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库乃其的意思是什么 巴扎的意思是什么
库乃其”也是一种包肉的大饼“巴朗子”是男孩子“艾得来斯”是新疆产的一种绸,色彩艳丽“巴扎”是集贸市场“都帕”是订婚时带的帽子应该是这个意思!
2. 如何做维吾尔族帽子
1、以灰色、蓝色、黑色、红色、紫色纯棉斜纹布做里,灯心绒或金丝绒作面
2、绣好各个分瓣
3、以顶为中心缝合
4、放上帽模使它成型
5、包缝布边
花帽产于新疆,维吾尔语称“朵帕”。是维吾尔族人民精心制作的民间工艺品。也是新疆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喜爱佩戴的一种用于装饰的物品。
维吾尔族佩带花帽的传统习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花帽形式多样,主要有巴旦姆花帽、塔什于花帽、格来木花帽、奇曼花帽、曼波尔花帽、翟尔花帽、玛力江花帽、金片花帽、吐鲁番花帽、伊犁花帽、库车花帽、夏帕克花帽、钩花花帽、赛里甫西吐玛克、阿克多帕、曼切斯特多帕、塔里拜克、金银织锦花帽等十七八种。图案多以新疆花卉、果实等自然形象为素材,组合成各种几何图形并在上面点缀宝石、玛瑙、翡翠、珊瑚、琥珀、精玉等多种装饰品;花帽的花纹样式也很多,主要有大地散花纹样、单独纹祥、组合纹样、巴旦木纹样、十字对称纹样等多种纹路。
3. 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一)少数民族的见面礼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每种礼节都代表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友好感情。
1、维吾尔族人的见面礼。按传统习惯,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点头、鞠躬,并说:“萨拉木里坤”(意思是“祝福”)。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点头、鞠躬,把右手放在胸前,同时也要说:“萨拉木里坤”;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祝福”的意思);长者见到晚辈时,晚辈要先施礼;老人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现在许多老年人仍保持着这种传统的礼节,不过年轻人见面时,大都行握手礼,并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
2、哈萨克族人的见面礼。哈萨克族人见面时,都要伸出双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里坤”面对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的意思),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候,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3、锡伯族人的见面礼。锡伯族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但对老人和长辈却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
4、塔吉克族人的见面礼。塔吉克族的见面礼别具一格,饶有风趣。晚辈见到长辈要先请安,妇女和男性长辈见面,男长者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妇女拉着长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中年男性与长辈见面时,行握手礼。妇女们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年长者吻晚辈的眼和前额,晚辈吻长辈的手。平辈之间互吻面颊或嘴唇。小伙子们见面时,一般有两个动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对方唇边,互吻一下对方的手背。男女互相见面时,女的要吻男的手心,男的则要轻轻地按一下女的头部,以示敬意。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礼节,即使见到素不相识的远道来客,也要热情问候,并把双手拇指并在一起,热情地说:“更艾力卖古卓”(“相互支持”的意思)。
