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歷七月初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愛情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西關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七夕節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七夕節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賀牛生日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各地異俗』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 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 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 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台灣——拜「床母」
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江蘇——七夕香橋會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 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 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牛郎織女 濰坊年畫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 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 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 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牛郎織女(刻紙)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貳』 趣侃紅樓230:夫妻緣盡,桃葉渡懷古,女兒情堅,李宮裁興家
副標題:薛寶琴作《桃葉渡懷古》,謎底影射李紈,在賈家抄家後人生更精彩
趣侃紅樓230:夫妻緣盡,桃葉渡懷古,女兒情堅,李宮裁興家
賈母吩咐大家沒事「作詩不如作燈謎,等到年下時節,大家一起玩」。於是李紈帶著眾人在暖香塢雅制春燈謎,薛寶琴捷才,一下子想了十個,也就是「薛小妹新編懷古詩」。
薛寶琴的十首懷古詩是十個謎面,謎底為十個俗物。君箋雅侃紅樓認為十個謎底分別是河燈、錘子、團扇以及柴米油鹽醬醋茶。
其實,十首懷古詩除了謎語以外,還隱喻了金陵十二釵中十人,除了巧姐與王熙鳳一起在《淮陰懷古》之外,只有薛寶釵沒有。皆因寶琴說既是寶釵說。十首懷古詩也相當於是薛寶釵所作,沒有影射自己,不提。
前文我們講了《廣陵懷古》的謎底是「醋」。又借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功在千秋的善舉,卻被人造謠詬誶為風流昏庸的皇帝。
薛寶琴「廣陵懷古」替隋煬帝鳴不平,只因《廣陵懷古》影射的正是秦可卿生前死後被污衊「爬灰」的故事。
《廣陵懷古》之後是《桃葉渡懷古》,通過王獻之與小妾桃葉的短暫愛情,講了一段世事無常的悲情故事。
桃葉渡懷古其六
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
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相傳晉代書法家有二王之稱的王獻之,中年後得一小妾名為桃葉。當時桃葉經常往來於秦淮河。王獻之每次都去渡口接愛妾回家。並曾專門作《桃葉歌》三首贈桃葉,桃葉則作《團扇歌》四首以答。
後人因此附會一處渡口為桃葉渡,位置在南京秦淮河與青溪合流處。
《桃葉歌》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
桃葉復桃葉,桃樹連桃根。
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葉歌》表現出王獻之對桃葉的感情,愛侶間傾心相慕流露出的真情實感。
《團扇歌》:
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暄暑,相憶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團扇。動搖郎玉手,因風托方便。
團扇復團扇,持許自障面。憔悴無復理,羞與郎相見。
手中白團扇,凈如秋團月。清風任動生,嬌風任意發。
《團扇歌》表達桃葉對王獻之的關心、思念、病中苦悶以及借扇子抒情之意。
桃葉名陶葉,據說身份有兩種說法。一是秦淮河畔賣扇女,一是賣硯女。具體是哪個不可考。
表面看《桃葉渡懷古》的謎底,似乎應該是借桃葉的身份,猜成「硯台」或者「扇子」。其實細想並不是。我們先看看這首詩,具體講了什麼。
