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哪所高中學校比較好
你可以搜一下,全過高中前百名,有各個地區的學校比較強的就入圍百強,有學校的照片和簡介,也可以看看關於校服的事,這樣你也可以挑挑
B. 校慶徵文
校慶是學校教育管理的一種特殊教育活動,是在指定時間組織在校師生、社會知名校友及有關人士參加的慶祝活動,常選擇建校周年紀念日,是學校的重大慶典日。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校慶徵文,歡迎閱讀。
離開初中母校有6年了,雖然很久沒有回母校看一看了,但是時不時會從班主任的朋友圈裡,看到初中母校一年一年變化的樣子。我發現校園里的跑道已經從石子地變成了塑膠跑道,教學樓也翻新了,感覺校園都變得沒有了以前的模樣。但是從照片里看到母校的大門,看到班主任,看到一群群稚嫩的學弟學妹,曾經的人,曾經的事便一件件湧上心來,那是我懵懂的青春記憶。
所有回憶,青絲成雪。雖然初中生活就像白了發的老人,還剩下零星的記憶,但是在十四中度過的初中三年,承載了我所有美好記憶,記錄了我的成長。初中三年,有無數干過的蠢事,還有陪我一起蠢的小夥伴。記得曾經和同桌不分上課下課的小打鬧,記得曾經和同學逃體育課然後在樓道里徘徊,記得會在周末的時候偷偷跑到同學家打游戲,記得和同學們約著去溜冰結果摔得鼻青臉腫,記得曾經上課的時候到處傳小紙條聊天。感謝十四中,以包容的姿態見證了我的成長。
當然除了這些有趣的記憶,十四中還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為十四中離我家較近,所以小學畢業後我直接進入了十四中,但是當時分班考試時我考的很爛,被爸媽數落了一番,最後走運以倒數的成績進入了重點班。進入初中後,學校的管理方式明顯與小學不一樣了,學習任務重,老師管的也很嚴,班級的學習氛圍非常好,開始注重學習的我在第一次期末考試便考到了班級的第十二名。初二時,當聽到喜歡的人的目標是一中時,我便下定決心也要進入一中。在這之後我曾考進過班級前三,年級前十,最後中考過後真的如願的走指標進入了一中。感謝十四中,讓我變得越來越自信。
還記得十四中的標志是一個船帆,這個標志印在各個班講桌的前面,象徵了母校會帶領所有師生追逐各自的夢想,乘風破浪,一往無前。以前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我時常望著這個船帆發呆,還會與小夥伴們一起談論夢想,一起憧憬著未來的模樣。每個人都有夢想,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真正行動,而十四中對我來說,正是我夢想起航的地方。記得畢業前,我和小夥伴們定下了與十四中的十年之約,我們相約十年後再回到這個啟航的地方,分享各自的成長。
在我離開十四中後,母校也在不斷進步。放假回家的時候,時常聽到周圍親朋說今年中考十四中又有多少人考進了一中,還看到新聞說母校出了安慶市中考狀元,雖已畢業多年,但我仍為母校取得的成果感到驕傲。在別人的眼中,十四中是越來越有名氣,而在我眼中,母校是在兌現自己的承諾。母校的發展,是所有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在激勵著我們要不斷前進。
十四中是我夢想啟航的地方,從這里我走向一中,而後考上武漢理工,接著我會進一步走向研究生,一步一步朝夢想航行。相信到了十年的約定時間,我會以更好的姿態回到母校,我們會變得更好,十四中也會變得更好,祝福母校!
