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前的官帽后面为什么有个尾巴
中国清朝的官品分多少等级
一、品级(级别)
1、正一品
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
文京外官:无
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京外官:无
2、从一品
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
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
a: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c: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d: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b: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c:步军副尉、步军校。
d: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10、从五品
a: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b: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c: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d: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
a: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b: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c:蓝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d: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
a: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
b: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
c: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d:盛京游牧副尉。
13、正七品
a: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
b: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州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
c: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
d: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14、从七品
a: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
b:土州判、州判。
c:七品典仪。
d: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为节约篇幅,七品以下简略,见谅!******
二、清朝补服图案
1、封爵位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子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麒麟
男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狮
2、文官
一品绣鹤
二品绣锦鸡
三品绣孔雀
四品绣雁
五品绣鹇
六品绣鹭鸶
七品绣鸡敕
八品绣鹌鹑
九品绣练雀
3、武官
一品、镇国将军:绣麒麟
二品、辅国将军:绣狮
三品、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绣豹
四品、奉恩将军、二等侍卫:绣虎
五品、三等侍卫:绣熊
六品、蓝翎侍卫:绣彪
七品绣犀
八品绣犀
九品绣海马
三、顶戴(顶珠和花翎)
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一品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chēq_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九品镂花阳纹,金顶。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⑵ 为什么宋朝官员的官帽上会有两根长翅
一、宋代官员官帽上的两根长翅是直脚幞(fu)头,又称为展脚幞头,平脚幞头,乌纱帽,是在五代直脚幞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宋代被用作官帽,据说是为了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而使用。
二、帝王与朝臣的都是使用这种,但是两者有区别,帝王用的两脚较长,据记载两脚平施,长一尺二寸以铁为之,朝臣的的为方顶硬裹,两脚较短,平施一折上翘。
⑶ 电视上那些辽、金等军队皮帽子两侧常垂下两根皮毛尾巴,那是什么
是垂缨,跟汉人帽子两边的绳子是一样的作用。
他们身居北方边陲之地,气候寒冷,以狩猎游牧为生,缺乏纺纱织麻的技术,相对来说,兽皮来得比织物方便些,所以就那样了。再说绳子遇雪化冰容易僵不太方便,而皮毛则可以防止雪渗入而化在冰。
⑷ 赵匡胤把宋朝官员戴的帽子加上了两 根长翅,这种做法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为了防止官员在朝堂上交头接耳啦
⑸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为什么官帽上有两根长翅
⑹ 宋朝皇帝的帽尾为何那么长有人说是为了平衡,您觉得呢
因为官员戴上它只能面对面交谈,所以很难和身旁的人窃窃私语,这样也就不会影响朝堂的严肃性了。
长翅帽是宋代的特色。宋代官员戴这种帽子。关于这顶帽子有个小故事。也就是说,当时有一次首相寇准的私人访问,他伪装成学者,调查京都的民情。在这期间,他和一位自始至终对他非常尊敬的老先生交谈,跪下来为他送行。于是寇准对他说:“老先生,随便点。我只是一个学者的儿子。但是老人摇了摇头,说你是朝廷的官员。我怎能不尊重你。寇准说他很奇怪。你和我根本不认识对方。你怎么知道我是朝廷的官员?这位老先生说,当你穿过狭窄的小巷时,你左顾右盼,生怕有什么东西碰到你的帽子。如果你不总是戴长翼帽,你怎么会有这样的习惯呢?”
