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穿著旗袍包餃子那個視頻

穿著旗袍包餃子那個視頻

發布時間:2024-07-26 07:09:28

⑴ 滿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

滿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
【服飾】:
「發冠」與「旗鞋」
【旗裝】: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發冠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同男孩一樣,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顱後發,編成辮子垂於腦後,一直到成年方蓄發留辮。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發冠了。
【旗頭】:
發冠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袍」、「發冠」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這種綉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直筒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天足,著花鞋。但現今的「旗袍」並非歷史上滿族女子的服裝,而是吸收了西方服裝裁減方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清代滿式服裝曾流行全國,現在與漢族服式一樣了。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圖為一位滿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結婚發式。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民居】: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每年都要根據不同的節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豬和豬頭為主要祭品。在大祭時要殺豬,特別是在祭祀祖先時要選用無雜毛的黑豬(有的還必須選黑公豬),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已領受,即可宰殺。此舉俗稱為「領牲」。有的地方要將豬腸和膀胱放入吊斗掛在桿子上,讓烏鴉來吃,如果三天內被吃掉,就為吉利。然後把全豬卸為八塊,按原樣擺在方盤內,供於家裡屋內西山牆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輩份排列免冠叩頭三遍,再將肉切碎入鍋熬煮,全家圍坐,蘸鹽而食。此時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頭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謝。滿族人家至今還有逢殺豬時請親鄰好友前來品嘗頭頓豬肉的習慣。過去,在莊稼成熟的季節,滿族還有「薦新」祭祀的習慣,如今已被「上場豆腐了場糕」習俗所代替,即在五穀上場時,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場結束時,用新谷做大黃米飯或豆面餑餑吃,以慶豐收。滿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娘必須先在南炕上坐帳,也有稱「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張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對飲。
【日常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粱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餑餑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製作的,有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牛舌餑餑、年糕餑餑、水煮餑餑(漢語的餃子)等。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東北地區的滿族,每戶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那家館是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滿族餐館,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民族食品】:
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腸。
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
③酸湯子9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稱為「祭餑餑」。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餑餑、魚兒餑餑、匙子餑餑、菊花餑餑、糊面餑餑、炸高麗餑餑、江米糕、黃米糕、七星餅、雞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傳入民間製成糕點後,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逢年過節,都要殺豬,過年(春節)時每家要殺豬二至三口。農歷臘月八日(臘八節),要用黏高粱、小豆等八樣糧食煮粥,稱為臘八粥。除夕吃餃子,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根白線,誰吃著白線就意味著誰能長壽:也有的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枚銅錢,吃到便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有錢花。此外還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點心「薩其瑪」。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夏歷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⑵ 大衣哥兒媳性感迷人旗袍寫真曝出,她真的只是圖他老公人好才嫁嗎

「貌美如花」的陳亞楠和「平平無奇」的朱小偉結婚,是為了愛情還是為了錢財,這個疑問一直困擾著網友。陳亞楠的性感迷人旗袍寫真照爆出,從照片上可以看出,陳亞楠的顏值不低,身材也是凹凸有致,那她真的只是圖他老公人好才嫁嗎?

總結

陳亞楠的寫真照雖沒有明星那樣美麗,但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現在她的婚姻生活很幸福,事業也有成,簡直就是「人生贏家」。你們認為她是圖老公人好才嫁的嗎?

⑶ 有哪些好看的紀錄片值得推薦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比較有趣的紀錄片——《中國老師來了》。


有興趣的各位不妨去看看這個紀錄片,在這種模式下長大的我們或許也有新的體驗呢?
PS:圖源自網路,侵刪。文字原創,禁轉,謝謝配合。

⑷ 初二寫春節的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初二寫春節的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寫春節的作文 篇1

