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潮汕后船疍民渔民妇女服饰发髻首饰有怎样的特色
后船渔民妇女极其重视服饰,崇尚银器,身体的每一个重要部位都要以银制饰品予以打扮。她们平时常穿蓝黑或青黑两色连缀而成的圆襟上衣。称“两色衣”或“扎衣”。结银或铜制的纽扣,无领,领圈上捆着五色线。上衣阔大,长及膝部,裤子宽短。
短裤长衣是后船妇女服饰的特点,尤能凸显其体格健硕、粗臂翘臀的形体魅力。而且两色剪接斜襟的扎衣醒人眼眸,富有渔家气息。
后船妇女的发髻,比粤西、广府属的渔女头饰更具特色。其发髻形大而多饰物,是一种外地渔港所没有的典型发式,人称“汕尾髻”。汕尾髫除配插一支银质的篦牌外,还插着重达1至1.5千克重的其他银制饰物“莲垒”、“扁钎”、“扁钾”等。
已婚妇女耳戴长达2寸、重约1两的长耳钩,未婚姑娘在耳孔中穿戴较小的银制长耳牌,直至出嫁后才换上一块玉坠,因此结婚与否很易区别。
此外,她们手套银镯、脚套银环、颈套银圈。左右10个手指戴着10个大小不一样的戒指。全身上下,银光闪烁,走起路来,“喈喈”作响,颇有韵致。故此疍民妇女是亚洲最爱打扮的渔民。
② 关于中国人裤子的历史和发展,你了解多少
到了90年代,宽松的裤子成为潮流。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于裤子的诠释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点是将时尚与健康结合到一起。偏爱裙子的女性纷纷选择裤子(展示腿部的优美曲线,拥有美腿的女孩穿上修长、贴体的裤子会显得高挑,长腿的女孩穿上宽松、飘逸的裤子显得气质高雅。裤子成为个性化的标志。)如今,裤子的设计,在时尚、漂亮的前提下,以健康为人们的首要选择,面料也开始考虑透气性。总之,不管裤子样式怎么变,健康、舒适是不变的潮流。
③ 乞丐裤的起源
起源于一战,而且这种乞丐裤的历史真的是不堪入耳,据说当时有几个乞丐抢占了商人的摊位 ,虽然资本主义国家注重商人富人的利益,但当时的老百姓是比较憎恨歧视乞丐的,为了防止老百姓的愤怒,那些商人于是打起了假扮乞丐的角色,不仅衣服脏兮兮的,裤子也被剪了几个窟窿,经过化妆,当地老百姓和那几位乞丐没认出来他。而且卖的东西也从手枪变成了农产品。
后来他被发现了,但资本主义嘛,始终向着富人商人,因此他也没有被举报,反而人们发现他穿的乞丐裤子很特别,这种带着巨大窟窿的裤子可能会将欧美人性感开放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于是便对他的裤子打起了主意。
最开始都是老百姓自己做的,他们自己将他们的牛仔裤和工装裤裁几个巨大的洞,后来经常失败,因为没有裁好导致裤子开线被毁的事情那是经常发生的,后来美国第一家牛仔服公司李维发现了商机,他们也利用老百姓的手段给加工好的成品牛仔裤裁窟窿,然后将窟窿的边缘压实线,就因为老百姓忘了压实线这一步,直接社死了。
随着现在时代的进步,2010年的犀利哥的一夜走红再次将乞丐裤进入人们的视野,再加上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早已不是上世纪的技术水平了,现在,乞丐裤也是中国街头文化的又一种符号。
④ 古代人民男生穿的裤子是什么
类似绑腿的两个套腿,两个管在外面长衣里面,在外面看不见。
⑤ 疍家人是什么民族
疍家人是汉族。是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世代以打渔为生,而不在陆地上置业。疍家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疍家人。疍民长期生活在海上,各方面条件都极其艰苦,他们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狂风、巨浪、暴晒、黑暗,而且没有外界的物质保障,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疍家人的历史文化
清代至民国时期,疍家人多穿染成蓝黑色、褐色的麻布衣裤,裤子十分宽大,女性的袖领上常镶有一寸多宽的黑边。疍家人的婚俗十分有趣,清代文学家屈大均撰《广东新语·舟语·蛋(疍)家艇》曰: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
传统疍民,认为在陆上用砖块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不愿上岸居住。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顺,三是无钱购买床、椅等家具。高德镇土改时,曾分些瓦房给疍民,但他们都不愿意搬进去。他们当中,有点钱的疍民有些在海岸边搭建蛋家棚居住,其棚楼板浩爱洁净,一日数次刷抹。在蛋家棚内,无凳无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楼板上进行,大多蹲着。
