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上世紀60年代,西方時尚時裝潮流是什麼
19世紀60年代的女性時尚潮流就像一個擺鍾,是從一端向另一端的迅速擺動,對整個時尚界具有革命性意義。早期的1960年代依舊被「box dresses」(筒裙)及1950年代末的服裝風格限制著。但在1960年代中期,時尚從倫敦街頭和小蠻腰中獲取靈感。而1960年代末期,深受披頭士樂隊影響,女性服裝更加中性化。縱觀整個1960年代,這是一個每個人對時尚都充滿主觀性的年代。
不久之後,從英國傳來的,帶有入侵性質的披頭士樂隊引領了新的時尚潮流,從音樂和文化兩個方面影響著時尚的發展。直到1966年,1960年初期的時尚元素才變得更加時髦,也更加現代化。衣服的線條感更加明顯,並且更加貼合身體。雖然皮草在當時並不是十分流行,但是手套卻在當時是必不可少的。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秘密裙,可以說1966年,是美國的「迷你裙年」。
② 60年代大家都穿什麼樣式的衣服還有面料呀
一,60年代不管大人小孩穿的衣服面料大部分都是棉線的,也有極少數人的衣服是羊毛的,那時候沒有更先進的面料供給人們享用;
二,60年代冬季穿的棉衣基本都是一個樣式,就是「黑色」大人小孩穿的基本沒有區別,而其他季節就有點區別,由於年齡不同、穿的衣服也不盡一致,一般的情況下大體可以按照以下分類:
1,60年代少年上衣白色的、褲子是藍色的制服樣式
2,60年代中年人上衣黑、藍、黃色的,褲子就是黑色的,一般都是人民服或很少很少的中山服
3,老年人一般沒有什麼職位的工人、農民就是黑上衣、黑褲子
③ 國外服裝材料發展歷史
由厚到薄,由長到短
20世紀初期蘇聯藝術風格是指"絕對主義"、"構成主義"以及"塔特林派"的藝術主張,這些藝術風格都源自20世紀初期的10年代,由蘇聯的藝術家所引導而成的。這些藝術家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將之表現在幾何式的抽象藝術之中。
這種藝術風格也深刻的影響到當時的服裝,特別是在當時的蘇聯,將這種"幾何抽象的藝術風格"與"充滿濃厚政治意味"的主張相互結合,表現在服裝的款式以及面料的花色設計上,形成一種特殊的服裝審美特色。
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美國,但確鼎盛於50年代中期的美國。"POP"是"Popular"的縮寫,意為"通俗性的、流行性的"。至於"POP Art"所指的正是一種"大眾化的"、"便宜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趣味性的"、"商品化的"、"即時性的"、"片刻性的"形態與精神的藝術風格。
這種藝術風格影響到服裝領域中,體現在服裝面料以及圖案的創新,改變了過去服飾裝飾圖案的特點,在歐洲服裝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記。
第一陪和批踏上美國大陸的移民,幾乎是赤手空拳,生活用品對他們來說是極度匱乏的。
初期殖民地時代,移民的衣料主要仰賴英國及歐洲諸國輸入,尺絲寸縷異常珍貴。進入拓荒時代後,在東海岸城市的所謂上流階層,雖可從歐洲進口衣料,但在邊疆拓荒的平民,仍需費盡心思自己解決衣著問題。
當時強烈的勞動使得衣料極易磨損,特唯兆別在1849年礦工蜂擁而至加利福尼亞,形成著名的淘金潮時,這個現象表現得尤為明顯。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堅實、耐用的牛仔褲應運而生。
"Jeans" 即牛仔褲,最早記載於1567年,是對來自義大利港口城市熱那亞(Genoa)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的稱謂,即"Genoese"或"Genes"。 "Jeans"這個響亮的名字只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才被利維公司正式採用,在這之前它被稱為"齊腰工裝褲" (Waist High Overall)或稱"褲子"(Pantaloons)。
