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珠海隧道炉烘干线【按生产要求定做】、斗门烤漆线喷油拉、南屏金属制品隧道炉烘干线、金湾UV隧道炉玻璃涂
中山鸿鑫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制造:
珠海隧道炉涂装生产线、珠海烘干线、珠海烤箱涂装设备、香洲喷漆烘干生产线、香洲隧道炉烘干线、香洲隧道炉【按生产要求定做】、香洲工业隧道式生产线、南屏隧道式烘干系统、南屏烘炉生产线、南屏烘干隧道炉、前山涂装隧道炉流水线、前山不锈钢网带隧道炉、前山塑胶烤漆PVC隧道炉、前山金属制品隧道炉烘干线、斗门吸油烟机生产流水线、斗门UV隧道炉玻璃涂装线、斗门工业涂装设备、斗门涂装设备流水线、井岸涂装前处理设备、井岸烘烤设备、井岸水帘柜悬挂线、井岸隧道式固化炉、乾务烘干流水线、乾务热风隧道烘箱、乾务自动喷漆烘道、乾务玻璃丝印烘干线、乾务丝印IR隧道炉、乾务丝印炉、莲洲丝印线、莲洲烘干线、莲洲烘隧道炉、金湾不锈钢网带线、金湾烤漆线喷油拉、金湾生产线、金湾喷油拉、三灶隧道炉烘生产线、三灶五金网带拉、南水鼓风烘箱、南水高温烤箱、南水自动固化炉
B. 阳山县的经济
2014年阳山县地区生产总值(GDP)81.73亿元,增长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9亿元,增长7.02%;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增长29.3%。 阳山县古代的经济,晋代以前没有史料记载。唐贞元十九年(803),监察御史韩愈被贬任阳山县令,曾感叹“阳山,天下之穷处也”,可见阳山经济之落后。阳山随着历史变迁,境内作坊式的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宋代同官开银铅场,牛鼻开铁务。明洪武七年(1374),阳山铁冶所是全国13个铁冶所之一。清代,县内种植业有水稻、玉米、甘蔗、黄豆、花生、木薯、棉花、黄麻等;工业有冶金、矿采、榨糖、酿酒、陶瓷、造船、竹木器、砖瓦、石灰、榨油、造纸等。全县有大小圩阜43个,交通以水路为主。
民国初期,县内矿采业较为活跃,先后有利民、天锡、富粤等21家公司竞相开采铜、铅、煤、铁等矿。抗日战争时期,因广州沦陷,水陆路交通受阻,矿产品无法外运而停采,全县经济日趋衰落。民国34年(1945),县内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县城水位高达65.997米,连江两岸受灾失收,加上土匪横行,民不聊生,经济更为萧条。民国38年(1949),县内仅有农业总产值4500万元(按1990年可比价计算,以下各章类同),地方财政收入46.3万元,商品零售总额600万元。
建国后,县内各业大为发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增长速度更为迅速。199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9.36亿元,财政收入301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8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7.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71亿元,第二产业2.21亿元,第三产业1.39亿元),人均值1517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5.6倍和5.4倍。 阳山县工业有悠久的历史。据旧县志载:宋开宝五年(972),阳山同官开银铅场,牛鼻开铁务。至明洪武七年(1374),阳山的铁冶业是全国13个铁冶所之一,也是广东唯一铁冶所,铁产量占全国的7.8%。清朝时期,境内黎埠乡有糖寮30余间,且改牛车为水车榨糖。清末至民国期间,冶金、矿采、榨糖、酿酒、陶瓷、食品等手工业时有发展。尤其是采矿业较为活跃,先后有利民、天锡、富粤等21家公司竞相开采境内的矿藏。抗日战争时期,矿产等工业产品销路受阻,导致阳山的地方工业日趋衰落,至民国38年(1949),县内仅有3家铸锅厂和零星的采矿业及少量的铁匠坊,地方工业几乎处于崩毁。
建国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阳山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以化工、建材、能源、机械、轻纺、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地方工业体系。县内的“镜山牌”酥李和富力奶、“Y山牌”、“连江牌”水泥,“连江牌”粉粹机、“山迪牌”变压器、“锋旭牌”轻钙、“韩公酒”等产品曾先后获市、省、国家级名优产品称号。天阳集团公司、连江机械总厂、飞鸢公司、变压器厂、将军山化工厂和水电行业,曾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的先进企业。
1950~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县政府先后接收何影兴(连县人)在阳山创办的印刷所和由12名铁匠联办的铁器社,分别办起了阳山县印刷厂和农具厂。1953年,县农具厂购置第一台旧式皮带小车床,生产一些铁制农具,拉开了县内现代工业的序幕。
