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很多T-shirt里头那个古巴人是谁带个帽子有颗红星的..
切·格瓦拉
他的来历:
切·格瓦拉,一个被称为“红色罗宾汉”的游击革命家,一个被誉为“共产主义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者,用他39年的短暂时光谱写了一部生命传奇。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省。他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系。身为受过良好教育的阿根廷人的格瓦拉,本来可以选择稳定安逸的生活,然而,他却抛弃了这一切,投入了拉丁美洲的革命烽火。1955年,格瓦拉在墨西哥流亡时与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结识,从此加入了古巴的革命斗争。革命胜利后,曾担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为了把古巴建设成为一个没有贫穷、没有剥削的新国家,格瓦拉多次出访国外,成了古巴著名的国务活动家。但是,1965年3月,在他出访亚、非国家回到哈瓦那后,古巴政坛上再未出现格瓦拉的身影。原来,这位天生的革命家已经辞去了古巴党、政、军的一切职务,去其他国家继续进行反帝斗争。这一切连他最敬爱的母亲都不知晓。
格瓦拉在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中说:“哪里有帝国主义,就在哪里同它斗争;这一切足以鼓舞人心,治愈任何创伤。”而在他看来,非洲无疑是遭受帝国主义压迫最严重的地区。切·格瓦拉先在刚果东部金沙萨领导游击战争,1966年返回拉丁美洲,深入玻利维亚丛林开展“游击中心”的革命活动。1967年10月7日,格瓦拉的游击队伍被玻利维亚政府军包围,格瓦拉被俘。1967年10月9日,他被玻利维亚当局杀害,时年39岁。
格瓦拉是个满怀激情的革命家,是一个为正义,为真理献身的理想主义者。他写信给子女:“你们应当永远对于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非正义的事情,都能产生最强烈的反感。这是一个革命者的最宝贵的品质。”身为阿根廷人,为了正义,他投身于古巴的革命事业;作为古巴国家的开创者,为了真理,他放弃了已有的一切,深入玻利维亚丛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反帝的游击战争。他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传奇人物,总是不经意间给世人以惊奇,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悲壮历史。
作为个人,格瓦拉是坚强、刚毅的。在两岁时,他患上了哮喘病。与疾病的长期斗争磨练了他超人的意志和信心。在茂密的丛林,方脸、白皙、剑眉、大胡子、头戴圆形软帽、右手握着冲锋枪、嘴里叼着雪茄的格瓦拉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游击战争,他被亲切地称为“红色罗宾汉”。临刑前,格瓦拉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退缩,“开枪吧,胆小鬼!你要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这是一个英雄的声音,是一声为了真理而不屈的怒吼!
格瓦拉牺牲以后,世界各国人们纪念他,出版了各种语言的传记、影视作品,怀念他、赞扬他。在世人眼中,切·格瓦拉已经超越了革命者的身份,成为追求真理、正义的理想主义者的象征,成为拯救人类于苦难的精神偶像。
最后说一下,他的死状非常像耶稣,在被媒体曝光后迅速成为当时追求自由,性格叛逆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
B. 头上戴红色写有m的帽拿着法国国旗
法国著名的外籍军团。
C. 印在T恤上的头戴帽子,帽上有颗红心,长发外国人的头像,那个人叫什么名字
切,格瓦拉
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人物,被很多年轻人视为偶像