小時候,只要一過年我就興奮不已,而現在,我仍對過年情有獨鍾,一談起它,我就滔滔不絕……

除夕前一個星期,富陽就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兒。大街上紅紅火火,恩波公園里掛著幾百盞燈籠,到處喜氣洋洋。馬路上的車子水泄不通,拍成了一條長龍,人們也忙忙碌碌,拿著大包小包的年貨 ,趕著做年菜。你瞧,東家拿著大刀殺著一頭頭肥肥白白的豬,西家踩著凳子仔仔細細地擦著玻璃窗。這家的小孩踮著腳尖貼著對聯,那家的孩子幫著父母大掃除,忙的不可開交。

一切忙完也就到了我們盼星星盼月亮的大年三十了!除夕真熱鬧。家家戶戶忙忙碌碌。媽媽們在廚房力忙著做菜煮飯,滿頭大汗,爸爸們則坐在沙發上嗑嗑瓜子,聊聊家常。小孩呢?我們小孩 的節目可多呢,連飯都沒吃,就迫不及待地跑下樓放鞭炮。什麼二踢腿,跌跌炮,應有盡有,五花八門,為節日增添了幾分喜氣。過了不久爸爸媽媽叫我們吃飯了,看著滿桌的菜餚,我垂涎三尺,迫不 及待地想、開吃了。

「嘭——嘭」,新年的禮炮響了起來,五彩的光芒為漆黑的夜晚畫下了一道亮光,絢麗無比!在鞭炮聲中,我合上了眼睛……

正月初一,我們去超市買了年貨,拜年了。

時間過得很快,眨眼間到了正月初七,大人們又要工作了,又要進入緊張繁忙的工作中,可我們小孩不用啊,我們盡情的玩耍,吃零食,聽音樂,看電視……豐富多彩。

到了正月十五。春節又掀起了一個熱浪,大街上張燈結綵,紅紅火火,像辦喜事似的,熱熱鬧鬧。走在杭州的河坊街上,元宵味兒更濃了,整條街人山人海,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老字型大小 街坊人來人往。有賣北京糖葫蘆的,賣麥芽糖的,製作糖人的,首飾藝品應有盡有。

晚上的元宵更別有一番風味,恩波廣場,秦望廣場上空都放滿了孔明燈,匯聚成了燈的海洋。我遠遠向窗外跳去,江邊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黑壓壓的一片。大大小小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染得 明亮亮的,別有一番風味。

吃湯圓也是元宵節的一件大事。媽媽買來了板栗湯圓,豆沙湯圓,芝麻湯圓,紫薯湯圓……我看的眼睛都直了,這不是吃湯圓,而是一次湯圓展覽會!

春節雖然過去了,但它的熱鬧,它的喜慶,我仍歷歷在目。春節,我愛你!

初二寫春節的作文 篇2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到了,春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里人們喜歡穿新衣服,以表示他們對新一年到來的美好期望。這使我想起了許多古詩,如一句王安石的古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使我看到人們迎和煦的春風,迎接新春到來時喜悅的情景,再一想起今年過年,一定又是熱鬧非凡。

早晨,太陽漸漸的升起。陽光碟機散了薄霧,天空瓦藍瓦藍的。因為今天是春節,所以人們都起得比較早,當然我們也不例外。我起來洗漱完後,便穿上我的新衣服,在鏡子前美美的轉了一大圈,又將我的齊劉海微微整了整,才算滿意。我們高高興興的吃完羊肉餃子後,我聽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聲,迫不及待地奔向奶奶的家,因為那裡有等我很久的——紅包以及幾個月沒見的奶奶,爺爺。到了奶奶家,看到爺爺和奶奶又白了些的頭發,鼻子忍不住一酸,再也忍不住直接沖進他們的懷里……

中午的時候,叔叔阿姨和未婚的哥哥姐姐們都歡聚在一堂,吃上了可口的飯菜。不過我最期待的還是晚上可以放鞭炮,看煙火,看春晚。夜晚來臨,我們吃完年夜飯後,叔叔哥哥爸爸去串鄰居。我們這些小女孩便在客廳里期待春晚的開始,也許心裡都在想誰能上春晚呢。不過在這之前,我們還是很樂意再放些鞭炮,我用火點燃了仙女棒,看一個個帶火焰的綵球飛上天空,心中也舒坦了不少。

