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女生熱天穿秋季校服

女生熱天穿秋季校服

發布時間:2024-10-08 05:49:42

❶ 求10篇2010高考滿分作文(老師讓找的,3Q)

教室里的時光會飛 丁聖心
午後,陽光透過玻璃照在身上暖和至極,舒適至極,淡淡的一股睏倦襲上心頭,彌久不散。兀自翻閱起冗長的課本,除去老師那略微聒噪的聲音,教室里分外安靜,三兩同學伏在桌上小憩,更多的是神遊太虛。 這樣的日子,難道不應該是極愜意的么? 舒適的風將我引出了教室門外,一瞬間陽光灼眼,視線里一片明亮。男生們已經成堆成群地湧出教室,找了塊陽光充足的地方就駐足聊起天來,話題從游戲到NBA跳躍不停,人人津津樂道,只差沒有手舞足蹈起來。而女生們多數更願意呆在教室里,略駝著背,伏在課桌上奮筆疾書,細瘦的肩胛骨淺顯易見,額上微微有汗滴順著臉頰流進衣領里,轉瞬不見了。天花板上的電風扇「吱啦吱啦」,頑強地抵抗著歲月的痕跡,愈是掙扎,愈是晃動得厲害,引得坐在電風扇下邊的人惶惶不可終日。 大家都說,教室是學習的場所,操場是玩鬧嬉戲的區域,而學校則是承載了我們所有青春與夢想的地方。深吸口氣,有三月里青草的味道,紅牆白瓦的味道,天空白雲的味道,以及校服上淺淺的漂白粉的味道……這些所有一切的一切,無一不在提醒著我,這里是我的學校,我的班級,我生命中不可磨滅地和無法取代的記憶。 大抵是中午,所有人都在教室里做作業,聊天或是互相抽背單詞,儼然形成了兩種風氣。一派人主要以學習為主,聚在一起討論題目的有之,互相抽背古詩、單詞的有之,教別人做題的有之。而另一派則以男生為領導,圍坐在一張桌子旁侃大山,聽者津津有味,也不在乎現在聊天是有多麼的不合時宜,更是不嫌大熱天的擠在一起。結果引來了老師的極為不滿。 「你們那麼多人擠在一起在干什麼,肯定不是在討論學習!」聲音里夾雜著一股硝煙。 「我們在取暖!」 老師頓時啞然失笑,想要發火的想法卻也消失得沒有一點兒痕跡。這個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笑過之後稍稍出了神,想到不知不覺自己在這里已經呆了足足有四年之久,喜悅、憂傷、迷茫、無助、委屈、興奮、激動……彷彿一輩子的事都濃縮在這里體驗過了,不禁有些仲怔。常有人說,班集體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果不其然。 倏忽間有人拉著我的手,目光凝聚才發現是死黨站在面前,一副「快快收魂」的表情瞪著我。 「怎麼了?」 「還問怎麼了?班裡人都走光了,忘記了么,運動會啊。」理所當然地擺著一張「完全敗給你了」的臉,「我們要給大家加油啊,咱班最團結了!」 ——我所身處的集體,是一個充滿歡笑、常常會有拌嘴卻感情依舊很好的集體。是一個承載夢想的地方。我為有它而驕傲,或者,它為有我們而驕傲。 「喂——」遠處的朋友們,陽光下縮成了掠影,她們微笑著,她們揮手,彷彿是一場盛大的道別,「別愣在那裡,你來不來,不來我們可走了……」 嬉戲聲,打鬧聲。 像是個溫暖而美好的童話。
——致墨子的一封信
北京一考生
尊敬的墨子:
這是兩千年後的一個學生寫給你的信。我不知緣何想要寫信給你,只知道我因你而懂得了一個簡單卻又深邃的道理: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
記得小時候,我無意間從書架的最底層摸到一本古樸的線裝書,這便是我與你的第一次「邂逅」。但這第一次似乎並不大美妙,因為從你那黝黑的臉上我看不到一點情感,只有「守不竟,即赴死」的嚴苛與冷酷。
那時我覺得,你一定不是個有遠大理想的人,一定不是個會仰望星空的人。
但終究,我沒有放下這本書,而是日益被它吸引。「天下之人皆相愛,則強不執弱,眾不劫寡」——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散發著一股奇特的稻香。於是每每書頁翻動,我便彷彿回到那個人人「交相虧賊」的紛繁亂世。
蒼茫中,我看到了那塞外騎著青牛緩緩西去的老者,望天吟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望見那杏壇上侃侃而談的翩翩君子,仰天大呼「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我看到了臨淄稷下學宮中百家爭鳴的一派繁榮,也見到了楚河上鼓盆而歌的隱士,正陶醉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終於,我一眼望到了你。你並未選擇歸隱,也不願去與諸子整日無謂地論戰。你只是奔波在華夏大地上,以行者的姿態現於人間,奔走疾呼,救百姓於水火,解萬民之憂苦。「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你是如此腳踏實地,你的腳步是如此堅實、不屈。
我終於明白,你並非不會仰望星空,你的繁星是「天下大同」。只是比起那些只知仰望星空,只能製造蒼白無力的口號的其餘諸子,你寧願腳踏實地地踐行自己的理想,讓「兼愛」——你的這片星空劃出更絢爛的光芒。所以,你總在不停地奔忙。你曾不遠千里游說楚王,並「九拒魯班攻城之機變」,拯救宋國一方百姓;你又四處奔波,「非攻」「非樂」「非命」「非儒」,為的就是切實地為這亂世提出真正的「濟世良方」。你仰望星空,又總是不忘腳踏實地。因而你的腳步從不停息,你的足跡遍布神州大地。而在這浮誇虛假仍存於世的兩千年後,你的腳步也越發顯得堅實、有力。
原來,你的雙眼永遠仰望著星空;原來,你的雙腳從未離開過大地!
黑衣黑發、黑眼黑面,眼望星空,腳踏大地,奔走於大地上的你,就像一道黑色的閃電,劃破天際,穿透重霄,為這九州五嶽點燃永不熄滅的火焰!
人類需要仰望星空,因為沒有星空的照耀,我們的路不會有前方。但是,在仰望星空的時候,也不能忘了腳踏實地,為他人為社會切實地做點什麼。畢竟,星空的美麗永遠不屬於大地,只有我們腳踏實地,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個腳印折射出星空的絢麗。
墨子,感謝你,讓我明白了這簡單卻又深邃的道理,也感謝你讓我的生命擁有了最恆久的動力。
香盈心扉的花季
踩著雨季走來,花兒正開.
---題記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山城重慶便是如此.秋季則愈顯得帶雨含愁.瑟瑟秋風中,雖沒有戴望舒那江南鬱郁的小路,卻系著席慕容煙柳淡淡的鄉愁.看天空雀鳥的低飛,劃下點點滴滴,絲絲縷縷的沉思,驀然回首,我已踩著15歲的尾巴了,雨季,拉開了她的雨簾-----
度著步,似史鐵生在地壇里徘徊,擷數片枯黃的葉子,萎縮,乾枯,記載著只有那片天空下的我才能讀懂的詩句,然後變成細細小小的雨針,刺入那顆流血的心.我開始懂得記憶是一個小小的牢籠,而印象則是籠外的天空。我是不小心踩到了它鮮綠的腳掌了。
徜徉是一處閑愁,三友路的青石小徑,寂寞地守著那一牆枯萎,留下老婦額上的滄桑。生命的弧度彎出自己的腳步。葉尖在私語中顫動,霎時傳過些許感動。一條楞青的精神植入心土,我想用一種呆板的笑容來好好對付。
看到葉上滾著雨後的淚珠,閃著眼,是那麼躊躇,一絲凝眉的觸動。我很普通,不過如果有陽光照到我身上,我也會發光,七彩的光。你是否也被前途與現實迷住?迷途在重慶這霧都?看不清天空,讓那塊灰色的布蒙住?晶瑩的稚嫩,你是否聽得懂?我傻傻地伸出手,牽牽你,告訴自己心要跟著感覺走,永遠不回頭。
圖書館的燈向來很亮,我依著桃李湖靜靜地張望。如果說夏季的荷花是一種「天然去雕飾」的唯美,那麼屹立於瑟瑟秋雨中的枯荷就是一種「我心永恆」的傾訴,枯枝不哭,衰葉不愁,用一支鏗鏘的筆桿把湖面劃成稜角分明的語言。風入袖,人依舊,柳色稀稀,一葉怎知秋?
風是秋天裡最不害羞的小夥子,揮舞著自己有力的雙臂,能看到他突突的腹肌,吹柔了柳條,吹皺了湖面,吹平了我小小的心。裹來了一路芬芳,順著雨點一指,哦?桂花開了。
是那種小小的淡黃色的花瓣,淡到會被秋的冷氣冰凝,會被染成肅殺的墨綠。然而,她就那樣立著,伸著並不長卻很光滑細美的脖子,明凈得如同雨中的一抹陽光,溢出輕輕淡淡的芳香。
來生我要做一棵樹。恩,一棵開花的樹。為了讓你在我最美的時候遇見我,我將在這里靜靜等待.他就是那棵等我的樹,落掉最後一片葉子來等待.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折磨,立著就不能倒下.南開的樹,很多,像劍,也像戟,森森連成一片,而他的天空很廣,獨自立著,筆直到讓人瞻仰,在他的眼中,世界或許很小吧.為了他,我決計不再逃避,如果不能後退,我就選擇面對,堅強地面隊,決不逃離.
夜,輕輕喊了一聲,星星就亮了,盈盈如燭的光,咬破了夜裡的寂寞.夜上濃裝,華光溢彩,而這里,只有一片微光,一路芳香.
我已不再是那個戴上紅花就笑,拿著獎狀就跳的小女生了.就連咖啡的苦也不能撫慰我內心的創傷,開始懂得van gagh的一點點,那鮮艷的顏色背後又是怎樣的頹廢與控訴呢?想要一陣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從明天起~
孤獨地時候就牽起音樂,讓自己死去,讓音樂醒著,回憶也是為了忘卻.我只是與過去打了一個照面,然後鄭重地道一聲再見,再見.」我是深愛著南開的」i promise.只是我還不懂怎麼去愛,只是仰望,仰望,直到消失在回家的路上~
若是英雄,又怎能不懂寂寞?若是紅顏,又怎能沒有寂寞?
幻想與現實:磚(肖楚舟)
矗立在街道上的房屋是用磚砌成的。人類的世界是由幻想砌成的。
我們看似行走在切實可感的硬邦邦的現實之中,實則是浸泡在無數被實現的幻想里。
人類是從什麼時候區別於其他物種獨立出來的呢?哲學家大概會說是從猿類會使用工具開始,考古學家大概會從千萬年前的頭蓋骨上測算出一個年代來,我卻要在這里下一個獨斷的結論,是從人的大腦里冒出第一個幻想的氣泡開始。
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是由幻想衍生出來的。
吳承恩在《西遊記》里給猴哥安上一種必殺技,筋斗雲。這裡麵包含著千百年來被困在四平八穩的土地上的人類對於翱翔這種動作的幻想。四百年後,這種幻想由懷特兄弟變為現實。
凡爾納在紙上搭造與當時現實脫線的自己的王國,那裡有能把人送上月球的大炮,還有在海底潛行的鸚鵡螺號。在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前,這些幻想統統實現,月球上有了人類的腳印,海底下亂竄著各國的潛艇。
一百年前的清末小說家幻想上海成為萬國博覽會的會場。現在這幻想成真的場景,正轟轟烈烈地在黃浦江兩岸上演。
人首先對現實之外的事物產生幻想,再在漫長的時間里將幻想添上智慧,揉進理性,放進實踐里去烈火烘烤,拿出來,才成了搭建現實的磚。於是才有了我們這個巨擘森立的現實世界。如若沒有最初仰望天空時對飛行的幻想,人類至今仍是匍匐在土地上的物種;如若沒有凡爾納對外太空和海底的胡思亂想,人類今天興許是坐等能源枯竭的無助種群;如若沒有對上海舉辦萬國博覽會的的幻想,中國人永遠不會有機會看著日日刷新的世博游園人數傻傻自豪。
人類創造的精神世界亦是由幻想衍生出來的。
因為有對於山水日月的幻想,倉頡才在紙上畫出象形的漢字。
因為有對於蒼生安寧的幻想,老子才把一個小國寡民描繪得那樣迷人。
因為有對於自由愛情的幻想,奧斯汀才把一個達西和伊莉莎白寫成英國鄉村裡的風景。
因為有對於和平世界的幻想,托爾金才把一個中土世界寫得雄渾蒼涼。
幻想就是這樣浸泡著我們。人類的大腦因為有幻想,才有渴望,才有改變世界的偉力。人類的現實,就是以幻想為磚的一場浩大的建築工事。精神幻想指引方向,保證這世界不在不知不覺中坍塌;物質幻想壘就高度,使得人類往未來的更高深處走去。
人就是塑磚的工匠,有了幻想,才能築就雄奇的現實世界。而幻想乾涸的人類,只不過是躺在泥濘中的蠢物罷了。
站在幻想之峰瞭望(徐繼勝)
人類自從直立行走以後,面向大地的眼睛可以充滿幻想地向上看,向遠處看。
在地球上,各種飛禽走獸從我們身邊經過,人類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我們不能飛,像鷹那麼瀟灑於藍天,不能像馬跑得那麼快,打洞的技術還不如老鼠,唱的歌也不如百靈鳥那麼動聽。
人類不是深深地埋頭自卑,而是昂頭幻想。我們做出像翅膀一樣的東西,披在身上,從高處往下跳,好些可愛的人跌下深淵,但飛機還是載著人類的幻想飛向藍天。
人類因不足而幻想,因幻想而進步。
於是我站在幻想之峰瞭望,瞭望中華民族的未來。
我幻想,中國人從等級之階上走向平等之途。
從周公的禮制開始,中國人有意識地學會分三六九等。什麼都有等級,連衣服的顏色和質料。官大的穿的是鮮艷的顏色,被貶在九江做司馬的白居易只能穿著青衫,老百姓穿著布衣。文學界,以詩歌為老大,散文次之,小說、戲劇只能等而下之。文人寫了小說、戲劇,都不好署真名,羞羞答答地寫上筆名。我國小說、戲劇的晚熟,與文學的等級觀點有關。封建時代,官為牧,民為牛馬;官為父母,民為小草。社會成員依次分士農工商。妻大妾小,男尊女卑。方位上,右為大,左為小。梁山英雄,落魄山寨,也要排排座次。
和諧社會必須是建立在社會成員的平等之上,社會分工有異,但每一個炎黃子孫必須站在同一海拔的地方,沒有高下尊卑之分。
我幻想,中華民族熱愛真理超過一切。
當真理與權力不合時,我們選擇真理;當真理與利益不合時,我們選擇真理。我們熱愛真理,真理才會愛我們。
巴金先生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說真話。季羨林先生說: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真話不全說」似乎有點世故,但「假話全不說」卻是底線。當真話不好說,我們寧可有尊嚴地沉默,也不要厚顏無恥地大說假話。
當官員把單位的實情說出來,凝聚力會更大;當科研工作者因真實少發點論文,含金量會更高;當企業家因真實損失點利潤,公司會開得更久。
我幻想,中華民族領世界之風騷。
我們有五千年的定力,中國的戰馬不曾去黑海邊吃異國的青草。中國人將孝道營造出世上最溫馨的家,白發飄飄之下是兒孫的歡笑。中國人不論走多遠,心裡想的永遠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飛了五千年的鳳凰有些老,有些遲鈍,但在改革開放的烈火中可以重生。
我幻想,古老東方飛出叫聲清脆的小鳳凰,把全世界的目光引向遠方。
寂寞的季節
「風吹落最後一片葉,我的心也飄著雪,愛只能往記憶里堆疊——oh,給下個季節。」
--題記
我獨自走在暖風的季節,拒絕和過去告別。輕輕告訴自己,寂寞的人不需要流浪,我只是在受傷後偶爾流浪。沙坪是個沒有悲哀的地方,然而就像朱自清所說那樣,「快樂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難道「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就像她說的那樣?我怕我走錯,很怕,很怕~~向來堅強,沒了爸爸媽媽,原來我也會迷失方向。
夜,不讓語言再重復。被燈光照過的思想,閃著誘惑的光,原來一直在胡思亂想。哼,不想再理自己。
喜歡夜裡的晚風,把自己吹得呼啦呼啦響,可以把心情掛在路邊,抑或踢在腳下,任自己慢慢踐踏,然後走開,偷偷看她哭泣的傻~~~
到底是女生,離開了家就想爸爸媽媽。才發現自己並沒有長大,而且再也不想了。才知道伴隨我們成長的是情感,不是人。閑來,握著筆,看著文字才踩著風的尾巴,從筆端滑落,摔到心上,碰撞出金屬的聲響。文字本沒有感情,可是不同的人卻總是強加上自己的感情,然後從文字中看到自己的模樣,總把自己感動得汕然淚下。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啊。月,鉤走兒時的童謠。陪著文字感傷,似欣賞一種寂寞孤獨的絕美像夏空的透明淳樸,秋雨的綿延細長,愛也變成一種寂寞的語言,高高掛在天上,挽住月光,留下晚風幽咽在屋上。
夜晚的大腦可以客觀地回答自己的問題。白天可以大膽地揮霍開去,任由物質的侵佔,夜間就小心地交給精神來統領。青燈黃卷,幽茗飄香,「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都叫做家鄉」就這樣活著,就這樣死去~~
任憑記憶腐蝕,那些清新翠綠,早已掩埋在時間的刻度里。站在杯口遙望,慢慢把時間過濾後的生活都溶解在生命里,許久以後,從淺淺的杯底析出,一兩滴晶瑩——我想那就是內心最美的東西,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像困在霧里,焦躁地想從茫然現實中逃」runrunrunaway.真的不想再懷疑自己,再冷的寂寞也會有融化的時候,你信不信?看著自己離去,尋找自由也要給別人自由,就給我自由,請自己犯罪!
希望不需要詮釋,信仰不需呻吟,往事不用裹在懷里.原來一切痛苦都來自奢望,一切恰似命中註定。蛻去呻吟,或許我就是自己的陽光,灼灼地閃著耀眼的光,照著前方。
一切盡在不言中

