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服是什么样子的衣服
汉服 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汉服的历史和发展非实物时期在有现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有人认为(注:无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援):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後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後期,由於*、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著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实物时期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徵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後,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 “剃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後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辛亥*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後,人们的思想趋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著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著汉服进行推广。汉服的特点和样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於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著。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服对中国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著汉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1.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著汉服。2. 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3.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後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4. 改鲜卑姓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馀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5. 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汉人结婚。孝文帝还率先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 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尽管遭到一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後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日本和服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刺绣等纺织品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李氏朝鲜礼服外套也称为唐衣,虽然两者已经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裤子,江户时期之後女服腰带逐渐增宽到比较大的尺度,腰带鼓节移到後背并发展出种种样式,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2. 汉服到底是什么样的服装
汉服 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非实物时期
在有现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有人认为(注:无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援):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後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著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实物时期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徵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後,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 “剃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後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後,人们的思想趋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著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著汉服进行推广。
汉服的特点和样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於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著。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服对中国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著汉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1.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著汉服。2. 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3.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後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4. 改鲜卑姓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馀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5. 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汉人结婚。孝文帝还率先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 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
尽管遭到一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後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刺绣等纺织品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李氏朝鲜礼服外套也称为唐衣,虽然两者已经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裤子,江户时期之後女服腰带逐渐增宽到比较大的尺度,腰带鼓节移到後背并发展出种种样式,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鲜半岛传统服饰韩国称�6�3�1�6(韩服),朝鲜(指北朝鲜)称�3�5�1�3�2�6
唐代时,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李氏朝鲜中期之後韩服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同汉服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仍一直保留较多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後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後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国王、王妃、文武官服饰即用明制(冕服、朝、祭服、补服等虽有变化,但大体保持明制,尤其冕服与文武官朝、祭服到朝鲜灭亡还大致还保留了明嘉靖八年服饰改制前的明朝样式)。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以交领类举例)的交领发展为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长衣带也是其明显特征。近年有改良韩服(又称生活韩服),一般以男服居多,在现今韩国比较常见,其与汉服距离更远。
汉服和网上文化
近年有许多年轻网友在网上结识,然後约定著汉服在公共场合见面。
近年来,以一部青年为主体,以网际网路为载体,出现了「恢复汉服」运动。并一起了很大反响和争议。正以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问题:
汉民族服装尽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但其基本民族特徵则并未改变,只有各朝流行时尚花色品种习惯穿法的不同。
各民族的民族传统服装都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这正是民族性与传统性的体现。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汉族服装又是汉族的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汉服,有利於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於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现代恢复汉服十分必要。可在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盛大庆典、婚礼、寿辰、丧礼以及休闲时穿著汉服的礼服和常服。
马褂、旗袍是满装的改良及其延续,跟汉族传统民族服装差别较大,无法代表汉族传统文化。
马褂、旗袍和汉服都是中国的民族服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汉服运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禁止出现辱骂、贬低其他兄弟民族的言语和行动,汉服是56个民族服饰大家庭中的一员。
交领右衽为主流,间或有盘领、翻领、对领、对襟款式。上衣下裳,深衣制。隐扣系带,很少使用明装的扣子,基本都是以带子来固定的,即使有扣子,或藏于不可见处,或藏于较少被人看到的地方。汉服中,纯黑、纯白有特殊含义,不可随便以全黑或全白装束示人。
