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神话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神话与文学的关系
神话反映了人类童年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人类智力发展的起点,也是原始先民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证明。一方面神话表现了先民对现实世界的茫然;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消解迷惘的不懈努力。面对无限多样性的世界,面对无垠的天宇,浩瀚的海洋,广袤的土地,我们的祖先充满了好奇和崇敬。先民们以丰富的想象来解构世界,在他们的认识范围内对整个宇宙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回顾古老的神话,我们或许会觉得先人的幼稚,但我们切莫忘记:人类就是从这里逐渐走向成熟的,人类的各种精神活动——文学、宗教、艺术、哲学、历史等,都从这里起步,构成了人文学科异常壮丽的景象。倘若要了解人类的文明史、要了解人类思维的进化史,那么一定要认识神话。
当然,研究文学的起源也不得不先研究神话。
神话是人类蒙昧时代的童话,是人类文明最早一屡绮艳无比的曙光。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中,神话仿佛是我们的祖先与生俱来的禀赋。“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形态,各个不同地域国家,各种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倘若我们沿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上溯源头,就会发现他们又有着殊途同归的共性。尽管文化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最早起源于神话。” ①
神话是人类企图超越自身而又无法超越自身的困惑状态下的精神产品。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它是“人民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②
神话是原始社会生活作用于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的深处蕴藏着人类要求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这是神话产生的原动力。而这种心理愿望,之所以能转化为神话,乃是原始人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文学作为神话的儿子,它的最早形态是产生于文字出现以前的诗歌。原始人伴随音乐舞蹈的歌唱,应该是最早的文学创作。这些歌唱内容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察,但联系当时的表演场合,大约这些歌唱与赞颂神灵和祭祀祖灵有关。创世神话和始祖神话也可以视为人类在蒙昧时代的一种创作,但他们比原始人伴随音乐的歌唱要晚得多。这类神话在许多民族中都一直口头流传于民间,可以说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文学形式。至今仍流传于一些民族的英雄史诗或者始祖史诗,便是这些民族最早的可考的文学。
在藏族流传着《弥猴繁衍人类》的故事,是藏民关于祖先诞生的神话,关于始祖的种种传说构成了藏族最初的文学。广泛流传于藏族地区的宏大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文学作品。他从口头流传而成为文人创作,正好表现了原始诗歌从口头吟唱到文人加工创作这样一个通常的发展过程。
在我国汉民族文化中《诗经》和楚辞是古典文学的源头。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年代最久远的《颂》和《大雅》多为祭祀祖先的颂歌,开后世郊祀乐章的先河。如《商颂·玄鸟》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记载了简狄含燕卵怀孕后生契的始祖神话,具有明显的图腾崇拜倾向。楚辞中最古老的歌谣《九歌》是一祖祭祀诸神的古老颂诗。多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而且多数作品都有神的恋爱故事,写神的情感悱恻,悲欢离合;而又比人间别有一番情调。所有的神既崇高又可爱,《九歌》中对神的赞美实际上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美的形象;一方面,这固然因为神在先民的心中本来就镶嵌着圣洁的光环,另一方面,这些形象的生动性不因为他们的神性而抹杀,相反因为这种神性而显得越发崇高。此外,《九歌》的文字十分优美,在表演形式方面是一套舞曲,是歌词、音乐、舞蹈的有机结合。王国维甚至将其视为古代歌剧的雏形,中国戏剧的早期源头。他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至浴兰沐芳,华衣若英,衣服之丽也。缓节安歌,芋瑟浩倡,歌舞之盛也。… …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该后世戏曲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③ 同理,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代神话作品,也具有不朽的意义,《庄子》的散文、屈原的辞赋都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无疑是我国最具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并非因其深远的历史而稍减其魅力。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我们要加以分析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象征性,而且其产生的根源不在诗人的个体无意识,而在无意识的神话领域当中,这个神话领域中的原始意象,乃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④
