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旗袍英語
旗袍的英文:cheongsam;qipao;chi-pao;mandarin gown.
1.cheongsam:
牛津詞典釋義:a straight, close-fitting silk dress with a high neck and slit skirt, worn by Chinese and Indonesian women.
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婦女穿的一種高領開衩直筒緊身絲綢連衣裙。
3.mandarin gown:
權威詞典摘錄:Hermandaringownhas a slit/vent at each side. 她的旗袍兩邊有敬敏開衩。
❷ 中山裝、牛仔裝、唐裝、旗袍、西服的英文翻譯是什麼
1.
中山裝 sun yat sen's uniform
2.
牛仔裝 jeans wear
3.
唐裝 T'ang cloth /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
4.
旗袍 cheong-sam
5.
西服 suit
❸ 旗袍什麼叫旗袍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也稱中式旗袍。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這種比例非常適合胡人胸部較平、臀位較低、上身較長的體形特點。旗袍傳達出現代的胡人主義思想和胡人獨特的韻律之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旗袍,本是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與中原地區的流行寬衫大袍、褒衣博帶的袍服不同,以滿族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旗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易服浪潮,而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
旗袍源流棗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旗袍的歷史】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的選擇】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中華民放牧傳統藝術、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中國婦女代表服裝。
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面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面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准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不同於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面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禮賓或演出穿用旗袍是十分考究的。夏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擇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該織品質地柔軟、輕盈不粘身、舒適透涼。春秋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各種緞和絲絨類:如織錦緞、古香緞、金玉緞、縐緞、喬其立絨、金絲絨等等,這些高級面料製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現東方女性體型美、點線突出,豐韻而柔媚,華貴而高雅,如果在胸、領、襟稍加點綴裝飾,更為光彩奪目。
【旗袍的保存和穿著】
一旗袍的整理
現在大部分女性所穿著的旗袍大都為織錦緞的面料,而這類錦緞都是不宜水洗的,所以穿著時應非常小心,尤其要注意不要沾染上油漬、可樂和口紅,因為這類物質最難清洗,就算送去乾洗店也未必能完全清除,所以我們建議:
1、旗袍不要連續穿著好幾天。
2、要留意尖銳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鉤洞與抽絲。
3、不要為了貪方便將袖子高高捲起。
二旗袍的洗燙
如果新穿的旗袍不小心弄臟了,可以用塊微濕的布鋪在臟處用熨斗熨燙一下,這樣一些灰塵就會附著到布上,既清潔了旗袍,又起到整燙的作用。
三旗袍的收藏
旗袍如果不穿了要用衣架(寬寬的那種)把旗袍掛起來,注意肩部要撐妥當。在掛進衣櫥前,還要記得放上防蛀用品。
另外,絲綢衣服要勤換勤洗,脫下後切勿擱置。穿著絲綢衣服時不要貼身,避免過多的汗液浸蝕衣服,使衣服變色、變質、破損。穿著絲綢服裝也不要在席子、藤椅、木板等粗糙物上睡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破損和並絲。另外,收藏絲綢服裝時,應放在樟木箱內,以防蟲蛀。
張曼玉在演的《花樣年華》中一連穿了20多套旗袍,成為旗袍公認的代言人,也使旗袍更加流行,更加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旗袍趣談】
中國年輕女性的身材較之西方年輕女性,一般更顯纖細、秀麗的曲線美,而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單純又雍容華貴的旗袍,其最大優點正在於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這種中國女性胴體的曲線美。它在符合中國年輕女性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因製作上省工省料,著裝又很方便的優點,從而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麼,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樣發展而來來的呢?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如:不宜於農耕的窄袖油馬蹄袖,就變成了喇叭袖;不常騎馬、四開衩就改變為兩開衩,甚至不開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寬袖大袖長袍樣式。用料也有變化。以前定都東北盛京後,已由以皮抱為主改為多用棉布,這時,不但仍多用棉布,綢緞料也多起來。男人旗袍雖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若用就會被砍頭,且可株連九族,所以,民眾是忌用的。
婦女的旗袍變化就更大,如圓口領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領制工也精巧得多,不僅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區還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雖仍為寬袍大袖,但較男式旗袍(後發展為長袍馬褂)就顯得遠為俏麗。
辛亥革命後的改良旗袍,特別五四前後直到 30年代,女學生們常穿的藍布旗袍,款式又有較大變化:寬松直筒式改為緊腰身;長度改短;兩側開衩的長短不一。30年代以後,旗袍的領子、袖子等處又多有變化,時而高領、時而低領、時而省去領子,袖子又由寬袖變窄袖,長度則有時可及手腕處,有時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緊身貼腰顯示曲線美的優點則一直保留。再加下擺回收,長及踝骨,就顯得十分爽身合體。至於男性的直筒長袍,到40年代,已逐漸被新式服裝潮流取代。
80年代以來,這種能顯示胡人女性曲線美和風格美,既融滿胡文化於一體,又注意吸收外來養料的旗袍,人們對它的熱度又進一步上升。那開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隨著女性步履的輕移、袍衩的時開時合,大腿的隱而不露,更顯出一種既含蓄又開放的飄逸悠然的動態美。隨著現代化離不開傳統文化觀念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在我國百花爭艷的服苑中,旗袍這朵絢麗的香花,必將更吐馨香。
❹ 哪位專業人士幫幫忙翻譯下,旗袍的開襟形式有很多種,如斜襟、對襟 、雙襟、琵琶襟等,用英語翻譯
斜襟、對襟 、雙襟、琵琶襟
Surplice, double-breasted, double lapel, Pipa lapel,
水滴領、竹葉領、馬蹄領、無領、鳳仙領
Water droplets, bamboo, horseshoe collar collar collar, no collar, Impatiens collar
❺ 一切相關晚禮服的專業術語及英文對譯.
