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童装大全 > 比丘法师帽子

比丘法师帽子

发布时间:2021-07-01 04:41:54

1. 佛家说的“沙弥”/“比丘”有何区别

沙弥是指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而比丘则指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

所谓沙弥,俗称“小和尚”,原语可能出自龟兹语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阗语的 ssamana。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侯罗。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

比丘: 巴利文:Bhikkhu,梵文: Bhik u,又作比呼。意译乞士(乞食)、董士、破烦恼(破恶)、除馑、净命。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称呼的。经云:和尚如父,阿奢黎为母。和尚翻译成亲教师,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1)比丘法师帽子扩展阅读

沙弥(尼)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持金银宝物。

前九戒与八关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银货币易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这是为了破除贪心而制定的戒条。

参考资料:网络-比丘 网络-沙弥

2. 比丘跟比丘尼分别是什么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比丘是指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与比丘尼都是属于佛教用语中梵语的音译词,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比丘是出家修行人的称谓。在汉传佛教里,常称比丘为沙门或僧人。沙门也是在古印度就有,其它各教派,凡出家者皆称沙门,意为“止息一切恶行”。但是,唯有佛教传入中国,故沙门便成为佛教出家的专用名词。

本指婆罗门教达到人生第四阶段的遍历修行者,在古印度时此名称就已经存在。佛教兴起盛行后,比丘则用来指称托钵的修行者,意译则为乞士。除了乞士外,另还有怖魔、破恶等义。

(2)比丘法师帽子扩展阅读:

佛陀出家后,其父净饭王多方劝阻无效,于是派五位亲信与佛陀一起苦修。佛陀离开他们独自悟道,他们在鹿野苑继续苦修。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向五人第一次说法,其听法后出家遂成比丘。

这五位最早为佛陀所劝度的比丘,即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即“五比丘”。“比丘”加个“大”字,含二义。一者方便说为万二千比丘,根机深厚,影响力大,地位尊贵;二者从根本来讲,这些比丘都是回小向大,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

3. 法师对几种人不能传法

对哪几种人不能传法呢?1、不敬: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世间人学习文化知识,尚且要懂得尊师重道,出世间佛法更需要恭敬才能获得。2、无病而覆头:除非是有病而特殊开许,没有病的话,以披单等盖着头的人面前,不能传讲佛法。3、持伞:天气炎热或者下雨时,撑着伞听课也不行。当然,如果上师特殊开许倒可以,否则,不管太阳再强、雨再大,也最好不要持伞。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经,大家在草地上听课时,有时上师开许持伞,有时不开许,故意让弟子苦行。记得以前在五台山东台顶,上师如意宝讲《文殊大圆满》,有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时上师不开许打伞,说:“现在是夏天,小麻雀在外面都不会冻死,你们最好不要打伞,也不要用披单蒙头。这样听法,象征着对佛法的恭敬!”于是大家全身淋透,一直在那里听。现在人可不是这样,上师讲法的时候,若下大雨却不让打伞,肯定抱怨连天,觉得上师太不慈悲,孰不知这是对佛法的恭敬。4、持杖:拄着拐杖。5、持兵器:手拿兵器。都是不恭敬的行为。6、缠头:缠着头的人面前,也不能讲法。《入行论》云:“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这个偈颂跟《毗奈耶经》的教言基本上相同。所以,听法一定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否则过失非常大,甚至会成为堕入旁生之因。以前也讲过,这样来世会转生为鹦鹉[1]。汉传佛教的《梁皇宝忏》中也说:“闻说法语,心不飡采,后生长耳驴中。”意思是说,听到了正确的道理,心里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不想依法修正自己,这种人将来要去做习性倔强的长耳驴。又云:“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后堕耽耳狗中。”听受佛法时心不专注,甚至在下边说三道四、交头接耳,一会儿发信息,一会儿吃瓜子,一会儿偷偷地聊天:“哎,最近身体怎么样?来来来,我们开个‘小会’,那边讲什么不要紧!”——我们学院是正规佛教道场,一般没有不如法的现象,而外面人在听法的过程中,通常会有很过分的行为。如此扰乱他人听法,将来会堕为耽耳狗[2]。《赛美经》中还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个人假装听了三年的法,表面上一直规规矩矩,可是心不诚,始终怀有杀生、偷盗等恶念,最后堕入地狱,感受寒热等苦。其实闻法对每个人来讲,是希望自他得到利益,并不是想依此堕三恶道,故而务必要如理如法。以前讲《三戒论》时也讲过,对具不如法行为的二十六种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伞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说法,否则犯恶作罪[3]。可是,现在有些人真的不懂,个别法师讲课时,自己戴个小小的帽子,下面每个人也戴一个帽子。假如法师是位比丘,那么有多少个人,就产生多少个恶作罪,这非常不值得。还有些地方的人穿着鞋听课,也是需要遮止的。这并不是藏传佛教标新立异,而是《毗奈耶经》的观点。可惜很多寺院的法师,没有正规地闻思过,对这些道理不一定懂。所以,现在有这么好的因缘,希望法师也好、居士也好,一定要好好学习。有时候看一些信众的行为,就能推知他有没有听闻过佛法,如果行为很有规矩、修行很有次第,此人肯定以前闻过佛法。而有些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从来没有听过法。所以,闻法时调整威仪非常重要,不要依靠佛法来造恶业。[1]《极乐愿文大疏》云:“尤其是在听法时,如果没有聚精会神、洗耳恭听,那么必将犹如在覆口的容器上注水一样,任何法义也无法铭记于心。如果在此时说绮语,则成为自他闻法的障碍,经中说此为舍法罪业,将转生为鹦鹉。”[2]耽耳狗:听到一点动静,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狂吠乱叫,搅扰四邻不安。”

