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师有
造园时代:造园术(Garden Craft)、造园(Garden Making)、园林设计(Garden Design)、造园艺术(Garden Art)
欧美国家在18世纪中叶以前手工业时期,只有供皇帝使用的猎苑(Hunting Park)(相当于中国周文王之囿)、皇家营苑、王子或贵族的城堡园林、贵族的别墅(Villa),园林、寺庙园林、富裕阶层的私园。其中,猎苑和寺庙的圣林是自然的或半自然的。其余都是人工建造的。因此,园林必须是人工建造的。欧洲18世纪以前的自然风景不能称为garden,只能称为park。这个park与后来的urban park,publicpark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人工建造的,而前者是自然的。当时的人造园林有下列许多类型:
(1)果园(fruit Garden)、厨园(Kitchen Garden)、药草园~Herb Garden),这一类园林,是园艺学科的园林,以果品、蔬菜、药草等实用功能为主,不能列入园林艺术范畴。
(2)绿色雕塑园(Topiau:Garden):迷园(Maze、Labyrinth)、结纹园(Knot Garden)、花坛园(Parterre)(主要是把许多knot Garden和许多Carpet bed毛毡花坛组成一个中轴对称的花坛群),这类园林的布局造景都是中轴对称的,可算是一种几何式美术作品。
(3)阶地露坛式园林(Terraee Garden):是意大利山坡较大型的园林,是建造在山坡梯形台阶地上的几何式园林,这类园林,可列入园林艺术类型。
(4)平地几何式园林(Flate Geometrit:Garden):法国、巴黎郊区由勒.纳特亥(Le Notre)设计的“凡尔赛营苑“(Versailles),是这一类大型园林艺术的“典范“,是西方几何式园林艺术的顶峰。
这个时期的园林中,第一类是实用园林,没有什么艺术设计,都是由园丁或园主人自行安排建造的,是小型的。第二类是中型的,有美术没计,中轴对称,有的场合也配上水池、喷泉、雕塑或花架、亭、榭。一般布置在别墅、住宅建筑物外围,花园不是主体而是配体,是美术创作,但不是艺术创作。第三类是大型主题园林,包括阶地露坛式园林与平地几何式园林像凡尔赛宫苑,面积近万亩(约666hm2),是西方园林艺术的代表。当时的园林设计、施工、管理也没有专业的分工,都是由一个园丁(gardener)完成的。凡尔赛宫苑面积虽近万亩,但人工建造部分,不超过4000亩(约266hm2),中国完全由人工建造的圆明园,也不过5000亩(约333hm2)。由于面积不大,所以,即使没有生态学知识,也还可以应付。而且,当时西方的生态学还没有问世。
总之,那个时期的园林,除少数主题园林以外,大多数只是建筑的延伸和扩大部分,是室外的绿色建筑。西方的几何式整形园林与中国的自然式山水派园林是完全对立的。由于大城市还没有出现,所以也根本没有供城市居民共同享用的"公园"(public garden,urban garden)。法国的凡尔赛宫苑的主要规划师勒.纳特亥起初师从宫廷画师,后来又跟随父亲(宫廷园丁)在宫廷中从事园艺师助手的工作,所以有机会多年在宫廷中学习园艺和造园工作。他当时被称为:"王者之造园师和造园师之王"(the gardener of kings and king of gardeners)。当时,即使像勒·纳特亥这样的造园大师也没有从事几万亩以上的城市大公园、田园城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或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的机会。
1.2风景造园时期(Landscape Gardening)
18世纪中叶,欧洲发生工业革命,接着出现了城市化,城市居民厌倦了那种精雕细刻、修剪整形、中轴对称、了无生趣、费工费钱的几何式园林。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充满生趣的自然山水式园林,通过乾隆的画师、法国传教士王致诚传入欧洲,震动了整个欧洲园林界,以致英国的整形几何式园林在18世纪后期几乎完全消失。
(1)赖普敦(Humphrey Repton)(?-1818年)与风景造园学(Landscape Gardening) 赖普敦是英国第一位造园家,他提出了"风景造园学"(Landscape Gardening)和"风景造园师"的专门名词。他曾说:"只有把风景画家和园丁(花匠)两者的才能合二为一,才能获得园林艺术的圆满成就。"
(2)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The English Landscape School)的产生
肯特(William Kent)是早期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家,他抛弃了几何式园林,代之以自然风景式园林。他说:"大自然是厌恶直线的",他把前人遗留下来的通直的林荫大道,全部破坏,并采用中国"曲径通幽处"的方法加以改造。他的学生勃朗(L Brown)(1715-1783年)在英国也非常有名,勃朗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意大利几何式园林,全部改造为"自然风景式园林",人们都称他为"万能的勃朗"。勃朗的继承人赖普敦于1806年在著作中写道:"那些用栏杆围起来的石头平台,壮丽的石级、拱门和人造的山洞,高耸的修剪树墙,壁龛和后退部分,处处装饰着雕像,……那种意大利几何式园林,……什么雪泥鸿爪,什么断垣废址,都已荡然无存!"(遗憾的是,这些在18世纪末期,已经被英国风景园林家毁掉的几何式园林,现在又被我们的某些现代园林师拷贝过来,充作后现代派园林来兜售)英国的浪漫主义自然风景式园林便由此产生了。虽然后来受到过另外一些造园家的反对,不过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已经经过历史的长期考验,必将繁荣不衰。
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是,欧洲在18世纪以前,风靡了几世纪的儿何式园林是欧洲造园大师受到中国自然山水派园林的震撼以后,由他们自己亲手将原有几何式 园林加以抛弃或改造的。
2 在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以后,西方园林学科的发展
2.1奥姆斯特德与Landscape Architecture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环境规划设计学院劳莱教授(Prof.M.Laurie)在其著作《An Intrne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写道:"一提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L.A.)这个专业术语,便是一个费解的难题,专业工作者常常因为他们的现代专业观念被社会误解而苦恼。因而还常常用风景造园(Landscape Gardening)来解释,但是又经常用总体(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和环境规划(Environmental Planning)等术语去阐明L. A.这一术语的广泛含义和工作深度。"这个费解的术语: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美国风景园林师之父奥姆斯特德(F.L Olmsted)在1858年创造出来的新术语。奥姆斯特德是办农场和从事土木工程技术工作的,并未受过L A“的专业训练。他本人设汁过华盛顿特区市中心及市中心的国家首都公园、纽约中央公园、波士顿墓园、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校园,:他设计过城市公园、个人私园、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网规划、用地规划、居住区规划和面积超过3000km2的约瑟米蒂(Yosemlte National Park)国家天然公园(相当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波士顿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设计。他把所有他从事过的性质很不相同的工作统统称之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所以劳莱教授说:"无怪乎人们对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到底是干什么的?在思想上引起了混乱。"
2.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与Landscape Architecture
美国是世界上工业化发展最快的国家,早在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他虽然是在纽约宣誓就职的,但他深感美国的特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费城 等,早已不适宜作为居民理想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因此他抛弃了纽约和费城,而另建华盛顿特区作为首都(当今中国现代化理想城市的建设者,正在热衷 于抄袭摩天大楼集中的香港模式,而香港模式又不过只是过时的纽约模式的拷贝)。并于1801年,将首都从费城迁往华盛顿特区。
1945年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核污染危害波及全球。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新的学科、新职业,就是在上述人类环境危机不断严重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当时,世界各发达国家的Landscape Architects们多次集会,酝酿针对L.A.这一新的学科,成立一个国际同行联合会,以促进这一新学科的发展。最后终于在1948年9月,在英国剑桥召开了这个国际学术团体的成立大会,将这个国际组织定名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f Landscape Architects"(缩写为"IFLA")。章程规定,这是一个非政治性的、非营利性的国际学术团体。迄今,该联合会已有50多个国家的学术团体参加,总会没在法国巴黎,下设三个分会。IFLA只吸收代表一个国家的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参加并作为理事。如果这个国家的学会不参加团体会员,则由IFLA选一位该国有成就的学者作为个人理事。由于某些原因,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尚未能加入IFLA,所以笔者从1983年至今,一直是IFLA总会的个人理事。
对于20世纪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学科和职业,IFLA在其章程的宗旨中是这样阐述的:"鉴于世界各国人民的长远健康、幸福和欢乐,是要建立在人们与他 们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和明智地利用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又由于那些增长的人口,加之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能力,导致了人们在社会上、经济上和物质上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由于为了满足那些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不致恶化环境和浪费资源,这就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自然界的演化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相密切联系的专门知识,专门技能和专门经验。这些专门的合格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我们已在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专业的实践工作中找到了。"这就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学科和专业的现代概念。
2.3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与Landscape Planning
1986年3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举办的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World Conference。n Ecation For Landscape Planning)明确阐述了关于Landscape Planning学科的含义:"这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其重点领域关系到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大地生态、城镇和大都会的 景观。" 这个国际大型学术会议,是由联合国自然与自然资源联合会(IUCN),EXXON教育基金会和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大会邀请了26个国家88名国际著名学者参加讨论,其中特邀了19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笔者也是其中之一。笔者接到大会寄来的邀请信中明确地阐述了关于Landscape Planning学科的含义。这次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在论文报告中,还选拔出2名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典范,笔者是其中之一。根据这次大会阐述的Landscape Planning的含义,笔者把它意译为"大地规划",认为它是这个行业的具体工作,而且这一学科的最现代观念已经扩展到"地球表层规划"了。所以在18世纪,人们把Landscape Planning泽作"景观规划"是可以的,但到了21世纪,还是那样翻译的话,就不确切了,与国际学术界就很难接轨了。
3 在欧洲工业革命以前,中国造园艺术的发展
3.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古典哲学是人类文化的典范
国际大地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的第一任会长和终生名誉会长英国杰列科爵士(SirG.A Jellicoe)曾经在1985/861FLA年报发表论文《伊甸园的探索》(1985~1986的IFLA年报发表的沦文)中说:·关于园林甚至大地(Landscape)的文化,全世界都是建立在以下三大文化主流的基础之上的。第一是中国,第二 是西亚,第三是希腊。特别是中国,她的这种特有文化,是从她自己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后来传到日本。到了18世纪中叶,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时正是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化开始蔓延的时期)杰列科又说:"这是一种艺术,它是在如下“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一种艺术,那就是:“人只是大自然有机组成部分中的一部分(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是和大自然自身一样,在没有达到他的极限之前,他作为大自然从属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这种中国哲学会使“人与自然“ 两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保持一种非常平静与安定的状态。还有真正令人激动的是大自然的奇景,例如,扑面而来的暴风骤雨,随风起舞的树木,轰隆泻落的飞瀑,它们使我们平静的生命之流,激起了阵阵波澜。又如中国文人在园林中种植芭蕉,是为了倾听雨打芭蕉的曲调。在中国或口本茶庭中产生的这种对自然美的敏悟,是西方人所不能领悟的。"
3.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国都中心建设大园林的国家
全世界的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以外,从埃及、巴比伦、希腊、印度到罗马帝国,在城市中心,一般都是没有园林的,城市的皇宫和民居也很少树木和园林。现在我 们见到的意大利威尼斯,实际上是一座建筑密集的石头城,城市中的圣·马可(SL Mark“s Square)广场,全是石材铺装的地面,没有草地,也没有树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威奇欧广场(Palazzo Vecehio)、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都只有雕塑、喷泉,而没有树木和花草。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大广场,也是一棵树也没有的花岗石铺装场地。(遗憾的是当今最理想的花园城市--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在国家高等法院前依然移植了一个圣·彼得广场,这种新瓶装旧酒的习惯思想,是多么的顽固啊!)。这些广场都是城市热岛效应的热源,会恶化舒适的城市小气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至少在公元前100多年)在城市中,或城市中心建设大型园林的国家。当今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正在向中国学习;但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却正在风靡一种喷水、雕塑的花岗石广场,一棵大树也没有,使城市变成热岛,并把这种古老落后的设计标榜为现代化新思潮。
中国历代皇城中心,建有大型自然山水园林,仍然保留至今的,便是元大都大内的西苑,即西方所称的海宫。西苑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北海和中海,面积近2000亩 (约133hm2),水面名为太液池,池中小山名为蓬莱山,上建广寒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在此朝见蒙古族皇帝,他把这座海官惊叹为神仙宫阙。
元大都宫城内除了西苑,另外在大内之北,尚有御苑,西苑之西还有前苑、后苑,园林面积达到宫城内总用地面积的近40%。到了1420年,明朝在北京建成紫禁 城,并修建皇城。把元大都的西苑向南扩建了南海,成为三海",总面积近3000亩(约200hm2),约为紫禁城面积的2倍。中国历代都城中心园林面积大大超过广场用地,这是一种进步现象。西方在城市化以后,都仿照中国在大都市中心建设大园林。例如美国纽约曼哈顿建了5000亩(约333hm2)中央公园,华盛顿D.C.建了36000余亩(约2400hm2)首都公园。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建了近20 000亩(约1333hm2)园林。
