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華師大二附中和華師大一附中的校服
二附中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B%AA%CA%A6%B4%F3%B6%FE%B8%BD%D6%D0&in=20125&cl=2&cm=1&sc=0&lm=-1&pn=14&rn=1&di=2030147360&ln=127
一附中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B%AA%CA%A6%B4%F3%D2%BB%B8%BD%D6%D0&in=25391&cl=2&cm=1&sc=0&lm=-1&pn=6&rn=1&di=1053811332&ln=16
㈡ 華師大二附中 復旦附中 南模 交大附中 上師大附中
作為fdfz畢業的來跟你說說……
在我的這一代(08年---之前),fdfz作業少的相當發指的,絕對可以在這5所稱雄。社團活動相當多,氛圍么就是比較開放自由。不過一個校長一個風格,現任校長新官上任三把火,估計火還要燒一陣的。
校服的話西裝襯衫領帶裙子,風度還是有的。就是冬季校服比較雷,橘子似地。
英語好,平時喜歡攬事來做做,什麼模聯啊領袖峰會之類的,非常positive非常open的,可以爭取交流名額。
其他,南模文科氛圍應該也不錯,就是學校蠻小的。如果lz偏向出國,在華二和fdfz中選吧。
㈢ 上海最好看的初中校服
上海最好看的初中校服如下:
學校在堅守中創造神話、在平淡中孕育神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奠定了在上海乃至全國的領先地位,正努力朝著「構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創新型中國基礎教育名校」奮勇前行。
2、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創建於1958年,是華東師范大學的教育實驗洞態基地。1963年成為上海市重點中學,1978年被確定為上海唯一的一所直屬重點中學,是批准有高中理科實驗班辦學資格的全國四所中學之一。
學校又新建了閔行的紫竹新校區。擁有兩個現代化的校區,實行一校兩校區的管理格局。
3、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上海外國語大學旦行附屬外國語學校(簡稱:上外附中)是一所七年一貫中學,上海市重點中學,成立於1963年,直屬國家教育部,是建國以後成立的首批外國語學校之一,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半寄宿制外國語學校。
㈣ 太原哪所學校的校服最時尚
看到一個熱門話題,「韓國學生羨慕中國校服」
原來是有一些韓國學生在網上稱,「中國的校服看著就好舒服」,「看起來就挺方便」, 覺得韓國的校服是好看但是穿起來不舒服, 對中國學生表示羨慕嫉妒恨~之前微博上有關「中國校服真的丑嗎」的話題,曾引發十萬人討論,過億的閱讀量!現在我們以太原各大中學校服為例,以小見大,一起來看看太原校服哪家更 時尚 !
山大附中
低調的紅白黑三色搭配,沒有槽點也不算出眾,不過學霸們應該不會在意這些吧…
山西省實驗中學
暗紅色為主調,胳膊上兩道白邊,我母上曾說,穿這顏色校服的孩子都是一臉好學生模樣!
太原五中
中國校服最經典搭配之炫酷藍白,藍天白雲,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還有一套看不出來是深藍還深黑的,總之都相當耐臟!
除了藍白以外出現頻率最多的顏色了,除了耐臟耐磨,最大的優點可能是顯瘦
成成中學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你們和一外是在同一個廠家定做的
太原市十二中學
藍白!藍白!又是藍白!作為一個在十二中上了三年學的寶寶,其他的我忍了,但胳膊上一排「狗爪子」真的不能忍!據說這代表著「初升的朝陽」!
太原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這清新脫俗的紫色,看久了竟然覺得有點好看是怎麼回事?
太原市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這款校服的精華之處在於三條杠!沒錯,我們都是大隊長
太原育英中學
自古紅藍出cp,校服當然也要出兩種顏色啊!
其實吧,校服好不好看這件事,關鍵還是……看!臉!
太原哪所學校的校服最 時尚 呢?我這里選了太原幾所學校的校服,大家一起來看看哪所學校的校服最 時尚 吧!