1953~1957年“一五”时期,县内相继兴办了沙冲煤矿、生粉厂、石棉矿、砒矿场等国营工业企业。同时按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个体手工业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2月成立“阳山县手工业集体企业联社”下辖4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社员1080人。主要从事铁器加工,机缝、陶瓷、木器、造船、建筑等行业。1957年,全县工业企业12户,工业产值1300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以下各章类同),比1952年的7万元增184.7倍。其中国营工业企业9户,职工605人,工业产值76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5%。
1958~1965年,县内地方工业经受挫折后在调整中巩固发展。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的推动下,工业企业从1957年的12户增加到53户,各公社相应办起了粮油加工厂、炼铁厂、肥料厂、农机修配厂等企业。“全民大办钢铁”期间,县内兴办130多个小矿山,兴建500多座炼铁炉,但生产效率低,年生产铁产量只有0.35万吨,工业效益连续3年亏损。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撤销鹿牯炼铁厂、小江煤矿、陶瓷厂、天井山纸厂及钢铁厂附属的耐火材料车间等县属国营、集体企业。公社企业除保留少数粮油加工业外,农具修配、造船、肥料等工业也相应调整。是年,全县工业产值858万元,比1958年的2675万元下降了1817万元。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1962年县农械厂筹建水泥车间;1963.年兴办食品厂;1964年兴办官陂电站、乌石岗煤矿等企业。社队企业的农具制造、五金、砖瓦、服装和农副产品等传统手工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1965年,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到74户,工业总产值上升到1949万元,比1961年增长1.3倍,上缴国家利润和集体积累100多万元。全县实现了技术革新119项,机械设备由50年代的4台,增至113台(套)。主要工业产品淀粉、白酒、水轮泵和打禾机,产量均居韶关地区之冠。
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工厂管理陷入混乱,工人队伍分裂成两大派,工业发展势头减弱,工业总产值在2000~2300万元上下徘徊。1970年, 北煤南运受阻,广东燃料发生困难,“阳山煤”吃香,县内掀起群众性大办小煤窑热潮。是年5月,省小煤窑现场会在阳山召开,肯定了“全省有阳山、阳山有小江、小江有船洞”的经验,推动了县内煤炭业的发展。当年,全县有18个公社,148个大队办小煤窑,煤炭产量28.63万吨,相当于前10年的总产量(1976年煤产量达40.05万吨,1977年产煤最高峰达55万吨)。为缓和广州等地用煤紧张的矛盾起到积极的作用。煤炭业的发展,推动了县内工业和社队工业的发展。1970~1975年,省在阳山兴办北江钢铁厂、光明机械厂(715厂);县新办选矿厂、炼铜厂、炼铝厂、配件厂、氮肥厂、金子坳铜矿、吉古煤矿、炸药厂、微生物厂等工业企业。社队矿采、小水电、农机修配等工业陆续兴起。1976年,县内工业企业201户,人员6067人,工业总产值(不包括省属工厂)872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19亿元的39.806。其中国营工业26户,职工2956人,工业产值5093万元。其间全县年均工业产值为4494万元。
1977~1980年,第二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县内对企业“松绑”,允许企业利润提成,提取工业基金,调整职工工资,调动了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经济效益明显上升。1980年,工业总产值7695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产值3561万元。其间全县年均工业产值为9940万元,比“文化革命”期间增长1.2倍。
1981~1985年“六五”时期,先后分三批对工业企业进行整顿,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使企业从单纯的生产型转到生产经营型上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随后,县政府批转了经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意见》,把人、财、物、产、供、销权下放给企业,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和经营权,加快县内外引内联工业发展。1981春,县水泥厂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外地资金1080万元,分两期技改扩建,使年产3万吨水泥,提高到20万吨。1982年,县磷肥厂引进省化肥企业公司的资金58万元,扩建磷肥、硫酸车间。1983年,县矿产公司引进韶关八宝山矿200万元资金,联营开发水口牛岩的铅锌矿。1984年,县农机厂生产的9FZ - 15、9FZ - 37爪式粉碎机评为广东省优质产品。“六五”期间,工业总产值50828万元,年均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年均税利716.2万元。
