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子是唐朝妇女穿用的主要下裳之一,裙子的形式没有贵贱之分,所有人都可以穿,所以唐朝妇女的裙子种类很多。唐朝的裙子窄而瘦长,而且裙腰提得很靠上,有些会提高到胸部。唐朝妇女的裙子种类也很多,而且有些富贵家的女子会穿非常华丽制作精美的裙子,比如有裥裙、百鸟裙、石榴裙、花笼裙等。裥裙是用两种或多种以上颜色的材料间隔排列而成的裙子,每一个间隔都被称为一“破”,唐朝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的裥裙,有绿红、红黄、黄白等不同颜色。百鸟裙在唐朝是一种价值连城的裙子,因裙子是用多种鸟类的羽毛捻线织成的裙子,故名“百鸟裙”。石榴裙是一种单色红裙,在唐朝年轻女子中流行。后人们常常形容男子被女子征服“拜倒在石榴裙下”可能就源于唐朝的石榴裙。
② 周迅真抗老,穿蕾丝衫搭星空袜瘦出“小鸟腿”,说她45岁不敢信
虽然说女明星长得很美丽动人,但是最令人羡慕的不是她们的长相,而是她们冻龄的秘诀,因为很多女明星即使到了40多岁的年纪,却依旧给人30岁的感觉,就好比周迅,不仅演技好,还特别抗老,穿着蕾丝衫搭配星空袜,浑身散发出迷人的韵味,而且她的身材一直保持着少女般的状态,一双"小鸟腿"更是格外的醒目,如果说她已经45岁了,相信有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周迅的减龄穿搭方式。
◎本期内容小目录
1.周迅的穿搭分析
2.女人减龄穿搭方式
一、周迅的穿搭分析
周迅选择的这身穿搭,主要是以蕾丝为主,明显的凹凸出女人味,因为蕾丝是女人最爱的单品之一,想要突出魅力,也需要精心搭配,像她选择蕾丝衫配星空袜,不仅增强了身上性感的韵味,还带来了浪漫的味道,在上衣两个袖口都用了蕾丝作装饰,不光会有装饰感,还可以带来显瘦的效果,如果是手臂粗壮的女人,就非常推荐这样的款式。
因为周迅的身材属于娇小瘦弱的,所以她下面搭配了一条星空袜,不仅给整体打造出了光芒四射的感觉,还优化了身材比例,特别是她在裙子里面搭配了一条黑色波点丝袜,与蕾丝衫十分的匹配,再加上她选择的服装整体都是黑色,这样就更加突出她的"小鸟腿",由此也让双腿看起来仿佛像小鸟般纤细迷人。
二、女人减龄穿搭方式
周迅不愧是扮嫩高手,这身黑色造型,不仅不会让人觉得沉闷显老,反而特别的减龄,尤其是衣服从面料和款式上面都充满高级感,所以并不是每个人女人都能够驾驭的。偏偏她本身就很有女神气质,所以这身造型穿在她的身材,不仅非常的摩登时髦,还可以在妩媚中散发出优雅气息,让人看了十分的舒服。
不过蕾丝的服装虽然很有吸引力,但是很容易让人穿出廉价感,哪怕是三四十岁女人的最爱,可并不是每个人女人都可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尤其是想要将蕾丝作为通勤装,如果搭配错误,即使再高档的衣服,也会穿出廉价感,所以建议大家平时还是谨慎选择。而且日常中有很多比蕾丝更有魅力的单品,不仅可以减龄还特别优雅,下面就给大家推荐一下优雅又干练的穿搭方式。
(1)针织衫+半身裙
相信很多女人在40多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了职场精英,那么作为职场女性,在穿搭上面一定不能跟随意,所以像裙子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半身裙一定比连衣裙更受职场女性青睐,不管是格子半裙还是净版半裙,都可以体现出气质,上面搭配一件简单的针织衫,不仅不会显得很职业化,还可以在不失优雅的同时保持干练大气的形象。
(2)西服套装
在职场中最常见的应该就是西服套装了,因为西服代表正式、隆重,尤其是整套西服,会让人觉得更得体,像40多岁的女人,为了彰显出身上成熟的味道,不一定要选择黑色西服,而像深邃的蓝色西服,就比黑色西服更容易让人记忆犹新,不仅可以在气质上加分,还可以突出 时尚 与青春的气息。
40岁女人的减龄方法不知道大家学会了吗,虽然周迅的穿搭很有特点,但是运用到职场就不适合了,而上面给大家推荐的两种穿搭,既显年轻还可以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哦!