D. 沙特人头上戴的是什么为什么有白有红,有的有黑环有的没
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风俗的阿拉伯民族,随着社会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交流,其人民的传统习俗也随着演变,他们的审美观、穿戴、居住既蕴涵着传统色彩又带有朝代气息。
[一]男子的装束
身着大袍,外加披风,包头巾上戴头箍,为阿拉伯人的形象。
阿拉伯大袍多为白色,衣袖宽大,袍长至脚,做工简单,无尊卑等级之分。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装,也是达官贵人的礼服,衣料质地随季节和主人经济条件而定,有棉布、纱类、毛料、尼绒等。
��宽松舒适为阿拉伯大袍的特点,但其做工装饰各区存在细微差异;如沙特人的大袍为长袖、高领、镶里子。苏丹人的大袍无领,胸围和袖子肥大,呈圆筒形,长至脚踝,前后都有袋兜,侧面还有腰兜,可两面轮换穿。阵曼人的大袍无领,领口处有一条约30公分长的绳穗垂于前胸,穗底部有一花萼状开口,可向里边喷洒香水,放香料。
阿拉伯大袍的颜色除白色外,也有深蓝、深灰、深棕色和黑色。阿拉伯人的内衣,各地区也不相同。上衣多为条纹长衫,也有白色汗衫,夏季许多人不穿内衣。下身穿着奇特,也门、阿曼、阿联酋等国流行男穿裙子女穿裤,偏僻地区的部落或穷人仅用一块布把下身一围了事。利比亚、突尼斯等国的男士是喜欢穿肥大的灯笼裤。由于阿拉伯男子一年四季大袍不离身,内衣的式样和色彩就没有多少显露的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阿拉伯各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传统服装白大袍并没有被冷落,至今仍相当流行。即使是赶时髦的年轻人和公务人员,上班时西装革履或牛仔服,一到家仍都换上大袍。国家元首、高级官员身着大袍出席盛宴和庆典活动的也屡见不鲜。有一些人士洋结合,在大袍外穿西装,或西装外披大袍,可谓别具风格。
阿拉伯大袍历经千载而不衰,是它对生活在炎热少雨的阿拉伯人有无法取代的优越性。生活实践证明,大袍比其他式样的服装更具抗热护身的优点,无论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大袍,在吸收外来热量的同时,里面形成一个通风管,空气自下而上流通,犹如烟囱一样,使人体感到凉爽。
披风在阿拉伯人看来,是节日盛装,男人在大袍外加件披风,显得神采奕奕,有男子汉气概。披风花色繁多,质量也不相同。如科威特的披风市场上,男式、女式、夏天穿的透明纱披风、冬季穿的羊毛、驼毛、呢绒披风样样俱全;有平民穿的物美价廉的普通披风,也有王室成员及富翁们穿用的做工精细、镶有金银丝的豪华披风。
阿拉伯人的包头巾,也是沙漠坏境产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阳防晒,冬天御寒保暖。这种头巾是块布,将其放于头上,再套上一个头箍固定之。其色多为白色,也有其他颜色。布料有优劣厚薄之别,随季节和条件而定。
头箍是用驼毛做成的圆状环,多为黑色,偶有白色,粗细轻重不等。年轻人喜欢粗重的头箍,再系根飘带,显得潇洒、英俊。
有些阿拉伯国家,如半岛上的也门和北非的毛里塔尼亚,男人们头上缠一条白色的长头巾,不戴头箍。他们的头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还有其它用途:睡觉时做铺盖,礼拜时当垫子,洗脸时做毛巾,买东西时当包袱,刮风时蒙在脸上挡风沙。
阿曼男子只披头巾,不戴头箍,头巾的颜色有等级之分,多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员用红、蓝、黄三色为基调的特制头巾,其他人们禁用。
头巾下再戴一顶小白帽是许多阿拉伯人的习惯。在非正式场合,他们更喜欢只戴小白帽而不包头巾。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部分男子不用头巾,不戴小白帽,只戴一顶红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毡帽。一些人爱在毡帽下缠一条白布,更显艳丽新颖。
佩物,是阿拉伯各部落长期养成的装饰习惯,其式样繁多,各有千秋,尤以也门和阿曼的腰刀最具特色。