歷史總是厚重而值得尊重,時間卻容易倏忽而逝。
不知覺離開安慶這座城市已經幾年,但每望到一眼長江都恍惚回到了十四中的某個場景,於是想借著四十年校慶之際略陳我對母校的懷念之意。理工科的文筆也許粗糙,但料想感情真摯的話,希望文章中也能看出十四中的一二分之美好。
歷史的厚重對於十四中而言,是四十年的篳路藍縷、風雨兼程。我不曾見證過滄桑時候的學校,但深知它是幾十年如一的等待著未來者,陪伴著在讀者,關心著前行者。四十年來,母校經歷的跌宕起落、享受的鮮花掌聲都經由時間沖沖刷刷變成了足夠引以為傲的精神資本,但她依然智慧而謙卑。
我所感受到的她,嚴肅而非壓抑,嚴謹卻不呆板。對於青春時候熱血澎湃的少年而言,也沒有另外一種方法可以讓他成長的更好。後來的我能懂得方圓卻不至於失了朝氣,大多得益於此。有時年末回家,總是不自覺到附近走上一遭,回憶著當年身著校服的我,既有朝氣又有夢想,既有名著又有籃球。教育者總是胸懷博大,走過四十年歲月的十四中更是像一位智者,對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所以有人成了棟梁、有人成了螺絲釘,無論是誰都成為了不可或缺。後來的我才意識到智慧不是通過獎項、名次來衡量,那是成績,雖然母校成績也斐然,但我深刻覺得智慧才是她最寶貴的財富。學弟學妹們,再後來,你就會懂了這段日子的可貴。
是的,還有謙卑。我從初中畢業七八年來,每每回想起來母校都能覺到無限暖意,或許是因為這邊仍舊駐守的我的老師,或許是因為這里給了青春期時候的我最正確的指引,或許僅僅是因為這里參差的建築、一眼望到的長江大橋、曾揮汗如雨的籃球場。我曾不覺得她張揚,雖然一度為她自豪但仍覺得親近。
所謂鄉愁大抵如此吧。在其他城市看到僅有一絲相關的情景就有回到過去的錯覺,念叨起過去的事物總是心嚮往之,心裡清楚母校也有不足但完完全全能像她包容我一樣去理解她。所以此時——值母校四十周年校慶之際——無比羨慕在十四中這一偉大母親面前繞膝的學弟學妹。
文章斟酌再三取做「長憶往昔」,有兩方面的緣由。一是勸誡自己長憶過去的時光,不要在後來的生活中失去了母校教與我的本真,告誡自己要常回母校看看,行千里終歸不能忘故鄉。二是感嘆母校已風風雨雨走過四十個年頭,我們都為母校感到自豪,那些記憶、經驗和發黃的老照片一起都要永遠珍藏,時不時拿出來品鑒,知歷史而後前行。
最後,再次向我敬愛的母校表示祝賀!
六月晴空萬里,猶憶母校容顏。畢業兩年後,一個平淡的清晨,即刻出發,穿過曾經千百遍喧囂的街道,把三年的故事熬成了熏香。
校門上點點斑駁,教學樓依舊是三年前的名字。遇到曾經的老師,問好時聲音都顫抖,嘴臉的笑卻是純粹。網球場,我們曾經悉心打掃,我們還在圍欄邊嬉笑;單雙杠,站在樹葉的陰影里,我們曾坐在上面唱歌;停車場,我們曾在這里開啟一天的相聚,七點半在這里相互問候,我們的單車曾在這里排成排,為歸家的學子默默等候。兩年後的我重新走上跑道,每一步都踩在回憶上,軍訓時的汗,杉樹下的淚,奔跑時笑也埋進風里。圍牆上畫的紅色圖案,舊舊的很好看。
石階,涼亭,鵝卵石鋪砌的小路,我們曾在這里抱膝而坐,青春的心酸就停留在這里,或許蒸發進了樹梢,或許融化進了泥土。我們曾在這里排練我們的歌,然而並沒有除了我們的其他人聽過。你知道有些夢想並不為實現而存在。
走進教學樓,拾階而上,牆上的畫框也泛黃。名言警句還是兩年前的名言警句。我們曾在這里讀了三年的書,帶讀的女孩彷彿還在眼前。我們曾在一個教室里朗讀詩篇,「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語文老師曾在寫板書時回過頭來對做小動作的我們說「微聞有鼠作作索索」。期年之後,偶遇這句話,便忍不住笑了出來。得到掌聲時的欣喜,被訓斥時的難堪,都在這個教室里永不褪色。