曾有一天,一個朋友把正在做白日夢的我拉回了現實生活中,很嚴肅的問:「你開心嗎?」我不假思索的答到:「我很開心!」「你快樂嗎?」我毫不猶豫的應到:「我很快樂!」「那你幸福嗎?」「我很幸。。。福。。。」咽下最後一個字眼我的心不禁顫動了一下:我幸福嗎?我從來沒有這樣問過自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幸福!
在別人眼中,我是一個語言常在嘴邊跳動笑容常在連上綻放的活潑開朗的人,可又有誰能了解真正的我呢?所以我就自我進行認識:
逆水行舟的幸福
我不是一個能夠安下心來認真學習的人老師對我好,我都知道。從進入高中(8)班是這兩個月以來自己的成績一退再退,我不知道再用什麼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我不知道如何再來面對父母期盼的眼神,我不知道如何才能不辜負親人對我的厚望。兩個月來使自己盡可能的開心快樂成了生命的主題。自己一再的墮落下去,以致於成績一跌再跌。我沒有勇氣面對他們,認為自己已被世界遺棄。其實不然:父母沒有指責,而是鼓勵;老師沒有批評,而是指導;哥哥沒有嘆息,而是相信……我開始在迷途中找出路,相信我不會被打倒,因為有那麼多雙眼睛在肯定著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可以那麼幸福的,不可以讓這種幸福被破壞。
潤物無聲的幸福
爺爺奶奶是生於封建社會時期的,由於當時封建氣息的感染,使他們受的『重男輕女』的這一思想的侵入,親戚中也數男孩較多,較懂事。自然而然,調皮的我常被爺爺奶奶訓斥,什麼作為女孩子要矜持,不要大大咧咧的……可是,父母就不同了,作為家裡的最小成員,他們對我呵護有加,生怕我受一點委屈,遭一點傷害。難道我還不夠滿足,不夠幸福嗎?不,我很幸福,應該讓這種幸福延續下去!
隱形關愛的幸福
由於我的性格外向,話較多。雖不善辭令但也不乏語言,所以交的朋友多。知心的朋友也不少當我快樂時,他們幫我一起分享,當我難過時和我一起分擔讓我的臉上時常掛滿笑容,讓我的字典里沒有痛苦等字。難道這些還不夠嗎?不,我已經知足了,我真的很幸福……
其實,幸福就在你身邊,主要看你是否有發現,是否挖掘。我們應把握今天,把握幸福,把握自己的命運。
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
陶潛揮手告別官場,曾經的名與利不過只是一紙荒誕,飄然撒下兩袖清風。回歸故里,遂了畢生心願。那不過是綿延大山中的一點,乘舟繞過山路十八彎他早已急不可待。一頂茅屋,一盞書燈,一輪明月串聯起他的人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抵的上官場的朝歌夜弦,農民汗水間的笑容勝過一張張阿諛奉承的臉。陶潛,樂夫天命復奚疑!瀟灑地轉身,留下一個傳奇的永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慘遭貶謫,群臣的背影湮沒了范仲淹的離去。無數次幻想的巴陵,終還是未去。那波濤洶涌的浪頭,席捲著愁思出現在他的夢里,岳陽樓的精緻,早已讓他心馳神往。呵!彷彿看見了,那洞庭湖上的千帆,載著他的理想駛向無憂無慮的彼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含笑吞下淚水。
漂泊處,誰相慰?
人曾說納蘭性德人生並無坎坷。父親是朝廷要員,而當他知道家中的富麗堂皇都是倚疊如山的民脂民膏,他沉默了,用自己年幼的心和家族抵抗。無助,彷徨,漆黑的夜裡與誰為伴呢?一醉解千愁,英年早逝,留給世人太多惋惜與悲痛。
他們笑了,得與失在彈指間灰飛煙滅;他們哭了,有誰能理解放棄中的寂寞哀愁?於是他們用人生書寫了不朽的答案——放棄,就是擁有了世界。
010年河南高考滿分作文:擦亮眼睛,聽賢人意見