腰刀最初是用以防身自卫的武器,后逐渐成为珍贵的装饰品和民族风俗。阿拉伯人觉得只有佩戴腰刀,才能显示男子汉的侠义、潇洒和威武气概,不佩腰刀的男人不算好汉。同时,佩戴腰刀也是男孩子长大成人的标志。至今还有些部落,当男孩长到15岁就为他举行佩戴仪式,以示祝贺。
腰刀的制做,在也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不少城市仍有制造腰刀的作坊,有机制也有手工制做,做工考究、精细。腰刀多为双刃,成弯钩形,刀鞘饰有银环,与宽皮带或绣有精美图案的丝带连结,便于佩带。
在阿曼,腰刀是国家的象征,其图案绘在国徽上。阵曼国的地图形状也酷似一把腰刀。
腰刀柄的制作也很讲究,有牛角、羊角和木质的,最名贵的是用犀牛角或长劲鹿角制成,用金银镶上图案或经文,光彩夺目,价值连城;有的还镶上主人很氏、制做年代,代代相传。
名为腰刀,并非都挎于人们的腰部,有的别于金银彩线绣成的腰带上,更多的插在胸前特制的宽皮带上,每当他们高歌起舞时,常以腰刀伴舞。腰刀几乎不离身,如从主人身上夺下腰刀,是对主人最严厉的教训与最大的侮辱。也门政府规定,佩戴腰刀的人打架斗殴,治安人员和部落酋长有权扣押他的腰刀,罚他在若干天内只能带刀鞘外出,晓谕人们他正在受过。所以,无论何时,都不可随便摘掉别人身上的腰刀。
毛里塔尼亚人的佩物与其他阿拉伯国家有所不同,几乎人人身带护身符,有的甚至要带几个。护身符装在皮制的小袋里。除美饰外,主要是图吉利。
[二]女子的服饰
头戴黑面纱,身穿黑大袍是伊斯兰教规定下的阿拉伯妇女形象。阿拉伯妇女的黑面纱很薄,戴上面纱,外人见不着主人的脸,主人却能透过纱同网视物如常。有少数妇女戴双层黑纱,视物困难,常需儿童帮助;有人用一块黑纱盖住头发,另一块遮住面部和嘴巴,露出眼睛;有人在黑纱上开一个或两个小洞,便于视物。黑纱有大小,小的罩住头及脖子,大的蒙在头上,四角可垂至胸部,甚至腿部。多数妇女除戴黑纱外,里面还戴有做工精细、镶嵌饰物的帽子。
黑大袍是阿拉伯妇女的传统服装,做工简单,式样和花色因地而异。如沙特妇女的黑袍是一件宽大的黑斗篷。
也门女子服式有二种:一种是头顶黑纱,将头部盖住,再披块黑布(或花格子布)裹着全身;另一种是分头部、上身和下身三部分,头顶黑纱至脖子,上身黑披肩垂至腰部,在胸前系牢,下身穿条黑裙子盖至脚面。
埃及妇女的黑袍是块长方形的黑布,即将5米长的布一分为二,两边缝在一起,根据个人喜好绣上花边即成,穿、披均可,灵活方便,还可随意穿着袒露身体的某一部分。
苏丹妇女爱穿拖地长袍。长袍是一块布,可裹全身,黑色、白色皆有。
利比亚妇女外出时,常用一块类似被单的花布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双眼。
阿拉伯妇女看起来衣着简单,甚至赤脚,其实不然,她们浑身几乎戴满各式金银首饰。头戴银头箍,头箍系银链,前额挂金银链,鼻饰镶花,耳坠一环又一环,项链一圈又一圈,十指戴戒指,手腕挂镯子,脚饰脚镯与足铃……,倒也十分别致,充分显现披金戴银的雍容华贵。
滚滚石油财富改变着中东这块古老的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如今,阿拉伯人的传统服饰除在边远地区仍占统治地位外,大城市已逐渐让位于土洋结合,东西方款式共存的服饰新时代。尤其男女青年一代装束更喜欢追赶时髦。
埃及女装的主流是表现女性的体态美,款式不拘一格。西装、茄克、套装、长裤、连衣裙、超短裙、牛仔裤等,都很流行,传统斗篷式长袍,也仍有人穿着。
在利比亚,传统服装虽仍占主导地位,但年轻男人常是西装革履,女士们也身着西装套裙,庄重高雅,欣赏和追求“淡化”了的西方化妆术,胭脂、口红,轻描淡抹,染指甲、洒香水,佩耳环、项链等钝金首饰。
即使是伊斯兰教规最严格的沙特阿拉伯,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妇女们虽仍戴面纱,大袍也依然如故,但大袍里边却是五光十色,年轻的学生身穿牛仔服、T恤衫,上流社会的女子也穿上了潇洒的西装。
E. 日本有种卡通兔子,头顶通常戴一顶红色的帽子,很常见的..叫什么名字呢
是马桶靶子啦```不是帽子吧!!!```要么就是圣诞帽子```是流氓兔```
F. 秦始皇头上戴的帽子叫什么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或旒冕。
冕是古代帝王和诸侯所戴的礼帽,旒是冕前后垂挂的玉串。
