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建国六十年人民生活的变化(物质生活)
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60年的个人经历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6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
听妈妈说,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吧,如果能在没有过年就穿上新衣裳,让邻居羡慕时的那种满足和得意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说现在的小天使们每个至少都有多套样式和质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食品的供应更是让妈妈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但绝对没有挑肥选瘦的份儿,更不要说得排上拥挤不堪的露天长队,并要担心轮到自己时还有没有货物可以买到。因为争购食品引起大人们吵闹甚至是相互抓扯让孩子们惊恐不已,妈妈十几岁时最怕的就是让家长吆喝着去排队,常常在接受这个任务时嘴硬地说“宁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队”。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一块红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点食盐的辣椒面都曾经是分享的零食,而在当时津津有味的吃相一点不逊于现在孩子们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时的兴奋程度,被辣椒麻木过后的畅快也不亚于现在吃火锅后的酣畅淋漓。
三十年前,许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间,几乎相同的布局就是用一张床或一个大立柜放在房屋的中间,拉上帘子把屋子隔成两间,前面是客厅兼饭厅,妈妈说,她们玩时只能以床入座,条件好些的能备上一两只小马扎或小木凳;孩子多的家庭还得设计成上下铺,而床后面就是另一间卧室与储藏室的统一。现在,条件好了,我住上了单位分的三室一厅,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兴奋不言而喻。
且不说现在的自动化办公条件如何先进,单说喝开水一项都不知道换了多少种热水器,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水只能是在早上锅炉房供应时间打好以保证全天的需要。现如今,坐在办工作旁,伸手就是饮水机加纯净水,冷热自斟,好不自在。
还有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用的是手摇式电话,每次需要联系时头疼不已,且不说先要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至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若对方是信号不太好,得打上好几个电话,有时甚至得呼叫上一天才能接通。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腰间跨着BB机,传呼信号随时呼叫,每每发出叫声,还要故意装作听不见,让它多响几声......,持有者的那份自豪,不言而喻。到了千禧之年,大哥大又成了身份的象征,持有者不仅要用上与自己身高不成比例的嗓音大喊,还得夹杂着地方语同时进行,才觉得在人前显圣。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不止一个手机,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对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而自己经历的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别忘了给我分!!!!~~~
㈡ 平湖有哪些风俗习惯
平湖的风俗习惯
平湖乡间婚俗,旧时大致有:“讨八字”(或称“拿八字”)、“拿糖”、“准日”(或称“着日子”)、“对亲”、“话亲”、“担盘”、“娶亲”(即“结婚”)等婚俗礼仪。
“讨八字”
旧时,孩子长到十来岁,就有热心的媒人前来说媒。媒人以作伐为职业,极尽瞒、骗、讨好之能事,去女方说男家怎样富贵,小官官生得如何俊俏聪明等;去男方则说女家姑娘如何漂亮,其家规如何好等。然后向女方索要生辰八字,称为“讨八字”,请先生用毛笔在红纸上写好八个字,即:某年某月某日时辰,称为“八字”也称“年庚八字”。男方将女方拿来的“八字”,放在灶头上祭灶君的香炉下,压三天,焚香默祷。
男家看中某家姑娘,主动托媒人(俗称“央出媒人”)去讨“八字”。如果女家知道男家底细或者其它原因,不愿出“八字”,认为门户不当,则借口“伢姑娘岁数小”等理由,婉言拒绝。
男家将媒人拿来的“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八字”(或说“挑八字”)。女方与男方“八字”合得拢,就决定了这桩婚事。旧的订婚,基本上都是“父母
之命,媒灼之言”。大多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从未见过面。由于这种旧俗,酿成了不少婚姻悲剧。
“拿糖”
