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史为鉴,英国是怎么摆脱“雾都”之名
这两天,北京头一次发布雾霾红色预警。停工的停工、停课的停课,再加上限号,北京已被大霾封城。这也让北京几乎接过了“雾都”的名号。伦敦“雾都”之名由来已久,但最著名的要数1952年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陆续又有8000人死亡。
雾都伦敦
其实伦敦雾霾问题存在已久,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和中心,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愈演愈烈。形成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
雾霾也经常作为一种伦敦的标志出现在文学家和画家的作品中。法国画家莫奈在1870年左右专门跑到伦敦看雾,如果哪天天气好,莫奈还会特别失望:“我所有的画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现在,莫奈的作品也成为19世纪后期伦敦空气污染的最直观历史档案。
莫奈·雾中的伦敦国会大厦
“伦敦烟雾事件”像一记重锤,使得英国人痛下决心开始整顿空气污染,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该法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并且涉及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同时,清洁空气委员会成立,负责监督空气污染的改善情况,提出由地方政府负责划定烟尘控制区,改造家用壁炉,更换燃料,禁止黑烟排放等措施。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已经名不副实。
可惜伦敦的抗雾斗争并没有到此结束。80年代后,伦敦的汽车数量激增,当时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244万辆,交通堵塞情况严重。自1981年以来,伦敦乘汽车外出的数量增长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抗这种由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
首先,是控制车辆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此前英国民众的强烈抗议曾强烈抗议过汽车尾气中的铅成分,铅一旦吸入人体后就无法排出,会严重影响后代智力。在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之后,人们发现汽车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等也极为有害,它们被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从1993年1月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对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氢化物等成分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汽车年检中检测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达标。
其次,通过交通拥堵费和发展公共交通来限制私家车流量。自2003年2月起,伦敦市政府规定,收费区域为伦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区域(现在已扩展到了22平方公里),从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至下午6点在收费区域内行驶,需要缴纳拥堵费。拥堵费在过去10年有所增长,目前已从最初每天5英镑上涨至11.5英镑。随后,伦敦市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研究表明,该措施减少了收费区域内26%的交通拥堵。区域内行驶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时;2003—2006年,该措施减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浓度分别为17%、24%和3%。伦敦市市长鲍里斯计划到2023年把伦敦私车流量减少9%。与此同时,伦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并计划修建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鲍里斯市长本人也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2016年将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再一次引发人们的热议。不知北京收取交通拥堵费效果会如何?
此外,伦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与低污染排放区以外的区域相比,该措施的执行使得PM10污染浓度下降了约2.46%到3.07%。而且,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也强调,未来会通过不断提升低排放区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机动车排污的控制。
政府还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这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以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从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
政府还将各种空气监测信息均向外开放,英国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全民监督。主流媒体也会大力抨击政府的失误。
另外,还通过大城市周边的“新城”建设,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1945年,英国启动政府主导的新城建设运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建立33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交通污染。此外,还通过加强绿化的方式来防治污染。现在伦敦城区三分之一面积都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拥有100个社区花园、14个城市农场、80公里长的运河和50多个长满各种花草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绿化带有效地净化了空气。
新的问题
由于十分在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欧盟青睐用柴油替代汽油。英国的柴油汽车大行其道。然而这也造成了另一个隐患,二氧化氮污染——虽摘掉“雾都”的帽子多年,但英国目前仍是欧盟国家中空气质量最差的之一。
2012年,欧洲有301处地点的空气二氧化氮含量超过了欧盟标准。伦敦有七个地点超标,罗马、雅典、马德里、布鲁塞尔、柏林也有地点超标。在1513个监测点中,伦敦的马里波恩路情况最差。
欧盟的二氧化氮限制最大值为每立方米空气40微克。根据欧洲环境署数据,2012年,马里波恩路的每立方米含量几乎是94微克。2014年,欧盟就空气污染处理不得力而决定对英国发起法律诉讼,使英国面临将近3亿欧元的罚款。
欧盟自2000年以来实施的法规允许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包括二氧化氮)可以比汽油车多三倍。去年9月份生效的新法规缩小了这一差距。而柴油车在英国很普遍也很受欢迎,所以控制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对英国政府而言特别困难。伦敦现在的车有一半是柴油车,10-15年前柴油车则只占10%多。伦敦市长环境和能源顾问本查尔斯说,“我们现在被柴油车套牢了”。据估计,伦敦到2025年才能执行欧盟2010年出台的规定。
欧盟的空气治理标准如此苛刻,也成为了大众柴油车选择排放造假的原因之一。可想而知,那些欧盟国家得知真相之后心里有多委屈——怪不得我们怎么计划都数据都不对,原来被骗了。
尽管已经不是“雾都”,英国与雾霾斗争还在继续。而中国的情况比英国还要复杂,燃料污染和尾气污染交替进行,而且雾霾的省市过多不好管理,因此整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过来人”英国那里学习经验,尤其是他们对抗雾霾的决心。
⑵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事件对策
铁腕治雾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此后,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4年的“伦敦市法(City of London (Various Powers) Act 1954)”,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家车发展等。经过50多年的治理,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城市上空重现蓝天白云。
⑶ 伦敦是如何摘掉了被称为黑都的帽子的