服裝業專用英語大全
一、服裝標准術語
服裝款式:style,指服裝的式樣,通常指形狀因素,是造型要素中的一種。
服裝造型:modeling,指由服裝造型要素構成的總體服裝藝術效果。
服裝輪廓:silhouette,即服裝的逆光剪影效果。
款式設計圖:design drawing,指體現服裝款式造型的平面圖。
服裝效果圖:effect drawing,指表現人體在特定時間、特殊場所穿著服裝效果的圖
服裝裁剪圖:cutting drawing,即用曲、直、斜、弧線等特殊圖線及符號將服裝款式造型分解展開成平面裁剪方法的圖。
服裝結構線:structure line,指在服裝圖樣上,表示服裝部件裁剪、縫紉結構變化的線。
二、服裝產品行業術語
服裝:garments , clothing , apparel
成衣:ready-to-wear,按照規定的尺寸,以批量生產方式製作的服裝。
定製服裝:customer made ,根據個人量體尺寸,單件剪裁, 製作完成的服裝。
毛呢服裝:woolen garment ,由純毛、毛混紡織物為面料製成的服裝。
棉布服裝:cotton clothes ,由全棉、棉混紡織物製成的服裝。
絲綢服裝:silk garment ,由天然絲、人造絲、合成絲織物製成的服裝。
化纖服裝:chemical fiber garment,由各種化學纖維織物製成的服裝。
裘革服裝:fur or leather garment ,由裘皮或革皮製成的服裝。
人造毛皮服裝:artificial fur and leather garment ,由天然或化學纖維仿各種毛皮的織物為面料製成的服裝。
嬰兒服裝:infants wear,適合周歲以內嬰兒穿著的服裝。
服飾:clothing,指裝飾人體的物品總稱。包括服裝、鞋、帽、襪子、手套、圍巾、領帶、提包、陽傘、發飾等。
上裝的成品術語:
西服:Western-style clothes,又稱西裝,即西式上衣的一種形式。按釘紐扣的左右排數不同,可分為單排扣西服和雙排扣西服;按照上下粒數的不同,分為一粒扣西服、兩粒扣西服、三粒扣西服等。粒數與排數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如單排兩粒扣西服、雙排三粒扣西服等;按照駁頭造型的不同,可分為平駁頭西服、槍駁頭西服、青果領西服等。西服已成為國際通行的男士禮服。
背心:vest,也稱為馬甲或坎肩,是一種無領無袖,且較短的上衣。
牛仔服:cowboys clothes,原為美國人在開發西部、黃金熱時期所穿著的一種用帆布製作的上衣。
中山服:Zhongshan coat,又稱中山裝。根據孫中山先生曾穿著的款式命名。
茄克:jacket,指衣長較短、胸圍寬松、緊袖口克夫、緊下擺克夫式樣的上衣。
獵裝:hunting wear,原本是適合打獵時所穿的服裝,具有防露水和子彈袋收腰等結構。
襯衫:shirt,按照穿著對象的不同分為男襯衫和女襯衫。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分為配西裝的傳統襯衫和外穿的休閑襯衫
棉襖:cotton padded coat,凡是內絮棉花、腈綸棉、太空棉、駝毛等保溫材料的上衣均稱為棉襖。
羽絨服:down coat,內充羽絨填料的上衣。
下裝的成品術語:
背心裙:Jumper skirt,指上半身連有無領無袖背心結構的裙裝。
斜裙:bias skirt,指從腰部到下擺斜向展開的裙子。
魚尾裙:fish tail skirt,指裙體呈魚尾狀的裙子。腰部、臀部及大腿中部呈合體造型,往下逐步放開下擺展成魚尾狀。
超短裙:miniskirt,又稱迷你裙。這是一種長度在大腿中部及以上的短裙
筒裙:barrel skirt, tube skirt,又稱統裙、直裙或直統裙。
旗袍裙:cheongsam skirt, hobble skirt, slim skirt,通常指左右側縫開衩的裙。
西服裙:tailored skirt,又稱西裝裙。它通常與西服上衣或襯衣配套穿著。
褲子的成品術語:
西褲:trousers/pants,主要指與西裝上衣配套穿著的褲子。
背帶褲 bib pants,指褲腰上裝有跨肩背帶的褲子。
馬褲:riding breeches,指騎馬時穿著的褲子。
燈籠褲:knickerbockers, knickers, bloomers, pantalets,指褲管直筒寬大、褲腳口收緊、外形似燈籠狀的一種褲子。
連衣褲:overalls,指上衣與褲子連為一體的服裝。
喇叭褲:flare trousers, bell-bottom pants,指褲腿成喇叭形的西褲。
全身裝成品術語:
