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汉服是我国礼仪之邦的重要体现点吗汉服的五种形制指的是哪五种
汉服是我国礼仪之邦的重要体现点,同时也是我国服饰的一个重要标志。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汉服,又称汉装、华服、华夏衣冠,一般指的是“汉民族传统服饰”
是从黄帝时期至明末清初这四千多年时间里,以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的服装体系。
《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华夏文明有两个核心构件:一为礼仪,二为美服。
“服以载道”,世界上还找不出哪个民族能够像汉民族这样,通过一袭衣衫,就能够寄托和传达出如此丰富而厚重的深意!
对于汉服的形制解读有多种,但都只是在其基础形制上,随时代变更的不同表现形式。
汉服四大基本形制
1.衣裳制(上衣下裳制)
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上身穿衣,下身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汉服体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汉语所谓“衣裳”就是来源于此。
“上衣下裳”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服饰形制,产生流行的主要时代是先秦,是汉服的源头、基础形制。上衣下裳也是适应性最广的穿法,不限男女,既可以是华贵严肃的礼服,也可以是方便轻松的常服,汉代以后流行的上襦下裙制、上衣下裤制本质上也都属于“上衣下裳”。
2.深衣制(上下连缝制)
深衣制形成于周朝,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也即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深衣男女均可穿,既可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
深衣分为直裾和曲裾两大类,主要作为正规场合礼服,大气儒雅、中正平和、风韵满满,男女皆穿。其中,直裾左大襟从前胸绕到右后方之后垂直而下,简洁干练、中正肃穆,是历代男子礼服的通用服饰,影响极其深远。
曲裾中,“裾”即裙子,曲裾就是弯曲盘绕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围着下身层层盘绕,最后系于腰部,其曲线优美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在汉朝,上至皇帝及文武百官、下至平民布衣皆穿曲裾。
3.袍服制(上下通裁制)
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这一形制始创于隋唐,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举,因为自古汉服都是分上下两截的。
通裁制种类很多,有圆领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长衫、僧衣等,最流行的时期在宋代和明代。皇帝贵族平时也喜欢这么穿,文人骚客们更是将其作为休闲装。
4.襦裙制(上衣下裳的演变)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种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饰的统称。
襦裙的本质还是上衣下裳制。发展到春秋战国后,古老的上衣下裳往往称为襦裙,汉朝以后又被特指为女子襦裙,即短衣长裙,腰间以绳带系扎,衣在内、裙在外。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对襟襦裙、齐胸襦裙等。这些款式一般用于常服,普及面很广。
『贰』 汉服的四种基本形制
汉服的形制林林总总、何其丰富,大家公认以裁剪方式来划分汉服形制是比较科学的。那么,结合同袍意见,本文认为可将汉服众多形制划分为以下四大基础类别,以简驭繁、以便理解。
1:衣裳制
(上衣下裳分裁制)
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上身穿衣,下体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汉服体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汉语所谓“衣裳”就是来源于此。
说汉服有四千年历史,那么上衣下裳制就有这么长的历史。
《易经》中说此制为黄帝尧舜时所创,取之于天地的形与色。天在上,地在下,故衣在上,裳在下,“衣正色,裳间色”(上衣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好比是“天玄地黄”(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故最高级别的“衣裳”多为黑色、黑红色、玄纁色。
“上衣下裳”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服饰形制,也是历代男子礼服的最高形制,一直到明朝都是如此。比如冕服、玄端:
▲▲ 冕服——汉服中最高级别的礼服
▲▲ 着冕服的秦始皇
▲▲高希希新《三国》中的冕服不伦不类
▲▲ 用于朝会、祭礼的玄端,诸侯士大夫皆可穿,
特点是无章彩纹饰
上衣下裳制产生流行的主要时代是先秦,是汉服的源头、基础形制,后文介绍的深衣制、袍衫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上衣下裳也是适应性最广的穿法,不限男女,既可以是华贵严肃的礼服,也可以是方便轻松的常服,汉代以后流行的上襦下裙制、上衣下裤制本质上也都属于“上衣下裳”。
▲▲ 苏轼像,着上衣下裳
2:深衣制
(上下连缝制)
深衣制形成于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当时的社会正发生着深刻转变,深衣制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也即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场合)时的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
深衣有两大类:直裾和曲裾。主要作为正规场合礼服,男女皆穿,它大气儒雅、中正平和、风韵满满。
直裾:左大襟从前胸绕到右后方之后垂直而下,故称直裾,简洁干练、中正肃穆,它是历代男子礼服的通用服饰,影响极其深远。
▲▲ 战国直裾
▲▲ 着直裾的苏轼像
▲▲ 现代汉服直裾
▲▲ 顺便提一下,日本和服就是来源于汉服直裾
曲裾:“裾”就是裙子的意思,曲裾就是弯曲盘绕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是围着下体层层盘绕,最后系于腰部,其曲线优美流畅,令人赏心悦目。一说到曲裾,熟悉汉服的人第一反映就是想起那个强悍无比的大汉王朝,因为曲裾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泛滥成灾了,上至皇帝文武百官,下至于平民布衣皆穿曲裾。
