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發生了變化,人們也跟著進步,那麼對著裝的要求自然就不一樣了。而且現在穿校服,基本也就是從小學到高中的時候才會穿,大學的時候基本都是自己的著裝,根本就不需要校服,恰巧民國的服裝就是看起來成熟點的,並不適合高中以下年齡段的孩子穿。另外,校服就是為了統一大家的著裝,方便學生們運動,而民國這種文靜的著裝並不合適,而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民國校服是很挑身材的,身材不好,穿著也不好看。
大家也都知道,民國的校服是很挑人的,必須身材好才能穿出那種年代感,否則反而會弄巧成拙。這也就是為什麼它那麼美,但是現在大多數人卻不選擇的原因。
❷ 民國款校服那麼美,當下校園為什麼偏偏不再沿用
民國雖然短短三十七年,卻充滿了許多故事,為後人留下了很多文化印記,校服就是其中最為顯著的視覺痕跡。民國校服,曾是那樣的素雅又亮麗, 所以在如今運動校服當道之際,人們愈加懷念那一襲清新的民國校服。 於是文藝青年們, 每逢畢業季則爭相拍攝民國校服畢業照,為什麼俊男靚女對民國校服情有獨鍾呢?為何不少人喜歡穿卻得不到推廣?且聽在下為您一 一道來。
當然民國時期的裙裝等校服對人身材有最直接的考驗,身材不好的人穿上去恐怕就是東施效顰,要被人譏笑為恐龍了,故而民國校服也只是拍照cosplay之用,鮮有做常服的,估計不少人也是自忖身材不夠,也只是圖一時新鮮罷了。
或許穿什麼並不重要,最重要的則是我們心中所持有的對本邦文化的心態。民國校服文化的精髓也通過改良滲入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服飾文化中,在未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漂亮合體的校服。
❸ 民國校服有多美
民國校服在那個時代是非常流行的,也被很多人認為是非常美麗的。當時的校服通常是由一套白色的襯衫、黑色的裙子或褲子、黑色的襪子、黑色的鞋子和一頂帽子組成的。這些服裝的樣式簡單而優雅,適合當時的年輕人的審美觀。此外,民國時期的校服還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和創意設計,許多學校都會讓學生自己設計校服,以展示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因此,民國校服不僅是一種穿著,也是一種文化象徵。
在民國各大學的學生在校服上要幸福很多,他們有各種校服,在教室有正裝,上體育課有寬松的體育服,孩子們都帶有各種帽子去學校,雖然不停的換衣服很繁瑣,但是漂亮的校服確實讓人羨慕啊。民國時期大韓的學生也很幸福,他們的校服都是西服加領帶,女學生下身是裙子,男學生是褲子,不管走在哪裡,都是一道靚影。
❹ 為什麼民國時期的校服會比現在的還要好看
因為民國的校服比現在的校服看著更加好看,款式也比較符合大眾的審美,所以大部分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都很喜歡穿上民國的校服來進行畢業留念。現在的校服一般都是以藍白色為主,款式是屬於比較寬松的類型,學生穿在身上雖然很舒服,但是看著毫無美感,如果有女生剪了短發,穿上校服從遠處看,壓根都分不清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我之前上學的時候就是短發,有一次上廁所,同學從後面看我,她以為男生進到女廁里了,把她嚇了一跳。
每一個時代的校服都有每一個時代意義,雖說民國的校服看上去確實是比較善心悅目一點,但是放在現在的學校裡面,確實是極其不合適的,畢竟學校把校服做成這樣,就是害怕有一些學生進行服裝方面的攀比,所以才會做的寬大,並且校服的下半身褲子居多。
❺ 中國的學校有沒有校服是裙子的
當然 我們這邊一個公辦院校穿的都是韓版 男女裝 很帥 很漂亮。
❻ 池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石埭知縣陳采蘭,於致材學堂(前身為廣陽書院),首創師范傳習所,共培養小學教習30多人。師范傳習所,主要招收以教授蒙館為業,而品行端謹、文理平通,年齡在30—50歲的人,傳習期3個月至1年不等,開設修身、教育、中國文學、歷史、地理、算學、格致、圖畫、體操等課程。民國6年(1917年)春,青陽縣創辦2種師范講習所,招收高小畢業生及年滿14歲、具有同等學力者,學制一年,開設修身、教育、國文、算術、理科、圖畫、手工、音樂、體操等課程。首期畢業19人,後停辦。民國12年復辦,附設於青陽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當年招新生35人,翌年招40人。民國6年,省於青陽縣設青陽蠶桑學校師范科,民國8年秋改名為省立第七師范。民國10年,省立第七師范遷至貴池縣西門外杏花村原貴池蠶桑講習所舊址。學校招收高小畢業生及年滿15歲,具有同等學力者,學習期限四年,開設修身、讀經、教育、國文、習字、歷史、地理、數學、生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工、樂歌、體操等課程。