兩年後被老師叫出名字,我的心也會輕輕震顫。和昔日同窗相聚,想說的話到嘴邊又咽下。我知道這里曾經有一群人們,他們在一起點燃了青春年少,他們在一起成長,把三年的懵懂無知,裝進同一個校園。而今我們慢慢成熟,卻懷念曾經的無話不說無所畏懼。
記憶里的十四中,笑也好淚也罷,都是一生無法釋懷的過往。迷失的人會再迷失,相逢的人會再相逢。世事的森林漫無邊際,我相信總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從今以後,每逢迷失自我的人生瓶頸,回到這個學校,回到青春伊始之地,都會重新啟程。
廣源——一個把我從懵懵懂懂的孩童養育為知書達理的人的地方,廣源就是我快樂的天地、學習的殿堂、成長的搖籃,它永遠在我心中。
自從20**年第一次踏入了廣源學校,我便深深地愛上了這里。
走進廣源,那紫荊花的香氣會沁入你的心脾,道路兩旁種著茂密的草叢和粗壯的大樹。再往前走,站在陽光舞台上,你會聽到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
廣源學校的右邊是250米的環形跑道,中間的草坪上種滿翠綠的小草。跑道四周是鵝黃色的鳳凰花樹。操場旁有一個快樂園地,那裡有著各種各樣的運動器械,常常會傳出同學們銀鈴般的快樂笑聲。我們學校還有一個金魚池,水裡的金魚有金的、紅的、黑的……一但有人靠近,它們便會紛紛聚攏起來,向你歡快地吐泡泡。
三樓,是四年級的教室。我就是在那裡認識了何老師。何老師一頭棕色黑的頭發,戴著一副眼鏡,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我們表現不好時,她的眉頭就會皺起來,十分生氣的樣子;我們表現好時,她就笑容滿面,和藹可親。
從四年級開始,她就是我們的班主任。那時,剛放完暑假,我們十分懶散,都是逼著學,沒有一點兒主動。於是,她不但通過故事給我們明白知識的重要性,還對我們嚴格要求。上課要認真聽講、認真思考問題,積極舉手發言,不能開小差,作業必須認真完成,不能有半點兒馬虎,作業不合格的一概重寫。
在她的嚴格要求下,我們的學習情況終於好轉了,不懶散,做到自己為自己學習。
在我心裡,何老師是一位十分負責的老師。她會犧牲自己的寶貴時間去輔導那些成績差的同學。她會為了我們的古詩能夠背誦過關,一個一個輪著檢查,全部過關才放學,那時已是晚上6點多了。她還會為了批改我們的作業,改到了深夜才休息。有時,她自己生病了,也會堅持給我們上課、、、、、、這些,我都放在眼裡。
我很記得何老師曾經對我們說過這兩句話,"學習是自己的事","做最好的自己"。因此,我每天都認真上課,努力學習,不會讓家長、老師逼著去學。而且,我不再是以前那膽小怕事的小女孩,成了能幹班長,同學們的知心朋友。因為我每做一件事,都會想到:我是最棒的!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謝何老師,感謝廣源學校。
在廣源,我收獲了友誼,收獲了知識,收獲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廣源,你永遠在我心中!
幾年前,我還是一個小學生的時候,偶遇幾位省實的初中生。提起他們的.學校,他們滿口洋溢著贊美之詞。
"省實好啊,飯菜可好吃了!"
"就是,就是,校園又大又漂亮。"
"在省實,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學霸可多了!"