古希腊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中保存最完整的神话,也是最系统,最富有人情味的。它不仅是希腊更是整个欧洲文学艺术的源泉。它一方面被人们认为是希腊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希腊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从史诗、悲剧至建筑艺术,无不大量采用神话为题材,从而使其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希腊神话的意义和成就时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研究西方文学史最早可溯源至荷马史诗。当然文学发生的年代无疑要比荷马时代早得多。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描写这场战争的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倘若这部被认为是盲诗人荷马创作的杰出诗歌是最早用文字记录这场战争的文学作品,那么,有关特洛伊英雄的故事,一定早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年,荷马只是这一传说的最后定稿人。德国人谢尔曼,根据《伊利亚特》的记载,认为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这次战争,经过他不懈努力,终于发掘了特洛伊古城,进而证明:历史上确有过这样一次战争。
“… …现在神祗们已经动起手来,阿波罗箭射波赛冬,雅典娜力战阿瑞斯;阿尔特弥斯弯弓搭箭正瞄准赫拉;赫尔莫斯和勒托交锋;赫准斯托斯和斯卡曼德洛斯厮杀。” ⑤ 神祗们厮杀的场面甚是热闹,他们的成败实际上决定了战争的成败。《奥德赛》也是英雄的故事,其中人间英雄和神祗的关系至为重要,没有神的帮助,这些英雄寸步难行。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宝库,反映了古希腊人的世界观和宗教观。最早的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即取材于神话传说。后来风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希腊各城邦的悲剧多数都以神话和传说为主要题材。“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一生共创作悲剧90部,全部取材于神话和传说。被誉为“悲剧艺术中的荷马”的索福克勒斯的创作仍取材于希腊神话,但关于人间伦理道德的探索,他比埃斯库洛斯要深刻。
如:埃斯库洛斯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就是取材于有关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的神话。“宙斯受到了欺骗,决定报复普罗米修斯,他拒绝向人类提供生活必需的最后一样东西——火,可是伊阿佩托斯的儿子非常机敏,马上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拿来一个又粗有长的茴香杆,扛着它走近趋来的太阳车,将茴香杆伸进去点燃,然后带着闪烁的火种回到了地上… …”。⑥ 在埃斯库罗斯笔下普罗米修斯因此被宙斯缚在高加索山上并遭到被老鹰啄食心脏的悲剧命运。
索夫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也是希腊悲剧中的著名作品,同样取材于神话。这个神话表现了人与神的关系,人永远处于从属的地位,无法违背命运之神的安排,即使竭力抗争也无济于事。俄狄浦斯是一个勇敢、正直、拥有很高的智慧的英雄,他杀父娶母的悲剧并非是他本人的过错造成,而是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是不可逆转的命运所决定的。俄狄浦斯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几千年来一直活跃于西方的戏剧领域。继索福克勒斯之后,许多文学家都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悲剧。使它成为了活跃于西方文学史上的不朽形象。
古希腊悲剧家们所创作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的悲剧,直接来源于神话的迹象表明,由于神话产生的基础可能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因此这些悲剧本身也可以成为西方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起源。奥瑞斯特斯、俄狄浦斯、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美狄亚还有各种富有人情味的神祗英雄都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构成。我们很难想象,倘若西方文学没有这些形象,那将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纵观文学史,神话的地位却处于逐渐衰落的态势。主要原因无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也愈益明晰了。先前感到困惑的事情,也逐渐弄清楚了。另外,随着文明的进步,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也在趋于复杂,社会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关注的视角有神转为了人。“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产生的土壤也就不复存在了,神话也就逐渐消歇了。”
㈡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