5、蒙古族人的见面礼。蒙古族现在一般施握手礼,长辈对晚辈说:“赛尤”(你好),晚辈对长辈则说:“赛伴塔”(您好)。但是一般青年人见到老人,却不施握手礼,而是向老人点头、鞠躬,并说“阿莫尔拜塔”(“问安”的意思)。如果和尊贵的客人见面时,礼节十分隆重。当得知客人要来的消息后,要在地界那里等候,并要准备酒肉和奶制品,见面时要敬献酒和哈达,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和真诚。在离别时,也要到地界那里送行,并要敬酒献歌。
6、俄罗斯族人的见面礼。俄罗斯族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亲朋好友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并亲吻面额。一般人见面时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您好),然后还要问一下健康、工作和家里人的情况,当别人问完之后,要说声:“斯巴西巴气”(谢谢),表示礼貌。晚辈见长辈,不分贵贱要说:“玛法赛英”(“爷爷您好”的意思)。除问安之外,还有请安、打千儿、半蹲礼、抚鬓礼、顶头礼等。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礼。现在许多礼节己从简,晚辈见长辈以鞠躬礼居多,平辈以握手礼为常。不过在亲友之间,妇女们还保持着“半蹲儿”礼。
(二)少数民族的待客礼
1、维吾尔族的待客礼。维吾尔族是一个十分热情而又好客的民族,每当客人来他们家里做客时,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维吾尔族人招待客人的第一个程序是请客人喝茶。在喝茶时,要端出馍、方块糖、冰糖、葡萄干、杏干、果酱及自己制作的各种小点心和饼干。遇到夏季,主人还要拿出各种水果及西瓜、甜瓜来招待。喝过茶之后,维吾尔人还要做饭来招待。吃过饭后,还要烧茶或用水果招待。
新疆的维吾尔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他们把花看作是幸福利吉祥的象征。花,维吾尔语称“古丽”。他们不仅喜欢房前屋后种花、栽花,而且连妇女的名字也用花来命名。例如“阿娜尔古丽”(石榴花)、“塔吉古丽”(鸡冠花)、“齐曼古丽”(红莓花)等。
2、蒙古族人的敬酒习俗。酒被蒙古人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待客时他们都要对长辈或客人敬酒。敬酒时,还有许许多多的敬酒歌,表达对长辈及客人的尊重。特别是一些敬酒歌,极为普及,几乎男男女女的蒙古人都会唱。在敬酒时,一边唱歌,一边敬酒,气氛十分活跃感人。在流传极广的一首敬酒歌中,形容用金杯、银杯和铜杯斟上满满的酒,和长辈和客人欢聚在一起的欢乐心情。
蒙古人在敬酒时,自己要先喝一口,然后再敬给客人,以表酒里纯净和同欢共饮的感情。客人在回敬主人时,也要让在座的客人呷一口,使饮酒的气氛显得格外亲切。
3、哈萨克族人待客习俗。哈萨克族中有这样一句话:“祖先的遗产中,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对于来到草原上做客的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招待。
哈萨克人家里来了客人,都要烧茶,铺上餐布,拿出奶疙瘩、方块糖、酥油及其他奶制品招待。夏季还要用马奶子,冬季则把奶疙瘩煮成奶浆。如果来了贵客,还要宰羊煮肉。
喝完奶茶,主人还要为客人举行娱乐活动,多才多艺的主人弹起悠扬的冬不拉,唱起传统的民歌,或是讲笑话、故事,或是猜谜语等,既表达了主人的热情,又增进了客主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边吃喝、边弹唱的项目结束后,主人还要请客人再吃肉。吃肉时,给客人什么部分的肉,都是有讲究的。一般是把羊头、腱部的肉和肋条肉端给主客和年长者。羊后腿下半截的肉和胸叉子肉则给女婿和媳妇。小孩子吃羊舌头、羊耳朵、羊腰子和羊心等。
吃完肉,还要喝肉汤,同时还要重新烧茶,摆上茶和食物,让客人吃饱喝好。
他们不仅要把最好吃的拿出来待客,而且睡觉时,也要把最好的被褥拿出给客人使用。同时,还要照料好客人的乘马,客人离去时,还要扶上马送行。
(三)服饰习俗
新疆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种类繁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性爱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裕袢等。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维族男女都喜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缕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沿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回族男性则为黑白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穿长统皮靴。山区、草原的少数民族牧民皮制衣裤较多,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初来新疆的旅游者目不暇接,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1、维吾尔族妇女的面纱。我们在电影上经常可以看到阿拉伯国家妇女头戴面纱出入于大街小巷之中,觉得好奇。但在新疆的喀什等地也有少数维吾尔族妇女头戴面纱。