連衣裙:one-piece dress,指上衣與下裙連成單體的一件式服裝。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也稱中式旗袍。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
新娘禮服:bridal gown, bridal veil,是指女性在出嫁時所穿著的服裝。
燕尾服:swallow-tailed coat, swallowtail,是男士在正規的特定場合穿著的禮服。
夜禮服:evening dress, evening suit,指夜間社交場合中,女士所穿著的華麗裙服。
大衣:overcoat,指為了防風禦寒,上下連為一體,穿在一般衣服外面的長外衣。
雨衣 weather-all coat & cloak,用於防風防雨兩用的外衣,有單、夾、長、短之分。
披風:dress smock, manteau, mantle,無袖、頸部系帶,披在肩上的防風外衣。
睡衣褲:sleepwear,指包括上衣和褲子兩件式配套穿著的睡衣。
套裝:suit,指上下裝配套穿著的服裝。通常由同種同色面料製作,使上下成為格調一致的造型。
三、服裝的造型術語:
服裝的整體效果是由各部件的造型組合決定的。這些部件就是造型要素或元素。
領子的造型名稱:
中山服領:zhongshan coat collar,由底領和翻領組成,領角呈外八字形。
尖領:pointed collar, peaked collar,領角呈尖角形的領型,也叫尖角領。
襯衫領:shirt collar,或襯衣領,由上領和下領組成,是襯衫專有的領型。
圓領:round collar〕指領角呈圓形的領型,也叫圓角領。
青果領:shawl collar,是翻駁領的一種變形,領面形似青果形狀的領型。
燕子領:swallow collar, wing collar,領面下止口的兩條線形,似燕子飛翔時翅膀張開的形狀。
兩用領:convertible collar,也叫開關領。指可敞開、可關閉的領型。
方領:square collar,指領角呈方形的領型。如領面較窄,則稱之為小方領。
中式領:mandarin collar,指中式服裝的領型,其結構為圓領角關門的立領。
立領:stand collar, Mao collar,指領子向上豎起緊貼頸部的領型。
圓領口:round neckline,領圈呈圓形,根據情況領圈可開大開小,圓弧可呈圓形或呈橢圓等形狀。
方領口:square neckline,領圈呈方形。根據愛好可開成長方形或橫向方形。
一字領口:boat neckline, slit neckline, off neckline,前後衣片在肩部縫合只剩頸圈部位,前後領圈成一字形狀,即呈水平線形狀。
雞心領口:sweetheart neckline, heart shaped neckline,也叫桃形領,領圈呈雞心形狀,即下部尖、上部成圓弧狀。
底領:collar stand, collar band,也稱領座,是連接領口與翻領的部位。
翻領:lapel,指翻在底領外面的領面造型。
領上口:fold line of collar,領面的翻折線,即領外翻的連折處。
領下口:under line of collar,領子與領窩的縫合部位。
領里口:top collar stand,指領上口到領下口之間的部位,也叫領台高或起登。
領外口:collar edge〕指領子的外側邊沿處。
領豁口〕也叫駁嘴,指領嘴與駁角間的距離。
袖子的造型名稱:
圓袖:set-in sleeve,也稱裝袖,指在臂根圍處與大身衣片縫合連接的袖型
前圓後連袖:split raglan sleeve,指前袖橢圓形,後袖與肩相連的袖。
襯衫袖:shirt sleeve,一片袖結構,長袖裝有袖克夫。
連肩袖:raglan sleeve,又稱插肩袖,是肩與袖連為一體的袖型。
喇叭袖:flare sleeve; trumpet sleeve,指袖管形狀與喇叭形狀相似的袖子。
泡泡袖:puff sleeve〕指在袖山處抽碎褶而蓬起呈泡泡狀的袖型。
燈籠袖:lantern sleeve; puff sleeve,指肩部泡起,袖口收縮,整體袖管呈燈籠形鼓起的袖子。
蝙蝠袖:batwing sleeve,在肩袖連接處,袖窿深即腰節附近,整體造型如蝙蝠翅膀張開狀的袖子。
花瓣袖:petal sleeve,或稱蚌殼袖,也叫鬱金香花瓣袖,指袖片交疊如倒掛的花瓣的袖型。
袖口:sleeve opening〕袖管下口的邊沿部位。
襯衫袖口:cuff,即理克夫,指裝袖頭的小袖口。
橡皮筋袖口:elastic cuff〕指裝橡皮筋的袖口。
羅紋袖口:rib-knit cuff〕指裝羅紋口的袖口。
袖頭:cuff〕縫在袖口的部件。
雙袖頭:double cuff; French cuff; tumup-cuff; fold-back cuff,指外翻的袖頭。
