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上海各種早期旗袍回收評論列表

上海各種早期旗袍回收評論列表

發布時間:2024-10-28 05:00:17

① 滿族婚禮服飾特點有什麼

滿族服飾特點

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2] 所謂的京派旗袍,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期滿族婦女穿的旗裝。 2007年,滿族旗袍製作工藝被列入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滿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內蒙古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松峰被列為傳承人。 2011年,劉淑芬、陳玉秋被評為滿族旗袍製作工藝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滿族婚禮服飾特點

(一)男子旗裝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清初,穿馬褂僅限於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間滿族男子穿用馬褂的習俗已盛行,青年喜著馬褂以示武勇。以後,由於清帝提倡騎射,經常以馬褂賞賜臣下,竟成為一種“禮服”。皇帝賞給“黃馬褂”也成為極高的榮譽。

(二)女子旗裝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要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這樣縫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三)鞋子特色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滿族服飾組成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② 上海哪裡

聽口氣,最近有些小郁悶吧?生活有波峰有波谷,就是這么起起伏伏。關於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不過以前看到過一篇文章,挺有意思的——

…………

出於工作的便利,我後來很多次往返北京和上海,反而因為常常都是短期往返、舟車勞頓,不僅讓我對上海產生了距離感,有時甚至心生厭惡。要知道,在這個南方都市,我明明吃過最好的餐廳,在最好的寫字樓里開過會,采訪過最昂貴的跨欄運動員,到過這個城市最高的觀光大廳,住過最好的酒店套房,甚至吃過最完美的一頓家宴。

上次回北京,我站在江邊一處忙碌的街口等出租,等了半個小時,加上交通堵塞,心情一直糟糕不定。等我沖進機場,還被告知走錯了登機口。我氣沖沖地問所有人:什麼細節或者故事讓你發現上海是個好地方?我沒問過比這更自私的問題了,其實就是想讓自己好受點兒。

這樣我就收到了幾千條回復。被提到最多的是秋天的梧桐、無數的便利店、競爭的公平、讓座的畫面、干凈的街道、得體的人群、無數的演出和展覽。當然,也有很多人並不覺得上海是個好地方。你會發現,人們對一個地方的喜惡,總是出於那些細枝末節、真正的小事。

和從前一樣,我把它們編排成獨立的文章。一些順序是特意安排的,我也篩除了重復的回答。感謝各位,不止因為在短時間內平復了我內心的氣餒,還因為這些節制、獨特、出色的表達。不能避免地遺漏了許多人,請各位千萬不要見怪。

最後出現在這里的80條回復,絕對不是你在任何論壇能找到的旅遊攻略,也不是強迫你喜歡上海的理由,更不能成為城市宣傳片的文案。直到我把最後一條粘貼出來,就發現無論身處何處,那可能會是我們共有的感受。

但願這些答案,讓你想起了自己的城市。

什麼細節或者故事
讓你發現上海是個好地方
BY 烏雲裝扮者公眾號訂閱用戶

▶ 春天馬路是濕的
@周徒子

▶ 幸福路有一家傷心招待所
@RitaCinnamon

▶ 自己有時住靜安寺有時住錦綉路,暗戀對象住肇家浜路,每次乘地鐵往來於兩個家的時候,都莫名感激上海有七號線讓我可以充滿期待,無數次路過那個地方,盡管從來沒有真的巧遇過他。
@eve

▶ the faces of decent people walking to work
@lintian

▶ 我住在靜安區兩天,街上的男人們穿著打扮得體,讓我覺得這里一定是個好地方
@軒少潔

▶ 一個很好的朋友,北京分別,目前她在上海生活的很快樂,打電話聽她在那邊笑得像棉花糖一樣!
@清如許

▶ 背著一個有宋徽宗書法的環保袋,在商場里有導購一眼認出出自誰的筆下……我在地鐵和朋友聊起大猩猩英語該怎麼說,想不起來,旁邊一個大姐說,可能是……
@李菲菲

▶ 人活的認真,允許窮人體面。
@宮澤

▶ 陝西南路附近有個小區後院有美麗的粉色山茶
@Yvonne

▶ 好基友做得一手好沙拉。
@對方正在偷人…

▶ drama能隨處上演,炮也好約。
@徐自摸

▶ 第一次約炮,188的帥哥,在星級酒店陽台遠望東方明珠塔,那感覺美妙極了,從此愛上了上海。
@Aia.E

▶ 上海馬路上隨處可以見能夠坐下小憩的台階後面還帶花北京沒有,渴望美美的坐在那裡有個凱子把我吊走。
@大猴仔

▶ 有次坐公交車,一個滿頭銀發的老先生在讀一本發黃的英文書。
@蔡小曬

▶ 上次去杏花邨酒樓吃飯,看到幾個六十歲左右的好閨蜜,一起吃下午茶,氣色很好,聊得很開心,是那種到老也很會享受生活的樣子。
@劉嫣冰冰冰•「•

▶ 一個大個子金發美女在蘇州河邊上嗚啦嗚啦的對著電話說著法語,掛電話前來了一句:再會哦。
@袁曉宇

▶ 晚上下班回家,一樓的上海阿姨總是說:你上樓跺跺腳噢,哪一層燈不亮就告訴我,不要摔倒;一個人在家,不管是誰,不認識的,千萬別開門。
@曉宇.Jocelyn

▶ 我僅僅到過上海兩次而已,但是,大白兔奶糖從小就讓我發現上海是個好地方。
@joan

▶ 一間飯店裡的對聯是「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覺得很不錯。還有夜錦路,真是名副其實。
@韓白華

▶ 發現上海博物館的女工作人員好漂亮
@yaolili

▶ 旅遊的時候發現很多地方都有「I ❤ Shanghai」的標語。
@Kong Tsing

▶ 有家咖啡館的wifi密碼是 iloveshanghai
@Melissa

▶ 就在剛才,吃冰淇淋的時候店員怕我們太膩送來的水讓我覺得上海真好。
@青青的。

▶ 梧桐樹病了會有人用錫紙包起來養傷
@Milton

▶ 很多馬路不寬,綠化很好,是個可以步行的城市。帝都每次紅綠燈馬路只能過一半……
@Tingting

▶ 有很多展覽和演出
@請叫我貓大人

▶ 有夢的地方就是好地方,難道不是嗎?
@村口

▶ 13歲的時候第一次去上海,在南京路上看見施華洛世奇的水晶覺得很美很美。
@Hxy zaiwuhan

▶ 我最喜歡的地方在於在上海可以拚命地作,或者說可以拚命的追求自己喜歡的事,只要沒有很影響到他人,不會惹來閑人在背後的碎語,因此在這不必太在乎別人的眼光。蛤蛤,或許正應了那句話,別人其實都很忙,懶得管你那麼多。 然而其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走在地鐵2號線7號出口,看到一個流浪漢裹著被子睡在那,我像往常一樣懷著敬而遠之的心態經過他。而面對我走過來一個人,他在經過流浪漢身邊時順手,哦不對,是順腳幫流浪漢把他那雙被路人不小心踢到角落的鞋子輕輕移了過來。你看,在這里的人們其實也關注著身邊最微小的事物。
@Vic.P´︶`❁

▶ 坐公交時聽到公交司機大爺打電話給交通台,說明他開過的某一條路段被轎車嚴重佔道導致行進困難的問題。其實巴士可以直接開過,大爺卻不放過這個問題,讓我覺得很有公民意識,有社會責任感。
@Eliza.L