“拿糖”就是合“八字”看亲以后,男女双方都表示同意,男方就托媒人送给女方金戒指、金耳环、糖果等礼物。然后女方将这些糖果分给邻舍等,表示女儿已许诺人家,这就叫“拿糖”。
“准日”
是订婚的第二项礼仪,请星相先生择选一个“黄道吉日”,仅请长辈、媒人,一般设宴一桌或二桌。正礼:旧时,一般为8-10元;“四牲礼”(俗称“篮头肉”),一块板肉约6-8斤、“带脚腿”、鸡、鱼(鲤鱼)、“花红”(指媒人钱)。女家一般不邀客人,仅向邻居分糖,以表明自己女儿已有配偶。
“对亲”
正礼:旧时16-24元;“四牲礼”,也有折成现金,用红包,包数包。(“花红”、“准舅佬”红包约2-4元,几个舅佬包几包);金耳环、金戒指、布料、绒线等。“对亲”一般男家都要设宴邀请亲朋好友,亲友吃“对亲”酒一般不送礼,但结婚时就要送礼,故俗称吃“对亲”为“下秧酒”。也有“着日子”、“对亲”一次性操办。“花红”女方不能受,还要加半谢媒人。女方还要送一棵用红纸包好的“万年青”,一对“铜饭盂”等,祝日后新婚夫妇万年长青,并要将男方送来的带脚腿的脚爪头,作为回礼品,俗称“有脚气”。
“话亲”
旧时,孩子长到十六七岁,父母要为儿子操办婚事。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协商婚期,俗称“话亲”、“话好日”,旧习,男方一般要提前五六个月去女方家约定,故往往经数次商定才同意。女方同意后,男方要请星相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决定结婚之日(俗称“好日”)“话亲”用正礼实际是给女方置办嫁妆(如马桶、脚桶、被、橱等),也有人家不拿正礼到“担盘”一起拿。一般不摆酒席,仅请媒人、长辈。“话亲”要适时,过早,女方说:“忧伢嫁妆不办哩?”,过迟,女方说:“时间太紧塌伢面子(指嫁妆未办好)”,所以“话亲”对男方和媒人是个耗时间、费口舌的事,要耐心,说尽好话。
“担盘”
旧时,“担盘”之日,男女双方都要办酒席,这次男方给女方的正礼比较大,约40-60元,还要“四牲礼”、还有“准舅佬”、“鞋袜”红包,“准舅”钱是给姑娘出嫁时,阿哥抱上轿的“辛苦钿”;“鞋袜”钱是给新郎做鞋、袜(有时女方忘记,男方有话说:“没鞋袜叫新郎赤脚来到女家”)。
到女方家吃“担盘”酒的亲戚、朋友要送礼,礼物大多是实物,也有红包。
旧时,“担盘”也有把正礼,以姑娘的年令折成实物,如十八岁姑娘,就送十八石米,十八甏黄酒,十八包干果(桂圆、荔枝、枣子、糖等)。也有送十八段布(小扣土布),十八床被头等。
“娶亲”
“娶亲”之日,男家称“好日”,女家称“嫁姑娘”。结婚这天,双方都办“喜酒”。至于排场,菜肴多少,以各方经济条件而定,也有女方不办酒席,
等结婚后三朝或十二朝设“回门酒”。娶亲时男方给女方正礼,旧时80-100元,加上糕点,还有谢娘礼(一块肋条肉,俗称“肚皮疼篮头”)。
结婚娶亲,一般由男方抬花轿去迎亲,路远用船。迎亲船,俗称“亲船”,要请“吹打大夫”,一路吹打,以助热闹。家境好的人家请“奏班”(民间也叫“徽堂鸣”),有的还要搭台,故称“洋台奏班”,也有大夫、奏班一起请,新人拜堂时要有司仪唱礼。
陪嫁三件宝:
在平湖农村流传着一句俗语:“结婚三日跑三朝,陪嫁姑娘不忘三件宝。”姑娘出嫁时,不论家境贫富,不论事情再忙,要为出嫁姑娘办好三件宝。
红蛋 ,女儿出嫁,女方的母亲早就把8只染红的鸡蛋,悄悄放在一只新马桶里(俗称“子孙桶”),表示代代(蛋蛋)相传、子孙兴旺的意思。
鲤鱼, 取亲那天,男方备“六礼”有(鸡、鲤鱼、肉、烟、酒、“礼钿”)送女方家,以答谢姑娘母亲的生育之恩,称“肚皮痛篮头”但对“六礼”中的鲤鱼不能收受,并要随姑娘到男家,寓意男女双方结亲后,如鱼得水,自由游动,经常来往,期望女儿不断娘家之路。
万年青,出嫁时,由女方喜娘或父母掘一棵茁壮的万年青,在根茎上用红纸包好,一般放在饭盂里,随嫁到男方,日后种在男家屋前或屋后,象征新婚夫妻的爱情四季常青,吉祥如意。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喂“糖饭”、吃“小夜饭”
旧时,在农村新娘出嫁都要喂“糖饭”和吃“小夜饭”。喂“糖饭”,是姑娘出嫁之日,先把姑娘的全部嫁妆,搬到屋前场上,当众显喜,称“晾嫁妆”或“晾衣风”。新娘上花轿前要朝北坐在堂屋间,由母亲或者哥嫂为新娘子喂“糖饭”,意是姑娘婚后生活甜蜜。然后,将准备好的两碗饭,俗称“衣食饭碗”,上面放着两根长梗咸菜,两双筷子,再放入面盆内,由女方厨师送出来,并要讨喜钱。只有到面盆端出来,娶亲队伍方可起程。
吃“小夜饭”,是在新婚之夜,闹新房的人们渐渐散去,由男方的长辈(一般是婆婆)端出女方嫁来的长梗咸菜冷饭,在新床前请新郎新娘面朝南并肩坐着,各自把碗里的冷饭吃完,这就称吃“小夜饭”,寓意夫妻同甘共苦,天长地久,新娘美容。
这种风俗相传在元朝末年,当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年轻落难时,找了一位马氏姑娘,因家境贫寒,新婚之夜,马氏姑娘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大米,烧了两碗粥,找到几根长梗咸菜,就这样朱元璋和马氏姑娘过了新婚之夜。后来,这一习俗就传到了民间。
㈢ 关于满族的资料
满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总数为1041万人,分布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北京为多。
聚居于东北三省及河北省的满族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豆、高粱、玉米、烟草、苹果和柞蚕等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山区特产人参、蘑菇、木耳等。