一日,吳王夫差遇見唐玄宗李隆基,說起臣子進諫之事,二人長吁短嘆,感慨頗深。
夫差:李老弟啊,我是糊塗人啊。子胥對我一片忠心,竟被我當成狼心狗肺,倘若當初聽了他的話,斬了西施這個禍水,滅掉越國,也不會害人害己,便宜了勾踐那小子!唉,子胥,朕不聽你的話,無顏面對你及吳國民眾啊!
李隆基:夫差大哥不要難過,比起你我更愧對我家祖宗和大唐子民。當政前期,我還能喚醒自己的耳朵,虛心聽取姚崇他們的話,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華景象,可是後來,我迷戀於楊貴妃,整天聽他的逢迎話,再也聽不進一句意見啦,可那也只是變著法哄我開心罷了。好好的大唐江山,竟被我因這幫小人的「意見」搞得搖搖欲墜。啊!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堅持自己的看法——
夫差:你我同樣治國失誤,但錯因不同:我是因為不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你在於不辨是非聽信讒言。
李隆基:可不是嗎?但怎樣才能做到既善聽別人的意見又不信讒言呢?
夫差:我看咱們不如打開歷史明君的電腦筆記本吧,看他們有何高見。
唐太宗:「親賢臣,遠小人」此諸葛孔明之教導後主也,拭亮你的眼睛,明辨你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虛心接受賢士進諫,哈——(笑著離去)
李隆基:我家祖宗太深奧了,我有些聽不明白,讓我們看看國外的明智者。
但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塞納克:相信一切與懷疑一切人,其錯誤是一樣的。
……
夫差:各種看法雖然不盡相同,但我看出共同點了。那就是如唐太宗說的,先辨別出好壞,在基礎上要認真吸取別人有益的意見,當然最重要的要明辨是非。喂,你懂了嗎?李老弟?
李隆基:懂了!我得馬上給現代的人們說說去,讓他們吸取歷史教訓!
士運論
余讀《左傳》、《漢書》、《三國志》,尋尋覓覓以求運道,成功諸法,然每見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嘗不廢書而嘆焉。至如三國之李蕭遠作《運命論》曰:「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余未嘗不涕泗橫流,扼腕嘆息曰:「古今之士、之賢、之聖豈受制於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陳蔡,李廣難封,哀哉。」後余飽覽古今賢士之文,遠近名聖之跡,乃釋懷,有三嘆作焉:一曰士運在此不在彼,再曰士運在勤不在求,三曰士運在我不在他。謂予弗信,請見陳詞如下:

昔者仲尼學富五車、胸藏禮樂,遍施仁義欲以正道援天下於溺,學於郯子、師襄、老聃之徒欲以廣其聞,周遊天下欲以布其道。其志壯哉,其行壯哉,其言壯哉。然其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遍歷七十國而不一遇其主,豈不嘆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顏回出;修古之聖典,而有六藝作。其志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後一孤陋書生,豈得聞其名而後深贊哉。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人有不棄於壯志之道而後必有不知有處得之。此余所謂:「士運在此不在彼。」

戰國之時,齊有孟嘗田文,趙有平原趙勝,楚有春申黃歇,魏有信陵無忌。當是時,有志之士投之則中,未有不得意之人。余以為弗是也,孟嘗之徒獨養雞鳴狗盜之徒,未有匡扶國家之才賢。是故蘇秦散盡資才而不說聽其言,後起六國而權傾天下。曩時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當時盡有矣;曩時其所躞蹀之公卿門,當時盡開矣。富埒人主,權衡國君,誰得而當之?是矣王勃曰:「老當益壯,寧移白道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此非余所謂「士運在勤不在求」乎?

伯牙遇子期乃暢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漢武,商鞅得景監方說秦王。士運在人手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學,以我之滔滔雄辯需假人之手?餘思淳於髡聞之必仰天大笑,疑纓索絕。俞伯牙有繞梁之音,司馬相如蘊絕世之才,公孫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變法。韓退之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竊以為余為千里馬亦先已於伯樂矣。「士運在我不在他」昭矣。

《詩》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天下皆慕聖德。《運命論》曰:「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又曰:「通之斯為川焉,塞之斯為淵焉,升之於雲則雨施,沉之於地則土潤,體清以洗物,不亂於濁;受濁以濟物,不傷於清。」又曰:「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是也夫。余誾誾於此,欲作沛然之辭以廣余意,終日孜孜不倦於古今典籍,所為何事?所擁何志?張載《日知錄》志曰(《近思錄》記張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❷ 安徽古代風俗民情