▶ 當辦一件事只要按照規章順序走就能辦成 而不需要走關系拼人脈的時候
@AzuRE.』

▶ 主要是問路都是對的
@未生

▶ 地鐵壞了誤點可以打請假條
@王晨

▶ 虹橋機場安檢,隨身帶了二百毫升高級洗發水。沒想到小姑娘遞給我一個100ml的塑料瓶,讓我倒進去帶。我寸進尺說剰下捨不得扔,她說你等下,我們主管走了再給你一個瓶。按規定每個旅客只能給一個。這樣的服務全世界機場沒遇到過第二家……
@王晨

▶ 一本名叫《繁花》的小說
@Sydene

▶ 計程車沒有味兒
@劉酸銅

▶ 在你最落魄的時候,只要你捨得,就有人收拾你的頭發,打扮你的衣著,總可以蹬上高跟鞋,穿上小禮服,找到個得宜的地方,用堂皇的外表治癒內心的傷痛。告訴世界和自己,我活得很好。
@螃蟹小寶

▶ 上海譯文說做他那兒的實習生譯文書隨便拿
@Cooking

▶ 一個女孩子晚上十二點在路上走也不會心慌
@李清河

▶ 隨便一個便利店就有喜歡吃的那種雪糕。
@一知羊

▶ 因為單行道比較多。有個計程車司機很有愛的告訴我們從住的地方出來哪裡打車比較省錢
@ZIHAN

▶ 你永遠不會在路上碰到你不想碰到的人
@Royal ∇

▶ 陝西南路,巨鹿路,就是整個靜安區吧
@Summer.li

▶ 巨鹿路&文明路以及Shanghai Rhapsody&The 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兩張專輯
@Vindie

▶ 2010年去上海看世博會,從下飛機到世博園,24小時之內聽到了無數種普通話口音:飛機鄰座的台灣口音、的哥的上海本地口音、酒店小妹的湖南口音、世博園一起排隊大叔的山東口音、某城市館華裔員工的ABC口音……太有意思了!在那之前從來沒有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聽到這么多口音!
@馬臉霍爾沃德

▶ 小區里有廢舊衣物回收箱
@傅聿昕

▶ 當我第一次在飛機上看到上海的夜景,正好還是一個地球的弧面,我覺得太漂亮了,而且地上還有等我降落的愛人。
@球球

▶ 在思南路附近閑逛的時候,意外發現大學時的戀人的工作室,傻乎乎在門口拍了張自拍po上網,然後,就在這個城市裡,跟他重逢了。
@左小鶴

▶ 郭敬明存在,韓寒也可存在
@nitro瘋胖子王某紅色的

▶ 今天在復旦附屬中山醫院某個花壇旁邊拍繳費單信息的時候,由於有點風,我很難輕易地完成整個拍攝過程。這時候後面傳來一句:我來幫你吧。聲音輕柔而美妙,轉頭一看原來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完了後,我連聲說謝謝。她只是微笑,這笑容像春風一樣。我頓時心情大好。
@薛定諤的🐱

▶ 超市裡打稱大家會排隊
@巭孬嫑烎

▶ 歐巴來上海開演唱會算嗎→_→
@Peing Chang

▶ 空氣濕度98%時,保潔阿姨站在剛擦完的地板旁邊,小聲提醒路過的每個人「小心地上滑」——其實她滿可以擺上那個黃色塑料牌,自己去一旁休息。
@林小凌

▶ 接連兩個朋友准備畢業去上海工作以及喜歡的作家去年新書簽售只去了北京和上海
@楊楠

▶ 人行紅燈的時長很准確
@揚遠@world

▶ 到處都是羅森
@梁神末

▶ 去年四月,在魯迅公園欄桿外面碰著一個阿婆,推著手推車,一邊走一邊喚著,往每隔幾米的瓦罐里灑糧食,然後貓兒就來了。有五六隻貓兒呢,阿婆說這些貓兒都是公園的,她看著可憐就每天給它們吃的,現在它們一見著她就來了,可聰明了。
@佐伊🐟

▶ 初中那會世博會,去上海玩有次出去玩累了,上公交的時候就蹲在車上,然後有一個老人硬要給我讓座,很感動
@fata

▶ 暑期實習完,在去機場的那天早上,一個人拖著行李箱走在去東昌路地鐵站的路上。那個地方老人很多,尤其是穿著睡衣去買菜的老人家。在跟著他們等紅燈時,一個看似面善的和尚過來說要送我東西並為我祈福,我一時愣了。紅燈轉綠,人群開始沖斑馬線,一位大爺拉著我的手對著和尚說:「別騙這閨女。」然後想把我拉進人群里一起走。當時我反應不過來,還在原地愣著,大爺拉不動,見綠燈要完,放下我就沖過去了。我被和尚忽悠了一陣,最後給了他20元了事。下一個綠燈,大爺跟一群老人家折回來,念叨我傻,被和尚騙了錢。「儂這個小朋友怎麼不聽勸呢,上海騙人的人這么多!」然後邊嘮叨我,邊拉著我跟著他們趕最後幾秒綠燈過了馬路。
@斯林

▶ 大隱隱於市的高人,比如曾遇到為周旋白光等人做旗袍的老爺爺
@有品位的昵稱

▶ 一去上海就特別愛自己,特別肯花錢
@小甜酒

▶ 阿姨問媽媽:「你女兒在哪裡工作呢?」 媽媽:「哦在上海呢!」 阿姨:「哎呀真厲害,從小就很優秀,長大了果然出息…」⊙▽⊙
@佟可嘉

▶ 烏魯木齊路上,晚上飯點,一堆各種國籍的歪果仁排隊買蛋炒飯
@俞萍

▶ 失戀後的我去上海找同樣失戀的男閨蜜,只為了去看泰坦尼克百年展。我要回京時我倆坐在地鐵站旁邊兒的地上抽煙,連再見都不說就告別。矯情做作的故事,但真的讓我覺得上海是個好地方。
@Eta Carinae

▶ 去年4.19去上海看孫燕姿演唱會,和檢票的打了一架,周圍看熱鬧的在我過完癮對方准備予以反擊之時,拉開了兩人。
@louissssM



@外星貓

▶ 不記得了,5年前或更早去的,大概是在外灘附近發現了我姓氏的公館,還假裝是祖業的介紹給夥伴們
@嘉有惡狗

▶ 沒有人在上海因為抽大麻被抓過?
@QIN

▶ 新天地的stayreal小哥長得似乎挺像阿信的。
@SUN

▶ 小鮮肉層出不窮
@CQ

▶ 比北京早綠20天
@李幸菲

▶ 我在南京讀書,想找在南京的實習,在微博上用關鍵詞南京+實習搜,出來的全是在上海南京西路的實習信息。上海是個好地方,至少資源多多的,所以我現在在上海實習,盡管不是在南京西路。
@毛掌門

▶ 四川南路小學里的那座教堂也很棒,周中是孩子們上學的地方,周末開放給教友做禮拜,空地上畫著跳房子的格子,教室還沿用教會的老樓,樓梯又窄又高,教室小巧幹凈,很想體驗一下在裡面上學的感覺。
@蜜絲兒

