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著名的管风琴音乐家及相关的音乐专辑
管风琴是最古老的键盘乐器,产生于巴洛克时期,音色丰富,音量变化大,结构复杂,规模大,我觉得是Karl Richter,巴洛克音乐大师,他和慕尼黑巴赫乐团留下很多录像。管风琴独奏录像比如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亨德尔的多首管风琴协奏曲,我很喜欢他的Op.7 No.1。而且他用的录像场地和管风琴都在德国的大教堂里,观感和听感都是很棒的。另外他还录有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他负责指挥和大键琴。
⑵ 管风琴的厉害之处在哪里
2017年12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新,将德国的管风琴加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当中,而管风琴的厉害之处还不在于此,管风琴还被人称之为乐器之王。
它是最复杂的机械设备
标准的管风琴包括几个主要部分:音管、键盘、音栓和风箱。音管在风箱的上面,风箱中安装栓塞与琴键相连。演奏者靠操作琴键,将风箱中的气输送到音管中,然后产生乐音。并且在保养上也是极其花费心血和精力的,哪怕气候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管风琴的音质。
具有唯一性
每一台管风琴的性能或者是音质都不尽相同,只有练习用的管风琴才会进行批量生产,其余的专业管风琴都是进行量身定做的。所以每一台琴的音栓列表都不尽相同,表现出的音色也不一致。
⑶ 风琴的大师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其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汉斯·克里斯蒂安·豪瑟
汉斯·克里斯蒂安·豪瑟是享誉德国的著名管风琴家、指挥家、钢琴家、歌剧导演,他连续指挥兼指导德国近20届依斯尼歌剧节,获得成功。从1988年起,他在慕尼黑省音乐学院声乐部任教,1989年起汉斯作为依斯尼歌剧节的艺术总监。2000年的依斯尼歌剧节,有六位来自中国的歌唱家参与了此次盛会。同时献上表演的还有罗马尼亚爱乐乐团和来自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德国的学生和年轻音乐家们。
⑷ 求大型管风琴音乐家名字
赫尔穆特·瓦尔哈(Helmut Walcha,1907年10月27日-1991年8月11日),德国管风琴家。生于德国莱比锡,死于德国法兰克福。瓦尔哈在其16岁的时候就完全失明了,但他却是演奏德国和荷兰的巴洛克风格音乐的大师。并且,他把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所有为管风琴和羽管键琴而写的音乐作品都背了下来,并录制了巴赫的管风琴作品全集
意大利:
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 -1713)
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德国: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法国:
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让-腓力·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国:
普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
基本来讲管风琴音乐家都属于巴洛克音乐的
你只要搜索巴洛克音乐家就可以了
⑸ 管风琴的发展历史
起源
最早古希腊城邦出现了一种名为“Double Flute”的乐器,它由两根不同音调的管子组成,后来这件乐器迅速被排箫所取代。但排箫难以手持,因此,公元前250年,古罗马工程师亚力山大的克特西比乌斯(Ctesibios)制造的水压式管风琴,成为音乐史上第一架管风琴,到公元3世纪时民间仍使用,它以阿基米德原理,将水汽通入多跟音管内,从而可以使键盘放平,发出优美的乐音,因为体积极小(一管一音,音域为一个半八度),所以便于携带。4世纪出现了桌子型的伴唱琴,以风箱式装置替代水压式,增强了音量。5世纪末,管风琴扩充为房间的体积,并引入教堂。
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几乎每个小镇的教堂中都拥有或大或小的管风琴,每到宗教节日,都能听到悠扬的乐曲飘散在整个小镇。能够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担任管风琴师,也是音乐家们引以为豪的荣誉。但当时教堂较小,管风琴仅拥有几百根音管,并只有一层键盘。直到12世纪,法国才出现两层键盘的管风琴。