东北三省城市中的满族主要从事工商业,散居于全国各地的满族主要是工人,知识分子也较多。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
作为官方文字,满文一度在全国广泛使用,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清中期以后,满语逐渐被放弃,但在今天东北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3)平湖哪里能买到妈妈穿的旗袍扩展阅读:
满族是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分化出数个新穆昆。
宋元后深受蒙古族的影响,女真人称名而不称姓。清入关后,很多满洲旗人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钮钴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对此,清统治者十分不满,多次严令禁止,但没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
满族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崇尚骑射。婴儿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男孩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
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
满族男子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女子发式幼年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以御寒,放袖子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规定动作。
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满汉全席”就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乾隆时的满汉全席已有菜点100余道。
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
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满族 从“白山黑水”走来
㈣ 我的故乡杭州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我的故乡杭州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他知道今晚的露珠会结霜,家里的月光是多么明亮啊!"虽然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但是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和父母一起回去。古人云:“上有天,下有苏杭。”我的家乡是杭州,被称为“人间天堂”。
家乡河边的三棵樟树和整个“桂花林”是我家乡最好的朋友。
现在,河的两岸新种了许多柳树。只要微风习习,所有纤细的柳条都会随风起舞。优雅的姿势就像仙女下凡在河边梳头。至于三排樟树,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树已经很粗很粗了,估计能有几个人牵着手去抱。树枝很粗,像胳膊一样伸来伸去。树叶非常茂盛,像巨大的绿色雨伞,可以遮住耀眼的阳光,只散射光点。夏天来了,孩子和老人会聚集在树下,一些老人在下棋;有的年轻人在聊天;一些孩子正在快乐地玩游戏。每年暑假,我奶奶都会带我去树下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
我家乡的桂花很独特。那片桂花林是我童年的天堂。就说“桂花糕”!每次去桂花林,都会带个篮子。为什么?因为我要去那里采新鲜的桂花做“桂花糕”。首先,我要摘最好的桂花,但不能摘最差的,否则桂花糕就不甜了。桂花只要被风轻轻一吹,就会掉下来。我的头和衣服上都是桂花。而且桂花的香味很迷人,能让人神清气爽。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在桂花上,再加上微风和小雨,这美丽的自然风光足以让人陶醉。
我的家乡之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的家乡很独特。即使我们相隔千里,也不能阻止我爱它。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家乡。
我的故乡是杭州,在杭州有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杭州,有文明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水十分清澈。每当夏天,湖里会有一大片的荷叶,存托着艳丽的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靠在椅背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和湖中的几个小岛,欣赏着美丽的荷花,偶尔几只天鹅在水面上滑过,划出一道道细细的波纹,为这画面添加了几分诗意。如若泛舟西湖,则是一件幸事。坐在船中,迎着习习的凉风,十分惬意,再加上远处的景物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正如苏轼的诗句一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灵隐也是杭州一个有名的景点。灵隐中有许多佛像,去灵隐拜佛的人非常多,那里往往一年四季都是人山人海。我常拿着一支“聪明香”在佛祖面前拜了又拜,嘴里不停地念者:“佛祖呀!佛祖,请您保佑我,让我变得聪明吧……。。虽然我不知道这样子有没有用,但我还是努力地祈祷。
