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诗经中写男人穿的衣服是裳,是裙子的意思,难道古代脑子穿裙子不穿裤子吗
答案如下
裳:古人称下衣为“裳”。但裳不是裤,而是裙。裳古代亦写作“常”,《说文解字》:“常,下裙也。”又说:“裙,下裳也。”可见裳就是裙。古代男女皆着裳,也就是穿裙子。古代军人上身穿袍,下身亦着裳,即所谓“战裳”。《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_之战中,晋军统帅赵旃弃车而入林中,楚军统帅“屈荡搏之,得其甲裳”。“甲裳”,即以皮革制成的裳。这种裳直到后代仍为军人所常着。
② 古代男人的衣服可以叫什么,越多越好 急....写小说要用的....
南北朝服式有"袍"和"衫",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 "是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 "、"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南朝的朝服是玄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一为直裾禅衣。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
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隋唐时期的男子的服饰中,还有袄裙、裤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仍以大袖宽身的单衣,长裙为最常穿用的服。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饰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袄、裥衫、直掇、道衣(袍)、鹤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围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长到脚,又叫长襦,后有钱人用锦做袍,叫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种材料粗且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也叫筒袖襦。褐衣,一般是文人隐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种、衣式很多,如有凉衫,紫衫,白衫裥衫、毛衫、葛衫等。凉衫披在外面,因为是浅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紫衫本来是戒装,因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且窄短,裥衫,衫下加一条横裥,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员也有很多人穿的;
襦袄都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饰,这两者的差别并不很大,后来就“通称了。直掇、道衣、鹤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较宽大的服饰,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专指道土穿的服饰,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又叫道袍,穿道服时,有时用丝绦系住腰。鹤氅本是用鹤羽等鸟的羽毛捻成绒织的贵重裘衣,在晋和南朝的时候就有了。式样是穿袖、大身,后来把这种宽大的衣着叫鹤氅。
宋代有一种叫貉袖的衣服,这种衣服的特点是便于骑马,袖在肘间而长短与到腰间,是一种比较短小紧身的服式。
③ 古代日本男人穿的像裙子的东西学名叫什么
楼上的问题我仔细看了一下
榧村和右京穿的不能算是正式的和服。
正式的和服很正规,并且正规到一个人根本无法穿上。
需要有人服侍。
他们那种应该算是浪人的、落魄的武士、无地位牵挂的、可不表明身份的服饰
相对和服来讲比较随意和不正规。
④ 汉服男装下面像裙子的叫什么
汉服男装下面像裙子的叫什么
汉服男装下面像裙子的叫什么,汉服是中国古代的汉民族的特色传统民族的服饰。其历史渊源可以从三皇五帝时期一直追溯到明代,可谓是历史悠久,那么汉服男装下面像裙子的叫什么?
这个不是“裙”,而是“袴”汉语读作“Ku”。
“袴”也写作绔,通“裤”的意思,但两者也有区别的。
“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可以说是“裤”的前身,很多时是指无裆的下体的着物,而后来在中国消失,而日本继承了“袴”的概念,但日本的“袴”经过自身演变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
汉服男装一般袖子盖住指尖,衣服长度盖住脚踝,最好是不要露出鞋子的表面。而且,衣服要穿上去宽大一些,不要过于紧身,这样会显得局促。
衣裳制其实也可以叫做上衣下裳制,这样的一类服饰制度是中国最早的形制之一了。大概在商朝的时候,这样的形制就已经出现了。在外观上,这样的上衣一般是交领右衽,下裙就是一片式的裙子。可以说,是非常符合汉服基本特征的。
后来,深衣制逐渐的出现,也就慢慢取代了上衣下裳。在后期的时候,上衣下裳基本上就是作为礼服存在了。
在这里,还需要给大家讲解一下玄端。玄端可以说是非常高级的一类礼服了,基本上是在重大场合才可以穿着的。不过,天子在燕居的时候,也可以穿玄端。一些文武百官们在祭祀的时候,也是需要穿着玄端的。
玄端的上衣是纯黑色的,看上去极其的端重。而且,玄端在制作上,每块布料都是正方形的,所以十分端正,这也是玄端名字的由来。
还有一种男子常穿的服饰,那就是短打。这里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这里的短,其实是竖裁的意思,所以又称裋褐。
裋褐其实也是上下分开的,上面是衣服,下面是裤子。而且,裋褐的上衣也是交领的哦。这样的服饰在穿着起来会比较方便,因此也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
除了上面的这些知识之外,还有一种半臂也是极其常见的哦。这种短半臂在现代一般作为汉元素穿着。而男款长半臂,此款形制暂无文物佐证,不确定历史上存在与否。
汉服男装基本形制
一、上衣下裳制
1【冕服】
(男子最高礼服)
2、【玄端】(祭服,礼服)
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玄端为男子服饰,除祭祀和朝会外不可穿。女子不可穿。
3、【明制祭服】(祭服):
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服。为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
4、【衣裳】(常服):
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二、【衣裳连制】
(1)直裾分裁袍
1、直裾分裁袍(除深衣)(常服):
在西汉时就已出现,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曲裾并流行和普及。直裾袍通常是一种常服,而非礼服。男女皆可穿着。有长直裾、短直裾、鱼尾直裾等款式。
2、〔深衣〕(礼记狭义深衣)(祭服,礼服):
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2、中国古代男子普遍穿裙子,为啥现在男子穿裙子不能被人接受?
