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是否正确
医务人员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识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但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态度、处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征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
3、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开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诊疗活动时要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应当按照标准防护和加强防护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
1、个人防护用品通用准则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3)进行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4)当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所有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在使用后仔细弃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资源有限无法获得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则使用可再利用的装备(如布料的隔离衣或防护服),每次用完后正确消毒。在摘脱及抛弃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后,总是立即执行手卫生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个人防护用品应该包括保护躯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装置。
(1)一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预检分诊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从事一般性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患者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区患者病房从事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3)三级防护:适用于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区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卫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前。
b.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2)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或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应洗手。
(3)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4)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后。
洗手方法: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执行。
手消毒剂: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过敏人群可选用其他手消毒剂;针对某些对乙醇不敏感的肠道病毒感染时,应选择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剂,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项: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4、面部防护
进行有可能造成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飞溅或喷出的操作时,应佩戴面部防护装置,包括外科口罩和护眼装置(面罩,护目镜),以保护眼结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的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可能会有分泌物喷出,应佩戴护眼装置。注意普通的眼镜不能用于防止液体溅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护。
5、安全注射与防针被刺
操作结束后处理针头、手术刀和其他锐器或设备时防止被刺伤或者划伤,锐器放置在硬质材料的锐器盒中,容器应放置在靠近操作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
『贰』 接触危重病人需要带手套吗
1、人体皮肤存在大量的细菌,分为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两类,致病菌又分为暂存菌和常住菌,暂存菌君存在于皮肤的表面褶皱处和指甲下,常住菌大多深藏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处。
手臂上的细菌清除主要是通过洗刷冲洗或浸泡的方法基本可以全部去除暂存菌,而常住菌因其存在部位较深只能消除50%,尚需皮肤消毒液擦拭浸泡后才可去除百分之98%,为了患者的安全,彻底达到无菌,所以手术操作时应带无菌手套。
『叁』 医用手套的作用是什么
外科医用手套主要作用就是灭菌:无菌一次性使用。主要用于无菌程度要求较高的操作如手术操作、分娩、中央导管置管、全胃肠外营养液配制等。
清洁检查手套:清洁非无菌,一次性使用。用于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体液明显污染的物品时使用。
家政手套:清洁可重复使用。主要用于不直接接触人体的情况下,环境物表的清洁均可使用家政手套。
二、医用手套使用要求
1、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医用手套;
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医用手套;
4、一次性医用手套应一次性使用,使用后随即丢弃。
三、医用手套使用注意事项
1、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医用手套。
2、操作完成后脱去医用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医用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操作时发现医用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4、戴无菌医用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肆』 护士用的是什么手套