1986~1990年“七五”时期,阳山以小水电、水泥和矿产为龙头,带动县内其他工业行业发展。1986年,县政府筹措3200万元资金加快“摘帽”工程建设,其中投放1825.46万元开发立德粉、沉淀硫酸钡、轻质碳酸钙、水泥厂矿山、大理石、精干麻球和缫丝等七项工程。新建了青莲立德粉厂、石粉厂、大理石厂、麻厂、丝厂、阳山发电厂。至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4176户,从业人员2.03万人,工业总产值1.82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73亿元的38.6%。“七五”时期,工业总产值8.04亿元,年均产值1.61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58.1%;税利8414万元,年均税利1682.8万元,比“六五”期间增长1.35倍。
1991~1995年“八五”时期,县内工业发展走内涵改造与外延发展并举之路,通过外引内联,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固定资产投资达6.62亿元,占历年投资比重的77.66%。其中1991年投资1.24亿元兴办新建装机容量2×12500千瓦的秤架一级电站,1992年投资7114万元兴建水泥分厂和投资8718万元兴建阳山电厂二期工程,从而以“两水一矿”为龙头的地方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初具规模和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基础工业。1995年全县工业企业3652户,从业人员2.7万人,工业总产值3.94亿元。其中国营工业75户,工业产值1.97亿元;集体工业企业135户,工业产值6107万元;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61户,工业产值3860万元;合作经营、私营和个体工业3381户,工业产值9770万元。“八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15.26亿元,税利2.41亿元。年均产值3.05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89.9%;年均税利4813.4万元,比“七五”期间增长1.86倍。 阳山县全县有山地面积29.2万公顷,其中石灰岩山地达15.13万公顷,占山地面积的51.8%。林业用地22.57万公顷(含岩石裸露地),有林地8.9万公顷,其中:杉树2.48万公顷、松树2.38万公顷、阔叶林3.23万公顷、经济林0.72万公顷、竹林0.09万公顷等,活立木蓄积量为47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8.2%,是粤北重点林区之一。北部山脉连绵,属南岭之余脉,林木以天然林为主;中部以喀斯特地形为主,林木以灌木居多;南部山地则以人工用材林为主。县内有1个市属国营林场、2个县属国营林场、6个林业站和1个国营苗圃场。
阳山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受季风气候影响。冬凉夏热,无霜期长,冬偶降雪,雨量充沛,山高雾多,适宜各种林木生长,尤以速生树种生长迅速,一般10~15年可成材。林区主要分布于杨梅、黄坌、秤架、七拱、大良、白莲等乡、镇,尤以秤架瑶族乡为重点。秤架瑶族乡内设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秤架和龙潭角两个管理站,面积11.7万亩,是广东省七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的一个保护区。
建国前,阳山县森林主要是天然林,林业基础极为薄弱。林区交通闭塞,保存原始阔叶林较多,单株材积大。部分纯针叶林或近居民耕作区的林木,则常遭山火为害,加上生产水平低、工具落后,劳动强度大,木材产量少,利用率低,森林资源得不到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
建国后,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通过土地改革分得了山林土地,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产,组织全县人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活动。林业生产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年,为创办林业阶段。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山林土地,县人民政府开始建立林业机构,组织林业生产队伍。1954年创办了县属国营苗圃场,并在大崀乡创办了第一个林业生产合作社,翌年发展成17个林业生产合作社,并创办第一个县属国营杨梅林场。1957年,又建成了天门岭、五元坑、黄坌、水井、城北、鱼沙坑、大坪、六冲、大洲塘等10个县属国营林场,有林场职工265人,生产经营面积1.61万公顷。8年中,全县人工造林面积为8859.3公顷,年均造林1107.4公顷。
