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看過《邪不壓正》的朋友一定對裁縫巧紅和朱局長情人唐鳳儀民國時期的經典服飾——旗袍影響深刻吧。以下便是對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的起源、變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知識。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作為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唐鳳儀的著裝充分展示了民國時期,旗袍在中國女性中的地位,唐鳳儀可以說八面玲瓏,風情萬種,但成熟背後缺依然有一顆少女的心。同時唐鳳儀妖嬈的身姿和旗袍相互映襯,女性將旗袍優美的線條充分展現出來,旗袍將女性特有的嫵媚體現的淋漓盡致。
裁縫巧紅的著裝著代表的是民國時期普通百姓人家女性的衣著。那種普通女性穿的長袍和男性的長袍都體現了中國在當時大眾的含蓄之美。長袍將男女身體的大部分都包圍起來,沒有旗袍的妖嬈,沒有旗袍的開衩,拍迅但在當時的普通百姓人家,女性幾乎都是這種類型的服飾。
事實上,這個起源於旗人長袍的服飾,第一次將中華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經出現,旗袍便成為民國時期,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歡的服飾,並在隨後的發展中衍生出豐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由旗人長袍發展而來
旗袍本不是漢服,而是旗人的長袍,原本滿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來的旗袍有關系。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長袍,其外部呈長方形,圓領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兩腋部分明顯收縮。長袍下部開衩,下擺寬大,長袍長可掩足。旗人的長袍從上到下由整塊衣料剪成,顏色較素。清代中葉,旗人的長袍除圓領外,還出現了狹窄的立領,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時寬大,而且長袍的下擺一般多垂至腳踝。
有清一代,旗人長袍的造型線條以直線為主,不用曲線,給人平直硬朗的感覺。而且,長袍上下一體,使得線條比較流暢,長袍能夠蓋住腳,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蓋在袍擺之下,因此當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後,腰線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長,使穿著者顯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們頭上常戴高大的「如意頭」、「耷拉翅」假髻,更顯得嫵媚多姿。
但是,畢竟寬大、厚重的長袍沒有曲線的展示,還是給很多愛美的女性帶來頗多不滿。隨著民國的建立,服飾也成為時代革新的一個標識,男性服飾出現中山裝,女子從滿人的長袍中發現了女性服飾之美,擯棄寬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審美趣味,便誕生了旗袍。這種新式服裝,大膽地體現了女性體態的曲線美。
旗袍的流行,始於上世紀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寬大、平直的特點,對寬大直腰(無腰身)的滿人長袍進行收腰的設計,縮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貼合女性的身體曲線;其次,旗袍的長度減短,滿人穿長袍,往往腳上穿著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長袍的下擺要蓋住鞋底,而漢人穿平底鞋,沒有高高的鞋底,頭上也沒有高大的發髻,旗袍的下擺因此大幅度剪短。
改良後的旗袍不僅可以凸顯身體曲線,旗袍的開衩還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歡迎。再加上上世紀20年代正好是女權運動興起的時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發、天乳、上女學、婚姻自由等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之後,她們競相身著旗袍,讓看慣了旗人長袍、漢族婦女對襟衫以及襖裙的中國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沒過多久,女性紛紛效仿,她們扯上一塊布料,不一定是高檔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縫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貼合身體的旗袍。
不過,旗袍的出現,也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當時的旗袍,袍身寬松,廓形平直,友指袖身縮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