和上述特点相适应,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从前节中所引用的一些抒情诗里,已经可以感觉到这种特点,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其他如《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大家都很熟悉,但这首诗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这里,我们还要着重介绍他那些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尤其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
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西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谗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殷番《河岳英灵集》说这首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正反映了同时代人对这首诗的惊奇赞叹。就在蜀道畅通的今天,它仍然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不朽杰作。他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庐山谣》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写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白居易《登香炉峰顶》诗:“江水细如绳,湓城小于掌。”
㈢ 王维 竹里馆的翻译和中心思想
古诗翻译为: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出自《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㈣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为什么又称殷商或殷朝呢
商桀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部族,传入汤的情况下,阵营渐强。那时候夏桀荒无道,民生工程艰辛,汤举兵伐桀,推翻了商朝的执政,年号商。殷商早期常常定都,直到商庚又被称为殷朝,或称商朝。盘庚当政期内,政冶稳定,经济兴旺,商朝文化艺术此后才会快速地发展趋势。传入最后一个君王商纣王时,朝廷日趋腐坏;加上经对外开放用兵之道,秏损综合国力,终于被周武王所灭。
这就像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国,自称为“汉”,是壮汉的持续。而别人都叫他“蜀”或“蜀汉”,后人也习惯喊他“蜀”。
周人灭商以后,想尽各种办法贬低抵毁殷商,商纣王酒池肉林君王形象,便是周人的作品。这里就不详尽进行了。周人叫殷商为“殷”,恰好是贬低的手段之一。在甲骨文中,“殷”这个字是以“夷”发展趋势而来的,在古读音上跟“夷”的发音都不错。
在先秦时代,种族问题是很严重的,中原地域把它四方周边群族称之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而殷商人的祖先起源于黄河下游,山东一带,从所在位置中说归属于东夷的范畴(虽然生意人建立的是中原皇朝,但周人喜爱加强她们祖先的这段“黑料”)。
“夷”是一个“大”字加一个“弓”字,“大”是代表一个人伸开手臂,“夷”的内涵就是一个人伸开手臂开弓阿胶。这也是象形字独特的魅力。但“夷”却有点“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意味,有勇有谋,有肌肉组织、没有学问。“殷”是以“夷”发展趋势而来的一个字,自然也就继承“夷”的内涵(不太正面的、贬义词的)。周人称商为“殷”,可以见得其的贬低和藐视。这便像一个人,别人原本叫刘建国,你非要喊他刘铁蛋一样。
㈤ 俑在中国独有的艺术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两个朝代
唐朝作为曾经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以其开放的精神、包容的文化以及昂扬的气质造就了盛唐景象,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十分耀眼的光芒,而在如此辉煌的时代背景之下,唐朝女子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向世人展现着她们的风采。她们无需受束缚于迂腐的思想,大胆追求开放自由,即便是参政,对于唐女子们来说,也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
岁月悠悠,曾经辉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然而留下的文明依旧在诉说着那时的故事,千姿百态的女俑就是这样一个诉说者。
盛唐时期,“开放包容”的思想风靡,促使诸多领域走向辉煌,陶俑艺术达到顶峰,色彩美学不言而喻,“女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中国完成了最具深远影响的社会大整合之后,迎来一个辉煌无比的时代--隋唐时代。此后的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唐朝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屹立世界之巅,在当时,没有任何朝代和国家可以与唐朝的盛世相媲美。
除了经济文化上的繁荣,思想方面也展现出了开放的特点,最受影响的莫过于唐朝女子了,在“男尊女卑”思想盛行的古代社会,女子们的地位一直都很卑劣,甚至连一些最为基本权利也被无情剥夺了,而至唐朝时期,这种情况则有了极大的改善。