除夕的春節就這么過去了,我嘗到了可口的飯菜;看到了精彩的春晚;欣賞了絢麗多彩的煙花。現在,我更深一步的體會到了感動、懷念和幸福的滋味。

初二寫春節的作文 篇3

「嘭嘭嘭,啪啪啪」隨這幾聲清脆的鞭炮聲,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節!過大年是個全家團圓的日子,是個熱鬧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把家打掃的乾乾凈凈,在自家門口貼春聯,穿干凈的衣服,圍在一起吃團圓飯!而我也不例外。

有很多人在外地打工,常常因為工作繁忙,不能回家陪家人一起過大年,這時候,你孤獨一人,看別人圍在桌前過年,你心裡最想的是什麼?當然是家,是家人。

我的家庭是一個由爸爸、媽媽、公公、婆婆和我組成的溫馨家庭,我的家算不上很大,但卻充滿了幸福與快樂,也給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如:爸爸為我包紮傷口、全家人送爸爸上火車、我們一家人一起過年……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就是我們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節聯歡晚會了。那天我放學回來,街上到處都是一派節日的氣氛,紅燈籠、新年快樂的歌曲,不由的使我加緊腳步,一進家門,就看見家人忙的不亦樂乎,媽媽在掛氣球,公公在貼春聯,爸爸在擇菜,對了,婆婆呢?哦,原來婆婆當起了指揮員,指揮媽媽掛氣球,我也不甘示弱,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扔,就去婆婆那兒報到了,我問婆婆:「婆婆,你看,我該干什麼呢?」媽媽聽見了,就對我說:「你就過來幫我掛氣球吧!」好嘞,說干就干,我捲起袖子,幫媽媽一起掛起了氣球。

大約20分鍾過去了,全家人的工作才算都幹完了,我累得往沙發上一倒,就什麼也不管了,但是就這樣看一下,家裡好像又漂亮了許多,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啊!掛氣球這項任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很難,只要你用力太大,或是思想不集中,就會把氣球弄破,瞧!我都已經弄破了兩個了。到了晚上8點鍾,春節聯歡晚會開了,我們全家人都准時地坐在電視機前,一邊吃零食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春節聯歡晚會,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一家人坐在一起,其樂融融!

家是我成長的搖籃,是愛的港灣,我愛我家!

初二寫春節的作文 篇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年一度的春節來到了,伴隨著爆竹聲,人們一大早就從床上爬起來,開始打掃衛生,這叫掃塵,當大家打掃完以後,會把垃圾堆放在一起,等到過年以後再清理出去,據說這樣可以「聚財」。打掃完後,人們又開始忙著貼春聯、貼窗花與掛燈籠,跑上跑下忙得不亦樂乎,把家裡裝點得喜氣洋洋。身在外地的遊子也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鄉與親人團聚,長輩們准備了滿滿一桌豐盛的佳餚,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高舉酒杯,互相祝福,談笑風生,其樂融融。小孩兒呢,就在一旁邊吃邊玩,嘻嘻哈哈笑個不停,飯桌上,有小孩伸手想去夾一塊魚吃,這時卻被旁邊的大人給擋住了,我很納悶,老爸說:過年不能吃魚,要留著,意味著「年年有魚(余)」。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吃完飯,小孩子們只要一看到大人就會送上一句祝福語,大人也會誇小孩嘴巴甜,就會笑嘻嘻地從口袋裡掏出一個紅包,送給小孩子。

放鞭炮了,孩子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地跑出家門,放著各種各樣的小爆竹,遠處的煙花,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流星,有的像璀璨的明珠,美麗極了。由於城裡已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估計這樣的美景也只有到農村才能欣賞得到了。

第二天一早,人們挨家挨戶地給親朋好友拜年,還給別人帶來了新年禮物,送上一份祝福,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說說家事,多好呀!

這就是我眼中那快樂的春節,我真希望天天都過大年!

春節不是比哪家吃得好,也不是比哪家孩子收到的壓歲錢多,最重要的是一家團團圓圓,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享受那溫馨的時光。這就是我眼中的那簡單而又快樂的春節!