③ 鸟儿街上的岛屿好词佳句
鸟啼花落 鸟声兽心 鸟散鱼溃 鸟入樊笼 鸟穷则啄 鸟枪换炮 鸟枪换炮
鸟面鹄形 鸟哭猿啼 鸟惊鱼散 鸟惊鱼溃 鸟惊鱼骇 鸟惊鼠窜 鸟集鳞萃
鸟迹虫丝 鸟骇鼠窜 鸟革翚飞 鸟覆危巢 鸟伏兽穷 鸟焚鱼烂 鸟得弓藏
鸟道羊肠 木干鸟栖 卵覆鸟飞 笼中之鸟 笼鸟槛猿 笼鸟池鱼 倦鸟知还
惊弓之鸟 花香鸟语 寒蝉僵鸟 龟文鸟迹 鹄形鸟面 飞鸟依人 池鱼笼鸟
1、一对画眉,翅膀抖动着,灵巧的小头转动着,显出十分得意而陶醉的样子。那婉转的歌声,像银铃似的在林中荡漾。
2、不论是在萧瑟秋风的树下,还是在冬天野外的路旁,喜鹊迎面飞来,生机勃勃,欢欣活跃,令人感到振奋。
3、海鸥闪电般从云端俯冲下来,在接近水面的一刹那,突然像羽毛一样轻盈地飘落。
4、猫头鹰的嘴像鹰的爪子一样呈弯钩状,锋利无比,是捕捉害虫的主要武器。
5、巨大的太平洋风暴甚至使航海家胆战心惊,但信天翁却乘风翱翔,得意洋洋。
6、企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大模大样,加上它那洁白的胸脯和深灰色的背部与头部,活像西方穿着燕尾服的绅士!
7、白鹭无论是飞行,还是漫步,向来是从容不迫,姿态优雅斯文,好像一位披着白纱的斯文少女。
8、白鹭全身羽毛雪白,一群群不停在树枝上,真像是绿树上开满了白色的花朵。
9、山顶上有两只上下翻飞的云雀,它们一会儿翅膀贴着岩壁,一会儿蹿向高天,叽叽喳喳,像在庆贺什么喜事。
10、云雀素有“草原歌手”的美称。它们的鸣声虽然极其复杂,但每种叫声的尾音常是带有卷音的“滴溜儿枣”声。
11、啄木鸟的头圆圆的,嘴长长的,尾巴像把刷子,还穿了一身五颜六色的衣裳。
12、吸木鸟有像听诊器一样的钢嘴,通过敲树作声,它能准确地判断并寻捕蛀虫。
13、啄木鸟那又直又硬的长嘴,像把凿子似的,敲打着树干,“笃笃”地像敲打着指挥鼓。
14、鹦鹉的嘴就像一把拔鞋钉的钳子,能夹破种子硬壳。
15、鹦鹉的脖子上有一圈米黄色的绒毛,像是戴着美丽的脖套。
16、这只鹦鹉羽毛呈黄、蓝、绿3种颜色,油亮亮的像是穿了一件丝绒小袄。
17、企鹅常成群结队,几万只整齐地站立着,远远看去,好像一只庞大的队伍。
18、企鹅稍微张开翅膀在冰上蹒跚行走,远远看去,仿佛是趔趄学步幼孩儿。
19、大群大群的企鹅在波浪中整齐地排列成队伍,在波浪中逐流进退,好似一群竞赛的游泳健将。
20、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刚劲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21、小燕子又黑又亮的羽毛像是抹了油,白肚皮就像是穿着一件白衬衣。
22、燕子飞行的时候,漂亮极了。那狭长的翅膀,那分叉的尾巴,都像由最高明的画家画出来的,没有一个姿势不美。
23、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24、雕选准了最佳的扑击角度,在天空突然收敛翅膀,身体像片落叶一样悄然无声地飘向了目标。
25、黑鹰平展着宽阔的两翼在空中翱翔,简直像一架小型飞机。
26、猎鹰扑棱着一对大翅膀,箭似的追上了野兔,它盯住兔子,突然间,像一块石头似的砸了下去。
27、突然,苍鹰发现一只正啄食草根的野鸡,便将身子一抖,像一颗炮弹一样射将下去。
28、海鸥在空中一发现水中的游鱼和软体动物,便立刻扇动翅膀,像蝴蝶一样轻盈地飘落到水面上。
29、海鸥洁白、矫健,展现着一种美和力的光彩,给这茫茫的海天平添一派生气。
30、海燕叫喊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刮起波浪的飞沫。
1、好词:
叽叽喳喳 蹦蹦跳跳 扑棱棱 飞来飞去 拍击着翅膀 熊经鸟引 小鸟依人
惊弦之鸟 卵覆鸟飞 笼鸟槛猿 笼鸟池鱼 笼中之鸟 禽息鸟视 如鸟兽散
2、好句:
(1)清晨,天才刚刚亮内,小鸟就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小鸟的歌声婉转响亮,清脆动听。小鸟长得可爱极了,圆圆的脑袋,黑黑的眼睛,尖尖的嘴巴,五颜六色的羽毛。
(2)那只小鸟全身都是绿色的,嘴巴尖尖的、长长的,很像蜂鸟,却比蜂鸟大很多。仔细一看,那容可爱的小鸟正在津津有味地吃一只有人没吃完就扔掉的梨。
矫健 翱翔 扑棱 俯冲 拍打