……
我認真地聽著,眼裡閃爍著痴迷與嚮往,只覺得心頭一顫,一股想上省實的沖動湧上心頭。這,便是我對省實的第一印象。
後來我幸運地被省實錄取。開學第一天,我驕傲地穿著省實的校服,滿懷憧憬地走進校門。哇,真的好美!只見幾棟被大膽漆成紅色的宏偉教學樓圍成一圈,樓的拱門是白色的,裡面寬敞而明亮。一條長廊貫穿整棟樓。走在長廊上,我只覺得這走廊太長了,這樓太高了,在太長的走廊與太高的樓之間,我,太渺小了。一牆碧綠的爬山虎彷彿窺視到了我的心裡,隨風輕輕搖曳著,那跳動的綠直閃我的眼,直逼我的心。這,便是我對省實的第二印象。
隨著我與省實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我漸漸對它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省實的設施是完備的。有羽毛球館、籃球館、足球場等運動設施;有圖書館、實驗室、天文台等教學場所;還有食堂、小賣部等供學生們放鬆的地方。省實的飯菜也真是名不虛傳,讓人垂涎三尺、拍案叫絕,我恨不得一日三餐都在學校吃。
省實的生活是豐富的。有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大型活動;也有社團、選修課等小規模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充分發揮我們的潛能,拓寬我們的視野。
省實的老師個個是精英。有出口成章的語文老師,一畫千金的美術老師,還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地理老師……
省實的學生個個是學霸。有擅長數學的全國奧數競賽獲獎者,有英語拔尖的小英賽一等獎獲獎者,有文字功底深厚的作文高手,還有著各個學校的第一名……小學時學習成績優異的我,也時常被同學們稱為"小學霸"。來到這里,我深深地意識到小學的優異已成為歷史,必須更加努力地向身邊優秀的同學們學習!
今年,省實迎來90周年華誕。站在省實教學樓的頂層,我深情地凝視著這為我帶來無數歡聲笑語的90歲"年輕人"。看著它寵偉的教學樓,看著它如蔭的綠樹,看著一個個陽光少年在它的胸膛上追逐嬉戲,看著熙熙攘攘的同學們在這里散了又聚。我微微地笑了,一股甜甜的暖流蔓延至心底……
省實,祝您九十歲生日快樂!
C. 建國以來生活上衣食住行的變化
建國以來生活上衣食住行變化如下:
1、衣:從「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改革開放前人民的衣服沒有過多的色彩和樣式,一件衣服通常要穿很多個季節。
改革開放後人們不僅對服裝的質量、花色進行挑選,還要追求品牌和時尚,體現個性與修養,服裝業也由此演變成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時尚產業。「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裝業也成了如今最為多姿多彩的產業。
現在,人們在選擇服裝時,更加強調「綠色環保」和「保健功能」,國內近九成的消費者更喜歡購買棉、麻、毛、絲等天然纖維面料的服裝。
2、食:從吃飽吃好到營養風味。
改革開放之前,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相當一部分人仍處在半飢半飽的狀態,特別是在經濟生活困難時期,家鄉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少「水腫」病人。
改革開放之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連年獲得豐收。糧食的充裕帶動了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農村呈現一派「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喜人景象。
3、住:從「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
改革開放前,住的一般都是大雜院,水泥房,家裡老老少少擠在一個屋子裡,傢具不齊全,沒有什麼功能。
改革開放後,個人已成為購房主力軍,喬遷之喜降臨到越來越多百姓頭上。我國住房消費的快速增長,預示著享受型消費時代的到來。