一个中型教堂内安装的管风琴大约有1200根音管、16枚音栓(不同音调)、两套键盘和1层脚踏板,而当时制造它则需要两年时间。后在装配时,还要根据演奏地点的室内声学特性来调节音响效果。13~14世纪时,流行建造大型管风琴,其音域扩大到有完整半音的3组,结构逐渐复杂,规模庞大,最有名的是德国哈尔伯施塔特1361年制造的管风琴,有三层手键盘和一个脚踏板,20个风箱,由10人操作。同时,音色独特的小型管风琴也相应发展,更灵活和敏感的键盘替代了笨拙的轨杆。
16——19世纪
管风琴在欧洲乐器中占有统治地位,被称为乐器之王(原为莫扎特所说),在音乐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6世纪初,各国出现不同流派的制作家,推动了管风琴制造的发展,键盘相应改变,除了笛管音栓外,还使用了能发颤音的簧音栓和共振器。为了产生音色对比,一些音栓还被设计成可模仿其他乐器。19世纪之前,管风琴都是为每一个教堂单独设计,并在现场制造组装。
到了19世纪,法国工程师卡伐叶(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开始试验工厂化生产管风琴。他大幅提升了管风琴的制作工艺,其生产的管风琴质量很好,演奏强音的时候音量巨大,能够制造出以前地管风琴所无法企及的雷霆般音响,同时它也能够奏出低声细语般的音色。他在脚踏板的深处增加了音量踏板、表情踏板(类似于电吉他上的两个旋钮),可以细腻地表现微妙的情感。巴黎圣丹尼斯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20余座教堂的管风琴都出自卡伐叶的工厂。在此期间,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也对管风琴进行了一些改造,它扩展了键盘和踏板的音域(最高音由C扩展至F),并将联动设备处理得像钢琴那样光滑,使演奏家可以尽情展现他们的技巧。1867年在巴黎首先使用电气式装置带动琴键工作。此后,各种改进都用来加强管风琴在音色变化幅度和精巧性方面的能力。
19世纪——现代
明末清初,管风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展开逐渐进入中国,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安装使用。但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这些管风琴消失得无影无踪。北京音乐厅于1990年安装了一架管风琴。在我国的一些重要文化场所,如国家大剧院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以及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地的音乐厅又陆续安装了管风琴,使得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管风琴辉煌无比的音响效果。
自20世纪起,管风琴中逐渐采用电动鼓风机送风,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优化设计,克服送风管内产生的涡流干扰,使电动送风的管风琴也能像手工送风的琴一样具有典雅的音色。20世纪后半期管风琴进入了电子时代,出现了电子辅助的机械式管风琴和电子合成器式管风琴,由廉价电控设备取代传统机械设备。音乐厅里大部分使用这种经过改良的机械式管风琴。电控管风琴使用电子信号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原理,使演奏人员在触键感觉上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传统的音栓体积减小,可以轻而易举的安放在琴的两侧,甚至键盘和踏板的旁边还配有可编程的音色存储电钮,这样演奏家不必在现场演奏时更换音栓。由于键盘不再需要机械连杆直接连接,演奏台也就不用局限在一个固定位置,而可以任意移动。但从演奏角度来讲,音色和音响上还是传统机械式更能诠释巴洛克经典作品的真谛。
⑹ 巴赫为何学好管风琴,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巴赫接替教堂的管风琴职务后,全心练习管风琴演奏,但他仍然没有忘却小时候在月光下抄谱的精神,为了聆听管风琴大师兰肯每年在汉堡的演奏会,他曾经完成好几次“徒步走完半个德国”的壮举。兰肯是贝姆的老师,由于贝姆曾经告诉巴赫,如果要成为伟大的管风琴师一定得听听兰肯的演奏,巴赫把这句话谨记在心,等到兰肯的音乐会将要举行时,他便带着微薄的旅费出发了。年轻的巴赫简直是个健行高手,他一路省吃俭用走路,走到北方的汉堡,晚上就睡在草堆和人家的屋檐下。不辞辛劳是非常值得的,沿途优美的风景和不同城市所展现的音乐文明大大拓展了巴赫的眼界,尤其沐浴在兰肯像光一样璀璨轻盈的琴声之下,他的心灵整个被引领着,见到了前所未见的音乐风景。
⑺ 求J.S.巴赫的生平简介