山大附中
低調的紅白黑三色搭配,沒有槽點也不算出眾。
山西省實驗中學
暗紅色為主調,胳膊上兩道白邊。
太原五中
中國校服最經典搭配之炫酷藍白,藍天白雲,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還有一套看不出來是深藍還深黑的,總之都相當耐臟。
太原市外國語學校
除了藍白以外出現頻率最多的顏色了。
成成中學
太原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清新脫俗的紫色。
太原十五中
轉發此錦鯉有好運哦~
太原市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這款校服的精華之處在於三條杠!
怎麼樣,你覺得哪一套校服最 時尚 呢?
㈤ 校服:躲在松垮布料後的千萬種
發布平台:時尚先生fine 2019秋季刊(紙刊及公號)
撰稿:連旌喬 編輯:Selina
多年沖浪的網友可能記得,以前在門戶網站的搞笑板塊里,關於各國校服的調侃 :歐洲的學生穿得像演《哈利波特》,韓國的學生是偶像劇的《花樣男子》,還有「強制服文化輸出國」日本。輪到中國學生,畫風一轉,出現在每個人的腦海里的是寬大而臃腫的面口袋運動衫。對校服的嘲諷里還攜帶著曾經我們對學生生活的不滿:粗糙簡陋,缺乏活力,甚至可以引申出對被管教的討厭。
現在我們已經很少看到這樣的嘲笑。關於校服,似乎一些緩慢的變化正在發生著:從放眼望去的面口袋變為了Polo衫,一些學校的長羽絨服甚至還掀起過風潮。然而,即使它們已經不再寬大到搞笑的地步,我們在校服上看到的可能性仍舊少之又少,它們素色,在款式上盡量去個性,去性別,如果說日韓校服讓人聯想到浪漫的偶像劇,中國的校服更像是一場清苦的現實主義紀實片。
正如同其他制服的功能一樣,校服作為學生制服,在促進所穿之人對「學生」這個社會身份的認知時,就意味著,校服的更新迭代並沒有從量變發展到質變。我們對校服沒有更多的想像,如同我們對學生沒有更多的想像。
無需審美參與的校園生活
9 月開學季的時候,雍佳發現有新的校服了。她拍下了同學們穿著新校服,彎著腰整理宿舍床鋪時的樣子,發在朋友圈裡,配文寫「灰校服的配色有點兒像灰雁」。
雍佳是北京101 中學的高一新生,她初中也在這所學校,那時她穿一套白色的校服,胸前的校徽是縫上去的。新校服出來之後,舊的就絕版了,但對她而言這套校服意義不同。101中學是北京最優秀的幾所中學之一,備戰中考時雍佳感覺到,想要繼續穿 101的校服沒那麼容易。
升入清華附中讀初二的簡簡也在學校里看見了新校服,「我們第一次見到這個綠色的校服。」清華附中是按照入學的年份來劃分校服款式的——初中是 C,高中是J,她們在 2018 年入學初中部,校服就屬於C18 的款式,跟隨往後的三年。在學校里,可以直接通過校服顏色分辨學生所處的年級。
盡管簡簡和雍佳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校,和他們討論起校服時實際上是在討論同一件衣服:自從上世紀90 年代起就出現的運動裝。夏裝是 Polo 衫,冬裝是翻領外套,下裝是長褲和短褲,共同點是寬大、耐臟、配色不超過三種。
上世紀90 年代時,以運動裝為基本款式的校服大量鋪開,恰逢中國運動員陸續登上世界舞台,參與競技,運動風格是當時的潮流。楊策在北京服裝學院校服研究中心做助理設計師,她記得在 90年代時,「最開始(提倡)學生有五個,好像是德智體美(勞),後來把美給去掉了,就是在校服裡面『美『這個在最開始是被去掉了的。」
入學分班考試時,學生們各自填寫好自己的身高和體重,在開學後便可以拿到全套的校服。因為來到了自己心儀的學校,拿到衣服時,簡簡甚至很開心地穿上校服,在小區里走了走。後來,她發現高中部的校服更好看,領子後面寫著「清華附中」,她覺得那樣看起來很低調,又很有內涵。