深衣制是汉服体系中最值得探讨、最值得研究的形制,它的裁剪形制有着十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它可以说是汉服体系的核心精髓所在。如果说汉服是一部交响乐,那么,深衣制就确定了这部交响乐的基调,它是这部交响乐的灵魂。我们伟大的先祖们在创造这一服制时,应是出于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做出一套规范和形制要求,但这一制度却成为后世服饰的核心,一穿就是3000多年,其规范没有丝毫变动,实在是奇迹!尤其是直裾深衣,一直到明朝的时候都是男子的正式服装,很像是由欧洲普及到当今世界的西装的那种地位。
3:袍服制
(上下通裁制)
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这一形制始创于隋唐,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举,因为自古汉服都是分上下两截的。通裁制的种类很多,圆领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长衫、僧衣等。这些最流行的时期在宋代和明代,皇帝贵族平时也喜欢这么穿,更是文人骚客们的休闲装。
▲▲ 着圆领袍的李白像
▲▲ 着男子道袍的柳如是像
▲▲ 现代汉服之道袍
▲▲ 汉服直裰的标准样态
▲▲ 褙子也可以看作是袍服制的一种,尤其是宋明时期盛行的女长褙子,参见图说汉服(一):宋式女褙子 | 兼谈李清照该穿什么衣服
4:襦裙制
(上衣下裳的演变)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种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饰的统称。
襦裙的本质还是上衣下裳制,古老的上衣下裳发展到春秋战国之后往往称为襦裙,汉朝以后又被特指为女子襦裙:短衣长裙,腰间以绳带系扎,衣在内,裙在外。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对襟襦裙、齐胸襦裙等款式,这些款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所以普及面很广。可说,襦裙体现了、说明了古老的上下分裁制具有最大的使用区域。
▲▲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的美女罗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 齐胸襦裙
▲▲ 对襟襦裙
▲▲ 交领襦裙
所谓“三面梳头,两截穿衣”,就是传统女子服饰特点的简练描述。襦裙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可以高贵,可以华丽,可以清纯,可以素雅,异彩纷呈、尽态极妍,为历代女子服饰典范、为华夏女装最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上衣下裤形制等等。上衣下裤是历代男子常服之一,用于劳作及日常穿着等,十分方便,是劳动者的工作服:
总结:
最开始的上衣下裳制以及深衣制不限男女, 但后来男子着裙裳逐渐被长衫袍服所代替,“上衣下裳”和深衣由日常生活逐渐退隐到礼仪祭祀中去,成为汉服礼服。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女子着衣与男子款式大致相同,到了汉代以后,女子汉服又从从连体的深衣重新回归到上古上下两截的穿法。隋唐时常说的襦裙装,上襦下裙,其实就是“上衣下裳”的一种,只不过襦稍短些、裙稍长些,它其实也是上衣掖在裙里,只不过将裙提到了胸部。到了明代,基本上相当于又一次复礼,恢复了上古那种正统的“衣裳”制式。
复雅堂主人谨按:汉服四大形制,“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基础,深衣制是其发展,袍服制其实就是把上衣加长,而襦裙制则是把上衣缩短,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出“上衣下裳”的各种变形。
『叁』 汉服形制有哪些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华服,汉装)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它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裁剪已经不同于战国深衣。西汉男子深衣外衣领口詹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方便活动,后襟自膝盖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汉代女子劳动时喜欢上着断襦,下着长裙,敝屣上面装饰腰带长垂;汉代男子劳动时上着断襦,下着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士农工商皆可穿着。
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
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配绶制度。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的。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这个时期的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和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元朝时期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但北方的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简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贯彻执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开始确定了许多服制。明朝时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袭了传统服饰样式,并且品种十分丰富。明朝时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朱元璋又亲自制定了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
『肆』 汉服都有什么制式怎样穿
一般来说,汉服分为三大制式:衣裳制、深衣制、长衫制。汉服的所有款式都可以包括在这三大制式里。衣裳制,是最基本最原始最主流最有代表性的制式:上衣下裳,这是汉服的特征之一,其它款式都是根据这个基本款式衍生出来的。男式为上衣下裳。玄端是一款礼服,一般是在庄严肃穆的场合穿的,可以做为祭服。皇帝的礼服,叫“冕服”,是标准的上衣下裳。女式:上襦下裙,最基本也是上衣下裙,腰带系在裙子上,有窄袖,也有大袖。
『伍』 哪个知道汉服的形制有哪些
汉服的形制那可多了去了,这个一下子也讲不清楚,可以网络一下,不过汉服知道汉歌加工做的可以,各种形制的都有,版型还好看。
『陆』 宋制汉服的形制有哪些
宋制汉服的形制外穿有衫、袄,单衣为衫,有夹层的为袄,款式长短都有,最为经典的款式其实就是褙子了,褙子分为男款和女款,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
在宋代最为出名的就是汉服了,大家现在穿着的许多汉服其实都是经过改良的版本,宋朝服饰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饰,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饰,那么宋制汉服的形制有哪些?