英国在经历了1952年和1956年两次伦敦烟雾事件,付出了血的代价后,首先于1956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令》。法令禁止伦敦市的居民、工厂和发电站燃烧煤,家庭煮饭取暖改用煤气和电,分区实施,由政府给予经济补贴。工厂和发电站也照章办理。这个办法果然生效,几年后,伦敦终于摘掉了一度被称为“黑都”的帽子,变为比较清洁的城市。香港是在1959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令》的,规定了煤烟控制区;1969年又公布了《街道交通规则》,限制车辆废气的污染程度。洛杉矶市于1961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令》,禁止在家庭后院焚烧垃圾,并要求所有的新工业设施设置空气污染控制设备。市政当局还建立了三级警报系统:当烟雾达到一定程度时,发出一级警报,禁止私人车辆开行,并警告工厂停工;当烟雾较严重时,发放二级警报,除救火车、救护车、警备车等执勤车辆外,禁止其他一切车辆运行;当烟雾极度严重时,拉响三级警报,宣布全市进入紧急状态。美国众、参两院于1970年正式通过《清洁空气法》,建立了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及对一些新的危险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日本于1971年6月颁布《恶臭防止法》,1975年4月对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开始采用总量控制。
⑷ 雾都伦敦的由来
20世纪初,伦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为家居燃料,产生大量烟雾。这些烟雾再加上伦敦气候,造成了伦敦“远近驰名”的烟霞,英语称为London Fog(伦敦雾)。
因此,英语有时会把伦敦称作“大烟”(The Smoke),伦敦并由此得名“雾都”。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间,伦敦烟雾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于1956年推行了《空气清净法案》,于伦敦部分地区禁止使用产生浓烟的燃料。
并且伦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非常小,夏季很凉爽,冬季温暖,空气湿润,多雨雾,秋冬尤甚。
中国雾都
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较热冬暖夏热,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说,有山水园林之风光。
重庆多雾,素有“雾重庆”之称。重庆雾多,是由于重庆地理环境形成的。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
重庆是名符其实的“雾都”,而重庆璧山区的云雾山全年雾日多达204天,堪称“世界之最”。
⑸ 巜伦敦是如何治理雾霾的》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伦敦是如何治理雾霾的》,完成后面题目。(10分)
①雾霾污染曾经困扰伦敦,还发生过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用半个世纪的努力来治理空气污染。
②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的废气形成了极浓的灰黄色烟雾。1952年12月5日至10日,伦敦上空的冷高压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清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③据史料记载,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可见,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之大。
④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⑤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⑥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⑦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同时,欧盟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
⑧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同时,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日发布的空气质量情况。
小题1:伦敦治理雾霾采用了哪些手段?分点简要回答。(4分)
答:
小题2: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第三段中仅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在“伦敦大雾”中死亡的人各种病例都有。
答:
小题3:请依据本文内容和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积极地应对“雾霾”。(2分)
答: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①制定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关闭电厂、建造高大烟囱、改造传统炉灶、集中供暖)。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抑制交通污染的措施(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家车发展,征收“拥堵费”。)③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空气质量标准。④建绿地,使用钙基粘合剂等。(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2:不仅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还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在伦敦大雾中死亡的人各种病例都有”错,因为死亡病例大多与空气污染相关,所以是为了说明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之大。(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3:.①认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尽量绿色环保地生活、出行,减少自己对空气的污染;②对雾霾天气有应对措施,在饮食上调节,出门戴口罩等;③向社会公众、亲朋好友宣传减少、防范空气污染的方法、措施等。(2分,两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文章1-3段讲的是雾霾给伦敦带来的危害,4-8段讲的是伦敦治理雾霾所采取的措施,其中4、5两段是讲伦敦制定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第6段讲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抑制交通污染的措施,第7段讲政府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空气质量标准,第8段讲伦敦建绿地,使用钙基粘合剂等。根据对文章结构的划分及内容的理解概括出来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三段不光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还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再说说列数字的方法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综合起来概述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对于如何积极应对雾霾这个问题可从两大方面进行思考,一是采用哪些方法防止或减少雾霾:比如宣传防止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措施提倡绿色环保生活等。二是在有雾霾的情况下怎样减少雾霾对自身的危害:比如出门带口罩,尽量少到户外活动等。
考点:
考点名称:说明文阅读说明文: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类别划分: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①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②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
③分——总。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语文课本上的《恐龙》《海底世界》等等。
2.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
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
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
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文写作: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
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⑹ 当雾霾遇见了法规,看看各国治理从哪儿"下刀
雾霾不止中国独有,其他各国遇到大气污染是如何治理的?