作為最基本最主流的校服樣式,運動裝一直沿用到今天。簡簡強調她對這樣簡單的運動款校服的喜歡,她很難想像在高強度的學習中穿制服。「就算他發一套西式的校服給我們,我就是更喜歡我現在的校服。」在她看來,現在的校服有從父輩開始就延續下來的款式有踏實感,樸素干凈,符合中學生活的氣息。「我並不覺得所有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應該是這樣子的。可能我比較封建,我的確是更嚮往每天比較充實(的生活),我覺得充實忙碌的一天就應該有這樣一套校服陪伴。」
更何況,寬大的校服還意外地保護了青春期女孩對身材的敏感。雍佳經常聽到身邊的女同學說,「幸好有這種寬大的校服,最近長胖了,還能遮一遮。」初中部的校服比較透,有些女生覺得出汗的時候會很尬,穿著長外套去上體育課,跑步的時候脫下來掛在一旁,結束了再穿上長袖。
還在審美道路上摸索的校服,率先完成了它作為制服的功能:幫助一個社會身份變得更完整。被要求好好學習的學生,需要這樣一套「制服」讓自己充分地投入其中。雍佳覺得國外的校服是好看,是一般西式的校服會比中式的貴一點,他們有些(同學)覺得沒有必要。因為覺得都是校服,只是上下學穿那種的,也不是說要好看,覺得沒有那種必要。
沒有什麼比校服更能幫助到學生不把時間浪費在打扮自己身上。或許早年的物資匱乏讓校服之美在起跑線上稍有落後,它的功能卻從一開始被認定的,甚至於,越是樸素的校服,越能讓我們聯想到艱苦卓絕的備考生活。校服的美觀、設計創意,有點兒像是學校里是不需要考核的副科,比如音樂課美術課,或者琳琅滿目的社團活動,在考試面前,它們會識趣地向更重要的學習任務完成權利的讓渡。
校服研究中心的另一位設計師周遊,她和校方對接,同時也收集學生意見。學生的主要訴求集中在三項:「方便」「耐穿」「好洗」。「這一方面他們確實需要是這樣,因為上下學其實怎麼說呢?大家都穿的一樣,也無所謂『你好我不好『那種穿著現象。第二其實也是他們在迎合大人的一個心理狀態,一種認同,因為大人可能平時就是這么教導他們的。包括家長,包括學校的老師都會說學生就以學業為重,對不對?大家就不要把那些心思花在別的地方。可能學生也會耳濡目染地覺得這也是對的,我可能也就這么想了,這也是一個教化的過程。」
集體:被需要的,和被排斥的
古一凡很喜歡她的校服,同樣是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和錢。上小學時,她所在學校並不規定穿校服,因而每天都會在打扮上長時間的糾結。不過,她並不覺得自己有多熱愛打扮——只是在一個大家都扮靚的團體中,不修邊幅需要承擔一點「特立獨行」的風險的。
現在,這樣的風險轉移到了「不好好穿校服」的人身上——當大多數人被要求一致地整潔、一致地專注學習時。簡簡想不起來,什麼時候有人因為校服的問題被訓誡。也沒有見過哪個學生長時間的不穿校服。有時候因為突發情況,有哪個同學穿了自己的衣服,一次兩次之後也會重新穿上,變回和大家一樣,否則會引起老師的注意。
這是校服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統一管理。簡簡參加學校組織的海外游學也會穿著校服去,「一個是方便辨認,方便管理組織,另一個是一些事情執行的時候更加方便,更加有集體性,我是這樣想的。」
但集體給了這一群人自豪感,同時也在施壓。校服上面的「清華附中」對牛培燕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她覺得自己出門時言行舉止會受到限制。「比如你稍微說不好什麼事,或者在外面引起了不必要的爭端,穿校服都不合適,我們會感覺清華附中的學生一定要莊重。」但是在國外游學時,校服往往又變成一張身份牌,「體現集體榮譽感,」牛培燕說,「讓國外的人看到,清華附中的學生課餘生活比較豐富。」
