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穿裙子的士”随记
叶嘉莹先生的访谈被命名为“穿裙子的士”,我稍加思考,认为是非常妙的。“士”可以意为读书人,具有某种学位的人,男子或是对人的美称,可以说方方面面都诠释了叶嘉莹先生的才。不过我更欣赏的,是她通透的活法。
在谈及母亲去世和丈夫性情大变等痛苦经历的时候,她说,我默默地承受,但我不跌倒,我还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要走的路。鲁豫说,叶嘉莹先生的身上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东西——顺从。但不是逆来顺受,她自己的内心有一定之规跟坚持,她选择接受,然后把它化解掉。而我对于叶嘉莹先生的这段话有着不太一样的解读。对于那些既定的固有的人为无法操控的格局,在难以避免的悲恸与抑郁过后,她选择从黑暗中走出来,积极地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这叫做顺从吗?不恰当。那些因为表白心上人被拒或者与父母产生矛盾就无法承受甚至于自杀轻生的心灵,他们才是真正的顺从者。顺从怎么说都似乎含着一层卑微低下的服从,而她所做的,是坦然面对那些不可控的糟糕,随即向阳而生。这种不屈,是真正的拒绝顺从。
对于叶嘉莹先生说的那句“不遇天人不目成”,我是非常之赞同的。这不是她自命清高,寻常男子皆不能入眼,我想这其实是一个女性出于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而做出的理性的选择。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尊自爱。人的一生,没有什么累赘的义务,仅仅在于不亏负自己啊。
至于后头她为何突然就嫁了人,我先前对此很疑惑。叶嘉莹先生一直念叨着吕碧城的“不遇天人不目成”,前半生也确实按照这个条例行事,一次也没有谈过恋爱,后来怎就——在我们看来——草草把自己嫁出去了呢?最表面的原因即是鲁豫所说,她是出于义气,出于那种实行诺言的坚守。但这个原因始终无法说服我。世上流传着一句古语:“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都说女人的灵魂是婚姻,虽然带有些歧视意味,但终究揭示了婚姻对于一个女子的重要性,况且这个女子还是秉持着“不遇天人不目成”的不凡女子,怎么会这般随意地下嫁?
我想而又想,直到我想起叔本华《人生智慧箴言》中的一语:“他的重心完全在他自身之内”,才恍然醒悟。简单来说,就是叶嘉莹先生长期浸淫在古典诗词中,她的精神世界充盈而矍铄,根本就不必再从自身之外的外界汲取幸福,也就对于婚姻之类毫不在意了。对于这一类精神卓越的人来说,精神生命会成为他的主体。只要他们拥有自己,他们能从任何事物获得欣慰。叶嘉莹先生是这样明媚,活得这样通透。就像她自己说的,她对现实的利害得失不在乎,因为她的世界是丰满的。我们这一代人,总是把过多的重心大方地献给了他人,吝啬地仅留小小的一部分给自己,这或许就是我们时常嫌恶孤独而非如叶嘉莹先生这类人一样渴求孤独的原因。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㈡ 穿裙子的士,士含义
穿裙子的士,可能是说穿裙子的一个士兵,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位男士。
㈢ 《叶嘉莹转》的读后感怎么写
描写思路:开头先描述《叶嘉莹传》是什么类型的书籍,之后描关于《叶嘉莹传》的主要内容,最后写对《叶嘉莹传》这个作品的感悟。
《叶嘉莹传》属于传记体书籍,《叶嘉莹传》以叶嘉莹先生的生平足迹为经,以叶的相关诗词和其他资料为纬,叙述了叶嘉莹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在经历幼时的安定、坎坷的婚姻、他乡飘零的孤苦和老来丧女的悲痛之后,仍热爱生活,寄情古典诗词,并将传道解惑作为唯一的人生追求,成为中华古典精粹的传灯者。走近古人的思绪,走近这位“穿裙子的士”,走近叶嘉莹的生活和远方。
(3)中国最后一个穿裙子的士人扩展阅读:
《叶嘉莹传》中的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3],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先生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年来,先生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㈣ 99岁叶嘉莹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这件事是什么
99岁的叶嘉莹先生是一位女士,是的在中国能够称为先生的女士并不多,杨绛先生算一个 而叶嘉莹先生也算是一个。
后来叶嘉莹先生也是回到了祖国,并且从此在祖国定居下来,落叶归根,并且继续为中国的诗词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默默无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