▶ 五月份去上海,下著小雨,在南京西路上蹓躂,有白發老太太支個雨傘拎個籃筐在路邊賣新鮮茉莉花串成的手環和胸針。只能戴半天吧,但是香香的。
@🐯lilisay🐯

▶ 城市的顏色
@Henry

▶ 深夜兩點依然營業的全家。南京西路兩旁樹上的裝飾燈。中心城區街角一直播放Rose的汽車音樂攤。
@Stefan

▶ 路過高樓,搭乘周末地鐵,覺得整個城市都在加班奮斗的夜晚。
@我叫張如歌

▶ 夜晚永遠都不會黑,不論何時出辦公室,只要抬頭看一眼夜空,總是有一種溫柔充盈心口。
@zzzyw

79、離開這座城市後。
@王軍

第80條留給你。

③ 中國有哪些傳統服飾,別只知道漢服和旗袍

既然是中國傳統服飾,那五十六個民族的都要算上呀。

漢族漢服

漢服是漢族人的傳統服裝,是漢族人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衣著服裝的總稱,在明末清初清軍入關之時被強制廢除。主要特徵為交領右衽,衣間多系帶,給人以灑脫飄逸的形象,風格可素雅可端莊。

注意:漢服不是漢朝的服裝,漢服的漢不是漢朝的漢;漢服也不是影視劇中的服裝(更不是古裝),影視劇中的服裝不符合漢服的形制規定,稱為影樓裝。

④ 文明新裝的起源及其基本形制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cheongsam〕
旗袍起源於滿族服飾,興盛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上海。

旗袍 qípáo [chi-pao] 為民國時期中國婦女開始穿著的一種帶有傳統風格的長衫。其式樣從滿族婦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稱。

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們是不許看的。」
夏衍《法西斯細菌》第三幕:「 靜子 三十一歲,穿著質素的旗袍,已經完全是一個中年的 中國 主婦了。」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傳統舊時時裝,被譽為近代中國女性時裝的代表。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近代中國女性賢淑、典雅、性感、清麗,詮釋著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城市女性特有的時尚 性情與氣質。
【起源】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一種能很好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西方審美觀的完美結合、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為什麼它會成為永恆的時裝經典,答案也正在這里。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 那麼最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裝。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
【特色】
1.特徵
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滿族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刺綉精細。
2.工藝特點
滿族旗裝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3.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甚至還被做為一種有中國少數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就像日本的和服一樣,旗袍是中華民族的典型服飾。新一代的設計師們各顯其能,對旗袍進行多方面改良,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在快節奏、充滿禮儀的現代生活中,旗袍仍然是中國女性最體面的服裝。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清代滿人旗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的。
清代滿族婦女的旗袍色彩鮮艷復雜、對比度高,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圖案】
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
【製作】
1.裁剪
(1)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2)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3)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4) 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 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2.縫制
(1)衣片歸拔
(2)側縫貼牽條
(3)襟邊貼牽條
(4)縫制
【歷史與發展】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傳統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與漢族軍閥豪強結合到一起,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剃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漢族百姓與之斗爭,努力保存漢服,遭到漢滿統治者的鎮壓。漢族傳統的冠戴衣裳大多被禁止穿戴,是漢族的民族恥辱,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著裝與戲曲宗教等場合。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滿族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內外交困,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漢滿樣式,中西風格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作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中國年輕女性的身材較之西方年輕女性,一般更顯纖細、秀麗的曲線美,而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單純又雍容華貴的旗袍,其最大優點正在於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這種中國女性胴體的曲線美。它在符合中國年輕女性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因製作上省工省料,著裝又很方便的優點,從而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麼,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樣發展而來來的呢?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封建統治者於1644年與漢族軍閥結合,人主中原後,游牧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如:不宜於農耕的窄袖油馬蹄袖,就變成了喇叭袖;不常騎馬、四開衩就改變為兩開衩,甚至不開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寬袖大袖長袍樣式。用料也有變化。以前定都東北盛京後,已由以皮抱為主改為多用棉布,這時,不但仍多用棉布,綢緞料也多起來。男人旗袍雖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若用就會被砍頭,且可株連九族,所以,民眾是忌用的。 婦女的旗袍變化就更大,如圓口領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領制工也精巧得多,不僅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區還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雖仍為寬袍大袖,但較男式旗袍(後發展為長袍馬褂)就顯得遠為俏麗。
辛亥革命後的改良旗袍,特別五四前後直到 30年代,女學生們常穿的藍布旗袍,款式又有較大變化:寬松直筒式改為緊腰身;長度改短;兩側開衩的長短不一。30年代以後,旗袍的領子、袖子等處又多有變化,時而高領、時而低領、時而省去領子,袖子又由寬袖變窄袖,長度則有時可及手腕處,有時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緊身貼腰顯示曲線美的優點則一直保留。再加下擺回收,長及踝骨,就顯得十分爽身合體。至於男性的直筒長袍,到40年代,已逐漸被新式服裝潮流取代。
80年代以來,這種能顯示胡人女性曲線美和風格美,注意吸收外來養料的旗袍,人們對它的熱度又進一步上升。那開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隨著女性步履的輕移、袍衩的時開時合,大腿的隱而不露,顯出一種開放的動態美。
【故事】
海倫·斯諾與宋慶齡旗袍的故事

海倫·福斯特·斯諾――埃德加·斯諾的遺孀引出的。斯諾是《西行漫記》的作者。此書記錄了他與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時期的會晤。一九三一年海倫第一次去上海時,年僅二十三歲。海倫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處為中國為「工合」籌款,宋慶齡得知後送了她自己的旗袍並囑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講時穿上。斯諾夫婦到達菲律賓繼續為中國為「工合」籌款,波莉將旗袍又送給了斯諾夫婦。1998年3月17日,58年後,這件漂亮的旗袍從美國回歸中國,回到了北京後海北沿四十六號"宋慶齡故居"。

旗袍第一夫人宋美齡
宋美齡衣櫥內的旗袍件數,大概現今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無人出其右者。宋美齡的旗袍件數多,和有一個勤奮的裁縫師傅,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
這位裁縫師傅叫張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縫師。張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齡那樣愛護的原因,無非是因為手工細巧、忠心耿耿。
張瑞香幾乎每天都在不停趕工,為宋美齡製作旗袍,他大約每兩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後,張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齡面前邀功。宋美齡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櫥里妥為保管,然後便再也沒見她穿過,因而,宋美齡的旗袍大概穿來穿去,總是那幾套,不會有太多的更換。
張瑞香除了過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時間都在做衣服,而且只為宋美齡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們為了投其所好,送宋美齡的東西多半有衣料,這些綾羅綢緞,就夠張瑞香一年忙到頭。宋美齡的超大型衣櫃,便成為世界最大的旗袍儲藏室。

⑤ 黑執事第一季中的主角列表....