「衰草閑花映淺池,」 秋天到來,衰草與凋敝的花朵反映在淺淺的池塘上面。
秋天、衰草、殘花、清淺的池塘……表現出頹敗的秋意。預示王獻之與桃葉的悲情結局。
「桃枝桃葉總分離。」 桃樹的枝條和桃葉,將不可避免地再次分離。
王獻之就如桃枝,與愛妾桃葉終究不能夠天長日久,無奈分別了。
「六朝梁棟多如許,」 王家作為晉朝數代老臣,盡出許多棟梁之材,王獻之更是作為中書令,等同宰相一般,呼風喚雨看似風光無限。
「小照空懸壁上題。」 只留下伊人的小像掛在牆上,孤零零地去追憶。
《晉書·王獻之傳》記載: 「(王獻之)嘗書壁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為能,觀者數百人。桓溫嘗使(獻之)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侼牛,甚妙。」
不過「小照」一句結合上文,是指桃葉遺像的意思。
王獻之出身東晉門閥「王謝」之家,書聖王羲之的兒子,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出身。但他本身並不幸福。王獻之少年父母之命迎娶了表妹,三十歲時被迫與公主結婚。四十歲時遇見小妾桃葉,但轉眼也都像桃枝與桃葉一樣,各自分離成過眼雲煙。
整首《桃葉渡懷古》借蕭瑟的秋風里,一片肅殺的枯敗,桃葉離開桃枝而去。預示王獻之痛失愛妾桃葉。王獻之就算生長在權傾六朝的王家,自己身居中書令,也不能如意。愛妾桃葉「離他而去」,只能藉助牆上懸掛的小像,去緬懷曾經的愛人。
從《桃葉渡懷古》的意境去看,桃葉無疑是去世了。整首詩表達的是王獻之緬懷愛妾桃葉之情。
細讀《桃葉渡懷古》會發現中心思想不是桃葉,而是別離。所謂桃葉的「賣硯女」「賣扇女」的身份都是障眼法。真正的謎底要落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上。
「桃枝桃葉總分離。」 如果將桃枝、桃葉比作茶葉,摘了茶葉只剩桃枝。將茶葉製作成花茶泡在碗中,可不就像衰草落花浸在淺淺池塘的 「衰草閑花映淺池」 寫照。
所以,《桃葉渡懷古》的真正謎底是「茶」。與《鍾山懷古》講「鹽」,《淮陰懷古》講「米」,《廣陵懷古》講「醋」一起,即將組成「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開門七件事。果然是「俗物」!
既然全詩前面兩句借「茶」講分離,後面兩句借王獻之與桃葉的愛情講生離死別。歸結起來就知道《桃葉渡懷古》的影射對象是李紈。
李紈出身金陵世宦大族,家裡人人讀書,常有出仕當官之人。她嫁給金陵榮國公賈代善之長孫賈珠,也是世襲之家。一如東晉王家之 「六朝梁棟多如許」 。
賈珠迎娶李紈,是賈家延續賈敏下嫁林如海的棄武從文轉型之路。
林如海和賈敏屬於貴族之間的聯姻,門戶相當。李紈嫁給賈珠,則是世俗與貴族的聯姻。一如桃葉與王獻之。
當然,李紈出身的李家雖不如賈家,卻也不平凡。
以李守中的固執清高,未必願意攀附賈府,十有八九這門親事與林如海有關。
李紈嫁進賈家成了敕造榮國府的珠大奶奶,未來當家人。並很快生下兒子賈蘭,是榮國府第五代長孫。
原本一切都很美好,誰想賈珠突然在二十歲時一病死了。 「因此這李紈雖青春喪偶,居家處膏粱錦綉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唯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
李紈少年守寡失去丈夫。就如《桃葉渡懷古》中之王獻之痛失愛妾桃葉。「桃枝與桃葉」永分別,是恩愛夫妻的不長久。
而「桃」在古代則是賢妻的象徵。
《詩經·南桃·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責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
《桃葉渡懷古》之「桃」的另一層意思,是暗示李紈的道德典範。
《桃夭》中的姑娘嫁進夫家門後夫妻美滿,子嗣昌盛,家庭興旺和睦。「桃」代表女子擁有的興家之德。
賈家抄家後,樹倒猢猻散,寧榮二公的賈家一敗塗地。此時男兒百無一用。嫡系更是只剩賈蘭可堪一用。
正是李紈此時挺身而出矢志不渝,帶著賈蘭熬過了「昨憐破襖寒」的艱窘後,勵精圖治刻苦讀書,最終賈蘭金榜題名,日後高官厚祿再興賈家。
從《紅樓夢》的伏筆看,寧榮二公的賈家雖然滅亡了,但屬於賈蘭的賈家又再次興起,綿延了下去。一如那「王謝」之家,綿延不絕。這也是《桃葉渡懷古》影射李紈的原因。
李紈教子有方,護道有功,也被曹雪芹借賈寶玉之口頌揚她 「新漲綠添浣葛處,好雲香護採芹人」 ,給予了《詩》《風》《雅》的最高評價。
賈家抄家後,才是李紈人生的真正開始和輝煌!誠然她這一生艱苦,人到老年才母憑子貴得到韶華,並不久於人世。但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望子成龍的她雖死無憾,心滿意足。
《桃葉渡懷古》的謎底是「茶」,借王獻之與桃葉的生離死別講了李紈守寡的悲劇一生。又借《桃夭》影射李紈之德才是賈家未來之希望。
下文我們將迎來期待已久的《青冢懷古》。關於它的謎底和影射人物,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歡迎關注作者、點贊、收藏,《趣侃紅樓》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將為您持續更新!