在中国古代,男人要抄穿裙子,从“裙”字来看,你可以发现,“君”指男人,“裙”就是男人的衣服,“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所以中国古代,最早是男人穿裙的。
个人看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是由于男人要打仗,或者做重体力活,裙子穿起可能有某些不便,更重要的是到了近代,中国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把自己的民族服装丢弃了(汉服中男人的服装也相当于就是裙子),所以当今中国,裙子就成了女人的专利,人们也逐渐习惯了裙子是女人专利这一事实,所以男人穿裙子不被大多数人接受,
很多想穿裙子的男人也不敢穿,即使穿也是躲着穿 ,虽然现在似乎想穿裙子的男人也越来越多,也不是主流,都只能是自己躲着穿,如果家人或爱人能接受那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家人不接受那就比较纠结了。
我想受西方的影响是最主要原因,因为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装已经完全被丢弃了,中国的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穿民族服装的习惯,而唯独汉民族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现在只有少数汉服的倡导者在中国传统节日时穿一下,可以说和想穿裙子的男人一样属于非主流了。
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可就难了
汉服男装基本款式介绍
汉服和日常服装一样,有着男款和女款的区别,不仅仅在暗纹和样式等方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汉服男装的基本款式。
大氅:对襟直领,大袖敞口
大氅,又称鹤氅或氅衣,晋代已有记载,后来为道家所用。宋时,文人好鹤氅,而到了明代,士人多用作外套,天冷时穿的尤为多,用来遮风御寒。直至清末,氅衣仍然作为一种道教仪式服装存在于传统民俗活动中。
襕衫:圆领通裁,异色横襕
作为汉服品类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唐代,后由于程朱理学的普及,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在古代襕衫在宋代多作为公服,学子亦多穿着。
道袍:交领右衽,两裾暗摆
道袍是汉服体系中,男装的一种款式,来自中国古代汉服“褶”(相传周武王亲制)。在明代演变为道袍,是古人居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另外,道教的一种服饰也被称之为道袍。
曳撒:交领右衽,马面双摆
曳撒读法源自于蒙古语,为“一色”变音,来自蒙语“质孙”,元代服饰之一,本意是蒙古袍,后在明王朝所吸纳,继承,作为骑射服装和宫廷侍卫服装被广泛运用到明朝皇室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是胡服,但由于在明代也被大量使用。而在现代的汉服运动中,穿着的人众多,所以也是作为汉服的一种款式解说。
短褐:上衣短窄,下身穿裤
短褐是一种汉族劳动阶级穿着的服装,另有竖褐的叫法,原意是用粗麻和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短褐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或者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短褐在小说,戏曲中也称短打。
直身:交领右衽,两侧带摆
是明代汉服男装款式的一种,又被称为长衣、直领、海青。明代直升等级很高,锦衣卫大堂就以直身为吉福,皇帝和诸王的龙袍,文物官员的官服中都有大量们直身款式,另外直身也可以衬在圆领或者其他袍服下穿着。到了明末清初,满族入主中原,士人阶级审美发生极大变化,但是直身一直在戏服中作为一种儒生装扮,一直存续到今天。
直裰:交领右衽、两边开衩
是汉服的一种男装款式。宋朝开始出现,据宋朝人赵彦卫《云麓漫钞》谓:“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裰”两宋时期的直裰多为僧侣穿着,(少数文人也有穿着)。到了明朝时期,直裰的款式也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多用于常福和燕居服,大量的百姓和仆从也穿着直裰。
⑤ 男人可以穿的裙子是什么
男人可以穿的裙子是苏格兰裙。
苏格兰方格裙起源于一种叫“基尔特”的古老服装。这是一种从腰部到膝盖的短裙,用花呢制作,布面有连续的大方格。
苏格兰高地的居民在喜庆联欢会时,总是穿上漂亮的方格裙,吹奏欢快的风笛,跳起“辛特鲁勃哈斯”舞蹈。
⑥ 古时各个朝代男子服饰的名称。
男子衣服
1。头衣头衣又称元服。元本义既是头。加元服就是行冠礼。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有很大的区别。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zé)。
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
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词是皇帝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其样子大致与皮弁差不多。
胄:打仗时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汉以后叫做兜鍪,再后来叫做盔。杜甫《垂老别》:“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指孙权年纪很轻就统率大军。古时戴着兜鍪见尊长跟戴着冠一样,是不恭敬的表现,因此见尊长要免胄。
帻:平民所戴,在发上复以巾,一直盖到前额。《汉书·东方朔传》中说,有一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荐给汉武帝,董偃头戴绿帻。颜师古注道:绿帻,贱人之服也。董偃的打扮表明自己是奴仆的身份。后来李白在《古风》中用“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来借指靠不正当手段致富并且骄横的人。
陌头:俗人的帽子,又称帞头、络头、缲头、绡头等。其形制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头前额上打结。《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qìao)头。”陌头后代音转称为幞(fú)头。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将后面的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留全发、戴冠、巾,是中原地区的正常装束,非中原地区则以披发为常。《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吴越地区的祝发文身观念和中原地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的观念不同。
2。体衣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诗经·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襦:短上衣。《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绣之美)自生光。”