首任校長柯少華。民國11年,省教育廳頒訂全省義務教育初步實施計劃。是年,省立第七師范並入省立第七中學,名為省立七中分校。民國15年,奉命改為省立一師(校址在安慶)分校,時有3個班,學生128人,教職員20餘人。民國17年春,依照全省中等學校改造方案,省立一師分校並入省立七中改為省立第五職業中學,原師范、中學及附屬小學各年級仍辦至學生畢業為止。民國18年,於貴池前省立七師校址設省立第一鄉村師范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及與初中畢業程度相當曾經服務小學二年以上之教員,學制三年。課程設置遵循以鄉村生活為中心,適合社會需要,注重實際運用原則,基礎課佔33%,專業課佔22%,農業和社會課佔17%,藝術和手工課佔14%,軍體和衛生課佔14%。學生入學僅交納學雜費6元,學校供給膳食、書稿、簿本、校服等。學生畢業後去農村小學任教,首任校長王仁峰,民國23年,易名為省立池州師范學校。民國25年,有高級師范科2班,初級簡師科5個班,共有學生234人,教職員24人,全年省撥經費52090元(銀元)。民國27年,日軍飛機連續轟炸貴池,池州師范學校被迫停辦。不久,於青陽縣陵陽鎮復設省立陵陽簡易鄉村師范學校(初師),校長林啟驥。民國30年,擴充班次,恢復省立池州師范學校校名。民國37年,經校長陳秀倫敦請省教育廳同意,改名為省立青陽師范學校,時有中師3班、簡師3班、蠶桑科1班,共有學生226人,教職員34人。
民國19年,於石埭縣崇實初級中學附設蟻務教育師資養成所,招收高小畢業生,培養義務教育師資,學制一年,當年招新生30餘人。民國23年,改為簡易師范學校,由縣設立。民國28年,安徽奉義實施政教合一,實施國民教育五年計劃。為培養新師資,以應急需,曾於貴池縣立初級中學、至德縣立初級中學附設簡師班。據《安徽教育要覽》記載,民國36年,貴池縣立初級中學有簡師班2個,學生92人,至德縣立初級中學有簡師班2個,學生75人,省立貴池中學始招新生1個班。 解放後,各中學附設的簡師班停辦,石埭縣立簡易師范學校並入省立青陽師范學校。省立青陽師范學校由人民政府接辦,易名為皖南區青陽師范學校,由軍轉幹部霍子余任校長。1950年,學校遷至貴池城內原池州府儒學舊址,校名改為皖南區池州師范學校,當年招新生240人,並辦短期師資訓練班1個。1951年,學校易名安徽省池州師范學校,嗣後,至1956年,學校規模不斷擴大,除中師外,先後辦過初師班、幼師班(均招收小學畢業生)和中速班(學習期限一年),並設有函授部。學生最多時達22班,798人,教職工68人。同時,為加速培養小學師資,1952年於青陽縣設立初級師范1所,1958年於東流、至德創辦初級師范2所。1961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青陽、東流、至德三縣初級師范全部停辦,池州師范學校初師班停招新生。1963年,安慶行署舉行中師畢業生統考,池師學生人均成績名列前茅,池師被列為重點師范學校。1965年,各地大辦耕讀小學,池師附設耕讀小學師資速成班6個班,招收16—22周歲的初中畢業生及同等學力的在鄉知識青年,學制一年。學生保送入學,社來社去,不包分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池師大部分教師離校回家;學校連續4年沒有招生。1970年9月,池師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學員由大隊、公社和縣推薦入學,不經考試;設中教班和小教班,學制均為一年。1973年始,學制改為二年,分文科和理科,培養初中教師。1972年至1975年,區內各縣先後創辦「五七」大學(石埭縣於丁香中學附設「五七」大學師范班),招收初中畢業生,培養小學教師,學制2—3年,使用省編中師教材,學生畢業後由縣統一分配工作。1976年,石埭縣「五七」大學師范班停辦。1980年,貴池、青陽縣「五七」大學停招新生,先後改為教師進修學校。1982年,東至縣「五七」大學停辦,從東流鎮移至縣城,改建教師進修學校。
1977年招生考試恢復後,池師改招高中畢業生,培養小學教師,學制二年。1984年恢復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改為四年,同時擴大定向招生、定向分配。1985年,中師實行提前單獨招生,鼓勵初中優秀畢業生報考中師。是年,池師增設幼師班,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三年,1988年秋,中師改為三年制。1989年至1990年,年招生數在160—180人左右。1991年至1993年,年招生數均為250人。