利維·斯特勞斯(Levi Strauss)被公認為是牛仔褲的發明者。他原是一個干貨批發商,做面料、服裝、穀物類生意,由於善於經營,在當地贏得良好的信譽。
他出售的灰色帆布工作褲結實耐穿,而且穿上這種褲子後人顯得精幹利落,深受礦工們的喜愛。據說利維的這種褲樣是得到得克薩斯牧童所穿的淺襠緊身褲的啟發設計而成的,他於1850年正式成立利維·斯特勞斯公司。
利維公司生產的501牛仔褲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褲的鼻祖了。 牛仔褲的誕生之初無疑與邊疆繁重的戶外體力勞動聯系在一起,是為礦工、牛仔、鐵路工、伐木工、拓荒者設計的工作裝。
在不斷蘆山盯向西部邊疆開拓的進程中,農業的飛速發展伴隨著工業的日漸繁榮。雖然城市人口迅猛增長,但對於1880年的美國,據說尚有六分之五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衣著方面依然因陋就簡較為隨便。
牛仔褲完全是作為工作裝,鑒於它本身的優越品質,越來越博得體力勞動者的青睞。一夜驟富的"黃金夢"與好萊塢西部電影所描摹的牛仔形象,都使牛仔褲充滿了濃郁的傳奇色彩。
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富裕的東部人對去歐洲度假感到經濟上力有不逮,於是西部地區便成為他們天然的好去處。東部人不僅為中西部的旖旎風光所陶醉,同時也迷上了西部傳奇英雄牛仔的故事,他們喜歡牛仔們穿的英姿颯爽又彌漫著鄉土氣息的牛仔褲。
及至30年代中期,在中西部農業地帶幾乎人人穿著的牛仔褲第一次被帶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自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1935年美國《時尚》雜志的流行專欄就刊登過婦女的工裝褲。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牛仔褲風行世界的決定性因素。當時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戰時重要物品,一度作為美軍制服,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
戰後士兵返回家園,大量積存的牛仔褲便在當地 *** 發售,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普及開來。在美國本土,戰爭令婦女走上男子的工作崗位,為牛仔褲在女性中的普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機。
當時的學生也穿牛仔褲作為與勞動者團結一致的象徵。戰後形成一種人人穿牛仔褲局面,牛仔褲可謂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服裝。
由於供不應求,牛仔褲還曾是美國與前蘇聯及第三界國家黑市交易的大宗物品,可見其流傳之廣。 50年代,影視傳播業的崛起塑造了美國人心目中的反傳統英雄形象,牛仔文化伴隨著好萊塢的輝煌時代進軍全世界,如電影《無端的反抗》、《天倫夢覺》等,片中男主角占士甸身穿牛仔褲在銀幕登場,被輿論譽?quot;全界世少女的夢中情人"。
牛仔褲同樣是好萊塢名星馬龍·白蘭度、約翰·韋恩、貓王、麥當娜等人的愛物,成為青少年們效仿、追求的目標,影視娛樂行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0 世紀60、70年代,牛仔褲在二戰後成長起來的新生輩倡導的反戰、反體制、反傳統運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再次被視為革命和反叛形象的代表。
工人及其他勞動者依舊把它作為工作和生活裝,在校生、嬉皮士等年青人也樂意以此為輕松、時髦的日常裝。迪斯科舞廳使牛仔褲成為晚間服飾的愛物。
