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山装有几个扣子
11个,前襟5个,两袖口各3个。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立翻领(最早是立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衣服前脸四个兜各代表礼、仪、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检察权,这就是五权分立。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服不但穿着不便,也不大适应当时我国人民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当时我国盛行的大襟式长衫、对胸式短衫裤等“传统服饰”又不能充分表现推翻帝制后的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服的缺点。
经过长期的考虑,孙中山提出以当时东南亚一带流行的“企领文装”(即现在已不流行的青年装)上衣为基础,稍加改进:在企领上再加一条翻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
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的多少而膨胀收缩的“琴衣袋”式样。
从试制的中山装开始,每个细部都有其特定的新文化内涵,根据民主共和体制的五权分立、国之四维、三民主义和中国革命需要知识分子参与建国理念,而改中山服前衣襟有五粒扣子,四个袋,三粒袖扣,胸袋盖成倒笔架型。
孙中山先生设计的长裤是:前面开缝,用暗纽扣扣紧,左右各一个大暗袋,裤腰处有一较小的暗袋(俗称“表袋”)。左右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
孙中山先生的私人裁缝师黄隆生裁剪和缝制了中国和世界上第一套中山服。孙中山先生说,这样的“新装”保留了西服的部分长处,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在任何场合穿上都显得庄重而不死板。此后中山服便被外国人称为是中国的“国服”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山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