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经千年的传承,福建惠安女服饰仍保留着怎样的风格
历经千年的传承,福建惠安女服饰仍保留这以下这种风格。福建是沿海的地区,妇女都是非常吃苦的,她们的服饰也是特别奇异的,惠安是她们是聚集的地方,这里非常的美丽。她们的服饰也是带着花头巾,用金色的斗笠戴在头上,湖蓝色的衣服两边非常的宽大,裤子也是最主要的装饰,头上的花头巾用蓝色的小花衬着,显得非常的活泼,而且只有眼眉、眼睛、嘴露出来,这样更衬托出她们的含蓄。但是不同的地方他们的斗笠也是不一样的,斗笠是非常大的厚重,是因为她们那里经常刮风的原因,而且经风的斗笠是非常细的,也是比较平淡,和山霞颜色为主,她们表现出了妇女非常的稳重,上面穿的衣服也是特别适合干活穿的,她们的审美是非常不一样的,颜色也是很丰富的,都是靠自己的独特的气息,又不失郁闷,而且还有现在的感觉。
Ⅱ 历经千年的传承与衍变,福建惠安女服饰仍保留着怎样的风格
惠安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勤劳,之前在杂志上看到过“惠安女”的服饰和形象,绝对是集美貌、善良与勤劳于一体的。
惠安女给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他们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惠安位于福建沿海地区,惠安女主要是指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几个镇的女性,大部分家庭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就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善家务、能下海、能耕田、扛石头、拉板车,还会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颜色更加清新亮丽。80年代末,年轻女子流行穿白色的“节约衫”,露出肚脐,再加上腰间的银腰带,民族风很强。
现在穿着传统惠女服饰的大多是年长的惠安女,在外读书工作的惠安女穿着就和其他人一样。
仍然在惠安生活的年轻惠安女多数也不再穿着短到露出肚脐的上衣,裤子也不再是宽大的灯笼状,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缤纷的头巾依然如故,仍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而长久印在人们脑海里的惠安女形象,也影响着人们对惠安的好感。
Ⅲ 四年级惠安女的服饰作文
崇武现在是惠安县下属的一个镇,其周边还有山霞、净峰、小岞等乡镇。漫步倘徉在这些乡镇的街头村落,随处可见闻名中外的惠安女子。惠安女是集中居住在这一带的汉族妇女,由于服饰奇特,富有地方传统色彩,再加上惠女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知名度很高,因此,受到了摄影和美术爱好者甚至骚人墨客的青睐。福建籍著名诗人舒婷就曾经以《惠安女子》为题写过一首经典短诗,作家陆昭环也写过惠女题材的小说《双镯记》。惠安女由于善良勤勉,吃苦耐劳,在国人的心目中几乎成了“勤劳”的代名词。 惠女穿着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黄色竹篮。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解放初留传至今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民主”。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浪费”;而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于是,所谓思想的“封建”与“民主”,衣料的“节约”与“浪费”,在惠东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既矛盾又统一和谐的审美观。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惠东女穿起了茄克衫和束管裤,慢慢地时尚化了,35岁以下的惠安女已经几乎不穿传统服饰。有人甚至大胆预测,惠安女的服饰再过十年,或许将难得一见了。 惠安女下身穿的裤子,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汉装“旷(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腰部扎有红、蓝色塑料裤带,已婚者常加上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为佳。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仅为三十厘米,既美观又便于劳动。 此外,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 崇武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真可谓全能媳妇。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不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更为崇武古城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Ⅳ 惠安女的着装有什么特点