按规定,帝王的旒应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綖板,在冕冠两侧,还对穿一个孔,用来穿插玉簪,将冕冠与发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丝带,戴冕冠时,带从颌下绕过,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时,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挂在耳边,走起路来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听信谗言。“充耳不闻”一语,就是由此而来。与此相称,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眼睛的视线,叫“视而不见”,意思是说,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
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规定冕服上有12种图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意);山(表示稳重);龙(表示应变);华虫(一种雉鸟,表示文丽);宗彝(一种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洁净);火(象征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fǔ)(斧形,象征决断);黻(fú,亜形,象征明辨)。鞋是红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黄赤大佩,长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间左侧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制成。当时的制度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另外,还佩戴一柄长剑。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画像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G. 网上经常看见一个头像,一个外国人戴着个有红色五角星的帽子,好像是闹革命的,叫啥了
这个是切·格瓦拉最著名的肖像,是1960年由著名摄影师阿尔贝托·科尔达所拍摄,据说是人类历史上复制量最大的头像之一,这个头像不仅出现在壁画、游行、音乐会等各种公共场合,也出现于邮票、服装、杯子、钥匙链、皮带等生活用品中。
H. 戴红帽子的军人是什么军人
你说的红色蓓蕾帽子吗?现在中国军人已经没有这种颜色的蓓蕾帽子了。过去有一段时间,武警女兵曾经戴过红色蓓蕾帽,后来取消了。某年大阅兵期间,女民兵方阵戴过红色蓓蕾帽子,那只是临时的表演服装。舞台上也有一些为了舞台效果而给某些女兵舞蹈戴上了红色蓓蕾帽,但在现实中目前中国军人没有红色的帽子作为正式的军装。某些国家的军队有红色的军帽。
I. 刚看见一个男的带着超人系列的帽子,帽子整个是深红色的帽子 前面是美国国旗制成的超人标志,后面也是超
淘宝 捏可以买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
J. 二战 法国外籍军团 红帽子的非洲人
法国外籍军团(法语Legion etrangere,英语French Foreign Legion)是由外国志愿兵组成的陆军正规部队。拥有和正规军同样的装备。由来自136个国家和地区约8000名志愿者组成。创立于1831年,当时为了解决法国国内的外国人犯罪问题,同时补充战争中死伤的法国军队兵员,由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斯(在位1830-1848)下令组建。志愿者加入时可以隐瞒国籍和姓名,假名或改名也可以。因此曾经有很多罪犯加入,2000年以来开始对志愿者进行详细的经历调查,曾经服过刑的人已经无法参加了。同时加入者可以拒绝参加针对母国的战斗。组建后参加了阿尔及利亚,墨西哥远征,之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近年来,参与过刚果·波黑·第一次海湾战争等。同时不仅限于战争活动,缅甸的维和援助活动·海地的镇压暴动·印度洋地震的灾害援助也可以见到法国外籍军团的身影。1999年开始,根据相关法规的调整和法国陆军的再编,法国外籍军团做为法国陆军正规军的地位更为强化,椐某法国将领所言,外籍军团不是外国人部队,而是法国正规军。因此,军团的装备和编制会有所改变,士兵的生活条件也会改善。