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管风琴家和市镇乐师约翰·安布罗西乌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之子。J.S.巴赫10岁时父母双亡,赴奥尔德卢夫与兄约翰·克里斯托夫共同生活,并在当地学习键盘乐与管风琴。1700年起在吕讷堡圣米夏埃尔教堂任唱诗班歌手3年,1703年起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风琴师,1707年起在米尔蒙森任管风琴师。1708年起在萨克斯--魏玛公爵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在当地工作9年,由于未被任命为乐长,1717年前往安哈尔特-克藤宫廷任乐正。克藤亲王的兴趣在于器乐曲,巴赫这一时期创作的器乐曲基本为满足亲王的各种需要,他还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键盘乐曲,许多是为自己的独生子而作的练习曲。1722年J.S.巴赫申请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合唱队长的职务,未被选中。而因选中的格劳普纳撤回申请,他又在托玛斯教堂指挥他的《圣约翰受难曲》证明他胜任此职,于1723年5月被任命。余生在托马斯教堂度过,诚挚地为教堂各种仪式创作受难曲、弥撒曲、康塔塔与经文歌。1740年开始患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中几乎完全失明。
J.S.巴赫的音乐创作基本可按他一生中活动的三个重要地点:魏玛、克藤和莱比锡,分为三个阶段。魏玛时期,作为一名闻名遐迩的管风琴师,J.S.巴赫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管风琴改造的努力。他在管风琴这件古老的乐器上创造出一个乐队演奏的效果,致力于减弱音栓的各等音色,引进弦乐声部,使传统的低沉的管风琴也能灵活地展示不同声部的不同音色。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管风琴作品,充分培养了他在管风琴中表现广阔的音域与丰富复杂的和声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他在青年时代就成为了大师。克藤时期,J.S.巴赫作为一名宫廷乐队的乐长,主要贡献在键盘与器乐作品的创作。这一时期,是巴赫艺术创造的峰巅,他开始寻找最简洁、最朴素的方式,以尽可能少的素材来构成一个音乐作品。在兢兢业业地创作出一系列键盘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他尝试了在小提琴、大提琴这样的弦乐器上表达乐队效果。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他最伟大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小提琴和大提琴独奏组曲。莱比锡时期,作为圣·托马斯教堂的乐长,J.S.巴赫的心态更趋平和。这一时期作品主体自然是每年为圣·托马斯教堂礼拜及节庆日而作的250部清唱剧及5首受难曲、6首弥撒曲。不容忽视的是巴赫在这个时期对他的艺术创作有重要的总结,其结晶为《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
J.S.巴赫的音乐,诞生于巴洛克文化背景之中。"巴洛克"源于葡萄芽文中的barroco指一种不规则形状的珍珠,本意是不合规则,在当时明显具贬意。巴洛克作为一个君主专制的时代,一个理性开创的时代,诞生的各类作品风格迥异。巴赫身处巴洛克后期,他通过深化复调表现手段,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相联系;通过深化咏叹调与抒情性,与17世纪的意大利相联系;又通过深化装饰音等,联系17世纪的法国。他以极强的能力包容了一切,而又改造了一切。
J.S.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的音乐大多为表达对主的崇拜,表现主所创造的世界的和谐,表达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之创造、之恩赐,都在上帝的光辉沐浴之下,音乐所要歌颂的是这种上帝创造的和谐,和谐之中对那种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来,音乐是他通向天国,与上帝对话的云梯。音乐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迹"。音乐方式,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觉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乐中除那些直接为宗教仪式而创造的管风琴曲、弥撒曲、受难曲、经文歌外,器乐曲往往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而作复调处理,对位、变化,达到一种极丰富的循环。他的音乐,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师最基本的点、线、面的复杂变化,接近于数学与逻辑。所以研究巴赫的权威,著名管风琴家施魏策尔认为,"巴赫的音乐是一种像宇宙本身一样不可思议的本体现象。