第二阶段,1958~1978年。这20年间,林业生产几经起伏,并遭受了三次严重破坏。第一次是1958~1959年,在“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大军”到林区大规模砍伐林木,用木材烧炭炼钢、炼铁等,大放“财经卫星”不仅县内组织人砍伐,广州、台山、鹤山等地也组织数百人前来砍伐,杨梅、凤岗、孟山一带林木遭到洗劫,全县公路旁、村旁及小江、大良、七拱、太平、青莲等公社沿河两岸林木几乎被砍光。青莲公社河上几个沙洲的茂密林木全被砍光。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因此而受到严重损害。1961年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颁发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县委也据此制定了《1966~1970年阳山县农村发展工作规划纲要》,决心让阳山成为:“远山高山松杉山,近山矮山花果山,河岸两旁皆绿竹,油茶油桐满山间”。全县实行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方针,坚持“谁种谁有”的营造政策,并对杉木育苗、抚育、造林给予钱、粮补助,同时也进行了第二次山林发证。林业生产得到逐步恢复。1964~1967年,县兴办黄坌林场万亩油桐场、杨梅万亩杉林场和水口、东山万亩棕林场,江英公社办起了3000亩茶场和300亩优质果园。全县有123个社队林场,有固定场员1200多人,经营面积3.2万公顷。4年间,全县人工造林2.1万公顷(其中杉木造林6446.3公顷),年均造林5241.9公顷。1966年春,进行了阳山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飞播造林,在附城元江、黎埠水井、大崀坑塘等地飞播1.7万公顷,是年,还开办了秤架采育场,面积5333公顷。第二次是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使刚刚恢复的林业和各项管理制度又被冲掉,加上实行大队核算,林业所有权全部收回大队,不允许社员有“自留山”、“自留树”,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借口“靠山吃山”,大部分社队林场的林木被砍光,林场解体。1973年后,县林业局重新恢复建制,林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是年,全县造林7212.5公顷,其中杉树造林3486.7公顷,成为阳山县历史上杉树造林最多的一年。第三次是1975~1978年,由于强调大造林,实行“高标准人工造林”,出现盲目毁掉残次林、阔叶林去造杉林的现象,尤其是1978年,在秤架、白莲、黄坌、杨梅等林区公社,大办采育场,作为公社、大队、生产队联营企业,强调“砍伐一把刀”,实行集中砍伐,只付低微山价,便可平调大队、生产队的林木,严重损害了大队、生产队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因此,出现了社、队、私人竞相“乱砍滥伐”的情况,使“大造林、造大林”变成了“乱砍伐、大毁林”。这4年,全县人工造林面积仅有6000公顷,比1973年一年的人工造林面积还少。
第三阶段,1979~1985年,是林业恢复和发展时期。1979年4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林业生产有了保障。1981年,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关于稳定山林权属,划分自留山的决定》,首先在大崀公社搞林业“三定”试点,然后在全县铺开第三次山林发证工作,建立了林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明确集体、私人在林业生产上的责、权、利,涌现出一批林业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1982~1985年,全县人工造林面积3.23万公顷,年均造林8066.8公顷,其中仅1982年就造林9124.7公顷。
第四阶段,1986~1995年,为林业生产迅速发展阶段。1985年冬,为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尽快绿化全省的决定》,阳山县委、县政府随即作出“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阳山”的决定。1986年,县委书记、县农办主任、林业局长分别在七拱镇的塘坪、大崀乡的茶坑、水口镇的婆迳率先创办造林点,面积314.1公顷。1987年,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带领部、委、办、局117个单位到全县各乡镇共办造林点86个,面积达15.73万公顷,实行单位包点,领导负责,限期消灭荒山,实现绿化,从而全面掀起造林绿化高潮。1990年冬,省委书记林若到阳山检查造林绿化工作,要求阳山在石灰岩山地造林绿化。翌年春,县举办造林绿化、治山致富图片巡回展览,进一步推动造林绿化工作。1986~1993年,全县实际人工造林面积13万公顷,飞播造林4万公顷,封山育林10万公顷,培育各种苗木6000万株,推广种植适合石灰岩山地生长的任豆树约5000公顷。全县机关、厂矿、学校、住户改烧柴为烧煤、烧气的3842户,农村中:改烧柴为烧草3.9万户,占农村总户数53%;改烧柴为烧煤3655户,占农村总户数5%;用沼气2190户,占农村总户数3%。1993年9月,经广东省绿化委员会组织验收,阳山县实现绿化达标。1994年5月,经广东省林业厅验收,阳山县石灰岩山地实现绿化达标。1995年,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22.5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77.28万立方米,林木蓄积总生长量20.52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年消耗量7万立方米。
C. 三角带的骨架材料如何变迁并影响其性能