4. 怎么连系比丘法师

直接到比丘所在的寺庙去拜访

5. 比丘头 什么意思

一只大虫——出家盗用僧物,比丘头虫身报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有一次,舍卫城外的粪池里出现一只奇形怪状的大虫,它的头是比丘头,身体却是一条大虫,身上还长满了细细长长的小虫,不停地在它身上蠕动,吸食它的血,吃它的肉,再加上一直浸泡在臭气熏天的粪池中,这只大虫痛苦得不断哀号。

这时,世尊以智能观察得知:这只大虫授记的时间到了,可藉此教化舍卫城人民的因缘也成熟了。于是佛陀以加持力,使粪池的臭味弥漫到整座的舍卫城。城内的人觉得奇怪,怎么会这么臭?因而跑出城外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才发现臭味来自城外的粪池,于是,所有的人全集中到粪池四周,看到那只比丘头、大虫身的动物。

「它前世究竟是造了什么业,才会这样?」人们不禁好奇地想,并在内心产生不同的感受,有些觉得稀有,有些觉得讨厌,有些觉得可怜。

就在此时,释迦牟尼佛知道是教化舍卫城人民的时候,就率领比丘们从城外缓缓走去,城民也看到佛陀与众比丘从远远的地方走来。世尊来到粪池边,知道各种不同根机的人都集中在此,心想:「为了让更多人相信因果,我应该与这只受苦的大虫对话,让它亲口说一些感受,给大家听。」因此,世尊就对这只大虫作了一个加持,使它进入一种能回忆前世,又能说人话的禅定。