袖開衩:sleeve slit〕指袖口部位的開衩。
袖衩條:sleeve placket,縫在袖開衩部位的斜絲縷的布條。
大袖:top sleeve,指兩片袖結構中較大的袖片,也稱外袖。
小袖:under sleeve,指兩片袖結構中較小的袖片,也稱內袖或里袖。
口袋的造型名稱:
插袋:insert pocket,指在衣身前後片縫合處,留出袋口的隱蔽性口袋。
貼袋:patch pocket,指在衣服表面直接用車緝或手縫袋布做成的口袋。
開袋:insert pocket,指袋口由切開衣身所得,袋布放在衣服裡面的口袋。
雙嵌線袋:double welt pocket,指袋口裝有兩根嵌線的口袋。
單嵌線袋:single welt pocket,指袋口裝有一根嵌線的口袋。
卡袋:card pocket,指專為放置名片、小卡片而設計的小口袋。
手巾袋:breast pocket,指西裝胸部的開袋。
眼鏡袋:glasses pocket,指專為放置眼鏡的口袋。
鋸齒形里袋:zigzag inside pocket,指在袋口裝有鋸齒形花邊的里袋,也叫三角形里袋。
有蓋貼袋:patch pocket with flap,指在貼袋口的上部裝有袋蓋的口袋。
吊袋:bellows pocket,指袋邊沿活口的袋,又稱老虎袋,風箱袋。
風琴袋:accordion pocket,通常指袋邊沿裝有似手風琴風箱伸縮形狀的袋。
暗襇袋:inverted pleated pocket,指袋中間活口的袋。
明襇袋:box pleated pocket,指袋中間兩邊活口的袋。
里袋:inside pocket,衣服前身里子上的口袋。
小部件造型名稱:
領袢:collar tab,領子或領嘴處裝的小袢。
吊袢:hanger loop,裝在衣領處掛衣服用的小袢。
肩袢:shoulder tab; epaulet,裝飾在服裝肩部的小袢。
腰袢:waist tab,裝在腰部的、為了穿入皮帶或腰帶用的小袢。
腰帶:waistbelt,用以束腰的帶子。
線袢:French tack,用粗線打成的小袢,多在夏裝連衣裙上使用。
掛面:facing,又稱過面或貼邊,指裝在上衣門里襟處的衣片部件。
耳朵皮:flange,在西裝的前身掛面里處,為做里袋所拼加的一塊面料。
滾條:binding,指包在衣服邊沿(如止口、領外沿與下擺等)或部件邊沿處的條狀裝飾部件。
塔克:tuck,服裝上有規則的裝飾褶子。
蓋:flap,固定在袋口上部的防脫露部件。
四、服裝部位結構名稱:
肩縫:shoulder seam,在肩膀處,前後衣片相連接的部位。
領嘴:notch,領底口末端到門里襟止口的部位。
門襟:front fly; top fly,在人體中線鎖扣眼的部位。
里襟:under fly,指釘扣的衣片。
止口:front edge,也叫門襟止口,是指成衣門襟的外邊沿。
搭門:overlap,指門襟與里襟疊在一起的部位。
扣眼:button-hole,紐扣的眼孔。
眼距:button-hole space,指扣眼之間的距離。
窿:armhole,也叫袖孔,是大身裝袖的部位。
駁頭川:lapel,里襟上部向外翻折的部位。
平駁頭:notch lapel,與上領片的夾角成三角形缺口的方角駁頭。
戧駁頭:peak lapel,駁角向上形成尖角的駁頭。
胸圍:bust。指前衣片前胸最豐滿處。
腰節:waist,指衣服腰部最細處。
擺縫:side seam,指袖窿下面由前後身衣片連接的合縫。
底邊:hem,也叫下擺,指衣服下部的邊沿部位。
串口:gorge line,指領面與駁頭面的縫合線,也叫串口線。
駁口:fold line for lapel,駁頭翻折的部位,駁口線也叫翻折線。
止口圓角:front cut,指門里襟下部的圓角造型。
扣位:button position,紐扣的位置。
前過肩:front yoke,連接前身與肩合縫的部件,也叫前育克。
領省:neck dart,指在領窩部位所開的省道。
前腰省:front waist dart,指開在衣服前身腰部的省道。
前肩省:front shoulder dart,指開在前身肩部的省道。
上裝後身的部位名稱:
總肩寬:across shoulder,指在後背處從左肩端經後頸中點(第七頸椎點)到右肩端的部位。
後過肩:back yoke,也叫後育克,指連接後衣片與肩合縫的部件。
背縫:center back seam,又叫背中縫,是指後身人體中線位置的衣片合縫。
背衩:back vent,也叫背開衩,指在背縫下部的開衩。
衩 side slit,又叫側擺衩,指側擺縫下部的開衩。
領窩:neck,指前後衣片在肩部縫合後,再與領子縫合的部位。
後領省:back neck dart,指開在後領窩處的領省,多呈八字形。
後肩省:back shoulder dart,指開在後身肩部的省道。