【安徽石台民間風俗習慣】
飲食:
大米為主食,兼食麵粉。逢年過節,夾吃面條、湯園、糯米粑、餃子等。菜餚口味重,喜酸好辣,常以辣椒為佐料,冬季家家腌菜、腌肉、曬乾菜、做豆腐乳。喜用火爐砂罐吃燉菜,俗稱「吃爐子鍋」。居民習慣喝綠茶。
居住:
民間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建築十分考究宅基方位。舊時,凡建房均先請地理先生架羅盤定門向,若為地形所限,門向不吉,則將大門一側內移直至對上「吉」向。這種風俗,在鄉村中仍有時興,多注重坐北朝南。建房架梁,民間視為大事,須擇吉日良辰,親友要送禮祝賀,屋主要大宴賓客。
禮儀:
民間注重禮尚來往,據縣志所載,凡「冠、婚、喪、祭」都要送禮,名目繁雜。現在送禮除物品外,常另加紅包。另外,民間結婚、喪葬(俗稱「紅白喜事)的禮儀與習俗仍然繁瑣。
賀婚禮:
親友對男家送賀聯、煙、酒、錢以及糕點等;對女家送衣物、被面、枕頭及梳妝用品等,稱為「勸嫁」。
喪葬禮:
親友饋送香箔、食物、輓聯等,兒女姻親還要送豆米等。現送煙、酒、被面、花圈者居多。
祝壽禮:
老人過大生日(一般為六十歲),親友一般送壽聯、壽桃、壽面、滋補品及衣物、生日蛋糕等。
月子禮:
生孩子沒有滿月前,親友饋贈老母雞、雞蛋、面條、糯米、干豆角、孩子衣物等,稱「月子禮」。產婦上半月吃婆家親屬的食品,下半月吃娘家親屬送的食品。今送月子禮仍盛行,但產婦分吃食品已廢。
建房入宅禮:
建親房,親友贈紅綢、煙、酒等之類賀喜。住時新房時,賀聯文「喬遷之喜」。親友分發米相贈,以示「祝發」。
【安徽碭山民間風俗習慣】
一、生活習俗
衣著衣服:清末時期,農民著手工縫制便服,多以粗布(土布)作衣料。單衣:男子穿偏襟或對襟短褂,大腰闊襠褲,衣色以白、藍為主。婦女穿偏襟褂,稍長,以躬身不露腰為度,褲子款式與男褲同。棉衣:一般人家穿棉襖、棉褲,男女棉衣款式與男女單衣同,以藍、黑色為主。成年男子冬天多用布大帶子束腰(長五尺許),穿長衫、長袍者,好將右襟提起,納在左腰部大帶子內,便於行走和勞動。男女有用帶子束褲腳的習慣(俗稱扎腿),少年兒童多穿土紡、土染、土織的花條、方格布衣服。
教書先生、醫生、商人等多穿長衫,冬穿長袍,不用布大帶束腰。士紳及富豪人家,多以綢緞作衣料,男子著長衫,春秋季節外套馬褂,冬穿長袍,外套坎肩,亦不用大帶子束腰。
幼兒穿開襠褲,多戴綉有花草、動物的紅布兜兜。嬌愛的幼兒常穿兩條腿顏色不同的褲子(俗稱鴛鴦褲)。冬天,幼兒多穿貓蹄棉褲(褲腿稍長,褲腳張上棉襪底)。嬰兒穿土褲(用布做成嚴襠短褲,穿後,用布帶束腿,裝入適量沙土)。
民國時期,人們的服裝沒有多大改變。在城鎮有少數人穿中山裝和西服。少數學校學生穿校服,中學生穿軍服,小學生穿童子軍服。
建國初期,經過土地改革,農民生活得到改善,穿細布(俗稱洋布)衣服的人漸多,中老年人仍穿舊式便服,機關幹部、工人、醫生、教師、學生及青少年,流行制服,如中山裝、列寧服、青年服、學生服、工作服等。衣色以藍、白、灰、黑為主。穿長衫、長袍的漸少。文化大革命期間,青少年中曾一度興起綠色服裝熱。1978年後,人們的服裝款式、衣料、衣色均有較大變化,城鄉無多大差異。人們盛穿制服,如中山裝、列寧服、青年服、學生服、工作服、西服、運動服、拉練衫、茄克衫等。青年人時興西服,青少年女子夏季盛行褲裙(農村不多),冬天穿長短毛呢大衣,羽絨服、皮茄克的增多,農村仍有少數老年人穿舊式便服。衣料多以化纖布,混紡布為主,毛呢次之,穿棉布衣的已少見。衣色日趨多樣化,有紅、黃、蘭、白、黑、灰、綠及各色條格、方格、花布等。
至今,嬰兒穿土褲漸廢。幼兒戴紅布肚兜、穿鴛鴦褲、貓蹄棉褲之習仍存。
帽清朝及民國時期,農民男子一般戴線織猴頭帽(又叫抹虎帽)、氈帽墊子,熱天戴草帽(麥桔或蘆葦編制)、斗笠。婦女冬天多用土紡、土染、土織的麻花頭巾包頭,老年婦女多戴兩塊瓦的頭勒子。清代,富人士儒之家男子盛行六塊瓦頂上有紅疙瘩的瓜皮帽(也叫帽墊子),民國時期多戴氈制禮帽。
建國後,男子流行制服帽,戴氈帽墊子及猴頭帽的漸少,冬天多戴海軍式栽絨帽(俗稱火車頭帽)。女子多用方巾、圍巾包頭,其花色依年齡不同各異。1978年後,男子流行鴨舌帽,冬天中老年婦女逐漸興起毛線編織帽。
發型清代前男子蓄滿發。清軍入關後,改為頭周圍剃發頂部蓄長發,扎一發辮垂於背後。辛亥革命後,男子蓄發扎辮子的漸少,多數剃光頭,少數富家公子留短發頭(俗稱洋頭)。民國時期及以前,女子蓄滿發,未婚女子扎一發辮垂於背後,婚後的女子在腦後挽發髻(俗稱挽纂)。民國時期,始有女學生留剪發頭(俗稱半截毛子,發長至頸部)。
建國後,男子盛行短發頭,僅有老年人剃光頭。女子盛行剪發頭,亦有少數年輕女子蓄長發,扎雙辮。老年婦女多數仍挽發髻。1978年後,不少男女青年講究發型美,留燙發頭。
鞋舊社會,女性多纏足,穿尖頭布鞋,以藍、黑色為主。富家年輕女子穿綉花鞋,老年婦女穿套鞋(穿一雙軟底小鞋,再套穿一雙鞋)。男子穿園口布鞋,以藍、黑色為主。農民一般買不起膠鞋,雨天多穿油鞋。冬天人們穿棉鞋,或穿用蘆纓、麻編製成的「毛窩子」,男子多穿高木底毛窩子,既防雨雪又保暖,但比較笨重。
建國後,男女鞋的款式、色調變化較大,由手工制布鞋,漸次普及機制布鞋、球鞋、膠底布鞋、翻毛皮鞋、擦油皮鞋、塑料底布鞋、塑料涼鞋、塑料托鞋、皮涼鞋、旅遊鞋、皮棉鞋、雨膠鞋、防雨靴等,款式新穎,五光十色,應有盡有。1978年後,中青年男子盛行中跟鞋,青年女子流行高跟鞋。至今,仍有不少人冬天穿高木底毛窩子。
襪民國初期及其以前,人們多穿手工縫制的布襪,男子多白色,女子多藍、黑色,而後,逐漸穿棉線襪(俗稱洋襪),襪底磨破後,張上布底布幫繼續穿。70年代後期,棉線襪漸少,多穿各種化纖襪。
飯食本縣人以麵食為主。建國前,農民收麥時吃麥面,收秋糧時吃高梁、大豆、小米、玉米等雜糧面,並雜以紅芋、糠菜,除逢年過節、接待來客外,平時很少吃麥面,富有人家全年吃麥面的也很少。建國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開始富裕起來,基本上全年吃麥面,很少有人吃雜糧。
飯食多種多樣,饃有饅頭、花捲、窩頭、鍋餅、厚饃(又叫炕饃)、烙饃、糖包、菜包、油餅等。本縣人習慣吃發面饃,尤喜吃烙饃,其製法先將和好的面(死面)擀成園形(直徑尺余)薄如厚紙的饃坯,後放在熱鏊子上烙熟而成,過去常在面內摻入芝麻,製成烙饃,再炕焦,給小孩作點心吃。飯類有稀飯、咸湯、面條、水餃、米飯等,通常以稀飯、面條、咸湯等為主。本地人習慣吃白面條,即不放油、鹽、菜的面條。
菜餚肉類以豬、羊、牛、雞、鴨、鵝、魚等肉為主,回民忌食豬肉。蛋類有雞、鴨、鵝蛋等,雞蛋多用來炒菜、燒湯,鴨、鵝蛋多是腌制鹹蛋。建國前,農民平時很少吃肉、蛋,有的過年過節也吃不上。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年均食肉蛋量漸增,1978年後,農民逐漸富裕起來,對肉蛋需求量進一步增大,市場供應充足,購銷兩旺。蔬菜類,春季有小白菜、菠菜、蒜苗等,夏季有黃瓜、茄子、韭菜、芹菜、青辣椒、西紅柿、豆角等。秋季有蘿卜、冬瓜、南瓜、筍瓜、土豆、花菜、藕等,冬季有白菜、蘿卜等。四季常吃的菜有蔥、蒜、辣椒、豆芽、豆腐等。1978年後,本縣興起用塑料棚培育蔬菜,人們一年四季均可吃到芹菜、辣椒、黃瓜、包菜、菠菜等新鮮蔬菜。自古以來,本縣居民家庭有腌制蘿卜干、大頭菜,臘菜、豆醬、西瓜醬、豆腐乳等的傳統。
本縣人吃飯一日三餐,一般早餐是稀飯(冬季多是紅薯稀飯)、饃、鹹菜;午餐是饃、炒(燒)菜、湯;晚餐是面條,或稀飯、饃,或咸湯、饃,配以炒菜或鹹菜,晚餐本地俗稱喝湯。飯菜口味稍咸、辣。
居住自古至今,本縣人喜以座北朝南的堂屋(也叫北屋)為主房,多是三間,一明二暗,中間作客室,東西間為卧室,長輩居住。東、西、南屋為配房,晚輩居住,或作倉房,廚房和牲畜房。建國前,勞動人民蓋不起屋,多數是幾代同住一屋。
過去群眾住房大都是土牆草頂,只有少數富戶住磚瓦房。建國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住房結構逐漸變化,20世紀60年代,一般為土牆瓦頂。1978年後,多是磚牆瓦頂帶走廊,有的農民蓋起樓房,草房已很少。過去群眾住房後面不留窗戶,至今只有少數人家在屋後留窗戶,且多是留小卧窗。
行路過去,人們趕集上市,探親訪友等是徒步,少數人以驢、馬、騾代步。接客送人多用木製獨輪手推車或畜力四輪太平車。建國後,交通工具不斷發生變化,起初是使用膠輪平板車,20世紀70年代後,城鄉普及了自行車。1980年後,縣城至各鄉鎮通有公共汽車,不少青年購買摩托車,群眾外出或運輸較為方便。