杭州还有许多地方我们也跑过,那里都有我们的足迹,有名的、没名的,像:三潭映月、雷峰夕照、花港观鱼、灵峰探梅……。
我爱杭州,因为她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些童年的回忆时时刻刻印在我脑海里,伴随我的成长。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姑娘,杭州是我的家乡,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它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
杭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至秦朝设县以来,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著名的良渚文化遗址,就是在杭州被发现的。杭州还是南宋时期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皇帝亲耕的八卦田遗址。
杭州是世界文明的旅游胜地。因为它有仙境般的西湖,天晴时波光粼粼,下雨时烟雨蒙蒙,下雪时银装素裹。西湖除了自身的湖光山色,更有著名的“西湖十景”,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宝石流霞等。要说我最喜欢的,要数三潭印月了,它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三座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每当月圆之时,人们把点燃的蜡烛放进塔内,用薄纸把塔内的洞口糊起来,烛光透过纸,宛如明月倒映在水中,月照塔,塔映月,景色美轮美奂,引得游客争相驻足,流连忘返。
杭州还是一个美食天堂,汇集了世界各地的美食,其中具有传统特色的是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等。西湖边的楼外楼,知味观这些杭州知名菜馆,每天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食爱好者。
杭州是一个值得旅游的好地方,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杭州游玩。
我的故乡——杭州,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杭州是世界级旅游城市,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杭州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是一个旅游胜地,一年四季,这儿的景色美不胜收,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钱塘江畔。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西湖的景点数不胜数、百看不厌,难怪苏东坡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为她的美,吸引了五湖四海难以计数的游客。
杭州也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喝一口甘甜清香,再喝一口回味无穷。这里出产的丝绸,滑滑的软软的。做成衣服穿在身上舒舒服服的,织成围巾披在小姑娘的肩膀上,美若天仙。杭州的特产还有张小泉的剪刀、王星记的扇子、天堂伞……这些都是送给亲朋好友的佳品。
杭州更是历史文化名城。这儿留下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传说,也留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古老的良渚文化和跨湖桥遗址神秘而奇特。许多文人墨客在杭州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忆江南》、《夜泛西湖》、《减字木兰花》……
杭州还是一座现代化城市,这里诞生了世界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还举办了世界G20峰会。杭州正以矫健的步伐向世界级城市迈进。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20xx年的一天,我从美国坐了一架三层的飞机,飞回了我的故乡——杭州。
在飞往家乡的路上,我坐着新设计的三层飞机。这可比以往的A—380要高级多了,个个都是头等舱。我想象起了现在家乡是什么样的,高楼大厦?智能保安?……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了愉悦之情。
一下飞机,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道路上的汽车,公交车都变成了磁悬浮列车,地下也成了“地铁之都”,人们可在“地下之都”坐地铁,可发达了!哎?那不是妈妈嘛!妈妈来接我了!我迫不及待地奔向妈妈,好像有几个世纪没见面似的,“太浪费钱啦!”“我难得回来,一点小小心意!”