⑥ 蛋民 胥民区别
“胥民”应为“疍民”[dàn mín] 。蛋民与疍民说的是同一种人。
蛋人应该称之为疍,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应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
疍家,(汉语拼音为dàn),日常生活中与疍家通用。是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疍家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疍家人。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世居三亚市。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疍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蛋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如三亚市的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区粤语仍通行),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祖籍语言(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同化。
(6)疍民的裤子扩展阅读:
福州疍民的生活习俗
一、服饰
清代至民国时,福州疍民多穿麻布染成的蓝黑、褐色衣裤,裤子非常宽大(福州称为“曲蹄裤”),女性的袖领上常镶有一寸多宽的黑边。在上岸定居之前,大部分疍民有赤足的习惯,并且不戴帽。
疍民妇女天足,穿耳,梳尖螺髻,髻尾朝天,老年妇女则结髻,她们的髻上有五寸蛇形长簪,这点也被认为是蛇崇拜的遗留以及疍民为“蛇种”的闽越先民后裔的证据。
二、人生礼仪
传统上,闽江流域的福州疍民婚嫁多父母做主,也有媒人先说合的。一般程序为送礼、冠礼(“做出动”、成人礼)、请奶(“奶娘”陈靖姑)、过关。新娘18岁忌出嫁,结婚到男家一般在黑夜,有哭嫁、骂嫁的习俗。疍女可以嫁上岸,疍男不娶岸上之女。
婚礼当日,水面船只凡是经过迎娶新妇的轿船,无论是否认识,都可以上船讨米酒喝,米酒为娘家的陪嫁,称为“新妇尿”。与陆上传统的汉人社会相比,疍民的贞操观念淡薄,对婚前性行为与寡后再嫁并不在意,极少有“守节”的行为。富裕的男性疍民也有娶妾的。
丧葬习俗与福州陆地汉民略有区别,例如,疍民由于生活艰苦,无力延请僧道为死人“做七”;此外,沿海的疍民没有墓地,往往用草席卷起尸体,悄悄埋到偏僻的荒滩野地中,不能被人看到埋葬的过程。
早年福州市区一代信奉天主教的疍民则葬在福州西北部的奉教山(或称曲蹄山,即今天的马鞍山),这里也是早期来华传教士艾儒略的原墓地。
三、节日习俗
福州民间年底祭灶节时,有“官三民四曲蹄五”之说,即官宦人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平民家在二十四祭灶,而福州疍民只能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祭灶。农历除夕时疍民将船驶入闽江中,以躲避索债者,名曰“迁篙”。
农历正月初二到初四,疍民妇女和儿童有上岸讨粿的习俗,到陆地汉人居住地挨家挨户唱诗贺年、说吉利话来讨粿。
福州疍民的“讨粿诗”有:“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糕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竖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糖粿过门前”等。
节日时,福州疍民有着唱渔歌的传统,但近年来疍民渔歌已接近濒危。
四、渔歌
福州疍民渔歌是流传于福州疍民中的民间音乐形式,主要有“盘歌”和“唱贺年歌”两种形式,歌词都使用福州话。
盘歌为男女问答形式的对唱,歌词为演唱者的即兴发挥;贺年歌则是农历新年时疍民向陆地上的福州居民讨粿时所唱的歌曲。
历史上,福州疍民渔歌既有采用闽剧的曲调,也对福州族群的民间歌谣曲艺产生过一定影响,但目前正面临着濒危的困境。它已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⑦ 疍族的习俗