文|君箋雅侃紅樓
『叄』 聯合國中文日的聯合國中文日
2012年4月20日迎來第三個聯合國中文日,各項慶祝活動19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火熱上演。中國傳統文化講座、湖南「女書」現場展示、健身氣功表演等等,更多國際友人為中國文化所吸引。
慶祝活動首先以歌舞表演開場。紐約華人舞團彩風舞蹈團帶來的扇子舞充滿濃郁的中國鄉土風情,隨後演員們身著旗袍,在《太湖美》的伴奏下輕歌曼舞,婷婷裊裊。原中國中央樂團第一小提琴手洪威廉演奏了中國著名小提琴獨奏曲《新疆之春》,音樂風格奔放熱情,在座的聯合國工作人員和各國外交官無不鼓掌叫好。
各項活動中,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一對母女(78歲的何靜華老人及女兒蒲麗娟)現場展示的「女書」文字及相關習俗掀起高潮。「女書」是流傳在湖南江永縣及周邊地區的一種女性文字,這一神秘的語言只由女性使用,講述婦女生活,流傳達數百年之久,起源已不可考。除展示寫在書本、扇面以及織在布帕上的「女書」外,母女倆還吟誦了「女書」作品《訓女詞》。在介紹獨特的「女書」民俗「坐歌堂」時,兩人當場吟唱了兩首民謠,一唱一和,聲調抑揚頓挫,歌聲回味悠揚,來自中國大山裡的聲音贏得滿堂彩。最後,蒲麗娟現場書寫了意為「健康平安,吉祥如意」的「女書」文字,字體纖細娟秀,在場的外交官們嘖嘖稱奇。
在中文日的開幕儀式上,來自中國健身氣功協會和美國太極健身氣功中心的會員們身著漢服,同台亮相。他們表演的八段錦、易筋經以及太極推手,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內柔外剛。
中國書畫展一直是中文日的傳統節目。今年展出的有著名畫家王玉霞的《花鳥》《高瞻遠矚》等6幅工筆畫作品、著名書法家劉銀柱的書法作品《家和萬事興》以及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畢寶詳的中國山水畫等。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對中文日活動表示贊賞並寄予厚望。他說,通過這些活動,大家對中文這門古老語言增進了了解和認知,更深地體會到中文的優美、簡約、深邃和博大,也加深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聯合國中文日為以中文為載體,為世界不同語言和族群的人們構建起一座友好交流的橋梁。
2015年4月20日第六屆聯合國中文日慶祝活動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0周年。聯合國成立之初,中文就被確定為官方語言。新中國於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後,中文在聯合國的地位大為提高,1973年被列為聯合國工作語言。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的擴大,聯合國范圍內不斷掀起「中文熱」。
中國政府將以聯合國成立70周年為契機,繼續推動中文在聯合國工作中的廣泛使用。希望聯合國秘書處進一步落實聯大多語言主義決議,平等對待和使用包括中文在內的六種官方語言。希望今後有更多的聯合國職員和外交官加入學習中文的隊伍。希望聯合國中文日活動越辦越好,鼓勵更多的人學習中文和了解中華文化,為推進中國與聯合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錶王民大使在當晚的慶祝活動上致辭指出,中文從按圖寫字到以字為畫,逐漸發展成一種可以欣賞的書寫藝術,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之一,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中文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它為推動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教育參贊徐永吉表示,學習漢語可以有助於了解中國的文明,乃至東方的文化。
聯合國中文語言日由聯合國新聞部發起主辦,並得到了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和中文語言有關的聯合國各部門的大力支持。語言日旨在聯合國系統內推動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六種官方語言的平等使用。按照慣例,本屆中文日仍由聯合國中國書會承辦。活動內容可謂豐富多彩,包括著名旅美青年歌唱家龐旋《唱遊神州》民歌講演,著名青年女作家黎陽《激情人生》講座,聯合國中文教學組舉辦的聯合國赴華漢語培訓人員聯歡會以及國家畫院專展等。