⑻ 《战栗的乐谱》中演奏大厅中.管风琴 真实资料
[编辑本段]什么是管风琴
管风琴(pipe organ)属于气鸣乐器(参见“乐器”词条),流传于欧洲的历史悠久的大型键盘乐器。管风琴是风琴的一种,不同的是风琴是通过脚踏鼓风装置吹动簧片使簧片振动来发音,而管风琴是靠铜制或木制音管来发音。早期演奏管风琴通常需要两人搭档,一人演奏,一人鼓风(一般是来自教堂信徒种的小男孩)。这种方式延续了2000多年。后来管风琴的规模越来越大,依靠人力鼓风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就开始用机械设备来鼓风,因而又发展出了更复杂的键盘机械结构——因为巨大的风压,用单纯的人力已经不可能压下键盘了。现在常见的管风琴有机械式管风琴、机电式管风琴和电动压气式管风琴。
[编辑本段]管风琴的历史
管风琴首先出现于公元前250年前后,是乐器德国法兰克福教堂中的管风琴历史中构造最复杂,体积最庞大,造价最昂贵的乐器,是一架雄伟,恐怖的机器。管风琴是一件纯粹的宗教(基督教)乐器,一般和拥有它的教堂或歌剧院同时建造——因为管风琴的结构是直接依附在建筑结构之上。也因此,管风琴没有明确的规格限制,根据教堂或歌剧院本身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来决定管风琴的大小。管风琴属于簧片类乐器中的自由簧乐器,演奏方法类似于其他的键盘乐器。音域极宽广,一般都使用用数层的键盘,脚下还有脚踏键盘,由许多根的音栓来控制具体的音高,高音部以高音谱号记谱,低音部以低音谱号记谱,脚踏键盘部分以倍低音谱号记谱。管风琴的音量宏大,音色饱满,尤其适合在庄严的气氛中演奏严肃神圣的宗教音乐。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每个小镇的教堂中都拥有或大或小的管风琴,每到宗教节日,都能听到悠扬的乐曲飘散在整个小镇。能够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担任管风琴师,也是音乐家们引以为豪的荣誉。
一个中型教堂内安装的管风琴大约有1200根音管、16枚音栓(不同音调)、两套键盘和脚踏板,而制造它则需要两年时间。后在装配时,还要根据演奏地点的室内声学特性来调节音响效果。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管风琴在美国的一个教堂内。有5套键盘。
18世纪之前,管风琴都是为每一个教堂单独设计,并在现场制造组装。到了18世纪,法国工程师卡伐叶(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开始试验工厂化生产管风琴。他大幅提升了管风琴的制作工艺,其生产的管风琴质量很好,演奏强音的时候音量巨大,能够制造出以前的管风琴所无法企及的雷霆般音响,也能够奏出低声细语般的音色,细腻地表现微妙的情感。现在的巴黎圣三一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等20余座教堂的管风琴都出自卡伐叶的工厂。
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在美国的新泽西洲大西洋城的会议大厅里。它建于1930年,当时造价高达50多万美元。这架管风琴共用了33112支用于发音的风管,1477个控制音调的音栓,设有19个音色区,共有7排键盘。这样巨大的管风琴,当然无法靠人力鼓风来演奏。因此,专门为它安装了一台365马力的鼓风机。由于风压太大,用简单的机械装置已不可能掀动键盘,采用液压传动装置操作。如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演奏,方圆几十里地以外都可以清晰的听到。管风琴的声音宏大丰满,圆浑和谐,音域宽广,适宜于用来演奏庄严肃穆的乐曲。如:巴赫的很多作品,瓦格纳、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等。在欧洲的大教堂里,大都有管风琴用于做礼拜时之用。管风琴的声音同唱诗班的歌声一同响起时,充分地营造出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来。不过,由于它的体积笨重巨大,只能固定在高大的建筑物之中。如:大教堂、大礼堂和大歌剧院等。我国北京的音乐厅,就有一架固定的管风琴。
⑼ 跪求1位欧洲著名制琴师的详细资料!!