唐朝的妇女们由于身处特定的时代,其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是与其他时代大有不同的,开朗、奔放、活泼以及勇敢是她们的代名词。女子参政是评判一个国家是否民主或者民主是否有效的标准,而唐朝时期,女子们参政是以及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很多唐代妇女都会积极参与到国家大事之中。
除了参政,女子们也是多才多艺的,骑马、打球甚至是射猎都丝毫不输给男性,在婚姻方面更是出现了一股难得的开明风气,虽然当时还是盛行着父母之命亦或是媒约之名的说法,但是在整体开放包容的时代背景之下,也常常会发生女子自行寻偶的情况,这是极难见到的景象。
在下层妇女之中,常常会有一些结社活动,“女人社”便是成型于晚唐时期,一些处于下层的劳动妇女们自愿结社,社团中的成员大部分都是离得不远的邻居,这种公开结社的初衷主要是让这些妇女们可以互助,一人有事,大家都会前来相助。
唐朝的繁荣在当时的世界上少有国家能够与之匹敌,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很多手工艺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比如俑。
“俑”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用陶、木、青铜等材来制作一个小型人像,之后原材料逐渐变成了俑泥以及陶,而这也就是最为早期的俑。俑的身份多种多样,包括侍卫、仆从等各色人物,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重甲骑兵俑。
至盛唐时期,陶俑艺术达到一个顶峰状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有低温色釉的唐代三彩俑,俗称“唐三彩”,不仅色釉上十分精美,而且在造型方面也是十分生动活泼,女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唐朝时期,雕塑艺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女俑的造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美与形象并存,鲜明的特色尽显无遗
唐代女佣的辉煌与雕塑的发展密不可分,唐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不仅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顶峰,在中国漫长的艺术长河中,雕塑具有十分精彩的篇章。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朝时期,国泰民安,人们对于俑以及雕塑品的需求来那个大大增加,而此时的雕塑艺术已然十分辉煌,并大量使用一些镂雕与圆雕,频繁使用阴刻细线,来刻画一些人物形象,大多数都是一些能歌善舞,场面欢庆的形象,而在绘图方面也是十分新颖以及开放。
由于雕塑的发展,唐朝陶俑的造型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逐渐从原来的笨拙守旧向精细华美开始转变,最为典型的就是女俑了。
这个时期的女俑主要是三彩俑以及一些彩绘俑,这些俑往往制作精良,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女俑是唐朝时期众多的陶俑中烧制量最多的一种,同时也是最能代表唐女子的形象。
唐朝的石窟中,有着很多的佛菩萨,而从这些佛菩萨的面相之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唐朝女俑的影子。
俑一般都会用一些简单但是不简便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心理,而对于观看的人来说往往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感受这些女俑的真情实感,这也体现了古代雕塑的底蕴所在。
唐朝女俑特色十分鲜明,而这也源于唐女子的形象。唐朝女子们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美女,由于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唐朝女子在与其他朝代的女子相比较的时候,多了几分霸气,神色之间隐隐有着一股傲视天下的气概。
除了霸气之外,与宋元明清相比而言,唐女子没有封建社会的封闭思想以及懦弱的性格,这也是当时女俑制作的依据,女俑们常常都是神色各异,雕塑的匠人们往往都会对这些俑的面部精细雕刻,来展示唐朝女子的神采以及形象,可以说唐女俑的制造是成功的,不仅充满活力而且很容易打动人。
唐代女性一般都是具有丰腴之美的,而这些也都在唐女俑上显露无遗,开放大气以及以胖为美的价值观都深深影响着女俑的制作。
唐代女俑形象活泼,神态高贵的背后,映射的是唐朝时期的精神风貌
唐朝女俑的形象十分活泼,有种眉目传情的意味在里面,即便是一些婢女的形象,也看不出丝毫的“奴气”,这些都体现着唐朝的精神面貌。
唐女子的服饰十分艳丽,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传承前人的服饰文化特色,还加入了很多域外元素,有着鲜明的特点。
在设计方面也呈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开放包容,昂扬进取以及崇尚华美。而女俑们的服饰也十分多样,最为常见的就是襦裙装了。
“半袖、裙、襦者,女史常供奉之服也。”---《新唐书·车服志》
襦裙装是最常见的装束,而半臂是这种装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即便是在唐朝,半臂都是十分新奇的。
唐代妇女的下装主要是裙子,并且长久不衰,这种上衣下裙的装扮一方面是对前朝的继承和完善,另一方面也吸收包含了众多的外来因素,在中国服饰文化历史上书写了新的篇章。
唐朝时期女子们的发型种类,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光光史料中记载就有多达百种,其中以一些高髻最为受欢迎,比如倭堕髻。倭堕髻的原型是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堕马髻,相传杨贵妃在骑马的时候不小心坠马,原本的高髻也向一侧倾斜,十分美丽,后来就有很多人竞相模仿。