主要人物
◆塞巴斯蒂安·米卡利斯◆セバスチャン·ミカエリス(Sebastian Michaelis) TVB 譯作:錫巴斯查恩·米加艾里斯 又譯:塞巴斯欽·米卡利斯、塞巴斯查恩·米卡艾利斯、塞巴斯蒂安·米卡艾利斯、雪巴斯查恩·米卡艾利斯、塞巴斯蒂安·米卡利欽。 CV:小野大輔/Drama:森川智之/TVB:陳欣 身高:186cm 故事的主角。凡多姆海威家的執事。 與夏爾訂下了契約。他真正身份是惡魔,原型為烏鴉 因為「塞巴斯蒂安」的「塞巴斯」諧音384,所以一般網上昵稱為384。品格、修養、知識、樣貌都給人以完美的印象,是真正完美的執事。 有時表面沒有出面大罵,但心裡卻給予對方毒舌的評論。經常幫園丁、女僕及廚師收拾善後。 喜歡貓,喜歡按貓手掌上的肉球, ◆夏爾·凡多姆海威◆シエル·ファントムハイヴ (Ciel Phantomhive)
死亡日期:1889年8月26日,享年13歲,其實並不是死了,而是變成惡魔。(詳見第二季最終話) 年齡:第一季12歲,第二季生日後13歲。變為惡魔後不老不死,將永遠停留於13歲。 法多姆海恩的當家。名字英文拼法Ciel,法文「天藍色、藍天」之意。姓氏「ファントムハイヴ」的ファントム是「Phantom」的日文寫法,英文「鬼魅、魅影」之意。而ハイヴ則是「hive」的日文拼音,hive英文意為蜂巢、群居,更深入就是「一群人」的意思,連起來就是「群居的鬼魅」,也可譯為「黑暗中的一群人」「一群鬼魅一般的人」,暗示法多姆海恩與黑社會的關系。12歲就成為了製造糖果和玩具的大規模公司「法多姆公司」的社長,是個天才企業家。黑執事Q版圖(20張) 未婚妻是伊麗莎白,青梅竹馬,兩人性格基本相反,未婚妻對於自己十分有好感。但是對他而言保護未婚妻是一種責任(第一季有諸多說明)。大概他認為,未婚妻伊麗莎白是在紅夫人死後唯一一位與自己尚多羈絆的人,認為伊麗莎白也算是世界上惟一一個對他真心的人,因此在她面前會比較放鬆(見漫畫版37話)。漫畫版中不顧生命危險在熊口下以身保護她(漫畫版第14話)。在動畫版中也為了救伊莉莎白,給自己一向很厭惡的格雷爾使喚塞巴斯的權利,換來她對自己的保護(動畫版12話)。 以「不惜一切代價滿足他的願望,並隨時隨地保護他,達到條件後交出靈魂」的條件與塞巴斯蒂安訂下契約,因此塞巴斯蒂安以一名執事的身份跟隨他,幫助他達成「復仇」的願望。持有這個「契約書「可以命令塞巴斯蒂安做任何事,而且要絕對服從;同時也是惡魔用來追蹤訂下契約者的標記,也就意味著訂下契約者絕對不能從惡魔身邊逃離。 為了女王背負了凡多姆海威家的骯臟工作——管理英國的黑社會,又被稱為「邪惡貴族」、「女王的番犬」、「黑社會的秩序」。 但TV版中後來為了替父母報仇毅然拋棄了女王的忠犬的稱號,命令賽巴斯蒂安殺死了女王的執事亞修(安吉拉)。 另外「夏爾」與數字32諧音,所以眾多網友稱呼夏爾為32。根據漫畫譯名,也有42的稱呼。黑執事動畫截圖(13張) ◆田中先生◆(タナカ)Mr.Tanaka CV:藤村俊二 /Drama:麥人/TVB:陳曙光 凡多姆海威家的老總管,常常無所事事的喝茶,幾乎完全沒在做事的老爺爺,但關鍵時刻也很厲害。 年輕時是前任凡多姆海威伯爵的得力助手。常把某種神秘味素看成是糖加進飲料里。漫畫中田中喝過塞巴斯蒂安調制的檸檬汁。會變身成只有三分鍾時間變為「real田中先生」,即真正的樣子。但年紀大體力不佳,只能維持三分鍾。在漫畫里出現真正形象多一些。 曾代替夏爾接受記者的采訪。關於夏爾父母被殘害的真相也是在第一季24話中由他的日記得知。 ◆梅琳◆(メイリン)Mey Rin 又譯:美玲、美林 CV:加藤英美里/Drama:折笠富美子/TVB:何璐怡 凡多姆海威家的家事女僕。個性迷糊,且笨手笨腳。因為超級嚴重遠視,所以帶著眼鏡。。 ◆菲尼安◆(フィニアン )Finnian 菲尼安
CV:梶裕貴/Drama:高城元氣/TVB:張裕東 凡多姆海威家的園丁。 常用夾子把劉海夾住。個性爽朗但迷糊非凡的年輕人,為最典型的笨蛋。有將一整個花園瞬間變成荒地的能力。渾身怪力,常把樹折斷。 漫畫中喜歡暴坊伯爵(暴力伯爵)。動畫中曾經對安吉拉有好感。 在成為園丁之前是作為研究類固醇(官網翻譯)的小白鼠,後脖頸有被帽子擋住的編號為S-032。夏爾送給他的草帽是為了讓他遮蓋脖子後的編號。 動畫逃脫時為塞巴斯蒂安所救,受聘於凡多姆海威家的條件是「保護宅邸」,從此衷心為凡多姆海威家效力。 ◆巴魯多◆(バルドロイ)Bardroy 又譯:巴爾德 CV:東地宏樹 /Drama:小山力也/TVB:黃榮璋 凡多姆海威家的廚師,嘴裡常叼著一根煙。雖然是廚師,但是對於處理生肉是用火焰放射器之類 巴魯多
的武器去料理,認為那是種藝術,經常「毀」掉廚房;而做出來的東西八成是焦炭其餘二成是有害物質。 在成為廚師之前是軍隊的中士,非常會運用戰術,同時也是爆破專家,射擊能力也很強,被視為擁有可以逃脫一切災難的能力。 祖國是美國(漫畫第33話)。 以上四人都對法多姆海恩家忠心耿耿。 ◆伊麗莎白·米多福特◆(エリザベス·ミッドフォード )Elizabeth Middleford 又譯:愛麗莎貝爾·米多福特 全名:伊麗莎白·埃塞爾科迪莉亞·米多福特(官網) CV:田村由加利/Drama:齋藤千和/TVB:林元春 伊麗莎白
夏爾的未婚妻,活潑好動,也會有非常溫柔的一面,天然系美少女。對情感非常細膩,想要守護著夏爾難得的的笑容。同時又是夏爾的青梅竹馬,與夏爾有相當美好的童年回憶,對夏爾來說伊麗莎白是必須要保護的人。 ◆寶拉◆(ボーラ)paula(動畫原創) TVB 譯作:波娜 又譯:波拉 CV:伊月唯/Drama:—/TVB:楊善諭 夏爾未婚妻伊麗莎白的貼身女傭,初次登場於第10集。 是個很蘿莉,漂亮的女僕,對伊麗莎白很是疼愛。 兩只手裡總是各拿著一串手鈴,邊搖邊發出「鏘鏘」的聲音。 曾在最後一話中幫伊麗莎白用藍色的花折成戒指。 後又被夏爾撿起戴在手上。 ◆布魯圖◆(ブルーイゥ)Pluto(動畫原創) TVB譯作:布魯托 又譯:普魯托 CV:山口孝史 安吉拉在漢茲沃斯村擔任亨利·巴里摩亞的女僕時,暗地裡飼養的魔犬。也是哈恩澤旺斯村莊傳說中的魔犬。興奮的時候,會變成擁有一頭銀發少年的姿態,卻不會說人話,具有噴火的能力。 經塞巴斯蒂安進行「調教」後,告別了原先的主人,住進了凡多姆海威家做看門狗。動畫第一季第8話魔犬事件結束後,安吉拉請求夏爾帶回宅邸飼養。 在動畫中的身份是地獄的看門犬。到法多姆海恩家後,擔任看門犬,與梅琳、菲尼、巴魯多一同保護宅邸。動畫第一季第23話倫敦起火的肇事者,其實是受虐殺天使安吉拉的控制而失去理性。最後被梅琳、菲尼安、巴魯多合力所殺(夏爾的命令)。 取名來自冥王Hades的羅馬名Pluto。符合地獄之犬的身份。
巴奈特家
◆安潔莉娜·達雷斯◆(アンジェリーナ·ダレス)Angelina Dulles 安潔莉娜·達雷斯