初二寫春節的作文 篇5

初一那天,我與老爸老媽去了外婆家,吃飯前,陽陽阿姨與我們說:「反正下午沒什麼事,天氣又好,要不我們去大外婆家的地邊挑馬蘭吧。」「好呀,好呀。」我才不會錯過一個不用做作業的機會呢!我心想:馬蘭長在哪裡?馬蘭是什麼顏色的?馬蘭好不好吃?馬蘭……

終於,他們都吃完飯了,陽陽阿姨我與老媽帶上了剪刀與塑料袋出發了。

走過了一條小河,沿著小小的田耕路,來到了大外婆家的田附近,感覺陽光溫暖的撫摸著我,滿眼的綠色讓我心情十分開心,不禁哼起了小調兒。終於走到了大外婆家的田,我十分失望,因為馬蘭都長在田埂路的邊上,不是很好找,但是找到了就有一群。馬蘭綠油油的,嫩嫩的,十分小巧可愛,風一吹,馬蘭們隨風舞動,像是一支舞團正在伴著音樂跳著舞。

開始挑馬蘭了,我拿起剪刀,向一株比較大的馬蘭剪去,只能一聲「咔嚓」。我把馬蘭拉起來了,下面怎麼掉了好幾片葉子,原來這株馬蘭也挺大的,結果被我這么一剪就剩下兩片葉子了,這還能不能吃,估計塞牙縫也不夠呢!老媽見了,對我說:「啊呀,你剪的太上面了,應該這樣。」說完,邊拿起剪刀,選了一株合適的,把它的葉子輕輕拉起,直到能看見它的根,從根那裡剪掉,一株完美的馬蘭就出來了,老媽繼續說:「還有特別大的特別老,咬不動,要挑這種不大不小的,懂嗎?」「哦。」雖然沒怎麼聽懂。我試著做了幾次,成功的挑了幾株馬蘭後,終於領會了老媽說的話。看來挑馬蘭也挺簡單的嘛!

在充滿青草氣息的大自然中挑馬蘭,讓我不僅沒感到累,而且心情非常的放鬆,晚上吃著香乾拌馬蘭,心裡甜滋滋的,感覺今天這碗菜味道特別好!

初二寫春節的作文 篇6

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忙著張貼春聯。幾乎每一家都在貼呢!而我們家也不例外哦。

春節,中國一年中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就像西方人的聖誕節一樣。

今天一大早,我們就起床了。因為老爸的爺爺身體不太好,突然暈倒了,所以老爸去他老家過年了,沒與我們在一起,我們准備與姨媽一家一起過年。今天我們一起床就忙得熱火朝天,我把門上帖的舊春聯、舊福字等都撕了下來,老媽把新的春聯貼好,花了不少時間哦。然後我們見時間不早了,就出發去姨媽家。

到了姨媽家,我們一起吃了團圓飯,非常開心,也很有氣氛呢!

吃完飯,我們就一起看20xx年春節聯歡晚會,晚會里插播的公益廣告也十分感人: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在過年時他老爸給了她一個紅包,紅包上寫著祝福的話語。女孩把每年收到了紅包聚在一起,然後小女孩慢慢長大了,老爸也慢慢變老了,等到她也有了孩子,她也在紅包上寫上祝福語,傳給她的孩子。看到這里,老媽與姨媽感動得眼睛都紅了。

晚會上也有一些非常好玩的小品,笑得我與老媽前仰後合,肚子都痛了呢!我們一大家子坐在一起,邊吃瓜子邊看春晚,說實話,我心裡感到一絲絲小小的幸福哦!有的歌曲也很好聽,聽得哥哥也入迷了,目不轉睛地盯著看,有時還跟著歌曲的調子一起哼著。