我要去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我的家——春江花园。小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保安都变成了机器人了,每家每户都配了一块“绿色菜园”了……看到科技这么发达,我欣慰地笑了。
第二个目的地,便是我的母校——杭师附小。刚一进校门,便看见了几个“熟人”。圆圆的脸蛋,小小的嘴巴,便是我童年最好的玩伴——包欣怡。我们交谈得很融洽,然后开始参观校园了。昔日的母校大不如现在的学校了,实验楼,教学楼……我听到了教学楼里朗朗的读书声,仿佛看到了儿时的我在上课的情景;看到小朋友们在做奥数题,我想起了小时候做题时的情景;我闻到了阵阵花香,想起了童年时在操场上无忧无虑奔跑的情景。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勾起了我的'种种回忆。
时间过得真快,我很快又要回到美国去了。临走时,泪眼朦胧的妈妈送我上了飞机,我流了一滴泪到我的手背上,那滴泪是那么的凉,一直凉入心底……
我的故乡,杭州,是一座既美丽又繁华的城市。
杭州是一个旅游胜地,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西湖、西溪湿地、虎跑泉……最美丽的就是举世闻名的西湖了。我最喜欢夏天的西湖,因为这个季节,西湖的荷花盛开了,它们千姿百态,有的已经完全绽放了,像一个小姑娘穿上了粉嫩粉嫩的裙子;有的微微绽开了花瓣,弯下腰肢,好像在听“叮咚、叮咚”的流水声;还有的花骨朵饱胀的像小气球一样。它们为西湖增添了几分美丽。
杭州还是一个美食天堂。这儿有各种各样的美食。东坡肉、西湖醋鱼、桂花糕……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东坡肉软软的,肉皮很有嚼劲;西湖醋鱼酸酸甜甜的,非常美味。
杭州还有许多特产呢!比如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天堂扇、龙井茶、杭州丝绸。我以前去过刀剑剪扇伞博物馆,那儿有许多剪刀,有用来剪纸的,有用来剪布的,有用来做手术的,千奇百怪。那儿还有许多伞,有古代的油纸伞,用布和木头做成,有现代的丝绸伞,用丝绸和铁、铝做成,非常有趣也很实用!
啊,杭州,你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我真喜欢你!
杭州,是浙江的省会城市,也是我的故乡。那里有非常多的高楼大厦和许多名胜古迹,是购物、美食、旅游的好地方。
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那碧绿的湖水上徜徉着一艘艘游船,当你坐在游船上欣赏四周美丽的景色时,不禁就会想起那句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啊,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西湖如同一位美女都有自己的美态。徜徉西湖之上,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湖中有三座精美的小宝塔。哦,原来它就是西湖最有名的十大景点之一——三潭印月,是赏西湖必去之处。
船停上岸。湖边的柳树就在空中轻轻地摇摆,像跳着欢快的舞蹈,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游客们都情不自禁停下来,在湖边拍照留影。
穿过西湖,我们来到了鼎鼎大名的南宋御街。街道两边有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店、古典的丝绸旗袍店,仿佛再现宋朝时的繁盛街景。
走过古香古色的南宋御街,我们来到了美食天堂—河坊街,这里的南北风味吸引游客纷纷驻足。瞧:那酸甜可口的糖醋鱼,美味的东坡肉,一串又一串的大螃蟹……无不挑逗着人们的味蕾。我最爱吃的就是“叫花鸡”了,又香又嫩的“叫花鸡”,我一个人也可以吃掉一整只。
杭州,不仅是旅游胜地、美食天堂,而且是一个文化名人众多的城市,还有“丝绸之乡”的美称。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就来杭州看看吧!