二、人生習俗
誕生催生:孕婦臨產前幾天,娘家備紅糖、雞蛋等送至婆家,叫「催生」。之後,孕婦一般不再回娘家,怕嬰兒降生在娘家,犯忌諱。
報喜:第一胎嬰兒生下三天後,其父備紅雞蛋(染紅的熟雞蛋)去丈人家報喜,並通知送粥米的時間。
送粥米:第一胎嬰兒生後,一般女孩9天,男孩12天,外婆家備紅糖、雞蛋、小麥(或小米)、嬰兒衣物、首飾、玩具等前來慶賀。同日,其他親友亦備禮物賀喜,嬰兒家長設宴款待,此稱送粥米。賓客返回時,送紅雞蛋、饅頭,以示謝意。外婆一般留下陪外孫住幾天,若在事急等回去,要留下一件衣服。
接滿月:嬰兒滿月時,外婆都要接外孫住數天。嬰兒去時在臉上抹點黑墨,送來時搽點白粉,俗語「黑臉去、白臉來,嬰兒越長越富泰」。外婆另送一隻雞,並用一塊紅布套在雞脖上,此雞只許飼養,不許宰殺。
婚嫁建國前,男婚女嫁,皆遵父母之命、媒婆之言。
說媒:又叫「提親」。媒婆權衡男女雙方人品、性格及其家境、社會地位等,認為兩家是門當戶對,有聯姻的可能,即去男女兩家介紹彼此情況。兩家經過了解,都沒有意見時,媒婆告之雙方家長願結百年之好。
過小柬:男女兩家同意聯姻後,男方家長將用紅紙寫有「不惴固陋,妄為執柯,六禮未備,寸紅先過,××兩家,願結絲羅。冰人×××。×年×月×日」的書柬,交媒婆轉呈女方家長,若女方沒有異議,便復與上述同意書,即為兩家確定聯姻。
過大柬:小柬過後,男方備辦首飾、衣料、紅棗、栗子等,擇吉日由媒婆送至女方,女家受聘後,將由紅紙書寫嫁女的生辰的柬貼(俗稱年命貼)交媒婆送至男家。男方請算命先生合年命,若男女生辰八字不相剋,即行定婚。
結婚定婚後,男方擇吉日、備花轎、嗩吶、三眼槍,去女家迎娶。有一人抱一隻公雞隨轎至女家,女方不留,並另賠送一隻母雞,以圖兩家吉利。新娘梳妝挽纂,頭頂蒙頭紅(紅布方巾),身披上轎紅(即紅衣服),腳穿紅綉花鞋,由娘家哥抱送上轎,轎出村時,鳴槍三聲,嗩吶在轎前吹奏,嫁奩隨轎後,沿途每遇村莊、橋、廟宇均要鳴槍、奏樂。縣境東部興二位娘家弟兄提茶壺、茶杯送轎至男方村頭即回。縣境西部興未婚姐妹送轎,至男方家照料新娘,新郎新娘拜堂後返回。
花轎到男方大門前落下,在嗩吶、槍炮聲中,男方一位少女將一個用紅布包著的酒壺送給新娘(稱送財貝壺)。另有兩名與新娘屬相不相剋的少女扶新娘下轎,慢步走上鋪在轎前的蘆席,待走上第二條蘆席時,遂將第一條蘆席從新娘頭上漫過,如此周而復始,直至院庭中供桌前。此間,新娘兩旁各有一人向新娘頭上撒紅棗、花生、桂園、栗子、夫皮等物,此稱撒仗,預示早生貴子、福滿堂。供桌上點燃香燭,放著一個盛高梁的斗,斗內放一面鏡子,插一桿稱,新娘至供桌前,與新郎共拜天地(稱拜堂),拜畢,新郎抱起供桌上的斗,引新娘入洞房,把斗放在床上,用稱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蒙頭紅,夫妻共飲交心酒。此時,眾人鬧新房,強使新郎新娘從事接吻,共咬一個蘋果等。稍息後,新娘更衣梳妝,同新郎在院中供桌前共拜親友(俗稱分大小),先叩拜公婆,後按親緣的近遠,依次叩拜,請頭者要給磕頭禮錢。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要有人聽新房,若無人聽,婆婆或嫂嫂在洞房窗前放一把掃帚,表示吉利,洞房裡通夜不熄燈,此叫「長命燈」。
新婚第3天,新郎新娘祭拜祖墳。一般婚後第6天,娘家接新娘,當天送回。第9天再次接,住6天後送回,俗稱「接9住6,一輩子不受(苦)」。第18天,娘家還要接,住18天,新娘在娘家做好全家鞋、鍋蓋等帶回婆家。
建國後,國家頒布婚姻法,廢除包辦婚姻制度,實行自由戀愛、婚姻自主。農村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結婚尚不普遍,多是通過介紹人介紹,男女先見面,再經過一段時間了解情況,雙方都沒有意見,便同去政府機關進行婚姻登記,領取結婚證書。而後選定結婚日期,備辦酒菜,宴請親友,舉行婚禮。過去合年命、坐花轎,頂蒙頭紅,送財貝壺、叩拜天地神等舊俗現已廢。20世紀70年代後期,男女婚嫁,出現女方要見面禮及定婚彩禮,其款額與日俱增,已成社會公害,引起政府及有關單位的關注,經宣傳教育,此風有所收斂。
過生日過去只有少數富有人家過生日,每至生誕之日,親友備禮物前往慶賀,主人設宴款待,甚為隆重。勞苦大眾因經濟條件所限,很少有人過生日。建國後,人們的生活不斷提高,過生日的人漸多,大都是少年兒童及老年人。少年兒童過生日,點蠟燭、吃蛋糕,親友送玩具、衣物等以示祝賀。老年人大多數是過六十六歲、七十三歲、七十七歲的生日,六十六歲生日,已婚兒女及親戚備66個饅頭,66個扁食、6斤6兩肉前往慶壽,俗語「六十六,吃塊肉」;七十三歲過生日時,壽禮中必有鯉魚,俗語「七十三,吃條鯉魚猛一竄」;七十七歲生日時,壽禮中不可少雞,俗語「七十七,吃只雞」。
青年女子結婚後的第一個生日,其娘家備禮物邀集親戚同去女兒家祝賀,此稱「做生」。
喪葬過去,本縣喪葬禮儀繁雜,且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老年人臨終前,大都先將病床移至主房堂前,穿好壽衣。壽終時刻燒化紙錢,稱「燒倒頭紙」。屍體入棺材時,稱「成殮」。棺柩前一般放一盞油燈,叫做「引魂燈」;一個土盆,稱「老盆」,以備親友弔唁時燒紙錢用;一個小土罐,罐口用面餅蓋上,餅中間插一雙筷子,此稱「陰陽罐」。另放若干根纏貼白紙穗的柳棍,長2尺許,叫「哀棍」,待兒孫祭奠死者,叩拜親友時用。喪屋門前搭靈棚,居中放一供桌,上置供品,紙扎的童男童女放在靈棚兩側。家門上貼白紙,大門旁插一白紙幡,男左女右,以示鄉鄰。
死者的兒子、兒媳、女兒、孫子等皆稱「孝子」,兒子稱「重孝子」,戴白孝帽,穿白孝袍,麻繩束腰,穿白鞋。兒媳、女兒頭頂白巾,穿白孝褂,白布帶扎褲腳,穿白鞋。族內其他人男戴白孝帽穿白鞋,女頭頂白巾穿白鞋。孝子日夜守候在棺柩兩側,男左女右,此稱「守靈」。親友弔唁時,孝子行跪拜禮,男孝子拜男客,女孝子拜女客,並陪哭。事主家給男客送白孝帽,女客送白巾,女婿、孫女婿和外甥另送白布腰帶,此稱「破孝」。
死後第三天「送盤纏」、「坐材口」。傍晚,家人備香燭紙錢,按死者歲數每一歲包一個扁食,煮熟後連湯放在一桶內,前往村外十字路口祭奠,此稱「送盤纏」。送時,嗩吶在前,兩人抬著盛有扁食的桶在其後,沿途用勺子陸續將扁食和湯潑掉,孝子及眾人尾隨。至十字路口點燃香燭紙錢,拜畢,另擇路返回。稍息後,進行「坐材口」(用釘封住棺材蓋)。親戚朋友前來向遺體告別。死者若是婦女,其娘家必須請到,徵得他們的同意方予坐材口,否則,娘家人往往會借故破費事主的錢財,甚或阻撓出殯。
老年人死後,延喪的時間較長,一般不少於7天。有的延至月余才出殯。若死者配偶早已故,出殯的前一天,家人備紙錢到墳前拜請亡靈回家,俗稱「請靈」。出殯的當天,親友備禮品前來祭奠,女兒、孫女、外甥、外甥女等親戚除備供品外,一般都另備一條搭棺蘆席和押供禮。祭奠以親緣關系的近遠,依次分別進行,在槍炮嗩吶聲中,孝子手持哀棍叩拜迎接,俗稱「接供」。祭畢,事主宴請賓客。宴後稍息便發喪,先將棺柩抬到大門外停下,親友和鄉鄰再祭奠,此稱「路奠」。祭後,抬棺上墳地,在剛抬起棺柩時,孝子遂將老盆摔爛,此稱「摔老盆」,象徵繼承權。嗩吶班子在前吹奏,長子孫打著白紙幡同孝子隨其後,眾人抬著棺柩跟著孝子走,女孝子走在棺後,棺至墳地時,親友再次祭奠。隨後將棺柩入在墓穴,俗稱「棺下地」。陰陽先生調整方位,把陰陽罐、哀棍放在棺前,蓋上搭棺席,即行封土築墳,插上白紙幡。
殯後第三天,直系親屬備紙錢至墳前祭奠,復築墳頭,此稱「園墳」。之後,按期到墳前祭奠,7天為一期(自殯葬之日算起),燒至五期止,俗稱「燒五期紙」。
建國後,喪葬程序及封建迷信禮儀逐漸減少,扎紙牛、馬、童男童女等殉葬品基本廢除,漸以戴黑紗取代穿孝服。在幹部、職工中獻花圈,開追悼會之舉日盛。1977年5月,碭山火葬場建成,火葬之風逐漸興起。
本地不論死者婚嫁,生男育女與否,只要長輩尚在,多不延遲喪期,一般不過三天即埋葬,有的死後當天就埋,喪葬儀式也多從簡。
三、節令習俗
傳統節日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是一年中最為盛大的節日,俗稱「過年」。一入臘月(農歷十二月)人們就為過年作準備,俗語「吃過臘八(臘月初八)飯,就把年來辦」,備錢、備糧、買衣料。過了臘月二十日,便忙於買雞、魚、肉、蛋、煙、糖、香、蠟燭、鞭炮、春聯、灶畫、門畫等。臘月二十五日後,就著手蒸饅頭,炸丸子、炒花生、炒瓜子、疊糖、打掃衛生等。春節的前一天,貼春聯、灶畫及門畫。建國前,貧窮人家貼春聯早於富人家,貼後就不許進門討債。