美國作家保羅 · 福賽爾曾經提到一個觀點 :穿上制服後,這套制服對他人的影響和對自己的心理作用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人往往只能看到制服的象徵意義,而看不到服裝背後人 ;另一方面,我們又有希望通過這樣的服裝擁有歸屬感。對於重點高校的學生來說,他們討厭外界只看到服裝,這代表了他們的努力和個人的優秀被忽略了。
古一凡最討厭穿校服去商場,一到店裡就會有人認出校服,然後對著一頓誇,「就一堆話,」古一凡覺得反感,「任何商場進去第一句話就是這個。」羅青衣有一次穿著校服騎自行車,經過一個保安,她超過去,聽到保安在背後念出「清華附中」幾個字。「我當時的心情真有點(不高興)」;簡簡在計程車上也會聽到,「你是清華附中的啊,我兒子師大的,我覺得他特厲害,我覺得學習並不怎麼重要,師大也不比清華附中差一截,」簡簡記憶尤深,「說一堆」。
「清華附中不是校服決定的,是成績,能力,性格,氣質,我是清華附中人,並不代表我穿一套校服就是清華附中的了。」簡簡仔細地解釋這些經歷給予她的不適感,「不是因為它在我身上所以我是清華附中,而是因為這套校服它給我了。所以這套校服是清華附中的校服,但並不代表這套校服我所以才是清華附中的。」
校服的象徵意義像一顆炸彈。
「它永遠只是一個規規矩矩的Polo 衫,像優衣庫一樣的基本款。而不是像市場上那種女裝千變萬化,做出什麼樣的都有可能。」周遊是校服研究中心的另一位設計師,她認為校服是一種統一的標志。
「你做校服就是遵循美感必須就得是體現學生的朝氣,然後是融入學校的一些元素,(以及)我之前說的一些經臟耐磨,那些東西。你只要達到這幾個要求就行了,不要那些張揚的,個性的都要摒棄,因為它是學校制服裡面的統一著裝,它不需要那些太個性、張揚的東西,這也是後來才慢慢的真的是一點一點才能做到的東西,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越簡單的東西它就越難,因為元素太少了,很難做。」
2016 年校服中心嘗試了復古的中式校服,借鑒新文化運動時期國立學校的學生裝束,保留七分袖、斜巾、百褶裙等元素,同時在顏色和面料上做改良。除了進口面料,還找了傳統手工製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初衷是希望學生能把傳統手工穿在身上。
但這樣的創新學校沒法接受,也很難實現,「太像辛亥革命那會兒的那種服裝了。」這套衣服在當年的展演會上露出,好評很多,「每個人來了都說好看,但就是沒有一個人說我們學校需要這樣的衣服。」
決定需不需要、需要什麼樣的校服,通常會有三種方式。一是校長干預,由校長來提出設計要求,和設計師溝通;另一種是在學校主持下,交給家長委員會做決定;最後一種是區的教委會來統一規劃——80後的胡椒有這樣的經驗,她在南寧市讀高中,全市統一校服。
並不是說統一規劃就不好——胡椒的中學校服並不是常見的運動裝。她記得上裝是做成了寬松的淡藍色襯衣,男生下裝是長褲短褲,女生下裝是裙褲,並且下裝是牛仔材質。但是胡椒還是不喜歡,「很藍,整個人就(像)藍精靈。完全就是挑審美裡面最慘的那一種。」
小學是一套校服,中學另一套,初高中不再區分,生產和製作由一家叫新希望的公司負責生產製作,這三個字隨之成為胡椒和同學朋友們的共同記憶。但南寧的校服幾經修改,2010年之後,也回到了運動裝路線。
2015 年教委出台了更新版的 31888 規范,進一步明確校服的製作標准。這也是周遊覺得最艱難的一年。校服中心的設計師推測學校的需求,繼續做著運動裝,在運動裝的基礎上有點改良,結果收到的反饋很不好。「大部分領導,老師過來看了之後就說這沒意思,『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不要這樣的東西『,因為都是他們已有的東西。」
改變
如果有哪方面是相對容易發生變化的,應該是校服的功能性。校服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是不斷地跟面料、設計細節和製作工藝打交道,楊策在這里當助理設計師快兩年,參與了今年的面料庫數據整理。她跟我們談了許多面料、版型、工藝上的問題。這些是她要直接面對的事情。