3.3中国的杭州与西湖是全世界最早、最美的园林城市(Garden City)
园林城市(Garden City)是令人类人居环境(ekistics)的最高理想。Garden City这个名词,是由西方人提出来的。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名词?是因为他们没有Garden City。如果世界上别的国家也没有Garden City,那么也造不出这么一个新名词来。12世纪,全世界没有第2个国家有像中国南宋的都城杭州(临安)与西湖大园 林互相环抱而构成世界上最早、最美、也是全世界惟一的Garden City,被马可·波罗称赞为"最美丽华贵之城"。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家达·芬奇本人虽未到过杭州与西湖,但看到《马可波罗游汜》中,在对杭州与西湖的浪漫色彩的描述,所以提出了Garden City的构想:家家户户都要有具有灌溉设备的花园。18世纪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提出了一个要把首都建成"一个由许多园林组成的城市,或一个建造在自然风景胜地中的城市"的风景园林城市的理想以后,依据他的提议而建成的华盛顿特区的市中心就有一个大花园。
到了19世纪,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又提出了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Garden City的新内容。根据19世纪以前西方提出的对Garden City的概念,公元9世纪,唐朝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期(公元822-824年).杭州就已经完全符合Garden City的要求了。
到了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西湖东南凤凰山、大内筑成、周九里。就是国都临安的紫禁城--南宋皇朝的政治中心。当时的国都已经开始疏散人口,置有16个卫星城镇,临安都城南襟钱江,北枕西湖;水路司由钱江直通灵隐。西湖的面积为8600余亩,约为5.68平方公里。湖中大岛孤山以及苏堤白堤,和湖中筑岛点景.有三潭印月、小瀛州、湖心亭等,把西湖分割为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与小南湖五处。湖中三岛与战国时期蓬莱三岛相呼应,继承了秦汉以来帝皇神仙宫苑皇家园林艺术的传统。南宋时期杭州"西湖十景",是全世界园林城市造景布局,静态空间布局与动态序列布局综合而构成一个环拱湖心的园林布局艺术系统。
这种西湖十景的"空间与序列的布局艺术园林系统",不但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发源地,也是全世界花园城市空间与序列布局园林艺术系统的首创与典范。对于她 的艺术成就,明代有一位日本使领馆驻杭州官员,题杭州西湖图诗篇如下:"初见此图,不信人间有此湖;到了此湖,犹觉此图欠工夫!"(大意)。
3.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大自然““为原型进行园林创作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设计,不但埃及、巴比伦、希腊是整形几何式的,中国也不例外是整形几何式的。中国元、明、清时代帝皇神仙宫苑遗留下来的北海三神山仙岛.如北海琼华岛、团城,圆明园的蓬岛瑶台、颐和园龙皇庙,其建筑和种植也都是中轴对称的。但是中国早在公兀前138年的汉武帝时期,茂陵富人袁广汉的私园已经采用了自然山水派园林艺术手法了,关于他的园林细节,下文还要描述。这种"自然山水派"园林,正是全世界进入高度城市化的现代大都会的城市居民所渴望而梦寐以求的。
3.5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造园““这个行业、专业和学科的国家
罗马帝国到公元117年,达到全盛时期,哈德良大帝才开始在城市郊区修建了哈德良山庄。到了中世纪,意大利许多城市郊区的修道院才开始种树栽花,不过是极小的,以实用为主的药草园和厨园。欧洲一直要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在城市郊区出现许多山地别墅园林,称为"台地园林"(Terrace Garden),几何式的。那已经是14~16世纪了。欧洲的真正园林艺术,是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以后便进入法国勒·诺特亥平面几何式园林。但是,中国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已经建造方圆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种植异果名卉,养百兽的"上林苑““了。
当时的茂陵富商袁广汉,也已经建造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构石为山,高十余丈,激流水其中,养珍禽异兽,种奇树异花的自然式园林了。这是在公元前138年的事,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自然式园林。这个私家花园的规模比起比它晚250多年的罗马帝国的皇家哈德良山庄的园林规模要宏伟得多。所以说,当时中国社会上没有这种造园的职业是不可能的,中国造园行业的出现,要比欧洲早1400余年。
现在全世界留存下来的两部最早的造园艺术系统理论著作:《作庭记》(作者或系日本11世纪末年的桔俊纲)和中国明代汁成著《园冶》(书成于公元1634年)。但通观11世纪末年,日本《作庭记》内容,其造园艺术理沦,显然是从中国汉、唐以来的造园艺术理论中继承下来的。
4 各国对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涵义的理解
由于政治、经济、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对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也会有不同的涵义。
1858年,美国奥姆斯特德和建筑师Vaux在他们共同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总图上,签上了Land。。ape Ar-chitecture的名称。到了1899年,美国首先成立了The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缩写为ASLA)。1900年,哈佛大学就设置了Landseape Architecture这一门课程。7年以后,哈佛大学的城市设计课程,是从Landscape Architecture课程中分立出来的。所以地球表层规划学科比城市设计学科更为宏观,内涵更为广阔。而城市设计学科要比建筑学更为宏观,内涵更为广阔。哈佛设置建筑系的年代虽早,但学科的性质,并不能因设置年代早晚来改变它的内涵。
我国有些人提出了"大建筑学"和广义建筑学的观点,建筑学是不可以包涵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规划的。这种学术观点是不能与国际接轨的。当代国际最优秀的两座园林城市都是风景园林师设计的:美国华盛顿D.C.的市中心及国家首都公园是Landsape Architect奥姆斯特德设汁的;而澳大利亚的园林城市堪培拉,是美国芝加哥Landscape Architect格利芬设计的,
英国首先采用L.A.这个名称的设汁师是Patric Geddes.在1907年,他在苏格兰担任Landscape Architect的工作:二战以后,这个学科迅速发展,工作领域越来越大.包括新城镇的规划、扩建、改建,公路和道路、国家天然公园、水库修建、森林、矿区和工业区重建等工作。
在德国,20世纪30年代,这个行业从事全国高速公路系统的规划。
荷兰这个行业,还从事围海造园林绿地的工作,现在还从事城市重建工作。
在斯堪的纳维亚,这个行业还在创建新的福利社区中.扮演活跃的主角,我国于1981年派出"国家风景园林专家代表团"访问美国的"国家公园系统"和城市园林绿地,笔者作为国家风景园林专家代表团专家成员之一,发现中美两国在国情、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不同。在我国,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主要从事下列两项工作:一是保护和规划国家、地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草原、牧场、湿地、河流湖泊、海滨、岛屿等原始地区;二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地设计,大型公园,效区公园设计,工矿、机关、医院、学校、郊区风景区、旅游休闲胜地、度假村等园林绿地没计。体制上也是特殊的,例如:国家建设部城建司设有风景处和园林处;各省建设厅设有风景处:各大、中城市均设有园林局或园林处;中国"The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一级学会,也定名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大学里没置的专业名称,也都译为"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或行业。有人要把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复合词,分为两个单词来翻译,L.(景观),A.(建筑),于是变成了"景观建筑·.这便会使我们大批不熟悉英语的同志,误认为这是一门没有出现过的崭新学科。那么,既然名叫景观建筑.一定是一种新的建筑学,需请没有学过植物学、园艺学的建筑师来担任这项工作。笔者以为这样的翻译势必造成更多的混乱。还有人要把全世界都已十分明白的"园林城市"的概念,换成什么生态城市、森林城市;把浅显明白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换成说不明白的城市开敞空间、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环境艺术、城市林业等等把水髭混的新名词,还认为这就是创新,这就是现代化。
笔者以为国家主管部门已经批准,而且执行多年的专业名称和名词,最好不要因为一些其他原因,随意标新立异而引起混乱: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创新,而不是在名词上天天翻新。
全世界L.A.这个学科的教育,最先进的是美国,美国大约有60佘所大学设有l A.学科的系或专业。其次就是日本,日本有40余所大学设有L.A.学科的系或专业。日本学者当然知道L A.这个学科的领域,已经扩展到地球表层规划的范畴了。但是他们至今仍然把最现代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译为《造园学》。但把《造园杂志》从]994年开始就改为《L.A研究》了。这就是把传统的造园术语直接用英语与国际的现代术语L.A.接轨了。
笔者认为,中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阶段,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学科,在中国还是应该译为"风景园林"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妥或直接用英语 L.A.以免争论。
『贰』 世界上近代最有名的设计师有哪些举出10个
卡尔·拉格菲尔德、三宅一生、瓦伦蒂诺·加拉瓦尼、川久保玲、华伦天奴、高田贤三、山本耀司、克里斯汀-迪奥、亚历山大·麦昆、乔治·阿玛尼。
1、卡尔·拉格菲尔德
卡尔·拉格斐(1933年9月10日-2019年2月19日,Karl Lagerfeld),出生于德国汉堡市,德国著名服装设计师。
人们称他为“时装界的凯撒大帝”或是“老佛爷”。2013年11月因涉嫌歧视胖子的言论被法国女性团体起诉。
说起卡尔·拉格斐,脑海里的第一反映永远是Chanel的艺术总监招牌式的表情,佩戴着墨镜,手拿抓扇、脑后拖着辫子,就是这永恒的墨镜白发长辫的人却占领时尚圈制高点。
他永远像“吃饱人参”一样精力旺盛,精通德、英、法、意文,妙语连珠,他情迷传统,又憧憬未来,被传媒封为“当代文艺复兴的代表”。
2019年2月19日,卡尔·拉格斐逝世,享年85岁。
2、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1938年4月22日-),1938年4月22日出生,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他以极富工艺创新的服饰设计与展览而闻名于世。
其后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它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习俗和价值观,成为知名的世界优秀时装品牌。
3、瓦伦蒂诺·加拉瓦尼
Valentino(瓦伦蒂诺·加拉瓦尼登),这位以富丽华贵、美艳灼人的设计风格著称的世界服装设计大师,用他那与生俱来的艺术灵感,在缤纷的时尚界引导着贵族生活的优雅,演绎着豪华、奢侈的现代生活方式。
他经营的Valentino瓦伦蒂诺品牌以考究的工艺和经典的设计,成为追求十全十美的社会名流们的忠爱。
他出色的成就被世界时装界公认为雄居于包括法国的圣·洛朗、皮尔·卡丹等人在内的世界八大时装设计师之首。
具传奇色彩的时装大师 Valentino Garavani 与他的商业伙伴 Giancarlo Giammetti 于 1960 年创立了 Valentino。
以 Valentino Garavani 命名的男女配饰系列,包括:手袋,皮鞋,小型皮具,腰带以及手饰。高级订造服的设计细节亦可见于凡此精美配饰系列,且多属手工制造。
Valentino 的经典元素如花卉图案、蝴蝶结和蕾丝亦予重新诠释,令极富现代感的 Valentino 配饰更优雅精致。
4、川久保玲
川久保玲(かわくぼ れい,英文:Rei Kawakubo,1942年10月11日-)是一位日本的服装设计师,出生于东京,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1973年,她在东京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向世界展示了一种革命性的新型穿衣方式。
1980年代前期,她以不对称、曲面状的前卫服饰闻名全球,受到许多时尚界人士的喜爱,从那开始,她就一直在为实验而奋斗,永远创造着比时装界流行超前得多的原型和概念服装。
此外,日本的知名服装设计师当中,川久保玲是少数几个未曾到国外留学,而且未曾主修过服装设计的特殊设计师。
5、华伦天奴
卓凡尼·华伦天奴(GIOVANNI VALENTINO),著名时装设计师,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市(NAPLES),为世界顶级名牌[华伦天奴]始创家族之第三代继承人。
6、高田贤三
高田贤三(1939年2月27日-),生于日本兵库县姫路市,日本时尚设计师。著名时尚品牌Kenzo(包括香水,化妆品及时装)的创始人。
高田贤三这位法国籍的日本时装设计师用自己的名贤三命名的KENZO品牌,已经不仅仅是时装业的精品,在化妆品、香水领域也是大名鼎鼎。
KENZO的时装不是那种标新立异的拔高,它有一点点传统,有许多热情的颜色,有活生生的图案,还有几分狂野。几乎每一款都能找到实际穿着的场合,但吸引力之强却使你绝不厌倦。
在云集中提到:高田贤三还是青年的时候,他远赴巴黎开始他的国际时装设计师生涯,他有备而来,已经在日本对服装有了深入的研究,虽然,他设计的服务对象从东方人转为西方人,但丝毫没有碍障,而从此,他开始了不以国界为设计范畴的国际性工作。
7、山本耀司
山本耀司,1943年出生于日本,日文名Yohji Yamamoto,是世界时装日本浪潮的设计师和新掌门人。他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线条流畅,反时尚的设计风格而著称。
8、克里斯汀-迪奥
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1905年年出生于格兰维尔,是一名设计师,也是迪奥的创始人,毕业于科学政治学院。1957年不幸卒于心脏病。
9、亚历山大·麦昆
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本名:Lee Alexander McQueen,1969年3月17日-2010年2月11日),出生于伦敦,英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有“坏孩子”之称,被认为是英国的时尚教父。
1991年,进入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获艺术系硕士学位。1992年,自创品牌。1993年起相继在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服装公司工作。
在伦敦的一次时装展中被《Vogue》的著名时装记者IsabellaBlow采访报导,使他从此走上国际舞台。1994年,担任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的裁缝教师。
1996年,为法国著名的“纪梵希”(Givenchy)设计室设计成衣系列。1997年,取代John Galliano担任Givenchy这法国顶尖品牌的首席设计师。
1998年,他设计的“纪梵希’99春/秋时装展”在巴黎时装周上获得一致好评。他在1998年里为影片《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扮演者凯特温丝莱特设计了她出席奥斯卡颁奖晚会的晚装。
2010年2月11日,Alexander McQueen在伦敦家中自缢身亡。
10、乔治·阿玛尼
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时装设计师。出生于意大利皮亚琴察,学习过医药及摄影,曾在切瑞蒂任男装设计师,1975年创立乔治·阿玛尼公司。
现在已成为时装界最响亮的品牌之一。曾获奈门-马科斯奖、美国国际设计师协会等奖项,曾在14年内包揽了全球30多项服装大奖。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乔治·阿玛尼排名第367。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卡尔·拉格菲尔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宅一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瓦伦蒂诺·加拉瓦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川久保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卓凡尼·华伦天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高田贤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山本耀司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克里斯汀·迪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亚历山大·麦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乔治·阿玛尼
『叁』 最早的打字机是为谁设计的呢
42.最早的打字机是为谁设计的:B
A,聋人 B,盲人 C,商人 D,作家
知识问答题目 (你是在做这些题目吗?)