除了发型繁多,唐朝女子对于妆容也十分注重,并且有着严谨繁琐的化妆步骤,当时的妆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米粉,另一种就是铅粉,唐女子会用胭脂来与铅粉配套使用,并且对胭脂的使用十分频繁,除此之外,唐女子在眉毛的化妆上也颇有造诣。
从唐朝女俑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唐女子们的生活多样多彩,富有活力,而且也体现了唐女子在思想、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所做出来的巨大贡献,也为如今的生活留下了永久性的美。
唐代女子们的生活在女俑中显露无遗,打球、骑马等等,唐女子们不受拘束,大胆开放地做着想做的事情。
自由的风气盛行,也让唐女子的精神面貌很好,女俑的神态或者是妆容都展示着唐代女子的生活风貌,而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十分难得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都是深入人心,这也使得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一些基本的权利都被无情剥夺,更不用说自由了。
㈥ 怎样理解诗歌具有真挚浓郁的强烈抒情性艺
“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1〕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核心,诗歌作为一种最善于抒情的文学体裁,抒情无疑是其基本特征。能否成功抒写真情,是衡量诗歌成就和价值的重要标准。古往今来,许多广为流传的诗篇,都是以抒情见长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中华素有“诗国”之称,而唐代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李商隐,是唐代诗坛群星中耀眼的一颗。他独创的无题诗,代表了他诗歌艺术的突出成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无题诗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在中国诗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成功地抒写了人间至真至美的情感。善于言情,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根本艺术特征。〔2〕
在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中,虽然早就有人指出其诗歌的抒情特征,但却多是把它当作诗歌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如“深情绵邈”、“情深辞婉”等,或当作一种抒情艺术,却尚未把无题诗对深挚情感的成功抒写提到决定诗歌成就的高度,作为蕴藏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背后的关键性因素加以集中论述,也就很难全面、准确地认识李商隐无题诗的价值和贡献。因此,本文试图结合诗作实际探讨无题诗中的情感及其独特的抒情方式,并且通过李商隐与其他诗人诗作的比较,阐述无题诗在抒情方面的独特性、影响和贡献,以此展示李商隐无题诗的言情艺术,说明挚情的成功抒写是无题诗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一、 无题诗中的情感
较之宋以后诗人越来越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色彩和趣味,唐代诗人显然更喜欢也更擅长用独到的眼光去审度人与世界的关系,抒写自身的感觉情绪,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唐代诗人的成就高度。在诗人群星闪烁的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善于言情为根本特征,具有上述特点。
文学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本职在于抒情。比起其它情感,哀情最易触及人的灵魂,引起心灵的震撼。而爱情又是情感中较强烈的一种,其悲欢离合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爱情悲剧几乎是所有情感形式中最富于感染力的一种,历来为文学家所偏爱。读者移情于作品中青年男女的相恋,悲憾于他们的生离死别,进而引发对严肃主题的思考。
作为李商隐独创的高度“精纯”的抒情诗体,无题诗多以男女相思为题材,表现各种复杂的思想情绪,抒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渺茫失落而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爱情在诗中尤为多见。无题诗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巨大艺术力量。
李商隐写了大量的爱情诗,其中也有少数庸俗之作,受南朝宫体诗和中唐以来艳体诗的影响,写得轻佻靡艳,如《拟意》、《碧瓦》等诗作。但从总体倾向看,却并非如此。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多数写得深情绵邈、精纯华美,或抒伤离怀远之意,或写小会遽别之思,或发伤逝永隔之恨,情真语挚,婉曲缠绵,充分体现了诗人善于言情的特长。
