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初的八位铁帽子王就是清朝的八旗旗主,最初的这些铁帽子王权力还是非常大的,八旗旗主的地位在清朝的地位原本就非常的高,所以铁帽子王还是非常有权力的,虽然铁帽子王都是王爷。清朝对宗室诸王的管理非常严格,即使是铁帽子王也有错必惩,动辄获咎,亲王、郡王的名号犹如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但戴铁帽子的人可以随时更换,其实一点都不“铁”。
铁帽子王其实是清朝对对宗室的严格管理,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清代的铁帽子王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⑵ 清朝有铁帽王一说,那他和普通王爷有什么区别
清朝铁帽子王其实说白了就是世袭王爵,也就是说爵位可以世袭,与普通王爷其实差别并不大。
这个制度的来源是清朝初年皇太极分封功臣的时候封赏了一些有功的宗室皇亲“铁帽子王”的身份,这个身份就是开国元勋贵族的象征,整个清朝只有十二个人,八个开国功臣,四个稳固江山的重臣,但是铁帽子也不完全“铁”,因为爵位究竟会传给谁其实并不一定,传来传去族谱都传乱了,已经很难判定谁才应该是继承者了,所以铁帽子王在清朝初年一直比较混乱。
但是铁帽子王在清朝的地位一直是很高的,因为基本都是早年间的权臣,清朝的八旗他们基本上都是处于领主的地位,所以旗下的其他人讲道理基本都是旗奴,所以即使后代他们没有实权,他们的地位都十分尊贵,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都是十分受人尊敬的。
⑶ 关于清初铁帽子亲王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著特殊亲密关系中受封,属於恩封。 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叫做世袭罔替。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乾隆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 六位和硕亲王,即, 和硕礼亲王 :代善,努尔哈赤次子 和硕睿亲王 :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 和硕豫亲王 :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 和硕郑亲王 :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 和硕肃亲王 :豪格,皇太极长子 和硕承泽亲王 (后改为 庄亲王 ):硕塞,皇太极五子 两位多罗郡王,即, 多罗克勤郡王 :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 多罗顺承郡王 :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 中后期所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全是和硕亲王): 和硕怡亲王 :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和硕恭亲王 :奕欣,道光帝六子 和硕醇亲王 :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硕庆亲王 :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绵性长子 详细信息 礼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明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初三日寅时生,元妃佟佳氏出,为皇长子褚英同母弟。初称贝勒,三十五年四月,以击败乌拉功,赐号古英巴图鲁,明人或称为贵永介。天命元年四月,封和硕贝勒,参国、务国,人称为大贝勒。十一年八月,奉弟皇太极嗣父位。崇德元年四月,封和硕兄礼亲王。顺治二年春,至京师。五年戊子十月十一日丑刻卒,年六十六。康熙十年六月,追谥曰烈。乾隆十九年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见袭爵位之康亲王,复始封王号曰礼,世袭罔替。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生,大妃乌拉纳喇氏出,与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五子多铎为同母生。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等攻奸他种种不法,被废掉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感议论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1] 豫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大妃乌拉纳喇氏出,与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四子多尔衮为同母生。镶白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太宗皇太极时,屡有战功。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四月,封为和硕豫亲王。先后掌管过礼部和兵部。顺治元年(1644),随清军入关。十月,南下河南﹑西进陕西镇压李自成农民军。二年正月,攻入潼关、取西安。二月,移师攻南明,四月陷扬州,五月入南京,俘福王朱由崧,六月占浙江,十月还京师。进封和硕德豫亲王。三年五月,征伐北投喀尔喀蒙古苏尼特部的腾机思、腾机特等,败之。四年七月,册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六年三月十八日病痘死。九年三月,因多尔衮案株连,降为多罗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高宗为多尔衮平反的同时追复多铎豫亲王及封号。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三月十三日子时生,继妃乌拉纳喇氏出。初封贝勒,天聪六年七月,晋和硕贝勒。崇德元年四月,以军功晋肃亲王。六月,命掌户部事。八月,以事降贝勒。三年八月,副奉命大将军多尔衮攻明。明年四月,凯旋。八月,仍命管户部事。九月,复以功晋亲王。六年三月,以事降郡王。七年七月,以功仍晋亲王。顺治元年四月,以事削爵。十月,仍封亲王。三年正月,授靖远大将军,征四川。十二月,灭张献忠。五年二月,凯旋。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幽系。四月,自杀,年四十,以庶妃三人殉。七年正月,多尔衮与兄阿济格各纳其福晋一人。八年二月,昭雪,追复封爵。十三年九月,追谥武。乾隆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现袭爵位之显亲王,复始封王号曰肃,世袭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原承泽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承泽裕亲王爱新觉罗·硕塞,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侧妃叶赫纳喇氏于一六二八年十二月二十所生。顺治元年(1644年)封多罗承泽郡王。当时李自成据潼关,硕塞跟随豫亲王多铎进攻陕州,击败李自成将张有增、刘方亮,李自成亲自迎战,亦被击破,清军入关,斩马世尧。随后向南进兵,击破明福王朱由嵩,赐团龙纱衣一袭、金二千、银二万。后又跟从多铎征喀尔喀,随英亲王阿济格戍守大同。姜瓖反叛期间,硕塞移师代州,解围有功,晋升亲王。顺治七年(1650年)又改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晋封和硕承泽亲王。掌兵部、宗人府。卒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1655年1月),子博果铎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和硕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己亥年十月初二日丑时生,母福晋乌喇纳喇氏。初封贝勒,天聪五年七月,管理刑部事。崇德元年四月,以军功晋封和硕郑亲王。八年八月,辅理国政。顺治元年,加封信义辅政叔王。五年三月,缘事降为郡王。本年闰四月,复亲王爵。九月,授定远大将军。九年二月,加封叔和硕郑亲王。十二年乙未五月初八日寅时薨,年五十七岁。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他是礼烈亲王代善的长子。己亥年二月初二日寅时生,母嫡福晋李佳氏。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四年己卯正月初九日卯时薨于军,年四十一岁,追封为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立碑纪功。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多罗顺承恭惠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珲。