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滿族的簡介,要求:聚居地、風土人情、民族習慣、服裝、飲食習慣。字數不要太多。
滿族,全稱滿洲族,辛亥革命後被稱為滿人、滿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
聚居地: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岩、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2000年統計的滿族人口數為1,068萬。
旗裝
保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
頭飾
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
剪紙
滿族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就是掛箋,或稱掛錢。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不等的紙塊,中間髏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最早掛箋是祭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單數。傳聞自家宗族祖先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黑龍江寧安、海倫等地的剪紙藝術在全國藝壇上享有盛譽。
滿族補綉
滿族民間工藝。或稱「釘線」,主要流行於東北地區農村。以家織布和棉線為原料剪縫而成,黑白色為主調,間用他色。紋飾以榴開百子、吉慶有餘、葫蘆盤長、福壽長春、八寶等吉祥圖案為主,多配以較粗重的黑色邊飾,常綉於枕頂、荷包、幔帳、坐墊之上。
編輯本段舞蹈
概述
滿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戰斗風格。女真人的習俗,「以女年及笄,行歌於途。 《滿族舞蹈》 陳玉先 作品
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大金國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興起舞,並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別是在節慶宴會上,主客男女輪番起舞,節奏和諧,一人領唱,眾人皆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後,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東北的滿族人,經常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曾盛於北京,流傳到東北的「子弟書」始創於八旗子弟,為滿族人所喜愛的文藝形式。晚清以來,涌現出了許多滿族曲藝表演藝術家。馳名藝壇的有趙星垣、雙厚坪、金萬昌、謝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樹棠、榮劍塵、常寶馥、連闊如、侯寶林、關學增等。這些曲藝表演家,其表演藝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隆興舞
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傳統舞蹈。舞蹈的特點,多由狩獵、戰斗的動作演變而來。如隆興舞,要選一些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逢喜慶宴會,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一袖於額,後一袖為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勢復雜繁多,有打漁的姿勢,穿針、織網的資勢,歡慶的資勢,單奔馬,打獵姿勢;雙奔馬、出征的姿勢;大小盤龍、龍戲水的姿勢,怪蟒出洞,龍蠕動的姿勢。十八式,即十八個舞蹈動作。 滿族秧歌
秧歌舞
又稱「韃子秧歌」。多於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數人或數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長兩圓木,邊 擊邊對舞。常由三四人扮婦女,三四人扮參軍及扮持傘燈者,飾賣膏葯者為前導。以鑼鼓伴奏,「舞畢乃歌,歌畢乃舞」。是化妝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蹺之分。若兩秧歌隊於路相遇,即行抗肩禮互敬。
莽式舞
中國清代宮中宴會上表演的滿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領唱,眾人以「空齊」之聲相和,加強節奏,故也有人稱之為莽式空齊舞。舞蹈粗獷有力,動作幅度較大,多是騎士步,這與滿族先民尚武有關。
腰鈴舞
滿族民間舞蹈。由數名腰系銅鈴男子表演。表演時打著響板,扭動腰鈴,使板聲、鈴聲相和。源於滿族早期騎射生活。
慶隆舞
慶隆舞是在豐收年景和慶祝大典中進行的一種場面性舞蹈,是清朝宮廷舞蹈中最具滿族特點的舞蹈,留有民間舞蹈的深刻痕跡。慶隆舞喜起舞和揚烈舞,源於莽勢舞。乾隆年間命此名。用於宮廷內元旦、萬壽節、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舉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與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規模頗大,包括樂器伴奏多達百人。
大五魁舞
又稱「五魁舞」,是滿族民間一種慶賀舞蹈。源於滿族早期的狩獵生活,多於豐收、狩獵歸來時表演。該舞蹈由五人分別頭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擬獸的跑跳動作,歡快有趣。
單鼓腰鈴