在1917年的工业革命中,约翰·盖茨的创新引领了历史的篇章,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三角带,采用棉线绳作为骨架,配合布料强化的V型橡胶皮带,这一突破性设计不仅奠定了盖茨公司作为三角带制造领域的巨头地位,也使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1996年,盖茨橡胶公司与TOMKINS PLC的合并,使这个昔日的巨头进一步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非轮胎橡胶件生产商,彰显了其在行业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然而,时代的车轮并未停止,2010年10月,中国诞生了革命性的新型材料——聚酯钢化棕丝,这一创新彻底改变了三角带的传统历史。作为整体实芯结构的骨架,聚酯钢化棕丝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带体的寿命,最高可达到传统三角带的5-10倍,成为传统产品的重要替代选项。
目前,市场上的三角带品牌繁多,如天鹏胶带、三力士/Sanlux、普冠得、联农、锐生等,它们在农业机械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山牌(以六角带为例)作为知名品牌,更是以其卓越性能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总结来说,三角带从约翰·盖茨的发明,到现代科技的革新,再到市场上众多品牌的竞争,它的历史不仅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也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
三角带有特种带芯结构和绳芯结构两种,分别由包布、顶胶、抗拉体和底胶四部分组成。 绳芯结构的三角带制造方便,抗拉强度一般,价格低廉,应用广泛 特种带芯结构的三角带韧性好,强度高,适用于转速较高的场合。
D. 冀中能源集团有哪些煤矿
梧桐庄,新三矿,黄沙,孙庄,九龙,羊渠河,牛二庄,小屯,薛村,大淑村,万年,万年,通顺公司,大力公司,这些事现在还产煤的矿。拓展资料1.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的矿区之一,至今已有130多年开采历史。1949年9月成立峰峰矿务局。1998年8月由原煤炭部部属企业划拨到河北省管理。2003年7月通过债转股改制为峰峰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6月30日,与金能集团联合重组成立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其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集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化工、电力、机械制造、基建施工、建材、现代物流等以煤为基础,多产业综合发展的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全国煤炭工业和河北省百强企业之一。下设45个分(子)公司,在册职工4.6万人。企业资产总额91.6亿元,年营业收入128亿元。峰峰集团拥有峰峰、磁县、磁西、红格尔、查干诺尔五大矿区,煤炭资源储量64.3亿吨。有9个正常生产矿井,年产原煤1300万吨;2座大型洗煤厂和4座矿井洗煤厂,年产精煤700万吨以上。煤化工产业有4座焦化厂,年产冶金焦155万吨。电力产业有4座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厂、1座煤气热电厂和1座瓦斯热电厂,总装机容量135.5MW。另有装备制造公司、工程建设公司、地质勘探公司、峰煤建材公司等煤基企业。峰峰煤化工项目被列入河北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总规模为500万吨焦炭、100万吨甲醇、100万吨二甲醚、60万吨醋酸、45万吨煤焦油、10万吨粗苯精制、18万吨醋酸乙烯、20万吨醋酸脂、5万吨醋酐、5万吨醋酸纤维等,项目总投资160亿元,建成后销售收入180亿元,利税45亿元。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是我国主焦煤和动力煤重要生产基地。煤炭品种齐全,主要有焦煤、肥煤、贫煤、瘦煤、无烟煤等煤种。品质优良,主产品为焦精煤、肥精煤、烧结煤、喷吹煤、发电动力和建材化工用煤等。特别是主导产品冶炼焦精煤为国家保护性稀缺煤种,具有低灰、低硫、低磷、挥发分适中、粘结性强的特点,被焦化、冶金企业誉为“工业精粉”。目前原煤入洗率达到了80%以上,精煤销售收入已占整个煤炭销售收入的80%以上,实现了由销售原煤为主向销售精煤为主的转变。冀中能源峰峰集团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矿区主要分布在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县、邯郸县、武安市、邯山区、马头生态工业城和内蒙古自治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邯济、邯长铁路、京珠、青兰高速和地区公路纵横矿区。周边百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一批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能源供应及耗能大型企业。2.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由冀中能源集团控股,以煤炭生产加工为主,集电力,建材等为一体的上市公司,拥有东庞矿.