早在上世紀好賀配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種比較流行的女性服飾風格,女子的襖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襖),清末貴族婦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國初年在女學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裝」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結合倒大袖的風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上世紀20年代,在一些關於宋慶齡的圖片中,就有她穿著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記錄。1923年12月21日,宋慶齡陪同孫中山前往廣州嶺南大學演講,她穿著黑綢緞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圍著一條格子圍巾,襟口、袖口處都綉著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宋慶齡在治喪期間,穿的喪服是黑色長袖倒大袖旗袍。
1925年宋慶齡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從旗袍鑲的邊來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屬於大做。不過到了上世紀30年代,旗袍款式層出不窮,倒大袖旗袍已經很少見了。
此時旗袍總體特點是領小、袖小、下擺多變化,核心是講究腰身。依穿著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體現旗袍的貼身。翻看當年的照片,會驚奇地發現,旗袍在每一個穿著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絕對沒有後來制服的松垮感覺。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服飾,千人千樣。
2、旗袍變化多端
民國時期,女性旗袍呈現出變化多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旗袍的下擺長短、腰身寬窄、領口樣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變化。
先說領口樣式。先是時興低領口,繼而流行高領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蟬翼的旗袍仍必須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以示時髦。後來領口高到直抵齶下,繼而至耳。而後盛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不要領子,也是一種時尚。
旗袍下擺長度時長時短。長時蓋過腳面,走起路來衣邊掃地,短時則在膝蓋略上些。上世紀30年代旗袍流行長下擺,長可及地,蓋住腳面,被形象地稱為「掃地旗袍」。
長旗袍一般配高領,衣領緊裹脖頸,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女性穿著旗袍,也不改高聳的姿態。再配上高跟鞋,長旗袍將女性的身材襯托得亭亭玉立。考慮到旗袍貼身而穿,行動有所不便,於是旗袍開始開衩,尤其是高開衩正好解決了貼身行動不便的問題,而且高開衩在女性走動時,隱約露出白皙的大腿,散發出撩人的姿態,非常性感。
上世紀30年代旗袍大衩逐漸流行。所謂大衩,當時也僅僅是衩高過膝,盡管如此,這種旗袍還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擊。不過,裸露小腿的旗袍並沒有絕跡;後來旗袍開衩到達臀部,而且腰身也變得緊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過大開衩流行幾年後,又漸漸回落。
旗袍袖子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時而長過手腕,時而短至露肘,最後變成無袖。
當時旗袍的第二個特點是與西式服裝結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兩邊開衩外,前後也可開衩,並出現了左右對襟旗袍。上世紀30年代末期,還有一種改良旗袍,旗袍借鑒西式服裝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專指服裝方面的獨特設計)。同時,第一次出現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變得適體。改良旗袍的出現,使玲瓏突兀的女性美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另外,荷葉袖、開叉袖等西式服裝的裝飾元素也被大量採用。
這種融合西方風格的旗袍可以與各式服裝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領、袖處還加以搭配毛皮飾邊,這些都是當時比較時髦的穿法。
3、陰丹士林旗袍風靡全國
隨著旗袍的發展,當時的旗袍製作出現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兩大流派。因旗袍的發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階段,融合漢族元素立領、左右兩面開衩等特點的改良旗袍稱之為京派旗袍;後來,由平面裁剪改為立體裁剪,增加腰身等時尚元素的旗袍,稱之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長適體的特點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成為一種服飾風尚,並且後來居上,逐漸取代了京派旗袍。
當然,兩派主要以風格作為區分,並非簡單的以地域為標准。即並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方藝術為特點,形式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近年來有人提出「蘇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蘇旗袍,這是一個新提法,多半是商業炒作的概念,與民國時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並不是一個概念。民國時期,因為南京曾作為首都,其旗袍風格曾廣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製作風格上仍然屬於海派風格,只不過在具體樣式的製作上與上海旗袍略有差別。