宋制汉服的形制有哪些内穿为抹胸和褌,下身还可以穿袴、裆,轻便舒适,作为内搭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外穿有衫、袄,单衣为衫,有夹层的为袄,款式长短都有。褙子男女款款式不同,女款褙子是常礼服,男款褙子为便服。下裙有单片裙、两片裙、百迭裙、三裥裙。
宋制汉服的特点有哪些1、结构特点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
2、交领右衽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两条直线的交叉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对称性,表现出独特的中性魅力,代表着一个人的公正性。如果汉服表现出天人合一,则交领代表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
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3、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期的西方服饰相比,中国服饰在人性上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势。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来抑制女性的身体发育时,宽广的中国服装已经意识到了让身体随意伸展的特点。
宋朝最常见的汉服款式当然就是褙子啦。宋代褙子是宋代妇女通常的服饰,包括贵族妇女平时所穿的常服,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宋代褙子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
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内衣。关于妇女的内衣,也有时代特色,除贴身的“抹胸”之外,还有一件“腹围”。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
宋制汉服的形制外穿有衫、袄,单衣为衫,有夹层的为袄,款式长短都有,最为经典的款式其实就是褙子了,褙子分为男款和女款,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
『柒』 汉服有哪些制式
常穿着的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
流行于秦汉时期,到隋唐基本绝迹,到明朝已属于“古装”。
直裾
流行于秦汉时期,后来衍生出多种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学习于此款。
襦裙
作为女子服装,她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褙子
宋明时期的流行时装,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缝处基本镶花边,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玄端
中国式燕尾服,传统大礼服。
高腰襦裙
隋唐女子流行时装,同期流行的贵族钗钿大礼衣,就是现在日本和服十二单的鼻祖。同时,高腰襦裙的款式,对韩国朝鲜服饰也有深远的影响。
圆领袍衫
自唐起,基本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穿着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圆领的。并且明朝时期,韩国李氏王朝的朝服几乎就是照搬明朝。
朱子深衣
将传统的上衣下裳分开剪裁,但缝合成一个整体名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为学者所服。
从长远来看,汉元素是个趋势,毕竟传统要与时尚相结合嘛,而且汉元素也非常好看,如 青丘坊 的衣服,个人见解
『捌』 汉服的形制有多少(最好有配图)
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8)汉服裙子有哪些制式扩展阅读:
汉服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玖』 汉服形制有哪些呀
汉服形制有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和襦裙制。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袍服制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为士人官员的常服,百姓的礼服,袍衫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形制特点
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上身穿衣,下体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汉服体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汉语所谓衣裳就是来源于此。说汉服有四千年历史,那么上衣下裳制就有这么长的历史。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也即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场合)时的休闲类服饰。
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深衣有两大类:直裾和曲裾。主要作为正规场合礼服,男女皆穿,它大气儒雅、中正平和、风韵满满。
袍服制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这一形制始创于隋唐,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举,因为自古汉服都是分上下两截的。通裁制的种类很多,圆领袍、直身、道袍、褙子、长衫、僧衣等。
这些最流行的时期在宋代和明代,皇帝贵族平时也喜欢这么穿,更是文人骚客们的休闲装。
『拾』 你有了解过中国的服饰文化吗汉服的五种形制指的是哪五种
我有了解过中国的服饰文化,特别是汉服文化,汉服的五种形制指的是指的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襦袴制。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风格鲜明,不同朝代样式也不一样,其中汉服作为服饰文化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受到很多人的喜欢。汉服有五种形制,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五个是襦袴制,这是上衣下裳的演变,和襦裙很像,上半身还是一件上衣,称为襦,下半身变成裤子,也就是袴,一般是男子穿的,有时候为了劳作方便就穿这种。
以上就是五种形制的汉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