据伊斯兰教规定,妇女除手脚外,全身都是羞体,所以她们外出就要戴上盖头或面纱。妇女必须深居简出,不愿意外人轻易窥见。男人若窥见陌生女子的面容,就被认为是件不吉利和不幸的事情。但是,也有人说蒙面纱的起源是古代阿拉伯一带风沙大,蒙上面纱可以保护妇女的面部和防止落上尘土,有利于卫生。
穆斯林妇女戴的面纱和盖头颜色有咖啡色、黑色、灰色和白色等。
2、柯尔克孜族的服饰。柯尔克孜族十分注重戴帽子,帽子的品种也很多,男女一年四季都喜欢戴一种名叫“托甫”的圆顶小帽,多用红、绿、紫、蓝等色的灯心绒做成,年纪大的多用黑色,戴帽被认为是一种礼节。
柯尔克孜族妇女的服饰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喜欢穿红色的短装和连衣裙,衬衣直领宽大,显得舒适。裙子多圆筒状,上端束于腰,下端镶制皮毛,显得华丽富贵。妇女无论婚否,均喜欢穿黑色或紫红色的坎肩,姑娘的坎肩前胸缝有彩色有机玻璃扣、银扣、铜钱、银币等。耳环、戒指、手链、项链也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有的还在长长的辫子上系上链子和银元,表示吉祥和富有。
男子多穿一种无领的外衣、腰间系一根皮带,挂一把小刀,下着条绒裤或皮裤,脚穿高筒马靴。这身装束充分体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性格,表现出他们骁勇而粗犷的风貌。
3、哈萨克族的服饰。新疆的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牧业生产,所以他们的服饰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明显地反映了牧区特点和他们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征。
哈萨克族男子的服饰大都宽大而又结实,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便于骑马和放牧。
哈萨克族的头饰也很丰富,男子的帽子品种和式样比较多,在夏季喜欢戴一种圆形白色的毡帽,冬季,则戴一种左、右、后三面下垂的“三叶”狐狸皮帽。戴上这种皮帽可以把脖子严严实实地围住,相当暖和。
哈萨克族妇女的装饰也是绚丽多彩,一般喜欢穿花色连衣裙和坎肩。妇女们的服饰在年龄和婚前婚后都有明显的区别,姑娘婚前打扮得比较艳丽,年轻的姑娘还戴一种圆形花帽,帽上缀满了珠子和金银片,帽顶插一撮猫头鹰羽毛,作为吉祥的标志,十分美丽。婚后妇女的装饰就比姑娘朴素一些,到了中年以后,头上要戴头巾,头巾多用白布做成,除了脸露在外面以外,脖颈、前胸和后背都被遮得严严的。所以从哈萨克族的妇女装束上也可以分辨出婚否和年龄。
(四)饮食习俗
1、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新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富有西域风味,各种食品色香味俱佳。新疆的烤羊肉串已风靡全国各大城市。烤全羊是新疆的一大美食。吃法别致的抓饭、手抓羊肉是少数民族最喜欢的食品,也是逢年过节招待亲友,特别是婚丧嫁娶的必备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馍、烤包子、拉面、薄皮包子、奶茶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食品。以牧业为主的哈、蒙、柯、塔吉克等少数民族,能将牛奶、羊奶加工成奶皮子、奶油、奶醋、奶疙瘩、奶豆腐、酸奶子、酥油、奶油等八九种奶制品,用马奶发酵酿制而成的马奶子是哈、柯、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最喜爱的饮料,少数民族的其它风味食品还有回族的粉汤曲曲、凉面;哈萨克族的纳仁、熏肉和马肠;柯尔克孜族用大米、牛奶和酥油做成的饭食,维吾尔族用杏干和面粉煮成的“曲连”和用砂糖和黄萝卡做成的黄萝卡酱等。隆冬的新疆,雪花飞舞、寒风刺骨,但你可以看到许多城市的街头,不少人身披天空飘落的雪花,围着火炉在吃西瓜(或甜瓜),我想,这是最富有西域风情的饮食习俗。
2、新疆的特色小吃。