襌:单衣。
袷(qìa)、复:夹衣。夹衣里可以加絮。《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复襦指有絮的襦。
亵衣、泽、衷衣:贴身穿的衣服。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亵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郑玄注:“泽,亵衣,近污垢。”泽相当于现在的汗衫。《说文》:“衷,里亵衣。”后来也写作中衣。
裘:皮衣,毛向外。
袍:絮了乱麻或旧丝棉的长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襺(jián):絮新丝棉的长衣。
古代上衣的领子有两种:一种是交领,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另一种是直领,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下垂。
衽(rè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异服了。
裾(jù):衣服身后的下摆。裾在身后,可以长垂至地。曹植《神女赋》:“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袖(xiù):同袖。又称袂(mèi)。如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祛:袖口、袖子。
绅:古人长衣外要系带,带子在腹前打结,余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绅。《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绅下垂,可以临时提起来当作记录本。古时有“缙绅”一词。缙又可写作搢,义为插,指插笏(hù,手板)于带,在君臣相见时作为记事或指画时用,所以缙绅成为高官的代称。
帛:丝织品的统称。
褐(hè):麻、毛织品。布和褐是同类的东西,区别是布细褐粗。读书人未做官时穿的常服用布制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读书人的代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布衣指杜甫自己未出仕时。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绔:也写作袴,裤子。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前后裆。纨绔是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致的生绢,由来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务正业者。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与现在相似的裤子古代叫做穷绔。穷绔的通行名为裈(kūn)。《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还有一种名叫犊鼻裈的,就是后代的短裤、裤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相如在市场上穿犊鼻裈,是为了出其丈人卓王孙的丑。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饰,又称袆(yī)、韍(fù,芾)。类似今之围裙。
邪幅:绑腿。
女子衣服
汉服主要形式,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明代女性习惯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加祭祀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服饰。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赞同13| 评论(2)
⑦ 早期唐朝男子的服饰名称
唐朝男子的服饰名称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王爷的打扮也就是王公贵族的服饰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
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
(7)古代男子穿的裙子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唐朝服饰是唐朝的服装,它有公服、圆领袍、半臂、衫裙、帔等,装饰有幞头、巾子、鹖冠、革带等,布料有蜀锦、绫、罗、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翻领并非汉服的传统。唐代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当时的女性们不止自己引领国际时尚潮流,也善于从第三世界民族服装中汲取灵感。那种曾广泛流行的翻领对襟,袖口有褶皱边的半臂,据说很可能起源于西域的音乐国度龟兹。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
唐代是古代中国的青春时期,是放荡内心恣意想象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时扶摇直上,蔚然成风。
当然也不是百无禁忌。比如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就认为半臂属“轻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写入家法。
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另一位名臣马周就巴巴地上疏,请求无论士庶,都可以在单衣外面穿半臂,认为这样的穿着很得体。能够对一件服装提出不同意见,可见当时朝廷和男人们还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于认为所谓的“服妖”会招致亡国——那是他们的先人和后人都很爱找的借口。
⑧ 古代男子服饰的具体名称~要具体的~如(流彩暗花云锦裙)~必须是男的~最好连鞋子和发饰也有
1、帝王衮冕
华夏冠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
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礼器)、藻(水草)、火等图案。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系于腰间革带,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组绶(宽丝带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发束于头顶,着冠(帽子),冠卷有纽,纽中贯以玉笄,扣紧冠与发。
冠上加冕(一块宽0.8尺、长1.6、前圆后方的平板,又称冕延,板为木质,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后均匀地垂有12旒(用彩丝作绳,贯串五彩玉珠,称为旒),每旒12玉,前后共24旒,共用玉珠228颗,称为玉藻。冠冕旁悬玉,名“充耳”。
足着赤舄(厚底鞋,以木复于履底做成,舄前头上,宽翘,宽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长裙的前裾缘挑起,以便向前迈步)。
