的標志,那時候的校服款式還比較單一以肥肥大大的運動服為主毫無版型可言。

⑧ 中山裝的來歷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製服。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山裝成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裝。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國家領導人在出席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起源

中山裝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在日本活動期間委託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榮昌祥裁縫王才運依圖生產。《申報》1927年4月20日第17版有一則軟廣告《中山裝之盛銷》:「南京路新世界對面榮昌祥,為製造中山裝之首創家,手工既能講究,式樣又極准確,現應潮流之趨勢,欲求普及起見……」。

該說法的另一支流則說,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到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

⑨ 中國校服發展史:從先秦到民國,看校服的變遷

一直以來,中國式校服因面料經濟實用,耐磨耐操,辨識度高,

從視覺上縮小了貧富差距,在樣式上消除了男女隔閡。

不少學生深感校服設計師的良苦用心,

把穿上校服後那種接地氣又不入俗流,極具考驗顏值的氣質,

比喻成一種出污泥而不染的食材——

不過幸好,隨著韓流的影響,

時尚 學院風款式的校服也已經逐漸在中國流行起來。

男孩和女孩的制服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

例如女孩一般是打領結搭配襯衫和格子裙,男孩則穿西裝打領帶。

但其實如果要追溯中國校服的 歷史 ,那就要從先秦時期說起。

《詩經》一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就概括了先秦時期的學院制服的風格。

當時的學院制服強調合身和舒適,對鞋、帽、冠也有相應的要求。

而這種服飾一直沿用到隋、唐、宋,成為學生專用的制服。

1920年代,真正的制服款式的出現

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國五千年來的舊思想,

新文化運動的意識激發了年輕一代對自由和美麗的渴望。

因此,真正的中國第一代校服就此誕生。

當時的女生校服最有特色,採用中西合璧的風格,

中式上衣,西式百褶裙,外加一雙黑色牛津底鞋和白色絲襪,

也被稱為 「中山裝」

到了民國時期,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讓中國女性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曲線。

作為最初是滿族服飾的旗袍,

因能更好地勾勒出女性的身體曲線而受當時女性追崇,

逐漸在校園里流行起來。

而當時男性的校服是中山裝的改良版,

以黑白為主,剪裁精巧,頗具陽剛之氣,塑造謙遜紳士,

這是當時男性的標配。

到了50年代,受列寧主義的影響的,

全中國主要穿藍灰色制服、列寧大衣或棉大衣。

這一時期沒有特定的校服款式。

男生女生一般都穿白襯衣加藍色褲子或裙子,看起來很整潔。

60、70年代,軍裝校服開始興起。

到了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學生校服也終於有了突破性的改變。

在那個年代,樸素、干凈、純粹的少先隊隊服,

象徵著那個年代的人們有著最朴實的夢和一個全新的開始。

1990年代,主打舒適和運動風的超大號校服成了全國學校的標配。

然鵝,卻被評為以丑冠絕全球的「麻布袋」...

2002年,深圳教育局正式對校服的顏色、款式進行統一,

黑藍白相間的深圳校服的主要特色。

2015年,深圳的中學校服還被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永久收藏。

深圳校服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的展覽介紹里寫著:

自此,深圳校服正式出圈,火到海外。

連著名奢侈品牌prada,

都跟深圳校服撞衫這樣兼顧 時尚 與優惠的校服。

更重要的是,深圳校服還成為海外華裔最愛的搭配單品。

作為一個90後,雖然對那時的校服款式充滿槽點,

但它確實也承載著我記憶里學生時代的歡樂。

時至今日,你還記得曾經穿過的校服是什麼樣的嗎?

與近代中山裝校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裝牛仔連體褲廠家 瀏覽:477
冬季長裙裙子搭配圖片兒童 瀏覽:30
太瘦穿什麼褲子好看女生 瀏覽:941
黑色羽絨服裡面打底配什麼顏色好看圖片 瀏覽:775
淘寶旗袍新款上市 瀏覽:745
做一條裙子要准備什麼 瀏覽:816
紅色加絨衛衣搭裝如何搭配外套 瀏覽:552
我想買卡比優童裝 瀏覽:292
雅馬哈巧格老是斷皮帶 瀏覽:278
怎樣畫牛仔裙子圖片 瀏覽:533
皮衣一般多少錢才是真皮 瀏覽:145
平頂山開童裝店 瀏覽:159
偷絲襪裙子 瀏覽:73
藍色褂子怎麼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875
時尚保暖加厚襯衫價格及圖片表 瀏覽:864
十堰人商哪些男裝店 瀏覽:846
杭州做旗袍的裁縫店 瀏覽:477
女裝品牌取英文名 瀏覽:495
酒紅大紅圍巾搭配 瀏覽:286
露肩裙子怎麼搭配內衣 瀏覽: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