單鼓腰鈴系藝人們口頭的稱呼,亦稱「打單鼓子 」或「耍腰鈴」。是一種腰纏許多小鈴,手持「單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滿族信仰薩滿教並尊奉「鷹神」、「蟒神」、「烏鴉神」等。逢年過節,祭祖之日先將「佛頭媽媽」請上神位,後由「查瑪」開始起舞,他們頭戴帽,身扎腰鈴,手持抓鼓邊跳神舞邊唱神歌。他們先在屋裡跳,然後到院外跳。祭祖內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願風調雨順,四是祈禱病除災消。
編輯本段滿族樂器
八角鼓 八角鼓形為八邊形,蒙蟒皮,七個邊每邊有銅環,另一個邊下拴一長穗,可彈、搓、搖,作為唱曲的伴奏樂器。
編輯本段滿戲
概述
滿族戲曲劇種。又名「八角鼓戲」。由滿族曲藝八角鼓發展而來。滿族先民在騎射漁獵之暇圍在篝火旁,邊說邊唱邊舞,並扣擊自製八角鼓相和,娛其情志,逐步形成說、唱、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清兵入關後,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鑼鼓等配合,吸收諸宮調、雜劇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劇。多演唱歷史和民間故事。
二弦
滿族彈撥樂器。木製,琴頭飾有龍首,弦軸左右各一,音箱為長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繪龍紋。清朝宮廷用於演奏宴樂。
三弦
滿族彈撥樂器。檀木質,方槽,琴頭雕大頂花,其尾端雕刻花紋,琴桿正面為指板,尾端護弦揭獸皮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撥弦,有彈、挑、分、掃、砸、搓兒等技巧。清宮廷中用於演奏宴樂,民間用於伴奏鼓書、單弦等。
編輯本段滿族民歌
滿族民歌內容豐富,較之漢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其歌詞語言通俗、活潑,其旋律質朴、簡明。農村中的滿族民歌這一特徵更為明顯。滿族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歌唱,活潑動情的小唱幾乎涉及到滿族整個人生禮俗,唱出了他們的願望和心聲。自降生聽《悠搖車》,稍大一些學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結婚的喜歌,出征的戰歌,圍獵的獵歌,以及豐收喜慶,歲時節日,祝福賀壽,凱旋慶功,悲歡離合都有歌,其音樂風格多彩多姿,但基調豪放,朗爽,即使表現哀婉情緒的音樂,也不失其剛健強勁的內質。 滿族民歌有搖籃曲、兒歌、情歌、勞動歌、風俗歌、山歌、小調、喜歌、戰歌、敘事歌等等,形式多樣,內容幾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其音樂也各有特色。18世紀中期,八旗子弟創作了一種新的鼓詞,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為「清音子弟書」。 搖籃曲,也稱「悠悠調」。在滿族中流傳最廣,幾乎每個滿族孩子都是在這種優揚、平穩的曲調中成長起來的。現在流傳的《搖籃曲》有滿語的,漢語的,最多還是滿、漢語兼有的。 勞動歌,滿族先民在漁獵時,常吹牛角或海螺為號,敲鑼打鼓,聲勢浩大。獵畢,就在野外歌舞歡宴,富有節奏的勞動號子發展成旋律流暢的勞動歌,容納了廣闊的生活場景。 山歌,滿族人用熱烈奔放的山歌,抒發其對家鄉和勞動的熱愛,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勞動歌。其中贊美富饒壯麗河山的山歌稱為「誇山調」,節奏自由強烈,曲調高昂開闊,情緒奔放,酣暢。《靠山調》、《爬山調》等曲調被八角鼓、單弦等曲藝廣泛吸收。 滿族風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親路上的「官吹」,鬧洞房時唱的喜歌「拉空齊」以及喪葬儀式中的哭喪調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動聽。滿族民歌在大部是五聲音階,結構簡明,旋律流暢,感情真摯。 在東北廣大農村流傳著豐富多彩的反映滿族人民勞動、祭祀、游戲、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兒歌。其中有漁民號子《跑南海》、山歌《開山調》、牧歌《溜響鞭》、《喜歌》等;反映愛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紅絨線》、《煙荷包》、《十二月》等;游戲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內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婦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棗顆棵》;兒歌有《乾草垛插金刀》、《風來咯》等。
編輯本段禮儀
滿族進入遼、沈以前,具有精於騎射的特長。7歲左右的兒童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女子執鞭不亞於男子。滿族的服飾,男子剃去周圍頭發,束辮和垂於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女子在頭頂盤髻,佩戴耳環,穿寬大的直統旗袍,足著高底花鞋。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曾有一個時期各地婦女穿旗袍甚為流行。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兩間正房,門向南開,外屋有灶,裡屋北、西、南3面有炕。 香餑餑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平時見長輩行「打千」禮,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婦女雙手扶膝下蹲。平輩親友相見,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禮。