1、他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放牛娃出身的大画家,1956年获得世界和平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他是
A、齐白石 B、徐悲鸿
答案:A
2、中国现代最有名画家之一,青年时曾出家三个月的画家是:
A、张大千 B、李可染
答案:A
3、我国体坛第一个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人是:
A、杨文意 B、郑凤荣
答案:A 1957年,郑凤荣以1.77米的成绩打破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她是第一个中国体坛打破田径世界记录的人。杨文意是第一个打破游泳世界记录的人,1988年在广州举行的亚洲游泳锦标赛上打破女子50米自由泳世界记录。
4、“现代舞之母”指的是:
A、乌兰诺娃 B、邓肯
答案:B
5、“自由与秩序”这一格言写在哪个国家的国徽上:
A、哥伦比亚 B、巴拿马
答案:A 巴拿马国徽上的格言是“为了世界的利益”
6、“自尊和自勉”这一格言写在哪个国家的国徽上:
A、新西兰 B、巴巴多斯
答案:B 新西兰国徽上的格言是“永远正直”
7、“从大海到大海”这一格言写在哪个国家的国徽上:
A、加拿大 B、津巴布韦
答案:A 津巴布韦国徽上的格言是“团结、自由、工作”
8、“稳定和幸福,来自大家的团结一致”是哪个国家国徽上的格言:
A、秘鲁 B、突尼斯
答案:A 突尼斯国徽上的格言是“秩序、自由、正义”
9《独立进行曲》是哪个国家的国歌:
A、马来西亚 B、土耳其
答案:B 马来西亚的国歌是《月光》
10、《爱国歌》是哪个国家的国歌:
A、朝鲜 B、日本
答案:A 日本的国歌是《君之代》
11、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A、10个 B、12个
答案:A 天干共有十个字,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是:
A、美国国会图书馆 B、亚历山大城图书馆 C、加拿大多伦多图书馆
答案:A 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是古代最大的图书馆,加拿大多伦多图书馆大约收藏了2万多册科幻小说和故事集,是收藏科幻作品最多的图书馆
13、孟子曾受业于孔子之孙谁的门下?
A、冉有 B、子路 C、子思
答案:C 子路、冉有是孔子的弟子。
14、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答案:B
15、中国文字的字体是很丰富的,就大的类别来说,就有篆、隶、真、行、草五种。哪种文字字体在西周时被誉为“千古篆法之祖”:
A、祭北郊文 B、真书 C、石鼓文
答案:C
16、世界上第一部故事片是:
A、《爵士歌王》 B、《月球旅行记》 C、《人类的环境》
答案:B 《月球旅行记》是法国著名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科学幻想片。世界最早的一部有声电影是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人类的环境》是世界最长的电影,长达11小时之久。
不够还有
1.《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应是:A
A,风诗 B,大雅诗 C,颂诗 D,小雅诗
2.我国第一部传记体通史、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巨著是:D
A,《左传》 B,《国语》 C,《战国策》 D,《史记》
3.我国宋代的书坊就是现在的:C
A,出版社 B,印刷厂 C,书店 D,图书馆
4.锦标赛的“锦标”起源于:D
A,舞狮 B,摔跤 C,射箭 D,竞渡
5.下面哪一则读书典故的主角是孔子:A
A,韦编三绝 B,牛角挂书 C,汉书下酒 D,下帏读书
6.“唢呐”一词缘于:A
A,阿拉伯语 B,希伯来语 C,印地语 D,俄罗斯语
7.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的“岱宗”指的是:C
A,华山 B,恒山 C,泰山 D,嵩山
8.唐代诗歌革命新运动的先驱是:D
A,王勃 B,杨炯 C,骆宾王 D,陈子昂
9.贝多芬在耳聋前本希望成为:C
A,歌唱家 B,指挥家 C,演奏家 D,作曲家
10.用人声演唱的音乐,我们通常称“唱歌”,它的学名是:C
A,管乐 B,弦乐 C,声乐 D,器乐
11.与“指鹿为马”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C
A,韩信 B,项羽 C,赵高 D,刘邦
12.“别开生面”最早是杜甫用来赞扬别人的:C
A,容貌体态 B,谈吐言辞 C,绘画技巧 D,服饰打扮
13.“一唱三叹”中的“叹”字本义是什么:C
A,叹息 B,赞叹 C,附和 D,叹服
14.“筵席”最初是指:B
A,餐桌 B,座具 C,餐具 D,装饰物
15.“使节”一词原指:A
A,信物 B,馆所 C,交通工具 D,印章
16.“傻瓜”最初指的是:A
A,人 B,动物 C,植物 D,农具
17.“高屋建瓴”一词中的“瓴”是指什么:D
A,瓦 B,屋檐 C,坛子 D,瓶子
1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最初是指:A
A,黄河 B,淮河 C,长江 D,汾河
19.成语“掷地有声”原来指晋朝人孙绰夸赞自己的:D
A,人品好 B,名气大 C,身份高 D,文章好
20.西楚霸王项羽骑坐的战马叫:B
A,驷 B,骓 C,驹 D,骏
21.说一个人“吃了豹子胆”是形容他:A
A,胆子特别大 B,力气特别大 C,身体特别好 D,智商特别高
22.“惊弓之鸟”的“鸟”应该是一只:C
A,鹰 B,大雁C,天鹅 D,雕
23.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大比”是指:A
A,乡试 B,院试 C,会试 D,殿试
24.音乐家阿炳的《二泉映月》反映的是我国哪里的美丽风光:C
A,四川乐山 B,安徽九华山 C,无锡惠山 D,浙江普陀山
25.“风马牛不相及”中“风”原意是指:C
A,大风 B,风光 C,走失 D,传说
26.圆是哪个国家的货币:B
A,中国 B,朝鲜 C,韩国 D,蒙古
27.盾是哪个国家的货币:B
A,日本 B,越南 C,老挝 D,柬埔寨
28.三十六计中第几计是以逸待劳:D
A,第一计 B,第二计 C,第三计 D,第四计
29.防毒面具是根据什么动物的脸部研制的:A
A,猪 B,牛 C,狗 D,马
30.“满江红”被用作词牌名,它在自然界中是一种什么东西:A
A,水生蕨类植物 B,浮游动物 C,乔木 D,菌类植物
31.蝗虫的耳朵长在它的:B
A,头部 B,腹部 C,翅膀上 D,腿上
32.牙膏的主要原料是:A
A,摩擦剂 B,保湿剂 C,泡沫剂 D,香味剂
33.有的人有时会晕船晕车,这是因为体内的平衡感受器受到了刺激,这个感受器位于:D
A,心脏里 B,小脑里 C,胃里 D,耳朵里
34.下列哪种现象是化学反应:C
A,海水结晶出食盐 B,铁熔化 C,树叶变黄 D,樟脑球挥发
35.以下物质中,不属于绝缘体的是:D
A,玻璃 B,陶瓷 C,云母 D,磁铁
36.下列哪种食品是中国最早发明的:A
A,皮蛋 B,冰淇淋 C,鱼子酱 D,乳酪
37.一般情况下,下列动物不能眨眼的是:A
A,蛇 B,蜥蜴 C,青蛙 D,乌龟
38.埃及狮身人面像为何只有半个鼻子:C
A,风化 B,地震 C,炮轰 D,雷击
39.在我国唐代以前,就有春卷,那时被称为:D
A,春条 B,春饼 C,春面 D,春盘
40.“商人”的“商”最早的意思是指:A
A,商朝 B,商量 C,买卖 D,钱币
41.盲人在书写盲文的时候是:A
A,由左往右 B,由右往左 C,由上往下 D,由下往上
42.最早的打字机是为谁设计的:B
A,聋人 B,盲人 C,商人 D,作家
43.“寿比南山”一词中的“南山”指的是:B
A,大娄山 B,终南山 C,黔南山 D,哀年山
44.不属于中国十大名茶的是:D
A,西湖龙井茶 B,苏州碧螺春 C,黄山毛峰茶 D,岳阳毛尖茶
45.世界最古老的旗是:D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中国
46.世界上最大的钟是:D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中国
47.田径赛中的接力赛是由什么演变而来:C
A,击鼓传花 B,传递砖块 C,搬运木材 D,采摘水果 E,传递邮件
48.“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哪里的道路:B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漠北 E,中原
49.世界上第一个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的形象是:C
A,一只猫 B,一个挂钟 C,一个木偶头 D,一个年轻小伙子 E,一张地图
50.在战国之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总称:C
A,奴隶 B,平民 C,贵族 D,士兵 E,乐师
51.“伦理”一词在古希腊文中的涵义较接近于:E
A,道德 B,职业 C,美好 D,朋友 E,习俗
52.“蓬荜生辉”一词中的“蓬荜”原指房子的:B
A,窗户 B,门 C,房檐 D,窗檐 E,门槛
53.“书香门第”中的“书香”原意指什么:D
A,书纸自然发出的清香 B,书籍的油墨味 C,书发霉后发出的怪味
D,书中夹香草发出的香气 E,读书人的自称
54.“白璧无暇”的“瑕”是指玉上的:E
A,裂痕 B,缺块 C,小洞 D,黑色的块状物 E,小斑点
55.短跑中的蹲式起跑是受哪种动物启发的:E
A,狼 B,狗 C,猫 D,兔 E,袋鼠
56.“双管齐下”中的“双管”本义是:B
A,两支笛子 B,两支笔 C,两支浆 D,两支枪 E,两把刀
57.“安乐窝”这个词中“窝”原指:E
A,狗窝 B,鸟巢 C,牛栏 D,兔窟 E,人的住宅
58.我们常说的“耳边风”在原出处里是指什么:B
A,春风 B,秋风 C,台风 D,湖风 E,西北风
59.世界上第一部长动画片是:E
A,《大闹天宫》 B,《米老鼠和唐老鸭》 C,《葫芦娃》
D,《黑猫警长》 E,《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60.欧洲历史上有一个不仅是著名画家、也是杰出科学家,他是:A
A,达 芬奇 B,毕加索 C,米开朗琪罗 D,拉斐尔 E,J*L大卫
『肆』 《天生一对》的热播,很多人爱上了泰国的历史,你知道泰国宫廷里的官位与爵位有哪些
泰国君主专制时代爵位分五等,从高到低排列:
一、昭披耶(公爵)
昭披耶是最高的官职爵位。
二、披耶(候爵)
三、披/帕(伯爵)
伯爵也是比较高的等级了。
四、銮(子爵)
五、坤(男爵)
这是五爵之中最低的。
除了男性,女性也是有爵位的。
一、探普颖
昭披耶之妻(即公爵夫人)的封号为探普颖。
二、坤颖
披耶之妻(即候爵夫人)为坤颖,女蒙拉查翁(即郡主)也称坤颖。
拓展资料:
王族的爵位(主要讲王族成员一出生既具有的爵位)
王族出生后的爵位是根据本人同国王的血统关系的亲疏而定。
凡出生于王室者,不论是王子、王女或王孙,均称为昭(เจ้า ‧亲王)。昭又依次分为昭法(เจ้าฤฟ้า) 、帕翁昭(พระองค์เจ้า) 、蒙昭(หม่อมค์เจ้า)。三者又依次份为数等,简介如下:
1.昭法是高等王室成员出生后的爵位,分为两等:第一等是王后或者东宫娘娘所生的子女。例如、拉玛五世王的王后所生的王子瓦伦那希(วรุฌหิศ) ,他出生后的爵位就是昭法,全称既为昭法‧瓦伦那希(เจ้าฤฟ้าวรุ ฌหิศ) 。第一等是西宫娘娘所生的子女。