前陣子,為了參考工藝和細節的製作,他們去韓國買了一些校服的樣衣,還有一個特製的人台。學生的身體和成年人的不一樣,肩胛骨周圍相對單薄,人台要做得更平緩一些,同時腰會更粗,臀部也會比成人扁平。研究中心也有自己的版型庫,通過搜集學生的數據,定製人體模型。因為涉及到人體掃描等技術,這樣一個特製人台,「打完折還要九千多一個」,楊策記得最早的打算是定製40 個特製人台,無奈成本過高只好作罷。
盡管作為一個非盈利機構,比起市場化的服裝企業,校服研究中心不會面對直接的營收壓力,更像一個平台。在這里服裝品類更多,也有更專業的細分。比如運動服被分為常服(日常穿著)、運動服、專業性體育訓練服裝。但這些花樣繁多的款式,仍然需要同一個基本問題:製作成本。楊策聽過某間學校十幾年來面料從來沒有變,「符合標准,但是特別次。九幾年那會兒到現在合作了18 年面料沒有提升過,但是它的價格也很低,家長會接受,因為價格低。」
成本幾乎決定了某一種設計到底能不能落地生產,研究中心的很多工作也圍繞這點展開。去年展演時,周遊在冬裝上做改動。正常的冬裝要麼是棉服或者沖鋒衣,在外觀上看依然是運動風格,而適合做成大衣的毛呢料子,顯然價格太高了。
周遊碰到了一個做阻燃材料的科技公司,對方給出了一種厚度約2 毫米的棉片。她用沖鋒衣面料,做成風衣的樣式,再在內側縫上棉片作為內膽,整體保溫度不亞於輕薄型的羽絨服。用到背心款式上時為了防止跑棉,仿了羽絨服的方式縫成了一格一格的。
「做校服我覺得更費腦子,需要跟各方不停的溝通,綜合起來做。那種拍腦袋出來的東西是不行的,生)他們就一定會穿(起來)了,一定要想這個東西的安全性,可落地性,跟做品牌這一點是差別最大的,沒有那麼任性。」
以衣育人的困境
周遊最早在市場化的服裝公司工作,做女裝,因為這個原因,她最早做東西很跳脫。剛開始她也想加一些顯眼討巧的創新元素進去,「現在想起來也是亂七八糟的款,」比如網眼面料、熒光色,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校方無法接受這樣前衛的設計,而且有很多實際功能無法兼顧。周遊有一次為一個小學做了中山裝,校長指出來,立領沒法系紅領巾。
楊策曾經參與過北京西藏中學的校服設計,中間有幾天的時間是花在圖書館里,去找一個適合學生的紋樣。最終做了一個刺縫連續印出來拼接的萬福輪,寓意是吉祥如意,印在Polo 衫的兩邊袖子上、門襟上。「現在的學校更希望在校服里融入校園文化,」做方案之前設計師們除了和校長溝通,還會去學校里看看教學樓是什麼顏色、什麼風格。
不同地域的校服他們往往會強調不同的重點,學校的要求和各有區別。有些地區喜歡寬大的校服,有些地區希望顏色能夠足夠鮮艷。在北京,他們會採取這個城市特有的顏色放入校服設計中:胡同的瓦灰色,宮牆的共色,仿漢白玉的白色。另外,學校的性質也很關鍵,周遊了解過的北京四中,浙江武嶺中學和南湖嘉興學校,這幾個學校的理念,創校以來的一個育人精神,「傳遞的就是一個比較偏中式的理念,可能就願意用這種中式的服裝,覺得跟他們學校整體氛圍更契合。」
周遊調整了方向,把這樣的中山裝向中學推廣,這樣不涉及紅領巾的問題,而且上身效果沉穩,更適合中學生。但中學的問題在於應用場景太少,「可能就是說有重大活動的時候你穿一穿,或者說你周一升旗穿一穿,有什麼研討會,誰來參觀了,可能會穿一穿,就是使用率不是很高,還是以運動裝為主是這么一個情況。」
簡簡在學校參加了一些社團,還選了健美操作為選修課。但是除了需要買健美操鞋之外,老師沒有硬性要求了,學生們也會穿校服去。體育課的時候也是這套,運動出汗了就等校服自然干,但通常很快,他們也沒有太多劇烈活動,「我覺得跑一身汗離我都很遠了。」