轻盈小巧 小巧玲珑 可爱的小鸟 机灵的小鸟 蓬松的羽毛
叽叽喳喳 蹦蹦跳跳 扑棱棱 飞来飞去 拍击着翅膀 熊经鸟引 小鸟依人
百鸟朝凤 笨鸟先飞 坌鸟先飞 蚕丛鸟道 长颈鸟喙 池鱼笼鸟 飞鸟惊蛇 飞鸟依人
百鸟朝凤 笨鸟先飞 坌鸟先飞 蚕丛鸟道 长颈鸟喙 熊经鸟申 熊经鸟伸 熊经鸟曳
池鱼笼鸟 飞鸟惊蛇 飞鸟依人 高鸟尽,良弓藏 龟文鸟迹 伤弓之鸟 兽迒鸟迹
寒蝉僵鸟 鹄形鸟面 花香鸟语 惊弓之鸟 倦鸟知还 兽聚鸟散 乌鸟私情 象耕鸟耘
惊弦之鸟 卵覆鸟飞 笼鸟槛猿 笼鸟池鱼 笼中之鸟 禽息鸟视 如鸟兽散 惊弦之鸟
描写鸟儿的佳句精选:
1、这只小鸟头上羽毛是灰色的,腹部的羽毛是鲜红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绿的。看到这美丽的小鸟,别提我有多么高兴了。
2、这只小鸟非常可爱,有一身翠绿翠绿的绒毛,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滴溜溜转,好奇的望着我们大家,小嘴巴尖尖的,一双锐利的爪子又红又细,虽然很小巧,但强劲有力,把老师的手抓得生疼生疼的;肚皮雪白,圆鼓鼓的;尾巴向上翘起,羽毛并不多,但很长,颜色搭配得很好看,有点儿白,有点儿黑,还有点儿灰色,尾巴尖尖的还带着一个小黑点。这只小鸟体型并不高大,但是他很灵活,行动轻快敏捷,老师抓他的时候,小鸟总与老师擦肩而过,老师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抓住,要抓住小鸟可真得费一些功夫。
3、这只小鸟的身体小小的,一身黑灰色的羽毛,圆圆的小脑袋,一双透亮灵活的小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尖尖的小嘴,还有一对淡黄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树枝。
4、这群小鸟长得可爱极了,一个圆圆的小脑袋瓜,胖胖的身体,长长的尾巴,它们很有趣一会儿这只鸟到这棵树上做客,一会儿这只鸟到这棵树上做客,飞来飞去的,都把树林间的气氛搞起来了,顿时,又热闹了起来,大家欢聚一堂的在一起,好像议论什么事情。
5、我仔细打量着这位新朋友,它有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只有翅膀和尾巴之间有一对洁白的点点,像黑夜的星星;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仔细看还能看见眼睫毛;最有特点的大概就是那尖尖的能说会道的小嘴了。
6、我家有一只小八哥,它的名字叫你好。它拥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又尖又长的嘴巴,那双细细地小腿格外的修长。它满身黑色的羽毛,而黑色中又带有一些白色。它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使它观察入微再渺小的昆虫也逃不过它的眼睛,而那只尖长的嘴巴也就是它最好的武器。它只吃饲料和昆虫。
7、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鸟,它有一双小小的眼睛、弯弯的嘴巴,身上的毛是黄色的。有一次,我把小米和水倒在一个小盒里,可是它怎么也不吃。我想小鸟是不是害怕了,我就走到了一边,我看见小鸟看看四周,好像在说:“这里还有人吗?小鸟看见没有人了,便飞了过来,快速吃起米来。我发现小鸟吃完一粒米的时候,就东张西望。它真是太可爱了!
8、我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八哥—黑黑。他全身黑黑的,只有翅膀上有几根稀少的白毛。它的眼睛是黄色的,小巧琳珑,嘴巴黄黄的尖尖的。爪子可有针一样尖,尾巴像一把扇子,有这美妙的嗓音和美丽矫健的身姿。
9、我刚到银海山庄,就看见一只“八哥”在一个铁笼子里跳来跳去,很可爱。我拿着手机给它放歌听,只见它又高兴又害怕,尖尖的小嘴张得大大的,用一双好奇的眼睛盯着我的手机。我把手机往上,它就往上看;我把手机往下,它就往下看;我把手机往左,它就往左看;我把手机往右,它就往右看。不一会儿,它就跟着我的手机唱了起来,真是一只活泼又可爱的小“八哥”呀!