2.帕翁昭是次于昭法的王室出生后的爵位,分为三等: 第一等王妃所生的儿女。第二等父亲是昭法母亲是昭的王孙。第三等父亲是第一等的昭法,母亲不是昭的王孙。
3.蒙昭次于帕翁昭的王室爵位,帕翁昭的子女称蒙昭。以上三种爵位是用来称呼国王第一、二、三代后裔的,他们都是昭,既是亲王,拉玛四世王时,称蒙昭的后裔蒙叻差旺(หม่อมราชวงค์);
例如泰国前总理克立‧巴莫(ตึกฤทธิ์ปราโมช)就是蒙昭的后裔,所以全称应为:蒙叻差‧旺克立‧巴莫(หม่อมราชวงศ์คึกฤทธิ์ ปราโมช) 。蒙叻差的后裔为蒙銮(หม่อมหลวง)。
这两种爵位是是给于国王第四、五代后裔的,他们虽然是亲王,但已不具备“亲王”得充分资格,所以别人同他们谈话时,可以不用王族语言而用世俗语言。第五代以后的后裔,便不再享用王室的爵位了。
贵族的爵衔
泰国的封建贵族备授予一定的爵衔,贵族的爵衔按其级别的高低分为吾等,既:昭披耶(เจ้าพระยา) 、披耶(พระยา) 、帕(พระ )、銮(หลวง) 、昆(ขุน)。这些爵衔相当于中国封建皇朝的公、侯、伯、子、男。贵族的爵衔是由国王赐予.除封赐爵衔外,国王还同时赐予爵名。
例如泰国一位前总理比里‧帕依荣(ปรีดี พนมยงค์)国王赐他为“銮” (หลวง)的爵衔时,同时也赐他以爵名“比里‧玛努探”(ประดิษฐ มนูธรรม)于是,他的全称是銮比里‧玛努探(หลวงประดิษฐมนูธรรม)。
在拉玛八世王(1935~1946)时期,宣布废除封建贵族的爵衔,但可以用爵名作为姓,后来又宣布凡有爵衔的人,仍可以袭用过去的爵衔。因此便出现了这三种情况:
一种是不再用过去的爵衔和爵名而用自己原来的姓名,例如前面提到的泰国总理比里,他就不用过去的爵衔和爵名“銮比里玛努探”,而用原来的名字比里‧帕依荣;
一种是把过去的爵名用来做自己的姓例如泰国另一位前总理,爵衔和爵名是“銮披汶颂堪”
(หลวง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 ,原名贝‧肯达讪克(แปลกขีตตะสังคะ)把爵名做姓之后,他的姓名便成为贝‧披汶颂堪(แปลก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
第三种是仍旧用过去的爵衔和爵名,例如泰国前议长集‧那宋卡(จิตรณสงขลา),过去的爵衔和爵名是“昭披耶‧西探玛蒂贝” (เจ้าพระยาศรี ธรรมาธิเบศ)后来一直袭用这个爵衔和爵名。
参考链接:网络-爵位网络-泰国历史
『伍』 世界顶级男装品牌有哪些
世界顶级男装品牌有:
1.Giorgio Armani
范思哲的设计风格非常鲜明,品牌标志是神话中的蛇妖美杜莎,代表着知名的吸引力,他强调快乐和性感,巧妙的将古典贵族风格的豪华和舒适度联合在了一起。范思哲善于用高贵豪华的面料进行斜裁方式增加穿着时的舒适度,经常是皇室贵族和明星的挚爱。
『陆』 求法国一个历史人物 间谍 叫戴戎/戴戎德博蒙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Chelalier》主角历史原型--法国谍王戴戎
在世界间谍战的历史中,法国谍王戴戎爵士(Chevolier,是一个十分传奇的人物。当间谍而被称为谍王,自有其过人之处。
戴戎的全名是查理士·日内维耶瓦·路易士·安德列·狄莫迪·戴戎·德博蒙。他出身于法国东尼雷城一个最低级的小贵族家庭。
戴戎在学校读书时,是一个成绩极优的学生,当其他同学还在开始学拉丁字母时,他已经在研究拉丁法律学了。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就已获得法律博士学位。他的一篇关于法国金融财政的论文,震动了法国学术界。
戴戎个子不高,睫毛很长,面目俊秀,像个女孩子,但却是位出色的剑术家,在他的家乡,同学们选他当剑术学校的队长。
1750年,戴戎踌躇满志地来到巴黎。当时,法王路易十五正同他的群臣讨论戴戎的那篇著名论文。法王对大臣说:“这个戴戎,看来聪明绝顶,我们应该用这样一个聪明人当财政大臣才对。””“大臣点点头。当时的法国国库正连年债台高筑,越来越困难。于是,戴戎被召进宫。
法王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难道这个脸孔嫩如少女、天真无邪的小伙子,竟然就是一个著名的法律博士和财政专家吗?这简直使他无法置信了。
但是,经过几分钟的交谈之后,证明戴戎并非等闲之辈。法王惊愕万分。
突然,路易十五觉得,让戴戎这样一个杰出人才关在国库之中运筹财经,未免大才小用,他要给他一个更重要的职位。法王把大臣们辞出,单独对戴戎说:“我想要你为法国完成一件极其重要的秘密使命。”
原来当时法王打探出一个惊人的消息:他的宿敌英王乔治二世正准备同俄国结成联盟,这样会使英国更强大,成为法国巨大的威胁。
法王屏退左右,对戴戎说道:“你得到俄国去,同女沙皇伊莉沙白单独交谈,不能让任何俄国人知道你是我的特使。当你有机会单独面见女沙皇时,就把我写的一封信给她。”
另外,法王还交给戴戎一份密码,要他设法亲手交给女沙皇,以便作为俄法之间秘密通讯之用。
男扮女装不久,一辆马车离开巴黎,不几天,已经到达德国城市安哈特城。
当马车进入安哈特城时,从车上走下来的却是一位令人神魂颠倒的少女:“米雅·德博蒙小姐”。没有人能想到“她”就是戴戎。
和他在一起的还有一个从瑞典来的老年法国人道格拉斯男爵,他自称为米雅小姐的伯父,实际上却是戴戎可靠的助手。道格拉斯到处说自己是经营皮革和矿业的商人。如果有人问起,他就向人解释说:“我希望访问某些波希米亚的矿场,也许甚至在回家之前,看看俄国巨大的皮革市场,不过我这次旅行完全是遵照医嘱,为了身体健康的原因。”说着就咳嗽一阵。
他们出尽风头,便挥手告别,取道北上了。
他们一路上有两件东西时刻不离身,一是由道格拉斯小心地放在口袋里的一个镶着珠宝的玳瑁鼻烟壶,另一样是米雅小姐随便到哪儿都带着的一本小书。这鼻烟壶有一个暗格,里面藏着通讯密码,而那本小书的羊皮封面里,藏着路易十五给女沙皇的亲笔信。
挨过千里草原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俄国首都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塞满了外国间谍。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在舞会上寻欢作乐的贵族公子哥儿也在收集情报。俄国首相彼斯图切夫知道间谍很多,但他并不把间谍全部抓起来,而是建立起一支俄国自己的特务组织,严密监视所有的外国人,不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女沙皇。他甚至在宫庭中也布置了特务,监视女沙皇的一举一动。他对她并不信任,因为女沙皇沉迷于荒淫无耻的生活,不关心国家大事,所以彼斯图切夫瞒着她同英国拉扯关系。
巴黎美人轰动了圣彼得堡,也引起了彼斯图切夫的注意,他下令特务们尽快探知来历,摸清底细。“小姐”被袭一天晚上,四个特务突然闯进道格拉斯和他“侄女”的寓所,其中三人在破门而入后,冲进道格拉斯的房间。被那三人按在床上的道格拉斯从床上挣扎着跳起来,挥拳还击,尽力自卫,但他赤手空拳,难敌三个持刀的特务。
与此同时,第四个特务已冲进“德博蒙小姐”的睡房。戴戎惊醒,一跃而起,把他时刻放在枕头底下的手枪拔出。随着枪声,特务倒地身亡。戴戎在特务手中夺过利剑,冲出房间,去救道格拉斯。
当时戴戎身穿睡袍,也没化装,他从房中跑出,使三个特务愕然:怎么“小姐”房中会跑出一个半裸的男人?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戴戎的利剑闪着寒光,猛然刺来。
第二天就是离境的最后期限,但仍没有被“召见”的信息。道格拉斯对戴戎说:“期限已到,看来我们不能违反彼斯图切夫的命令,否则他会以间谍罪名把我们关进死牢。”
戴戎说:“不,明天才走,今晚还有一个机会,不到最后一分钟不要绝望。”
天赐良机,就在当天傍晚,伏隆索夫副首相得意地陪伴美丽的“德博蒙小姐”进宫去见女沙皇。
女皇虽已上了年纪,但风韵犹存。她一见这位年轻的法国女宾,就把她拉到一边,很注意地同她交谈。
小姐说:“陛下的宫殿比凡尔赛宫还要华丽,这里的油画和塑像,比我见过的都要精美得多。”
女皇微笑了。因为当时欧洲人认为俄国是个落后国家,所以,多年来她请了世界各地的专家来装修宫殿,她特别喜欢客人称赞她的宫殿庭院能同外国媲美。“还有,陛下的袍服……请原谅我无礼,但我不能不说,实在是太漂亮了,外国皇后的服饰哪能同你相比啊!”
女皇又微笑了,她喜欢漂亮服装,并有15000件丝袍,5000双鞋,能受到一个巴黎女士的称赞,感到格外高兴。“我在巴黎时,听到不少奇谈,真是无奇不有,陛下愿听吗?”戴戎打出这张王牌,是因为他知道每天晚上女皇总要找几个女人到宫中去陪伴她,整夜不睡地同她们谈天说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很多年前她是在半夜里夺取皇位的,从那时起,她一直害怕有人也在半夜来夺取她的皇位,因此,她已习惯整夜不睡,只准最信得过的人在夜里陪她。戴戎就希望能陪她过夜,完成使命。
后宫陪夜戴戎这一招果然生效。女皇最爱听是非,对世界各国的内幕新闻尤其感兴趣。
她对戴戎说:“等宾客走后,你留下来,跟我进后宫去,把你在巴黎的见闻及所有最胡闹的故事都讲给我听!”
当晚,女皇便把戴戎留在后宫的密室中。
后宫的密室是安全的,即使是首相的密探也不能进入。当晚,第一晚戴戎不可能立即完成路易十五交给他的使命,他还需要时间。
时间在流逝,戴戎终于成了女皇的密友,进而竟发展为床上伴侣。当后来戴戎”“说出自己是个男子时,女皇不仅不生气,反而更加宠爱他,还要他改回男装,封他为御林军的统领,可以任意出入皇宫。
这时,首相彼斯图切夫已经没有办法了。
不久,英国的荷德纳斯公爵接到英国驻俄国大使的急信,信中说“我很遗憾地向您报告,首相彼斯图切夫发现有困难迫使女皇陛下签署那份我们急切需要得到的条约……”女皇洞悉彼斯图切夫的企图,拒绝签约,这说明戴戎的“使命”已告成功。
戴戎成了女皇的宠人,伏隆索夫得势了,彼斯图切夫的权力越来越小。
随着女皇同路易十五之间密件的来来往往,亲英派由此一蹶不振,英俄联盟成了空话。
虽然戴戎被女皇宠爱和重用,但他不愿长期当她的禁脔,于是离俄返国复命。
当他返回巴黎后,受到路易十五的欢迎和大加赏赐,每年给他3000金法郎年俸,而且经常派他作为法王私人代表到外国谈判,先后完成很多秘密的外交使命。有时他以戴戎爵士身份出现,有时又以“德博蒙小姐”出现,成了传奇人物,令人无法捉摸。
返回法国戴戎功劳越大,就越使法王的情妇蓬皮杜夫人嫉妒。
蓬皮杜夫人也是法国间谍史上有名的人物。她生怕法王爱上别的女人,私自建立起一支秘密警察部队,任命自己的亲信贝耶为警察中将,专门为她侦察情敌。后来发展到朝廷中的任何决策,都得由大臣们在她的住宅内先开会决定。她实际上掌握了当时法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戴戎回国后,也曾得到蓬皮杜夫人的重用,但因他不甘心听命于这个狠毒的妇人,故转而参加了军队的谍报工作。
他作为法国驻英大使尼维纳斯伯爵的秘书被派往英国。当时法国首相正同英国首相比克福爵士谈判一项条约,以便拖延时间,作好同英国作战的准备。
戴戎的任务是刺探英国政府给比克福进行谈判时的具体指示。
说来难以相信,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一份密件。有一天,比克福手下的一个官员到法国大使馆作礼节性拜会,他手中的一个公文包时时不离身,这引起了戴戎的注意。
戴戎不动声色地同那官员谈天,一边不断给他斟酒。他不知酒中有迷药,不一会便不省人事了。戴戎迅速打开公文包,将密件抄录了下来,那官员醒来见公文包原封未动,也就安心而走。
法国代表在谈判中利用得到的密件,迫使比克福不得不签订了条约,比克福还以为自己被英王乔治二世的宠臣首相布迪伯爵出卖了呢!