民國時期,旗袍是女性最為代表性的服飾,其適用性非常廣。上至貴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婦女,都可穿著旗袍。旗袍的年齡跨度很大,十來歲的小女孩,七八十歲的老奶奶,皆可著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著,其形制可單,可夾,可棉。夏季有單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夾旗袍,裡面還可以襯穿其他的服飾。秋冬季節的棉旗袍為長袖,長下擺,重保暖輕時尚。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廣,受季節因素影響小,可以搭配多種服飾。天涼時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絨線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領、袖處加以毛皮飾邊。另外,旗袍還可以與絲巾、絲襪、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高跟鞋等時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為如此,旗袍成為民國女性的最愛。她們個個穿得風姿綽約,吸引世人的目光。
Ⅱ 他收藏旗袍、考據民國時尚史,但他仍是一個亞文化年輕人
博主「@廉子雎」以民國時期的古董衣收藏和近代審美考據而被傳統文化愛好者知曉。
三年間,廉子雎一共收藏了百餘件服飾單品,這一件件跨越近百年的服飾在他的分享中展現著昔日的神采與故事。
無論通過微博上即興式的資料記錄,還是公眾號《創刊號FA》上的服裝史考據文章,人們了解到不少民國時期的著裝、妝容流行趨勢,也記住了當時女星們珍貴的影像瞬間。
從廉子雎的公眾號《創刊號FA》上,人們可以了解到民國時期的著裝與妝容審美
但廉子雎本人卻始終保持堅決不露面的神秘感,有人說他可能是位收藏界的老先生,也有人從他自己創作的復古裝飾畫風格微博頭像先入為主地判斷是位時髦女性。
事實上,廉子雎是一位1994年出生的男青年,大學期間攻讀服裝專業。他並不愛展示自己,唯有在聊到收藏與服裝史時,才特別健談。
廉子雎稱自己的愛好是非常自發的,現在做的事情也不能叫「傳統文化復興」,畢竟這個題目太大。他更習慣稱自己為「民國 時尚 搬運工」,靠收藏把老衣服搬運到自己家裡,再靠寫作把民國資料里的記錄搬運到社交媒體上。
廉子雎繪制的插畫,用於微博頭像
盡管他在喜愛民國 時尚 的過程中發展出了深刻的部分,但一切回歸到起點,這只是一位亞文化年輕人對抗孤獨感的小眾愛好。當越來越多的人產生對傳統審美的興趣,他也為能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樂趣而感到開心。
以下,是廉子雎的自述——
2017年我念大四,決定做「民國服飾風尚研究」方向的本科畢業論文。我極愛近代 時尚 ,上高中起,會經常從老家山東坐高鐵到北京,去中國電影資料館看珍貴的民國時期電影放映。播放一開始,我就目不轉睛地盯著看銀幕上那些角色的穿著,比如演員起床的時候穿什麼,在家裡穿什麼、出門換什麼鞋,包括室內陳設和場景構造,看著看著我就忘記了平凡的日常與繁重課業。有一次觀看了1934年的電影《歸來》——一部從未公開資源的阮玲玉存世之作,片中阮玲玉的好多套旗袍造型廉子雎都是第一次見,真讓人心滿意足啊。
為了畢業論文的研究,我在大四時入手了第一件古董衣,此後收藏舊衣服的興趣便一發不可收拾。
印象最深的一件,是2019年一位古董商聯系我說上海一位老人因腎病需要透析,無奈醫葯費昂貴,只能拿出家中保留了一個世紀的母親衣物變賣。那是一件非常華美的1920年代倒大袖上衣,巨大葉形紋樣鋪滿了冰裂底紋,質感像是散滿了金箔,這是極富張力的設計,可以想像穿著者曾是一位非常大膽的時髦女性。老人也一定是深愛著母親,才會完好地保留著她的衣物。
服裝的做工和美學價值是真實的,其背後的故事似乎也沒有真的那麼不可考。從這件衣服近乎完美的品相里,能感受到老人保留母親衣物時的深情,我也樂於幫助老人度過難關。
廉子雎收藏的1920年代中期織錦緞長馬夾,據說出自李鴻章舊宅,經歷百年,其細節仍舊華美
比起以量取勝,我會比較講究衣服的美學價值。我的收藏主要集中在民國時期,從旗袍、大衣、到男士西服,包括領帶、鞋履、包袋等小件服飾在內,三年間大大小小共收集百餘件單品。從1920年代中期,紋樣受西方Art Deco風格影響的幾何圖案襖裙;到1920年代末30年代初,旗袍與西式連衣裙結合改良的時裝裙;也有「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鵑先生蘇州宅邸中流出的織錦緞圓擺倒大袖上衣。
通過品相好的古董衣,可以看到舊時人們的 時尚 品位和生活狀態。但想找到理想的的古董,就沒那麼容易了。
先是渠道。西方和日本有「賣家即專家」的體系化Vintage復古衣收藏市場,他們可以根據復古衣的品相、年代給出一個相對標准化的價格。我們的復古服飾收藏主要依託於古董市場,但又不如其他品類受重視。因為缺乏專業的貨源渠道和從業者,目前在中國收民國復古衣比較靠緣分和運氣。
年輕人的不珍視,為收藏和保存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很多後人很排斥家裡老人留下的古董衣,甚至有人叫「死人衣服」,前幾年經常發生好貨賤賣的情況。跨越了近100年的時間,這些紡織品如今大多已經變得很脆弱。還有古董衣因使用了非專業的照明燈,在一個月的展覽後,衣服正面就因為受光產生了明顯褪色。買到的人不懂保存,也讓人心疼。
陌生,是造成人們對民國審美無感的一大原因。我在大學念服裝專業時,教科書中國近代服裝史只有2頁紙的內容,很多人還會用「拿來主義」來概括當時的服裝設計。事實上,相比同時期日本和韓國發展出了東、西兩套並行的服裝體系,民國服飾中的中西合璧正好顯示了我們的「現代美學」,這種獨特的審美現象對於闡釋中國近代的思潮、 歷史 都是有幫助的。
建立自己的古董衣收藏體系是我很私人性的愛好,但我希望通過對於舊衣服的展示和相關內容的輸出,和更多人「共享」中式摩登美學。
從民國時期電影中反映出的審美趨勢讓廉子雎為之深深著迷,圖為影星周旋拍攝於1940年代的照片