《鸟儿街上的岛屿》讲述了犹太男孩阿莱克斯在爸爸被抓走,妈妈下落不明的情况下,逃到鸟儿街78号躲藏。他机智、勇敢、善良、富有同情心。他用爸爸留下的手枪击毙了一个德国鬼子,救了自己的同胞,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孤岛似的破楼里生活了五个月,等到了父亲。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在困境中生活下去,怎样在艰难困苦下培养自己的信念。主人公阿莱克斯文始终相信爸爸很快就会来接自己,这种信念给了他极大的勇气,让他在长期的孤独恐惧危险中独自存活下来。
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觉得自己身临其境,一起和阿莱克斯感受着紧张、恐惧,仿佛看到他在废墟中偷偷地寻找食物。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处所,那儿成了他和他的宠物鼠____阿雪暂时的“家”。如果换成我,我一定会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我一定会绝望地认为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或者会让敌人发现我的踪迹;或许更糟糕的是我没有一个安全的住所,也没有可以充饥的食物。
从阿莱克斯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在困难中要镇定,对待困难要随机应变,在下定决心前要仔细思考这样做安全否,能不能成功。
在逆境中成长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比如亲情、食物……阿莱克斯会将掉在地上的饼干渣捡起吃掉,我们经常把不喜欢的零食随手扔掉,他想爸爸时,就会拿起爸爸的手枪,把它擦得油亮,我们却对爸妈的关爱熟视无睹,甚至嫌烦。
书中的一句话犹其让我印象深刻:哭能感染人,正如笑一样。不错,哭能感染或带动别人一起哭,笑也是一样,那我们何不去笑呢。在困境或孤独中哭泣,这表示你向困难屈服了;在困境中笑,这又代表着不向困难屈服,而且还要和困难作斗争。
反复咀嚼读这本书,我浑身充满了力量,因为它让我脱胎换骨,让我也像阿莱克斯一样拥有了一颗不屈的心。
立夏 入夏 夏至 初夏 仲夏 盛夏 夏日 夏天 夏季 夏装 夏夜 酷热 炎热 火辣 灼热 闷热 初夏时节 已近立夏 时值初夏 初夏之际 春去夏来 春末夏初 时当下令 时值盛夏 正值盛夏 夏天过去 正值炎夏 正值盛暑 盛夏时节 盛夏之季 盛夏之日 盛夏季节 酷暑季节 酷暑盛夏 盛暑炎夏 溽暑酷夏 溽暑盛夏 炎炎盛夏 五黄六月 时值六月 正值三伏 热在三伏 盛夏三伏 三伏暑天 三伏盛暑 大暑酷去 伏梢末尽 已是夏末 多雨季节 阴雨季节 夏收季节 春种夏收 夏收夏种 夏收大忙 夏阳酷暑 六月炎暑 夏日炎炎 夏日可畏 太阳毒辣 太阳毒热 烈日中天 赤日炎炎 夏日炎热 盛暑炎炎 夏意正浓 夏山如碧 夏树苍翠 夏水汤汤 暑月蝉鸣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 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 醉的气息。
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 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再小麦和黑麦地里, 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
太阳像个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线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 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鲜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炽热的火伞高张在空中,热得河里的鱼不敢露出水面,鸟也不敢飞出山林,就是村中的狗也只是伸 长舌头喘个不休。 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 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 寸,那些露在水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小鸟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头丧气,像是奄奄等毙;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 破碎的高叫;真是破锣碎鼓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 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玻璃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