为了应对在战争和热点地区的势力存在,战斗人员的维持是各国(各势力)的一个重要课题。考虑到培养一个士兵的时间和资金,可以说雇佣拥有战术技能的经验者是合理的,所以发生战争时,在征兵制度以外,雇佣占军队人数比例很小的,由外国人组成的部队,直接参加战斗或是进行战斗技能和战术指导的场合很常见。这样的群体一般叫雇佣兵。法国外籍军团与此不同,并不会打散进入部队,而是作为一个部队编制完全独立,所采用的外国人志愿者和普通的正规军一样,从新兵教育开始,在各自部队驻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雇佣兵在战争或冲突结束后,合同就会终止,而外籍军团作为法国正规军部队编制永远存在。
但是,作为法国为了维持大国地位,而投入激战地区的部队,和正规军相比还是有种可以随时舍弃的地位,今后大概也不会改变。1831年3月10日法国外籍军团创立。
1831 ~ 1857年 派遣到阿尔及利亚镇压当地抵抗
1831 ~ 1833年 旧外籍军团(Ancienne Legion)
1835 ~ 1837年 新外籍军团(Nouvelle Legion)
1837 ~ 1855年 第1外籍团(1er Regiment de Legion)
1837 ~ 1855年 第2外籍团(2eme Regiment de Legion)
1855 ~ 1859年 第2外籍军团(2eme Legion etrangere)
战死人数 844名。
1832年 7个团建立
第1团 瑞士人组成
第2,第3团 瑞士,德意志人组成
第4团 西班牙人组成
第5团 意大利人组成
第6团 比利时,荷兰人组成
第7团 波兰人组成
1834年8月 外籍军团队旗到达阿尔及利亚
由法国国王的长子奥里安大公所授,上书"Le Roi des francais a la Legion etrangere"(法国国王授于外籍军团)。
最初外籍军团的口号是 "Valeur et discipline"勇气和纪律。(1920年改为"Honneur et fidelite"名誉和忠诚)然后就是战斗南征北战,直到1861年墨西哥、卡美罗内村,发生了一起很小的战斗。
26岁的老兵丹茹,带领着65人去接应运输队,被1500名墨西哥士兵包围(原准备去偷袭法军营地)这时墨西哥士兵在外面喊话,叫他们投降。丹茹回答到“我们首先选择死亡!”,于是战斗开始了,战斗很激烈,丹茹很快战死了,它的后继任威纶中尉也战死了,再后继人毛德接过指挥权时,只剩下5个士兵,9个小时的战斗耗光了他们所有的弹药,于是6个人向墨西哥军发起了最后的白刃冲锋...战后,一个幸存者带回了丹茹的假臂(在早期:塞瓦斯波托尔战斗中,丹茹失去了左臂,当时他装了个假手),这个假肢就成了外籍军团的图腾,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二战时,法国迅速崩溃,外籍军团也面临着危机!首先是军团内的德国人有一小部分脱离(2000人),不愿参加对同胞的作战,然后军团失去政府后的归属问题又缠上了他们(维希政府?还是自由法国?),最后他们决定参加自由法国,对德国军团作战,当时盟军给他们运来了钢盔(外籍军团一般戴沙漠用的传统布制平顶帽),但是外籍军团为了向德国军队表示和他们交战的是法国人!为了维护法军的尊严!拒绝携带钢盔,便向德军发起了进攻...让德军明白了,法国人仍在战斗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军队全都支持着这伟大的将军,将其拥上了总理的宝座!
1958年,阿尔及利亚叛变!军队满怀希望的将戴高乐扶上总统的位置,希望能恢复法国的尊严!可是,戴高乐的表现令人失望,他和叛军和谈了,承认了阿尔及利亚独立。国内一片哗然!特别是外籍军团!阿尔及利亚可是他们的驻地啊!于是,他们武装威胁反对戴高乐的政令!结果,戴高乐凭借高超的演讲技巧,瓦解了士兵的斗志,把外籍军团军官逮捕了。戴高乐想解散外籍军团!但是国防部长强力扣押下这项题案,戴高乐只好换掉了‘不可靠’的军官,缩小了编制,并且将军团召回本土,大名鼎鼎的外籍军团变成了一支普普通通的国内守备军了,和一般军队再也没有什么两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