滿族以西為上,室內西炕不得隨便坐人和堆放雜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製品;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據說主是因為狗在滿族先人的長期漁獵生活中起到了幫手作用,人們不忍食其肉、用其皮,於是形成這個習俗。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於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只是在滿族聚居的偏僻鄉村中,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彙)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滿族是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創造的民族,為發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貢獻。
編輯本段滿族的禁忌
生活禁忌
滿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牆上有神龕,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準放空盤和空簸箕,因為祭祀時方盤裝肉、簸箕裝黃米面和炒黃豆面,空放是對神大不敬。同時,西炕也不準家人和客人坐。 滿族忌服狗皮,忌食狗肉[5]。這是滿族(女真)非常重要的習俗,對此有三種說法:一是義犬救罕王說,二是源於滿族先人的風俗說,三是圖騰崇拜說。
祭祀中的禁忌
滿族在院內東南樹索羅桿,不得污穢,不許在神桿下拴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動葷,不參加吊喪,不到有病人家問病,不得淫邪玩樂,總之一切不吉利骯臟的事都不得參與。祭祀日子還有十二禁忌:一忌意不誠篤,一忌儀度錯亂,一忌器物不潔,一忌生氣口角,一忌衣冠不整,一忌閑談外事,一忌喜笑無度,一忌長幼無序,一忌投犬頓器,一忌刀勺聲響,一忌內祭未畢,不潔出屋,一忌外祭未畢,不潔入屋。沈陽滿族在祭祀中還祭「神馬」,滿語稱「他合馬」。「神馬」拉車,不許女人坐。「神馬」死了,要埋葬,不許吃肉。「神馬」又稱「祖馬」,享受很高的禮遇。
滿族歷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絡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鈕祜祿氏。現代滿族的姓氏冠以漢字姓為:佟、關、馬、索、齊、富、那、郎。
『貳』 長春哪裡有賣旗袍的 網上購買的就不要說了 不好意思、沒有分、麻煩各位了。。
1.某些商場的個別品牌。我記得在各大商場女裝區都看見過旗袍。
2.婚紗定做店。我是在韋伯時代(重慶路)樓上的婚紗店定做的旗袍,本來計劃是婚紗和禮服各一套,後來又改主意了沒做婚紗,光做了旗袍——非常好看的,而且是量身定做。
3.北方市場。有很多做衣服的哦,旗袍什麼的都能做,逛的時候看到不少店都有做好的旗袍展示。
4.這個我不是很確定,在吉林省文化活動中心後面有好多出租演出服的,有很漂亮的旗袍,不過不知道人家肯不肯賣~~~
『叄』 長春哪裡賣旗袍好看又新潮
長百賣的旗袍都挺好看。有空的時候可以去轉一轉。
『肆』 請問長春哪裡有定做旗袍的店,樣子多 又便宜
結婚用嗎?不是結婚用的我不知道,如是結婚,推薦你去同志街上,老華聯對面(現在黃了),離西安大路挺進的地方,有3家婚紗定製店,有現成的,也可定製。價格不貴,中等的700左右。
『伍』 滿族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滿族人民的節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歷史記念意義。如最具民族傳統的頒金節,中秋節,二月二龍抬頭等。滿族人是特別注重禮節的民族。
頒金節
滿族節日最具民族傳統的是頒金節,即農歷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頒詔廢除女真舊名,定滿族為族名。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滿族命名紀念日。
春節
舊歷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首,停止勞作,合家同慶。家家門上貼對聯,按旗屬分別掛紅、黃、藍、白不同顏色的彩箋。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餃。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換上機關報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節
每年舊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於門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頸腕拴五色絲繩,穿綉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節
又稱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一天,又叫團圓節。入夜後,家家在庭院中沒供桌,供瓜果、月餅,至月到中天,家人團坐拜月賞月。
臘八
臘八為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要熬煮臘八粥。主要以黃米、江米、綠豆、紅棗等八種糧食乾果熬煮而成。
其它節日 其它節日還有二月二龍抬頭、清明節、中元節等。
風俗 滿族人的後月的是扁平的,這是滿族人的愛好。尤其是東北一省的滿族人,他們從扁平腦、袋為美。小孩生下來以後,媽媽們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頭,讓孩子仰睡。其實,我們漢族也有這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