描写星星的好词好句 热 描写星星的好词好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4456 更新时间:2006-5-29 1:25:28 好词 繁星 天星 寒星 孤星 晨星 星星 星斗 星座 星云 星球 银星 晶莹 眨眼 流星 星河 万点繁星 群星灿烂 星星点点 众星捧月 繁星点点 疏星淡月 星光灿烂 稀稀疏疏 星罗棋布 晓星下沉 残星几点 晓星闪烁 河外星云 河内星云 明星荧荧 银河渐现 北斗高悬 五星交会 众星拱月 满天星斗 繁星闪烁 闪光的星星 亮晶晶的星星 疏疏落落的 星星 好句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 淘气的小星星在蓝幽幽的夜空划出一道金色的弧光,像织女抛出一道锦线。
严冬的夜晚,几颗赤裸的星星可怜巴巴地挨着冻,瑟瑟发抖几乎听得见它们的牙齿冷得捉对儿厮打 的声音。 小星星在寒空中摇晃,仿佛冷得在颤抖。
星星充满了感情,像顽皮的孩子,在稚气、执著地注视着人间,仿佛用那明亮的眸子讲述一个美丽 动人的神话。 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出现在天空上面。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 极美的星夜,天上没有一朵浮云,深蓝色的天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
亮晶晶的星儿,像宝石似的,密密麻麻地撒满了辽阔无垠的夜空。乳白色的银河,从西北天际,横 贯中天,斜斜地泻向那东南大地。
夏天的星星就像调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爱。 几颗大而亮的星星挂在夜空,仿佛是天上的人儿提着灯笼在巡视那浩瀚的太空。
星空倒映在这汹涌的海面上,便随波上下跳舞,时现时灭。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
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 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清晨,大风雪停下来了,不过还得过好久才天亮。
几颗残星偷偷地睁开眼窥视那一片雪白的银白世 界。 渐渐地,残星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退隐消失。
好一颗流星在夜空里划出银亮的线条,就像在探寻着世界里最美好的未来。 星星比任何时候都要多,又大、又亮,它们既不眨眼,也不闪烁,是恬静的,安详的。
这是多么凉爽清明的秋夜!星星比任何时候都要亮,都要大……就像银灰色的天幕下缀满一颗颗夺 目的宝石,撒下晶莹柔和的光辉,大。
鸟儿飞 Fly Birdie Fly
小小鸟儿: The Little Bird
早起的鸟儿: Early Bird
当鸟儿正在空中吟唱: When all the birds are singing in the sky
那只较大较壮的鸟儿飞出了鸟笼。The larger and stronger of the two birds flew from the cage
鸟儿在歌唱: AND THE BIRDS WERE SINGING
鸟儿越过彩虹: birds over the raindow
她将鸟儿温柔地捧在她的手掌心。She held the bird gently in her palm.
④ 石榴裙是什么意思
石榴裙,是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
唐代汉族妇女,对裙子特别钟情。除石榴裙外,还有许多别致的款式。初时,裙子窄而瘦长,穿者将裙子提得很靠上,甚至齐到胸乳,故唐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句子。到盛唐时,裙子的制作精美华丽,有的价格昂贵,主要式样有间裙、百鸟裙、花笼裙等。
间裙,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的材料互相间隔和排列而做成的裙子,每一间隔叫作一“破”,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之分,颜色有红绿、红黄、黄白诸种。
传说故事: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⑤ 脱口秀鸟鸟决赛裙子是lv吗
不是。鸟鸟决赛穿的衣服是jessyline的连衣裙。第五季的《脱口秀》大会鸟鸟决赛穿的衣服是jessyline2022年秋季新款的杰茜时尚拼接字母印花衬衫连衣裙女。鸟鸟,女,1992年生,脱口秀演员,北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代表作品《脱口秀大会第四季》。
⑥ 一个鸟一个裙子什么意思
应该是一个鸟,一个衣。意思是袅。
袅,是一个鸟和一个衣组成的字,基本解释:柔弱,缭绕:不声如动吹,无风自袅枝”。
袅娜。袅袅(a、形容烟气缭绕上腾的样子,如“炊烟袅袅”;b、形容细长柔美;c、形容随风摆动的样子,如“垂柳袅袅”;d、形容微风吹拂;e、形容声音绵延不绝,如“余音袅袅”)。
⑦ 千鸟格衣服怎样搭配裙子
搭配一:没臀千鸟格风衣+铅笔裤
经典的千鸟格子图案,每一季的冬天都被推向流行的道路,刚好没过臀部的长短,穿起来,轻松而时尚,后背的蝴蝶结设计甜美可爱,收腰剪裁,浪漫的褶皱裙摆修饰超级棒的上身效果,前面装有精致的丝绒系扣,华丽感十足。配上一条深色的铅笔裤,干练的气质立即呈现!