惠安县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惠安女服饰源于闽越文化,又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经过一千多年的异化和传承而顽强地保留下来。惠安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至宋代渐趋成熟,明末清初以后,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即形成了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纹饰艳丽的基本特征。 惠安女服饰分布在惠安东部海坤区域的崇武、山霞、净峰、小柞等乡镇。它包括服饰、发型、首饰、佩饰和其它穿戴等。以现存的服饰实物大致可归纳为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服饰、20世纪50年代服饰、20世纪80年代服饰。 惠安女服饰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特征为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是研究闽越文化传承变迁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是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并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惠安女服饰的传承、变异历程充分展现了惠安女的勤劳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生命力。惠安女服饰所蕴含的服饰艺术与服饰民俗的丰富深刻内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惠安县东北部地区,妇女的服饰与福建省内各地殊异。以县东沿海的崇武、小岞和净峰3个乡镇的渔家女及东岭、山霞等部分“内地”妇女为代表,其中崇武、小岞最具特色。 崇武一带妇女,外上衣多为蓝色,右衽大襟式(也称“大袄衫”);只有夏天着浅色衣,如白底绿条或浅色碎花,也有肩、胸部用绿色镶接白色的式样。这种短衬衫,外地人称“节约衫”,胸围袖管收缩,紧裹上身,衣袖仅及臂腕之上;袖口边沿接上环节(多为黄、橙等暖色)。一环花布,长不过脐,裸露一圈肚皮至肚脐。下摆臀围是大弧度的椭圆形,充分展露鲜艳的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带。裤子均为黑色,中老年妇女喜穿传统的卷筒裤,裤管肥大。裤筒宽约1尺至1.2尺,裤头为臀部的一倍宽,上面缝接一块5寸宽的蓝色布边。着装时,裤头插迭套于腹部,系上裤带或银带。有时劳动时挽起裤筒,别上卍字花或中心插等,很有装饰味。现在一些青年妇女已改穿窄裤管的西式裤或直筒裤腰小臀大,配上传统上衣,同样窈窕多姿。穿西式裤一般不挂银裤带,多拴红白或红黄二色搭配的塑料丝编织成的、有各种花纹图案的裤带。 小岞一带妇女的服装同样是短上衣、宽裤子。与崇武尚蓝的习俗不同,其短上衣大部分用红色、天蓝色或白色布料裁制;或纯一色,或缀上小花蕾儿。短上衣外套一件绣有花色的无袖褂子;冬天换成红绿两色羊毛褂。裤子除黑色外,还有深蓝色的。其衣、裤、褂的领、袖、裾及裤头都极为考究,常绣以艳丽多姿的纹饰。如在褂背和裤筒上常绣一个方形绣记。相传,古时有位新嫁娘,为因帮厨烧破裤的小姑缝补裤洞,用方形绣记弥合。因技艺精湛,受人称赞,其他妇女竞相仿效,以显示手艺灵巧。 结婚时,惠东女穿的是上下全套黑衣裤,式样与平日相同,但无绣饰,显得典雅端庄。从整体看,惠东妇女服饰的色调柔和庄重,自上而下色调逐渐加重,给人以沉稳感。黑、蓝基调上所缀绣饰,打破服装的呆板格局;色彩不佻不乱,至为和谐,艺术效果强,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旧时惠东女多蓄发为髻,髻的花样很多,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簸箕髻”和“短棍髻”。 “簸箕髻”,以竹片范圆框,鱼骨为架,直径约2尺许,高戴头上,将头发摊开,团团敷满,分绺扎牢,然后再插些银指钗为点缀。形如簸箕,又似佛菩萨的毫光。“簸箕髻”的梳洗,起码需三四人帮手,耗费半日。所以要两三个月才能梳洗一次,美则美矣,却太繁复费时,故今已不多见。 “短棍髻”,又名“高射炮髻”。以稻草和鱼骨为干,高约3尺,粗恰盈把,高戴头上,将头发摊开包匀扎牢,然后再插些银指钗为饰,高翘头上,确如高射炮。据发式专家研考,这比之元朝宫女的矗耸发型还要高擎一倍有余。其梳洗虽较“簸箕髻”为易,但仍须请人帮忙,亦颇费事,故与“簸箕髻”一样均已过时。 现今惠东女的常见发式,五六十岁的老妇脑后梳横髻,插几个头笄或银钗、塑料弯梳等;有的则包深色蓝巾,冬天髻两旁还要叠黑色丝料。年轻妇女或剪短发,或梳辫子;两条辫子各饰一别子,头顶留一束头发,称“中补”。崇武五峰村等地妇女,头顶套一个用铁丝缠上的黑绒线,做成辫式头架,额上头发处插上红、黄、绿三个塑料弯梳,再别上一块“万字花匾”(“卍”形,约8厘米见方,状如蝴蝶,用银丝串各色小珠子配上金黄色绒线或羊毛线扎成)。