1、英国教训:1952年伦敦遭遇“雾都劫难”
伦敦成功摘掉“雾都”的帽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政府部门重视环境保护,以加大投入和加强立法方式不断改善和规范污染空气的生产、生活方式。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文件。该法案规定,伦敦市区内设定“烟尘控制区”,区内工厂不允许燃煤,以煤为燃料的电厂等企业必须搬离市区,市民也不准烧煤取暖。与此同时,政府加大投入改善燃煤质量,即便是在郊区的燃煤企业生产用煤也要达标,居民生活取暖改为统一采用天然气。
2、美国教训:1943年洛杉矶烟雾事件
二战后,美国洛杉矶等多个城市曾相继陷入空气污染中,不少人罹患疾病甚至死亡。美国政府官员和专家称,“云开雾散”需多管齐下,科学标准、立法保障、政府监督……一个都不能少。
美国环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将PM2.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2006年对标准进行了完善实现对全国环境空气质量24小时监测,并在政府官网上公布当天PM2.5监控结果和次日的预报数据。民众还可以下载手机应用,随时查询自己所在地的空气总体状况(空气质量指数)、实时状况、PM2.5值和臭氧监测数据等。根据美国“清洁空气法案”,美环保署把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区分为“不达标”、“达标”、“无法分类”3种,PM2.5数据是其中最重要环境空气指标之一。此外,环保署还对臭氧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进行监测。美国环保署已经针对发电站、汽车等微小颗粒物排放源发布了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对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对柴油发动机执行多层次的废气排放标准,要求发动机生产商制造符合先进排放控制标准的产品,从而使废气排放减少90%以上。美国公民可以对PM2.5的标准监控程序进行监督,根据公布的全年监测统计和日常监测数据,参与所在州的环保机构举行的公共听证会。
3、日本教训: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东京大气污染诉讼案推动了地方政府对PM2.5的立法。2000年12月东京都制定相关条例,规定达不到PM2.5排放标准的柴油机汽车禁止在东京都内行驶。2002年12月首都圈7都县市首脑会议上决定加强合作,促使尽快安装减少PM2.5排放的过滤器装置,设置了“柴油机汽车对策推进本部”。如今,首都圈已经发展为9都县市蓝天网络组织,定期在高速公路入口及休息区进行相关检查。大多数的汽车企业在生产设计柴油机汽车的时候就加装过滤器,越来越多的旧车也开始安装过滤器。
4、德国教训:煤铁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区
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有三大战略:首先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污染防治方案;其次是用技术等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关停污染源;三是完善监管机制,针对具体污染物给出排放上限。与此同时,德国联邦政府还积极促进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⑺ 伦敦摘掉雾都的帽子采取了什么措施
伦敦, 人们就会把“雾都”的称号与它相连。的确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 伦敦称为雾都是世人共知的。 伦敦烟雾缭绕, 迷茫一片。尽管街头路灯明亮, 但能见度仍然很差, 看不清10米以外的东西。在人们的眼前总感到模模糊糊。
⑻ 伦敦是怎样摘掉“雾都”帽子的
环境保护 好。天气变好了。雾霾少了。望采纳
⑼ 伦敦雾霾多少年 伦敦多久治理好雾霾的
伦敦1873年的大雾让行人看不清道路,很多人甚至走进了泰晤士河中;1879年—1880年的冬天,即有3000人死于大雾。统计显示,1840年—1900年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有1/4的人死于因空气污染引起或加剧的肺病。伦敦被形容成为“一座由沼泽、迷雾、煤烟与马粪组成的城市”,获得了“雾都”之名。
伦敦摘掉“雾都”帽子,用了30年
⑽ 伦敦是怎么抛掉雾都帽子的
把工厂迁出伦敦,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绿化的建设,提升工厂的排污标准,开发排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