馬上就到了發紅包的時刻了!當然了,最開心的還是我,哥哥他都二十多歲了,已經工作了,所以不要壓歲錢了。我收到了老媽、姨媽、姨父、姑媽給的壓歲錢了哦!好開心。

此時,已經12點了,新的一年到來了!我們一起閉上了眼睛,在希望的鍾聲里一起默默的許願……

初二寫春節的作文 篇7

我們的春節,年年都有新花樣,但不變的是讀書與旅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老爸老媽與我共同的夢想。這個春節,我讀了《全球通史》、《岳飛傳》、《中華上下五千年》等等有趣又有意義的書籍;又遊玩了蘇州,這個天堂般美麗的城市,品嘗了那裡的美食,了解了那裡的文化,見識了蘇州三寶——園林、絲綢與盆景。

要說蘇州最有特色的,當然是蘇州的園林了。蘇州本身就是一座園林城市。現在的建築也保留了園林的特色。說起保存至今的蘇州園林,人們一定會脫口而出「拙政園」。但對於我來說,印象最深的卻是「留園」。據說留園總面積有兩萬多平方米,可真大!的確,它比與珅府大多了,布局也更講究,對我們來說簡直是一個大迷宮,可見古人的構思是多麼巧妙。到處是亭台樓閣與假山、池塘,還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里放著一條小木船,想當年園子的主人悠閑地坐在裡面,緩緩盪去,多愜意。甚至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有專門的賞風景的地方。那時梅花開得正旺,紅梅,粉梅,綠梅,臘梅,白梅競相開放。不過我最喜歡的是那裡的游廊,那時正下著小雨。我們站在游廊里,傾聽著雨聲,傾聽那雨點溫柔地落在葉子上、梅花上:「滴答,滴答」。這是多美妙的音樂啊!

留園里還有一個盆景園。裡面的盆景真是千姿百態:有的一枝獨秀,有的小巧玲瓏,還有的在石頭中間若隱若現。它們還獲得過全國級的獎項哦。

蘇州的絲綢也很美。我們在夜市上逛,路邊有很多絲綢店:「綉娘」「乾泰祥」「春蠶」等等。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你所能想到的絲織品幾乎都有。旗袍做得尤其精緻,卻沒那麼華麗,但又有一種美。有一件老媽特別喜歡,上面是一幅素色的水墨畫,畫的是一叢灌木,上面開著幾朵淡雅的小花,還有一隻小鳥停在枝上。畫的線條勾得非常細膩,而且旗袍質地非常柔軟。

果然是名不虛傳。

初二寫春節的作文 篇8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這是我們小孩子最最盼望的日子,俗話說得好:「大人望種田啊,小孩望過年啊。」過年最主要的是能吃餃子、放鞭炮、還有更實惠的就是可以得到壓歲錢了。

今年過年我就學習包餃子了,我跟著老媽到了姨媽家。老媽首先走進廚房興致勃勃的幫姨媽包餃子,我閑著沒事干也來到廚房學著包起了餃子。我看見老媽把包麵皮攤開放上瘦肉料然後捲起皮子,做成了一個彎彎的大餃子,我也學著她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我包了一個歪歪扭扭的餃子。老媽悄悄的在我的餃子里放了一枚硬幣,我也乘著老媽不注意也在她的餃子里放了硬幣。不一會我們就在說說笑笑中將餃子包完了。過了一會我聽見姨媽叫著:「吃餃子了」。我的姐姐妹妹們都等不及的跑過來。老媽笑著說:「今天我要嘗嘗我兒子的餃子」。我也高聲叫起來:「我也要嘗嘗我自己的餃子」。老媽「笑裡藏刀」地笑起來了。我也咪咪地笑著。老媽一口咬下去,我兩眼看著老媽也一口咬下去,「哎呀」。我和老媽異口同聲地說:「我的餃子里怎麼也有硬幣啊?」這時可把大家都給樂壞了。

到了晚上,姨媽說:「給壓歲錢了哦」我一聽,第一個沖了上去。姨媽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個紅包,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一看裡面放著一個紙條。我看了一看,條子上面寫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哎!」還是二爹豪爽地給了我們一個大紅包,我打開看了看,「啊!一千元!」可把我樂壞了。我一蹦三尺高。妹妹們最淘氣了,她們三個可在我家裡是出了名的「淘氣三劍客」啊!她們對我說:「哥哥我們也送給你一個紅包」,我想今天她們給我送紅包,可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啊!這裡面肯定有鬼,於是我想了想就把紅包對著她們一打開,突然一隻只蟲子向她們面前跳過去。她們嚇得落荒而逃了,我在後邊哈哈大笑。