(1)奶茶。奶茶是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哈萨克、蒙古、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民族都非常喜欢喝奶茶,他们常说:“无茶则病。”又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奶茶对他们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新疆各少数民族酷爱喝奶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在牧区和高寒农区肉食较多,蔬菜很少,需要奶茶来帮助消化,奶茶里既有茶又有奶,有时还放一些酥油,这种奶茶更是一种十分可口而富有营养的饮料。
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群众,所选用的茶叶和制作的方法也各有差异。例如哈萨克族喜欢喝米心茶,蒙古族喜欢喝青砖茶(又称黑砖茶),而维吾尔、锡伯、塔塔尔等民族则喜欢喝茯砖茶。
(2)抓饭。抓饭是新疆维吾尔族最喜欢的食品之一。维吾尔语叫“波罗”。抓饭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卡、洋葱和清油,做出来的抓饭油亮生辉,香气四溢,味道可口,营养丰富,那香喷喷的气味,足以使你垂涎欲滴。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的日子里,维吾尔族人一定要做抓饭来招待客人。
抓饭为什么会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的如此喜爱,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相传在1000多年前有个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纳的学者,在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吃了许多药物也无济于事,后来他研究了一种饭,进行食疗。他选用了胡萝卡、洋葱、大米、羊肉等来做饭。后来,人们根据新疆的特产及其营养成分,使抓饭的种类和花样越来越丰富。
(3)烤羊肉串。新疆的烤羊肉串可以说是风靡全国的一种风味小吃,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喀瓦甫”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小吃。其做法是:把肉切成小薄片,用铁钎穿上,放在燃烧着的无烟煤上烤,然后撒上些辣面、精盐和孜然,数分钟即成。
(4)烤全羊。烤全羊是新疆的一大名吃,维吾尔语叫“吐努尔喀瓦甫”。如今在自治区各地举行的盛大宴会上,烤全羊成了举足轻重的菜肴,同时也受到中外客人的青睐。
烤全羊是选择两岁以内的肥羔羊为主要原料。用精白面、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抹在羊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从头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盖严坑口,并要不断翻动观察,焖烤1小时左右即成。
新疆羊肉质鲜嫩无腥味,这是其他地方比不了的。
(5)香馕。维吾尔族的馕在全国食品中要算一个独特的食品了。在天山南北,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吃到香脆的馕,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食。
馕在新疆的历史也很悠久,在我国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的吐鲁番出土的唐朝的馕,说明在两千多年前,吐鲁番人就会做精细美味的馕了。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这首诗中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
维吾尔族馕的大部分在馕坑里烤成。
(五) 游戏习俗
1、麦西莱甫。在维吾尔族群众中,有一种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俗称“麦西莱甫”。
参加麦西莱甫的人数不限,可多可少,一般在节假日或傍晚休息时举行。人们聚集在一起,说拉弹唱,跳舞娱乐。若遇到喜事或迎接贵宾时,则举行大型麦西莱甫。参加麦西莱甫的人机会均等,大家都可登场跳舞或表演节目,非常热闹。
