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三岁左右的宝宝大小便控制中枢未发育完全,偶尔会拉粑粑在裤子里是属于正常现象。但若经常如此,这要考虑宝宝是否有迁延性腹泻的可能,需到医院检查其胃肠功能,若有异常,则需立即治疗。若没有,则考虑宝宝以往使用尿不湿过久,未及时训练大便控制,此时再次训练时,家长不要过度关注并打骂训斥宝宝,以防给宝宝造成...心理障碍,需耐心鼓励的方式缓解。
Ⅱ 小孩子容易拉裤子里,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对于妈妈们来说,看到宝宝一天天进步,一天天独立,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但是往往还没得意多久,宝宝就会做出一些让你无法理解甚至不能接受的事情,比如拉裤子。
4、 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减轻心理压力
孩子们追求安全感,因此会依赖父母,一旦进入新环境中,会恐惧不安,比如刚上幼儿园,对新环境和新朋友不熟悉,便会产生焦虑心理,父母一定要积极和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尽快融入到集体当中,消除心理问题,对肛欲期的孩子有很重要的作用。
肛欲期的宝宝是脆弱的,需要家长更用心的呵护和鼓励,因此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一步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尴尬阶段。
Ⅲ 孩子故意把粑粑拉在裤子里,妈妈应该怎么处理
孩子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让家长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在宝宝年纪比较小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拉裤子的现象,但是有些孩子故意把粑粑拉在裤子里,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遇到了这种情况妈妈应当如何处理?
这样当孩子长大的时候,就不会再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了,也不会出现和父母对着干的现象,对于孩子知错不改的现象要适当的给予惩罚,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没有脾气的人,会包容自己的一切,因此就会更加的肆无忌惮。
Ⅳ 宝宝上幼儿园拉屎在裤子上怎么办啊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无法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脑神经对肛门括约肌的控制逐渐加强,宝贝会通过大小便体验到掌握自己身体的快乐,这对于处于构建自我敏感期的儿童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体验。对于能够憋着大便或小便所体验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快乐,远远胜于去卫生间上厕所的成就感。所以,这个阶段的宝贝,很有可能会经常尿裤子或拉裤子。
然而,并非所有的家长都能够认知到这个阶段的儿童特点,并且能做到接纳宝贝的行为,和自然地引导。同样,大部分幼儿园的老师对儿童这样的特点也不一定完全能认知和接纳。那么,这个正常的生理问题,就可能会转化为心理问题。当宝贝感到自己这样的需求不被接纳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好,价值感低,可是生命内在的体验需求又使得TA必须经历这样的阶段。那么,TA内心可能会向两个方向发展:1.大人要求我不许拉裤子,但我自己真的很难控制,于是纠结,不知道该听哪个声音。这样的宝贝会经常有情绪,比如哭泣。2.放弃内在需求,听大人的声音,经常要求上厕所,即便上不出来,也总要去厕所,唯恐再拉裤子。这样的宝贝不一定会有太多情绪了,因为他们已经做了决定,要放弃自己的需求。
而如果这个现象又恰好发生在刚刚入园的阶段,对于入园适应状态并不顺畅的宝贝又会抓住这根“稻草”,下意识地增加拉裤子的频率,以便得到见到妈妈的机会,或者甚至有离开幼儿园回到家里的机会。
解决办法:
1.入园适应阶段,每天拿出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做,跟宝贝一起玩,倾听她的情绪,让她有机会表达她的思念、焦虑或者恐惧,也表达她在幼儿园的快乐、新奇和新鲜,给宝贝创造出一个可以自由流淌情绪的渠道。
2.尝试与幼儿园老师积极沟通宝贝拉裤子的问题,争取得到老师的认同。当今时代,对儿童教育深刻理解的幼儿园也越来越多,能够充分接纳儿童的老师也越来越多。如果能够家园达成一致,对宝贝而言是最理想的情况。如果老师确实对宝贝如厕能力有较高要求,与其您和宝贝都煎熬,不如考虑先在家待一段时间,等宝贝的如厕问题解决了再入园。
专家观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能够憋着大便或小便所体验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快乐,远远胜于去卫生间上厕所的成就感,所以很有可能会经常尿裤子或拉裤子。
Ⅳ 宝宝拉的便便在裤子上,怎么才能洗干净
清洗衣服上的粪便需准备如下材料:肥皂、温水、水盆、白醋,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取出水盆,加入适量的温水待用。
Ⅵ 3岁东东把大便拉到裤子里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该怎么做
孩子三岁了,大便拉到裤子里,合格的老师应该是把孩子的裤子换下来给孩子洗干净了,等干了以后再给孩子患上,这是最合格的老师。
Ⅶ 我家儿子三岁了,可是拉粑粑总是拉在裤子里,,,怎么办
觉得快到大便的时间了问他要不要大便,慢慢让他养成习惯,这个一般都是从一两岁就引导宝宝主动去 大小便的,现在开始也还不晚,关键是带孩子的人主动去引导
Ⅷ 小孩三岁半,其他都正常,就是屎尿比较麻烦,经常拉在裤子上,打骂教育都没用,求好方法,有用一定采纳!
首先排除不是病理原因,自己无法控制。 再就是家长平时关心少,孩子故意这样是为了引起注意。 你本身的打骂也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压力,越打骂他越紧张。试着宽慰他,即使弄脏了,你也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别再打骂。一定要耐心的温柔的给孩子说清楚道理,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只要不是病理原因,会慢慢好的,关键在家长怎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