后世衮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变化。
其他诸侯、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数严格按等级规定依次减为9旒、7 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数也依次减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纹也严格按等级递减,有9章、7章、5章、3章之别。冕服种类名称,有衮冕、山冕等数十种。
2、深衣袍服
衣与裳相连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广:可以作文武官员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礼服,还可以作帝王不视朝时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参加祭礼时的惟一可穿的礼服,在婚、丧、宾礼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3、襦裤
平民日常着襦裤,襦是短衣。以短衣长裤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贫者着褶,即粗布长袄,颜色多为青、黑两色,丧服白色。
4、冠笄
男子头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帽等。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数十种。也有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5、履
男女足下均着履,其式样有履头上翘成笏头(长方牌形)、凤头的,也有一般的翘尖鞋,还有平头及圆头的。履又可细分为舄、屦、鞋。靴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引进的式样。
南方有木屐,取其简便凉爽,不分等级男女,闲居时都可穿用。雨天穿钉鞋,用牛皮缝制,鞋底有铁齿。南方渔民在船上多赤足。稻作区的农民有水田耕作,亦赤足,上坎则穿草鞋。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传统服饰
⑨ 古代人穿的衣服叫什么
中国古代一直是 礼仪 之邦,古人对服饰的不同部份有相关的名称,不同身份、社会地位的人的着装也有区别,渐渐地,人们就用一些服饰的名词代替各种社会身份的人。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人穿的衣服叫什么,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人穿的衣服叫什么
中国服饰的 历史 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 自然 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 文化 史由此发端。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祖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 上身的服装是“衣”,下身的服装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后幅称“裾”;“缝掖”指宽袖单衣。破烂的衣服叫“褴褛”,华丽的服饰称“华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 “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
体衣是古人衣服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 分,主要分为上衣、下裳两大类。上衣一般 由领、衣襟、后身、衣袖、腰带等部分构成, 指上身所穿的深衣、袍、裘、衫、襦、袄、半臂 等;下裳是下身所穿的裙、裤等,其中的裙 在上古时期男女都穿,但之后男子所穿的 裙子慢慢地演变成了裤子,裙也就仅仅指 女子所穿的服饰了。首先,我们先来看上衣,它主要有以下 七种。一是深衣: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 “士”阶层以上的人的常服,也是普通百姓的 礼服。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 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 部。困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二是裘:皮衣,毛向外。国君或贵族穿 狐皮的裘要罩上与狐毛颜色相宜的裼衣。 犬羊之裘是庶人穿的,所以不加裼。三是袍:直裾深衣进一步发展成为袍,袍也 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
古代“袍” 有两种,一种称“茧”,是以新丝棉絮衣里;另 一种称“褒”,以败棉絮衣里。从东汉起及至 宋、明,上至帝王、下到百官,其朝服都是袍 服。四是衫:这是在汉魏时出现的一种新式服装,其特点和袍恰好相反。袍以交领为主,它 则以直襟为主;袍的袖子呈圚弧形,它则呈 垂直形;袍的袖口窄小,它的袖口则非常宽 敞;袍多采用双层,它则为单层。五是襦:东汉后穿“襦”者大都为妇女。 它既可用做衬衣,又可穿出在外,其形制有 长短、单夹,夹襦里加絮,则成了短袄。唐代 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妇女的便服一 直是襦。六是袄:一种比襦长比袍短的上衣,缀 有衬里,所以也被称为“夹袄”。若在其中纳 入棉絮,则称“棉袄”。它大约在魏晋南北朝 时出现,宋代以后广为流行,到了清代,则 成了士庶妇女的主要便装。七是半臂: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 头)套在长袖衣衫外面。衣袖之长为长袖衣 的一半,所以被称为“半臂”。然后,我们再来看下裳,它主要有以下 两种。一是裙:裙为古代女子的主要着装,始 于周文王时期。至秦朝,裙的穿着范围有所 扩大。到汉代,女子着裙已较为普遍,从此成为古代妇女的主要着装。二是裤:原称为“绪”或“袴”,是人们下 身所穿的主要服饰。原来的裤子只有两个裤 管,没有前后裆;大约战国以后,才出现了连 裆裤。
⑩ 古代男子服饰名称
古代男子服饰名称统称为常服,常服也叫"私服"。军人和百姓在平时和一般礼仪场合穿着的服装,意为平常时候穿着的军服。其主要特点是庄重、威武,能反映民族传统习惯和精神,适合日常穿着。
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
(10)古代男子穿的裙子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常服有如下几种:
1、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
2、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3、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4、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 的男人长衫。
5、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6、直裰: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