周遊分析,國外的校服有更多款式、更多類別,很大一個原因是學校的硬體條件允許,比如建有更衣室,或是一些更專業的課程,以及學生有更多不同的場合來需要不同的衣服。但國內很多學校是沒有更衣室的,一股腦兒安排不同類別的服裝只會造成困擾。「你早上上來穿上制服,下午有體育課了,它沒辦法換,在廁所換是非常不方便的一件事情。」
周遊去跟校方推演,比如出現什麼樣的場景時,需要更細分的更專業的服裝,平常的穿著運動服它可能又會是哪幾個款式。「那些學校的領導,他們可能會想要這樣的東西,只是說被他們現實的一些環境所禁錮住了,等他們來看到我們這場展演的時候,他們可能就心中一目瞭然。」
「我們現在在重點推出常服,制服跟運動裝分開來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達到以衣來育人的一個目的,也是達到一個美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身臨其境的能感受到我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上,我可能會穿上制服,那個制服我該怎麼穿,三件套我該怎麼配,那樣的話在那樣一個嚴肅的場合下,穿上這么合體嚴謹的衣服,我將會表現出一個什麼狀態,對吧?」
這是一個教育目的。「我們做瑜伽有瑜伽服,跑步有跑步訓練的一套設備,但是很多人就在挑選的時候,覺得都可以,我都能選擇,不都是帶彈力的嗎?但其實它們在設計風格上以及材質的選擇上,它都是有細微差別的。」
「如果說我們能夠讓孩子從小就了解了這些東西,他們可能在未來選擇上以及生活中,他會更快地來區分哪些是我需要的,我需要在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
在細枝末節里
與校方交涉的整個過程里,設計師們試圖去把握主動權,去推動校服的更新換代。只是他們也知道,這個過程太慢了。「你想想,人都是年紀越大越保守,「周遊說,」他的生活經驗可以說服自己不去嘗試這件事。年輕的老師可能會接受。它是在慢慢推進的一個過程。」
在品類、款式定好的前提下,設計師也會讓學生參與一些細微的改動。「大類的話一般是由長輩來定,因為他們更有成熟的經驗。」周遊印象比較深刻的學生調研有兩次,一次是在北京八中,17 班、18 班兩個兄弟班想做班服,學生們直接去了校服中心討論。17班希望把「17」和士氣聯系在一起,18班沒有具體表示想要什麼,只是籠統地表示希望衣服上,能把學習精神、時間寶貴體現出來。周遊出了兩套班服,T 恤款式,「效果還挺好的,(他們)挺滿意的。」
一次是在央美附屬的實驗學校,都是美術特長生。他們找了幾個學生代表集中到一個課室里,有個男孩提出,想做一件在校服之外統一的 T恤,胸前的圖案由他們自己設計,作為藝術生,他希望穿得能夠隨性瀟灑一些、有個性一些。
學業的確是學生們最在意的東西,不過他們對彰顯個性的追求、對美的追求也還保存著,在某些細枝末節處體現出來。
雍佳說校服好看不好看不重要,「首要任務是學習」,但這不妨礙她在暑假的時候去日本旅遊,在鐮倉高中前,穿著買來的日式制服和媽媽拍照留念。她不看日本漫畫,只是看到了這樣的搭配,覺得好看。采訪當天她背了一個新書包,來自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遠遠地也能看出來品牌標志性「馬賽克」設計。這也是她在日本買的,也是因為同一個理由:覺得好看。
㈥ 你看見過哪些在校服上的「奇葩」塗鴉
有一項對中學生的調查:你最反對而又不得不遵守的校規是什麼?學生們的答案出奇一致:那就是在學校必須穿校服。這也難怪,話說咱們的校服是真心難看,幾十年不變的拉鏈運動風,顏色不是藍就是黃,穿在身上鬆鬆垮垮,加上千篇一律,毫無個性,這對愛美的中學生來說實在是難以忍受的。
這個同學用了半個“後背”用來表達對自己老大“華仔”的敬意,用中文,英文表達了自己的喜愛之情,不知道這個華仔是不是劉德華,我們念中學的時候是把他的名字寫在手臂上的。