TVB譯作:安祖蓮娜·達雷斯 CV:朴璐美/Drama:勝生真沙子/TVB:許盈 前巴奈特家男爵夫人,因為經常穿著紅色,所以通稱紅夫人。夏爾的阿姨,蕾切爾的妹妹,倫敦中央醫院女醫師。 以前討厭遺傳自她父親的紅發,看到姐姐亞麻色頭發時,羨慕又嫉妒。直到她喜歡的前任凡多姆海威伯爵說她的紅發美麗,而喜歡上了紅色。 前任凡多姆海威伯爵和她的姐姐結婚,所以失望難過,也因此再度開始討厭紅色,但心裡卻還是祝福他們。後來,她姐姐生了夏爾。 在舞會上認識了巴奈特男爵,兩人結婚。不幸的是,懷了孩子不久,男爵不幸被失控的馬車撞死,肚子里的小孩也因內臟破裂,必須強制將胎兒及子宮切除。在她姐姐的開導下很快的就康復出院,並且被邀請去參加夏爾的十歲生日宴會。就在她前往慶祝會上,凡多姆海威一家慘遭某人殺害,伯爵、夫人的死狀凄慘,但是卻找不到小孩的屍體。 後來當上醫師。幾個月過後,失蹤的夏爾竟然自己回來了,且身邊多了一個全黑的執事。 紅夫人就是傳說中的「開膛手JACK」(jack the ripper)。幫妓女作墮胎手術時,因為妓女的一段話,怨恨油然而生,她失去渴望的東西,妓女卻想拋棄。於是,她開始謀殺被她動過墮胎手術的妓女,並將子宮一並挖除。 後來格雷爾出現,說他們是同病相憐,並協助她。夏爾前來逮捕「開膛手傑克」,接踵而來的怨恨,不願意再讓她姐姐剝奪她的東西了,決定把夏爾殺掉。最後還是無法對夏爾下手,引來格雷爾的失望。最後被格雷爾殺掉。
皇室
◆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 CV:川澄綾子(少女)、定岡小百合(年老)/Drama:-/TVB:陳琴雲(少女)、林丹鳳(年老) 漫畫版中個性豪放、大方的老婆婆。一提到死去的亞伯特親王就會跪在地上痛哭(據說亞伯特親王就是暴坊伯爵的模特兒)。稱呼夏爾為「小鬼頭」。據說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的卡通「暴坊伯爵」的模特兒就是陛下本人。英國十九世紀輝煌時期的女王,是少數出現在漫畫內的真實人物。漫畫里長相為公開,但在動畫里臉部用黑色面紗遮住,說話時均由身為執事的亞修代言。 動畫里因為丈夫過世,曾經一度想要自殺,卻遇上亞修(真實身分為天使),使身心和丈夫合而為一,面貌也從老婆婆變成妙齡少女的模樣,思想上也變得像亞修(安吉拉)般一樣,希望抹除骯臟,凈化一切。(見動畫第一季第22話)後來少女面貌的維多利亞身體里亞伯特親王屍體腐爛,因不想與死去的丈夫屍體分開,拒絕給亞修凈化,因而死去。 在動畫第24話中,則有一個年老的女王在災後走到大眾面前,呼籲國民振作。但警務總監蘭德爾說她不是真正的女王。 ◆亞修·布朗/安吉拉·布朗◆(アッシュ·ランダース)Ash Landers(動畫原創) 亞修·布朗/安吉拉
TVB 譯作:亞瑟·布朗/安琪拉·布朗 又譯:阿修·布朗/安琪拉·布朗/安傑拉·布朗/安吉拉·布朗 CV:矢島晶子(女)、日野聰(男)/TVB:劉惠雲(女)、蘇強文(男) 替代漫畫版中的約翰·布朗,兩者長相完全不同。 白執事。虐殺天使,雙性,擁有強大力量。 安吉拉首次登場於第7集。第二次登場於12集末尾,是多羅塞爾·凱因斯的主人。第三次出現是在17集,顯示出了她真正的身份——虐殺天使。在第18集將教堂毀滅。亞修第一次出現在第14集,將一種名為「魔香辛料」的調味料給了一位法國廚師。嘴上經常掛著「不潔的,消除」之類的口頭禪。會做「拼接人偶」的惡趣味人偶。把女王和她死去的丈夫拼接到了一起,最後對女王感到失望離開了她。奉女王之命殺了夏爾的父母,並把夏爾的父母做成了拼接人偶。曾想和塞巴斯蒂安合為一體,但被塞巴斯蒂安拒絕。最後被塞巴斯蒂安於天使之橋上殺死。 ◆多羅塞爾·凱因斯◆(動畫原創) 原型為日本視覺系樂隊SID(シド)的隊長兼主唱Mao。 CV:勝杏里 原先是曼德雷家的管家,5年前他的靈魂被死神格雷爾回收。 5年後由於不明原因而重生,只不過成了一個用稻草做的木偶。有著紫色的瞳孔與小丑一般的誇張花飾,面容精緻。經營木偶店,木偶店中的地板上有跟夏爾被綁架時被烙在小腹的烙印一樣的花紋。有位不曾露面的主人,隨身攜帶一個播放《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的手搖音樂盒。一直認為自己是人類後來被塞巴斯蒂安所殺。它的主人確定為安吉拉。 ◆愛德華五世◆(エドワード)Edward V(動畫原創) CV:齋賀觀月/TVB:伍博民 歷史人物角色,於第一季第16話登場。為400年前的英格蘭國王。在登基大典前夕與王弟理查德一起被從居城中誘拐至倫敦塔,之後遭到暗殺而失蹤。此後400年今一直在城裡徘徊不去,直到夏爾取得城堡的所有權進入城堡為止。 在與夏爾的西洋棋比賽中以魔法取得勝利,將塞巴斯納為自己的執事。在夏爾與塞巴斯的努力下回想出了被殺的經過,終於能夠順利上天堂。 ◆理查德公爵◆(リチャード)Richard(動畫原創) CV:笹本優子/TVB:黃鳳英 歷史人物角色,愛德華五世的弟弟,與王兄同時遭誘拐被殺害,400年來一起在城中徘徊。手中一直抱著自己的頭骨,(其並非自己的),片刻不放。(因為對塞巴斯的第一印象很好,所以懇求王兄將他收為自己的執事。
死神
在作者的設定內死神都有著青金色的瞳孔,並以近視作為看到人類看不到的東西的代價,因此幾乎每個死神都有戴眼鏡。畢竟因為只是半神,所以亦需飲食以及睡眠。【死神的職位越高,鐮刀越為原始化。】 ◆威廉·T·史皮爾斯◆(ウィリアム·T·スピアーズ )William T. Spears CV: 杉山紀彰/Drama:-/TVB:翟耀輝 和格雷爾同屬死神派遣協會,管理科的死神。 個性冷漠、認真的公務員類型。口頭禪是「絕不接受無薪加班。」武器是奇特的園藝剪,可無限伸縮。曾在塞巴斯蒂安欲殺死格雷爾時,擋下了號稱是可以鋸開一切物質的「死神之鐮」。經常用它推眼鏡。 在面對賽巴斯蒂安從背後投來的死神電鋸時毫無畏懼,只用兩只手指將其夾住,可見其是一個能力不俗的實力派,據說能力與賽巴斯不相上下。 ◆古雷特·布列多(葬儀屋)◆(アンダーテイカー)Under Taker 古雷特·布列多
TVB譯作:殯儀屋 CV: 諏訪部順一/Drama:-/TVB:李錦綸 自稱為「小生」,其實是傳說中級別很高的死神,據說曾經親手把瑪麗·安托瓦內特送入地獄,審理過羅賓漢的靈魂。外表為長發遮眼、戴著高帽、臉上有疤的男性。但是據說真容是個讓人神魂顛倒的帥哥(在TV第一季第18話中格雷爾曾撩起他的頭發,發現他很帥)。已經隱退。 個性陰陽怪氣,講起話來會令人毛骨悚然。 喜歡惡作劇(比如躲在棺材裡嚇人)、幫屍體「驗屍」。對錢無興趣,最愛是聽冷笑話。 開葬儀社。表面是上是經營棺材店,實際上是一個情報提供地,與凡多姆海威家族等人從事於作為「女王的忠犬」的事業。但是,不喜歡女王的小恩小惠。 所有傢具皆不正常,椅子=棺材,茶杯=燒杯,裝曲奇的罐子=骨灰盒,保齡球=骷髏頭,玩保齡球的木瓶=死人的牌位。可能因為隱退的關系所以看起來很沒精神。 有一個粉紅色的書簽(死神書簽)和一支粉紅色的羽毛筆。死神書簽可以使夾了書簽的書(死亡膠片)停止記錄,用那隻羽毛筆續寫,按照自己的意願改寫未來。 ◆格雷爾·薩特克利夫◆(グレル·サトクリフ ) Grell Sutcliff 格雷爾(紅執事)
