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沐猴戴着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的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的成语是什么
沐猴而冠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详细释义
沐猴:猕猴 ;冠:戴帽子。本意: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应不像。
近义词
衣冠禽兽、沐猴衣冠、道貌岸然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指人面兽心的人。
示 例
《晋书·张载传》:“丰私家之积,此~尔,尚焉足道哉!” 语见《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 《汉·班固·汉书·卷四十五·伍被传第十五》:“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 ‘沐猴而冠’耳。”
相关故事
项羽据关中后,韩生献计于羽曰:“关中地势险要,有山河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业。”羽见秦 沐猴而冠-刘邦宫悉已烧残,又心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生窃曰:“人云楚人为猕猴戴帽,果然如此。”项羽闻知,便将之烹死。 亦作“沐猴冠冕”。《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亦作“沐猴衣冠”。《明·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 亦作“木猴而冠”。《明·沈采·千金记·第十三出》:“项王乃是‘木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 亦作“衣冠沐猴”。《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拂破我归山袖。” 沐猴:猕猴。 “沐猴而冠”。原指猕猴性急,不能若人戴冠著带。后讥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品格低下。或喻人徒具衣冠而毫无人性。或言人暴躁轻浮,不能成事,常用此语。
相关古文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集解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集解张晏曰:“沐猴,猕猴也。”○索隐言猕猴不任久著冠带,以喻楚人性躁暴。果然,言果如人言也。项王闻之,烹说者。◇集解楚汉春秋、杨子法言云说者是蔡生,汉书云是韩生。
『贰』 有没有人知道“沐猴西冠”这个成语的
词目: 沐猴而冠
发音: mù hóu ér guàn
释义: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这是一名“说者”说的,他是在表现对项羽的失望:“人们都说楚人是穿衣戴帽的猴子,(今天看来)果然如此。”项羽听说后大怒,把这名“说者”杀了。
『叁』 沐猴而冠,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说——戴着猕猴戴帽子。也就是讽刺——没有什么真本事,不过是徒有虚表。
『肆』 成语,猴子带着帽子是什么
沐猴而冠
释义:
沐猴:猕猴
;冠:戴帽子。本意: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不懂可追问,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伍』 看图猜成语猴子戴帽子是什么成语答案介绍
沐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mù hóu ér guàn ]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 处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例 句
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的穿着西洋礼服,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衣冠禽兽
『陆』 "沐猴而冠"是什么意思
沐猴而冠的意思是: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而冠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人们说楚人就是猴子穿衣戴帽,果然是这样。
【例子】他虽然穿着西装革履,不过是沐猴而冠,举止谈吐仍是粗俗不堪。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衣冠禽兽
【反义词】正人君子
(6)猕猴戴帽子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沐猴而冠的近义词
衣冠禽兽
【解释】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
既然是不孝顺的人,就是人们说的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例子】没想到他平日风度翩翩,原来竟是个无恶不作的衣冠禽兽。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2、沐猴而冠的反义词
正人君子
【解释】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出自】宋·宋祁、欧阳《旧唐书·崔胤传》:“胤所悦者阘茸下辈,所恶者正人君子。”
崔胤喜欢品格卑劣的人,讨厌的品行端正的人。
【示例】他起初冒充正人君子,可是无法继续维持那个假象。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讽刺人
『柒』 疯狂猜成语中一只猴子戴着帽子是什么意思
沐猴而冠 [ mù hóu ér guàn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mù hóu ér guàn ]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 处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捌』 沐猴而冠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沐猴而冠”的意思为: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
1、读音:mù hóu ér guàn
2、出处: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翻译: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
3、例句:袁世凯在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沐猴而冠,妄想登基做皇帝,结果在人民的声讨中,忧惧而死,遗臭万年。
4、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贬义词; 指人面兽心的人。
5、近义词:衣冠禽兽
(8)猕猴戴帽子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沐猴而冠”的近义词:衣冠禽兽
1、读音:yī guān qín shòu
2、表达意思:衣冠禽兽一词在辞海和成语词典等很多工具书中几乎都被解释为贬义。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释为衣冠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
3、出处:出自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翻译:既然是不孝敬父母的人,就是所谓的人面兽心的人,要那样的才女来由什么用呢?
4、例句:不赡养父母,还要将父母赶出家门,这种衣冠禽兽的做法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5、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玖』 疯狂猜成语一只猴子戴个官帽是什么
[mù hóu ér guàn]
沐猴而冠
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汉书·伍被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原为韩生讥讽项羽。
外文名
muhouerguan
别 名
襟裾马牛
成语释义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现代汉辞词典》第五版: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这里直接将“沐猴”解释为“猕猴”,并没有阐述原因,沐猴指猕猴。
【习贞注:见“禺“字。禺,(yù)象形,是一尊塑像的形象。小篆字形,象沐猴形。本义:兽名,一种猴。
禺,母猴属,头似鬼。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亦曰沐猴。——《说文》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山海经》。郭璞注:“禺似猕猴而长,赤目长尾。”】
近义词:衣冠禽兽、道貌岸然[1] 、沐猴衣冠
反义词:正人君子、仁人志士[1]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指人面兽心的人。
词目示例
《晋书·张载传》:“丰私家之积,此~尔,尚焉足道哉!”
亦作“沐猴冠冕”。《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亦作“沐猴衣冠”。《明·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
亦作“沐猴而冠”。《明·沈采·千金记·第十三出》:“项王乃是‘沐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
亦作“衣冠沐猴”。《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拂破我归山袖。”
“沐猴而冠”。原指猕猴性急,不能若人戴冠著带。后讥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品格低下。或喻人徒具衣冠而毫无人性。或言人暴躁轻浮,不能成事,常用此语。
语见《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
《汉·班固·汉书·卷四十五·伍被传第十五》:“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沐猴而冠’耳。”
历史典故
项羽据关中后,韩生献计于羽曰:“关中地势险要,有山河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业。”羽见宫悉已烧残,又心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生窃曰:“人云楚人为猕猴戴帽,果然如此。”项羽闻知,便将之烹死。
项羽性格,沽名钓誉,残忍野蛮,贪婪,目光短浅,由此也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原因。
『拾』 什么叫“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n
〖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沐猴而冠
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刘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羽也赶到了。原先各路将领曾互相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项羽因此很不乐意。他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连烧了几个月都没有熄灭。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备回到东方去。
《史记·项羽本纪》载,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衣绣夜行’(穿着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走),谁看得见!”
那人听了这句话,觉得项羽要作为一位英雄,实在不够,心里不免对他鄙视。于是在背后对人说:“人家说楚国人(指项羽)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果然不错!”不料给项羽知道了,立刻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煮死。
楚人管猕猴为“沐猴”。“沐猴而冠”,是说猕猴而戴上人的帽子,也就是说假充人样的野兽。这是一句骂人的话。《汉书·伍被传》也有此语:伍被曾在淮南王刘安手下做“淮南中郎”的官,刘安谋反,伍被多次谏劝,刘安不听,以轻蔑的口吻对伍被说:“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