Johann Babtist Schweitzer 是19世纪初欧洲一位很著名的制琴师,他原籍匈牙利,本人生在德国。自幼在奥地利维也纳生活和跟那里的著名琴师 Geissenhof 学习制琴。后来,又迁到了匈牙利布达佩斯。Schweitzer 制作的的琴很丰富,有仿amati,斯特拉蒂瓦里、瓜内里、马吉尼。Schweitzer 的父母是匈牙利血统。但是按照欧洲人的习惯,按照他的出生的地把他归属于匈牙利德国人。另外,多年来人们对他的出生地却一直尚有争议,因为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他是出生在维也纳,这样的话他就应该属于匈牙利奥地利人。这是因为他自幼生活在奥地利维也纳,他本人是维也纳著名琴师 Geissenhof 的学生。至于他制作的琴究竟应算德国琴、奥地利琴还是匈牙利琴其实也都无所谓了,在欧洲业界也是 “混用” 着的。把他的琴归在德国琴也应该不错,当然有人把它归属于奥地利或匈牙利琴也有其道理。毕竟这三国的地理位置也相差不多。
⑽ 管风琴的著名演奏家
管风琴拥有很多“乐器之最”,最庞大、最昂贵、最复杂、音域最广……因而也被誉为“乐器皇帝”。其演奏之难使专业的管风琴音乐家越来越少,而柯林·安德鲁斯与珍妮·费舍尔这对夫妻却成为了古典乐坛独树一帜的管风琴“神雕侠侣”。成名数十年来,在全球五大洲的教堂和音乐厅奏响过黄钟大吕之音。虽然管风琴是一件古老的乐器,但想演奏好它并不容易,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脚。确实,演奏管风琴是一件牵涉到全身的技艺,双手在键盘上飞舞,还要兼顾那眼花缭乱的音栓,同时双脚也要演奏低音踏板,可谓“手舞足蹈”。此外,为了深入音乐的精髓,脑袋还要高速运转,真是一个考验人的绝活!安德鲁斯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演奏管风琴就像是全身心谈一场恋爱的感觉。 同时安德鲁斯也认为管风琴是世界上最浪漫、最性感的乐器。通过对琴键的控制,能发出变幻无穷的音色,这是其它乐器所无法企及的。“就仿佛一个百变女郎,总能让你有去探索她的冲动” 安德鲁斯如是说。
一般管风琴家都是独行天下,可安德鲁斯不太一样,他通常都是夫妻双双行走江湖。他和妻子珍妮·费舍尔都是管风琴家,这次五月音乐节上就将联袂出演。原来他们的爱情也与管风琴有关。一场在琴房里的争抢萌生了二人爱情的种子。
当年,年轻帅小伙安德鲁斯来自英国,美丽的姑娘珍妮·费舍尔则是美国人。有一次安德鲁在美国访问时,预约了当地大学的琴房练琴。等他按时间到琴房时却发现已经被占用了!安德鲁心中十分不快,正想上前争执一番,却发现占用琴房的人演奏得相当好,顿时气消了三分;等再看清楚是位大美女的时候,他的气就完全消了。随后因为相互切磋演奏技艺,二人的感情更是逐步增进,直到他们在英格兰约订终身。
结婚后,一起演奏管风琴成为了两人生活中的幸事。虽然钢琴作品有很多四手联弹,可专门为管风琴创作的双人作品却出奇地少。安德鲁夫妇便独出心裁将不少管风琴和乐队的协奏曲拿来演奏。一个人演奏独奏部分,而另一个人甘当“捧哏”、演奏协奏部分。两人甚至觉得这样演奏比自己单独和交响乐团合作还要来的过瘾,因为与不那么熟悉的指挥、乐团合作,很难有夫妻之间那么水乳交融的默契。 布莱姆·贝克曼是荷兰米德尔伯格的管风琴家,在荷兰提尔堡Brabants音乐学院教授管风琴及即兴创作,他曾就读于该所音乐学院,在那里,他除了学习音乐教育之外,还师从Louis Toebosch学习管风琴演奏。
1972年获得演奏学位后,他前往维也纳跟随Anton Heiller继续深造,并先后在布鲁日竞赛和博洛尼亚竞赛中获奖。
布莱姆·贝克曼除了在国内外举办多场独奏音乐会之余,他还多次为电台、电视录音并灌制CD。他在荷兰录制了完整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14首巴洛克管风琴作品,并且在法国佩皮尼昂的让·巴蒂斯特教堂里录制了用Cavaillé-Coll管风琴演奏的全套塞萨尔·弗朗克的作品。 弗莱德曼·温侯弗曾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管风琴、钢琴和指挥,随后在巴黎跟随让·吉优继续深造。他现任慕尼黑音乐学院的教授,慕尼黑理查德·施特劳斯音乐学院的教员,以及慕尼黑爱乐乐团的管风琴家。自1992年起,弗莱德曼·温侯弗开始担任慕尼黑教区的管风琴顾问,2001年被指定为慕尼黑爱乐大厅内特莱斯管风琴的保管人。此外,他还在慕尼黑巴伐利亚广播制作自己的广播节目。