池州師范學校位於池州市池陽路191號(原貴池市九華路2號)池州府儒學故址,佔地118畝,校舍建築面積12350平方米。校內樹木森森,綠草如茵,環境幽靜,學習、工作十分宜人。池州師范建於民國6年。民國時期,曾幾度搬遷,幾易校名,但始終堅持鄉村教育,富有嚴謹、求實和革命的校風。民國17年,學校建有中共支部;民國21年,老同盟會員沈子修汪校長,民主辦學,新思想活躍;民國23年,操震球任教導主任,程今吾講授專業課,奉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重視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民國27年,校長陳季倫作《贈另畢業同學序》,勉勵諸同學「志在教育」,「純潔自持」,「享其所學施惠於人有教無類」,以轉移社會風氣,挽救教育危機、獻身建國大業。英賢執鞭,才俊輩出。建國以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學校有了很大發展。學校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黨的教育方針的同時,堅持發揚學校光榮的辦學傳統,圍繞培養目標,嚴謹治校,勤儉辦學,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在抓好課堂突出基本訓練析同時,開展豐富多彩、形式活潑的課外活動,造就出一批批專業思想鞏固、基礎知識軋實、業務能力較強、思想活躍、努力奮進的畢業生。培養出大批中、小學教學骨幹,不少成了地方各級黨政的領導;不少成了學界名流,如現安徽大學副校長、教授張良震,原安師大副校長,現安徽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嚴雲綬教授,現安徽省科技出版社總編、副編審孫述慶等。從60年代初起,池州師范學校一直是省、地重點師范學校。
❼ 民國校服,最美的校服為何如今不沿用了呢
民國時期,風起雲涌,新舊思想發生了劇烈的碰撞,無數人才涌現出來,年輕人們紛紛追求屬於自己的自由,求學,成了他們最基本的訴求。當年許多國家革命領袖,都有過留洋經歷,故而帶來了許多西方文化,並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其中民國校服,便是代表之一。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民國校服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河流中,不過人們仍然沒有忘記它,這不,前段時間迎來了畢業季,還有不少大學生穿上了民國校服,拍攝了復古畢業照,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大家如此喜歡民國校服,為何如今不再沿用?分析這個之前,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民國校服的款式。
首先是女生款。最開始時,民國女子校服分為2個款式,第1種是將西方和中方合並,形成了頗有特色的「裙衫樣式」,如圖所示,校服上半身為深色短衣(深藍色或灰色),衣擺長度不過臀部,袖口處短且露腕,衣領和衣袖部分都有精美的花邊修飾。下半身則為長過膝蓋的百褶裙,配上一雙小皮鞋,時髦而大方。
第2種則是以旗袍作為藍本改造的校服,也被稱為「短襖長裙」。如圖所示,其實這種校服和旗袍看上去特別相似,但因為是學生,所以適當調整了寬松度,並且兩側的長開口調整為短開口,看上去端莊大方,最後再根據自己的習慣,搭配小皮鞋或布鞋,均能散發出中國女生特有的東方之美。
然後再看男生款。比起女生款,男生款的講究稍微少一點,一般來說男生就穿「改良版中山裝」,直直的翻領緊貼在脖頸四周,中間襟釘7個紐扣依次排開,干凈利落,衣服兩側有口袋,方便學生們裝東西,再配上筆挺的西裝褲,和擦得鋥亮的小皮鞋,把風華正茂的少年郎們襯托得愈發俊朗。
當穿著這樣校服的男男女女們走在校園,走在街頭,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這也是為什麼時至今日,都還有無數年輕人願意穿著它們拍「復古照」的原因。然而各方面如此優秀的校服,為何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河流中呢?
第一個原因,不利於統一管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現在真的要沿襲民國校服,那麼是讓小學生穿,還是初高中生穿,亦或是大學生穿?讓小學生穿,既不方便,也體現不出那股韻味和書香氣,反而掩蓋了孩子們的天真童趣;讓初高中生穿,又太過成人化;可讓大學生穿吧,他們還真不一定看得上,畢竟每天穿校服和偶爾穿來拍照,可不是一個意思。
第二個原因,時代和審美觀的變化。雖然我們都知道,民國校服比起如今的運動校服優雅、氣質了不知道多少倍,但說到底它只是一個舊時代的影子,再好看也不是主流,強行「復古」反而會對新時代的孩子們造成一定的思想影響,得不償失。同理,近些年來也有人提倡「用漢服當校服」,實際上同樣難以操作。
其實如今很多設計師已經開發出了各種「改良版民國校服」,真正感興趣的人會自行購買,並不需要刻意要求人人都穿。而且學生們在學校的頭號任務是學習,真沒必要因為穿衣打扮而耗費太多時間,寬大舒適的運動服也是不錯的選擇,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