這時期牛仔褲的外觀發生了較大變化,最明顯的特點是褲管傳統的瘦身裁剪演化為喇叭造型,即牛仔喇叭褲,褲管的闊度前所未有。裝飾、面料、色彩、後整理等方面的新手法更加層出不窮,牛仔褲的流行因而一日千里,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其後,設計師牛仔褲的面世將牛仔被帶到了流行時裝的最高層。牛仔褲的賣價與高級女裝相比也毫不遜色,這對於它最初的生產者而言,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天方夜譚。
經歷了10餘年的流行 *** ,80年代雖然設計師牛仔褲席捲世界,但西方諸國的牛仔褲流行熱潮實際上卻有所降溫,老牌牛仔公司如利維公司紛紛採取措施壓縮規模與生產線。此時曾一度流?quot;乞丐裝"、"破爛式"。
80 年代中期,Levis率先掀起回到基本型的宣傳活動,其他老牌牛仔公司隨之響應,導致懷舊風潮一直延續到90年代,五袋式經典、紅褲邊、銅鈕取代拉鏈的牛仔褲又成了搶手貨。而在中國,此時剛剛興起牛仔褲熱,巨大的人口資源與衣著觀念的日新月異,使牛仔褲商的事業發展如日中天。
大蕭條時期,牛仔褲常給人一種不愉快的聯想,穿的人越多就越讓人覺得普通勞。
縱觀服裝的發展史,之所以有中外服裝那麼大的區別和兩地不同的文化和穿著觀念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的。
從服裝的穿著看,中國人講究儀表的修飾,西方人崇尚顯露人體的美;中國人的服裝行為注重自我調節,所以比較保守,少變化,而西方人的服飾行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比較開放,多變革;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服裝的製作工藝上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式服裝結構是整片式平面型的,重視二維空間效果,不強調服裝與人體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裝表現人體曲線,服裝平直寬松,採用平面裁剪法。西式服裝結構是分割式立體型的,強調三維空間效果,在結構上以立體裁剪為主,注重試縫、修訂和補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和體,突出人體曲線美。
其次是中式服裝的製作是靜態的,西式服裝製作是動態的。傳統的中式服裝的剪裁都是放在案板上進行的,衣片的衣縫均以直線為主,所以衣縫線條等均是用粉線團彈出來的,在衣片中間也不做任何收省或分割組合,衣片是整片的很少有附件或配件。
即使有少量的衣袋等附件,也是採用蓋貼的形式帖縫上去的。衣片縫合時也只是兩塊衣片上下對疊後沿邊縫合即可,根本不需要有試樣或修正過程,所以是一種靜態式的製作過程。
成衣後造型方正、整齊,穿在身上成為一種人體的偶像或禮儀習俗的象徵。這種靜態製作服裝的形成,完全是和中式服裝平面型結構有關,也和我國的民族性格喜靜不喜動有關。
縱觀服裝的發展史,之所以有中外服裝那麼大的區別和兩地不同的文化和穿著觀念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的。
從服裝的穿著看,中國人講究儀表的修飾,西方人崇尚顯露人體的美;中國人的服裝行為注重自我調節,所以比較保守,少變化,而西方人的服飾行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比較開放,多變革;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
服裝的製作工藝上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式服裝結構是整片式平面型的,重視二維空間效果,不強調服裝與人體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裝表現人體曲線,服裝平直寬松,採用平面裁剪法。西式服裝結構是分割式立體型的,強調三維空間效果,在結構上以立體裁剪為主,注重試縫、修訂和補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和體,突出人體曲線美。