作为广受欢迎的低音演奏家和独奏家,弗莱德曼·温侯弗曾和Yehudi Menuhin、 Georg Solti、Carlo Maria Giulini等多位杰出的指挥合作演出。他还曾在世界各地许多地方巡演,包括主要的音乐都市和许多知名的音乐节,例如萨尔茨堡音乐节、苏黎世音乐节、柏林音乐节、布拉格管风琴音乐节等。 里奥·克莱曼现任教于曼海姆和Saarbrücken的音乐学院,他在斯佩耶尔大教堂担任管风琴家和礼拜堂管事已超过30年,他是国际音乐节(Internationale Musiktage)和Dom zu Speyer管风琴国际比赛的创立者和艺术总监。
作为管风琴家,里奥·克莱曼曾在世界各地表演过管风琴这种神圣的乐器,他常常被邀请去为学习管风琴的学生们开办大师班,他也是欧洲大部分管风琴比赛的评委。他在许多管风琴比赛中取得了大奖:1966年柏林的门德尔松奖、1967年比利时的布鲁奖、1967年莱茵兰法尔茨的优秀音乐家奖和1970年意大利的奥斯塔奖。
作为指挥,里奥·克莱曼最擅长表演那些与历史有关的曲目,以及古典曲目和浪漫曲目。他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专职指挥以及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室内乐团的艺术总监,同时他还担任爱沙尼亚爱乐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此外,他还曾被邀请担任欧洲、北美、日本以及韩国多个交响乐团的指挥。 维尼·马修先后在英国和维也纳学习音乐,毕业后很快就在国际上确立了其管风琴家和钢琴家的地位,同时他也是一位十分受欢迎的指挥。他于1998年获得了Victoires de la Musique大奖,1998年5月获得BBC音乐杂志的年度艺术家奖、1998年10月格什温歌谣集锦CD获得ECHO (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 1998)奖。
作为管风琴家,维尼·马修所演奏的曲目范围和种类非常的广泛,特别擅长于法国浪漫乐派音乐的演奏。近年来,他举办过多场管风琴音乐会,例如在洛杉矶新迪士尼音乐厅的开幕管风琴演奏、在德国柏林Konzerthaus的演出,在费城Kimmel艺术中心的演出,在华沙爱乐音乐厅的演出等。
作为钢琴独奏家,维尼·马修能演奏全部格什温为钢琴和管弦乐团创作的作品以及伯恩斯坦、斯特拉文斯基、弗兰克的作品。近年来,他参加过2002年鲁尔钢琴音乐节的开幕演出、2007年塞巴斯蒂安钢琴音乐节和Bellinzona钢琴音乐节等。
作为客座指挥,维尼·马修与Bournemouth交响乐团、BBC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知名乐团都有过合作。 福朗斯瓦·埃斯宾纳斯是巴黎圣·塞芙汉(St Séverin)教堂的正式管风琴演奏家,在波尔多地区国立音乐学院从教数年之后,2005年起开始担任里昂国立高等音乐学院管风琴教师。他曾在图卢兹地区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之后随同伊索瓦(André Isoir)继续深造,并先后在达拉斯(Xavier Darasse)班上获得管风琴头奖,以及在图卢兹和武藏野市等地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
福朗斯瓦·埃斯宾纳斯在欧洲和亚洲举办过大师班,担任过夏特尔,欧登塞、图卢兹等地的国际比赛评委。他定期举办独奏音乐会,例如因斯布鲁克传统音乐节、里斯本音乐节,维也纳音乐节、乌拉圭蒙得维的亚管风琴音乐节等,并定期与阿米(Gilbert Amy)、伯塞尔(Jean-Yves Bosseur)、达拉斯(Xavier Darasse)等作曲家合作,演奏他们的作品。此外,他还曾在夏尔·迪图瓦(Charles Dutoit)的指挥下与NHK交响乐团合作并担任独奏。 文森特·沃尼是国际知名的音乐会演奏家,曾在斯特拉斯堡地区国立音乐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相继获得大奖,并获得索邦大学音乐学教师资格,1992年在“夏尔特大奖”国际管风琴比赛中赢得表演奖,1996年与Thierry Escaich一道入主巴黎最负盛名之一的圣艾提安杜蒙教堂管风琴台,接替了莫里斯·杜吕福雷和玛丽·马德莱娜·杜吕福雷(Maurice et Marie-Madeleine Duruflé)。