TVB 譯作:葛里爾·薩多古里夫 又譯:格雷爾·薩多克里夫、格雷爾·沙多克里夫、克雷爾·沙多克里夫 CV:福山潤/Drama:-/TVB:雷霆(前期)、何承駿 (後期) 紅執事。偽裝時為在紅夫人家工作的個性懦弱、無用的黑發執事。解除偽裝為赤色長發、性格殘暴、變態的死神,喜歡的顏色是紅色。 武器為目前使用的「死神之鐮」(第二季OP1和第8話)。外表為電鋸,可以切割一切。效果為「走馬燈劇場」。決定台詞「好歹我也是個執事DEATH(これでも執事DEATH,「DEATH」的發音與日語肯定句句尾「です」相同)。」 原因對紅夫人的殺人舉動有興趣,協助紅夫人殺人,後因到紅夫人對夏爾下不了手,而對紅夫人失望將其殺害(TV第一季第5話)。動畫中因此事被威廉降級,武器亦變成小剪刀,在第18話為了對付虐殺天使,威廉借給他死神武器(事後收回)。在第24話為了方便剪斷死者的「心」,威廉歸還其武器。一直不滿自己是男性這一點,把自己當成女性打扮。 表現:喜好男色,在「那個執事,演出」中有明顯的表現(最愛塞巴斯),同性戀、虐待狂及被虐症情結嚴重者。 ◆羅納德·諾克斯◆(ロナルド·ノシクス)Ronald Knox 又譯:羅納爾多·洛克斯 CV:KENN(大橋賢一郎) /TVB:- 初登場,漫畫第35話,TV版第二季第9話。 調來協助威廉的死神,格雷爾·薩特克利夫的後輩。死神鐮刀為除草機,雖然工具有點怪異(威廉這么覺得),但他說他和總務的小姐關系還不錯,所以一下子就核准申請了。 TV版第二季第9話初登場決定台詞為「這次出場的死神是羅納德·諾克斯DIE!(動作大致和格雷爾相同) 」因為格雷爾說口頭禪是必須的,所以讓庶務課的小姐幫忙想。但實際說出後對自己的決定台詞不太滿意。 插手於威廉和塞巴斯蒂安的打鬥,差點把威廉捲入死神鐮刀裡面,因此被威廉說教。塞巴斯蒂安也侍機打掉威廉的眼鏡後逃走。對被塞巴斯蒂安打掉眼鏡指著牆說著要減薪的威廉感到很無語。
他國人物
◆劉◆(全名:劉濤)ラウ Lau CV:游佐浩二/Drama:-/TVB:陳庭軒 中國貿易公司「昆侖」英國分店店長。販賣鴉片到英國,並開了鴉片館。 幾乎從不睜眼(第一季的第20集睜開了雙眼。ova里睜開了3次。),嘴角總掛著微笑,身穿長袍,功夫了得,而且腹黑。 經常裝什麼都知道,其實自己也不理解。很了解這點的夏爾也可以對他很冷靜的吐槽。實際身份是中國上海黑幫「青幫」的首領。 在倫敦城東一帶很有勢力。在TV第20話因背叛夏爾而遭塞巴斯蒂安攻擊,腹部受傷,與藍貓跳海,從此下落不明(僅限動畫版)。 於第二季第2話中再次登場,以賭夏爾和伊麗莎白能否找到白鹿、是不是會解除婚約等為內容,招呼來賓下注賺錢,後又在5、6話中出現。在第二季12話中再次登場,塞巴斯說明了第二季中劉和藍貓是在配合他演戲。塞巴斯也傳達了恢復記憶後的夏爾的傳話,決定放過他們。 ◆藍貓◆(ランマオ )Ran mao 又譯:蘭瑪 CV:矢作紗友里/Drama:-/TVB:黃紫嫻 身體十分成熟,穿中國旗袍的年輕女性。平時話很少(在動畫版中只說了32個字),但力量卻大的驚人。 劉說過因為要掃盪「老鼠」,才會「養貓」。 服從劉的指令。是個典型的大胸女(漫畫里尤為明顯)。劉的陪女(後來表明為義妹,還可能是老婆啊!),像一個木偶一般,毫無表情,會受劉的指示使用雙錘殺人。用中文回答劉的命令。會說日文。 ◆索瑪·阿斯曼加達爾◆ (ソーマ·アスマンカダール) CV:立花慎之介/Drama:-/TVB:李凱傑 初登場,漫畫第15話,TV版第13話。 孟加拉藩王國國王的第26王子,17歲。 為了找尋強行被一個英國貴族帶走的女保姆米娜而到英國。 與夏爾不打不相識,個性單純,被夏爾說是「笨蛋王子」,視夏爾為親弟。 自小常獨自留於宮殿中,既不為父皇所喜,母後只專注於討好國王,令索瑪的生活十分孤單。而米娜則如姐姐一樣對他照顧有加,所以對他來說,米娜是個親人一般,甚於愛人。 漫畫版目前和阿古尼暫居在夏爾的宅邸。 ◆阿格尼◆(アグニ ) 又譯:阿古尼 原名是:阿爾夏多(アルシャド)。 CV:安元洋貴/Drama:-/TVB: 陳卓智 初登場,漫畫第15話,TV版第13話。 黃執事,身份是索瑪的執事。 原本生於祭司之家,其家族婆羅門是印度種姓制度中社會地位最高的家族。由於自小見到父親滿心慾望,造成自己無法信仰神,犯下各種暴行。在受刑之前為索瑪所救,從此洗心革面,跟從王子辦事並改名為阿古尼。 認為索馬王子是神一樣的存在。「因信任和愛而產生名為信任的力量。」,所以才獲得了神之手,阿格尼是索瑪最忠心的執事,同時也是最好的朋友。 和塞巴斯蒂安比賽做咖喱,結果反而深深喜歡上塞巴斯做的咖喱麵包。 在第二季中為阻止索瑪的任性,與索瑪抱頭痛哭 ◆米娜◆(ミーナ)Mina CV:後藤邑子/Drama:-/TVB:陳凱婷 索瑪在宮中的侍女。在索瑪遇到阿古尼之前就一直服侍他。對王子既溫柔又關心,如同姐姐一般。 其實受不了王子的任性,及一輩子都是侍女的命運(因印度的種姓制度,一輩子都是奴隸),跟隨威斯特回到英國。事後被王子發現,態度變的相當惡劣。漫畫版最後和威斯特在巷子被藍貓「修理」了一頓;動畫版則是被索瑪踩了一腳(PS:當時索瑪是因為卡利女神的傳說,想讓她停止暴行而踩她的,並不是出於報復心理。詳見動畫版第一季15集)。 其他人物 ◆薩·亞瑟·蘭德爾◆(アーサー·ランドル)Arthur Randall CV:青山穰/Drama:-/TVB:招世亮 倫敦警察局的局長。對夏爾持極反感的態度。性格變為似乎只要可以除掉「女王的忠犬」可以做很多事,夏爾出現任務上的失誤就十分高興。 ◆阿壩萊因◆(アバーうイン)Fred Abberline 又譯:阿壩萊恩 CV:菅沼久義/Drama:-/TVB:馮錦堂 男性,倫敦警察局的一名警員,出場次數和他的上司一樣不多,其搞笑天賦與塞巴斯蒂安不相上下。幼年時失去雙親,居住在倫敦東區(貧民窟地帶)。很善良,非常有正義感。為了整座城市的安寧而努力,也為了能和心愛之人結婚和孩子能平安成長而保衛城市。致力維護市區安全,希望可以帶給人民安全和幸福的生活,不過這種想法在夏爾看來是很可笑的,被夏爾說是愚蠢的笨蛋。但是他的話給夏爾心靈很大的震撼。在動畫20話因為夏爾擋住劉的刀而被劉誤殺,夏爾也因此打了賽巴斯蒂安兩個耳光並指責為何不出手相救,當時已有位懷孕的未婚妻(瑪麗亞CV:藤村步/TVB:黃玉娟,在動畫第22話出現)。被夏爾稱為「老好人」。對夏爾的種種遭遇感到心疼,認為夏爾身上背負某種重擔(此角色身亡僅限動畫版)。 動畫10話調查希望碎片事件時,找上葬儀社詢問情報,因為講話太正經,引來葬儀社的狂笑,讓在場原以為會有尖叫聲的夏爾和塞巴斯驚訝不已,兩人很明顯的表示「人不可貌相」的感覺,阿壩萊因和塞巴斯也小小的杠上了。 第二季有一個同胞兄出現。性格相比弟弟更為誇張。其實就是漫畫中的阿壩萊茵。 ◆阿雷斯特·錢帕◆(アレイスト·チェンバー)Aleister Chamber 又譯:阿雷斯特·森巴 CV:鈴木達央/Drama:-/TVB:黃啟昌 通稱多爾伊特子爵。外表為金發男子。個性自戀。且常常陶醉在自己認為美好的事物中。稱呼女裝夏爾為美麗小巧的知更鳥,一直念念不忘。導致夏爾每次一聽到這個稱呼就起一身雞皮疙瘩。常於自家宅邸里舉辦神秘聚會為起初「開膛手傑克事件」的嫌疑犯。 最後判定他為人口販子,被警方逮捕。後來確定不是開膛手傑克。 用錢疏通警方而被釋放。 在冰上集市和咖喱賽上以裁判角色登場。在番外「その執事、興行」中是觀眾,正在發表感慨一半被下面的小孩子們阻止了。 第二季第1集中與教父和阿洛伊斯的叔叔一起拜訪托蘭西府。 第二季第7集中在托蘭西府眾人的決斗中作為觀眾,並發表了感慨。 ◆瑪蒂達·西蒙絲◆(マチルダ·シモンズ) CV:高梁碧/Drama:-/TVB:鄭麗麗 動畫第一季第17、18集中登場,在已經荒廢的古老修道院中,為異端宗教團體工作的年輕修女。在動畫中曾被塞巴斯在腿上弄上屬於惡魔的記號,讓她誤認為發生性關系,間接套出修道院里的情報。