中年妇女的头饰处于老年与青年之间,梳辫子,但不佩“万字花匾”和头架。港墘村等地妇女,还喜在头顶横置一缎发束,扎上4个别子固定好,用黑丝绒铁头架(粗大呈弓形)假发向两耳垂下。 惠东女婚嫁时发式最奇特。旧时净峰、小岞一带姑娘出嫁,必须改变发式,即将少女的“髻尾”(辫梢处扎红黑绒线)改梳成蝴蝶般的发式,以示成人。这种变发式俗称“上头”。“上头”由姑姨或表姐妹或乡中姐妹来办。先在头上立高5寸许的“藤架”,前半头发把藤架盖住向后披,与后半发合拢,以红绒线扎稳头架,不使歪斜或下坠;再用“髻塞”(用黑布将通心草或灯心草、软木包成椭圆形,直径约6寸)裹住,也以红绒线扎紧,便成发髻。梳理停当,开始上饰,先在髻塞两侧各插银质“骨簪”24支,每支皆宽首尖尾,髻塞上端饰银牌链、字或其他小饰物,顶端中央插一把彩针,长约8寸。发髻下围,饰以银制(或金质)花串,俗称“下串”。然后插2把凤头银饰于额前,称“头花”,长尺半,凤头下镶珠质响铃;发髻左右各添3把凤头银饰物,称“发桃”,长尺许,也有珠铃。之后,两耳各挂如帐钩大小的耳坠,称“耳栓”,缠上一大串银扯链,这种盛妆发式,状如蝴蝶,称为“蝴蝶式”发髻(当地人称“埔缀”),重的有20斤,有的妇女头发因不胜负荷,便早早脱落了;上年纪后往往是童山濯濯,所以乡中有“七枝头毛编八把”的俚语。现今惠女结婚的发饰已大大简化了。 除钗、簪、笄、珠花之外,最能体现惠女头饰特色的便是其头上的花头巾和黄斗笠。花头巾多折成三角形,裹于头上,严严实实,仅露眼睛、鼻子、嘴巴和部分脸庞,花巾前还左右对称的戴着许多用彩色塑料丝带及钮扣自制的“万”字花,中心插各式别子(有圆形、菱形、花瓣形及其他复杂的几何形)。花头巾向两侧展延,后呈三角形,以通风透气,还能防风防晒和护发,冬天更有御寒作用。当地年轻妇女,往往拥有花头巾70~80条,多者逾百条,随四季变化而更换,夏天常用白底浅花,冬日爱扎蓝底白花。姑娘们进城,一见新颖艳丽的花布,必买无疑。回来还要绣上花边,缀以各种小装饰。外地来客,若给女主人带来新花色的头巾,被视为最珍贵的礼物。 惠东女还习惯在花头巾上再低低戴上一顶金黄色的用细竹编的尖顶斗笠,使本已不甚外露的面容再遮一层面纱,由此更添几分绰约风姿和神秘色彩。据说,这种黄斗笠是1958年“大跃进”年代,惠女被动员参加建设乌潭水库时为防日晒雨淋而发明的。黄斗笠作为装饰越来越受惠女喜爱,如今惠安境内到处可见花头巾上戴黄笠的惠女。这种竹编斗笠做工精细,系带上有绣饰精美的花纹图案,笠左右两沿饰有4条塑料花或绢花织带,显得别致。惠安小岞一带妇女对黄笠更是喜爱,无分风雨晴晦、室内户外,均喜戴黄斗笠,装饰作用胜过实用功能。 惠东妇女还喜戴小巧的耳环(旧时安东、小岞等地有戴大耳环的,长者垂及胸前)、项链、戒指和手钏等。由于被遮头蔽面的大头巾所遮掩,故不为人注目。已婚妇女在黑色缎裤上配有特殊装饰“银裤带”。旧时银带仅两三股,现在多至8股。银带约有2寸多宽,重1斤多,价格可达千元以上。银裤带越来越宽,上衣则随之缩短。少数惠女也有镶牙习惯。但惠东女自古不兴缠足。过去惠东女多赤足,现也穿凉鞋和拖鞋。 惠女出门常在手上挽一小竹篮,篮漆黄色,平底圆形,直径约8寸,高8寸,有盖,可用以捎带东西,兼具装饰性。 旧时惠女出嫁后,要在肚上“点红”以示贞节,现已罕有,但时兴在脸上点不褪色的“美人痣”,不少女孩还学城里人,用指甲油染指甲。也有人用金凤花捣明矾,再用豆叶包在手指上,经几晚,使手指染成褐色,俗信这样在劳动时可保护皮肤。
Ⅳ 惠安女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惠安女服饰是极具特色的妇女服饰之一,它以黄斗笠、银腰带、蓝上衣、宽黑裤为主要特点,展示女人身材曲线美和阿娜多姿的神态 ,令人百看不厌,领略无穷的美感,成为许多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成为当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的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这一带的7个乡村总共只有几万人,虽然她们只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分,却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的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人们把她们的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戏称为“封建头,节约衫,民主肚,浪费裤。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黄色竹篮。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每天在崇武做导游的惠安女谢聪慧都这样打扮自己,尽管她不太清楚这种服饰是谁传承下来的,但是惠安的女人视其为美,她也就穿上这种约定俗成的服装了。这种服饰是哪个民族的呢?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那么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众说纷纭。确实是有人这样说,这种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