約2015年起,我開始在微博上記錄關於民國 時尚 的觀察,分享自己喜歡的 時尚 史資料、古董衣收藏圖片等簡短內容。那時的記錄是一種即興式、碎片式的,比較快樂,更像是在建立一個私人的興趣資料庫。
2020年1月我創立了微信公號《創刊號FA》,用長篇幅文章對多年來的興趣點進行整合、延伸。比如我曾討論過1934年五大眉式、1930年代前期長耳墜造型,以及墊肩、美甲、唇妝這類著眼局部的選題。每一次都是小切口,盡量避免泛泛而談。
但長文章的寫作可以說甚至有點痛苦,尤其是 歷史 文獻的查找,特別費功夫。
為了寫一段五千字的公眾號文章,往往需要很多天的努力。比如有一次想要寫關於「墊肩」的內容,從保存下來的古董衣和老資料來看,戰爭時期會比較流行有力量的女性審美,所以很多民國女性喜歡誇張的肩部廓形。但因為舊時描述用詞和現在不同,「墊肩」這個詞在過去的文字資料中很少直接出現,我有次通讀資料幾個小時才找到一段關於「平而闊」的倒三角肩部廓形描述文字。
此外,大眾能夠獲取的有效資料並不多,因為我的合夥人是北京服裝學院的研究生,我可以用他提供的珍貴高校圖書、檔案資源,但一般人卻很難得到。而且,無論是民國期刊還是書籍,多為實體書或掃描件,大多不是可以檢索的游標文字,所以經常要讀完一整本書才知道裡面到底有沒有自己想要的信息。有時還因為古籍的破損,閱讀起來非常吃力。
民國時期,女性流行「平而闊」的墊肩造型
因此,我深感將自己的整理和發掘到的珍貴資料,以大家能夠接納的方式傳達出來是多麼的重要。
好在經過多年來的收集和整理,我在硬碟中大大小小的文件夾里建立了龐大的資料庫。從高質量老照片、月份牌資料、古董服飾藏品,到中西方資料對照,每次在確定選題後,我都會從茫茫的資料中選出需要的部分。如今我的手機里也保存有7萬多張的圖片與素材,坐車的空隙,我就會隨時翻看它們,以此得到新的靈感。
古董衣曾經的主人是真實存在的人,他們的故事構成了民國時期的 歷史 。當時的人是如何穿著的、當時的人是如何生活的,這些現代年輕人不太知道的事,是我想要通過收藏和考據表達的東西。
考據與分享是好的,但我漸漸發現有些事情有點不對勁了。
「傳統審美」開始變成一種很嚴肅的話題,一些有能力考據或是在復原上走得更遠的人很容易產生優越感,繼而排斥那些只是穿穿傳統服飾、趕趕「中國風」潮流的大眾愛好者「不夠專業」。換句話說,單純因為美而被吸引的權力,被剝奪了。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張1940年的女性廣告畫。圖中的兩位年輕女性穿著連體泳裝,在海中露出笑容。我評價這張圖片為「 健康 美」,但隨即遭到質疑,因為1940年侵華戰爭已經全面爆發,有人會覺得在這個時候說 健康 美會有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吧。
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讀者對我的要求更高了,下次我在分享的時候就會盡量結合時代背景,再做更豐富一點的解釋。但我同樣在反思,對蓬勃健美的憧憬曾更加強烈地存在於餓殍遍地的戰亂時代。對於美的單純贊揚,難道真的只能是精英趣味嗎。
廉子雎在微博上分享了1940年代杭穉英繪制的月份牌廣告畫,兩位身穿泳衣的年輕女性在海浪中露出笑容,身後是1932年5月8日對外開放的亞洲第一座水族館——青島魯迅公園的水族館,正是這幅畫在評論區引起了爭議
有人認為,能夠保留至今的古董衣與被史料記載的 時尚 風格往往是貴族式的,畢竟華麗精美的 歷史 服飾和期刊封面上的時髦麗人都是高知、高經濟水平的人群,而普羅大眾的真實狀態往往難以考證。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我收藏的大部分古董衣都是來自民間,有些服飾的材質並不一定昂貴,但依然可以看出原主人對 時尚 的嚮往與追求。比如,前面說過戰爭期間人們會追求有力量的墊肩造型,即使那些沒錢購買 時尚 成衣的女性,也會自己動手自製墊肩縫入肩膀位置;一些老衣服還反映出把長旗袍改短的潮流,為了方便戰爭期間的行走和勞動,很多女性會把長下擺剪短或折進去,這種出於實用主義的改良形成了當時的流行款式。
所以盡管 時尚 並非是所有人都在消費的普世必需品,但是一個時代的整體流行趨勢仍然可以很好地反映當時的 社會 特色與生活方式。
我們總是以為傳統審美很脆弱,但我不會擔心它會消失,因為中國人的本土情結是十分濃重的,這在 歷史 中也得到了印證。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說民國風尚是「 時尚 混亂期」,幾千年的服裝等級制度在這期間瓦解,人們走向現代化審美的時候也在擁抱西方美學。而回顧民國 時尚 的發展,它在碰撞交融後形成了獨立於西方服飾體系之外的時裝脈絡,在一次又一次通過的自我改造中,適應新的時代潮流,革新著人們的穿衣生活。
從2017年開始,我們的大環境就在宣傳民族文化和傳統風尚,比如《國家寶藏》等節目中總會強調「一帶一路」、「絲綢之路復興」這樣的議題。博物館的織綉文物修復展、杭州絲綢博物館新館的開放,也以完好、現代的方式呈現了服飾的變遷史。這些優秀的展示為大眾帶來了很好的了解契機,繼而引發了當下的復古風、傳統服飾熱潮。
不過確實,盲目的跟風也造成了一些良莠不齊的展現,尤其一些單純覺得有利可圖的商家,在沒有太多了解的情況下就生產出一系列歪曲服裝史的產品,這些錯誤示範的確會影響到缺乏判斷力的嘗試者。
比如提到是民國 時尚 ,很多人會聯想到前凸後翹、雕龍畫風的「古風」旗袍。民國時期的旗袍,其實是對傳統封建制度的一種反叛,加之對於西方審美和圖樣的兼收,形成了非常不同於古代服飾的設計,過於強調「傳統感」的設計是有違旗袍本意的。
1940年代初期漢代車馬人物刺綉雙襟旗袍,民國時的漢墓考古成果被體現在時裝上,讓戰爭時期的「古風」服飾多了點現代的卡通感,廉子雎收藏
但我不覺得了解傳統審美,就一定代表要在現代的服裝設計中照搬。曾經的時裝是在暢想未來的,反倒現在的 時尚 卻常常陷入模仿過去的泥淖。我們有時會被古人的智慧與創新打動,就是這種單純的欣賞,不也挺好的嗎。
所以比起將傳統文化原封不動地「保護」在某個圈子裡,應該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和討論。能引發一些深刻的部分當然再好不過,但比起冠冕堂皇的理由,能引起大家對 時尚 歷史 的興趣就很好。
如今,一批又批的年輕人活躍在網路社交平台,去分享她/他們對復古文化、時代審美的理解與實踐。我更希望有更多人喜歡復古潮流。即使起初只是享受它的庇護也不錯,興許你也有「反哺」它的一天。