其次是中式服裝的製作是靜態的,西式服裝製作是動態的。傳統的中式服裝的剪裁都是放在案板上進行的,衣片的衣縫均以直線為主,所以衣縫線條等均是用粉線團彈出來的,在衣片中間也不做任何收省或分割組合,衣片是整片的很少有附件或配件。即使有少量的衣袋等附件,也是採用蓋貼的形式帖縫上去的。衣片縫合時也只是兩塊衣片上下對疊後沿邊縫合即可,根本不需要有試樣或修正過程,所以是一種靜態式的製作過程。成衣後造型方正、整齊,穿在身上成為一種人體的偶像或禮儀習俗的象徵。這種靜態製作服裝的形成,完全是和中式服裝平面型結構有關,也和我國的民族性格喜靜不喜動有關。
服裝,泛指衣服鞋包玩具飾品等的總稱,多指衣服。服裝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就已出現,古代人把身邊能找到的各種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護身。人類最初的衣服是用獸皮製成的,包裹身體的最早「織物」用麻類纖維和草製成。
在國家標准中對服裝的定義為,衣裳,穿於人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產品,又稱衣服。
對現在社會來說,服裝已經是每個人裝飾自己,保護自己,能給自己和家人的必用品,不僅僅為穿,還是一個身份、一種生活態度、一個展示個人魅力的表現。
法國服裝設計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文化本能比較開放,易於融合外域服裝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將服裝視作一門特殊的人體藝術,注重形式,認為形式即內容。在其發展過程中,時代特徵明顯,風格變化昭然。變異與創新性遠大於繼承與連續性。 法國服裝注重立體,外形變得富於變化,服裝採用立體裝飾有其精采之處:一是立體裝飾與立體結構造型相呼應,天然諧調;二是裝飾效果符合審美心理,因為凡是平鋪直敘、一覽無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單調感覺,而層次豐富、虛實搭配、重疊穿插的表面空間有耐人尋味的效果,易於激起觀賞美感。同時盡可能得讓造型體現體形美。法國認強調人體之美的服裝造型兩者並無絕對的孰優孰劣的對比。法國人在世界出啦名的浪漫。所以法國服裝設計尤其著重體現了浪漫與奢華,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在20年代初,氣質優雅的法國貴族淑女們每天最多要換6次穿著,而那時服裝的風格是突出細致的手工和合身的裁剪,這種修長的晚禮服能完美的呈現著女性們玲瓏有致的曲線,而服裝上的各種精美的自然圖形已經透出了當時新藝術的影響力。
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這股奢華風也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簡單實用的風格,這個時期,服裝的款式也變得保守起來,有時甚至很難區分男女服裝的差別。到了戰後,法國時裝再次活躍起來,透過這套參展的夏奈爾服裝可以看出,那時的服裝重在突出女性的干練氣質,並且開始重視服裝與配飾的整體造型設計,這個時期的服裝成就了一批活躍、勇敢進取與生機勃勃的現代女性。而到了40年代後,從參展的服裝可以看出,以迪奧為主導的極度奢侈的晚禮服開始一發不可收拾,這些禮服造型高貴雅緻,使用大量的面料和裝飾物,色彩、款式和搭配也開始天馬行空、無奇不有,這個時期的服裝可謂喚醒了沉寂已久的法國時尚。即便是到了近代,這股奢華風也沒有絲毫的減退,不同的是,它已經不像當初那樣一統天下,因為迷你群、蓬蓬裙、透明服等更具個性的服裝已經帶著不可阻擋的現代思潮湧入時尚的大潮中。法國服裝設計還崇尚表現矛盾、沖突,在服裝構成上強調 *** 、極端的形式,以突出個性為榮。人體美,重視展示人體的性差異,不忌諱表現性感。古典模式是表現女性的第二性徵,服裝款式以露頸、露肩、露背、半胸,以緊縮腰圍和墊臀來表現女性胴體曲線。現代模式是以簡約的形式表現人體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緊身為現代時髦百年的法國時裝到如今已經非常多元,不過誰都會相信,它還將繼續創造著讓世人驚艷的新時尚.