文森特·沃尼演奏技艺高超,是他这一代管风琴演奏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具有音乐学家的严谨,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始终如一的好奇心以及浓烈的激情,使他成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音乐演奏家。他受到很多著名的教堂、音乐厅以及一流乐团的邀请,他可以演奏各个不同时代的音乐:巴洛克协奏曲、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以及一些更少见的作品,如戎根和科普兰的交响协奏曲、杜普雷的协奏曲等,他还曾与史维特兰诺夫、Emmanuel Krivine、James Conlon等多位闻名遐迩的指挥大师有过合作。
8、沈凡秀
管风琴家、羽管键琴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从事巴洛克音乐和西方早期键盘乐器演奏的理论研究、基础教学和演出实践。1991年考入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键盘系古钢琴演奏专业,在古钢琴演奏家戈登·马瑞教授的传导下,于1998年获得学院授予的古钢琴硕士学位。 1996年考入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键盘演奏专业,成为管风琴大师鲁道夫·舒尔茨数授名下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多次参加不同演奏风格的管风琴大师班,并在奥地利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管风琴上进行演奏。奥地利学习期间受聘于梅尔克音乐学校任钢琴教师,并应维也纳梅德灵教堂之邀,担任教堂管风琴师。在在国内首次开设“管风琴演奏”、“羽管键琴演奏”和“古钢琴与乐队”课程。在国内首次开设“管风琴演奏”、“羽管键琴演奏”和“古钢琴与乐队”课程。曾在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杭州大剧院、深圳音乐厅和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管风琴和羽管键琴以及巴洛克室内乐音乐会,受到各界的好评。 温弗·伯尼1959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师从Franz Lehrndorfer教授学习管风琴、教堂音乐,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在奥古斯堡大学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98年期间,担任巴伐利亚梅明根约瑟芬天主教堂管风琴师。1998年开始担任科隆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2001年开始担任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管风琴师。
温弗·伯尼广泛地参与各种巴洛克音乐、浪漫派音乐及法国流派音乐的管风琴演奏,在美国、加拿大和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参加管风琴、羽管键琴音乐会的管风琴演奏和指挥。此外,在1994年参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品系列的15场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