他是礼烈亲王代善之三子和硕颖毅亲王萨哈璘的第二子。天聪三年己巳五月初五日辰时生,母嫡福晋乌喇纳喇氏,布占泰贝勒之女,与第一子同母。崇德八年,因伊兄罪黜宗室。顺治元年十一月,复入宗室,封多罗贝勒。五年九月,以功进封多罗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壬辰三月二十七日戌时薨,年二十四岁。康熙十年,追谥。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珲。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珲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怡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清圣祖康熙帝十三子,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自幼跟随胤禛(即雍正帝),曾出任军职,掌管驻京禁军,为他其后的政绩打下好基础。雍正元年被封为怡亲王,因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胤祥死后,上谥号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雍正帝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雍正朝唯一位最终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欣。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清末洋务派、总理衙门首领,保守派对其鄙称“鬼子六”。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欣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欣病逝,诏谥曰“忠”,配享太庙。(清宗室谥“忠”者唯奕欣与多尔衮二人)。 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清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母为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1822年-1866年)。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去世,追谥为“贤”,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庆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奕劻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 奕劻是乾隆第17子永璘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⑷ 铁帽子王是八旗旗主吗
清朝八旗的旗主不一定是铁帽子王,姓氏不固定,旗主也不是世袭的。
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 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 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 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 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 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 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 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 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 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 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 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一说天聪七年)。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七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兵丁12万人。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并有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始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顺治十年()增奉恩将军为十等。亦有异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汉人甚少。清代世职,太宗时与官名本多相同,顺治四年成为荣誉称号。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分正户、另户、另记档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⑸ 铁帽子王竟然也是个爵位,到底有多大官职
在电视剧里提到“铁帽子王”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但实际上,铁帽子王竟然也是个爵位,那么,他是多大的官呢?
“铁帽子王”在清朝只是能够享受更好地生活待遇,至于在朝廷上有多大的权力完全是看能不能受到皇帝的重用,要是真的有能力,当然是没有问题的;若是没有能力,就是一个闲差罢了。就如同我们国家在国企改革之前就有很多人吃空饷,一样的道理。现在基本上是看不到了,也说明我们国家的进步。
铁帽子王的待遇是不错的,毕竟是一个爵位,但是,没有能力的话,就是一个碌碌无为之人,你知道还有谁当过铁帽子王?
⑹ 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特权好使吗
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整个清代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铁帽子王”的由来
“铁帽子王”是努尔哈赤分封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和至亲的,因为在清朝初期创立的过程中,这些人都出了不少力,可以说居功至伟。虽然努尔哈赤的意思是希望这些“铁帽子王”的爵位能够代代相传下去,能够和大清的江山一样永远稳固不倒。但是事与愿违,随着皇权想要集中,”铁帽子王“成了一种阻碍,渐渐地”铁帽子王“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变成了一种荣誉而已,而且还随时可以被皇帝剥夺,实际上”铁帽子王“和普通亲王也就没太大区别了。
豪格,皇太极长子,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后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六、和硕庄亲王
硕塞,皇太极五子,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曾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被夺爵。
七、多罗克勤郡王
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但性格狂妄傲慢,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托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八、多罗顺承郡王
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的父亲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
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特权?
一、世袭罔替,永不降级
爵位从亲王、郡王丶贝勒、贝子、辅国公由高到低排列。第一代的如果从亲王传下去,第二代就要降一级,那就是郡王,由此往下传最后就是辅国公这个爵位了。为什么这么传呢,那个是因为人家皇帝也要换人,位子不能老让别人占着,都要换成自己的儿子。但铁帽子王就不一样了,世袭罔替,永不降级。如果这个铁帽子王家族幸运,只要这个王朝存在,这个铁帽子王就永远是他的后代的。铁帽子王不但世袭罔替,永不降级。
二、待遇好,奉禄也高。
还可开府建衙,更是死后建有太庙,享有皇室的祭祀与祭拜。许多人可能认为开府建衙没什么,但你要知道清朝的皇子们所往的王府多半是只有居住权而没有产权和继承权的,当这家人的爵位传到了贝勒,不再是王爷的时候就得搬出王府,另寻住处了。你说这铁帽子王的这项殊荣得羡慕死多少王爷。
清朝铁帽子王每天都干嘛?