一般医用手套有两种:1,塑料薄膜手套,用于更换病人用品时。2,橡胶手套,用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操作时,手术时也是使用这种。这两种手套都是一次性的手套,使用一次就需要当医疗垃圾集中处理
『伍』 医务人员常用的防护用品
1、外科手术服
是指在手术室内穿着的专门设计的服装。
能防止水、血液、酒精等液体的渗透,具有4级以上的疏水性,以免沾污衣服和人体。避免在手术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等将携带的病毒传染给医务人员。
2、隔离衣
是指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家属探视病人等场合下穿戴的服装。
对细菌和病毒的阻隔。对细菌的阻隔主要是防止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向病人的手术创面的接触性传播(和反向传播)。对病毒的阻隔主要是防止医护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时,其中携带的病毒引起医患之间交叉感染。
3、化学防护服
化学防护服是在处理有危险性的医用化学物品时,为保护自身免遭化学危险品或腐蚀性物质的侵害而穿着的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除了要求服装材料抗化学腐蚀外,对密封性和服装的缝型结构都有更严格的要求。
4、电磁辐射防护服
电磁辐射防护服是通过在织物材料中植入极细的导电纤维,使得防护服不产生静电、能够屏蔽掉100kHz~300GHz范围内电磁波的防护服装。主要用于医院内电子医疗设备系统的操作人群。
5、核及射线防护服
用于核放射环境(小剂量、大范围的电离辐射,主要以α、β射线为主),防止放射性气溶胶和粉尘对人体的侵害。它具有防护放射性气溶胶,防护150种以上有毒和腐蚀气体、液体和固体,防护潜在的放射性微粒和液体侵入身体,100%阻挡0.2μm以上的干燥微粒等功能。
6、医用口罩
多采用一层或者多层非织造布复合制作而成,主要生产工艺包括熔喷、纺粘、热风或者针刺等,具有抵抗液体、过滤颗粒物和细菌等效用,是一种医疗防护用纺织品。
『陆』 医护人员接触HIV病毒物质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戴手套 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以及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都应戴手套。当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都应戴手套。当进行静脉切开、内镜检查、侵袭性诊治、牙科治疗、尸体料理时必须戴手套。在接触每位患者后都应换手套。手套发生撕裂、刺破等破损时应更换。
戴口罩或防护眼镜 一般接触患者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当处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特别在进行气管内插管、支气管镜及镜检查或手术时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均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穿隔离衣和围裙 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均应穿隔离衣和围裙。
双手及皮肤破损的防护 操作者双手有皮肤损伤时应用防水绷带包扎后戴手套操作。在检查患者和每次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和污染后的物品后都要洗手,即使当时戴手套亦应该在流水下或肥皂水冲洗。必要时应在洗手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锐器的处理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回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采血时要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
物品和环境的消毒处理 (1)原则: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为保证消毒效果,器具必须用热水和清洁剂洗干净后再消毒。所有符合消毒规范的消毒程序都足以杀灭HIV、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2)具体作法:温度计及其盛器应放在病床边。每次使用后可放入加入70%~75%乙醇溶液的盛器内,并加盖。分泌物、排泄物和医用敷料、病理废物等污物应放入结实的一次性袋内,如袋外有污染物时需再加套一层,直接焚化处理或在消毒后处理。污染被服应置于污衣袋或塑料袋内,并将“隔离”二字标上,尽量高压消毒。如污染严重,高压消毒后弃去。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外环境,应用次氯酸钠(1∶10)稀释,即有效氯约(500 mg/L)消毒。
『柒』 疫情期间门卫需要带什么样的手套
一次性医用手套,有条件的还要穿防护服。
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是减少接触感染风险的有效手段。病毒和细菌无处不在,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接触传播的特性,注意手卫生、戴好一次性医用手套。
『捌』 进入新冠疑似患者房间,需要带手套吗
为了安全 要, ,,,
『玖』 密切接触者转运时工作人员应做好哪些防护
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医疗操作可能传播的风险,做好个人防护、手卫生、病区管理、环境通风、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最大可能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建立隔离转运车辆储备调度方案,每个县(区)原则上确定10辆大巴车,做好转运车辆改造计划;每辆车配2—3名司机,纳入转运人员名单,做好培训演练,发生疫情后优先检测,确保及时上岗。
相关措施
1、戴口罩
从事诊疗活动期间均应戴医用口罩,要定期更换。
2、在预诊分诊处的防护
医务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
3、在发热门诊、呼吸科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和隔离病房的防护
日常诊疗活动和查房时:穿工作服、一次性隔离衣,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
采集呼吸道样本时:戴防护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加戴乳胶手套;
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气道护理和吸痰等可能发生气溶胶或喷溅操作时: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乳胶手套,穿医用防护服(可加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必要时戴呼吸头罩。
4、严格按照穿脱流程穿脱装备
禁止穿着个人防护装备离开污染区,以避免各个分区的交叉感染。
5、诊疗期间防护
给患者及陪同家属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保持一定距离。做好诊室的有效通风。
『拾』 疫情期间配带什么手套
最好是一次性的手套 最好是一次性的手套 最好是一次性的手套 最好是一次性的手套 最好是一次性的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