邢台矿、邢东矿等六对生产矿井和山西寿阳段王煤化、天泰煤业两个控股子公司。公司坚持科技兴企战略,拥有以缩小冲积层煤柱技术、一次采全高高架综采技术、锚网支护技术。井下矸石回填技术等四大核心优势技术,是中国煤炭工业科技效益型典范企业。公司1999年9月上市,股票代码000937,股票简称“金牛能源”。公司上市,年现金分红超亿元。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36.9亿元,实现利润6.5亿元。2006年入围CCTV中国最具价值上市公司50强,在全国1400余家上市公司中排名35位,荣获“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场投资者(股民)满章信赖十佳品牌单位”等称号。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是金牛能源的显著特点。3.冀中能源邯郸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冀中能源邯郸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邯郸矿务局,2002年12月进行了公司制改造。2005年12月与邢台矿业集团公司联合组建了河北金牛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6月,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立,成为其子公司,在册员工19000余人,总资产79亿元。目前,邯矿集团拥有邯郸和山西文水两个矿区。邯郸矿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市境内,西依太行,东偎滏水,京广铁路和京珠、青兰高速公路、309国道纵横交错,交通便利,可采储量4亿吨,是冀中煤炭生产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六大无烟煤生产基地。煤种齐全,品质优良,是冶金、发电、化工、建材行业及民用的优质燃料。发电、钢铁、炼焦、水泥、玻纤等非煤项目延伸了产业链,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山西文水矿区位于山西省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的文水县境内,井田面积41.58平方公里,优质主焦煤储量5.1亿吨,正在开发建设“煤焦电化建运”循环经济产业。邯矿集团改制创立以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和谐矿区建设卓有成效,开创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围绕冀中能源集团“实现双五八一,挺进中国百强”发展目标,邯矿集团规划到2010年,实现煤炭产量10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利润突破5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2013年,煤炭产量达到13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6万元;2015年,完成1000万吨规模的内蒙鄂尔多斯矿区开发建设任务,形成邯郸─山西文水─内蒙鄂尔多斯三大矿区的生产格局,煤炭总产量达到2300万吨,销售收入180亿元以上,实现邯矿发展史上更大的跨越4.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为成立于1973年6月的邢台矿务局,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94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之一。1997年10月,改制为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国家煤炭工业管理体制改革,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划归河北省管理。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拥有三个全资子公司,六个控股子公司,十三个分公司和八个参股子公司七个生产经营性企业是金牛钾碱分公司、工程公司、煤炭所、总医院、生活服务分公司、天津电源材料厂、花生蛋白油质分公司。其中金牛钾碱分公司产品产能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天津电源材料产品产能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拥有我国独有的锂盐生产技术。煤炭所是河北省唯一的煤炭研究机构,拥有地质勘探资质和全国柴油机机械防爆检测资质。企业总资产32.54亿元,净资产22068亿元。邢台矿业集团自1996年以来连续7次被评为煤炭行业”科技进步十佳企业”,多想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5年个2000年两次容后河北省省长特别奖,2002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十佳矿山(油田)企业”、“第七届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中国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称号。