戴戎又立奇功,路易十五便给他以内阁大臣级的要职,就从那时起,蓬皮杜夫人开始憎恨他,要把他干掉。但戴戎已深知法国朝廷不是久留之地,于是自动要求到英国刺探英伦海峡的防御工事。
法国这次除派戴戎去英国外,还派了一位军事工程专家罗捷雷伯爵,这个伯爵对海岸工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而戴戎只是充当路易十五与罗捷雷之间书信来往的中继人。
被迫出逃也许,从那时起,戴戎起了二心,他做了一件任何间谍也不会做的事:凡是法王与罗捷雷经他手传递的书信,他都抄录了副本,秘密收藏起来。
到1756年,英法之间爆发了“七年之战”。戴戎回到法国担任法军统帅德布洛利公爵的行营秘书,主管军事情报。他曾骑马冒着敌军炮火,押运军火,解救前线危急,扭转局势,反败为胜。
但他在法国的活动却在战后突然中断,因为蓬皮杜夫人已视他为眼中钉,故意将他的一个私敌派去做他的上司。戴戎盛怒之中,逃往英国。
他将过去秘密抄录的信件取出来勒索路易十五,如果不给他惊人数目的钱,他就公开揭露路易十五阴谋对付英国的秘密。但他并未得逞,法国派出不少特务到英国去杀他灭口。可是,戴戎也不好对付,不少特务都有去无回了。
法王无法,派了著名作家与外交家博马舍到英国同戴戎谈判,但戴戎还是发表了其中几封信,气得路易十五暴跳起来,随之戴戎也成了英国人很欢迎的知名人物。
最后,戴戎答应博马舍提出的要求,条件是法王不得再派人暗杀他,并给他一笔赔偿。在谈判中,路易十五驾崩,继任的路易十六深知再也不能让戴戎闹下去了,终于在1775年做出了让步,不再派人刺杀他,还迎他回国,只要不再发表那些密信就算了。
客死他乡戴戎于1777~1785年曾回法国居住了8年,这8年他是以女人身份出现的。以后在英国居住了25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戴戎在英国取得政治庇护,长期居住在伦敦,时男时“女”地生活着。
对于戴戎的性别问题,在英国曾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为他的性别打赌,赌注越来越大。1775年11月11日的《晨报》这样报道过:“伦敦城将因戴戎爵士的性别制订新的政策;目前的赌注是七对四赞成是女人不是男人,人们在争论不休,要求当事人在15天内解决这一难题。”但不管出现什么挑衅和侮辱,戴戎总是一笑置之,绝不讲出自己是男还是女。
1810年5月21日,戴戎以82岁高龄去世。“打赌”人为了赢得极高赌注,专门请了一个医生检查戴戎的尸体,以证实他的性别。
戴戎死前的5年,是同一个女人分住一层楼,当医生肯定戴戎是男性时,那女人晕了过去,因为她5年来一直把戴戎视为女人!
出自《世界间谍传》
迪昂的详细资料
Le Chevalier D'Eon通称骑士迪昂(1728-1810),生涯的前49年以男性身份活着,而后33年则以女性身份活着,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性别争议人士,同时也是神一般的间谍和剑术大师。
洗礼名Charles-Geneviève-Louis-Auguste-André-Timothée Éon de Beaumont。为了便于记忆,一般采用简写的Charles d'Eon de Beaumont,译作查尔斯·迪昂·德·博蒙。1728年10月5日出生于法国中东部的特纳,这座城市距离盛产葡萄酒的勃艮地首府第戎不远。
迪昂的父亲路易(Louis d'Eon de Beaumont)是一位驻巴黎督察团的代表律师,而他的母亲则是来自古老且富甲一方的贵族家庭千金小姐弗兰索瓦兹(Françoise de Chavanson)。这位母亲拥有世界上一切初为人母的女性的恶趣味,即喜欢将自己的正太儿子打扮成萝莉,于是先天就生得面白身矮的迪昂直到8岁为止都过着女装的生活。由于母亲大人的调教深入人心,同时也因为迪昂本人实在太适合女装,周遭的人们已习惯将他看成女孩,他自己也显然沉浸在“少女情怀总似诗”的个人世界观之中无法自拔……
日后迪昂本人曾用一种阴谋论说法否定自己的男性身份,称生来即为女性,只因父亲欠下大笔债务急需得到女方家族的遗产填补,才谎称他是家中唯一拥有继承权的儿子。
不要简单的将迪昂看成只会骚首弄姿的低层次女性,人家很早就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在语言学和文学上造诣极深。同学们还在学写拉丁文的时候他就能直接研读拉丁文版法学著作,还和巴黎各大作家、诗人交好,热衷写作。据迪昂留下的回忆录所言,他曾与罗什福尔(Rochefort) 伯爵夫人关系亲密并从她那里获得了大量豪华礼服的友情赞助,愉快的参加了多场宫廷舞会。所以年少的他一度完全将自己视作女性,身着华美盛装频繁出入巴黎社交界,且以此为乐。
迪昂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从巴黎马萨琳学院(College Mazarin) 毕业后的1749年,开始在巴黎财长身边担任秘书,负责处理政府金融报告,工作性质类似皇家审查员。24岁时发表了一篇关于法国金融财政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很大震动,从而受到国王路易十五的关注,起初是打算重用他为财政大臣。
迪昂算得上难得一见的尽忠职守的模范青年,在那个讲究“情圣主义”的法兰西,迪昂有着异常的洁癖。当他的同龄人围绕于高级娼妇和宫廷交际花身边招蜂引蝶时,他反倒致力于文学和剑术的研究——当然,此类事实后来无一不成为了他女性说的有力证据。总之看到这样一位拥有女性般秀丽风貌又文武双全的貌美青年,路易十五深感如果只让他统筹国库,未免太大材小用。
1755年,路易十五设立了完全效忠于他个人的秘密外交机关「王の机密局」(The King's Psalms),网罗了一批秘使、间谍、心腹。迪昂当即被拉入了伙。当时的法国国内债台高筑,在外交上也倍受英国压制,英王已在策划同俄罗斯结成联盟。路易十五决定先发制人,遏制英俄同盟,便命令迪昂携带一封秘函到圣彼得堡,交给当时的俄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以重建法兰西帝国同沙皇俄国间的外交关系。与迪昂同行的是假扮英格兰皮草商的骑士道格拉斯(Chevalier Douglas),迪昂放弃了伪装成道格拉斯仆人的计划而化妆成他的侄女,化名莉亚·德·博蒙(Lia de Beaumont),借遵从医嘱外出旅行为幌子向圣彼得堡进发。出发前,路易十五交给迪昂一本特别装订版的孟德斯鸠(Baron de Montesquieu)《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其中就有夹层藏着给女皇的亲笔秘函。
1755年7月从巴黎出发的皮草商叔侄二人组(伪),在同年10月到达了间谍密布的圣彼得堡。道格拉斯当即造访了英国大使威廉姆斯(Williams) 希望获得宫廷觐见,却久未回音,求助于瑞典和奥地利大使也依然没有答复。与此同时,热衷英俄结盟的俄罗斯宰相别斯图热夫(Бестужев) 发现了道格拉斯假扮英格兰皮草商的真相,惊惶的道格拉斯只得火速逃往边境。而女版迪昂的莉亚·德·博蒙则神一般的拉拢到与别斯图热夫不共戴天的政敌,副宰相沃龙佐夫伯爵(Михаи·л Илларио·нович Воронцо·в)。在沃龙佐夫的协助下,后门洞开,别说是宫廷觐见,连女皇的私人房间都能进出。再加上巧舌如簧谈吐不凡,莉亚以女皇的侍读、法语教师和密友的身份往来穿梭于寝室之间,隐藏在书中的法俄同盟策划案也成功避开别斯图热夫的注意,送达到女皇手中。女皇被这位奇妙的美貌女特使迷得七荤八素,想都没想就塞过去一封给路易十五的亲笔回信。年末,迪昂手持夹带着女皇秘函的《论法的精神》,意气风发地回到凡尔赛宫。
此后为巩固盟约,迪昂又两次作为大使馆书记官来到俄国,并未女装的他称自己为莉亚·德·博蒙的弟弟,共计三次的对俄出访都大获成功。
1757年,法俄正式重建了外交关系。
回国后,「剣の达人」的迪昂被任命为龙骑兵连队(The elite Dragoons) 队长,还得到3000法郎的年俸。
※龙骑兵在欧洲历史上泛指装备火枪的骑兵,因短身管燧发枪被称作火龙而得名。法国龙骑兵则是一支独特的多用途精锐兵种,集步兵与骑兵的优势于一身,拥有压倒性的机动能力。
1756年,欧洲七年战争(Seven Years'War) 爆发,为争夺殖民领地,法国同俄国、奥地利结盟对抗英国和普鲁士。迪昂也参加了战争,主管军事情报,他剑术超群战功卓著,只有头部和腿部受过轻伤。
1762年,战争后期,俄国宫廷政变,新女皇叶卡捷琳娜登基后宣布先前的法俄同盟无效,失去后援的法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路易十五慌忙派出迪昂为全权公使出访英国调停战事。迪昂用驻英大使尼维奈尔(Nivernais) 公爵秘书的身份做掩护,暗地里窃取了英王乔治三世的军事机密,当作签署停战协议的筹码。
1763年,战争结束,因作战勇猛加上对法俄、法英间外交的贡献,虽然最后《巴黎和约》造成法国殖民领地大减,路易十五人望大跌,但时年35岁的迪昂还是获得了圣路易十字勋章的嘉奖,这枚勋章是他成为圣路易皇家骑士团骑士的委任状,也是被正式称作“骑士迪昂” 的开始。
迪昂的功绩引起了路易十五的情人,素有「影の女帝」之称的革新派贵族代表蓬帕杜尔侯爵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 的强烈嫉妒。在路易十五赐予迪昂内阁大臣官位的同时,这种嫉妒几乎达到了憎恶的顶点,她不惜安排迪昂的死敌格瑞希(Gersii) 伯爵出任他的上司,打压之下再极尽中伤诽谤之能事。1763年2月迪昂以驻英大使代理的身份退出法国宫廷,接受了刺探英伦海峡防卫以便日后发动战争的隐秘任务。
英国之行是迪昂人生的颠峰,远离乌烟瘴气的法国朝政他身心愉悦,化身莉亚·德·博蒙多次出席名流聚会,轰动整个伦敦社交界。他在伦敦生活的奢华淫靡至今有证可考,他曾挥金如土,直接从自己的家乡勃艮地进口名贵的葡萄酒广为赠送,在品酒家中口碑极高;还购入豪宅日日歌舞升平,规模堪比宫廷国宴,无论政府还是皇家都不得不将其视作麻烦人物。然而迪昂多年外交乃至间谍生涯,拥有常人无法想像的大量国王署名的机密文件,纵然谁都拿他没有办法,他甚至还将机密文件抵押来得到高额的现金借贷……
1763年10月,迪昂受令必须返回法国,深知自己处境的他拒绝回国,迫不得已只能用国家机密要挟路易十五,为此也不得不处处提防路易十五派来暗杀他的各路间谍。1764年迪昂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Lettres, mémoires, et négociations particuliéres》。英国各界普遍对他非常欣赏。由于这本书中并未涉及对英进攻计划一事,姑且让内忧外患的法王松了口气。1766年,路易十五撑不下去决定暂时妥协,授予迪昂一笔每年12000法郎的退休金,作为对其外交、军事事业的肯定,并允许他留在英国。迪昂得以安心地在伦敦生活,除继续搜集任务情报外,还花费了大量时间满足自己对书的喜好,他在伦敦的私人图书馆共有6000本藏书和500份罕见的原稿。
这种对迪昂政治上的放逐维持了14年,其中在1770年,勃艮地谣言四起,说迪昂本是女人,一时间英法民间如炸开锅一般争论不休,还开了赌局……众人纷纷议论迪昂举止柔弱形同女性,迪昂只得穿上龙骑兵队长的男装制服以求平息事态。而自1765年起担当驻英大使的格瑞希伯爵又与他素来不合,故意释放流言彼此冲突不断,性别问题俨然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对迪昂的工作越来越不利,让他非常苦恼。
1774年,路易十五得天花去世,机密局随之不复存在。新王路易十六对外交兴趣寡然,取消了进攻计划之余派遣剧作家博马舍(Pierre Beaumarchais) 前来伦敦斡旋,最后许诺只要迪昂不公开国家机密,就既往不咎欢迎他回到法国——急切盼望回国的迪昂被社会传言纠缠得疲惫不堪,索性在那时做出了“我是女人”的回应,还找了一系列家庭原因为论据,初现其女性人格确立的雏形。只是这下更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引得博马舍坚信迪昂女性说,向他求婚……
事隔14年终于回到祖国的迪昂被路易十六算计,1777年8月29日,无聊又无耻的路易十六命令迪昂必须脱去龙骑兵制服终身女装,还在11月21日为他举办了永久女性的仪式……时年22岁的年轻王妃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 主动要求提供女装,因为她听到好友勃利涅库伯爵夫人(Yolande Martine Gabrielle de Polastron) 谈论迪昂时称“哀伤的女骑士”,而将他当成女性起了同情心。
迪昂虽然受到王妃的礼遇,但仍对自己的境遇很不甘心。1778年,美国独立战争打响,法国抗英援美,迪昂主动要求去美国前线服役,却被大肆嘲笑一番并丢回家乡关了19天大狱。此后的他显然对自己的祖国失去了信心,在法国以女性身份居住了8年后,1785年11月17日回到了更欢迎他的英国。可那里政治环境虽宽松,性别八卦却有增无减。伦敦的赌局依然继续,对他男女比率的下注从1771年的3:2一直到1776年的4:7,赌金的总额逐年递增更是达到28W英镑。
因为机密局已成过去式,迪昂只有不断出入沙龙参加剑术比赛赚取外快。1787年4月,他与伦敦最强剑士圣·乔治(Saint Georges) 的公开决斗在世间传为佳话。圣·乔治当时是身心皆处于颠峰期的现役近卫骑兵,59岁的迪昂挑战年轻天才剑士这一举动普遍不为人们所看好。结果,坚持穿着女装的迪昂即便费力的提着裙子,也在最后以七连突刺大败圣·乔治……英国人民震惊了,一度称他为欧罗巴剑圣。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迪昂得到英国的政治庇护,在伦敦长期留守,时而男装时而女装的生活着。他烦闷于民众发疯一样的猎奇心理,一直躲在自己的小公寓里。1792年5月,64岁的迪昂曾致信立法议会请求复归军职,无人理睬。革命造成整个法国时局大变动,翌年路易十六被处死后,地方小贵族把同样贵族出身的迪昂在法国的所有财产没收了。失去了退休金保障又无法回到祖国的迪昂生活日益贫困,更因欠债被关了拘留所,潦倒的他不得不卖掉圣路易十字勋章和路易十五的鼻炎壶,还有自己钟爱的藏书,这对爱书的迪昂来说无疑比死还要难受。到了最后,一切皆被变卖,唯有古罗马诗人荷拉斯(Quintus Horatius Elaccus) 的《颂歌集》(Odes) 实在舍不得才被留下。这一期间,大众舆论依旧针对他的性别冷嘲热讽……
1810年5月21日夜,因剑伤复发,82岁的迪昂在伦敦后街去世。他死后,对赌局仍心存疑虑的人们委托外科医生进行了遗体解剖,结论——真正的男性。
1810年5月28日,迪昂被葬在英格兰东南部密德塞克斯的圣潘克拉斯(St.Pancras)公墓。
他的墓碑上刻用着拉丁文写的四行诗:
不着寸缕 自天空降生
如今又身无一物 长眠墓碑之下……
总而言之 活在人世
我这一生既未曾得到 也未曾失去……
『柒』 西方领主穿的衣服是怎么样的
1370年前后,西方流行一种袖口上装饰有各种皮革的女装,因为它的袖窿开得很宽大,露出了过多的肌肤,因而被指责为是“地狱之门”。4而14~15世纪流行的安尼帽和两个角的高帽子,则被教会称作是“魔鬼的创造物”。尽管这种帽子模仿的是哥特式教堂建筑,但由于它们的造型与生殖器颇为相似,因而必须加以唾弃。5这个漫长而黑暗的时代里,一方面,禁欲主义思想让男人和女人都穿上能够严密遮盖身体的宽大保守的服装。一般基督徒们穿着色彩单调呆板的土布麻衣;女人们则一度戴上了长可及肩的面罩或者从头上垂下遮掩全身的面纱。另一方面,在“荣耀主”的旗号下,又出现了各种夸张华丽的奇装异服。
拜占庭贵族们穿着锦缎制成的叫做“达尔马提亚”(dalmatica)的宽松连衣裙式的服装,上面饰有华丽繁复的刺绣,还缀着五光十色的珠宝或贵金属。而在哥特式时期(公元12——15世纪)的西欧,贵族男子们则穿着绣有自己族徽或爵徽的“柯达弟亚”(cotardir)。这是一种色彩鲜艳的分色服,衣身、垂袖和裤袜的颜色往往左右不对称,如有时左边裤腿为红色,右边裤腿则为绿色,这种服装“不禁使人想到教堂里那些色彩对比强烈、风格华丽的彩色玻璃窗”。