你們看,這個春節夠有趣味的吧!放鞭炮、猜謎語等等活動都是在我們家裡開展的,房間里一直充滿著歡聲笑語。

初二寫春節的作文 篇9

春節即將來臨,吃餃子可是必做之事。

以前也看到過老媽包餃子,又要擀麵皮,又要拌餡兒,還得細心地為它們「縫上花邊」,是件麻煩事,所以更多是吃速凍餃子。這回可不一樣啦,春節當然要嘗嘗自己親手「DIY」做的餃子啦!這不,我向大廚老媽討教了一番。

為了節約時間,准備了擀好的餃皮、餡兒。老媽現在桌子上鋪了層一次性桌布,又在上面撒了麵粉。疑惑不解的我問老媽:「為是么要鋪桌布?」「這是為了干凈啊。」老媽答道。有著執著精神的我打算打破砂鍋問到底,追問道:「那幹嘛撒麵粉?」老媽解釋說:「這是為了不黏手呀。」

一切准備就緒,我一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樣子,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張餃皮,誰料卻被一隻突如其來的大手擋住了,我定睛一看,原來是老媽。我些許不滿:幹嘛呀,「我要包餃子。」「哼哼」老媽冷笑道:「別急,你還不會包呢,我給你示範一下。」老媽拿起一張餃皮,平攤在手上,又在餃皮周圍灑了點水,然後舀了一勺餡兒,放在餃皮中間,接著對著,捏盡兩端,最後用手指輕輕按壓餃皮,使其粘合起來。一個餃子包好了,雪白的皮,飽滿的餡兒,不多也不少,活像一個元寶。

「這么簡單呀,手到擒來,小菜一碟。」我很自信,卻又有點兒誇下海口的感覺。我學著老媽的樣子,依樣畫葫蘆,可惜並不如意。我捏著頭,另一頭便「飛流直下三千尺」,捏中間,它乾脆兩頭都噴射而出,像跟我作對似的。我急中生智,又拿了兩張餃皮裹在漏的地方。餃子被我套了兩件外衣,成了大胖子。我瞧了瞧老媽,老媽不僅動作嫻熟、迅速,而且包出的餃子個個飽滿小巧,像只只「白天鵝」,而我的卻像「丑小鴨」不堪入目,簡直是天壤之別,可我也只能「望餃興嘆」了。我分明是按圖索驥照樣子做的,為什麼做不好呢?我找出了原因:餡兒不能放太多。這一次,餡兒是沒露出來,也沒變成大胖子,倒是營養不良,「瘦得只剩跟皮包骨了」。