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这种服装在古代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当时的裤管就很宽大,和现在的裤样相似,中国各地农村的男女都穿这种汉族人常穿的裤子,那时妇女的头上没有戴斗笠和头巾,戴的是这种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
出门时蒙上黑纱的,是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惠安女服饰的风格有一次大的变化。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那是在1949年之后,她们的上衣越裁越短。这是谁发明创造的呢?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全县青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建鸟坛水库。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不学习其它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不料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
时刻不离身的斗笠里藏着女人家的许多秘密。海边的气候变化多端,
尤其是在惠东半岛的海湾,有时刮起海风特别冷,可是为什么惠安女的上衣却越做越短呢?在和惠安女接触时,我们发现衣服越短,未婚女人腰间的彩带和已婚女人的银腰带就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据说银腰带是男人送的结婚聘礼,它能展示家庭财富的多少。也许这就是节约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脐的原因吧!对于惠安女服饰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郑文伟,这位曾经在大学担任过教授的县委书记有一些自己的看法。20世纪50年代后,惠安女的结婚头饰不再是沉重的金属饰品和黑布,而是用绸布制作的红绣球,美观又轻巧。在不同的时代,她们的结婚服饰也不尽相同。
惠安女的结婚服饰随着时代不同,
其样式也不同,婚俗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惠安女有一个长住娘家的习俗,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一年里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清明的时候,还有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还有冬至和农忙的时候回到丈夫家,另外就是生了孩子以后,长住到丈夫家。
这种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从而形成的长住娘家的习俗。长住娘家的习俗,过去给许多惠安女带来不幸,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旧习俗有了许多变化。
新娘迈过火炉走出娘家的祖屋,
是惠安女传统婚俗的一个程序。据说,红色的火焰预示着新婚的生活红红火火。像传统的习俗一样,新娘通常都会梳着非常奇特的头饰。只有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惠安女才能梳这样漂亮的头饰。它是由五、六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梳理了四个小时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乱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为什么这些妇女要给新娘梳成这样难以整理的头饰呢?这里存在着什么奥秘呢?原来,在过去长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对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据说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因此为了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惠安女下身穿的裤子,
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汉装“旷(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腰部扎有红、蓝色塑料裤带,已婚者常加上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为佳。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仅为三十厘米,既美观又便于劳动。
此外,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