在思想上,无题诗多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强调恋爱双方彼此相悦,坚决要求摆脱礼教的束缚,给予青年以天性自由,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更主要的是,无题诗把情感表达得真挚深沉,带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和悲剧色彩,凄美芳菲,具有较高的品格。如他著名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痴情的诗人,为心上女郎怅望中宵,倾诉了自己无尽的心思,然后默默上朝而去。如此深沉情怀,如此执着之爱,具有李商隐爱情诗凄艳而不轻佻的特点。诗人的心态和性格,使诗作深沉而绮丽,严肃而浪漫。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写了对昨夜一度春风,旋即成为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其痴迷而沉醉的心态,怅然若失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两性情境是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敏感点。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不论是两情欢悦的温馨,心有灵犀的默契,还是执着相思的痛苦,凄怨悲怆的失意,莫不渗透了诗人真挚深沉的情感,写得情深语挚,哀怨动人。这些哙炙人口的诗篇,是诗人心血和挚情的结晶。
二、 无题诗的独特抒情方式
在诗歌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古今中外诗人的共同追求。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真挚情感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这些表现手法成为诗人情感的艺术载体,并以此形成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
(一) 深婉曲折的抒情方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曲折达意的抒述方式,同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思结合起来,“寄托深而措辞婉”〔3〕,便形成无题诗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深婉的艺术风格,既是因为无题诗抒写对象和内容的缘故,出于处理上的实际需要,同时又与诗人用典的积习有关,受其文艺思想所支配。
对李商隐诗歌的高情远意,前人早有述评。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李义山诗“顿挫曲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而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杨慎说:“世人但称义山巧丽,俗学只见其皮肤耳,高情远意,皆不识也。”这些都指出了李诗的特色。而他的无题诗,更是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使读者回肠荡气,不能自已。这种艺术上的特色,是各时代其他杰出诗人所没有的。李商隐在这方面另外开辟了一个境界,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充分体现了婉曲抒情的特色。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迂回曲折地抒述情感,委婉细腻地刻划心理,是李商隐无题诗抒情艺术的重要表现。这类无题诗,构思上采用的是一种“剥茧抽丝”的方式,从一个意象生发出另一个意象,环环相扣,绵绵不绝,委婉曲折地把真挚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上面的诗作开头写别离的痛苦,却从会见的困难着笔,因为见面难得,离别才倍觉难堪。接下去抒述离情,用“春蚕”、“蜡炬”一对比喻来形容缠绵执着的相思,委婉而热烈,含蓄而鲜明,不愧为千古名句。往下设想别后的情境,青春易逝、孤独难捱,加深了离别的愁绪。末尾又翻回头来自我宽解,但也表明相思之情不能自已。全诗扣住离别写相思,却不限于离别当时的情景,而从会见之难一直联想到别后的苦痛和希望,概括面广,感情容量大。诗作把矛盾复杂的心理委曲尽情地抒写出来,十分真挚动人。这种固结不解的感情,深挚邈远,缠绵悱恻,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这类作品是最有代表性的。
在无题诗中,诗人有时借助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化为虚拟的情境和画面,使诗作中的抒情同样体现出深婉曲折的特点。“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一联,便是通过想象意中人生活场景而传达出刻骨的相思。
(二)营造朦胧意境,抒写深挚情怀
将复杂矛盾甚至惆怅莫名的情绪借助于诗心的巧妙生发,铸造成为雾里繁花般朦胧凄艳的诗境,是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毕生追求的目标。因为对爱情感受的朦胧惝恍,所以诗人特别需要用象征手法和美丽神话来渲染意境,需要用移情入景的方法来烘托情绪。无题诗常常以朦胧意境的营造代替对恋爱事件本身的琐屑描绘。
李商隐受《楚辞》影响,惯于把叙述事实、抒写苦闷和幻想爱情交织在一起,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使所描绘的事件富于象征性和跳跃性,使所蕴含的情感含蓄深沉、意味隽永。《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诗中便是借助象征手法,着意渲染了有助于抒发感情的特殊气氛。又如《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全诗着意摹写缠绵悱恻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然的婉曲心理,而整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下,在梦幻的交织中创造出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避免了艺术上的平直,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远别之恨”的主旨。
“一切景语皆情语。”〔4〕情是景的统帅。李商隐无题诗以景传情,借景抒情,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成功地表达出深沉真挚的情感,表达出他对爱情理想——实际上也是人生理想———的美丽的“蓬山”的不懈追求。