即使現在「中國風」、「復古風」已經成為了新的熱點,但從我一路走來的經歷來說。「復古審美」這個當年的亞文化,是讓我感到不孤獨的小眾愛好。
從小我就是個在常人看來有些孤僻的人。我會為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筆下那種光怪陸離的世界和劇情張力所吸引,別的小孩寫日記時,我喜歡用圖像的形式去記錄與表達。
中學時我就開始畫畫,所有上課走神的時候,都是在畫畫。教科書的空白處、甚至考卷上,都有我隨手塗鴉的插畫。我也會花一整天獨自研究 歷史 審美風格,大概就是因為這樣吧,我顯得與身邊的同齡人格格不入,也因此遭遇過排擠和校園霸凌。
從小喜歡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廉子雎繪制的插畫「愁容」也有其筆下《富江》的陰郁感
出於對 歷史 和圖像的好奇心,在對於「服裝史」還沒有明確概念的時候,我就對 歷史 服飾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會把古裝劇和 歷史 紀錄片中的造型畫下來,正是這種單純的喜愛促使了我進入服裝專業進行學習。
在大一的服裝史課程中我才接觸到真正的近代服裝史,並被20世紀以來的西方 時尚 文化深深吸引。從咆哮20年代、浮華30年代,綺麗的40年代,還有黃金時代群星璀璨的好萊塢,我痴迷於工業革命到二戰後的大時代的 時尚 資料並開始思考,我們中國人在同一時代是否也有和西方媲美的審美風尚。所有的資料收集也是從此開始的。
但在正式到藝術學院求學之前,沒有人能給我相關方面的引領,我的家庭並沒有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一路自己摸索的狀態感覺很野生。
不過好在大多數時候,父母雖然不懂我在做的事情,卻仍然願意為我創造條件。
為了保存我的藏品,我通常將每一件都平鋪存放在專屬的盒子里,以使其有支撐,無重力拉扯、無折疊褶皺,還得盡量保持室內的恆溫恆濕。隨著收藏越來越多,這些衣服越來越大地佔據了我日常的生活空間,我很難在維持對衣服的保護和自己的生活質量間取得平衡,父母於是在老家的住處清空一間屋子專門用來擺放我的古董衣。
有一次,我翻到母親年輕時偷偷在本子上畫的畫,原來她一直有未能實現的藝術夢想,但造物弄人,她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對此,母親從來沒有說過,但我現在的自我追求可能就是她年輕時候嚮往的生活。這讓我感到拉近了與她之間的距離。
廉子雎自稱這是自己唯一一張照片
因為民國 時尚 這一愛好,我還非常幸運地交到了很棒的朋友,其中兩位成了我的合夥人。
其中一位是認識20多年的小學同學,她是即將讀博士的同聲傳譯者,很有思辨能力和研究興趣,在她的催促和勸說下我才有動力持續產出長文章。另一位是我的大學同學,對男裝製版、剪裁很有研究,我們可以一起對已有的男裝藏品進行整理、斷代,並結合我們梳理的 歷史 資料進行公眾號文章創作。
除了做收藏與撰稿,布置中的工作室也將於不久後開放。工作室可以用來放置收藏的衣服,未來也期望它有一些展示、閱覽的功能。為了在一定程度上順應家庭和 社會 關系的期待,我自本科畢業起一直從事和民國服飾無關的工作,現在也是靠其他工作的收入在支持工作室運營的。
在有關傳統文化的愛好中,廉子雎找到了夥伴,圖為1940年代末穿魚嘴高跟鞋的中國摩登女郎
我沒有運營粉絲群,也沒有加入同好會,這也和我的「非互動式」人格有關,我比較喜歡 「隱身」狀態。前幾天,有一個女孩發微博私信追問我到底是男是女,這讓人感覺無所適從。我更希望能夠就愛好進行輸出和交流,而不是將注意力投射到我這一個體上。
這也是我為什麼更喜歡開放式的社交媒體平台,大家都能從反饋和交流中收獲成長。對於復古 時尚 的發揚,我也是有私心的。當越來越多的人因對民國審美的興趣而加入進來,我可以「躲」在其中,在它的陪伴下對抗孤獨。
Ⅲ 旗袍曾是民國女子的最愛,如今,小鎮大媽也迷戀上了旗袍秀
可能是骨子裡喜歡古典的韻味,唐詩宋詞,寥寥數語便勾勒出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就如旗袍,含蓄、內斂、古典、文藝,最能襯托出東方女性的美,妙不可言。總覺得穿旗袍的女子與江南有關,也許江南女子的小巧靈秀與溫婉,江南煙雨的如夢似幻,這種穿越時空之門的夢幻淡雅,太適合旗袍的氣質。
戴望舒《雨巷》里那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姑娘,總是隱隱約約地浮現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她從悠長悠長寂靜的雨巷,撐一把油紙傘裊裊婷婷,朦朦朧朧的背影,走在高高窄窄的巷子里,小巷深處有神秘的耶穌光,一直向光的深處走去。我想那該是一位充滿神秘而魅惑的女子,骨子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嫵媚,帶著憂郁,帶著舊時光的味道。這丁香姑娘一定是身穿一襲玲瓏的旗袍,才能在一場雨中把詩人那迷茫,惆悵的情愫演繹得那麼凄美。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服飾特徵,旗袍是民國女子的最愛,是城市的,是小資的。小鎮里以前也是有過穿旗袍的女子的,她們溫婉,風情,有一種那個年代豐富的底蘊和內涵。輕顰淺笑地走過小鎮清晨的青石板,走過縣後彎彎曲曲的街角,走過煙雨江南的司前古巷,走過了小鎮的繁華與落寞。朋友的母親曾是一位浦江大戶人家的小姐,聽他說,他母親就是著著旗袍,穿著高跟鞋,跟隨她的丈夫來到大山深處的小鎮,從此再也沒有回去,和父母一訣永別。在朋友家喝茶,偶爾提及,他的神情有一些落寞,在裊裊的煙霧和茶水的氤氳里,緊蹙著眉頭,他數次有想去浦江尋找母親那邊親戚的念頭,但又不知從何找起,也打聽了不少人,但歲月里那些長長短短的故事,全沉澱在了舊時光,不會泛起。
我以前並不知道旗袍,不知道女人還可以有那種風韻。小時候看到女人穿得最多的是大襟的衣裳,是軍綠色和藍灰色,再後來是月白粉紅,再再後來有了碎碎花花的裙子,覺得已是春光明媚,奪人眼目。看到穿旗袍的女子應該是在小時候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那種素雅的袍子,配齊耳的短發,清爽利索。事隔多年,早已記不清出現在故事的哪個片段,卻怎麼也不會忘記那身著旗袍的女子,那無法復制的風韻,那漸行漸遠修長柔美的倩影。