崇武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真可谓全能媳妇。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不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更为崇武古城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Ⅵ 惠女服饰的起源
惠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是中外人类学、民俗学专家关注的课题。其来源有种种传说,仍然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惠女服饰是惠安女在长期生活、生产劳作过程中,不断汲取其他族群的服饰因素,并与当地的社会习俗和生活、生产需要息息相关的。仔细观察,惠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腰饰,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还有彝族的百褶裙、绣花翘头鞋、帽子、挎包、手镯、手环;壮族、布依族的百褶裙、布依族的袖子、瑶族的纹样等等抖很相似。另外,惠安女的黑纱、头巾还有点像穆斯林的装束,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蕃商云集,其中就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客商,至今,惠安尚存有一个回族乡。逢年过节时,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这类似古代百越族的族徽或图腾,这或许证明了惠安女与百越族也有着某种联系。在惠安女生活的这些地区也曾发现有一些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如在崇武大岞村发现了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石锛、石斧和陶片等古人生产、生活资料。这些文物据考古分析,两千多年前的福建地区主要是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多为闽越人。有人考证认为,惠东人群是古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是闽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崇拜对象,惠安女服饰因此在服饰色彩上蝴蝶般的艳丽华贵,集中体现在蝴蝶图形的种种纹样及头饰中的蝴蝶造型等。也有人认为,从少数民族服饰和惠女服饰的比较,惠女服饰的主流是源于南蛮集团的“苗瑶系”。还有学者考证认为,崇武人种有蒙古族血统,所以惠东妇女的服饰颜色有蒙古族喜爱的颜色——绿色、黑色、蓝色,如澄江汉族包头巾等。众说云云,但无论是如何,各民族同属中华大家庭,服饰民俗必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谁先谁后早已分不清了。
关于头饰,有说来源于明代抗倭,包头巾不露面是为了便于战斗,头插铁制的剑形簪钗是用以杀敌和保持名节,穿戴黑黝是便于夜袭敌人等等;也有说来源于唐五代开闽王王审知的妃子黄厥,即惠安籍的“臭头皇后”的装束。关于头巾来历的种种说法,既有史实又有传奇色彩,耐人寻味。最可靠的说法是1958年开始修建惠女水库时,在当时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穿着传统服饰的惠安女不得不学习其他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而且惠东地区临海风大,过去没有植树造林,一起风,天地混沌,飞沙滚滚,打得行人脸上火辣辣,所以,裹头巾以防风沙,因生活和劳作的需要而沿袭了下来。另外,惠安女手臂上所戴的银镯和腰间佩带的银链,相传是母系社会解体时女人被男子所锁铐的象征,据惠女服饰和惠女婚俗考证,惠东地区仍保留有史前时期母系社会的痕迹。关于惠女服饰的衣长仅及脐位,肚皮外露,这里也有个传说: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把上衣裁短以便让银腰带显露出来。此后,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下来。
综上,惠女服饰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特征于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可以说是古代闽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饰民俗产物,是研究闽越文化传承变迁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贵文化遗产。
Ⅶ 为什么惠安女服饰可以保留到今日