正月初一,人們黎明即起,各家點燭燒香、放鞭炮、敬神靈,迎新年。大人小孩身著新衣,給長輩叩頭拜年。早餐一般都吃扁食,下鍋時,留幾個不下完,象徵新年裡有剩餘。早飯過後,街坊鄰居相互拜年,各戶備置煙、酒、糖、花生、瓜子等熱情招待。不論平時有無矛盾,只要是長輩,都應向其拜年,否則,就會受到眾人的非議,鄰里間往往通過拜年消除了隔閡,言歸於好。自正月初二起親戚間相互拜年,一般是初二拜舅舅、初四拜岳父、初五初六拜姑姑,而後是拜其它親友,大都到正月初十前後才結束。
建國後,春節燒香敬神、貼灶畫、磕頭等舊俗已廢,大多利用春節慰問軍烈屬,開展文藝體育活動。
送瘟神:農歷正月初五為送瘟神日,村裡年長的婦女聚在井旁,燒香焚紙錢、祭瘟神,祈除病災,而後列隊送瘟神至村東方十字路口。返回途中不許回頭看,否則,瘟神會跟回來。建國後,此節俗已廢。
送火神:農歷正月初七為送火神日,當日黃昏時,眾人手持火把,放鞭炮,送火神至村西南方十字路口,燒香禱告,祈求火神免除火災。歸途中不許回頭看,以免火神跟回來。建國後,此節俗已廢。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當日吃元宵。晚上,各家每人點一盞用面蒸制的油燈。有的人家用面蒸制龍燈,點亮放在糧囤上。有的用彩紙紮成結有小麥、棉花、玉米、水果及蔬菜等各式各樣的花樹,插在糞堆上,俗稱「搖錢樹」。少年兒童挑著龍、魚、兔、馬、蓮花等各種形狀的燈籠,聚在一起賽燈。過去每逢元宵節,碭城四關舉辦傳統娛樂活動,如北關的竹馬舞、西關的玩龍燈、南關的玩旱船、東關的獅子舞。招來城周圍十數里的群眾,甚是熱鬧。建國後,縣文化部門每年都舉辦燈展。
本縣人常以面燈的燈花形狀,大小及多少預測當年各種農作物收成的好壞。
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為祭龍日,當天人們用面蒸制形狀如龍的大饃,用草木灰在院內、大門外、曬場上圍糧囤(糧囤圖案),中間埋一把五穀雜糧,祝願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俗語「二月二,不幹活,抱著孩子吃大饃」、「二月二龍抬頭,大囤尖、小囤流」。
是日家家吃「蠍子爪」,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炒制而成,取意消毒滅災。建國前,人們多以二月二為春種生產的開始,建國後春節過後,人們就忙於春耕春種的准備工作。
清明節:清明節前幾天,各家為先祖掃墓、添墳土、焚化紙錢。建國後,機關幹部、學校師生等,在清明為革命烈士祭掃墳墓,敬獻花圈,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節本地又稱寒食節,各家煮雞蛋吃,門兩旁、屋檐下插柳條,以此紀念介子推。本地傳說,春秋時代,晉文公曾流亡國外,回國後封賜從臣,但未賞到介子推,子推遂攜母隱居綿山,後來晉文公找介子推找不到,以燒山逼子推出來,而子推不願出山被燒死。晉文公以綿上作為子推的封田。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日各家吃棕子、糖糕,屋檐下插艾條。小孩戴香包,用彩絨線繩束手腕。外祖母為小外孫綉制「五毒(蠍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紅肚兜」。傳說吃棕子、糖糕、插艾條是為紀念屈原。小孩用彩絨線束手腕,至農歷七月初剪下,扔在屋上,讓喜鵲銜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小孩戴「五毒」肚兜、能消災避難。香包內裝艾葉、白芷、香草等,防害蟲傷身。
六月初一、十五:本縣黃河故道以北及縣東部地區群眾,以農歷六月初一為「小年」(春節為大年),各家蒸饅頭、包餃子,置桃、李、杏、花紅等鮮果、祭祀神靈。黃河故道以南及縣境西部地區群眾則以農歷六月十五為「小年」。故本地有「(六月)初一、十五都一樣」之說。 七月七:傳說農歷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本縣又稱此日為乞巧節,是日晚,未婚女子,在月下置供果,向織女乞巧(學針線活技藝)。
七月十五:本縣黃河故道以北及碭城東唐寨一帶,稱農歷七月十五日為「鬼節」,各家在墳前焚化紙錢,祭祀先人。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節前數日,各家以月餅、酒、肉、水果等饋贈親友。是日,一般在外地的人都要回家團聚,晚上吃月餅,喝團圓酒賞月。
十月初一:傳說農歷十月初一是閻王爺「收鬼」日,是日或是日後,各家到先人墳前燒紙錢。
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為臘祭日,各家吃用小米(或大米)、紅棗、紅豆、糖等做成的粥,俗稱「臘八粥」,有慶豐收之意。人們常以臘八粥抹在棗樹上,傳說來年能多結棗。
祭灶: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祭灶日。人們為灶君爺燒香磕頭,祈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把灶君畫揭下燒掉,稱為送灶君上天。此節俗現已廢。
除夕: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天稱除夕,本地俗稱臘月三十日為年垂。除夕上午貼春聯、門畫。傍晚大門前放一橫棍,叫攔門棍,其意攔住財富不向外流。晚上在院中,大門旁及室內各神位前燒香、叩頭、祭拜神靈。大人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吃團圓飯、喝辭歲酒。多數人至午夜才睡覺,有的人通宵不睡,此稱「守歲」。除夕燒香叩頭敬神,放攔門棍等俗現已廢。
新節日新節日大都是建國後由國家統一規定的全民節日,皆以陽歷時間為准。元月1日為元旦,放假1天。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放假1天。10月1日為國慶節,放假2天。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女職工放假半天。5月4日為青年節。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小學及幼兒園放假1天。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8月1日為建軍節。屆時各機關、團體開展慶祝活動,城鄉人民以新節日舉辦婚喜慶事者漸多。
四、禮節
清朝及其以前,本縣人們多是行跪拜禮及拱手禮。民國時期行跪拜禮者漸少,行鞠躬禮的增多。新中國成立後,大都行握手禮,而今很少有人行跪拜禮,拱手禮和鞠躬禮。賓客來訪至主人門前時,不徑自入內,先敲門或喊門,主人或喊請進,或出門迎接。主人請客人入上座,雙手敬茶遞煙,客人稱謝。客人離去時,主人送至大門,賓主施禮告別,互道「再見」。鄉親鄰里人平時相見,相互問候:「你早?」、「你好?」、「最近忙不?」。飯前飯後相見,多是問「你吃(飯)了沒有?」,晚飯前後多是問「你喝(湯)了沒有?」。
詢路問事,先下車(或坐騎),區別年齡特徵,尊稱對方老大爺、老大娘、阿姨、老大(哥)、大嫂、小兄弟、先生、同志等,而後再發問。詢問後再道「謝謝」、「麻煩(您)了」。對方多是回答:「不用謝」、「沒啥」。若有過失於別人,多是以「怨我」、「對不起」、「請原諒」,向對方表示道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機關、工廠、學校、商店等開展五講四美活動(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每年評選「文明單位」。城鄉不斷開展「五好家庭」、「好媳婦」、「好丈夫」、「好婆婆」、「好公公」、「好小姑」等評優活動。
參考資料:http://www.thd8.com/d/200811100136.htm