後腰省:back waist dart,指開在後腰部的省道。
下裝的部位:
上襠:seat,又叫直襠或立襠,指腰頭上口到橫襠間的距離或部位。
燙跡線:crease line,又叫挺縫線或褲中線,指褲腿前後片的中心直線。
腳口:turn-up bottom,指褲腳口往上外翻的部位。
褲腳口:bottom,leg opening,指褲腿下口邊沿。
橫襠:thigh,指上襠下部的最寬處,對應於人體的大腿圍度。
側縫:side seam,在人體側面,褲子前後身縫合的外側縫。
中襠:leg width,指人體膝蓋附近的部位。
腰頭:waistband,指與褲子或裙身縫合的帶狀部件。
腰縫:waistband seam,指腰頭與褲或裙身縫合後的縫子。
腰裡:waistband lining,指腰頭的里子。
褲(裙)腰省:waist dart,褲(裙)前後身為了符合人體曲線而設計的省道,省尖指向人體的突起部位,前片為小腹,後片為臀大肌。
褲(裙)襇:pleat,指褲(裙)前身在裁片上預留出的寬松量,通常經熨燙定出襇形,在裝飾的同時增加可運動松量。
小襠縫:front crutch,褲子前身小襠縫合的縫子。
後襠縫:back rise,褲子後身襠部縫合的縫子。
省道:dart
滾眼:bound button hole, 用面料做的扣眼。
前過肩:front yoke,連接前身與肩縫合的部件。
門襟翻邊:placket,外翻的門襟邊。
前腰省:front waist dart,衣服前身腰部的省道。
脅省:underarm dart,衣服兩側腋下處的省道。
橫省:side dart,腋下擺縫處至胸部的省道。
前肩省:front shoulder dart,前身肩部的省道。
肚省:fish dart,大袋口部位的橫省。
前身通省:front open dart,從肩縫到下擺的開刀縫。
刀背縫:princess seam,彎形的開刀縫。
總肩:across back shoulder,從左肩端至右肩端的部位。
後過肩:back yoke,連接後身與肩縫合的部件。
背縫:center back seam,後身中間縫合的縫子。
背叉:vent,背縫下部開叉。
擺叉:side vent,擺縫下部開叉。
後搭門:back overlap,門里襟開在後背處。
領窩:neckline,前後身與領子縫合的部位。
後領省:back neck dart,後領窩處呈八字形的省道。
後肩省:back shoulder dart,後身肩部的省道。
後腰省:back waist dart,後身腰部的省道。
後身通省:back open dart,從肩縫到下擺的開刀縫。
下裝的部位:
褲頭:waistband
腰頭鈕:waistband button
里襟尖咀:button tab
褲頭里:waistband lining
褲頭鈕:bearer button
寶劍頭,褲頭搭咀:extended tab
門襟,鈕牌:left fly
鈕牌扣眼:fly buttonhole
褲門襟:front fly
褲襠墊布:crutch lining
側骨:side seam
下襠縫:inside seam
膝蓋綢:reinforcement for knees
褲腳:leg opening
卷腳、反腳:turn-up cuff
貼腳條:heel stay
褲中線:crease line
服裝英語:名稱及部位
服 裝 術 語
Terms used by the clothing instry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服裝工業常用的術語和定義或說明。
本標准適用於服裝生產、技術、教學和貿易以及其他有關的領域。
2、綜合
2.1 服飾 apparel and accessories
裝飾人體的物品總稱(包括服裝、鞋帽、襪子、手套、圍巾、領帶、提包等)。
同義詞:衣著
2.2 服裝 garments , clothing , apparel
穿於人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製品。
同義詞:衣服、衣裳
2.3 時裝 fashion
在一定時間、空間內,為相當一部分人所接受的新穎入時的流行服裝。
2.4 成衣 ready-to-wear
按照規定的尺寸,以批量生產方式製作的服裝。
2.5 定製服裝 customer made
根據個人量體尺寸,單件剪裁, 製作完成的服裝。
2.6 毛呢服裝 woolen garment
由純毛、毛混紡織物為面料製成的服裝。
2.7 棉布服裝 cotton clothes
由全棉、棉混紡織物製成的服裝。
2.8 絲綢服裝 silk garment
由天然絲、人造絲、合成絲織物製成的服裝。