「贤首,你是三藏法师吗?」佛陀慈祥地问它。

「世尊啊,我是三藏法师。」它回答。

「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会不会成熟?有没有报应?」

「身口意所造的恶业,确确实实会成熟,一定有报应。」

「那报应是怎样的感受?是安乐还是痛苦?」

「世尊,恶业感召的痛苦,让我无法忍受。」

「你以前是依止哪位恶知识才会变成这样的呢?」

「不是因为恶知识的关系,而是没有调好自己的心。」

大家听了心里都觉得疑惑,这三藏法师是谁啊?到底造了什么恶业啊?想请问世尊,但又敬畏世尊的威严,于是找阿难尊者代为请问。

阿难问:「世尊,这只大虫能回忆前世又能说人话,它到底是谁转生的呢?」

世尊回答:「它是往昔造了恶业的三藏法师转生的。」

阿难续问:「世尊,请问这三藏法师究竟是谁?它前世造了什么恶业才会变成这样一只大虫?」

世尊告诉阿难:「在久远劫前,普胜如来出世时,有位大施主于佛法生大信心,后来出家,精进修学,精通三藏,人人都称他为三藏法师。他经常在得到人们的供养后,又转供养其它僧众。有一年,僧团准备在洛日山结夏安居三个月,聚集了七万七千位僧人。由于安居时需要一位安居执事员,统理安居事务,他们觉得三藏法师是最理想的人选,就征求他本人的意见,三藏法师也答应会尽力而为。

于是,七万七千位僧人就在洛日山安居,三藏法师也将僧众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有天,他觉得应该下山为僧众化缘,让僧众过得更好一些,因此便着衣持钵下山。

那时,城边有五百名商主刚从大海取宝回来,正在卸货。他们看见洛日山上僧众聚集的情景,生起很大的信心,一边卸货,还一边往洛日山看。当他们看见三藏法师前来,知道他的目的后,这五百名商主都很发心,说:『我们刚从大海取宝回来,供养七万七千人三个月的生活没问题,您就不必再到各处化缘了。』

于是商主给了三藏法师很多金银财宝,还说:『若是不够,请尽管来拿,等安居圆满,我们还会供养每位僧人一套僧服。』

可是,三藏法师在回去的路上,突然起了贪念,于是就把这些财宝全藏起来,据为己有。此后,僧众生活越来越困难,经常吃不饱。很多人找三藏法师想办法,但他推辞:『我只有这个能力,不然你们自己找施主化缘吧。』僧团只好派出几位僧人下山化缘。

僧人们刚下山,也是遇到那五百位商人,便上前向他们化缘。商主们觉得奇怪,告诉他们说:『我们早就将财物交给三藏法师了,还告诉他如果不够时,尽管再来拿。为什么你们还出来化缘呢?』

这几位出家人说:『我们不知道这件事,但僧众的生活现在确实是非常困难。』听了这话,商主们都有点不高兴,便上山去质问三藏法师。

『是僧团不让我作执事了,所以,我才没办法……』三藏法师急忙掩饰。

『谁不让你作执事呢?当初说尽力而为的是你,现在独吞施主供养的,也是你。你害大家生活不下去,才让我们不得不出外化缘。』几位僧人反驳他。

他听了很生气,破口大骂:『你们这样当众羞辱我,希望你们以后变成吃粪的大虫,永远住在粪池过生活!』僧人见他已经造下恶口骂人的恶业,就不再说下去,担心他会造作更大的口业。

后来,他有点醒悟,就到僧众前发露忏悔,僧众对他说:『我们可以原谅你,但因果报应是避免不了的。』

当时,普胜如来教下的三藏法师,就是现在这只正在粪池中受苦的大虫。它从普胜如来到我的教法这么长的时间,生生世世都变成大虫受报。」

比丘们又请问世尊:「世尊,那这只大虫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呢?」

世尊告诉他们:「在贤劫五百位佛出世后,它才能解脱。五百佛出世以后,有一位作明如来出世,它才能转为人身,出家修行。之后,又因业力现前,造了一个无间罪,堕入地狱受苦几十万年,受尽后,才能再转为人身,在作明如来的教法下出家,摧毁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

当时,舍卫城的人民听了世尊详细讲述这只大虫因果报应的故事后,都对三界轮回生起了厌离心,深深觉得因果报应确实不虚。

世尊观知他们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就传授他们相应的法。其中有些人证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有些人获得金轮王位;有些人得到梵天位及帝释天位,有些得缘觉、辟支佛位;有些人则是种下无上菩提的种子;其它多数人也真实生起信心而皈依了佛门。说法圆满后,佛陀率领僧众返回经堂。