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理念对西方服饰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服饰形制的直接规定上。首先,是《圣经》中对服饰直接做出的规定。如《新约•哥林多前书》中说,女人在做礼拜时,必须要蒙着头巾。“凡男人祷告或是讲道,若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男人本不该蒙着头,因为他是神的形像和荣耀”,“凡女人祷告或是讲道,若不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因为“女人乃是为男人造成的。因此,女人为天使的缘故,应当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3其次,是基督教教义对服饰样式的影响。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基同”,在古罗马时期,演变成一种叫做“丘尼卡”(tunica)的连袖筒形衣;到了古罗马帝国末期,“丘尼卡”进一步发展,不再将一块宽大的布料制成筒形再套到身上,而是将一块布料裁成十字状,在十字中间开孔,作为领口,在袖下和体侧分别缝合,然后从肩膀到下摆装饰着两条紫红色的条饰。
这种十字形套头衫深受基督教徒的喜爱,其原因除了在于它的简单实用外,还在于十字形正是基督教信仰的符号。这种形制的衣服,也就是被称作主教法衣的“达尔马提亚袍”(dalmatic),后来成为基督教专门的祭服。又如,中世纪流行的一种叫做“苏尔考特”(Surcot)的女式罩袍,是将多余的长裙在腹前掖入腰带,“前面的堆褶使腹部凸起好像孕妇,据说这是因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而造成的流行样式。因玛利亚在未婚嫁时就从圣灵受孕而怀孕基督,所以她有孕时的形象也被看作是圣洁美好的。” 1此外,基督教对各种颜色寓意的规定,对服饰也产生了影响。
此外,宗教理念对西方古代服饰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还是通过宗教建筑的影响而间接实现的。
例如,古希腊时代的“基同”也像神庙的柱子一样分成“多利克式”和“爱奥尼式”。前者有纵向的凹槽,后者有肥大的褶绉。前者与多力克式的柱身相类似,后者与爱奥尼式的柱头相仿佛。哥特式时期的服装,喜欢将人体的外形有意拉长,以追求一种苗条纤细、挺拔向上的视觉效果。尖尖的皮鞋和高高的帽子极尽夸张之能事,与直刺苍穹的教堂和钟楼相映成趣。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过去那种又长又尖的鞋不复存在,鞋的造型有了根本改变,鞋头变成宽肥的方形比后跟还要宽大,尤其在西班牙最盛行方头鞋。也有按脚形做得比较瘦窄的鞋,但鞋头是圆尖形的或小方形的”。2这又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圆顶教堂的流行有关。到了巴洛克建筑盛行的时代,服饰也变得华丽而雕琢,其曲折多变的线条颇似教堂上漩涡形的装饰品。
作为巴洛克艺术的极端性发展,罗可可式的服装更为繁琐,女装从胸衣到裙摆都装饰着层层的花边、缎带及蝴蝶结,裙子上更是饰满了缎带和鲜花,和教堂上的饰物一样不厌其烦……。
从古希腊身体作为服饰的主人,到中世纪之后服饰把人体塑造成统一样式的造型;从古希腊时期建筑对人体比例的推崇(如根据人体的比例来设定柱子的粗细)及服饰对人体自然美的烘托;到中世纪之后服装忽视人体的自然美,反倒以建筑为模型硬要对自然体型进行改造……。这其中服饰与肉体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要义,就是在服饰自身的使用功能之外去追求一种形而上的宗教理念。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西方服装史-西方古典服饰 西方古典服饰
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初叶,欧洲大地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与中心,其国家的手工业尤其是毛纺织生产十分兴旺。新生产力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都市生活的富庶。在此经济基础上,文艺复兴新思潮活跃在社会各领域,宣扬人生价值和人性自由解放,大肆鼓吹现世的享乐和现实的幸福,追求美饰美物、追求奢华富有的风气日益昌炽。应运而生的意大利花样丝绒,以其高雅的质感和高昂的价格被视作富贵和奢侈的象征,而受到社会特别是贵族和富有者的狂热青睐,成为许多重要人物的服饰穿戴。竟然还有许多著名画家参与了丝绒服饰的设计与普及,他们的作品在许多重要人物穿戴的丝绒服装上得到印证。
服装的象征价值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一个人的服装可以标明其特殊的社会阶层,并决定其在那一阶层中的地位、作用及权利。例如,人们可以轻松地从着装上辨认出皇室家族成员。妇女的曳地长裙通过其颜色及使用的材料表明其特殊意义。服装同时可以在进入宫殿走廊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时期的正式宫廷服装当然就是西方文化史中最奢华的部分。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西方服装史-功能主义
服装是一种衣着方式,它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风尚的不同特征,而且能够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从强调自然之美的古典样式到纷繁多变的现代主义服装,每一种风格的服装总能带给后人更多的启发,在西方服装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模式的服装一直影响着现代服装的设计,即功能主义服装。
谈起功能主义,就不得不提到现代设计的母校——包豪斯(Das Staatliches Bauhaus,1919-1933),它是由建筑师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于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的理论原则是,废弃历史的传统形式和产品的附加装饰,主张形式依随功能,尊重结构的自身逻辑,强调几何造型的单纯明快之感,使产品具有简单的轮廓、简洁的外表,重视机械技术,促进标准化并考虑商业因素。这些原则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理论,即要求最大程度地达到产品的使用目的.主张使产品的审美特征寓于技术的形式中,做到实用、经济、美观。功能主义设计理论的实践在现代设计的理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虽然功能主义成为理论最初表现在建筑设计上,但在西方服装发展史上早就有功能主义的影子,当时的功能性服装,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但有一点与现代设计中的功能主义不谋而合,就是对穿着者舒适性、便利性的充分重视。之后,功能主义便一直贯穿在西方服装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17世纪骑士装
西方服饰
17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历时半个世纪的荷兰民族独立战争和欧洲各国新旧教派之争,使得大部分男子走上战场,因此骑士的服装普遍流行,并成为这个时代男子的日常服。这种名为justaucorpo的骑士装是一种带软折襞的服装,采用天鹅绒和缎料,带有精美的花边领与袖口,配以大而卷褶并插有鸵鸟毛的帽子。骑士的服装因为能够很好地满足人大范围活动而方便实用,男装较女装更趋向时代化发展。
19世纪功能性女装的出现
19世纪的服装业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工业的进步和裁剪技术的发展,使服装的面料和款式更为多样化,18世纪末以来开始使用特殊面料,设计也比较简洁、新潮、大胆,从中可以窥见现代服饰的影子。技术的进步为功能性服装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生活方式的改变,则是功能性服装发展的原动力。在上流社会,年轻女子参加体育活动成为时髦。虽然当时的妇女为了强调所谓的教养,总是随身带着药丸,用手帕掩面,作娇羞状,但她们也热衷运动,早上骑马,下午打网球或高尔夫球。随之而来的就是适应各种体育活动轻便而实用的服装款式的出现,如旅行外套、乘车服、打猎服、游艇服 西方服饰等。19世纪30年代,女士风行像男士那样骑马兜风,骑马服饰开始出现。女士在宽敞的长裙里穿用细棉布做的紧身马裤和长统靴,戴高统礼帽和鹿皮手套。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他们倡导女子也应和男子一样穿长裤,美国的女权运动先驱Amelia Jenks Bloomer夫人首先把东方风格的阿拉伯式宽松灯笼裤引入女装,进行大胆尝试,虽然在美国遭到非难,但是却在英国得到赞同, 1887年英国的史密斯子爵夫人就穿上灯笼裤,伦敦一家啤酒馆还把这种裤装用于女服务员的制服,强调自由舒适。女式裤装、短上衣和短套装的出现,成为当时的大胆革新,是女装摆脱束缚,追求功能的进一步体现。
20世纪功能性服装的发展
进入20世纪,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功能性服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女装功能化、男性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新的改变。妇女直接参加生产和战争,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年代的服装适应着新生活的方方面面。妇女们有了更自由的生活,除了工作外,她们还热衷运动和跳舞,因此服装的功能化上升为设计的首要因素。摒弃传统的紧身胸衣,上衣变短,腰带也开始使用,女性在生活中更加舒适和随意。这对于传统的服装是一个直接的冲击,服装的观念、形式、剪裁、生产、面料都与前10年大相径庭。
西方服饰
与此同时,由于妇女们不断提高的社会地位,年轻女性积极地主张性别平等,为反抗男权社会,女性们一整天都穿上长裤,裤装的舒适方便使裤装一直流行,女性的裤子第一次成为正式服装部分。保罗•波列特(Paul Poiret1879-1944)设计的正式场合的女长裤,在服装设计上的影响就更加长久。法国女设计师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对于女性的性的欣赏立场不应该作为女性服装设计的考虑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装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装上, 为女装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设计生产了自己的运动装,这种服装以宽松内衣的基本结构为根据演化而成,宽松、简单,并且采用松软的棉质面料,这种宽松服装的设计方式,其实原来是用做女性内衣的,而夏奈尔把它变成外衣,是一个重大突破。
这个时期在时装史上被古怪地称为“女男孩”时期,裙子从脚踝升到膝盖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短裙。1922年小说《女小子》里描述了当时的女孩形象———剪短头发,穿男性服装,节食消瘦,便是这一时期的写照。
20世纪40年代的军服和牛仔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无暇顾及穿衣打扮,却促进了对实用性的考虑,许多妇女穿上了军服,让女装更加功能化。两个曾在巴黎获得成功的英国设计师在战争期间回到英国,为英国军队中的女性官兵设计制服。在战争背景下,军队制服也成为时尚,裙子短而紧身,这些紧身、合体、颇具战时严肃感和纪律感的制服既被权
西方服饰贵穿用,百姓们也趋之若鹜。牛仔裤因为耐穿耐磨,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开始还仅是一种工作服,后来则发展成经久不衰的日常服装。军服和牛仔成为功能主义服装的代表。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功能主义、实用主义、极简主义
二战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功能主义服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时人们极重视产品的机能,所以有句口号是“唯有机能的是美的”,虽然听上去有些偏颇,但说明人们已把功能性明确地注入自己的审美观念中。这一时期,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从各个方面探索女性服装新的可能性,并且认为新的服装必须是舒适的、功能性好的。六十年代,他设计了一系列功能主义服装,包括长裤装、具有非洲探险时期英国风格的上衣、女性裤装礼服,其中最具革命精神的是由男性晚礼服套装(Tuxedo Suit)为灵感来源设计的女性裤装礼服,都体现了这一时代他对新服装的功能性、舒适性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后,人们的视角从关注物质转移到关注自我,讲究服装实用、舒适成为新的风气。颜色鲜艳的夹克装、连裤装、套头装等成为流行和普及的服装。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生活节奏的加快,讲究舒适和功能成为服装设计的首要因素。“功能随形”的时代成为过去式。如今,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功能性服装一直追随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服装也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日益细化。近年来,功能主义服装的代表——工装、军装一直是流行的热点。不难看出,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的认识进一步促成了功能主义服装的流行。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西方服装史-西方现代服装的特点 高调优雅 法国服装品牌tibi
西方现代服装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是法国。1672年巴黎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介绍服装式样的期刊《靓妆信史》;1900年巴黎举办了第一场世界时装博览会;20世纪初,法国服装大师保罗·波烈特(Paul Poiret)大胆废除了“紧身胸衣”,开始使女装走向现代之路,所以法国服装文化的发展是西方现代服装文化发展的典型,对于法国服装文化的剖析有助于理解西方现代服装文化的架构和实质。
