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屆世博會在哪什麼時候叫什麼
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被譽為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開啟了世博會的歷史篇章。
1. 地點:英國倫敦
2. 會期:1851年5月1日 —— 1851年10月11日
3. 名稱: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正值國力巔峰,工業革命的成功讓英國榮登歐洲霸主之位,其全球范圍的殖民擴張更使英國自詡為「日不落帝國」。正是這一時期的英國,成功舉辦了首屆世博會,展現了其時代的強大號召力。
4. 場地:海德公園
5. 展館:水晶宮
艾爾伯特親王領導的特別委員會選定了著名的海德公園作為博覽會場地,並採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建造了著名的「水晶宮」展覽館。這座巨大的鋼架結構建築,被81000平方米的玻璃覆蓋,宏偉壯觀。
6. 開幕式:熱鬧非凡
博覽會開幕式吸引了眾多觀眾,展區佔地9.6萬平方米,展覽用的桌子總長約13公里。在23周的展覽期間,共有約630萬人次的參觀者前來參觀。
7. 參展商與展品:商人眾多,展品豐富
約18000名商人展示了約10萬件產品。展品之豐富,包括了24噸重的煤塊、印度的大金鋼鑽、以及標本大象等。蒸汽機、農業機械、紡織機械等展品,不僅展示了現代工業的成就,也體現了人類無限的想像力。中國參展的絲綢、旗袍、茶葉等,也贏得了各種獎項。
8. 影響與成就:巨大的成功
倫敦世博會的成功不僅體現在630萬的參觀人數和18.6萬英鎊的盈利上,更在於英國因此獲得的巨大聲譽。此外,英國人民還得到了兩座博物館:艾爾伯特博物館和坎星頓科學技術博物館,這成為了後世世博會的傳統。
2. 鏃楄嶅墽鎯呬粙緇嶅垎闆
銆婃棗琚嶃嬪墽鎯呭垎闆嗕粙緇嶅備笅錛
絎1闆嗭細
1931騫翠節涓鍏浜嬪彉涓滃寳涓夌渷娌﹂櫡錛1937騫寸殑鍗㈡矡妗ヤ簨浠惰╁叏闈㈡姉鎴樺紑濮嬶紝鍚屽勾8鏈13鏃ユ棩鍐涙敾鍗犱笂嫻鳳紝1940騫村浗姘戞斂搴滄柊鏃ュご瀛愭豹綺懼崼鎶曟晫錛屼粠姝や竷鍗佸叚鍙風殑寤虹珛瀵瑰浗瀹朵漢姘戜駭鐢熶簡閲嶅ぇ鍗卞熾備竴緹ゆ墜鏃犲擱搧鐨勫︾敓鍦ㄨ楀ご閬鍒版灙鏉錛屼粬浠瑕佹﹁呰嚜宸憋紝璧典笘鏉板湪鏁欒繖浜涘︾敓濡備綍鐢ㄦ灙錛屼粬浠鐨勮瘯鏋寰堜笉鎴愬姛錛屾墦涓嶄腑鐩鏍囥
涓轟簡璧惰蛋鏃ユ湰浜猴紝闈掑勾鎶楁棩閿勫ジ闃熸垚絝嬩簡錛屼粬浠姝冭涓虹洘錛屽叧钀嶉湶鐢ㄨ鍐欎笅浜嗘叿鎱ㄧ嚂姝岃岋紝澶撮呬竴鎺瘋交鐨勮豹鏀捐瘲鍙ャ傚湪鍏寵悕闇茬殑棰嗗間笅浠栦滑瑕佸幓鍒烘潃鐗瑰姟澶村瓙涓侀粯緹わ紝榪欎釜涓侀粯緹ょ幇鍦ㄦ槸奼浼鐗瑰姟澶翠簡錛屼粬浠鍑嗗囧湪涓婃搗鐏杞︾珯鍒烘潃浠栥
3. 中國近代服裝史
近現代服飾(1912年以來)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孫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張,他認為:「禮服在所必更,常賜聽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種「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的服裝式樣。於是,孫中山決心自己設制服裝。他經過縝密思考,精心設計,並徵求意見,終於創制了一套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簡便服裝——中山裝。
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
孫中山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裝之所長。它是以廣東便服為基樣,在直領上加一翻領,如同將西裝內襯衣的硬領「移植」過來。這樣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裝上衣、襯農和硬領的功用,穿起來顯得很硬挺。同時,又將便服或一般西裝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如此「雙雙」、「對對」,頗具均衡對稱之感,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點。又在上下左右四個衣袋上加上軟蓋,並各訂扭扣一枚,既美觀又安全,可防袋內物品遺失。下面的兩個明袋採用能縮漲自如,頗具彈性的「琴袋」式樣,旨在便於放置書本、筆記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證明一代偉人好學心切,隨時不忘讀書的美德。孫中山開始設計上衣的鈕扣有七個扣子後來為了方便起見,改成了五個。這就是小翻領、四袋、五扣的中山裝上衣。孫中山還參照西裝褲的式樣親自設計了中山裝褲子:前面開縫,一律用暗扣;左右兩側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設一小暗袋,俗稱表袋,也可藏用。這種褲子穿起來很方便,褲袋也可放置隨身攜帶的必需品。此外,褲袋的腰部打褶,褲管翻腳也有異於其他服裝,成為中山裝的特色之一。孫中山親自設制了新服裝,又親自帶頭在各種場合穿著。因為,這種服裝優點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觀大方。可以使用高級衣料製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製作。既可以作為禮服,又可以作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眾的歡迎,將它稱為「中山裝」。後來,經孫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廣,一時穿「中山裝」,舉國崇尚,蔚為鳳尚。
在這個時期旗袍同樣也深受歡迎。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
據資料記載,最早穿袍旗的漢族婦女是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婦女的羨慕,並紛紛仿效。同時,社會輿論對此也大加贊揚。於是,旗袍竟成了當時女子最時髦的服裝。