搭配二:短款千鸟格风衣+连衣裙
一件简单的one
piece,外搭一款短款的千鸟格风衣,再配上一双chloe’
黑白千鸟格布面红色酒杯跟鱼嘴高跟鞋。高贵大方,尽显欧美大牌明星风范。
搭配三:高腰短裙+千鸟格风衣+白衬衫
白衬衫和高腰短裙的搭配本身就很适合白领的气质,再搭配上一件千鸟格风衣,露过膝盖,让厚重的大衣呈现出动感的视觉效果,人人都喜欢啊~~再用卡其色皮包点缀让人成为办公室的时尚达人。
⑧ 一个鸟一个裙子是什么意思
女子漂亮。一个鸟一个裙子是江南方言,在江南方言中的意思是江南女子身轻如鸟,婀娜多姿,身着江南布衣裙,煞是美丽。
⑨ 《尚书·尧典》中的四星疑案
刘 忠 战
尧舜时代是中华上古文明的一部分,这本是毋容置疑的,司马迁《史记》里有“五帝本纪”的文字记述,公元前五世纪,由孔子等儒家收集畄世遗篇而成的《尚书》,以“尧典”作为开篇,《春秋》、《礼记》等典籍中都不乏谈及尧舜的篇章。但近代西方学者怀疑“尧舜”乃至“夏朝”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国内也有学者迷疑附和。怀疑者的理由是:夏代以及与夏相连接的商代都没有夏的任何文字记载,考古资料也未找到证明“国家建制”的有力证据,“夏”充其量是一个传说中的氏族部落。所以有学者感叹:“中华史将面临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的尴尬局面。目前的编年史,仅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再向上溯,就成为“有王无年”的历史“故事“。
1996年,国家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曾组织各领域170名专家进行了联合攻关,由于殷墟考古的贡献,编年史可上延至公元前17世纪的商初,但对于夏的论证仍存争议。有关疑似夏文物的鉴定,依赖碳-14同位素检测法,此法30%以上的误差率难于准确定年,且争议不断。另一种天文学鉴定法浮出水面,曾给研究者投来一缕希望,其准确度远高于碳-14,但必须依据详实的天象资料,好在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无论朝野都有连续监测天象的传统,也留下了不少天象资料。现代科学已经掌握某些天象变化规律,可以根据古代天象记录推知事件发生的年代。其中春秋墓藏竹简——《竹书纪年》,记有“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天文学家依据日食规律推算为公元前899年4月21日黎明时的一次日食,因发生在晨曦初现时,故只见两次天亮(再旦),未见日食。由此精确定位了商懿王元年,也为推算其它年代建立了基准。然而,在“断代”工程中,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尚书·尧典》中的“四星”(下称“尧典·四星”),有关“四星”的记述遍见于《礼记》、《春秋》、《山海经》、《史记》等古典,研究者对此给予了更大的希望,也许借助“岁差原理”能解开帝尧定年之谜,由此敲定夏的存在。由于“尧典·四星”文字过于简略,所以一场年代推算方法的学术大辩论在中外学者间展开。本文将简述历史及近代四星疑案争论的来龙去脉,并提出“尧典·四星”年代的框算范围。
中国上古以农立国,无论国君还是部落首领,要做的首件“政务”便是敬观天候、监授农时。《尚书·尧典》记述:帝尧曾命羲仲等四人分驻东方旸谷、南方的交趾、西方昧谷和北方的幽都,测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出现于正南方的星宿,确定“鸟、火、虚、昴”四星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简称“两分两至”)的天象标志,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天文“四象”,也是中国产生四分历的理论基础。有部分学者认为后世盛行的周天“二十八宿”是在四星基础形成的,古人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看成是太阳在28宿环道上的逐日“迁移”,古称“日躔宿次”。这种表述在中西方是共通的,因便于以地球为参照物对日月五星进行观测和记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发展成为现代表述日月星运动的“天球赤道坐标系”。不同的是西方采用“12宫”作标志,与中国28宿表示方法完全等价。
由于太阳移动的黄道面与地球自传的赤道面有23.5°的夹角,所以太阳东西向迁移的同时,还伴随着南北移动。起初,人们以南北往返一次为“年”,称“回归年”,并下意识认为“回归年”与太阳绕行28宿一次的“恒星年”是一致的,每逢两分两至的黄昏,鸟、火、虚、昴一定会准时出现于正南天。直到公元后4世纪的东晋时代,天文学家虞喜(281-356年)发现:尧时代所说的冬至日“昴”星已东移50余度(古度制:圆周分为365.25度),《宋史·律历志》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这是“岁差”一词的最早来源。他推算大约每51.7年,冬至点西移1度,现代公认为71.67年西移1°。