2.9 化纖服裝 chemical fiber garment
由各種化學纖維織物製成的服裝。
2.10裘革服裝 fur or leather garment
由裘皮或革皮製成的服裝。
2.11羽絨服裝 down garment
內充羽絨的服裝。
2.12人造毛皮服裝 artificial fur and leather garment
由天然或化學纖維仿各種毛皮的織物為面料製成的服裝。
2.13男式服裝 men's wear
成年男子穿著的服裝。
2.14女式服裝 women's wear
成年女子穿著的服裝。
2.15兒童服裝 children's wear
適合兒童穿著的服裝。
2.16嬰兒服裝 infant's wear
適合周歲以內嬰兒穿著的服裝。
3 服裝成品
3.1 上裝
3.1.1 西服 suit
西式上衣。按釘紐扣不同,可分為單排口西服、雙排扣西服等;按駁頭不同,可分為平駁頭西服、戧駁頭西服等。
同義詞:西裝
3.1.2 中山服 zhongshan jacket
根據孫中山先生曾穿著的立領、貼袋衣服的式樣演變而成的上衣。
同義詞:中山裝
3.1.3 軍便裝 undress uniform
仿軍服式樣的上衣。
3.1.4 青年服 young men's jacket
立領、三開袋或三貼袋式樣的上衣。 •
3.1.5 茄克衫 jacket
衣長較短,寬胸圍、緊袖口、緊下擺式樣的上衣。
3.1.6 獵裝 hunting coat
原打獵時穿的服裝,現在已發展為日常生活穿的多口袋、開背叉式樣上衣,有短袖、長袖之分。
3.1.7 襯衫 shirt(男)、blouse(女)
穿在內外上衣之間,也可單獨穿用的上衣。男襯衫通常胸前有口袋,袖口有袖頭。
3.1.8 中西式上衣 eastern and western style coat
中式,裝袖的上衣。
3.1.9 中式上衣 Chinese style coat
中式領,連袖的上衣,有單、夾之分。
3.1.10 牛仔服 cowboy wear
原美國西部牛仔穿的上衣,現在已發展為日常生活的上衣,多用堅固呢製作。主要有牛仔茄克衫、牛仔襯衫、牛仔背心等品種。
3.1.11 棉襖 cotton wadded jacket
內絮棉花、化纖棉、駝毛等保暖材料的上衣。有中式棉襖、中西式棉襖之分。
3.1.12 羽絨服 down wear
內充羽絨的上衣,具保暖性,為寒冷地區穿著。
3.1.13 防寒服 cotton wadded jacket
內絮化纖棉等保暖材料的上衣。款式不拘。
3.1.14 背心 vest
無袖上衣。可穿於外衣之內,也可穿於外面,便於雙手活動。主要有西服背心,棉背心,羽絨背心等品種。
同義詞:馬甲、坎肩
3.2 下裝
3.2.1 西褲 trousers
褲管有側縫,穿著分前後,注意與體型協調的褲。
3.2.2 西短褲 short pants
工藝上與西褲基本相同,褲長在膝蓋以上的短褲。
3.2.3 中式褲 Chinese style slack
傳統的大褲腰,無側縫,無前後之分的褲。
3.2.4 背帶褲 overalls
有背帶的褲。
3.2.5 馬褲 riding breeches
騎馬時穿的褲腿收緊的褲。
3.2.6 燈籠褲 knickerbockers
褲管寬大、腳口收緊似燈籠狀的褲。
3.2.7 裙褲 culotte
褲管展寬、外觀似裙的褲。
3.2.8 牛仔褲 jeans
為美國拓荒時期,以帆布製成的堅牢工作褲所演變而來,現多用堅固呢製成的褲。
3.2.9 連衣褲 jumpsuit
上衣與褲子相連接的服裝。
3.2.10 喇叭褲 bell-bottom trousers
褲腿呈喇叭狀的西褲。
3.2.11 棉褲 cotton wadded trousers
內絮棉花、化纖棉、駝毛等保暖材料的禦寒褲。
3.2.12 羽絨褲 down wadded trousers
內充羽絨的禦寒褲。
3.2.13 連衣裙 dress
上衣下裙連成一件式的服裝。
3.2.14 背心裙 jumper skirt
無領、無袖的背心狀連裙裝。
3.2.15 斜裙 A-line skirt
由腰部至下擺斜向展開呈"A"字形的裙。
3.2.16 喇叭裙 flare skirt
裙體上部與人體腰臀緊貼附,由臀線斜向下展開,形狀如喇叭的裙。
3.2.17 超短裙 mini-skirts
一種下擺在大腿中部或以上的短裙。
同義詞;迷你裙
3.2.18 褶裙 pleated-skirt
整個裙身由有規則的褶形組成的裙。
3.2.19 節裙 tiered skirt
裙體以多層次的橫向多片剪接,外形如塔狀的裙。
同義詞;塔裙
3.2.20 簡裙 straight skirt
從腰開始自然垂落的筒狀或管狀裙。
同義詞:統裙、直裙、直統裙
3.2.21 旗袍裙 Qipao style skirt
左右側縫開叉的裙。