既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吃一塹,長一智,我終於包出了一個像樣的餃子。

⑸ 滿族人有哪些習俗

滿族習俗
【語言文字】
滿語屬阿爾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 滿語支。滿文是16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以前的被稱為「無圈點的老滿文」。由於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族移居山海關外,在經濟、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慣用漢語文。現在,只有黑龍江市愛琿鎮和富裕縣,還有少數老年人會說滿語,其他地方絕大多數滿族人民已通用漢語文。
【文化】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滿族喜愛的娛樂活動還有跳馬、跳駱駝及滑冰等。18世紀中期,「八旗子弟」創作了一種新的鼓詞,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為「清音子弟書」。
清聖祖玄燁主持編纂的《音韻闡微》、《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均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早期滿文著作,除《滿文老檔》、《滿洲實錄》和圖理琛的《異域錄》等,還有大量學習滿文必備之書,如《清文啟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鑒》等等。《清文鑒》經多次增訂,編纂成5種不同民族文字的滿文辭書——《御制五體清文鑒》,對滿、漢、蒙、藏、維吾爾等各民族相互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是一種重要參考資料。譯書也很普遍,主要漢文名著,大多為滿文譯本。除官書不計外,民間說部如《三國演義》、《西廂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等都有滿文譯本。其中以扎克丹譯的《聊齋志異》譯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時,涌現出一批滿族文學家。早期著名的詞家納蘭性德著的《側帽集》和《飲水集》,清新婉約,生動自然,足與當時詞壇上負有盛名的漢人朱彝尊和陳維崧媲美,合稱「三大家」。
【服飾】
「發冠」與「旗鞋」
【旗裝】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發冠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同男孩一樣,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顱後發,編成辮子垂於腦後,一直到成年方蓄發留辮。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發冠了。
【旗頭】
發冠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袍」、「發冠」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這種綉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直筒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天足,著花鞋。但現今的「旗袍」並非歷史上滿族女子的服裝,而是吸收了西方服裝裁減方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清代滿式服裝曾流行全國,現在與漢族服式一樣了。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圖為一位滿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結婚發式。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民居】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每年都要根據不同的節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豬和豬頭為主要祭品。在大祭時要殺豬,特別是在祭祀祖先時要選用無雜毛的黑豬(有的還必須選黑公豬),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已領受,即可宰殺。此舉俗稱為「領牲」。有的地方要將豬腸和膀胱放入吊斗掛在桿子上,讓烏鴉來吃,如果三天內被吃掉,就為吉利。然後把全豬卸為八塊,按原樣擺在方盤內,供於家裡屋內西山牆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輩份排列免冠叩頭三遍,再將肉切碎入鍋熬煮,全家圍坐,蘸鹽而食。此時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頭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謝。滿族人家至今還有逢殺豬時請親鄰好友前來品嘗頭頓豬肉的習慣。過去,在莊稼成熟的季節,滿族還有「薦新」祭祀的習慣,如今已被「上場豆腐了場糕」習俗所代替,即在五穀上場時,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場結束時,用新谷做大黃米飯或豆面餑餑吃,以慶豐收。滿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娘必須先在南炕上坐帳,也有稱「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張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對飲。
【日常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餑餑是用黏高梁、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製作的,有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牛舌餑餑、年糕餑餑、水煮餑餑(漢語的餃子)等。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東北地區的滿族,每戶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那家館是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滿族餐館,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民族食品】
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腸。
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
③酸湯子9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稱為「祭餑餑」。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餑餑、魚兒餑餑、匙子餑餑、菊花餑餑、糊面餑餑、炸高麗餑餑、江米糕、黃米糕、七星餅、雞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傳入民間製成糕點後,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逢年過節,都要殺豬,過年(春節)時每家要殺豬二至三口。農歷臘月八日(臘八節),要用黏高梁、小豆等八樣糧食煮粥,稱為臘八粥。除夕吃餃子,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根白線,誰吃著白線就意味著誰能長壽:也有的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枚銅錢,吃到便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有錢花。此外還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點心「薩其瑪」。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夏歷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與穿著旗袍包餃子那個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襯衫搭牛仔褲清爽帥氣 瀏覽:750
九台校服2件套批發市場 瀏覽:512
東南菱利空調皮帶安裝 瀏覽:516
什麼顏色衛衣配紅色鞋子好看 瀏覽:903
怎樣用長氣球裙子圖片 瀏覽:405
索八皮帶換一共多少錢 瀏覽:288
原單外貿庫存童裝廠家 瀏覽:229
粉色上衣配什麼衣好看 瀏覽:385
穿裙子千萬不能配這4款鞋子 瀏覽:911
鯊魚品牌有女裝嗎 瀏覽:988
天貓粉絲最多的童裝店鋪 瀏覽:289
買菲拉格慕皮帶尺寸 瀏覽:255
南昌百盛恆茂店有哪些女裝 瀏覽:319
美人計塑身衣哪個公司 瀏覽:262
哈倫短款風衣搭配圖片男 瀏覽:980
大巴上他把頭埋進裙子啃咬 瀏覽:966
春季紅色風衣搭配全身圖片大全 瀏覽:463
受閱官兵帽子上 瀏覽:656
中長款皮衣女搭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332
春季男女裝拖鞋在哪批發 瀏覽: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