說到法國服裝設計,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法國的高級時裝。 而很多法國人把拉誇看作是法國高級時裝的救世主。上世紀80年代起,簡約風席捲全球,尤其是對法國傳統的高級定製時裝產生了很大沖擊。一些傳統品牌開始依靠吸引年輕、前衛的血液,顛覆傳統。比如今天香奈爾和迪奧的很多設計師都來自法國之外,惟有拉誇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拉誇無疑是藉助服裝語言將法國本土文化精髓轉化得最為透徹明晰,表現最為淋漓盡致的一位。」當時裝步入90年代,風格變得越發趨於樸素簡約之時,拉誇卻依然試圖以時裝的方式去描繪心靈深處的夢境,不斷地推出華麗耀眼的作品。1992年,他推出了復古的巴洛克時代的女裝,採用名貴的緞子、雪紡、輕紗,裁剪更是講究至極,充滿了法國古典宮廷藝術的精神。1994年,他的新品牌「Bazzer」將高級時裝的精緻剪裁注入了年輕化的款式,被認為將華麗和自由輕松地結合了起來。如今法國高級時裝世界聞名。這也正式中國服裝界所缺少與無法攀比的
每個學校考題應該會有多差別吧,我這有兩份我們學校服裝史的復習籽料,你可以參考參考。
中國服裝史復習整理 1. 貫口衫:用相當於兩個身長的一塊衣料對等相折,中間挖一圓洞或切一口,穿時可將頭從中伸出,前後兩片,以帶系束成貫口衫。 2. 司服:專管服制實施,安排帝王穿著的官員。
3. 內司服:專管王後在儀式上穿著的官員。 4. 冕服:包括冕冠,玄衣纁裳,腰間束帶,前系蔽膝,足登舄屨。
玄衣熏裳(玄:黑;纁:絳紅)上以象徵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黃昏之地,然後施之以紋。 5. 十二章紋飾:(上繪下綉,上下各六章)綉日月星辰,取其臨照;綉山形,取其穩重;綉龍形取其應變;綉華蟲(雌鳥)取其文麗;綉繪宗彝,取其忠孝;繪藻,取其潔凈;綉火取其光明;綉粉米(白米)取其滋養;綉黼(斧)形取其決斷;綉黻(雙獸相背形)取其明辨。
6. 蔽膝:腰間束帶,帶下佩之為蔽膝。形式原為遮擋腹與生殖部位,後逐漸成為禮服組成部分,再以後則純為保持貴者的尊嚴了。
冕服中稱為「芾」,祭服中曰「黼」或「黻「。其它服裝上成韋bi。
7. 百家爭鳴導致列國服飾異俗: 儒家提倡「 *** 文武」「約之以禮」「文質彬彬」 道家提出「被(披)褐懷玉」「甘其食,美其服」 墨家提倡「節用」「尚用」不必過分奢華,「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 荀況:強調「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 法家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 8. 深衣: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服式。「續任鉤邊」,不開叉,衣襟加長使其形成三角繞至背後,以絲帶系扎。
上下分裁,然後再腰間縫為一體,因而上身合體下裳寬廣,長至足踝或及地,一時男女貴賤文武皆穿。 9. 先秦服裝意義重大,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等中國服飾的基本形制,並顯露出中國圖案富於寓意(十二章紋),色彩有所象徵(玄衣熏裳)的民族傳統文化意識。
10.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部分收縮緊小,稱之為祛,全袖稱之為袂,因而寬大衣袖常誇張為「張袂成蔭」,領口、袖口處綉方格紋等,大襟斜領,衣襟開得很低,領口露出內衣,袍服下擺花飾邊緣,或打一排密襇或剪成月牙彎曲之狀,並根據下擺形狀分成曲裾與直裾。
11. 秦漢時期冠有:冕冠(平天冠)、長冠(多為宦官、侍者用「高祖冠或劉氏冠」)、武冠、法冠(獬豸冠)、梁冠(進賢冠)等 12. 秦漢冠的諸多樣式: 冕冠:「平天冠」 長冠:「高祖冠」、「劉氏冠」,多為宦官、侍者用。 武冠:為武將用 法冠:獬豸冠(神羊),為執法官戴用 梁冠:「進賢冠」,為文官用。
13. 漢代官員戴冠,冠下必襯漬,並根據品級或職務不同有所區別。文官的進賢冠要配介,而武冠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巾幘。
14. 幘:既是包發巾的一種,秦漢時不分貴賤均可戴用,戴冠者襯冠下,庶民則可單著之。其形似便帽,多平頂的稱「平巾幘」,有屋頂狀的叫「介幘」 15. 袿衣:女子常服,服式似深衣,但底部由衣襟曲轉盤繞而形成兩個尖角、 16. 襦群:襦是一種短衣,長至腰間,穿時下身配群,這是與深衣上下連屬所不同的另一種形制,即上衣下裳。
17. 戰國末期哲學家、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運用五行相生的說法建立了五德始終說,並將其附會到社會歷史變動和王朝興替上,漢滅秦,以土德勝水德,於是黃色成為高級服色。 18. 魏晉男子服裝以長衫為尚(袍有祛,而衫寬大敞袖,有單、夾二式,喜用白)。
褒衣博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服飾風格,尤以文人雅士最為喜好。 19. 帔:始於晉代,流行於以後各代的一種婦女衣物,形式圍巾,披在頸肩部,交與領前,自然垂下。