法国服装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民族性,表现了法兰西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内涵,保持着法国宫廷的贵族气息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简洁大方,所以法国服装体现的是传统和现实的结合。法国在各方面都保持和发展了过去的传统,包括法国的建筑、法国的城镇风貌甚至法国的语言文学等莫不如此。服装只是这种习惯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国人的思维并不非常慎密,但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虽然有伏尔泰、狄得罗、卢梭等著名的思想家,但是除了孟德思鸠以外,其他人的思想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鼓动力,但都缺乏体系性。虽然法国拥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巨匠莫里埃、雨果和巴尔扎克,但是法国人骨子里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即便是巴尔扎克这个现实主义的高峰,其本人的生活经历则并没有充满现实的理性,而是表现了浪漫的冲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法国的服装文化同样也具有不够慎密但是极具感染力的特征。
法国服装秀
法国服装文化来源于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的贵族服饰文化。历史上贵族服饰文化产生了诸如R.贝丹这样著名的裁缝,有了所谓的时装工场和时装店。但是当时的服装无论从制作上还是从设计上基本上都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而且只是为特定的个人服务的,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服装产业。所谓的时装工场和时装店只具有工场和店的基本雏形,并不类同于现在的时装工场和时装店。这一切使得贵族服装文化局限在一个狭小天地里,并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法国服装成为现代服装的发源地和中心还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事情,其标志就是法国的服装开始了平民化和现代化的转变。而且通过实践逐步搭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所谓的三位一体,就是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发布和服装媒体,服装设计师是整个服饰文化的中心,服装设计发布是服饰文化的外延,而服装媒体是服饰文化的助推器。
法国的服装可以分为高级时装和普通时装两大类。高级时装公司总共不过20多家,集中在巴黎闹市区的几条大街上,包括“伊夫·圣洛朗”、“皮尔.卡丹”、“夏奈尔”、“迪奥”等,其他的都是普通时装的设计和生产商。无论是高级时装还是普通时装都采用三位一体的服饰体系。高级时装起到了创造时尚、保持领先的作用,而普通时装起到了产业化、推广流行的作用。法国服装翻新速度是非常快的,一件时装流行的时间都很短,而一旦时装不再流行,那么它的身价就会急速下跌。在法国有专门的服装超市,里面刚落季的时装以两折甚至一折出售。
设计师Valentino 瓦伦蒂诺法国时装秀
法国以新、以变化作为服装发展的主旋律。而创造新概念、新服装的灵魂就是法国一批有名的服装设计师。实际上,法国服装设计师的概念已经不局限于某几个具体的个人,而是一个培训、保护、选拔和包装完整的运作体系。正是这个运作体系保证了法国能够产生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并且通过他们表现法国的民族服装美。
西方服装设计发布的主要形式就是T型台。T型台一般都是临时搭起来的,是一个“T”形通道。T型台是典型的以形体美来展现服饰美的手段,并且将形体美和服饰美合而为一。以形体美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以服饰美来表现个人的风格。这种服饰美的表现方法是西方美学的一贯思想,从古希腊开始,西方文化就强调形体美,强调外在美,而以模特为核心的现代服装发布也强调形体美和外在美。所以从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服饰文化的核心内涵来看,他们一直很好保持和继承了西方人对美的独特理解,从西方人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并且通过服装这种形式表现西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所以法国人常说,在国际服装文化的舞台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最新潮的,而是能代表其民族文化精髓的东西。所谓的民族文化精髓,就是某一文化独特的视角和规则。法国人保持和发扬了西方社会的视角和规则,他就成了西方现代服装的中心。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西方服装史-西方服装发展过程的特征
西方服装文化追求自然的法则。西方强调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离,明确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致使西方人用理性观察世界和探索规律,形成一种追求自然法则以获得真理的传统,因而表现出一种理性或科学的态度看待服装,在服装与环境的统一中更强调与自然的协调,重视自然科学的认识,服装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对真的把握,研究服装的客观规律,认识服装的本质特征。
1、西方服装文化突出人体。服装在西方的发展表现了它是为崇尚人体美而服务的,其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弥补人体的缺陷,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突出一人体为前提的穿着形式,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外求的特点。用服装完善人体的美感,注重研究人体的自然物质特征,是服装与人体相结合。也注重人体各部位的尺寸数据。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用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用服装来表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重视。
西方的人体文化源远流长。在欧洲文明中,人体是大自然最上乘的艺术,具有崇高的地位,对人体生理上的合规律性的研究卓有成就。这种科学的和艺术的人体意识,对人的第二皮肤的服装带来了另一类的风格特征的显现。
2、在服装的造型意识上,西方服装的造型观念,带来了服装的变异性、丰富性、复杂性与创新性,着装样式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变化表现出周期逐渐缩短、频率逐渐加快的特点。这必然导致时尚与流行的追求和设计师的出现,而流行现象又进一步促进里服装发生变动。这不断的变动又使设计行为带来服装多样性的创造。
3、在服装的构成法则上,西方服装造型意识,是使服装以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是服装设计师对纯粹的形状、色彩、质感等形式因素有特殊的创造敏感。西方服装在在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非对称性、不协调的服装造型方式,常采取自由、拟动、与习惯的冲突,与和谐的对力表现手法。
4、在服装的审美特征上,西方服装的审美特征表现为一种物质性审美实现。其文化形式与款式造型区别不大,较吻合,服装的审美追求真,注重形,具有单纯的审美意义。因此,服装的各构成因素较少受外力的影响。比较各个时期文化背景的服装时,我们回深切的感受人类服饰行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一种仪式的服饰行为并不比其他仪式的服饰行为更正确,在客观的立场上民族、地区的服饰文化,超越自身的局限,让服饰行为向更为理性话的模式发展。
今天的西方服装文化成为先进的服装体系,为人们所仿效和关注,当现代社会给予西方服装以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时,当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从远有服饰状况中逐渐脱离出来,进入到现代服装的行列时,西方服装走过的历程将会更深刻的对人类服饰行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西方服装史-东西方服装审美文化比较
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东西方服装审美文化的比较。我们先总的说一下东西方服装审美文化的比较 ,以传统古典为主的东方审美,它主要侧重在整体造型上,就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来看,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水平起着决定作用,经济越发展服装发展越兴盛,审美相对来说就高,中国的服装经历了数前年的历史,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每个历史时期都记录了岁月的演变,四千的奴隶与封建社会,服装依附这样的社会结构和环境中,具有久远的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形成了自己独自的风格与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从先秦到秦汉到隋唐,直到近代,总体的审美观以其传统观点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成熟与完善,而服装就在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之间变换发展,实用功是物质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如服装可以保护身体,可以御寒防暑。审美功能则是服装的精神功能,美化自己,美化生活,满足人精神世界的需要。服装审美,它是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实用性与为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审美性的结合。寓审美于实用之中,融实用于审美之内,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服装的审美功能上看,中国的服装是平面的,二维的,中国的各朝代,各个时期的各类服装均是按这两种基本形式发生变化发展的,而服装结构也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直到近代中国的的服装才发生了集聚的变化,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逐渐被淘汰,而有服装价值内涵,和审美特征的、丰富的服装形态则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从而使服装的审美占有重要的位置。
西方美学观偏重于美学的法则。受到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影响,西方美学形成了迥异于东方的审美观点。在整体上成就了西方服装审美观。因此服装在西方历史的发展生存状态下不断变化,使服装在形式上到内容上不断转换,两千多年前的希腊罗马时期是服装最活跃的阶段,平面的宽衣式服装体系成为一大源流。公元五世纪进入了封建王朝,服装的发展处于低潮。直到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才改变了服装的风貌,而此时也出现了早期的立体裁剪,使西方的服装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服装的造型也摆脱了宽松的平面形态,进入了合体的构筑式的形态,男女各其发展,经历二战以后,在商品经济与城市化的促使下,服装再次发生变化,审美占有重要位置,是服装走向成衣化,品牌化和多元化。
由于东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带来不同的审美观念,中国服装文化注重社会的协调,而西方文化则追自然的法则。中国传统的社会及家庭教育中,服装行为规范被看作是修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生活。人们在着装上注重伦理内容,用服装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服装美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并不强调形体。因而具有趋向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特点。中国在服装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效果,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在服装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体与衣料之间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在服装造型形式的法则上,中国服饰体现和谐、对称、统一的表现手法,服装倾向于端庄、平衡,服饰图案精致、细腻。服装简洁、简约。中式服装的美学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态和文化征貌。
西方文化属于多元化的范畴,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用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用服装来表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重视。西方服装的审美特征表现为一种物质性的审美实现,其文化形式与款式造型区别不大。而注重形的审美价值观念。在造型上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
通过对东西服装审美文化的比较,从中体现了不同的自然及人文环境给服装带来的显著区别,尤其是服装审美文化的区别,对研究服装设计和人类的服饰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捌』 泰国宫廷里的官位与爵位有哪些
泰国宫廷里的官位与爵位分男女两种:
一、男性爵位
1、昭披耶,昭披耶是公爵,是当时最高的官职爵位。
2、披耶(候爵)
3、披/帕(伯爵)。伯爵在当时的泰国等级也较高。
4、銮(子爵)
5、坤(男爵)。男爵五爵之中最低的,地位仅高于平民。
二、女性爵位
1、探普颖。昭披耶之妻的封号为探普颖,(又叫公爵夫人)
2、坤颖。披耶之妻(即候爵夫人)为坤颖,女蒙拉查翁(即郡主)也称坤颖。
泰国王族的爵位分为两种,一种是王族成员一出生既具有的爵位,一种是国王封赐的爵位。
王族出生后的爵位是根据本人同国王的血统关系的亲疏而定。
凡出生于王室者,不论是王子、王女或王孙,均称为昭(即亲王)。昭又依次分为昭法、帕翁昭
、蒙昭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份为数等,简介如下:
1、昭法,是高等王室成员出生后的爵位,分为两等:第一等是王后或者东宫娘娘所生的子女。第二等是西宫娘娘所生的子女。
2、帕翁昭,是次于昭法的王室出生后的爵位,分为三等: 第一等是王妃所生的儿女。
第二等父亲是昭法母亲是昭的王孙。第三等父亲是第一等的昭法,母亲不是昭的王孙。
3.