铁帽子王作为清朝封爵最高地位最显赫的一波人,不仅仅俸禄高权力大,最主要是他们的子孙每一代都有这样的权力,可以说是永世不衰,所以到了清朝的中后期,以铁帽子为首的腐朽集团就这样诞生了。
他们每天无所事事,依靠祖上给予的权力,把持朝政,还经常贪污公款阻止国家的改革,成为了清朝发展的一个绊脚石。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八旗旗主,很长一段时间国家也奈何不了这些所谓的铁帽子王。
他们之间还相互达成了一个协议,形成了一个利益集体,对于清朝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清朝初年为了避免朝廷税收的累赘,所以摒弃了明朝的中式世袭制度,改为另外一种制度。
清朝的亲王去世之后,只有儿子可以继承爵位,但这个职位必须要下降一个等级,也就是说儿子继位的时候就是郡王了,其余儿子则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不同的职位。
在清朝,铁帽子王也有很多犯罪的,比如多尔衮功劳赫赫,他头顶上的铁帽子王爵位以及前一个皇帝封的头衔,照样都被顺治帝给拿掉了。所以铁帽子王就是亲王里的特等亲王,荣誉比普通的亲王要高,但是依然还是受制于皇帝。
结语
“铁帽子王”是对清朝世袭罔替王爵的称呼。“铁帽子王”只是能享受更好地生活待遇,有多大权力看皇帝是否重用,否则只是清闲的皇室宗亲罢了。
⑺ 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是什么时候、由哪位皇帝册封的呢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等,如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而铁帽子王则是王爵中最为尊贵的一种,它不像其他爵位,每过一代就会降一个等级,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永不降爵。因此,这个王爵被民间俗称为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
所谓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其实直到乾隆时才叫起来。分别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这八个人,因功勋卓著,同时又是皇室,因此被封为八大铁帽子王。
八旗
努尔哈赤以女真部落为根基所建立的八旗制度,是一个典型的奴隶制军功集团。努尔哈赤视八旗为私人财产,因此他将八旗分封给他的子孙和亲属,如他的嫡系子孙代善、皇太极、多尔衮、岳托、豪格等人,麾下都有八旗佐领,甚至直接成为旗主,不过此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封爵制度,因此,并未确定八大铁帽子王。
乾隆皇帝
这八个铁帽子王中,除了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外,其他七人均为努尔哈赤的嫡系子孙。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八大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但世袭罔替的是爵位而非本人,如果继承王位的铁帽子王们犯错,依然会被罢黜或被惩罚。
⑻ 清朝王爷等级划分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和硕意为:一方,那么和硕亲王是王爷等级中最高的一等。
爵位等级规定:亲王的一个儿子封为亲王,其余儿子封为郡王。郡王的一个儿子封为郡王,其余儿子子封为贝勒。贝勒之子封为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
清朝封爵方式有两种:一是因军功受封,为功封;一种因皇帝之后而受封,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后代在承袭前人的爵位时要降一级,降至最后一个等级再袭。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俗称: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8)铁帽子王多少级升满扩展阅读:
清朝历史上有八位权势赫赫的王爷,他们在开国创业过程中战功最多、勋劳最大,所以他们的王位也是一辈传一辈,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孙继承。本家假若无人,还可以由旁支子孙袭封。这叫“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
“八大铁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子龙孙,其中有: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
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之子)、承泽亲王硕塞(皇太极之子)、成亲王岳托(代善之子)、颖亲王萨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后传于其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自皇太极设立“铁帽子王”制度始,经顺治、康熙、雍正数朝,“八大铁帽子王”已名存实亡。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见王爵制度紊乱,遂对其作了重新审定,把王爵分为“军功”和“恩封”两部分。凡是战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递降”,即每袭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将军截止。从此划清了“铁帽子王”与一般王爵的界限。
⑼ 清朝皇帝的儿子是如何划分或晋升等级的
清朝皇室爵位分为十二个等级,各等级名字如下:
1、第一级:和硕亲王
2、第二级:多罗郡王
3、第三级:多罗贝勒
4、第四级:固山贝子
5、第五级:镇国公
6、第六级:辅国公
7、第七级:不入八分镇国公
8、第八级:不入八分辅国公
9、第九级:镇国将军
10、第十级:辅国将军
11、第十一级:奉国将军
12、第十二级:奉恩将军
爵位等级规定:亲王的一个儿子封为亲王,其余儿子封为郡王。郡王的一个儿子封为郡王,其余儿子子封为贝勒。贝勒之子封为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
(9)铁帽子王多少级升满扩展阅读: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
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
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
惟有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
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铁帽子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