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用一襲襲旗袍演繹了情節故事和時間的流逝。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穿著華美的旗袍,身段婀娜,體態修長,漫步在潮濕的小巷,旗袍在她身上有了別樣的靈魂,彷彿渾然一體。劇情里,為她量身定製了二十幾套旗袍:藍底大紅花,黃底紅藍圈,棕色波紋,青藍格子,翠棕水墨,暗色彩虹,流光溢彩,黑色蛇紋,翠綠菱格,黃色水仙,染橙黃花,藕粉波紋,白底水墨,白底藍花,藍底黃綠花,棕底黃白花,不同顏色,不同款式,配合不同場景,冷艷,憂傷,雍容,端莊,如行雲流水熨帖在女人身上,盡顯東方女性古典的嫻靜、清雅、成熟、溫婉的氣質。淡淡暗香和微微惆悵彌散在舉手投足間,一顰一笑都是深深的寂寞與思念,帶給人們一場絕美旗袍的視覺盛宴。
張愛玲曾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一種䄂珍劇。臨水照花的張愛玲是極其喜愛旗袍的,她筆下也刻畫出一個又一個活色生香的旗袍女郎。可以是如雍容華貴的牡丹,也可以是如清雅脫俗剛出水的青蓮,抑或是深夜幽靜小巷深處倚門斜靠,指間燃著煙,輕吐一口煙圈,然後轉身走進深院的風塵女子。張愛玲曾有一張穿著旗袍仰頭向上的黑白圖片,我一位客居南寧愛好文學的女同學,也有類似造型的一張,如不細辯,會以為是張愛玲,確有幾份神似。
最能穿出旗袍韻味的是阮玲玉,她留下的那些穿著各種旗袍的黑白照片,配上她那一雙似有千言萬語,卻又欲說還休的媚眼,特有的削肩,柳腰,柔軟氣質,旗袍穿在她身上真正有了風情萬種生命的張力。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與那個時代完全契合。旗袍的美在於這韻味,在舉手投足間女人柔美風情溫婉的韻味,無論是妖嬈還是素雅,性感或是嫵媚。高挺的衣領,古老的手工盤扣,把女人的美體包裹得嚴嚴實實,卻又勾勒得凹凸有致,兩側的高衩讓迷人的春光卻忽隱忽現,呈現出極至的柔美和嫵媚,玲瓏盡現。也許極致的性感從來都不是裸露的,而是像含羞帶怯的欲露還掩的初荷,在若隱若現中讓人有無盡的想像空間。
廣場舞風靡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股懷舊旗袍風也悄然興起,小鎮一群大媽迷戀上了旗袍,組成了旗袍秀的隊伍,排練,走台,和旗袍相配的道具花傘,團扇,綉花布鞋,置辦得一應俱全,也學著那電影中的那一襲襲旗袍,想把自己的身材勾勒得如詩似畫,嫻似嬌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風。我為她們去拍過幾次,梁家山的叢林,上黃的古村落,西溪有流水旁,十里荷花深處,卻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這讓我想到《潛伏》里翠平剛到天津和余則成合作時首穿旗袍、高跟鞋時的窘態,山野的氣質駕馭不了風情的旗袍。旗袍需要恬靜的容顏,修長美麗的身段,沒有流動的線條,沒有內在的氣質,就不會有優美的韻致。
她們的旗袍都是淘寶上買的,統一的色彩和款式,批量均碼的那種。其實真正的旗袍是要用心做成,我覺得剛成熟的少婦穿才是絕配。妙處是要美得恰到好處,並且要構思細膩協調,不能肥一絲一毫,也不能瘦一絲一毫,與身體曲線完全吻合,方能展現旗袍那種特有的韻味。和旗袍相伴的應是高山流水的古箏,輕盈低轉的團扇,溢出墨香的古裝線書,潺潺流水的竹間小溪。但她們似乎不講究這些品味,她們像對待廣場舞一樣對待旗袍,別人的眼光並不會妨礙她們的熱情,她們大膽地在街上走,在河邊照,在茶山上秀,在廣場上舞,錄成短視頻,製作抖音,不亦樂乎。或許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旗袍夢吧,不管自己的身材和模樣是否適合。或許她們是真的喜歡並愛上了旗袍,愛上旗袍的內斂與安靜,只是並未懂得旗袍的內涵與韻味。
她們努力地學著,現在有了些韻味。旗袍秀作為大山裡的一道風景,遊走在了西溪、南門碼頭,秀在了古街,行在山間水邊,為小鎮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遠遠地看,那一襲歲月的優雅,從古典走向現代,宛如朵朵開在初夏的荷花。深夜,看著為她們拍攝製作的視頻畫面,她們行走在小鎮的青山綠水間,還是有美的意境。我給她們的視頻配上一些文字,為這方秀美的山水,人間的桃花源,為熱愛生活的她們:
遇見你,江南風荷
霓裳羽衣,花鈿玉笄
遺落在江南的葫蘆寶地
我著素色旗袍相契
渺渺煙波上淡月村墟里
圓潤的雙肩是東溪西溪
塵封葫蘆口的巽峰塔
檐鈴在梵音中叮叮響起
我走進這一方秀美的盆地
遠處裊裊炊煙,野藤疏籬
鳳凰扣下的風姿在廣場工筆
香雲紗的垂墜暈開楊柳岸堤
秋風拂過蘆葦西溪
笛聲金黃了杏葉太平
我憶起戴望舒的雨巷
都市繁華過後在青石板獨行
縷縷丁香的姑娘帶著油紙傘
朔江而上撐到天晴
遇上溪水婆娑的午溪
蓮步輕移,流蘇盈盈
彌散開小鎮典雅安祥氣息
淡淡雅雅的氣質洇開了水墨
粉紅玉白的荷花渲染了身影
古老的城牆團扇開青苔底色
臨水照花,花動一城春色
音符般律動的採茶姑娘
氤氳著竹篁外的茶青
一曲江南春里,風荷大地
蔚藍的天色下穿過拱辰門
我在南門碼頭等你
通濟橋的黛山倒影中
再吟一首雨霖鈴,再沒有無語凝噎
駐足司前古街回望舊時歲月
宣平景色都滾邊進袖口衣襟
款款走過黃昏走過天明
流淌千年的宣平溪邊楊柳依依
一念杏黃,一念荷起
如鉤的新月,載不動古鎮芳華
闌珊的燈火,把小鎮細細梳理
在這場旗袍秀中,我是把這千年的江南小鎮,在新城鎮建設後越來越美的身姿,也幻化為心中那現代而不失傳統古典美的旗袍女子了。願歲月靜好,旗袍傾城,山河依舊。
作者簡介:韓劍鋒,愛好攝影、寫作,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Ⅳ 90年代內地播過的一部民國時代倫理劇,少爺愛上小媽,那個小媽老愛穿旗袍誘惑那個少爺
雷雨,觀看地址,滑鼠放我頭像上不動2秒,可以看到
Ⅳ 民國探案喜劇《旗袍美探》,精彩的不僅是主演高偉光和馬伊琍
文章|微微
圖片|來自《旗袍美探劇照》
一部劇的精彩與否,除了主演的高光時刻,配角們作為點綴其中的繁星點點,也是功不可沒。
在《旗袍美探》這部以民國為背景的探案題材喜劇劇情片中,除了兩位領銜主演馬伊琍跟高偉光之外。其餘幾位主演以及每個單元劇情中出現的配角,每個都是滿滿的驚喜。