3.2.22 西服裙 skirt
與西服上衣配套,通常採用收省、打褶等方法使裙體合身,長度在膝蓋上下的裙子。
3.3 全身裝
3.3.1 風雨衣 all-weather coat
防風防雨兩用單、夾長外衣。
3.3.2 風衣 trench coat
防風單、夾長外衣。
3.3.3 披風 cape
無袖,披在肩上的防風外衣。
3.3.4 斗蓬 mantle
有帽的披風。
3.3.5 大衣 overcoat
為了防禦風寒,穿在一般衣服外面的外衣,款式按流行時尚而變化。主要有毛呢大衣、棉大衣、羽絨大衣、裘皮大衣、革皮大衣、人造毛皮大衣等品種。
3.3.6 旗袍Qipao
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叉的中國傳統女袍。
3.3.7 睡袍 night-gown
卧室中穿的寬松而較長的袍服。
3.3.8 睡衣褲 pyjamas
包含上衣和褲子的二件式睡衣。
3.3.9 套裝 suits
上下裝配套穿用的服裝。由同色同料或造型格調一致的衣、褲、裙等相配而成。
3.4 禮服
3.4.1 新娘禮服 wedding gown
源於歐美地區,新娘行婚禮時穿的禮服。
3.4.2 燕尾服 swallowtailed coat
為男士在特定場合穿的禮服,前身短,後身如燕尾形呈二片開叉。
3.4.3 夜禮服 evening dress
在夜間社交場合中,婦女所穿的華麗裙服。
3.5 職業服 business suit
行業人員從業時按規定穿著的具有標識性的專用服裝。有郵電服、鐵路服、海關服、海運服、民航服、稅務服、交通監督服、工商管理服等。
3.6 勞動保護服 working wear
特殊行業人員工作時提供便利和保護人體的服裝。有礦工服、煉鋼服、石油工人服、養路I作服等。
4 服裝部位、部件
4.1 上裝部位
4.1.1 前身
4.1.1.1 肩縫 shoulder seam
前後肩連接的部位。
4.1.1.2 領嘴 notch
領底口末端至門里襟止口的部位。
4.1.1.3 門襟 closing
鎖眼的衣片。
4.1.1.4 門襟止口 front edge
門襟的邊沿。
4.1.1.5 搭門 front overlap
門里襟疊在一起的部位。
4.1.1.6 扣眼 buttonhole
扣鈕的眼孔。
4.1.1.7 眼距 buttonhole spacing
扣眼間的距離。
袖窿 armhole
緔袖的部位。
駁頭 lapel
門里襟上部翻折部位。
平駁頭 notch lapel
與上領片的夾角呈三角形缺口的方角駁頭。
戧駁頭 peak lapel
駁角向上形成尖角的駁頭。
胸部 chest
衣服前胸豐滿處。
4.1.1.11 腰節 waist line
衣服腰部最細處。
4.1.1.12 擺縫 side seam
袖窿下面由前後身連接的縫。
4.1.1.13 里襟 under lap
釘扣的衣片。
4.1.1.14 底邊 hem
衣服下部的邊沿部位。
串口 gorge
領面與駁頭面縫合處。
假眼 mock button hole
不開眼口的裝飾用扣眼。
駁口 roll line
駁頭翻折部位。
單排扣 single breasted
里襟釘一排鈕扣。
雙排扣 double breasted
門里襟各釘一排鈕扣。
止口圓角 front cut
門里襟下部的圓頭。
前後披肩 front or back shoulder cape
覆蓋在肩部前後的部件。
扣位 button placement
鈕扣的位置。
4.1.1.23 滾眼 bound button hole
用面料做的扣眼。
4.1.1.24 前過肩 front yoke
連接前身與肩縫合的部件。
門襟翻邊 placket
外翻的門襟邊。
領省 neckline dart
領窩部位的省道。
前腰省 front waist dart
衣服前身腰部的省道。
脅省 underarm dart
衣服兩腋下處的省道。
橫省 side dart
腋下擺縫處至胸部的省道。
4.1.1.30 前肩省 front shoulder dart
前身肩部的省道。
肚省 fish dart
大袋口部位的橫省。
前身通省 front open dart
從肩縫到下擺的開刀縫。
刀背縫 princess seam
彎形的開刀縫。
後身
總肩 across back shoulder
從左肩端至右肩端的部位。
後過肩 back yoke
連接後身與肩縫合的部件。
背縫 center back seam
背叉 vent
背縫下部開叉。
擺叉 side vent
後搭門 back overlap
領窩 neckline
後領省 back neck dart
後肩省 back shoulder dart
後腰省 back waist dart
後身通省 back open dart