惠安女服饰 特点也许是因为边远,也许是因为靠海,社会真正关注和研究这一女性群体的时间并不太长,然而,当她们开始出现在电影,电视舞台和各种画报上,便很快形成一股的文化热潮。文学家放飞的是浪漫的避想,美学家追溯的是美的渊源,人类学家陷入的是久远的思索,服装设计师寻找的是灵感的火花。但,不论是谁,他们审视和探索的目光几乎都聚焦于惠安女的服饰。 惠安女的服饰组合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堪称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被誉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它以适应生活和劳动为基调,并严格遵循其自身的审美观念,以“称体、入时、从俗”为追求目标。她们一是讲究色彩与环境的协调和谐;二是注重尺度比例适合,适应劳动生活的需要。她们的服饰和故乡的大海田野融为一体,黑色裤子和盘托出其稳重,蓝色上衣渲染其大海般的深邃与天空般的清澈。这种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美,源于她们对周围环境和色彩的感知,是一种体悟四季交替、阴晴风雨变化而脱颖出来的朴实的艺术。 闽南一带的城里人描述惠安女的服饰,常用到几个形容词:“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其实,惠安女的穿著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最美丽服饰。 历史上惠安一带地瘠民贫,男人多外出谋生,再加上当地习俗的原因,家乡的生产劳动都由女人承担。由于地理因素,惠安一带常见山风海风。风沙最能损人容颜,因此惠安女的头部常年使用方巾和斗笠。方巾一般是两尺见方(约70厘米)从头顶上往下巴处扎结,两边垂到肩上,这样脸部只露出眼、鼻、口,有时风沙太大,方巾的结还可以扎在鼻子底下,这样只露出眼睛和鼻子了,然后戴上斗笠,把头部防护得严严实实的,冬天防风沙,夏日挡骄阳,人们很难看清她们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封建头”。 “民主肚”的穿著,多见于惠安沿海一带的妇女,用城里人的眼光看,她们上身的衣服短得出奇,连肚脐都没遮盖住,且整件上衣既窄又紧,连袖管都紧绑着手臂。由于这些惠安女常年在海边劳动,况且捞海菜、收渔网等操作都是要俯身在水面上进行,如果衣服长了、松了,自然妨碍劳作。多少年来,惠安女露肚脐的上衣代代相传,穿这样的上衣在海边劳动其实最自然。 “浪费裤”,是形容惠安女的裤管特别宽,一般每只裤管的宽度均有40-50厘米,比一般人的裤管宽了一倍。为什么要“节约衫”而“浪费裤”呢?其实惠安女的宽裤管并非浪费,穿宽裤管的惠安女在海滩作业,不怕海水浸湿,不怕海浪打湿;在山上扛石头,在田里劳动,不怕汗水浸渍。由于裤管宽,湿了也不影响正常活动。且野外、海边风大,几趟走动,很快就被吹干。
Ⅷ 惠女服饰的特征
惠女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她们整体调和,浑朴大方,富丽堂皇。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笠面和尖顶有小弧度,尖顶有小棕色漆红;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笠面和尖顶平切,尖顶没有镶红棕片。前者头巾多为蓝底白花和绿底白花;后者也蒙头巾,但多为红底白花,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竹篮。从整体上看,惠女服饰的色调柔和庄重,自上而下色调逐渐加重,给人以沉稳感。由于不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把头包得严严实实,却让肚皮露在外头,裤子又特别的宽大,民间戏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惠女服饰颜色艳丽,衣裤除太青兰、苹果绿、黑色以外,还有白底柳条花纹或上下绿白拼接而成的。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地柳条线或两色套装。上身穿的是斜襟衫(截衫),又短又窄,衣身、袖管、胸围紧束,衣长仅及脐位,肚皮外露,衬托出女性身段的曲线美;袖长不到小臂的一半且紧束,袖口滚接二环节,一环为黄或金黄色,一环花布;上衣下摆弧度为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其花纹图案大都是不规则的细点、细纹、细块等。下身裤子多是黑色的,也有深蓝色的。裤筒甚为宽大,裤头只到脐下。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为30厘米,大筒裤的裤脚则有的宽达40厘米,因其宽阔,故移步迎风摇曳飘荡,风韵飘逸,也便于生产劳作,海水打湿、汗水浸渍,风一吹很快就干了。中老年妇女穿的是大筒裤,裤脚宽约36厘米,裤头为臂部的一倍宽,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只在婚礼、葬礼、回夫家或外出做客时,才穿传统的宽绸裤。妇女婚装则用全套黑色丝绸衣服,式样与平日相同,但无绣饰,显得典雅端庄。黑、蓝基调上所缀绣饰,打破服装的呆板格局;色彩不佻不乱,至为和谐,艺术效果强,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袖套则多为从事劳动的青年妇女所用,一般为黑、黄、蓝三色,袖套上配有悦目的色彩线条和图案,与上衣相配,更有新意。袖套除了干活时可以保护衣袖以外,还有夏天防晒(惠女服饰衣袖较短)、冬天御寒的作用。