前言:我从小就生活在杭州,所以对自己的家乡并不怎么了解。杭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可以说是人间仙境!
说起杭州的西湖,那是大大有名。用电视上的一句广告语来说就是:“地球人都知道!”
西湖有十大景点:苏堤春晓、断桥残雪、花港观鱼等等,可以说是处处风景。而我却独爱音乐喷泉。
音乐喷泉位于三公园附近,最佳欣赏时间是在晚上,灯光颜色的变幻配上水柱的变化让人叹为观止。随着音乐响起,水柱翩翩起舞,时而似少女婀娜的舞姿;时而像海鸥在大海关翱翔;时而像百花齐放;又似蝴蝶花丛飞舞……音乐轻快高昂时,水柱像烟花直冲天空,最高的水柱可达十几米高,引得观众惊叹连连;音乐缓慢低沉时,水柱如遍地芦苇随风摇摆……
真是太美了!我实在是佩服音乐喷泉的设计者的独具匠心,让游客得到非同一般的享受。我爱音乐喷泉!我爱杭州!
我的故乡是美丽的杭州初中。它位于祖国东南部。作为省会城市,它不但是浙江省的政治中心,还是个风景宜人的旅游胜地。
杭州美景尤以西湖最著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一年四季景色不一,各种应季的花朵更是把西湖装扮得多姿多彩。春天,玉兰姑娘伸了个懒腰,醒了。它们身上穿着白衣裙,把西湖衬托得生机勃勃。夏天,荷花女王从梦中苏醒,它们穿着粉红的礼服,把西湖打扮得瑰丽无比。秋天,桂花美女起床了,他们穿起金黄的纱裙,喷上淡淡饿香水,而此时西湖边的绿地上铺了一层金灿灿的地毯。冬天,梅花公主出来散步了,他们高昂着头,款款走入人们的视线。而此时的西湖也显得更加高贵典雅。
逛累了西湖,就该找一家精致的杭帮菜馆坐下来,慢慢品尝那一道道色味俱全的杭帮美食:酸甜可口的西湖醋鱼,粘糯香甜的糯米藕,酥脆香醇的干炸响铃……吃饱喝足后再来一杯清香悠长的西湖龙井,更是让人惬意无比。
夜幕降临后,数不清的店铺亮起了绚丽多彩的霓虹灯,而奔流不息的汽车闪亮的车灯组成了一条条灯的长龙。夜晚的杭州也一样是那么五彩斑斓,尽显繁华。
杭州真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人间天堂”。
杭州是浙江省会城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钱塘江下游,是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金融中心。杭州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杭州风景秀丽,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有名的“美食天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因此得名,杭州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最美的莫过于保俶山和西湖了,秀美的保俶山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山不高但如果想一口气到山顶,那可得爬的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了吧!山顶上有一座雪白的石塔,名叫“保俶塔”。夜晚的“保俶塔”在灯的照射下甚是美丽,像一颗宝石一样闪闪发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每次想到这有名的诗句,我就会浮想联翩,西湖美丽的景色浮现在脑海中。美丽的西湖远看像一面镜子,湖中间的湖心亭、远处的孤山、还有白堤、苏堤像是镜中的风景画,让我挪不开脚。那湖边一棵棵垂在水里的柳树,像个小女孩的头发。春天的西湖莺歌燕舞;夏天的树木郁郁葱葱,柳枝密密层层的;秋天数不完的枫叶飘落下来,美极了;冬天大雪风飞,可以欣赏“断桥残雪”了!
