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
中国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人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因此有“水的民族”的美称。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雅”,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雅为花腰傣。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文献则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_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⑵ 大理白族妇女喜欢戴帽子是什么原因
这是少数民族的习俗,也是他们的一个风格。
他们都是这样传下来的习惯,是改变不了的,也是他们的特色。
⑶ 我国有个民族经常戴着帽子的,是为什么呢
维吾尔族男性出门时,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女性则要戴头巾。男的参加送葬或“乃孜尔”(丧后宴)则一定要戴帽,否则被认为不礼貌或不尊重对方。同时参加喜庆活动也要戴帽子。这种习俗,被维吾尔族看成是一种美德。由于地区、职业和年龄的差异,维吾尔族的帽子也变化多样,所以帽子也是辨别维吾尔族人的籍贯、职业和年龄的重要依据。
⑷ 为什么英国人爱戴帽子
你也知道英国人比较绅士的,在英国,你可以看到许多社交习俗都与帽子,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对那人点头微笑或打个招呼、寒暄两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见女熟人时,一般情况还要脱帽施礼。
世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英国佬儿那样酷爱帽子。英格兰以保守著称,而帽子则是英国淑女们最能恣意表达求新、求时尚的特殊领域。
英国女王每年不定期有4-5次的接见日,据说任何人都可提出女王接见申请,然后批准后就可参加,参加的人认为是莫大的荣誉和荣幸。遇到一个男的,他等待他妻子出来,据他讲,他妻子在儿童福利院做了22年的义工,申请才得已批准。
参加接见的贵妇,绅士们的特别关注自己的时装扮,尤其是那些精致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帽子。
其实大凡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在许多场合,英国的绅士们特别喜欢戴圆顶硬礼帽,西方人称这种帽子为“波乐帽”(bowler或bowler hat)。现在“波乐帽”已成了英国绅士的象征,许多欧美人士也纷纷效仿。在英国的上流社会,女士戴帽子不仅是礼仪上的要求,往往也是身份的象征。英国的劳动妇女不太讲究帽子的式样,而贵妇人往往会为买帽子而大伤脑筋
⑸ 新疆人为什么戴帽子
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
主要戴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
⑹ 回族人为什么要戴帽子象征什么
这主要与伊斯兰教有关。回民在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为了方便,他们就戴上了无檐小白帽。有个别回民戴遮阳帽后,遇到聚礼活动,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后面。可见戴无檐小白帽比戴遮阳帽方便得多。由于宗教的原因,逐步养成了回民戴无檐小白帽的习惯。
(6)爱带帽子的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回族人民具有反压迫斗争的光荣传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回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⑺ 回族人为什么要戴帽子
这主要与伊斯兰教有关。回民在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为了方便,他们就戴上了无檐小白帽。有个别回民戴遮阳帽后,遇到聚礼活动,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后面。可见戴无檐小白帽比戴遮阳帽方便得多。
由于宗教的原因,逐步养成了回民戴无檐小白帽的习惯。现在回族男子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四五岁的儿童,上寺礼拜和不上寺礼拜的都喜欢戴这种标志回回民族的“号帽”。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料子制作,还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平绒、花达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线钩的。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回族人民具有反压迫斗争的光荣传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回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⑻ 明星会喜欢带帽的回族吗
会。
说到少数民族戴帽子,那就是回族人。到少数民族戴帽子,那就是我们回族人这种人,不论男女,都要把头遮住,男人就喜欢戴礼拜帽,女人就更不用提了,他们带着美丽的头巾,自己装扮的特别美丽讲究一些的地方女人出行,都只露一双眼睛其他的地方,都用头巾遮挡住。不论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始终如一。
回族的服饰很讲究整齐,朴素,美观,回族有戴帽子的习惯,其通常有白色,蓝色,红色,黑色等颜色。帽子也有纯色的,也有带伊斯兰风格的花边,文字或者图案,回族的男士喜欢戴圆帽,女士则喜欢戴头巾。
⑼ 回民为什么戴帽子和头巾
回民戴帽子和头巾一是保护身体,二是因为装饰,三是因为宗教信仰。
回民戴帽子和头巾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9)爱带帽子的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蓝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女性头巾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
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
⑽ 维吾尔族服饰