只能找到這些了
❻ 2017涓嬪崐騫磋嫳璇鍥涚駭緲昏瘧緔犳潗錛氭棗琚
銆銆2017涓嬪崐騫磋嫳璇鍥涚駭緲昏瘧緔犳潗錛氭棗琚
銆銆璇峰皢涓嬮潰榪欐佃瘽緲昏瘧鎴愯嫳鏂囷細
銆銆鏃楄
銆銆鏃楄嶏紝涓鍥藉拰涓栫晫鍗庝漢濂蟲х殑浼犵粺鏈嶈咃紝婧愪簬婊℃棌濂蟲т紶緇熸湇瑁咃紝琚瑾変負涓鍥藉浗綺廣傚畠褰㈡垚浜庝笂涓涓栫邯20騫翠唬錛屾皯鍥20騫翠唬涔嬪悗鎴愪負鏈鏅閬嶇殑濂沖瓙鏈嶈咃紝鐢變腑鍗庢皯鍥芥斂搴滀簬1929騫寸『瀹氫負鍥藉剁ぜ鏈嶄箣涓銆傚叾鐗瑰緛鏄鍙寵〗澶ц熺殑寮瑗熸垨鍗婂紑瑗熷艦寮忥紝絝嬮嗙洏綰姐佹憜渚у紑琛╋紝鍗曠墖琛f枡銆佽。韜榪炶栫殑騫抽潰瑁佸壀絳夈傝繎浠f棗琚嶈繘鍏ヤ簡絝嬩綋閫犲瀷鏃朵唬錛屾棗琚嶇殑琛i暱銆佽栭暱澶уぇ緙╃煭錛岃叞韜涔熸洿鍔犲悎浣撱
銆 銆鍙傝冭瘧鏂
銆銆Cheongsam
銆銆Cheongsam,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Qipao, is a traditional garment highly treasured in the Chinese culture. Originally worn by the Manchu women, it took its present form in the 1920s, and became the most popular garment for wome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29, it was recognized as a national garment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eft lapel over right lapel , a straight collar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knot-buttons, side slits, fabric of a single cut, raglan sleeves, and intricate patterns. In modern times, it has been modified to suit the design of our times鈥攊ncluding a shortening in sleeve and overall length as well as more-fitted tailoring.
❼ 旗袍為什麼叫cheongsam
長衫,來源於廣東話的發音
為什麼採用廣東話的發音我就不知道了,但是詞典上確實是這么解釋的。可能最早是從廣州流傳到歐美地區的吧,雖然起源於北方,但是那時可能還沒有對應的英文稱呼。
下面是金山詞霸上面的解釋,你仔細看最後的一部分,關於普通話和廣東話的:
cheongsam
[`tFR:N`sAm]
<漢>n.旗袍
cheongsam
cheong.sam
AHD:[chông」s\adie/m「]
D.J.[7t.%806s$8m]
K.K.[7t.%06s$m]
n.(名詞)
A long dress with a high collar and slit skirt, traditionally worn by Chinese women.
旗袍:中國女性傳統上所穿著的高領開衩裙式連身服飾
Chinese (Cantonese) ch'e¿ng shaam [long gown]
Chinese (Cantonese) ch'e¿ng shaam [long gown]
equivalent to Chinese (Mandarin) cháng [long]
equivalent to Chinese (Mandarin) cháng [long]
Chinese (Mandarin) sh³n [gown]
Chinese (Mandarin) sh³n [gown]
cheongsam
cheong.sam
AHD:[chông」s\adie/m「]
D.J.[7t.%806s$8m]
K.K.[7t.%06s$m]
n.
A long dress with a high collar and slit skirt, traditionally worn by Chinese women.
Chinese (Cantonese) ch'e¿ng shaam [long gown]
equivalent to Chinese (Mandarin) cháng [long]
Chinese (Mandarin) sh³n [g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