图1示意尧(2400BC)、春秋(500BC)以及现代冬至日太阳位置的变化,尧时在“危”,春秋在“牛”(约退27°),现代至“箕”(再退34°)(注:虞喜所说的由“昴”至“东壁”是指黄昏时分正南方所见星,比太阳的位置偏东约90°)。西方学者喜帕恰斯(公元前190-125年)早于虞喜发现岁差现象,并推算每100年移1°,因虞喜的推算更接近现值,且实际用于修历,所以虞喜也被称为岁差的发现人之一。
虞喜活动于公元300年(东晋),因此他认定的尧年代实际为公元前2400年。这个结论与另一位研究“四星”定年的法国科学家毕奥(1774-1862)巧合,断代工程最终拟定夏立国于公元前2146年,因尧早于夏三代人,所以公元前2400年也比较符合人们的心里认知。
可是断代工程并未因此画上句号,一轮关于“尧典·四星”真伪以及推算方法的争论骤然又起,其中不仅涉及文史,也涉及天文科技。
为便于理解,有必要简单叙述什么是“岁差现象”,我们的地球并非正圆,赤道略显扁平,因日月在远近两端的作用力产生一种进动力矩,使地球在自传和公转的同时,还有缓慢的“进动”现象。它类似于陀螺快要倒地时的摇头动作,使地球轴线沿公转反方向缓慢地作圆锥面旋动(见图1),约25800年画出一个顶角为47°的圆锥面,导致春分、秋分点(“黄道”与“赤道”的两个交点)每年西移50.22″,即每年春分都会提前20.4分钟,两分两至所在的标志星宿位也相对东移50.22″。虞熹所说的偏移50多度就是这样形成的。
虞喜认为2700年后,冬至日黄昏出现在正南的“昴”已变成“壁”,相差约52度,所以他得出了51.7年大约移1度的结论(即2700/52)。岁差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天文计时钟,只要获知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星宿位置,便可根据移动量求出事件发生的年代,这就是现代天文考古的理论依据。
自晋代虞喜发现岁差现象以来,后代天文学家都饶有兴趣地推算过“尧典·四星”的年代,但结论相差甚大。根据宋、明史的记述,各代的推算如下:
①晋代,虞喜认为冬至黄昏,正南天的“壁”代替了“昴”,认为“尧典·四星”应在公元前2400年。(虞喜的“2700年前”可能引自其它史料,他由“已知”的年差反推出岁差。)
②南朝宋,何承天(公元300年)测得“尧典·四星”平均移动27.5度,按现代岁差率推算,尧应在公元前1670年。
③宋代,《宋史·志》记:尧时冬至日躔“虚”,汉永元年(公元100年)在“斗”,虚-斗相差41°,按现代岁差率推算,尧应在公元前2838年。
另外,历代天文学家也对尧时代冬至日太阳的真实位置(日躔)进行了推算,《明史·志》记:“尧时冬至日躔宿次,何承天推在须、女十度左右,一行(唐代)推在女、虚间,元人历议亦云在女、虚之交。而《授时历》(元代)考之,乃在牛宿二度。《大统历》(明代)考之,乃在危宿一度。” 为什么各代结论不同,其一是可能是采用不同的岁差率进行计算,其二是《尚书·尧典》文字简引起的歧义。以明代为例,明天文学吸纳了汤若望、利玛窦等西方学者较新的天文知识,度制改为圆周360°,1°为60′,1′分为60″,岁差推算采用新法。《明史·志》载:“尝以新法岁差,上考《尧典》中星,则所谓四仲月,盖自节气之始至于中气之中,三十日内之中星耳,后世执者二分二至,是亦误矣。”意为尧典中星是30天内的大致天象,不能理解为两分两至日的精确星位。《明史·志》认为:“璇玑玉衡为仪象之权舆,然不见用于三代。《周礼》有圭表,壶漏,而无玑衡,其制遂不可考。汉人创造浑天仪,谓即玑衡遗制,其或然欤。”认为“浑天仪”是汉代才出现的,夏商周没有这种仪表,所以帝尧时代不可能有精确的星位记录。这种说法代表了低估尧舜技术能力的一派看法。而近代人则纠缠在“黄昏”这种模糊不清的时间概念里,对黄昏,有晚18时和20时两种理解,更加模糊的是尧令四人分赴东西南北四地观测,更难统一观测时间。观测时间每差1小时,星位差15°,岁差推算将错位千多年!以上各种猜疑,使“尧典·四星”定年,成为无解的疑案。
我们现在比古人优越的是,可以采用现代精确观测记录以及岁差推算的方法,对尧时代的日躔宿度进行复原,让我们回到尧当年天文环境里,分析尧确定“鸟火虚昴”理由。
现代(2000年)的两分两至太阳所在经度为:春分0°、夏至90°、秋分180°、冬至270°,查现代星表得到,两分两至点的星宿分别是:壁、参、轸、箕(表1.)。按现代岁差率,4400年前四点分别东移至61.4°、151.4°、240.4°、331.4°。这是尧时代两分两至日太阳的真实位置,若尧在晚18时观正南天星,需要等太阳西偏90度(落地)时刻,所以四点位置还需再东移90°,即:151.4°、241.4°、330.4°、61.4°,我们再查星表可以发现:紧邻这四个角度的星分别是:星-张、房-心、虚-危、昴-毕。因“星”古称“星鸟”;“心”宿之2古称“火”,所以“尧典·四星”所称的“鸟、火、虚、昴”正好全都出现在正南点的或左或右,8个(4对)星都有被尧命名的可能,因“鸟、火、虚、昴”较近或较亮,因而被命名为标志星。
表1. 根据当代星位反推推尧代 (2400B.C.)星位
图3.示意尧时代夏至和冬至黄昏时√南天星象。