20. 魏晉南北長時期,北方民族最有典型意義的服裝為褲褶和裲襠。 褲褶:是一種上衣下褲的服式,謂之褲褶服,對襟或左衽,腰間束帶,方便利落,顯露粗礦剽悍之氣。
縛褲:以錦緞絲帶裁為三尺一段,在褲管膝蓋部位下緊緊系扎,以便行動。 裲襠:其一當背,其一當胸,形式為無領無袖,初似為前後兩片,腋下與肩上以襻扣之,男女均可穿著,後來裲襠形式運用於軍服之中,改為鐵皮甲葉,套於襯袍外。
這種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稱馬甲,北方稱背心或坎肩,也有單、夾、皮、襖、棉等區別,並可著於衣內或衣外,衣外者略長,衣內者略短。 21. 襆頭:是隋唐五代時期男子最為普遍的首服。
初以以幅羅帕裹在頭上,較為低矮,後在襆頭下另加巾子,以保證裹出固定的襆頭外形。襆頭兩腳,初似帶子自然垂下,至領或過肩,後漸短彎曲朝上插入腦後結內,皆謂之軟腳襆頭。
中唐以後的襆頭之腳或圓活闊,猶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翹,中間似有絲弦,以令其右彈性,謂之硬腳。 22. 大唐三百餘年中的女子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襦群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23. 半臂與披帛: 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長度在裲襠與衣衫之間,故稱其為半臂。 披帛:從狹而長的帔子演變而來,後逐漸成為披之於雙臂,舞之於前後的一種飄帶。
24. 女著男裝,即全身效仿男子裝束,成為唐代女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25. 襕衫:兩宋時期男子常服以襕衫。
④ 60,70,80年代西方的流行穿搭元素和各大時尚品牌的文化是什麼
上世紀60年代,依然有50年代的優雅影子,但加入了更為簡單自信的元素,無性服裝也得到了贊譽。同時,由於對空間的探索,波普藝術帶來的一些未來主義設計和藝術元素也應運而生這是伊夫·聖洛朗著名收藏的靈感來源。
同時,由於受到日本時尚和設計的影響,設計師們紛紛將日本印花元素融入其中,探索新的剪影湯姆·福特(Tom Ford)的女性賦權計劃就是在這個時代誕生的,它給了女性在工作場所的信心和力量。喇叭褲,厚底鞋,個性配飾毒品的廣泛傳播導致了寬松隨意的著裝風格的流行嬉皮士、波希米亞人、各種面料、顏色和輪廓的結合,呈現出多樣化的風格。
⑤ 最早擁有校服的國家是哪一個穿校服有什麼意義
是英國,看一下我國校服發展歷史。
自從辛亥革命以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里熠熠生輝。
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 各式校服 各式校服(34張)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闔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
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三十年代:旗袍在校園內得寵 三十年代出現的旗袍款校服,逐漸代替了原本的裙衫式制服,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為流行的十年 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台。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楊沫的《青春之歌》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綉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但這可不算校服,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服飾終於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在80年代後期, 「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
二十一世紀:制服式校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籠統的運動校服已經滿足不了學生及家長們的要求,越來越多的韓版,制服式的校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制服能一定程度上傳播社會禮儀文化,培養孩子的社會規范性。美觀、舒適、安全是制服的主要表徵,制服設計中加入一定的時尚元素,既不失制服的規范,又能凸顯孩 子的青春活力,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