疍族之信仰风俗与古越族保持着较多的相同之处,史载“疍家之称为龙户者,以某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蚊龙之子”,可见其具有与古越族相同的断发文身习俗。 除以上风俗外,蛋民们还有一些传统的迷信与禁忌:如不准妇女跨过船头,怕妇女跨船头后对捕鱼不利:禁忌别人在自己面前说不吉利的话或做不吉利的事;一年之中的首次捕鱼,最忌讳别人船只从自己的船头前横驶过去,他们叫做“拦头截腰”,为大不吉;晒网的时候,不喜欢别人从网底下钻过去;不喜欢客人揭舱板、看舱底;船上有人去世了,邻近湾泊的两艘船艇一定要簪花挂红等。
独特简朴的水上生活方式
蛋民的经济生活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水上活动展开的。一般而言,蛋民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造船、制盐、捕鱼、采珠和运输等等,间或也有少量的妇女从事竹类编织活动。《广州杂录》云:“蛋户以舟为宅,捕鱼为业,或编篷濒水而居,又曰‘龙户,”。可见置民主要是靠捕鱼、采珠为生。疍民捕鱼又有“讨小海”与“讨大海’之分,前者在内港捕鱼,如寻捕贝类、 蟳、虾、淡水鳗、鲫、螺等,后者出海捕鱼,如捕取鲂鱼、鲨鱼、带鱼之类,且尸定要年轻力壮的男子始能胜任。古时疍民出海主要依靠木船和钩、网、周缣等粗陋工具,若遇狂风巨浪,每遭不测,因此他们往往抱有消极的人生观,喜欢喝酒,不事积蓄。
疍民往往以船为家,每只小船体长一般不过五六米,宽约一米二。因每只小船—般只住一家人,所以又称之为?连家船”。连家船的结构甚为精致,上面有拱型的蛋篷,用以遮蔽阳光和风雨。船侧有长桨一双,作为小船在水上划行的工具。底部的船舱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水舱用以装载鱼货,后面,的空舱用来放置衣食杂物。甲板之上、蛋篷之下,小船的中。部则是蛋民日常起居的唯一室内空间。有时船舱外侧还会派上用场,一侧挂着灯笼,养着几只叽叽直叫的小鸡,一侧挂着无底的篾兜,为的是便于拉撒。船头是比较神圣的地方,春节的时候要在船头张贴吉利、的字幅。以便祈求为新一年的生活带来福气。船尾则是放置炉灶的地方,主要用来煮饭和取暖。
关于疍民日常生活情景,清人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中曾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说蛋家的妇女一边操舵一边煮鱼,整天背着孩子,还要帮助丈夫起网摇橹、削竹搓绳,顾不上哭闹着要吃奶的孩子。疍民们不穿鞋袜,光着脚踏波涉水,或者只穿木屐。男人不管寒冷的冬天或炎热的夏天,只有一件短袄和一条裤子,妇女三年才有机会换十条布裙。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到置民世代生活的艰辛和简朴。也许正是由于他们在长期的水上漂泊中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风险,从而养成了他们淳朴豪爽、顽强、刻苦的性格。另一方面,长期的体力劳动也造就了蛋民独有的健壮体格,一般水上人臂粗、臀大、腰板宽、腰杆硬,且两足内曲,这些特点的形成均与他们终日在船上活动有关。此外,长期的水上生活还练就了蛋民的一身好水性广蛋人俱善没水,旧时绣面文身,以象蛟龙。行水中三四十里,不遭特害,称为龙户”(见《粤中见闻》)。而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水性,又往往使他们成为政府水军的招募对象。明清两代时,便有不少疍民被招募为水师兵丁的记述。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亦曾招募了大量“渔民疍户”组成水勇,乘快艇出击沿海的英国侵略军。
⑧ 宋朝的时候有了裤子这一说么如果没有,那他们那个时候的裤子叫什么呢(这里也可以是胡服骑射服的裤子
从下面一段资料楼主就可以看到,宋朝的男女都是有穿裤子的,不过宋朝时节衣服都是袍,褂,对裤子倒是不是很待见,所以我们后人了解的也不如他们的上身多。当时的裤子有叫做裤子的,也有叫做裙裤一类的名称。
宋代妇女通常的服饰,包括贵族妇女平时所穿的常服,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宋代背子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内衣。关于妇女的内衣,也有时代特色,除贴身的“抹胸”之外,还有一件“腹围”。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图为背子穿戴展示图。
⑨ 古代绸裤是什么样子的
绸裤就是用绸缎做成的裤子,绸裤是丝织材质的。
1、绸缎以真丝为原料生产,是用蚕丝加工成绸缎。
2、绸缎系天然蚕丝所制成,绸面光滑亮丽,手感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