人类“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称“服饰”,因为人们穿衣,不仅是为了遮体的保暖,而且还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维吾尔族的服饰当然也不例外。 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堪,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的习俗。
解放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吾尔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服和新潮服装已越来越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喜爱。
[编辑本段]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
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
皮帽主要用于御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皮帽本来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御寒作用。但是维吾尔族群众中有夏天戴皮帽的习俗,是因为它还具有保持头部皮肤湿润和防暑的作用。
[编辑本段]维吾尔族的花帽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的,凌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又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花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塔什干朵帕,以知识分子戴的最多。
6、再尔花帽
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是姑娘、妇女最喜爱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
7、玛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在帽上加以装饰,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现在已见不到戴这种花帽的人了。
9、吐鲁番花帽
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点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颜色特别火红鲜艳,只有这一地区的老年人还戴这种艳丽夺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纹纤细、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种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区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种便帽,有时冬季作为衬帽,多为素面,有些在帽口有水纹边。
12、赛里甫西吐玛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多帕,多为宗教神职人员戴,上缠赛兰。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线扎花纹,是做礼拜时戴的一种帽子。
[编辑本段]维吾尔族的鞋靴
维吾尔人穿著鞋靴是传统的习惯,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们的先祖曾经是游牧于高山雪领,纵横驰骋在广阔的西陲边塞富饶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于骑射,也称其为保暖耐寒的“足衣”。《逸雅》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之。”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他们掌握了从制作木楦头到选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传统绝技,技术熟练、手艺精湛,不比制鞋厂工人逊色。由于经济生活的稳定,交通的便利,鞋、靴价格的合理,现代的维吾尔人也去商店买鞋穿。
居住城镇的维吾尔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胶鞋,这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走亲访友,或是在自己居室内,都在屋前把套鞋脱放门外,以防泥土、脏物带进屋内。套鞋一般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圆头的套鞋,另一种是软底皮靴套鞋。
“靴”是长腰皮鞋,《隋书·礼仪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族穿靴的历史悠久,沿袭至今,适应新疆寒冷的气候,也是为骑马放牧便利而创制的一种鞋履。
维吾尔族先民由于经历过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养成了穿“玉吐克”(皮靴)的习俗,这种装束至今仍为维吾尔人所喜爱。维吾尔族的鞋类主要有“玉吐克”(皮靴),“去如克”(皮窝子),“买赛”(软靴),“开西”(皮鞋,类似套鞋,多在夏季穿),“喀拉西”(套鞋)。维吾尔族群众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过去维吾尔族群众女式靴子上绣有各种花纹,非常漂亮。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玉吐克”(皮靴),中老年人多穿“买赛”,外面加穿“ 喀拉西”(套鞋)。过去维吾尔族多穿用皮子做的“喀拉西”,现在则普遍用橡胶制作的“喀拉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保护靴鞋,入室或清真寺大殿要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寒冷的地方,冬天穿毡筒。
[编辑本段]维吾尔男装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
过去的维吾尔族男子一般多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的长外衣,穿时腰间系一长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携带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随用随取。腰巾长短不等,长的可达2米多,也有方形腰巾,系时在腰间露出一个角。腰巾多为黑、棕、蓝等深色,平常腰巾不怎么讲究,节日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鲜艳,有的印花、有的绣花。维吾尔族男子穿上裕袢系上腰巾,显得别有一番风度。过去富有的人还在裕袢外再穿长袍。