蘇雯麗的助手是卜冠今所飾演,她既是有情有義知分寸懂進退的小桃子,她也是《二十不惑》中敢闖敢拼永不言輸的姜小果。兩個角色,在性格方面反差較大。
蘇文麗的另外一個助手,由徐紹瑛飾演,他是跟姜小果閨蜜談戀愛的大熊,也是跟帝君在凡間並肩作戰的葉青緹,他還是三叉戟中老三位的閉門弟子小呂。
不過就這三個角色看來,人設上沒有太差差異化,基本上都是忠厚耿直的鐵憨憨。
小桃子跟老吳跟《二十不惑》裡面,一個是大寶的閨蜜,一個是大寶的男友。雖然不算多熟稔,關系倒也融洽。這一次在兩個人同時為蘇雯麗小姐工作,也是算是那一段友情的前傳。
在劇中剛剛看到羅秋桓探長跟老吳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帝君跟葉青緹一起來下凡,體驗我們凡人的生活了。帝君還是一如既往的高冷,做著跟帝君時期一樣除暴安良的工作。
劇中直男沈曉安,扮演者吳昊宸,留給很多觀眾最深的印象,大約就是在《歡樂頌》中的「渣男」應勤了。
因為小蚯蚓的緣故,很多人對應勤並不待見。不過現在這個鋼鐵直男沈曉安,簡直就是大夥的歡樂源泉。
其實早在應勤之前,吳昊宸就已經在《偽裝者》中扮演過一個小角色。
讓人驚喜的是,沒想到在這部劇中還能看到張雨綺的身影,扮演的是一個書店身世坎坷的老闆。而這位女老闆,在另外一個平行時空,跟我們的羅探長,有著不為人知的關系。
在鬼吹燈系列之《龍嶺迷窟》中,高偉光是搬山道人鷓鴣哨,在劇中以高超技藝驚艷了觀眾之後,歸隱而去。
許多年後,張雨綺出現了,她是美籍華人Shirley楊。而看過劇的觀眾都知道,Shirley楊是鷓鴣哨的外孫女。
一定是有特殊的緣分,最後才能夠成為一家人。不過在這部探案劇里,大概是沒有前世的記憶,姥爺將外孫女當做嫌疑人給抓了。
在此劇中,董璇飾演的柳如青,是蘇雯麗的閨蜜,這一次,兩個人是鐵瓷鐵瓷的真閨蜜。當然,這也不是馬伊琍與董璇的第一次合作了。
上一次合作的時候,董璇還叫做白曉鷗,馬伊琍還叫做賀飛兒。他們因為一個共同的男人而認識,那個男人是杜淳所飾演的鄧家齊。
一個是鄧家齊青梅竹馬的初戀情人,一個是鄧家齊父母之命的現任妻子。當現任碰上前任,而且這個前任還對你的另一半念念不忘,這個場景簡直勁爆的讓人不敢想像。
幸好在這一部劇中,柳如青成為蘇雯麗真正的朋友。在她彷徨的時候給與安慰與指引,在她需要的時候給與技術支持,成為真正守望相助的好姐妹。
第一個單元劇情中,親手了解丈夫的美艷妻子蘭姐,有沒有覺得有些面熟。飾演蘭姐的女演員徐筠,正是《青天衙門》中的譚小玉,又是一部暴露年紀的童年記憶劇。
十多年過去了,譚小玉的容貌竟是一點也沒有變化。果然歲月再殘酷,在面對美人時,也還是格外優待。
姚安濂飾演劇中最大反派丁如山,很多觀眾表示,這是繼張東升之後,又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反派。不過姚安濂飾演的,也並非從來都是這樣的窮凶極惡之徒。
在陳好、劉若英、薛佳凝、張庭等人主演的《粉紅女郎》中,曾經出現過一個資助結婚狂去除兩顆齙牙的超級大富豪史大偉。
沒錯,他就是姚安濂,也是一枚妥妥的老戲骨了。這一次在探案劇中與馬伊琍上演對手戲,高手過招,招招精彩絕倫。
劇中的董浩宇與塗森然兩個人,飾演一對異性好兄弟。這可實在是為難了觀眾,這兩個人豈止是長得像,根本就是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莫非不是一人分飾兩角。
結果還真不是,這兩個演員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是一對雙胞胎,至於哪一個是高一清,哪一個是高海。身為資深臉盲的筆者,在不看演員表的時候,還真分不出來。
而這兩兄弟有意思的地方也在於,各自發展各自的演藝事業。除了《花千骨》中雲翳雲隱兩兄弟的角色以及《楊貴妃秘史》外,兩個人接的劇本,居然沒有一個重合的。
一部劇的成功,一定不僅僅是主角的光環。除了劇本本身的精良製作之外,每一個配角的付出,也為整體的劇情增色不少。
作為一部以民國時期為大背景的甜寵探案喜劇,每一個單元都是似曾相識的面龐,也給諸多觀眾在觀劇的同時,多了許多彈幕共情的歡樂。
Ⅵ 民國名媛穿著
民國服裝;旗袍;文明新裝
民國時期的服裝是中國服裝史的一個重要的時期,是中國傳統服裝走向衰落和蛻變的一個重要的時期。同時也是新服裝孕育新生的時期。旗袍作為民國時期女性最有代表性的服裝,她的產生、變化、發展都伴隨著整個民國社會。
一、民國初年的旗袍
在民國初期,整個國家社會一直處在革命與動盪中,人們經歷革命的洗禮為時不久,衣著觀念、生活方式都處於新舊更迭的大轉折時期,旗袍也正在亂世妝扮中悄然過渡。總體說來,旗袍在此時已退居到一個不太顯眼的位置,不復昔日的顯赫地位。此時的旗袍在廓形上變化不大,仍以清末的寬敞為其特點,領子由早期的無領或低領變化為「元寶高領」,最高時可與鼻尖齊平;袖子稍有收緊並略有縮短,至肘與手腕之間;袍身長度減短至膝與腳踝之間。旗袍線條造型仍較為平直,色調力求素雅,領、袖、襟等部位也用鑲滾,但比以前簡練概括得多,通常只有少許幾道。綉紋也趨於簡單,不復以裝飾體現地位與身分,而且開始注重體現女性的曲線。
二、20年代嶄露頭腳
隨著民國社會的不斷開放,中西方交流的加強,西方大量的女裝樣式流入中國,許多報刊、雜志都進行大篇幅的刊載;當時留學歸來的留學生也帶回了許多國外的思想和服裝;當時的許多女裝設計師們都跟隨西方模仿西方的樣式設計女裝。因而西方的女裝大量充斥在社會上,而且這些服裝樣式和設計方法日益被人們接受並推崇。西方流行女裝的這些特徵,在旗袍上也是有所映射。
20年代中葉起,一種新的旗袍誕生。在當時的上海是公認的服飾時尚中心,其聲勢遠遠領先於全國各地並左右著中國服飾時尚的變化。上海旗袍時尚的最初,是以無袖的長馬甲形式出現的,短襖外面的長馬甲代替了長裙。1926年,長馬甲同短襖合並,就有了民國新旗袍最初的款式。張愛玲評價道:「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1]」袍身寬松、廓形平直,長度在踝關下之上或大約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領、襟、擺等處仍喜做滾邊鑲飾,但繁褥之風日減,「襇干」和闊滾條被視為過時的象徵。秋冬時穿的夾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邊裝飾,已略顯腰身。1924年秋,末代狀元劉春霖之女劉沅穎下嫁《玉梨魂》作者徐枕亞,新娘當時穿的就是這種倒大袖旗袍[2]。1926年後,旗袍的下擺一升再升。