儀式當日,著名青年女作家黎陽向聯合國中文書會贈送了她的《激情人生》,著名旅美青年歌唱家龐旋演唱《茉莉花》。
『肆』 農歷七月初七也被稱為{ },節,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又有哪些習俗
稱為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位於銀河西邊那顆明亮的星星就是織女星。織女星是天琴座α星,是天琴座中最亮的星。在古希臘,天琴座被看作是一把七弦寶琴,是太陽神阿波羅送給俄耳甫斯的那個令無數人心醉神迷的金琴。而在織女星旁邊,有一個由四顆暗星組成的小小菱形。傳說這就是織女織布用的梭子。
與織女星隔河相望的是天鷹座α星,即牛郎星。古希臘人把這個星座想像為一隻在夜空中展翅翱翔的蒼鷹,而牛郎星就是飛鷹的心臟。
天鷹座牛郎星兩側各有一顆小星星,都指向織女星,傳說這兩顆星是牛郎用扁擔挑著的兩個孩子,正在奮力追趕織女
七夕節的由來
很久以前,有一個跟著哥嫂過活的孤兒,既聰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棄他,天不亮就趕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幾年後,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給他一間破茅房、一頭老牛。從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間破茅房內。一天,牛郎趕牛走進了一片陌生的樹林,這里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牛郎見到九個仙女駕著祥雲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後脫去五彩霓裳,跳進清澈見底的河水裡,牛郎盯著一個最年輕是美麗的仙女看入了神,這時老牛突然說話了:「她是天上的織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會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著樹從,悄悄拿走了織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時,其他仙女紛紛穿起五彩霓裳,駕著祥雲而去。唯獨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織女留下了。這時,牛郎從樹後走出,請求織女做他的妻子。織女見牛郎忠厚老實,勤勞健壯,便脈脈含羞地點了點頭。 牛郎織女喜結良緣後,男耕女織,互敬互愛。兩年後,織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聞知織女下嫁人間,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帶著天兵天將捉了織女。悲痛欲絕的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蘿筐挑著兒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一劃,牛郎腳下立刻出現一條波濤洶涌的天河。 肝腸寸斷的織女和肩挑兒女的牛郎,一個在河東一個在河西,遙望對泣。哭聲感動了喜鵲,霎時無數的喜鵲飛向天河,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王母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橋上相會一次。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人們俗稱「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其實不僅僅是漢族,壯族、滿族、朝鮮族等也有過「七夕節」的習俗。不過,隨著西方「情人節」流入中土,「七夕節」逐漸又被人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然而她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卻遠不及每年陽歷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不光如此,象這樣歷史悠久且文化內涵深厚、有如此美麗傳說的節日,竟越來越不受社會重視,越來越受冷落,是世界變化得太快?還是節日不夠現代跟不上時代?牛郎織女難道真的會被中國人遺棄嗎?「七夕節」受冷落迫使我們的目光又聚焦到中國傳統節日的興衰上。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
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