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宋明朝官服的区别
唐朝、宋朝、明朝官服的区别:
1、袖口不同,唐朝袖口最大、宋朝稍小、明朝最小。
2、配色不同,明朝基本上采用红色、唐朝灰色、宋朝绿色。
3、官帽不同,唐朝官帽是幞头,宋朝变成了硬胎硬脚的一种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状。明朝是乌纱帽,不过帽翅比较宽而短圆,跟宋相比,翅面改水平为垂直。
(1)明代东西厂的帽子有什么区别扩展阅读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
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
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㈡ 不同朝代的帽子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帽子开始流行于民间的文人雅士。隋唐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特别是盛唐时期的开放风气,使帽子的特殊象征逐渐淡化,但是仍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逐渐流向民间。一般
读书
人和有钱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区别,有规定的样式,有典型的书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时期比较流行的是:一般老百姓还是用布把头发包裹起来,叫“方巾”。元朝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开始逐渐流行于中原,有皮帽,毡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是珍贵的皮毛做的,上面镶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叉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帽子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贫民都可以戴帽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西洋帽子文化的传入才使“帽子”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车夫乞丐,会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不同的帽子。可见,帽子已成为人们日常装束的重要组成部分。
㈢ 唐宋明三朝男子的帽子有什么区别
官帽有明显区别,唐朝的长耳朵是耷拉着的,宋朝的是平躺的,明朝的是竖立的
㈣ 明朝官帽与唐朝官帽的区别
区别:两边的耳朵加长,上部由方变园了,也叫乌纱帽。
唐、宋、明的官帽基本变化不大,唐朝的服饰影响了多个朝代。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发簪的样式像两个耳朵,样子摆脱了夸张。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两边的耳朵加长了。据说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个草帽,只是顶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统治,使得帽子的变化也没有传承性。
明代又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使得官帽大体继承了宋代的样式只是有些小的变化:上部由方变园了,也叫乌纱帽。到了清朝又变成了和元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顶戴花翎。元代和清代没有发簪的位置了,是因为男人不再束发。
㈤ 明朝官帽有哪些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著头发。
三、襆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六、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㈥ 历史上明朝东厂和西厂究竟有什么不同哪
东厂西厂同属皇权特务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从历史上来看,东厂存在的时间更长,西厂存在的时间较短,但西厂的出现迅速凌驾于东厂地位之上,甚至将锦衣卫直接纳入其权下,西厂督公刘瑾更于西厂建立内厂,专职查察内部事物的特务机构,但随着刘瑾的死去,也不复存在了。
㈦ 明朝的常服和公服有什么区别,他们一般在什么场合穿
1、穿着场合不同
明代官员们在重大朝会的场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脚硬幞头和盘领宽袖长袍组成。袍服的颜色根据官品而定。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规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袭唐宋朝服的式样,外穿红罗上衣、下裳和蔽膝,内穿白纱单衣,足登白袜黑履,腰束革带和佩绶,头戴有梁冠。官员的等级通过冠的梁数和绶带的不同纹饰表示。
常服又称翼善冠,戴乌纱折上巾,样式为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
2、图案花纹不同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
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官常服的衣料,只能用杂色贮丝、绫罗、采绣。官吏衣服及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也不许织绣龙凤纹样,如有违犯禁令者,罪及染织工人。
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以补子来区分官职。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
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
3、衣服规制不同
官员平日里在本署衙门办理公务,则穿常服。常服的规制是: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腰间束带。洪武二十三年。
指定文武官员常服的长度:文官,白领至裔,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洪武二十四年,再制定品冠补子纹样。