⑥ 穿旗袍時的站姿,坐姿,走姿應是怎樣的

一、正確的站姿:

1、頭正、頸挺直、雙肩展開向下沉,人體有向上的感覺。

2、收腹、立腰、提臀。

3、兩腿並攏、膝蓋挺直、小腿往後發力,人體的重心在前腳掌。

4、穿旗袍時,可站丁字型或「V」字型,頷略收,雙手交叉置於肚臍位置上。

5、站立時應保持面帶微笑。

(6)上海各種早期旗袍回收評論列表擴展閱讀:

穿上旗袍後,人的姿態會得到適度修正,比如習慣弓背的人就自然趨向於挺直身板;不願意看到小腹凸出則會自覺地去收腹,站立的時候,除卻衣服的緊身度不讓自己弓背塌腰外,主觀上也一定要有挺胸直腰的意識,雙手比較自然地合搭在胃的高度或者小腹前。

坐下時,首先應該撂一撂後裙擺,給身體彎曲以足夠的空間。旗袍正因為是連體的緊身設計,如果不騰出空間,很容易引起面料的輕微撕扯。出於同樣道理,坐也只能坐在椅子的前端,不可坐滿。更不能因為坐下就又習慣性弓背塌腰,否則,背後的縫紉和線頭等同樣會遭受牽引撕扯。

雙腿不能隨性擺放,盡量以優雅的姿勢掩藏在裙擺內。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雙臂都應該緊貼身體,需要做任何動作時,也最好只是文雅地使用肘之前的小臂,避免因為幅度過大而露出下腋,這在穿無袖旗袍時更要當心。

⑦ 滿族有那些風俗習慣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參考資料: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manzu/fengsu.htm

⑧ 帝王 官服 分類

5000年的服飾花色繁多,變化萬千,數不勝數,應從哪裡說起呢?我們就從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成為貫穿數千年來禮儀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官員禮服談起。