可以看到夏至日的“心”(偏东3.9°)和冬至日的“昴”(偏西4.5°)分别位于正南向的左右两侧,两星限定了尧年代的确定范围大致为:2400B.C.±300年。因为如果正南点超出两星范围,则“四星”的命名可能没有“火”、“昴”,如果考虑到春、秋星宿的限定,“四星”命名“限定”年代在2400BC-300和2400BC+100的范围之间。
《尚书·尧典》中并没有明确的观星时间,但后代学者认为观测时间只能“黄昏”,如汉代著名儒家古典解读学者马融(79-166年)解释:“春分之昏,七星中。仲夏之昏,心星中。秋分之昏,虚星中。冬至之昏,昴星中。” 实际上“黄昏”观星也是唯一选项,因为如果是夜半或清晨,尧年代相差±6000余年,是极不合理的。我们复原“尧典·四星”时,假定了“黄昏”为日偏西90°,但“黄昏”究竟是何时,是古今学者的争论焦点。如果按“尧典”说法,派四人分驻东南西北分管四季观测,观测时间是无法统一的。晋后各代天文学家,都将尧时代冬至日躔由“危”前推至虚、女甚或牛、斗之间,是因他们不怀疑尧生活于公元前2400年前后,但怀疑观星时间可能会晚于18时之后。据现代对山西平阳(疑是尧都)的实地考察,地处北纬36°,日落时间分别为:春分18:12;秋分17:55;冬至17:21;夏至19:20。四季日落时差2小时,如果没有计时工具,很难统一四季观测时间。夏至落日最晚,只能在19:20之后观星,这样,尧年代将被推算到公元前1000年。国内竺可桢等学者正是基于这一猜想,推定《尧典·四星》为殷末周初(1000B.C),这种推定等于否定了《尚书·尧典》说法,或者否定了尧的存在。若按冬至17:21之后观星,则尧年代可能推算为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如此大的差异,是“尧典· 四星”成为无解之悬案。
尧时代是否有计时工具,或者是否有对不同观测时间进行换算的方法?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答案。
1)农时的要求:尧时代的观星,目的在于确定农时,观星时间错位会直接导致农时季节的错乱,我国北方有“麦种一月收三天,秋种三天收一月”的农谚,就是说有些农时是不可以错失三天的。观星误12分钟就会错判3°,历法会错位三天。以农立国的古代,一定对定时观星有所惊示,不会允许错乱发生。
2)观象台与圭表:《史记正义》有引述:“尧都平阳”,即认为山西平阳是尧政治中心,近年考古发现襄汾县陶寺“古观象台”以及观测日影的“圭表”,印证了《史记》的说法。同时也证明了尧时代观天的技能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观象台设计有13柱、12个观察缝的观象台(图4.),
可根据清晨日出方位精确划分24节气,可见当时对太阳回归移动与季节的关系已深谙熟知,两分两至的确定可依赖观象台的日出方位,而“四星”有可能是两分两至日的伴随天象。在没有“历书”和“通信”的尧代,散布各地的民众不可能远赴观象台查看,只能在住地观星推算农时。陶寺观象台被鉴定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也在本文(上节)关于日躔宿度的估算范围之内。
3)周天历度:《尚书·尧典》说:“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可见尧时代已熟悉周天历度,知一年有366天,据《周髀算经》之“商高”篇:“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是说早在尧之前的伏羲时代,1)已建立了观测太阳周天运动的度规。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贾湖遗址中有表达周天28宿的“盖天模型”陶釜(图5),据测定为公元前7000年。
陶釜拱盖象征“天如盖笠”,4个对称短柱象征四季等分(两分两至),四柱间匀布4x7=28凸丁,象征周天28宿。另据中科院天文台赵永恒等研究论文称,28宿形成最符合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的天象,与陶釜上的28宿互相印证。说明早在“尧典·四星”之前已有28宿,人们知道环天28宿的历度(星宿之间相差的天数)。“尧典· 四星”是数千年技术积累的成果,知道“日躔宿度”与“时差”的关系,根据冬至天象可推知全年任意日期的正南星位。
《尚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它不是一部记载天文数据的专著,在“尧典“篇中附带的四星文句,表述简略,难免引起各种歧义,但自然科学的规律却是唯一的,不允许有任何多义性解读,必须依据自然规律给出确切答案,所以尧舜的定年只能有一个结论。随着考古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一定会有更加详尽的天文观测数据出现,尧舜时代以及夏的历史会被最终确定。西方近百年对古巴比伦泥板书的发现不断地改写着西方科技、文化史,将重大科学、文化事件的定年不断前推,正在改变人们对古人智力的评价。中国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形,随着地下、文史资料、天文考古的新发现,会不断补实华夏古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