维吾尔族男子的衬衣多不开胸,长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衬衣多缀花边。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维吾尔语称为“赛兰”,外衣外边不系腰带,多穿长袍,与一般人有明显的区别。
袷袢是现代的维吾尔族民族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与古代形式虽然相似,但现代的民族服饰讲究面料的质地,式样宽松合体,典雅大方。式样多以长外衣过膝,对襟、长袖过手指、无领、无钮扣,一拢腰巾束系既紧身连体,又舒畅保暖。
“袷袢”,喜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则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显得古朴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长裤,盖及脚面。讲究的男裤,则在裤角边继饰花卉纹样,多以植物的茎、蔓、枝藤组成连续性纹饰,显得雅致美观。
青年男装显得朝气勃勃,复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衣,其领口、前胸、袖口皆续饰花边,腰部束续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叶克台克”,此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著也极便利,再配上青色长裤,著皮靴,全身穿著融汇成浓郁的民族服饰特色,更显青春活力与健美。
维吾尔族的裤子过去通常为大裆裤,样式比较简单,分单裤、夹裤、棉裤三种,主要用各种布料做,也用羊皮、狗皮等做。男裤通常比女裤短,裤角窄一点。大多数维吾尔人男性都穿西裤。
[编辑本段]维吾尔女装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穿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得来丝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郁华丽,透出创造者内含灵性的天赋。维吾尔人誉称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给人们带来春天气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裤裤角肥大,裤长及裸骨。
维吾尔族妇女衣服式样很多,主要有长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衬衣、长裤、裙子等。过去维吾尔族妇女普遍都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和裤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宽大,长及腿肚子。维吾尔族妇女除用各种花色的布料作连衣裙外,最喜欢用艾德来斯绸,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做衣裙的绸子,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妇女多在连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里面穿长裤,裤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绸缝制,讲究的用单色布料做裤料,然后在裤角绣上一些花。妇女的长外衣主要有合领、直领两种,年青妇女喜欢穿红、绿、紫等鲜艳的颜色,老年妇女喜欢穿黑、蓝、墨绿等团花、散花绸缎或布料,衣服上缀有铜、银、金质圆球形、圆片形、橄榄形扣袢,讲究的在衣领、袖口等处绣花。女式短外衣有对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开右衽短上衣三种。
维吾尔族不仅喜欢养花种花,而且喜欢将各种花卉图案绣在服装上。维吾尔族妇女喜欢在衣服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绣花。就男子穿的服装上也绣有花纹,主要在合领衬衣的领口、胸前、袖口等绣花,表现了维吾尔族浓郁的装饰美感。
维吾尔族妇女非常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胸针、手镯等。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甚至更早就开始扎耳眼,佩带耳环。喜欢用“奥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没有奥斯曼的冬季,用“苏尔麦”(石墨)或菖蒲来描眉,使本来就浓密的眉毛显得更黑,用“海乃古丽”(风仙花)染指甲,用“依里木”(沙枣树胶)抹头发,用红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红,有用樱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于涂脸和嘴唇,这些都是维吾尔族妇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妆品。
每逢节日盛会、走亲访友,维吾尔族妇女就把绚丽多彩、斑斓夺目的首饰带齐全,穿上鲜艳的衣裙,精心装饰打扮,更增无限风韵。这些风俗表达了维吾尔族妇女对美的追求。维吾尔族以长发为美,妇女多喜欢留长辫。过去未婚少女多喜欢梳很多小辫,婚后改梳两条长辫子,但仍留刘海和在两腮处对称向前弯曲的鬓发。辫梢散开,头上喜欢别一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把双辫盘结成发结的。现在由于现代生活节秦的加快、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在城市里留有长辫的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已不多见了。但在维吾人对女性美的文化传统里,以妇女浓密的黑发和粗长的辫子为美的观点,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维吾尔族的服饰中,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且末一带妇女服饰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她们多头披白纱巾,头右侧戴顶“塔里帕克”(小帽),这种帽子口大顶小(直径约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远看如一朵花,别有一番情趣。她们的长裕袢(外衣)有依次排列、七条尖头对称的蓝色绸补条形图案,袖领、底部有同样颜色绸单边缘。此外内着一件配套合领半开口套头衬衣,衬衣右侧依次排列九条呈扇面形,绣成宽条形图案,圆领口处有一条宽边,底口绣有羊角纹和碎花纹,领中部有两条相同颜色的绳带。据传这种服装是古代打仗和狩猎男女穿的一种箭服,两侧的七条图案,原是箭袋,后来演变成装饰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