麦西莱甫的主要内容以激发人们欢乐为目的,一般先舞后歌,如在刀朗麦西莱甫举行时音乐称"刀朗木卡姆",分九个乐章,用传统的刀朗卡龙琴、热瓦甫、手鼓和沙巴依演奏,每个乐章又分为序曲,切克特曼、赛乃姆、赛勒克斯和斯日勒玛等几个部分。
2、有趣的斗鸡。斗鸡是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游戏。新疆的南部、伊犁一带和吐鲁番等地,每到冬季,在小巷深处都有民间自办的斗鸡“比赛”。据说,吐鲁番和鄯善是新疆出斗鸡的地方。
除了斗鸡之外,还有斗羊、斗狗的游戏。
3、激烈的叼羊。叼羊是哈萨克族在马背上进行的激烈的体育运动。每逢草原上遇到了喜事,剽悍挠勇的哈萨克牧民便聚集在一起举行叼羊活动。
参加叼羊的人数不受限制,少则可以十几人,多则可上百人,但分为两方,一方要叼,一方则不让叼,这样就形成了激烈的争和夺。
选用的羊必须是2岁的白色山羊,事先要宰好,去头和蹄,并要把颈部的食道口扎紧。有时也可用白山羊皮来代替。在离村子不远的一块平坦地方,把山羊放在双方争夺的中点,当年长的主持人一声令下,骑手们便像离弦的箭似地一个个冲向山羊,跑在前面的骑手便拥上来挡住去路,展开激烈地争夺。如果谁能把山羊丢在村落的任何一家毡房的门口,那这场叼羊赛就宣告结束。
哈萨克牧民把叼羊看成是一种祈求幸福的仪式。叼羊的人把羊丢在谁家门口,那么谁家就得到了幸福,这家人要把那只争夺的山羊煮熟,请大家来吃,谁能吃到那只山羊的肉,就被认为交了好运,得到了幸福,并可以避免灾难,所以在牧区举行叼羊时,围观的人很多,大家都希望得到幸福。
4、马背上的摔跤。每逢节假日或是喜事,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便在宽阔平坦的草原上摆开阵式,许多剽悍骁勇的骑手云集在一起,进行摔跤比赛。
马背上的摔跤,不仅显示他们娴熟的骑马本领,而且还展示他们的力量。
5、姑娘追。“克孜库娃”是哈萨克民族青年男女在马背上的一种游戏。
“姑娘追”是在空旷、平坦的草甸上举行,围观的群众要站在跑道的两侧。到了规定的起跑线时,男的先跑,女的立即从后面追赶,如果姑娘看上那个小伙子,即便是追上了也只是用鞭子在头上晃一晃;反之,则要用鞭子在身上狠命地抽打,表示对小伙子的蔑视,小伙子只得抱头逃窜,不得有反抗行为。
6、追姑娘。在草原上,哈萨克牧民有一种游戏叫“姑娘追”,但柯尔克孜族却有“追姑娘”的游戏。每逢喜庆集会和婚嫁喜事,柯尔克孜族牧民都要举行这种活动。
哈萨克的“姑娘追”是男的骑马在前面跑,女的骑马在后面追,但柯尔克孜的追姑娘游戏是女的骑马在前跑,男的乘马在后面追,柯尔克孜牧民说:“这种游戏是看小伙子是否有本事,是否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同时,这也是柯尔克孜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或求婚的一种最佳机会和方式。”
7、南疆的巴扎。南疆的巴扎(集市)是南疆农村和城镇传统的贸易活动,每周有固定的日期和固定的市场进行交易。每当集日,农民赶着毛驴车,将自己的牲畜、农副产品集在市出售,再购进自己需要日用百货和食品。每次巴扎日都有成千上万人赶集,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六)禁忌习俗
1、维吾尔族的禁忌。维吾尔族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伴随着他们信仰的宗教及长期的生活习惯而沿袭下来。在吃的方面,他们不吃未经念经宰杀的牲畜,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未放血的牲畜;另外还不吃猪、狗、驴、骡等家畜和禽类。在南疆的部分维吾尔族还禁食马肉。同时,对任何吃的东西不允许用脚踩,见到馕、饼干等食物掉在地上,要拣起来放在不易被人踩到的地方;洗碗涮锅水不能倒在人们走路的地方,而要倒在墙旮旯或不易被人踩到的地方。
在服饰方面,禁止穿袒胸露背和短小的衣服,最反感穿裤权背心在室外活动和做客。
院落的大门禁朝西开,因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在西边。
在睡觉的时候,禁忌头朝东脚朝西,或四肢平伸直仰。在屋内对坐的姿式也有要求,一般要求跪坐(炕上或地毯上),禁忌双脚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礼物或接茶碗时,要双手接,单手接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挑来拣去;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要剩食在碗中,如不慎将饭屑弄到地上,要拣起来放在近前的餐布上,不要将抓起的饭粒再放在共用的饭盘之中;吃饭或与交谈时,禁止吐痰、擤鼻涕、打哈欠等。吃完饭,长者在领做祝祷时,禁忌东张西望或起立。
在麻扎(墓地)和清真寺内,以及涝坝、水源和伙房等地,禁忌大小便、随地吐痰和携带脏的东西。