清末滿族旗女穿的旗袍是寬大、平直、衣長至足,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綉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邊緣部分都用寬邊鑲滾。
20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其式樣與清末的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了。20年代末,因受歐美服式的影響,旗袍式樣也有了較大的改變。此時的旗袍,衣長大大縮短,穿著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也更能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但不久,又興起低領來,領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無領旗袍的。袖子的變化也是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於衣長,一個時期流行長的,長至下擺曳地;以後又流行短的,短過膝蓋。從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於取消袖子,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旗袍更加輕便、適體。新中國成立之初,婦女穿旗袍的還很普遍。以後由於各種原因,穿旗袍的就越來越少了。但旗袍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民族服裝,是具有一定特點的。它線條簡練而優美,造型質朴而大方,比較適合婦女穿著,在國際上也有一些影響。近年來,我國的服裝設計者集思廣益,推陳出新,將傳統的旗袍式樣與現代女裝式樣揉合起來,使旗袍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政治的過分干預 二十世紀的後半葉,中國政治上的極左思潮極大地影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的標准下清除了所有存在「意識形態問題」的服飾,其中包括西洋的、封建的、奢華的艷麗的,甚至於性別特徵明顯的。最後剩下的只有中山裝、軍裝、學生裝了,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服飾最單調貧乏的一頁。
自民國以後,擁有時裝,特別是婦女時裝的出現。他是一種時髦的服裝。既和與節令,也符合時代潮流,時時變化。有很大的流動性,創造性。近代婦女穿著時裝是中國服裝史上一大轉折。不同於歷代那樣受嚴格的封建等級服制的限制,難於有大的變革,而民國以來帝制廢棄,封建限制逐漸消失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衣著,紋樣,色彩,加之經濟、文化的發展及時裝業的興勃時裝上的推陳處新,爭奪斗艷,造成服裝史上空前的繁榮景象。
或許現在服裝就是那隻涅般的鳳凰,世紀末的狂風烈火將使她鍛鑄一新,重現光輝。服飾,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不像飲食那樣出於維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樣出於防身之必需,而是一開始就是一種帶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創造。
第五章 現代
不可否認,剛剛過去的一個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服裝走向衰落與脫變的一個世紀;同時,這個世紀也是民族傳統服裝孕育新生能量的世紀。
一百年前,在北京宣武門南,達智橋胡同的松筠庵里,一個蓄著長辮,自穿袍的年輕人,用有力的行草寫下了中國近代上著名的「公車上書」,他就是康有為。他在上疏奏摺中稱:「……以數千年一統緩之中國衰衣博帶,長裙雅步而施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矣!」可見當時中國服飾的改革與政治改革一樣勢在必行。辛亥革命首義成功,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服制》法令,將歐式的燕尾服,圓筒帽列為中國大禮服,西服為小禮服,這是中國第一次以法令確立西式服裝在社會禮儀中的地位。從此,中國自上而下地開設接受西式服裝與服飾習慣。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蹉跎,負載著舊時代精神的民族傳統服飾形式逐漸消失,中國人的衣行為模式逐漸與西方趨同,最終「與國際接軌」。
於今日的國際環境之中,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首先在物質領域與其他發達國家趨勢向同一,經濟貿易的全球一體化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同質化,譬如都市的玻璃幕牆摩天大樓,家用電器、漢堡可樂、西裝、T恤、等。其次,物質生活的間接影響以及傳媒通訊的直接影響精神領域的同一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思維方式、文化觀念、審美情趣、甚至於語言表達都在朝著一個潛在的國際標准靠攏,服飾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就在這樣一個時期里,我們更不能忘記祖輩給我們留下的豐富而又寶貴的文化遺產。
從開始的樹葉獸皮到粗布麻衣再到綾羅綢緞,服飾的種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豐富。中國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創造出奇跡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