至20年代末,旗袍開始收腰,受歐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響,擺線提高至膝下,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們秀麗的小腿。雖仍為倒大袖,但袖口變小。裝飾性質的鑲滾趨潔,甚至完全取消,色調也力求淡雅和諧,後體上顯得十分簡潔方便。1929年上海女學生穿的旗袍,擺線已到膝蓋處,袍身變得合體,有的袖口裝上仿西式的克夫,成為流行一時的時尚。民國初的「文明新裝」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這種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3]。整個20年代,中西交流的機會增多,從歐洲進口的布匹、羽紗、呢、絨、蕾絲等紡織品,擴大了國人的著裝選擇,改變著人們的著裝觀念。人們不再那麼固執地追求「做一件傳三代」,從而刺激了購買慾望,推動了旗袍的流行和變革。20年代的旗袍就明顯受迪考藝術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直線造型、對稱的裝飾品和紋樣圖案。
三、走向經典
三四十年代是中國革命最為壯烈,中國女性解放運動最為波瀾壯闊的二十年。此時也是女性進步思想和自我意識最為活躍的年代,所以三四十年代也是中國近代女裝最為燦爛繁榮的年代。而恰恰就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典型代表。被稱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風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從上海風靡全國各地。讓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實際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
旗袍比較適合中國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加上這一時期外國的面料不斷地進入中國,各大報刊雜志上都有服裝專欄,還有流行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推動時裝的產生與流行。各大百貨公司也常常舉行時裝表演及展覽。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國的時裝中心,因為當時歐美的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國各地都以上海為樣板,競相模仿。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而且這時期,旗袍被很多中學、大學採用為校服。30年代歐美流行收腰,更能體現出女性美,這就註定旗袍會變得更修長而緊身,並有高叉。1934年就幾近臀下,腰身又裁得窄,行走起來雙腿隱隱可見。可見當時對女性的行為約束已經大大放鬆,從而符合了30年代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四、經典的延續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以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抗日戰爭硝煙燃起,大多數國民皆無心於服飾的奢侈。出於經濟、便於活動等實用的功能考慮,40年代初的旗袍不復30年代衣邊掃地的奢靡之風,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炎夏季節多傾向於取消袖子,領高減低,省去了種種繁瑣的裝飾。使其更為簡便、適體,從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獨特的風格。
改良旗袍最早出現於30年代後期,短袖旗袍上始有肩縫,起初尚無省,歸拔比較多。後來逐漸有了胸省,開始時收省還不明顯,以後漸漸發展到吸腰省並使用裝袖,裝袖在40年代中期得以推廣,自此旗袍更為合身適體。據40年代初報載,衣料漲價百分之百。故而服飾裝扮上力行節儉,倡導「舊衣運動」,普遍興起國貨運動,使旗袍在面料的使用上也頗具特色。當時頗有影響的《申報》元旦新春例發「衣食住行」計劃:「在這國難深重的今日,正應節約救難,提倡穿舊衣運動,衣服新舊無關宏旨,但求有新思想。新腦筋就好了……4]」;只要求其適體、經濟,萬一要做新的,就採用純粹的土布。因此土布成為旗袍常見的用料就不足為奇了。抗戰初期的上海還一度流行用國產白棉布或毛藍布(又稱愛國布)做成的旗袍。此時的旗袍雖然裝飾極為簡單,用料也十分平常,但仍不失為日常服裝的主流。40年代中期的旗袍還引進了兩種西式配件——墊肩與拉鏈。把傳統的盤香紐、直角紐換成拉鏈,也成為當時的時尚之一。禮服旗袍稍長一些,裝飾更為考究,校服則以樸素、淡雅為尚;工廠女工夏季風行穿一種簡便型的旗袍:略似麵粉袋上挖個圓孔——無袖無領或低領,不收身、小開衩,長度在膝蓋上下,內穿一條短褲,以圖涼快,勞動輕便。
五、旗袍退位
在解放戰爭結束後,新中國成立,人們似乎沉浸在了革命的浪潮中;人們的熱情似乎完全轉到了革命和勞動中,旗袍所代表的舒適、悠閑似乎已經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更多的代表勞動女性,適合勞動女性,能展現新時代和革命的女性服裝成為了主流;旗袍悄悄的退隱到了一個歷史的角落裡,至此民國時期的旗袍到此結束。
圖片參考:
(1)最初的旗袍
(2)20年代末期,南洋兄弟煙草廣告。署名之光(謝之光)。發式袖端仍帶20年代余韻,整件旗袍的風格已開30年代的先河。
(3)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領而低擺,開衩至膝,袍身緊窄修長且無袖,更顯穿著者的婀娜身段,兩道滾邊十分細巧精製。
(4)受歐美影響,30年代中期流行「透、露、瘦」。透明的絲織品用來做旗袍了,開衩高至臀下。
(5)30年代末40年代初流行的旗袍,陰丹士林藍布面料作禮服在月份牌畫中處理得更像絲綢旗袍,袖短呈臂,窄身修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