一说到美食,我的口水就流了下来。杭州的美食有叫花鸡、东坡肉、西湖醋鱼…。我最喜欢的就是叫花鸡了,如果你吃过杭州楼外楼的叫花鸡,一定会让你垂涎三尺,回味无穷。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杭州正向国际化城市努力迈进。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杭州!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离家已久的我不禁想起了我那美丽的故乡——杭州,我决定回家一趟。
刚下车,沐浴着阳光,伴着那阵阵花香,来到我的家乡,眼前的一切看起来很精神,在原来的土地上还种了许多小花小草,显得更美了!
大片大片的树木,使得这个城市空气更清新,花香鸟语,春风送暖,我真是太为我的家乡自豪了!
爸爸妈妈已经在门口来接我,我突然发现自己离家太久了,不知道父母已经两鬓斑白,皱纹满面,这时候妹妹走来了,她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一个小孩了,她一见到我就激动的带我看她的新发明,在我眼里他们依然还是原来的样子。
我走在大街上,想起以前我在那奔跑过;想起以前我和小伙伴在这吃过糖葫芦;想起那条小溪就像我思念故乡的情感,永不干涸。看!那不是爷爷以前种地的地方吗?现在竟然还在,这栋休闲屋也还在,记得我经常和爷爷一起挖番薯,拔萝卜,种白菜,累了到休闲屋喝点水,饿了吃点奶奶做的饼干,其乐融融!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西湖,今年的花开得可真多,红的、蓝的、黄的,群芳吐艳,万紫千红,西湖十景也在人们的呵护下更美了。白堤是西湖最值得我回忆的地方,因为小时候,我们一家四口经常骑车到白堤,到了晚上会观赏西湖被灯映着的样子,那一处处景色真是值得我回忆。
我亲爱的家乡,我爱你,不管过了几年,我依然不会忘了你,现在我已经30岁了,在人生最繁华的时期,祝愿我亲爱的家乡也更繁华!
我想去看看我小学同学,我们以前经常一起玩。那不是朱子悦和陈佳妤吗?她们今天也回来了,我真是太开心了,我们聚在一起,回忆着童年的时光,一起展望着未来!
故乡,崭新的画卷。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每当到了节日,我就分外思念家乡,如今我离别故乡已经20你年,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忍不住趁这次国庆节假期回我平日魂牵梦索的家乡------杭州。
经过四小时的飞机旅程,我们在萧山国际机场下了飞机,就坐上轻轨,很快就进入了杭州城市,放眼望去四周已不再是小楼房,而换成了一座座百米高的大厦,到处是高楼红花,一陈微风吹过,在随风舞蹈;马路也不是用柏油铺成的,而是用一种软绵绵的胶体做成,这样即使是把你撞飞了,也不会因为摔下而受伤,十分安全方便,但马路上好像人很少嘛?要知道以前杭州人口可拥挤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下了车,不管它,先去看看妈妈吧!虽然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但老家还是记忆犹新的。
“丁咚!”家门自动打开了,“欢迎光临!”一个与我少年时年纪差不多的机器人站在门口对我说道,然后他拉着我的手进了房间,“孩子!”妈妈惊喜地叫道,机器人松开了我的手,我就激动地拥向了妈妈,后来我就问妈妈这么也用起了机器人,妈妈告诉我现在大家都在用了,“你看它什么都能呀!现在日子是我可是过得舒坦,”说完后要现场让我见识一下它的杰作,只见妈妈拿出一叠棉衣说:“这东西最难洗,可它能它放进身体里搞定,”几分钟后就真的洗好烘干了,我不禁感叹科技的力量,家乡之巨变。
之后妈妈由让它带我游全城新貌,无论什么,它都能告诉明白,像路上的人到那里去了,它说都在地下坐地铁了,环保安全,我也与它一起乘去西湖的机会,坐了地铁,只感觉一个字-----“爽!”看来科技帮了大家的忙。
“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这话不假,说到了我心里,呀!故乡,我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