常被汉服复兴者们穿着的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到隋唐基本绝迹,到明朝已属于“古装” 。
●直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后来衍生出多种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学习于此款。
●高腰襦裙:隋唐女子流行时装,同期流行的贵族钗钿大礼衣,就是现在日本和服十二单的鼻祖。同时,高腰襦裙的款式,对韩国朝鲜服饰也有深远的影响。日本和服在唐朝基本定型。
●襦裙:作为女子服装,她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圆领袍衫:自唐起,基本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穿着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圆领的。并且明朝时期,韩国李氏王朝的朝服几乎就是照搬明朝。韩国的韩服就是在明朝最终定型的。
●褙子:宋明时期的流行时装,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缝处基本镶花边,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朱子深衣:即,将传统的上衣下裳分开剪裁,但缝合成一个整体名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为学者所服。
●玄端:中国式燕尾服,传统大礼服。
3. 汉服都有哪些种类和样式
常被汉服复兴者们穿着的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 曲裾 流行于秦汉时期,到隋唐基本绝迹,到明朝已属于“古装” □ 直裾 流行于秦汉时期,后来衍生出多种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学习于此款 □ 襦裙 作为女子服装,她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 褙子 宋明时期的流行时装,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缝处基本镶花边,明朝流行小袖褙□ 玄端 □ 玄端 中国式燕尾服,传统大礼服 □ 高腰襦裙 隋唐女子流行时装,同期流行的贵族钗钿大礼衣,就是现在日本和服十二单的鼻祖。同时,高腰襦裙的款式,对韩国朝鲜服饰也有深远 □ 圆领袍衫 自唐起,基本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穿着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圆领的。并且明朝时期,韩国李氏王朝的朝服几乎就是照搬明朝的影响 □ 朱子深衣 将传统的上衣下裳分开剪裁,但缝合成一个整体名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为学者所服。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4. 女子汉服的款式及分类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
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动,飘逸灵动。而交领有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汉服的裁剪方法一直采用平面裁剪。没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所以无论是秦汉的大袖衣还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长远远长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不同时期,也有袖肥窄小的,便于劳动。
5. 汉服的样子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脉,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6. 汉服(女)的种类要附图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说起来的话不是一个网络知道的版面能回答的。
以下仅仅是比较常见的,如果足下感兴趣可以关注网络汉服吧或网络汉服文化吧
男装:直裾、男式曲裾、男式襦裙、圆领袍衫、朱子深衣、玄端、襕衫、短褐、直裰、飞鱼服等等;
女装:曲裾(三绕曲裾、双绕曲裾、短曲裾)、襦裙(齐腰襦裙、齐胸襦裙、高腰襦裙、对襟襦裙)、半臂(交领半臂、坦领半臂、对襟半臂)、袄裙、褙子、女式直裾、大袖衫等等
7. 谁给我详细介绍一下女式汉服
古代汉服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汉服文化而言的,众所周知,古代汉服文化在清代因为统治者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而中断了300多年,直到21世纪才重新复兴。古代汉服文化是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汉服文化绵延3000多年,直到明代从未断层。古代汉服文化是有着辉煌的历史,对日韩越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服饰文化都有着深远影响。 古老的汉服文化,绚丽多彩。
编辑本段历代汉服文化特点
”古时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其制,详见《礼记·深衣》。最要者为“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云:“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编辑本段古代汉服文化的根
汉服文化的有根吗,答案是肯定的,汉服文化的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汉服得以发展的土壤,传说汉服是由黄帝创立的,历史上关于汉服的神话故事很多,汉服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她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汉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传统
编辑本段古代汉服文化的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编辑本段现代汉服文化与古代汉服文化的异同
现代汉服文化是在汉服复兴运动中形成的新文化,她不分朝代,既有汉代的曲裾也有明代的霞帔等,可以说现代汉服文化比古代汉服文化更加的灵活与多样,古代汉服文化有朝代特点,而现代汉服文化具有包容特点,兼容并包
编辑本段影响日韩的汉服文化
汉服起源于中国,传播到东亚各地,对东亚各国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韩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汉代汉服开始传入韩国,韩国就开始受到汉服文化的影响,而日本最迟在唐代才受到汉服文化的影响,至今两国的传统服饰仍带有浓郁的汉服文化元素在里面。和服主要模仿汉服中的深衣,至今日本仍将和服称“吴服”,意思就是指从中国吴地传来的衣服。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比汉服更宽大;和服的线条都是直线形的,袖子也是方方直直的,汉服不仅袖子是圆形,整个线条,尤其是衣服的摆,还有袄,裳都是上窄下宽线条;总之确切地说,是和服起源于汉服,但后期的发展,已经明显不是汉服了。韩服与日本和服有所不同,它所模仿的是汉服中的襦裙,但也有变化,即朝鲜服装的裙子束得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8. 汉服是什么样的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9. 真正的汉服长什么样呢
汉服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大家都会回答是什么唐代齐胸、宋代褙子、明代袄裙、秦汉曲裾、魏晋晋儒等。这些回答都没错,这些回答也没有什么毛病。但是我想说的是,汉服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个人觉得,华夏儿女熟知,国人的正视,日常的所见,才是汉服该有的样子。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起到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千百年来对文化、实用、伦理、道德的一种探索和追求,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10. 描述女子穿汉服的样子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著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汉服,一直被视为华夏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锦衣华裳,天机云锦,在朝代的更替中翩翩起舞。
它飘逸灵动,衣袂翻飞,长风玉立间,才是女神姿态。
当你读到「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步裔裔兮曜殿堂,婉若游龙乘云翔。」
「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
你必会沉醉於它的璀璨华美。
那古老的曲裾,朴素的直裾,娇俏的襦裙,每一种款式,都曾风光过、浪漫过,惊艳了岁月。
从形制上看,汉服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和「襦裙」制(襦,就是短衣)。
深衣就是指上下连在一起的汉服,又有曲裾深衣,直裾深衣,直缀深衣和圆领衫袍几种款式。
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著别样的风韵。不论是下摆宽敞的曲裾,还是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都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
像《汉武大帝》《大汉天子》《美人心计》等影视剧,基本都是曲裾。
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後方。
圆领袍衫出现很早,但真正流行起来是在隋唐时期,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可谓是经久不衰。
襦裙从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从战国到明朝的两千多年间,它的长短宽窄有些变化,但是其基本形制并没有变化。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等。
到明朝时期,袄裙很盛行,最後甚至替代了襦裙。
其实袄裙是齐腰襦裙的一种。
襦裙可以单襦穿著,也可内辅以诃子、抹胸等。外衣可以选择半臂、褙子、比甲、袖衫等。
汉服,它不仅形制多样,更是浓缩了华夏大地,最古老的文明。
那上衣下裳,代表天地阴阳;那圆袖交领,代表天圆地方;那中缝垂带,代表人道正直。
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汉服是多少女孩一个美丽的梦。
想要穿上汉服,衣带飘飘,做一回温柔娴静的女神。
汉服,它是璀璨华美的,但同时,它也是寂寞的。
它深藏於岁月的尘埃之下,晨钟暮鼓,静守流年。
在千年的时光中,我只能隔著漫漫的岁月,想你绝代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