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汉时期的服饰特点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的服饰和风俗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的王朝之一。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
从这一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着精织服饰。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
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
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
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1)深衣白裤子扩展阅读:
秦汉服饰与职业的关系
到了秦汉时期,服饰已经具有了很明显的阶层和职业特征,人们往往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能判定他的职业和官阶。考古学家通过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画像分析得出,汉朝时的文人形象都是头戴大高帽、长袍宽袖、腰间束带,但是这种装扮一般适合文人集会,开百家讲坛等正式场合,如果要做别的工作或别的事情,就要换上相对应的衣服。
秦汉时期,老百姓的衣服,衣料简单、款式单一、色彩单一,当时下层老百姓主要穿一种叫“短葛衣”的服饰。而白色和黑色则是农民服饰最常使用的颜色,之所以使用白色,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白色就是没有任何颜色,穿白色的衣服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由于我国古代大多是采用“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封建社会虽然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朝廷对商人服饰的限制往往并不长久,主要体现在制作衣服的材料上。
比如说汉初,刘邦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商人不可以穿华丽的服饰。这道法令颁布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人都只能穿着麻布做的衣服。但是到了西汉中期,据典籍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写,这道法令已经名存实亡,商人的服饰呈现出服饰华丽,款式多样新颖的趋势。
『贰』 汉服的形制有多少(最好有配图)
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2)深衣白裤子扩展阅读:
汉服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