❸ 山東一男生體育課跑步200米猝死,為何家長認為是學校的責任

大熱天的學校讓學生穿厚校服,加上體育課跑步,導致猝死,這責任當然是學校的。

01、體育課跑步200米,一學生猝死。

這事發生在山東臨沂費縣瑞文學校,9月9日下午,一個班正在上體育課,按照流程應該先跑下步,但是有一名學生跑了差不多隻有200米時突然暈倒,老師大驚,趕緊撥打了120,並且給該學生做搶救措施,學生送到醫院去後,醫生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救,依然沒能挽回這個正直青春年華的生命。

醫生對於學生的去世做了聲明,表示因為天氣太熱,再加上運動導致的猝死。該學生的班主任也稱孩子在上體育課之前並沒有什麼異常,跟平時一樣,而且當時跑步大家都是一起跑的,並沒有跑的很快,老師也是做了搶救措施,中途並沒有耽誤什麼時間。

現在這夏天的天氣本來就離譜,即便是到了秋季跟夏天沒啥兩樣,據說學生出事那天室外溫度已經30度了。穿著厚校服在30度的室外本來就容易中暑,加上運動,身體不好自然容易猝死,這責任確實應該由學校來背。

其實我是搞不懂這個學校的,為何執著於不讓學生買夏季校服,是想展現空調的魅力嗎?別的學校都是巴不得學生多買幾身校服,畢竟這錢是學生出的,學校經常憑借次此撈油水,一般的學校起碼會有三季校服,春秋季校服、夏季校服、冬季校服,而且一般都是兩套。因此我真的搞不懂該學校的操作,據說該校已經在和學生家長處理此事了,會給所有人一個交代。

❹ 安徽有哪些風物民情,生活習俗

在古徽州,一場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訂親、成禮、合親四個階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說媒、行聘、請期、搬行嫁、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經過以上階段和程序的,才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納妾、換親、入贅、沖喜、靈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舊時徽州人的婚嫁習俗,深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其諸多繁文縟節,不少到帶有迷信色彩和買賣婚姻的因素。下面我們就從徽州婚嫁的九道程序,一一來讓大家做更進一步的了解。

說媒:舊社會的古禮,男滿18歲為「弱冠」,女滿15歲為「及 」。兒女到了十三四歲,父母就開始關心其婚事。聯姻講求門當戶對,實際上女方每望高攀,男方卻需適當遷就。故有「嫁女高高求,討親低低湊」的說法。;一般都由鄉里的好事婆娘,往來游說,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選定對象,委託媒婆前往提親。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紅單送到男家,男方將八字置灶君座下,以測有無不祥之兆。若廚房三日內不失盤打碗,不缺瓢少筷,認為初步吉利。再將男女兩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處,看看是否相沖相剋,全部通過,確認無誤才可以正式求親說合。

行聘:俗稱「下定」、「定親」,雙方確定聯姻後,選定吉日,由男方備下紅貼,稱為「鴛鴦禮書」,在內頁寫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裝入一個紅封套,附寫一篇請求聯姻的定格文章,備下一支新毛筆和一塊新墨放入一個紅皮「批書匣」,請一名本房男性親屬帶上批書匣,隨媒人去女家,俗稱「下定書」。同時還要根據女方要求送去「頭節禮」,如衣料、首飾、禮銀等。如民國期間黟縣的禮銀規矩就是108塊銀元。不過這也要看家庭財富多少而不等,但尾數都是八,寓意「若要發,不離八」之意,而且每枚銀元上都要用朱紅寫上雙喜字。女方受到後要由家長(父兄)用其新筆墨在鴛鴦禮書中內頁左邊寫下女方生辰八字,然後在封面上寫上「親允大吉」,送回男方此為「批書」。女方收下的禮金,用來置辦嫁妝,富豪往往自增陪嫁。這樣就算是正式定親了。鴛鴦禮書就是訂婚憑證。定親後,男方一年三節均得向女家送禮。

請期:訂婚後,男女完婚,男方先請媒婆上門提出結婚請求,得到應允後,由男方撿選迎娶日期,書寫在紅柬上,配上相應的禮物,請媒人送到女家。古時便稱為「請期」。現代叫「送日子」。 搬行嫁:在迎娶的前一天或當天,男方需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妝,稱為「搬行嫁」。搬行嫁期間,男女雙方住宅張燈結綵,鳴炮奏樂。嫁妝一般都是房間傢具及日常用品。富貴人家也在拜匣里放上一些金銀首飾等,吃、穿、用品業一應俱全,機會可供一生享用。(有的甚至連棺木都備齊!!)。

開面:又稱「拉麵」。在迎親的當天,姑媽或舅媽要給新娘開面,即用兩根絲線靶新娘額頭的汗毛絞去,否則要被譏笑為「毛臉」。開面意味著姑娘時代已經結束。

迎親:成親值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轎,少數沿河地區用船。迎親人員一般為媒人、喜娘、舅舅、姑父以及與新郎、新娘年齡相仿的青年男女。抬轎者為四人,富貴人家為八人。新郎一般要親自前往,歙縣也有不用鼓樂,不要新郎上門迎親的。到了女方家裡,女方大門緊閉,要待男方在門縫中塞足了「喜包」後,方才打開大門,鳴炮迎客。然後開始「哭嫁」,母女報頭痛哭,不過哭聲中更多的是樂感而不是悲傷。為什麼要哭呢?據說是「不哭不發,哭哭發發」。花轎出門後,有的地方還偷偷盛一碗水,隨著出門的花轎潑出去,象徵「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花轎到了男家村口即止步不前,要等新郎背進村子,這裡面又有典故,婚後若是吵架,媳婦就可以聲稱「又不是我自己走上門的,是你把我背進來的」。

拜堂:歙縣的習俗是,花轎至男宅落地,新郎親自迎至廳堂,即行拜堂禮,黟縣的習俗就是轎至男宅大門,公婆、新郎都上樓,要等新娘入了洞房,傳帶同時高呼「一代高一代,一代勝一代」。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後,才出來行拜堂禮。

鬧洞房:花燭酒宴散席後,親戚好友聚集新娘放里,大家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逗新娘發笑或是出一些難題來捉弄他們,以此取樂。圖的也是「炒發」。

回門: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為「回門」,如新郎伴送,則為「雙回門」,女婿第一次上門,要一一拜見岳家諸親長輩,中午岳家要開席宴婿,稱為接女婿。徽州素有「丈母娘見女婿,猶如見皇帝「,以及」女婿上門活祖宗「登說法。所以非常隆重。第一次回門,不等夕陽西下,新婚夫婦必須告辭歸家。

徽州宅居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徵。清代以後,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卧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檐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通過水梘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財不外流」。各進之間有隔間牆,四周高築防火牆(馬頭牆),遠遠望去,猶如古城堡。一般是一個家庭之系住一進,中門關閉,各家獨戶過日子。中門打開,一個大門進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區氣候濕潤,人們一般把樓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棲息之處,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遺風。樓上廳屋一般都比較寬敞,有廳堂、卧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

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後廳堂隔開,後廳堂設一堂二卧室,堂室後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都是如此,一進套一進,形成屋套屋。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雙層屋檐。這重檐習俗的形成,有著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據傳,五代十國時,歙州是南唐後主李煜所管轄的地方。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親徵到了歙州,正當宋太祖抵達今休寧縣海陽城外的時候,天色突變,大雨將至,太祖便至一間瓦房處避雨,為免擾民,太祖下令不得進入室內,可是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遠不及中原地帶的屋檐那麼長,加上這天風大雨急,眾人都被淋了個落湯雞。雨過天晴,居民開門發現太祖此般模樣,以為死罪難逃,跪地不起,太祖卻未責怪,問道:歙州屋檐為什麼造的這么窄呢?村民答曰「這是祖上沿襲下來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雖說祖上的舊制不能改,但你們可以在下面再修一個屋檐,以利過往行人避雨。」村門一亭,連稱有理,於是立即照辦,自此以後,徽州漸漸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兩層屋檐。

滿頂床:徽州傳統床具。因為床頂、床後和床頭均用木板圍成,故稱「滿頂床」。床前掛帳幔,猶如消息台。床柱多用榧木製作,因為榧數年花果同樹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頭。床板常用7塊,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飾較為講究,左右兩側一般雕飾為「丹鳳朝陽」,上牙板雕為「雙龍戲珠」。床周欄板一般均雕有「鳳凰戲牡丹」、「松鼠與葡萄」、「鴛鴦戲水」等精美圖案。

壓畫桌:徽州宅居的傳統陳設。徽州民居廳堂正中壁上多掛中堂畫、對聯,或用大幅紅紙寫上「天地君親師」五字,均裝裱成卷軸懸掛。在卷軸之下設長條桌,桌面上放置兩個馬鞍形的畫腳,卷軸向下展開至長條桌,擱入畫腳的「馬鞍」內,畫幅即平整穩固,此長條桌則稱「壓畫桌」。