蒙昭,次于帕翁昭的王室爵位,帕翁昭的子女称蒙昭。
以上三种爵位是用来称呼国王第一、二、三代后裔的,他们都是昭,既是亲王。拉玛四世王时,称蒙昭的后裔蒙叻差旺。蒙叻差的后裔为蒙銮。这两种爵位限于国王的第四、五代后裔,他们虽然是亲王,但距国王已远,所以别人同他们谈话时,可以不用王族语言而用世俗语言。第五代以后的子孙,便不再享用王室的爵位了。
『玖』 西方古代妇女以及少女的穿着打扮是怎样的懂西方文化的朋友还请解答一下,复制的都可以,解决疑惑就可以
在宗教文化的背景下,西方古代的服饰有着超越肉体需要的神学指向。
1370年前后,西方流行一种袖口上装饰有各种皮革的女装,因为它的袖窿开得很宽大,露出了过多的肌肤,因而被指责为是“地狱之门”。4而14~15世纪流行的安尼帽和两个角的高帽子,则被教会称作是“魔鬼的创造物”。尽管这种帽子模仿的是哥特式教堂建筑,但由于它们的造型与生殖器颇为相似,因而必须加以唾弃。5这个漫长而黑暗的时代里,一方面,禁欲主义思想让男人和女人都穿上能够严密遮盖身体的宽大保守的服装。一般基督徒们穿着色彩单调呆板的土布麻衣;女人们则一度戴上了长可及肩的面罩或者从头上垂下遮掩全身的面纱。另一方面,在“荣耀主”的旗号下,又出现了各种夸张华丽的奇装异服。
拜占庭贵族们穿着锦缎制成的叫做“达尔马提亚”(dalmatica)的宽松连衣裙式的服装,上面饰有华丽繁复的刺绣,还缀着五光十色的珠宝或贵金属。而在哥特式时期(公元12——15世纪)的西欧,贵族男子们则穿着绣有自己族徽或爵徽的“柯达弟亚”(cotardir)。这是一种色彩鲜艳的分色服,衣身、垂袖和裤袜的颜色往往左右不对称,如有时左边裤腿为红色,右边裤腿则为绿色,这种服装“不禁使人想到教堂里那些色彩对比强烈、风格华丽的彩色玻璃窗”。
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理念对西方服饰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服饰形制的直接规定上。首先,是《圣经》中对服饰直接做出的规定。如《新约•哥林多前书》中说,女人在做礼拜时,必须要蒙着头巾。“凡男人祷告或是讲道,若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男人本不该蒙着头,因为他是神的形像和荣耀”,“凡女人祷告或是讲道,若不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因为“女人乃是为男人造成的。因此,女人为天使的缘故,应当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3其次,是基督教教义对服饰样式的影响。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基同”,在古罗马时期,演变成一种叫做“丘尼卡”(tunica)的连袖筒形衣;到了古罗马帝国末期,“丘尼卡”进一步发展,不再将一块宽大的布料制成筒形再套到身上,而是将一块布料裁成十字状,在十字中间开孔,作为领口,在袖下和体侧分别缝合,然后从肩膀到下摆装饰着两条紫红色的条饰。
这种十字形套头衫深受基督教徒的喜爱,其原因除了在于它的简单实用外,还在于十字形正是基督教信仰的符号。这种形制的衣服,也就是被称作主教法衣的“达尔马提亚袍”(dalmatic),后来成为基督教专门的祭服。又如,中世纪流行的一种叫做“苏尔考特”(Surcot)的女式罩袍,是将多余的长裙在腹前掖入腰带,“前面的堆褶使腹部凸起好像孕妇,据说这是因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而造成的流行样式。因玛利亚在未婚嫁时就从圣灵受孕而怀孕基督,所以她有孕时的形象也被看作是圣洁美好的。” 1此外,基督教对各种颜色寓意的规定,对服饰也产生了影响。
此外,宗教理念对西方古代服饰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还是通过宗教建筑的影响而间接实现的。
例如,古希腊时代的“基同”也像神庙的柱子一样分成“多利克式”和“爱奥尼式”。前者有纵向的凹槽,后者有肥大的褶绉。前者与多力克式的柱身相类似,后者与爱奥尼式的柱头相仿佛。哥特式时期的服装,喜欢将人体的外形有意拉长,以追求一种苗条纤细、挺拔向上的视觉效果。尖尖的皮鞋和高高的帽子极尽夸张之能事,与直刺苍穹的教堂和钟楼相映成趣。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过去那种又长又尖的鞋不复存在,鞋的造型有了根本改变,鞋头变成宽肥的方形比后跟还要宽大,尤其在西班牙最盛行方头鞋。也有按脚形做得比较瘦窄的鞋,但鞋头是圆尖形的或小方形的”。2这又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圆顶教堂的流行有关。到了巴洛克建筑盛行的时代,服饰也变得华丽而雕琢,其曲折多变的线条颇似教堂上漩涡形的装饰品。
作为巴洛克艺术的极端性发展,罗可可式的服装更为繁琐,女装从胸衣到裙摆都装饰着层层的花边、缎带及蝴蝶结,裙子上更是饰满了缎带和鲜花,和教堂上的饰物一样不厌其烦……。
从古希腊身体作为服饰的主人,到中世纪之后服饰把人体塑造成统一样式的造型;从古希腊时期建筑对人体比例的推崇(如根据人体的比例来设定柱子的粗细)及服饰对人体自然美的烘托;到中世纪之后服装忽视人体的自然美,反倒以建筑为模型硬要对自然体型进行改造……。这其中服饰与肉体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要义,就是在服饰自身的使用功能之外去追求一种形而上的宗教理念。
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初叶,欧洲大地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与中心,其国家的手工业尤其是毛纺织生产十分兴旺。新生产力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都市生活的富庶。在此经济基础上,文艺复兴新思潮活跃在社会各领域,宣扬人生价值和人性自由解放,大肆鼓吹现世的享乐和现实的幸福,追求美饰美物、追求奢华富有的风气日益昌炽。应运而生的意大利花样丝绒,以其高雅的质感和高昂的价格被视作富贵和奢侈的象征,而受到社会特别是贵族和富有者的狂热青睐,成为许多重要人物的服饰穿戴。竟然还有许多著名画家参与了丝绒服饰的设计与普及,他们的作品在许多重要人物穿戴的丝绒服装上得到印证。
服装的象征价值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一个人的服装可以标明其特殊的社会阶层,并决定其在那一阶层中的地位、作用及权利。例如,人们可以轻松地从着装上辨认出皇室家族成员。妇女的曳地长裙通过其颜色及使用的材料表明其特殊意义。服装同时可以在进入宫殿走廊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时期的正式宫廷服装当然就是西方文化史中最奢华的部分。
服装是一种衣着方式,它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风尚的不同特征,而且能够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从强调自然之美的古典样式到纷繁多变的现代主义服装,每一种风格的服装总能带给后人更多的启发,在西方服装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模式的服装一直影响着现代服装的设计,即功能主义服装。
谈起功能主义,就不得不提到现代设计的母校——包豪斯(Das Staatliches Bauhaus,1919-1933),它是由建筑师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于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的理论原则是,废弃历史的传统形式和产品的附加装饰,主张形式依随功能,尊重结构的自身逻辑,强调几何造型的单纯明快之感,使产品具有简单的轮廓、简洁的外表,重视机械技术,促进标准化并考虑商业因素。这些原则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理论,即要求最大程度地达到产品的使用目的.主张使产品的审美特征寓于技术的形式中,做到实用、经济、美观。功能主义设计理论的实践在现代设计的理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虽然功能主义成为理论最初表现在建筑设计上,但在西方服装发展史上早就有功能主义的影子,当时的功能性服装,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但有一点与现代设计中的功能主义不谋而合,就是对穿着者舒适性、便利性的充分重视。之后,功能主义便一直贯穿在西方服装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17世纪骑士装
西方服饰
17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历时半个世纪的荷兰民族独立战争和欧洲各国新旧教派之争,使得大部分男子走上战场,因此骑士的服装普遍流行,并成为这个时代男子的日常服。这种名为justaucorpo的骑士装是一种带软折襞的服装,采用天鹅绒和缎料,带有精美的花边领与袖口,配以大而卷褶并插有鸵鸟毛的帽子。骑士的服装因为能够很好地满足人大范围活动而方便实用,男装较女装更趋向时代化发展。
19世纪功能性女装的出现
19世纪的服装业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工业的进步和裁剪技术的发展,使服装的面料和款式更为多样化,18世纪末以来开始使用特殊面料,设计也比较简洁、新潮、大胆,从中可以窥见现代服饰的影子。技术的进步为功能性服装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生活方式的改变,则是功能性服装发展的原动力。在上流社会,年轻女子参加体育活动成为时髦。虽然当时的妇女为了强调所谓的教养,总是随身带着药丸,用手帕掩面,作娇羞状,但她们也热衷运动,早上骑马,下午打网球或高尔夫球。随之而来的就是适应各种体育活动轻便而实用的服装款式的出现,如旅行外套、乘车服、打猎服、游艇服
西方服饰
等。19世纪30年代,女士风行像男士那样骑马兜风,骑马服饰开始出现。女士在宽敞的长裙里穿用细棉布做的紧身马裤和长统靴,戴高统礼帽和鹿皮手套。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他们倡导女子也应和男子一样穿长裤,美国的女权运动先驱Amelia Jenks Bloomer夫人首先把东方风格的阿拉伯式宽松灯笼裤引入女装,进行大胆尝试,虽然在美国遭到非难,但是却在英国得到赞同, 1887年英国的史密斯子爵夫人就穿上灯笼裤,伦敦一家啤酒馆还把这种裤装用于女服务员的制服,强调自由舒适。女式裤装、短上衣和短套装的出现,成为当时的大胆革新,是女装摆脱束缚,追求功能的进一步体现。
20世纪功能性服装的发展
进入20世纪,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功能性服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女装功能化、男性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新的改变。妇女直接参加生产和战争,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年代的服装适应着新生活的方方面面。妇女们有了更自由的生活,除了工作外,她们还热衷运动和跳舞,因此服装的功能化上升为设计的首要因素。摒弃传统的紧身胸衣,上衣变短,腰带也开始使用,女性在生活中更加舒适和随意。这对于传统的服装是一个直接的冲击,服装的观念、形式、剪裁、生产、面料都与前10年大相径庭。
西方服饰
与此同时,由于妇女们不断提高的社会地位,年轻女性积极地主张性别平等,为反抗男权社会,女性们一整天都穿上长裤,裤装的舒适方便使裤装一直流行,女性的裤子第一次成为正式服装部分。保罗•波列特(Paul Poiret1879-1944)设计的正式场合的女长裤,在服装设计上的影响就更加长久。法国女设计师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对于女性的性的欣赏立场不应该作为女性服装设计的考虑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装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装上, 为女装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设计生产了自己的运动装,这种服装以宽松内衣的基本结构为根据演化而成,宽松、简单,并且采用松软的棉质面料,这种宽松服装的设计方式,其实原来是用做女性内衣的,而夏奈尔把它变成外衣,是一个重大突破。
这个时期在时装史上被古怪地称为“女男孩”时期,裙子从脚踝升到膝盖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短裙。1922年小说《女小子》里描述了当时的女孩形象———剪短头发,穿男性服装,节食消瘦,便是这一时期的写照。
20世纪40年代的军服和牛仔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无暇顾及穿衣打扮,却促进了对实用性的考虑,许多妇女穿上了军服,让女装更加功能化。两个曾在巴黎获得成功的英国设计师在战争期间回到英国,为英国军队中的女性官兵设计制服。在战争背景下,军队制服也成为时尚,裙子短而紧身,这些紧身、合体、颇具战时严肃感和纪律感的制服既被权
西方服饰
贵穿用,百姓们也趋之若鹜。牛仔裤因为耐穿耐磨,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开始还仅是一种工作服,后来则发展成经久不衰的日常服装。军服和牛仔成为功能主义服装的代表。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功能主义、实用主义、极简主义
二战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功能主义服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时人们极重视产品的机能,所以有句口号是“唯有机能的是美的”,虽然听上去有些偏颇,但说明人们已把功能性明确地注入自己的审美观念中。这一时期,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从各个方面探索女性服装新的可能性,并且认为新的服装必须是舒适的、功能性好的。六十年代,他设计了一系列功能主义服装,包括长裤装、具有非洲探险时期英国风格的上衣、女性裤装礼服,其中最具革命精神的是由男性晚礼服套装(Tuxedo Suit)为灵感来源设计的女性裤装礼服,都体现了这一时代他对新服装的功能性、舒适性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后,人们的视角从关注物质转移到关注自我,讲究服装实用、舒适成为新的风气。颜色鲜艳的夹克装、连裤装、套头装等成为流行和普及的服装。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生活节奏的加快,讲究舒适和功能成为服装设计的首要因素。“功能随形”的时代成为过去式。如今,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功能性服装一直追随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服装也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日益细化。近年来,功能主义服装的代表——工装、军装一直是流行的热点。不难看出,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的认识进一步促成了功能主义服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