(三)无题诗的真挚情感,通过悲剧气氛和感伤情绪表达出来
李商隐自幼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感情更加脆弱。受“党争”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5〕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愤,孕育了他憔悴行吟的诗篇。他的无题诗抒写了爱情生活的不幸,又和身世遭遇的不幸乃至对唐朝命运的忧思相联系,转化为哀戚顽艳。带有浓郁的感伤情绪,是李商隐无题诗的重要情感特征,诗作也因此具有特殊的美感。
如果说杜牧是用旷放排遣感伤,温庭筠是用恻艳冲淡感伤,那么,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美则是在阴柔之美的范畴内自辟形象化一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妨看作他那种执着缠绵固结不解的感伤情绪的形象化表达;而这种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艳的诗境,就更显得凄美幽眇、耐人寻味,犹如烛光下和泪的美人,使人不觉为之低徊。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一首,则是通过对远别之恨和相思之苦的反复描绘渲染,才使结尾“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无望更具悲剧感,从而产生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全诗感情深挚,无此真情,无此抒情妙笔,难成此诗。
李商隐笔下出现的爱的世界,大都是寂寞、凄楚的,而且经常伴着怀疑和绝望。“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诗人化抽象感情为具体事物,通过美好事物产生与被毁坏的对照,使诗在凄艳之中产生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感。
另一方面,诗人苦于爱情的折磨而又执着于爱情,在无题诗中刻意塑造彷徨求索的人物形象,通过描述对理想对象的不懈追求,显示诗人的执着态度,成功抒写出委曲深挚的感情。这种例子在无题诗中也是很多的。
此外,李商隐善于熔词铸语,在含蓄深稳之中表现炽热的感情。如“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善用表明幽阻的动词“啮”、“牵”,描述远隔之境和迷离之情。又善于将副词和动词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他对爱情的深刻怅惘和百折不回的追求。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句中“莫共”与“争发”的巧妙连结。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深挚感情,通过深婉曲折的抒述方式,以及营造朦胧意境、渲染悲剧气氛等艺术手法成功地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无题诗善于言情的根本特色。
三、 无题诗在抒情方面的特色和贡献
用高妙的艺术技巧,精工的表现手法,表达出诗人的深挚情感,这是无题诗取得巨大成就,具有历久不衰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在唐代诗史上,李商隐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李贺,并称“三李”。他们凭诗人之眼、诗人之心、诗人之笔写诗,都属于纯诗人型的作手。但在“才”的共同点上,又各具个性,可以从他们诗作的特点上加以区别。
李白的“才气”,常使人感到惊奇,不得不为其诗作的思想和艺术力量所震慑。李贺凭着超凡的“才思”,拿精神生命作诗,呕心沥血、苦思冥索以觅奇句奇境。他们可以使读者惊喜,使读者悲戚,但不大能使读者产生缠绵悱恻、低徊往复、荡气回肠的感受。而李商隐的诗歌,不逞才使气,也不追求诡奇幽幻的想象之境———他凭的是“才情”,凭的是情深笔妙。他的无题诗,笔之深婉,格之高洁,境之清华,语之韶秀,气之俊爽,韵之绵邈,常使读者陶醉。一股深挚的情感洋溢于诗外,具有震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与温庭筠最为著名,并称“温李”。温庭筠诗风?艳,没有李商隐诗作情深辞婉。在爱情诗史上,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成功抒写深挚情怀而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其成就远非六朝宫体诗或杜牧艳情诗可比。
李商隐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一方面,中唐诗人在开辟新境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缺点和流弊,渐渐露出衰败迹象。晚唐诗人面临着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开创柳暗花明新局面的历史课题。李商隐创作出深情瑰丽的诗篇,为完成这一历史赋予的使命作出重要贡献,为唐诗发展展现了一片绚丽的晚霞。另一方面,李商隐以其杰出的诗歌创作成就把中唐以来逐渐走向散文化的诗歌潮流,引向以情深意永、精炼含蓄为特色的抒情传统,又在自己独创的无题诗中改变了盛唐初期诗人直抒胸臆、质朴明朗的诗风,独辟蹊径地开拓了寄情深婉的新境界。李商隐通过自己抒写挚情的无题诗,将香艳成分净化并提高了品格,对香艳进入文艺领域作出贡献。无题诗在描写心象、物象,运用比兴手法,营造朦胧意境,渲染悲剧气氛等诸多方面,对后代词人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他在无题诗中继承并发展了诗歌抒写深挚情感的优秀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了独特的抒情方式,对后世诗风改良和诗歌抒情艺术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