晚辈不得在长辈前面吸烟、喝酒,口吐粗鲁的语言。见了长辈要起立、让座,并施礼问候。
2、蒙古族的禁忌。新疆的蒙古族有许多禁忌,有些禁忌带有宗教色彩。蒙古族把天(腾格儿)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神。所以禁忌在日光下晾晒脏物;把火看作是祛灾避邪的圣物,所以绝对不准把刀插入火中,不能往火里泼水或脏的液体;也不允许用刀在锅里取肉;进蒙古包不允许踩门坎;进蒙古包时,要从左边掀帘子,不能从右边掀帘进门。蒙古包的门都是朝东开。进去后,面对正中央为年长者和客人坐的地方,左边为男宾席,右边为妇女坐的地方。男客按顺时针方向入座,妇女则按逆时针方向就座。不吃狗肉和淹死牲畜的肉;太阳快落山时不串门也不去做客,出门在路上碰到口朝下的东西不许拣;遇到狗扑来或朝你狂叫时,只能防御,不能打,并喊主人出来看住狗;不许提着马鞭子进屋或蒙古包;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递刀子时,不能刀尖朝人,而要刀把朝人;不能用裂缝或有缺口的碗、盘子等给客人盛茶、盛饭……
3、柯尔克孜族的禁忌。柯尔克孜族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生活中有许多禁忌。
在食肉方面,他们忌食猪、狗、骡、驴肉和未经宰杀而死亡的畜肉。吃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洗手,洗完后手上的水珠不能乱甩,必须用毛巾擦干净;主人给客人端出的食品,客人要吃,但不能吃干净,要剩下一点还给主人;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一般主人要杀羊热情款待,并请客人中的长者先吃羊头,表示尊重;来到柯尔克孜家中做客时,不能随便揭开厨房的布帘看,参加婚礼时,也不能揭开新房的门帘看;客人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牧民出门、搬迁也有具体的规定,一般单日不搬家,单日不出门、星期五不走远路等等。柯尔克孜族的这些禁忌除了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外,还受到萨满教的影响。
4、哈萨克族的禁忌种种。哈萨克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种种禁忌。不吃猪肉和一切动物的血;不吃未经宰杀的动物;男人宰杀牲畜,而女人不能宰杀;不能把螺马给客人骑;吃饭时不要脱帽,表示尊重;吃馕时要掰开,不要把整个馕拿在手里用嘴啃;在毡房里不要坐床上,最好坐地毯上,两腿不要伸直,要盘腿而坐;吃饭时,不允许跨过铺在地上的餐布;在交谈和吃饭时,不要擤鼻子、吐痰等;青年人不许当着老人或父母面饮酒;不要用木棍和脚踢打牲畜的头部;不要骑马冲进羊群里,遇到羊群要绕道而行;不要打主人的狗;归还乘马时,不要卸下马鞍;不要当主人的面赞美他们的孩子,牧民做礼拜时,保持肃静,不要从他们面前通过;不要拔草原上的青草;不要在毡房门前下马,在毡房跟前的拴马桩那里下马。
(七)怎样在少数民族同志家里做客
新疆少数民族有许多风俗习惯,我们到少数民族家中做客,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到少数民族家里做客时,衣冠要整齐、干净。夏天做客时,不要穿短裤背心和光脚穿拖鞋,否则会被主人认为是不礼貌。另外发式和面容也要修饰一下,女士不要披头散发。男士的胡子要刮干净,这不仅是自身文明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其次言谈和举止要文明。特别是不要在主人家里放屁、擤鼻子和吐痰,这是少数民族最反感的。在进出少数民族的家门口时,让年纪大的先进去。入席时,应让年纪大的坐在正中或首席。在少数民族家里坐的位置也有讲究,一般不要自己乱坐,特别是不要坐在别人床上,最好是听从主人的安排。
到少数民族家里,不要带他们禁忌的东西,例如,进哈萨克族家中或毡房,不要带马鞭子;进满族同志家里,不要戴狗皮帽子或穿狗皮做的大衣;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家里,不要带猪肉或用猪肉、猪油做的食品。
新疆少数民族都非常热情好客,来了客人他们是非常高兴的,一般都用各种食品或饭菜来招待客人,而客人也应讲究文明。在吃东西时,不要狼吞虎咽;在吃肉吃菜时,不要满盘子乱选乱挑;在吃馕或是油饼,馓子时,不要整个拿在手里去啃,而是要掰开后再吃。主人为了热情招待客人,往往要给客人敬些食品,客人最好不要拒绝,如果不喜欢吃或吃不惯,则可以尝尝,并表示谢意。如果有特殊情况,则可以向主人说明。除了向客人敬食品的习俗外,新疆一些少数民族还有敬酒的习俗。这是主人向客人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客人的尊重。但是我们有些同志一见主人敬酒时,说什么也不接,这样做很不礼貌。主人敬酒时,无论什么情况,应先把酒杯接下来,向主人表示谢意,能喝的,可以喝一点,不能喝的可以呷一口,向主人说明情况把杯还给主人。