公服亦为袍式,以袍的颜色,袍上绣花之花径大小以及腰带的质地分辨品级。这种服制为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用纻丝或纱罗绢制作。
袍服颜色,一至四品为绯色,五至七品为青色,八至九品为绿色。按品级绣织各种大小不同的花纹。八品以下官员的公服没有纹饰。穿公服时,头上须戴幞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公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常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官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明朝服饰
㈧ 明朝中各级官员的官服,官帽有什么区
明朝官服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
一品常服:头饰用珠翠庆云冠,珠翠翟3,金翟1,口衔珠结。鬓边珠翠花2,小珠翠梳1双,金云头连三钗1,金压鬓双头钗2,金脑梳1,金簪2,金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都用金。衣服为长袄、长裙,质料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长袄镶紫或绿边,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看带用红、绿、紫,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长裙横竖金绣缠枝花纹。
二品礼
服,除特髻上少1只金翟鸟口衔珠结外,与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与一品同。
三品礼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1,后鬓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云霞孔雀纹。钑花金坠子。褙子上施金绣云霞孔雀纹。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衔珠结。长袄,看带或紫或绿,并绣云霞孔雀纹,长裙横竖襕并绣缠枝花纹,余同二品。四品礼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只金孔雀,此外与三品同。四品常服与三品同。
五品礼服:特髻上银镀金
鸳鸯4,口衔珠结。正面珠翠鸳鸯1,小珠铺翠云喜花3朵,后鬓翠鸳鸯1,银镀金云头连三钗1,小珠帘梳1,镀金银簪2,小珠梳环1双。霞帔上施绣云霞鸳鸯纹,镀金银钑花坠子。褙子上施云霞鸳鸯纹。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鸳鸯3,镀金银鸳鸯2,挑珠牌。鬓边小珠翠花2朵,云头连三钗1,梳1,压鬓双头钗2,镀金簪2,银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皆银镀金。衣服为镶边绣云霞鸳鸯纹长袄,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礼服:首饰特髻上翠松三株,银镀金练雀4,口衔珠结。正面银镀金练雀1,小朱翠花4朵,后鬓翠梭毬1,翠练雀2,翠梳4,银云头连三钗1,珠缘翠帘梳1,银簪2。衣服绫或罗、绸、绢大袖衫,绣云霞练雀纹霞帔,钑花银坠子。褙子上施云霞练雀纹,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镀金银练鹊3,又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镯钏皆用银。衣服为有边长袄,紫或绿绣云霞练鹊文看带,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礼服:首饰为小珠庆云冠,银间镀金银练鹊3,又银间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银间镀金云头连三钗1,银间镀金压鬓双头钗2,银间镀金脑梳1,银间镀金簪2。衣服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绣缠枝花,钑花银坠子,褙子绣摘枝团花。及襟侧镶边绣缠枝花长袄,余同七品。(摘自摩登先生网: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其实,乌纱帽是古代一种官帽,首先产生于东晋,那时乌纱帽并非官员特有,它不分贵贱,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为官帽。《唐书·与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帽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的某些行业着装。
https://www..com/s?tn=25017023_5_dg&ch=1&ie=UTF-8&wd=%E5%90%84%E7%BA%A7%E5%AE%98%E5%91%98%E7%9A%84%E5%AE%98%E6%9C%8D%EF%BC%8C%E5%AE%98%E5%B8%BD%E6%9C%89%E4%BB%80%E4%B9%88%E5%8C%BA
㈨ 明朝的东西厂有什么区别
区别:
1、成立时间先后不同。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建立了东厂,明宪宗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东厂之外增设西厂。
2、职权范围不同。东厂是世界最早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西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主要在国内。
3、存在时间不同。东厂从明成祖朱棣时期成立一直都存在,西厂由于众大臣的反对,几经废立,明武宗以后不复存在。
(9)明代东西厂的帽子有什么区别扩展阅读:
东厂总部位于今北京东安门的北面,也有说东华门旁。明中叶后期东厂,活动加强,权力超过了锦衣卫,并且只对皇帝负责。
办案不用经过司法机关,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启了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西厂,全称“西辑事厂”,明宪宗设立,权力超过东厂,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
由于权力过大无限制,导致滥用权力,朝野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被撤。武宗即位后,重启西厂,由大太监刘瑾掌管。刘瑾倒台后,西厂再次被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