4、行:從汽車少見到排隊提車 。
改革開放前汽車還是稀有物品,只有家裡非常有錢的才能夠乘坐汽車出行。
改革開放後,隨著轎車進入家庭,百姓的周末旅行變成了現實。推動汽車產業突飛猛進的主要力量來源於家庭消費。近年來,各類新車型紛紛登場,家用轎車的價格則大幅下降,汽車個人消費力量已經形成。
改革開放時間: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D. 武漢糧道街厚朴中學怎麼樣
據我在那裡讀書三年總結就是師資不錯,有個別老師不行,唯一不足的是校服不好看、還有食堂的飯,估計你吃 了不到一個星期就會不想吃的。沒啥花樣還忒貴、不好吃操場很小跑個800米都要6圈因為以前是小學改過來的,有兩個小賣部,兩個食堂(七年級那邊一個,九年級的就要大些)中午不讓出去。據我看小賣部與食堂是一家都很黑。。。建議家長送飯。七年級的上廁所有點不方便,要穿過操場,八九年級的教學樓每層都有廁所,1、3、5女2、4是男的,中考的成績都還不錯, 去年上省實驗的有79個華師一的也有很多不太清楚,學校拿到的十四中(64個)、省實驗的分配生名額也很多,如果想上武漢中學(高中)的建議選武漢中學(初中)因為地區劃分原因我們學校只有一個分配生到武漢的名額還有這屆下來的老師也不錯。看我這么辛苦給個最佳把
E. 武漢市十四中學和武漢市十五中學哪個學校好些
我來客觀的說說,哪個好,我在報考高中的時候也仔細打聽過。各有優劣。
如果你要比學生進校成績,肯定是武漢好,包括十四都比水高好。好像武漢要16,十四要18,水高好像是22
如果比差生人數,無疑水高是最多的,貼吧上混的好多是比三線生還低的同學,他們為人還是蠻好的,就是成績懷點
水高的600分以上的人的確比武漢和十四多多了,基本上是武漢和十四的總和還翻倍,這一點確實是真實的
水高教學質量要看莫樣說,如果比差生,那水高肯定要差一些,如果按照「進口看出口」(專業術語,聽武漢中學老師咨詢時講的,就是只進高中的生源與實際考大學的比例,據說老師內部都用這比),經過反復比較,還是水高最厲害。像十四每年只考60左右的一本,跟水高近百人是無法比的,不過水高跟武漢有的一拼,話說回來,武漢錄的16的學生,水高錄的22的學生,最後跟武漢不僅搞平並在600分以上遠超武漢還是不容易的。
水高的實驗班的確蠻好,雖說趕不上華一的實驗班,但是跟華一的平行班有得一拼,比實驗的平行班要好很多。實驗的平行班考一本的多的十幾個,少的幾個,水高實驗班最少的十幾個(發生在去年),一般都是近三十個,最多的時候三十多近40個。水高的文理科實驗班都拿過武昌區文理科前二、武漢市前十的成績。
水高的問題就是差生比較多,學校管的太嚴了,一天到晚要穿校服,動不動檢查頭發,還不緊帶一次性餐盒進校。別個學校都可以不穿,還可以燙染頭發,水高管的太死了,動不動還要停課去剪頭,汗!
水高的食堂的罵貼比較多,不過客觀的說,食堂最大的問題就是買的人太多,太擁擠,有粉、熱乾麵、包子、饅頭、炸餃子、油餅、稀飯、黑米粥、糊米酒、煎雞蛋等早餐,中餐有6元套餐和自己點的菜(有4元、2元的,自由搭配),味道還可以,不過分量比較少,有時吃不飽。超市可以說是人山人海,東西普遍比外面貴一些。偶爾聽說有吃壞肚子的,而且據說老闆滿惡劣的,不過進來態度好多了。
水高不讓學生隨便外出校門,可能所有學校都是這樣的吧,所以我們不能跑到外面去買早餐。造成了食堂的人滿為患。
水高不允許學生帶一次性餐盒進校,不過可以自帶餐盒買外面的東西帶進來,這一點還是比較人性化的。
我中考選擇了水高,主要是我四月調考沒考好,只能跟水高實驗班簽約,再說大家都說水高實驗班好,可能是簽約後考的比較放鬆吧,後來我中考考的很好,起初有點後悔沒報華一,後來進來後才覺得實驗班的老師和同學真的都很好,所以現在還是滿慶幸自己的選擇
F. 武漢市江漢區常青第一高級中學校服
武漢市常青第一中學系武漢市教育局直屬的公立單設高中,創辦於1999年,坐落在國家級優秀住宅小區——常青花園。這里環境幽雅,空氣清新,交通便捷,具有和諧的人文環境和濃郁的現代氣息。學校一校兩園,分別位於常青花園一小區和十四小區。佔地面積84畝,建築面積28666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22945平方米。
http://ke..com/link?url=lvE_-tRya_-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