6. 和尚的帽子学名叫什么

可以叫做僧帽,又称头袖、头巾、禅巾、菩萨巾。
下面一段文字有详细的介绍:
僧伽帽即僧帽。 宋 苏轼 《成伯家宴戏作》诗:“道士令严难继和,僧伽帽小却空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忏》,颩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
指比丘所用之帽子。又称头袖、头巾、禅巾、菩萨巾。根据《四分律》卷四十记载,佛陀听许比丘天寒头部寒冷头痛时,以毳或劫贝作裹头。除此之外,禁止比丘裹头。《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中说:“不得著帽为佛作礼。”又说,入室礼师之际,应当脱帽等礼节。
相传我国于南朝萧齐时代,宝志始冠布帽,后世遂称志公帽,而广用于禅林。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头巾”条下记载,头巾全长五尺三寸,前面长二尺八寸,背后长二尺五寸。
在日本佛教界,自古就使用头巾,相传桓武天皇曾赠缥帽给台密的最澄大师,故冠帽之习始自天台,其后广行于真言、净土诸宗之间。
这里参考网络知道,以前只知道有僧帽这个叫法...

7. 比丘是什么人

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梵bhiksu。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比丘师父”。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8. 有哪位菩萨或法师戴帽子,穿袈裟,拿禅杖吗

有啊!就只有一位菩萨这样,那就是“地藏菩萨”,这叫“显现比丘相”,很多人不认识,以为是唐僧呢!

9. 佛教中的禅师,大师,法师,上人有什么区别

这些都是对僧人的敬称或尊称,但是适用的对象略有不同。

禅师以禅定为主,修行和解说禅定法门,凡是禅门的比丘,只要略具名气均可被称为禅师。

法师以讲经说法为主,法师一词,并不是佛教比丘的专用称谓。道教受了佛教的影响,也称善于符箓的道士为法师;于晚近成立的理教,也受佛教的影响,把他们的教士称为法师。现在一般只要知见端正、受过大戒、规矩本份、懂得一些佛法教理的出家人,也都被尊称为法师

大师泛指摄受众生事业广大的一些大和尚。上人指的是持戒严谨,修行精进的上座比丘,是对这一类比丘僧的尊称。

上人是指,与一般人相较,更为出众而杰出的人,民间多用在对僧人的敬称。

“禅师”、“大师”、“法师”、“上人”等称呼的具体介绍如下

禅师

本来是指修禅的比丘,所以,三德指归卷一说:‘修心静虑曰禅师’。但在中国,有两种用法。

一是君王对于比丘的褒赏,比如陈宣帝大建元年,尊崇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又如唐中宗神龙二年,赐神秀和尚以大通禅师之号。另一是后来的禅僧对于前辈称为禅师。到了后来,凡是禅门的比丘,只要略具名气,均被称为禅师。

(9)比丘法师帽子扩展阅读:

在家居士正确称呼出家人的方法:

一般我们称呼出家师父,都以“某甲法师”或“某乙师父”或“乙师父”等来尊称。至于“某甲师”、“某乙师”的称法,乃是出家师长对“晚辈”出家人,或同样是出家人对“很熟的平辈”出家道友这样称呼。

一般居士,无论多少岁数,或与师父在俗的关系是什么,都是不宜对任何出家人,称“某甲师”、“某乙师”的。甚至晚辈出家人,对于资历较长的出家人,也是不能这般称呼的,这样很失礼。

其次,若在家人对出家师父,或初出家者对腊长之出家师父,皆应以“弟子”自称。凡于文末,署名之后,宜再署以“顶礼”二字,而非用于平辈的“合十”或“作礼”等。

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刚刚落发剃染的沙弥,既现清净僧相,都理当受到身为三宝弟子的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称为“师父”。