先后获河北省政府”标兵企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河北省工业行业综合实力优强企业”、“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河北省文明单位”、“河北省优秀党组织”、“全国煤炭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5.冀中能源张家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冀中能源张家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地处张家口市境内,企业总资产近50亿元,员工8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拥有雄厚的资金、装备及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煤矿生产管理经验。按照冀中能源集团”实施大战略、谋求大发展、实现大跨越”的发展思路,张家口矿业集团公司秉承诚实守信、合作双赢的发展思路,在实现张家口区域煤炭生产规模发展的同时,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张家梁煤矿和宫板乌素煤矿实现友好合作。截止到目前,张家口矿业集团公司已具备800到1000万吨的原煤生产能力。6.冀中能源井矿集团井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前身是井陉矿务局,坐落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据石家庄市区45公里,毗邻307国道、石太铁路和石太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井陉煤矿1898年开始正式建矿,1908年8月5日,中德合办井陉煤矿合同获清朝政府批准,定名井陉矿务局,一直延用至今。2006年6月16日,井陉矿务局联合重组加入金能集团。2008年5月16日,全局实现整体改制,创立了井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6月30日,金能、峰峰强强联合,成立冀中能源集团,为井陉矿务局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井矿集团在册职工近600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0多人,其中2人具备正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86人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7.冀中能源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冀中能源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是冀中能源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总部信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司下属4家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泵厂、邢台机械厂、邯郸机械场。资产总额8.71亿元,职工47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45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40名,公司工艺装备水平较高,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采煤机,掘进机、综采支架、渣浆机、脱硫循环泵、地质钻探设备、随车吊等主导产品。其中渣浆泵、随车吊在产品质量、性能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全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03亿元。目前,公司拥有的“煤专设备、工业泵、钻探设备、随车吊“四大板块产品,市场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销往国外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掘进机、液压支架、锚杆钻机、皮带输送机等煤专设备,广泛应用于国内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机重要产煤区。渣浆泵、脱硫循环泵等工业泵产品主要应用于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依靠优越的性能、可靠的质量及优质的服务,市场占有率几年来一直名列前茅,产品遍布全国1200多家用户,市场用户整机拥有量达到15000台左右,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秘鲁、津巴布韦、加纳等国家。钻探设备主要涉及煤田地质勘探、水源及地热、石油、煤层气(瓦斯)抽放、盐井、市政建设及公路桥梁等领域。随车吊是公司又一主导产品,占据了国内35%的市场份额,并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徐工集团成为支撑国内随车吊市场的两大支柱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