我家孩子也愛在校服上畫點卡通人物,以前我也挺反對的,但是孩子說的也有道理,校服都是一樣的,戶外活動的時候放在一起就分不清哪一件是自己的,往往要花好長時間才能辨認,還容易拿錯別人的衣服。每個同學都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自然就一目瞭然了,再也不會拿錯了。想一下,還挺有道理,所以我要求他盡量不要畫得太大,不要太顯眼。
㈦ 上海高中校服
復旦附中:
夏季格領T-SHIRT,黃棕色格子百褶裙。男生校褲。
秋季白襯衫、藍襯衫、紅領帶、藍領帶、西裝。女生還有一條配襯衫的深棕色格子裙。
然後冬天藍色加橙色外套。有內膽。
去年校慶還發了一套禮服,白襯衫(比較修身那種哈),墨綠格子百褶裙,深藍加白邊西裝。
㈧ 學校發的正裝校服中包含哪些配件
校服是現代化教育衍生的一個產物。校服起源於歐洲,它最初是免費提供的,如最初的英倫校服,被稱為「藍衫」,藍色是最廉價的染料。當時校服的制衣水平還不如現今很多工廠的工作服。近現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校服的工藝、審美都算不得精良的。畢竟謙遜、樸素、節儉,是全世界教育界的主流價值觀。統一學生裝束,提高身份認同,弱化家境外化,平衡學生心態,都是校服被廣泛認同的功能。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時尚品味的進步,特別是一些貴族學校、私立學校的興起,校服逐漸時尚潮流起來。英倫、日韓等個性化、性別化的制服式校服,很快在全世界傳播推廣開來。時至今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一個學校的校服「品質」,就看得出一個學校的綜合水平。
我不想對這些時代改變做一個不合時宜的評價。但是我看到現今關於校服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性別化校服,未必沒有討論的價值。
其一,過早的性別認同,無形中加大了對女性成長啟蒙教育的壓迫。很多兒童在幼年時期,就樹立了強烈的性別觀念。譬如,在顏色的選擇、玩具的選擇、書籍的選擇、衣服的選擇、運動項目的選擇上,都體現出了很強的性別意識。特別是很多小女孩,她們下意識地認為她們理所當然地比男孩子更弱。在我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我就不斷糾正她這個觀念,無奈學校的啟蒙對她的影響大得多。她從幼兒園時就被迫穿上了華麗的短裙校服。她現在已經是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了,當我希望她穿一件休閑的運動服時,她常常非常抗拒,因為那不夠「女孩」。
其二,女孩在校服著裝上有更多的困擾。很多學校規定,周一必須穿「正裝」。這個「正裝」對很多學校來講,就意味著女生必須要穿短裙,而且學校當天很可能會有體育課,導致女學生們穿著短裙進行體育課。我決定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湊巧看到手邊郭初陽的《社會寫作課》。書中有一篇學生範文叫《未發夏裝,不用穿校服吧?》,文中寫道,海口的三月已經很熱,然而夏裝沒發,學校又沒發通知,學生們只能忍著炎熱穿著冬裝去上學。這使我想到女兒的學校,每年到了秋冬季節,我都會恐慌。哪怕滴水成冰的天氣,女兒也會在每周一和特殊節日穿她的「短裙校服」,再加一條白色絲襪。若給她加厚的打底褲,她又覺得很不舒服。也確實有些不倫不類。結果我們只能反復持續一整個冬天的抗爭。一次女兒的學校召開冬季運動會,記得那天,我全身穿著羽絨在戶外都瑟瑟發抖,她們卻照舊要堅持穿她們的短裙校服,結果第二天幾個學生就發燒生病了。我反對這種「美麗儀式」。全世界的女性解放史至少也有近百年了,何必要用所謂的「性別美」,使她們從小就犧牲了和男孩子一樣的「平等舒適」、「平等健康」,甚至「平等意識」?