商周時期的禮服,代表當時最高級的服飾式樣。衣服有長及足部的長袍,也有分為兩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緊口、領子緣有寬邊,以對襟為主,也有偏衽的式樣。裳是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腹前懸掛一塊長方形的"黼黻"。當時沒有褲子。只在小腿上纏繞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腳上穿各種質料制的鞋子。頭上戴的,是貴族男子專用的冕、冠、弁等"頭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要加穿各種獸皮製成的皮裘。貴族的禮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別是白色的狐裘,極為珍貴。貴族們為顯示禮儀,就在毛裘外面罩上絲織的錦衣,叫作"裼"。有時在裼衣上還可以再加上一層外衣,叫作正服,這是在重大禮儀中穿的禮服外衣。 西周宗法禮儀制度的形成,不但確定了尊卑上下各個等級的不同服裝式樣。而且要求隨著不同的禮儀換用不同的服飾。

周代的帝王禮服由袞、冕、黻、帶、裳、幅、舄、衡等服飾組成。袞,是繪制上或刺綉有各種圖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頂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懸掛的長方形織物。帶,指用皮革製作或絲線編織的腰帶。裳,是下身穿的長裙。幅,又叫邪幅是纏在腿上的布帶。舄,是金線和紅線編織的厚底鞋。衡,是用來固定冠冕的頭飾。

帝王禮服的裝飾品和專用花紋,大概也是從周代開始有了具體規定。帝王的服裝花紋共分成12種。如有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這些花紋,只有在天子的服裝上才會全部出現。諸候們只能使用龍以下的紋樣,士用藻紋與火紋。大夫的服裝上可加上粉米紋。

經過動盪不安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廢除了原有的六種冕服,僅留下一種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時使用。因為秦人根據五行學說認定自己符合水德,水與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從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裝。秦始皇對舊禮制進行了徹底破壞,使得到了漢代初年仍沒有統一的禮服、制服。

西漢的官服,只不過是一種長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頭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來區分官職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員佩帶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開始,官員們就要佩帶綬帶。這種官綬制度在漢代被嚴格執行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帝王百官的禮服官服基本上沿襲漢代的式樣,直至隋唐時期才有了一個重大改變。隋唐的帝王官員禮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備的,形成了個等級森嚴的等級制度。 隋開皇年間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後將它定型,唐代則因循了隋代的定製。唐武德四年,頒布衣服詔,規定了皇帝的服裝共12種,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為6種。群臣的禮服有10種。大臣們穿禮服時,除冕以外,還使用其它4種冠服。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禮中穿。在其它的日子裡,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統一規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見時穿的服裝,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員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與朝服基本相同,但更為簡便一些。常服以襕衫為主,是一種圓領窄袖,左右開衩的長袍。

在隋代末年,隋煬帝下令用顏色來區分官員和平民的衣著,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員分別用紅、綠兩色,小吏們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許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黃袍。

宋朝統一全國後,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頒布了新的服飾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種。祭服維持唐代的式樣,但各種的等級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代朝服相同,僅將進賢冠的梁數做了改變,由二梁開始,直至五梁。到元豐二年,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官員品級確定冠綬的規定改由官員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 從宋代開始,官員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飾物,叫作方心圓領。宋代的常服繼承了唐代的衣式,並和唐代一樣,常服靠顏色來區別品級。 宋代官服中變化最大的是頭的襆頭。唐代的軟襆頭在宋代變成了硬胎硬腳的一種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狀。胎架用鐵絲和竹篾製成,外面罩漆紗。官員最常戴的是直腳襆頭,腦後有兩根直尺一樣的腳,水平伸出。開始較短,後來越伸越長,甚至有一丈長。至於低級吏員和皂隸,服裝較為簡單,衣裾較短,衣袖較窄,戴的多是腳向上彎起的交腳襆頭。

遼國在北方與北宋並峙,所以遼國的官員服制就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遼代官員分南北兩班,太後和北班契丹大臣們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飾,而國王和南班漢族大臣們使用漢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後晉服式。它由圓領長袍、玉帶和褲、靴所組成。

繼遼國之後在北方興起的金國,自天眷三年正式宣布冠服制度。這種制度較多吸收了唐宋時代漢族帝王官員服飾的特點,只是比較簡單一些。皇帝的祭祀禮服採用通天冠、絳紗袍;朝服是淡黃袍,腰束烏犀帶。官員們的朝服為紅色大袖羅衣、紅羅裙、戴進賢冠;公服採用襕衫。

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葉,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礎上,下令中書省規定服色等級,嚴格了衣冠服飾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樣的基礎上確定了和它們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綉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經規定了一種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烏紗弁帽、玄色袍、玉帶和白襪黑履組成。明代給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志,把它綉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襆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由東北關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滿族的民族特色,徹底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漢族官服面貌。這些服式的滿族特色突出表現在冠帽、馬蹄袖、袍褂和長褲上。

清代官員的禮帽十分特殊,就是人們很熟悉的拖著羽毛長翎的圓頂大帽。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8月戴到來年2月,叫暖帽,另一種在3月至8月戴 ,叫作涼帽。暖帽為圓形,中間圓頂,周邊有一道寬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絨布或綢緞製成。帽檐是貂皮、海龍皮、狐皮等名貴皮料做成。帽子頂上綴有紅色的帽緯,中央裝著頂珠。頂珠用寶石、珊瑚、金、銀等製作,是區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標志。涼帽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外面罩上羅紗,綴有紅色帽幃,加有頂珠。皇帝的帽子最為華貴,有3層帽頂,上面嵌有金龍。冠頂用金絲嵌制,上鑲4條金龍,每條龍都口銜寶珠,冠頂中央嵌1顆大珍珠,周圍也嵌有珍珠寶石。 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衣物。外形酷似一隻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它是清人特別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瘦,下身的前後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皇室袍子開四衩,官員百姓的袍褂只許在前後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右衽。皇帝的禮服袍子用明黃色,綉有龍紋。官員和命婦們穿綉有蟒紋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徵。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袖子較寬松,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對襟馬褂也經常被當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後來逐漸成了外衣。

⑨ 滿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從馬背上走下的民族,滿族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滿族服飾是指男子穿的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女子穿的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等。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時期,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
上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筒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所謂的京派旗袍,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期滿族婦女穿的旗裝。 2007年,滿族旗袍製作工藝被列入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滿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內蒙古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松峰被列為傳承人。 2011年,劉淑芬、陳玉秋被評為滿族旗袍製作工藝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與上海各種早期旗袍回收評論列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看出男女校服的不同嗎 瀏覽:440
校服的藍色白色各代表著什麼 瀏覽:650
醋醬油滴在褲子上面該怎樣洗 瀏覽:718
藍色的裙子配復古格子大衣好看嗎 瀏覽:157
白貓漂水潔衣把褲子染色了怎麼辦 瀏覽:946
男款經典羊格子厚襯衫 瀏覽:200
克羅那斯襯衫多少錢一件 瀏覽:162
成都童裝批發加盟代理 瀏覽:183
旗袍對女人身材要求很嚴格 瀏覽:152
保暖加絨內衣什麼品牌最好 瀏覽:994
唐山哪裡買童裝好看 瀏覽:547
女主粉色睡衣 瀏覽:86
隱形硅膠文胸哪裡有賣 瀏覽:439
淺粉色西裝配什麼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580
擇天記七間現女裝是哪集 瀏覽:34
黛絲睡衣 瀏覽:406
還戴帽子一個印度人 瀏覽:181
燕郊哪裡有童裝設計師 瀏覽:699
手套紗的化纖含量是多少 瀏覽:207
這件外套是哪個牌子的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