裤带上的银裤链也是惠女服饰的重要内容。穿上宽筒的黑裤时,通常都用四至八条编织带扎紧裤头,这些编织带一般都是用色彩鲜艳的塑料丝编织,多为红色和蓝色,图案精巧,总宽约7至9厘米,颜色分外醒目;已婚妇女则多加上银裤链,悬挂在臀部上,把腰部、臀部构成的曲线美衬托出来。银裤链先前只有一两股,最多也只三股,后来逐渐加多,增加到五股、七股不等,最多的达九股,以多股为佳。那些银裤链一般是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银裤链越重越体面。
头饰则花样繁多,不同场合、不同年龄的头饰有明显区别。头上的装饰主要是头巾和斗笠。花头巾为四方形(约66厘米),头巾上有不同的颜色和小朵花纹图案,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蓝底、绿底上缀小白花,或红底上缀白绿花,戴上头巾时多缀上大小不同、式样各异的塑料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的作用,更能美化脸部,与黄斗笠搭配,十分和谐。每条头巾的花纹均不相同,但都比较清晰、淡雅、悦目。中青年妇女的发型相对简单,在头上留一束头髻,俗称“中扑”,“中扑”前部横二三把弯型塑料梳子,“中扑”分两股合“边髻仔”编两条辫子,在头顶横置一条,用别针固定,戴上花头巾;而夏天则梳“剪头髻”,或把辫子分散在脑后,或用假发散于脑后两侧,不戴花头巾,整个头饰简单易梳,朴素大方,颇符合其家庭主妇因劳作力求简便的需求。未婚青年妇女头发则还留有刘海,头巾与两髻秀发、额前刘海配搭既和谐又自然。圆形尖顶的斗笠则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的作用。斗笠是竹子编的,斗笠上装饰四个绿色塑料扣子,笠里同样装有四个扣子用以固定两条带子,带子很长,沿脸上花头巾边缘扎于颚尖上,余下的部分则挂于笠下特备的红绒丝环中,带子多为白色,并以红、白、绿等色绒线绣有各种图案。斗笠两侧的边缘缀有几朵绢花、塑料花、绒花等,有的还在斗笠里面夹上香纸、画片、卡片等等。年轻姑娘一般每人都有几顶黄斗笠,中年妇女的斗笠则基本类似,饰物较少。由于头巾捂住双颊下颔,把脸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狭小的一部分,而斗笠又戴得很低,熟人也很难一下子认出斗笠下的人是谁。早年有些妇女头戴前伸黑头罩,上作双角兽状,鬓插三支剑形银簪。年老的妇女一般在脑后梳一发髻,近似长方形,然后套上发网,压平,左右各插一个别子,上方和中部各插一支梅花,再围上一条五尺长的黑巾,在发髻边缠绕两圈,留着绣有绿色花纹的两端于身后,用饰着五朵花的别针固定,并插上大塑料花,使整个发型既庄重大方,又不失秀丽纤巧。惠安女蓄发为髻的花样很多,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簸箕髻”和“短棍髻”。“簸箕髻”以竹片范圆框,鱼骨为架,直径约2尺许,高戴头上,将头发摊开,团团敷满,分绺扎牢,然后再插些银指钗为点缀,形如簸箕,又似佛菩萨的毫光。由于“簸箕髻”的梳洗,起码需三四个帮手,耗费半日,所以要两三个月才能梳洗一次,美则美矣,却太繁复费时,故今已不多见。
惠安女出门时大多戴有精制的银手链,把折叠整齐的小花帕一半缀于腰侧衬衫口袋,一半露在外面;手中则提着精美的小竹篮子等。在旧社会,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蒙着黑纱,这是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此外,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
Ⅸ 惠安女的特点是什么
惠安女的特点是:
惠安女是生活在福建惠安沿海的一个特殊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从狭义上来说,惠安女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大岞、小岞、山霞、净峰四个村,是地道的汉族同胞。
惠安女,是渔村生活的产物,渔村男人常年出海,家中和村里的事务由妇女承担,无论粗活、重活,还是轻活、细活,样样都得干。久而久之,勤劳勇敢、贤惠能干的惠安女的美名就这样流传开来。
惠安女的服饰特点:
惠安女的服饰是极具特色的妇女服饰之一,以黄斗笠、银腰带、蓝上衣、宽黑裤为主要特点。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她们都头戴黄斗笠,笠内也缀上各种绒花和塑料花。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
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黄色竹篮。
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
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Ⅹ 惠女服饰的介绍
惠女服饰,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女含蓄和恬静的美。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 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