第三,忽視了學生早熟問題,加大了性別歧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見識的提升,兒童早熟無疑已經是個時代問題。「過分可愛」的審美追求或要求,在校園里是否一定妥當?如果女教師穿短裙站上講台,大家一定會覺得不夠得體。那麼拋開「得不得體」,女學生們穿著短裙絲襪又是否方便自在?私以為,這種「唯美」卻令人不自在的性別化裝束潮流,已經不自覺地將女性放置在了一個更加卑微謹慎的位置。又如,女生校服甚至在社會上產生了「制服」效應。很多日本動漫,有意無意都體現了一種制服文化。在衣裝時尚之制服系列裡,很多小女孩都知道,有一款JK制服。據介紹,JK是日本流行網路用語,乃女高中生的簡寫,而JK制服就是女生校服。很多社會女性也以「JK」為當下潮流。這是否會對女學生更加積極的成長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影響不得而知。
去年的《日本時報》報道,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有越來越多的高中正在考慮廢除學生校服的性別區分,而且大約1/3的都道府縣已經採取了措施。日本共同社調查發現,至少有19個地區的600多所學校已經放寬了統一著裝的限制,比如允許女高中生穿褲子而不是裙子。在剩下的28個地區中,盡管各地的教育委員會沒有提供確切的數據,但據悉從明年春天開始,高中生制度改革將擴大到日本全國所有高中。不過這里,我也不想斷章取義,他們真實的理由有些令人哭笑不得,竟然是「滿足變性或性少數群體學生的需求」。
我一貫主張校服應該男女通用休閑、輕便,安全、靈活的運動服,女生可以像男生一樣無拘無束、青春靈動。相比愉悅審美的需要,在學習生涯中,我覺得她們更需要這種平權及平權的意識。
㈨ 孩子,你穿校服的樣子真美
還想再穿上那身校服。
每當看到穿校服的你們,我都很羨慕,穿上校服的你們充滿了青春朝氣,校服映襯了一張不虛偽,不世故,不矯柔造作的可愛臉龐。可是現在的你們,並不珍惜,正如當年的我。
記得上初中時,我們也不喜歡穿校服,覺得鬆鬆垮垮一點都不好看,總想著如果哪天不穿校服該有多好。再大一點兒,更有主意了,就想通過不穿校服來挑戰老師的底線。可是一個人勢單力薄,約幾個同學第二天一塊不穿,挨批評還有個伴兒。就這樣,通過不穿校服來張揚我們的個性,通過校服來試探老師的底線。就像電影《老師,好》里的自行車一樣,雖然時代不同,但孩子的手段是相似的。初中畢業了,可讓我一直厭惡的校服卻遲遲捨不得扔。原來,我是捨不得它陪我度過的初中時光。可是,我卻再也不好意思穿了。上高中了,因為是全市最好的高中,穿上背後印有「吉林市第一中學」的大字,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校服的顏色太淺了,穿兩天就得洗,大人就給我買了兩套換著穿。 那個時候,還是有很多同學不喜歡穿校服,可又反抗得不徹底,穿校服上衣,配自己的褲子,自己覺得好看,其實挺丑的。高中三年,就是在一次次考試中摸爬滾打過來的。考場如戰場,它像一件戰袍,陪伴我走過高中三年,最後,作為同學們簽名留念的紀念品,成為了我中學時代永遠的懷念。終於不用穿校服了,終於再也不能穿校服了。
我們太年輕,總以為現在的經歷就是我們整個人生。 好朋友之間鬧點小矛盾,心中有了心儀的對象,討厭的考試,又要開家長會……這每一件事都能讓我們的內心風起雲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每一段經歷只不過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而已。走過來,回頭看看,那些好的,壞的,最終都變成了會心一笑。這段人生的列車只能向前開,沒有返程票,過去了,就過去了。所以,孩子們,在這么寶貴的年華里,好好用心去享受去體驗學生時代的美好,純潔,朝氣蓬勃。其他華美的衣裳等學生時代過去了,你有的是機會穿。但是校服,不會讓你穿一輩子的。它是有有效期的。
孩子們,你們初中校服的有效期截止於2021年6月30日。請認真欣賞你此時穿校服的樣子,因為,你穿校服的樣子,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