❺ 校服會透出胸罩怎麼辦

我以前也為這問題煩過 可是後來想到在裡面穿一個半截的挎帶背心就 ok了 我現在初三剛畢業 在學校時我們一屆的同學都不穿胸罩 都穿挎帶

❻ 安徽有那些生活習俗和風景地區

一、生活習俗
衣著衣服:清末時期,農民著手工縫制便服,多以粗布(土布)作衣料。單衣:男子穿偏襟或對襟短褂,大腰闊襠褲,衣色以白、藍為主。婦女穿偏襟褂,稍長,以躬身不露腰為度,褲子款式與男褲同。棉衣:一般人家穿棉襖、棉褲,男女棉衣款式與男女單衣同,以藍、黑色為主。成年男子冬天多用布大帶子束腰(長五尺許),穿長衫、長袍者,好將右襟提起,納在左腰部大帶子內,便於行走和勞動。男女有用帶子束褲腳的習慣(俗稱扎腿),少年兒童多穿土紡、土染、土織的花條、方格布衣服。
教書先生、醫生、商人等多穿長衫,冬穿長袍,不用布大帶束腰。士紳及富豪人家,多以綢緞作衣料,男子著長衫,春秋季節外套馬褂,冬穿長袍,外套坎肩,亦不用大帶子束腰。
幼兒穿開襠褲,多戴綉有花草、動物的紅布兜兜。嬌愛的幼兒常穿兩條腿顏色不同的褲子(俗稱鴛鴦褲)。冬天,幼兒多穿貓蹄棉褲(褲腿稍長,褲腳張上棉襪底)。嬰兒穿土褲(用布做成嚴襠短褲,穿後,用布帶束腿,裝入適量沙土)。
民國時期,人們的服裝沒有多大改變。在城鎮有少數人穿中山裝和西服。少數學校學生穿校服,中學生穿軍服,小學生穿童子軍服。
建國初期,經過土地改革,農民生活得到改善,穿細布(俗稱洋布)衣服的人漸多,中老年人仍穿舊式便服,機關幹部、工人、醫生、教師、學生及青少年,流行制服,如中山裝、列寧服、青年服、學生服、工作服等。衣色以藍、白、灰、黑為主。穿長衫、長袍的漸少。文化大革命期間,青少年中曾一度興起綠色服裝熱。1978年後,人們的服裝款式、衣料、衣色均有較大變化,城鄉無多大差異。人們盛穿制服,如中山裝、列寧服、青年服、學生服、工作服、西服、運動服、拉練衫、茄克衫等。青年人時興西服,青少年女子夏季盛行褲裙(農村不多),冬天穿長短毛呢大衣,羽絨服、皮茄克的增多,農村仍有少數老年人穿舊式便服。衣料多以化纖布,混紡布為主,毛呢次之,穿棉布衣的已少見。衣色日趨多樣化,有紅、黃、蘭、白、黑、灰、綠及各色條格、方格、花布等。
至今,嬰兒穿土褲漸廢。幼兒戴紅布肚兜、穿鴛鴦褲、貓蹄棉褲之習仍存。
帽清朝及民國時期,農民男子一般戴線織猴頭帽(又叫抹虎帽)、氈帽墊子,熱天戴草帽(麥桔或蘆葦編制)、斗笠。婦女冬天多用土紡、土染、土織的麻花頭巾包頭,老年婦女多戴兩塊瓦的頭勒子。清代,富人士儒之家男子盛行六塊瓦頂上有紅疙瘩的瓜皮帽(也叫帽墊子),民國時期多戴氈制禮帽。
建國後,男子流行制服帽,戴氈帽墊子及猴頭帽的漸少,冬天多戴海軍式栽絨帽(俗稱火車頭帽)。女子多用方巾、圍巾包頭,其花色依年齡不同各異。1978年後,男子流行鴨舌帽,冬天中老年婦女逐漸興起毛線編織帽。
發型清代前男子蓄滿發。清軍入關後,改為頭周圍剃發頂部蓄長發,扎一發辮垂於背後。辛亥革命後,男子蓄發扎辮子的漸少,多數剃光頭,少數富家公子留短發頭(俗稱洋頭)。民國時期及以前,女子蓄滿發,未婚女子扎一發辮垂於背後,婚後的女子在腦後挽發髻(俗稱挽纂)。民國時期,始有女學生留剪發頭(俗稱半截毛子,發長至頸部)。
建國後,男子盛行短發頭,僅有老年人剃光頭。女子盛行剪發頭,亦有少數年輕女子蓄長發,扎雙辮。老年婦女多數仍挽發髻。1978年後,不少男女青年講究發型美,留燙發頭。
鞋舊社會,女性多纏足,穿尖頭布鞋,以藍、黑色為主。富家年輕女子穿綉花鞋,老年婦女穿套鞋(穿一雙軟底小鞋,再套穿一雙鞋)。男子穿園口布鞋,以藍、黑色為主。農民一般買不起膠鞋,雨天多穿油鞋。冬天人們穿棉鞋,或穿用蘆纓、麻編製成的「毛窩子」,男子多穿高木底毛窩子,既防雨雪又保暖,但比較笨重。
建國後,男女鞋的款式、色調變化較大,由手工制布鞋,漸次普及機制布鞋、球鞋、膠底布鞋、翻毛皮鞋、擦油皮鞋、塑料底布鞋、塑料涼鞋、塑料托鞋、皮涼鞋、旅遊鞋、皮棉鞋、雨膠鞋、防雨靴等,款式新穎,五光十色,應有盡有。1978年後,中青年男子盛行中跟鞋,青年女子流行高跟鞋。至今,仍有不少人冬天穿高木底毛窩子。
襪民國初期及其以前,人們多穿手工縫制的布襪,男子多白色,女子多藍、黑色,而後,逐漸穿棉線襪(俗稱洋襪),襪底磨破後,張上布底布幫繼續穿。70年代後期,棉線襪漸少,多穿各種化纖襪。
飯食本縣人以麵食為主。建國前,農民收麥時吃麥面,收秋糧時吃高梁、大豆、小米、玉米等雜糧面,並雜以紅芋、糠菜,除逢年過節、接待來客外,平時很少吃麥面,富有人家全年吃麥面的也很少。建國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開始富裕起來,基本上全年吃麥面,很少有人吃雜糧。
飯食多種多樣,饃有饅頭、花捲、窩頭、鍋餅、厚饃(又叫炕饃)、烙饃、糖包、菜包、油餅等。本縣人習慣吃發面饃,尤喜吃烙饃,其製法先將和好的面(死面)擀成園形(直徑尺余)薄如厚紙的饃坯,後放在熱鏊子上烙熟而成,過去常在面內摻入芝麻,製成烙饃,再炕焦,給小孩作點心吃。飯類有稀飯、咸湯、面條、水餃、米飯等,通常以稀飯、面條、咸湯等為主。本地人習慣吃白面條,即不放油、鹽、菜的面條。
菜餚肉類以豬、羊、牛、雞、鴨、鵝、魚等肉為主,回民忌食豬肉。蛋類有雞、鴨、鵝蛋等,雞蛋多用來炒菜、燒湯,鴨、鵝蛋多是腌制鹹蛋。建國前,農民平時很少吃肉、蛋,有的過年過節也吃不上。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年均食肉蛋量漸增,1978年後,農民逐漸富裕起來,對肉蛋需求量進一步增大,市場供應充足,購銷兩旺。蔬菜類,春季有小白菜、菠菜、蒜苗等,夏季有黃瓜、茄子、韭菜、芹菜、青辣椒、西紅柿、豆角等。秋季有蘿卜、冬瓜、南瓜、筍瓜、土豆、花菜、藕等,冬季有白菜、蘿卜等。四季常吃的菜有蔥、蒜、辣椒、豆芽、豆腐等。1978年後,本縣興起用塑料棚培育蔬菜,人們一年四季均可吃到芹菜、辣椒、黃瓜、包菜、菠菜等新鮮蔬菜。自古以來,本縣居民家庭有腌制蘿卜干、大頭菜,臘菜、豆醬、西瓜醬、豆腐乳等的傳統。
本縣人吃飯一日三餐,一般早餐是稀飯(冬季多是紅薯稀飯)、饃、鹹菜;午餐是饃、炒(燒)菜、湯;晚餐是面條,或稀飯、饃,或咸湯、饃,配以炒菜或鹹菜,晚餐本地俗稱喝湯。飯菜口味稍咸、辣。
居住自古至今,本縣人喜以座北朝南的堂屋(也叫北屋)為主房,多是三間,一明二暗,中間作客室,東西間為卧室,長輩居住。東、西、南屋為配房,晚輩居住,或作倉房,廚房和牲畜房。建國前,勞動人民蓋不起屋,多數是幾代同住一屋。
過去群眾住房大都是土牆草頂,只有少數富戶住磚瓦房。建國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住房結構逐漸變化,20世紀60年代,一般為土牆瓦頂。1978年後,多是磚牆瓦頂帶走廊,有的農民蓋起樓房,草房已很少。過去群眾住房後面不留窗戶,至今只有少數人家在屋後留窗戶,且多是留小卧窗。
行路過去,人們趕集上市,探親訪友等是徒步,少數人以驢、馬、騾代步。接客送人多用木製獨輪手推車或畜力四輪太平車。建國後,交通工具不斷發生變化,起初是使用膠輪平板車,20世紀70年代後,城鄉普及了自行車。1980年後,縣城至各鄉鎮通有公共汽車,不少青年購買摩托車,群眾外出或運輸較為方便。
風景地區
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琅琊山、齊雲山;
18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太平湖、石台溶洞群、齊山、秋浦仙境、太極洞、敬亭山、採石磯、西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花亭湖、天堂寨、南嶽山—佛子嶺水庫、萬佛山—龍河口水庫、八公山、鳳陽縣—韭山洞、滁山—白乳泉、皇藏峪;
3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歙縣、亳州、壽縣;
4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安慶、黟縣、桐城、鳳陽;
6處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屯溪老街、萬安古鎮、陳村古鎮、東流古街、上庄—馮村、大坑口—湖村—石勘頭古村落;
6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花戲樓、芍陂遺址、明中都城及皇陵石刻、和縣猿人遺址、廣教寺雙塔、新四軍軍部舊址,以及胡氏宗祠、許國石坊、潛口明代民宅、寶倫閣、棠樾牌坊群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處;
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牯牛降、宣城揚子鱷、鷂落坪。
(如果您對我的答案滿意,請給好評,謝謝~~)

與女生熱天穿秋季校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生褲子會些什麼 瀏覽:175
什麼牛仔外套款式好看 瀏覽:8
帶花紋的褲子怎麼搭配 瀏覽:608
幼兒男帽子圖片大全集 瀏覽:756
虎門服裝批發男裝 瀏覽:290
一次性醫用手套哪個牌子的好 瀏覽:379
方源帽子 瀏覽:188
闊腿褲上身內搭配外套好看嗎 瀏覽:783
童裝類目交多少保證 瀏覽:472
王小歪在直播中穿上粉色女裝 瀏覽:222
單薄睡衣 瀏覽:364
中山東鳳校服店 瀏覽:646
睡衣可以套衣服嗎 瀏覽:440
巴比娃娃的裙子怎麼弄 瀏覽:667
短款棉衣搭配長靴 瀏覽:750
夢到裙子臟了代表什麼 瀏覽:386
怎麼畫民族校服 瀏覽:454
女生熱天穿秋季校服 瀏覽:449
喬治白校服新聞 瀏覽:580
這些神器比帽子還有效 瀏覽: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