赵匡胤规定,在上朝和公务活动中都必须戴这种帽子。平时没必要戴这顶帽子。戴这顶帽子很不方便。官员戴着它只能面对面交谈,因此很难与周围的人窃窃私语,不会影响法庭的严肃性。
⑺ 人的官帽为什么后面有两个“尾巴”,对比宋朝官帽
宋太祖赵匡胤是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手下的将领都是兄弟,平时也没大没小的。而五代十国时的将领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比较低,规矩也少。而一旦商朝议政,皇帝上面坐着,下面的大臣也象以前在军营一般,常常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而赵匡胤虽然心里不舒服,但也不能说什么,毕竟都是为他加身黄袍的兄弟功臣。于是他就设计了这样的官帽,两边的铁翅各伸出一尺多长,这样一来,当下面那些大臣要交头接耳的时候,头也凑不近,老是不是碰到这里就时触到那里。头凑不近当然就不能窃窃私语,当然也就不能大声说话。后面的人再把皇帝搞长尾巴帽子的意思传出去,朝堂上的大臣们也就识相了。 可以说赵匡胤是个很心计的皇帝。以后的杯酒释兵权更是如此。
⑻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帽子上,为何总会有两根动物尾巴
在武侠古装剧中,那些游牧民族的首领们,一出场总是戴着动物皮毛做成的帽子。这本来无可厚非,这是游牧民族的天性。但是帽子的左右两侧都有一根动物尾巴,而且不分什么民族。辽国萧太后、金国完颜洪烈、西夏的李元昊和蒙古的铁木真,都是这个形象。那么,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否真的会佩戴这样的帽子呢。其实,这仅仅是一种文学形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原王朝的生产量比较发达,各种纺织品十分丰富。比如棉布、丝绸等等,这在中原王朝非常正常。但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生产力比较低,按照当时的水平,游牧民族根本无法自己生产纺织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游牧民族都是以皮毛做成的衣服为主。只有那种高级贵族才能穿丝绸衣服,这些丝绸都是从中原王朝进口的。在帽子上也是一样,中原王朝已经开始佩戴乌纱帽,而北方游牧民族没有这个水平。
在北方地区,冬季十分寒冷。游牧民族通常佩戴动物皮毛做出的帽子,一般以狐狸或者熊的皮毛为主。除了这些,帽子的左右两侧都会有一根动物尾巴。这是为了保暖,可以有效的保护脸部和耳朵。有的类似于现在的雷锋帽,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动物尾巴的长度一般到肩膀的部位,但是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情况被无限夸大。在一些电视剧中,贵族们都戴着皮毛做成的帽子,而且动物尾巴的长度一直延伸到了腰部。
认真的说,这就属于文学形象了。通过一些古墓壁画,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动物尾巴一般都是到达肩膀的部位,根本没有那么夸张。还有一个问题比较搞笑,在影视剧中,只要是游牧民族的政权,似乎都是这个形象。其实,辽国和金国贵族或许还有可能是这个形象,但是西夏和蒙古贵族完全不是这个套路。比如西夏贵族,在正常情况下,西夏贵族是不戴帽子的。至于蒙古贵族,他们的帽子有自己的风格。
最更无法理解的就是夏季服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游牧民族的贵族们,在夏天也戴着皮毛做成的帽子。虽然人家是游牧民族出身,但是也知道什么是冷热。大夏天戴皮帽子,没有这么傻的人。在真实的历史中,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之后,会被迅速的汉化。前两代或许还可以,但是在此之后的贵族,基本上会接受汉文化的东西。比如不可一世的大辽国,到了辽国的中后期,在各方面越来越汉化。
再比如清朝,那些八旗后代喜欢吹嘘自己祖宗当年从龙入关如何的威风。但是几代人下来,八旗子弟甚至连满语都不会说了。其实,清朝后期的几位皇帝,他们的满语说的也是一地鸡毛。所以说,游牧民族戴皮毛帽子仅仅是一种文学形象,真正进入中原之后,那些贵族们浑身绫罗绸缎,早就忘记了之前的老传统。如果哪位贵族还戴着皮帽子,肯定会被周边的贵族看不起。最后说一句,一些文学作品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⑼ 满人的帽子上拖一根尾巴是什么意思
满人的帽子上拖的一根羽毛是身份的象征
这羽毛也分出了好几个级别
孔雀羽毛分为三种,就是一眼,二眼还有三眼,三眼是最高级别,意味着这个人绝对是天子近臣,只有立下大功才能够佩戴这样的帽子,而一眼只不过是最低的级别,一般也就是皇帝身边亲近的人。
而除了这种孔雀羽毛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的帽子上面同样也是带着羽毛的,不过这种人的职位比较特殊,一般是六品以下的官员或者是皇宫当中的侍卫,他们帽子后面的羽毛并不是孔雀毛,而是一种鸟类的羽毛,被人们叫做蓝翎。所以得到蓝翎并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甚至还代表着自己的身份很低,只有得到花翎的人,才会让周围的人非常的羡慕,尤其是三眼花翎,基本上就已经代表着整个国家最核心的人物了。
也就是常说的顶带花翎。
⑽ 为什么漫画或电影中的画家都要带那种圆圆的顶上有小尾巴的帽子呢
可能艺术使人常葆青春吧~~~~一般戴上那个小帽子后都会显得很孩子气,很亲和的艺术了起来。
主要还因为曾经有国内外一些画家就真的戴过这样的帽子:)
所以漫画或者是电影中就有了啊,都要抓特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