新疆少数民族在婚丧嫁娶或是遇到喜庆的节日,都要请客。遇到少数民族请客,一般要准备些礼品,由于民族不同,习俗各异,带的礼品也不能一样。例如到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家中做客,一般可带方块糖、冰糖、茶叶(砖茶)、水果糖、饼干点心(清真)等瓜果之类的东西。如果到蒙古族家中做客,除了带些饼干、糖果之类的东西之外,最好带上一两瓶酒,酒被蒙古人认为是尊敬老人和馈赠朋友的最好礼品。
到少数民族家里做客的时间,除了有约定的时间之外,一般是下午或是傍晚去为好。特别是在维吾尔、哈萨克、回族、乌孜别克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时,最好节日的第一天不要去,因为肉孜节第一天他们一清早要去上坟悼念自己的亲人,古尔邦节一清早要去清真寺祷告、做礼拜,回来后才宰羊炖肉。拜节时,时间不宜坐的过长,每家坐上十分钟左右为宜。
4. 巴扎和都帕的藏语意思
“巴扎”系藏语,意为“莲花滩”。
“都帕”是新疆维吾尔里面的,意思是“帽子”。
5. 库乃其、巴扎、都帕、艾得来斯、赞哈、阿吉拉姆的意思
赞哈:在傣语中是民间歌手的意思。阿吉拉姆:藏语,意为仙女姐妹。
6. 维吾尔族人戴的帽子怎么称呼
维吾尔族的帽子叫皮帽和花帽。
一、皮帽主要用于御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二、花帽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6)帽子巴扎扩展阅读
维吾尔族服饰的特点有:
1、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
2、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
3、在维吾尔族的服饰中,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且末一带妇女服饰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她们多头披白纱巾,头右侧戴顶“塔里帕克”(小帽),这种帽子口大顶小(直径约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远看如一朵花,别有一番情趣。
7. 维吾尔语:库乃其、巴扎、都帕、艾得来斯、赞哈、阿吉拉姆的意思是什么求解答谢谢
库乃其应该是库埋其意思是肉馕
巴扎:集市
都帕:帽子
艾德莱斯:维吾尔族特有布料
后面两个没听懂
8. 维吾尔语
“库乃其”也是一种包肉的大饼“巴朗子”是男孩子“艾得来斯”是新疆产的一种绸,色彩艳丽“巴扎”是集贸市场“都帕”是订婚时带的帽子应该是这个意思!
9. 鹦鹉和热朗巴扎讲的是什么故事
从前有个女人,名叫热朗巴扎,只要她丈夫出门,便和别的男子私通。
热朗巴扎喂了一只鹦鹉,它很看不惯女主人的行为,常常把热朗巴扎的丑事,在很多客人在的场合下讲了出来。
热朗巴扎十分恼火,吩咐女佣人扎西卓玛,把鹦鹉带到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悄悄把它杀掉。
扎西卓玛想:鹦鹉没有罪,我不能杀死它。便把鹦鹉带到拉萨河边上,说:“鹦鹉!鹦鹉!你飞到远远的地方去吧,飞到你的家乡工布森林里去吧!如果女主人热朗巴扎知道了,对我对你都没有好处。”鹦鹉说了声“拉索”,便飞上了天空。其实,它并没有走远,而是飞进了大昭寺,躲在释迦牟尼佛像的帽子后面。
热朗巴扎虽然晚上干着见不得人的事情,天天早晨还是到大昭寺拜佛。这一天,鹦鹉装做释迦牟尼的声音,说:“喂!热朗巴扎,你想不想上天堂?”热朗巴扎以为佛祖开口了,高兴得眉飞色舞,连连磕头谢恩:“想!想!连做梦也想。”
“那好!”鹦鹉说:“如果你真想上天堂的话,就在三天内散尽全部家产,一半给佣人扎西卓玛,一斗给街上的叫花子,并且要发誓再不收回来。”
“拉索!拉索!”女人赶紧答应。
“今天一天,明天两天,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你穿一件破藏袍,拿一根棍子到这里来,我会帮助你走上幸福天堂的。”
热朗巴扎听了鹦鹉的话,高兴得不得了,逢人就说:“哈哈,释迦牟尼要超度我上天了!哈哈!我热朗巴扎要到天堂乐园去了!”
到了第三天,热朗巴扎散尽了家产,快快活活来到释迦佛像前,一边磕头一边说:“佛祖啊,我按照你的吩咐做了,请帮助我升天吧!”
这时,鹦鹉从佛像后面走出来,高声说:“呸!像你这样不知羞耻的女人,还想上天堂,别做梦了吧!快带上你的棍子,到八角街要饭去。鹦鹉我,要回到工布绿色的森林里去了!哈,哈,哈!”
说完,翅膀一展,飞得连影子也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