“师父”二字,与“弟子”之称刚好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为亲切的德称。

对一寺长老,大德高僧,为示尊重,往往略去法名,直称“师父”、“法师”;而对一般出家人,为易区别,可加法名,称“某某师父”、“某某法师”。

直接在法名后加一“师”字的称呼法,一般用于出家人中长辈对晚辈,或平辈道友之间的称呼;故不宜用做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的称呼。

10. 和尚单手作礼称什么

单掌(有人称单手立掌),在佛经记载中是没这个礼节的。但是在中国却也这样的礼法,所谓单掌礼,应出自少林禅宗,是“佛教礼法与少林拳礼的结合“,“单掌礼是在手持器械时使用,一般是根据个人的习惯,一手持器械,另一手做单掌礼。”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本来也是延续了印度佛教双掌合十的礼法,这单掌施礼的现象只是在汉传佛教中出现,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下面两个因素。

一、一只手不方便

在寺庙里除了读经念佛的僧人以外,还有一类僧人被称为武僧,武僧的职责就是保护寺庙和僧人的安全,但是武僧并不是寻常练武,而是把练武作为禅修的一种方法,归根结底在武僧的眼里,练武就是修禅,另外看见有的僧人手上还会有念珠等等物品。

所以武僧手上有武器或者僧人手上有念珠等等物品的时候,是不方便双手合十的,因此这个时候僧人选择单掌施礼。

二、为了纪念慧可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六祖惠能的偈语,慧可大师的辈分比惠能高得多。慧能大师是汉传佛教禅宗二祖,就是传说中达摩大师的亲传弟子。

相传当年慧可大师为了表示求佛问道的决心,就自己把自己左手给砍了奉献给达摩大师,达摩大师被感动,就收做了弟子,慧可大师一直单臂传法,最后成了禅宗二祖。

(10)比丘法师帽子扩展阅读:

慧可禅师的史料:

禅宗二祖慧可的事迹在佛教典籍《曹溪宝林传》、《续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 中均有记载。

慧可在邺都(今河北临漳邺镇)既受异派学者的迫害,其后即流离于邺卫之间,所以到了晚年,并没有多少随从的弟子。但三论宗的学者慧布(518—587)北游邺都时,曾慕慧可而前去叩问禅法,得到印证。

北齐天保初年(550)著名禅学者向居士致书慧可请教,并以诗文问答,受到了慧可的许多启示。

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和同学昙林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后来他又南行隐居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在这山里传法与三祖僧璨。周武灭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邺都。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

谈到慧可的禅法,就令人想到他的“断臂求法”的传说。智炬《宝林传》卷八载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记载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

这样才从达摩获得了安心的法门。因此“雪中断臂”就成为禅宗一个有名故事而广泛流传。但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只说慧可“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未提到求法事,因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研究。

但后来有关禅学的史籍,如净觉《楞伽师资记》、杜朏《传法宝记》、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等,多承袭法琳说而否定道宣之说,从而慧可这段“雪中断臂求法”的故事,仍为一般禅家所传诵。

与比丘法师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白马有童装商场在哪 浏览:359
自贡男装哪里最好 浏览:998
黑色针织开衫配什么裤子 浏览:114
范冰冰穿什么牌子的文胸 浏览:358
粗高跟皮鞋配什么裤子 浏览:398
男童格子裤子配什么上衣好看图片 浏览:735
卖女装的优势和 浏览:842
长方形线围巾搭配 浏览:775
夏装怎样收纳 浏览:375
男士格子衬衫秋装品牌及商品 浏览:105
韩国童装天使厂家 浏览:816
买了一件裙子怎么夸 浏览:547
泰国校服性感图片 浏览:66
校服第二天能干吗 浏览:864
浙江新世纪校服 浏览:893
旗袍条纹17周岁以下 浏览:335
以猫为名字的女装店名 浏览:311
户外品牌女款羽绒马甲 浏览:34
学生怎样搭配校服 浏览:103
深蓝色的阿迪裤子 浏览: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