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族风俗的作文怎么写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习俗——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㈡ 岑溪上灯风俗
岑溪上灯风俗
岑溪上灯风俗,粤语中“上”是“挂起”之意,“灯”通“丁”,为延续香火之意。“上灯”相当于告知他人或祖宗自家已添男丁,家里人都要为其举行“上灯”仪式。以下分享岑溪上灯风俗。
广西梧州岑溪市上灯节,全国绝无仅有的特色习俗!
“上灯”的风俗始于汉朝,曾在两广地区非常流行。如今在广西岑溪、藤县、容县、富川、桂平等桂东地区及广东省部分地区延续了这种风俗,尤以广西岑溪市举办的“上灯节”最为隆重、气氛最浓。
上灯节的由来
粤语中“上”是“挂起”之意,“灯”通“丁”,为延续香火之意。故生男孩亦称为添丁,谐音“添灯”,俗谓“上灯”。“上灯”相当于告知他人或祖宗自家已添男丁,延续香火,添丁发财。
“上灯”又叫状元灯,在岑溪有云遮中秋月,雨洒状元灯一说。中国在清朝以前,只有男儿才可以考科举取功名、中状元,女孩只能待在深闺中。
所以这千百年来,男孩出生后的第二年正月初十,家里人都要为其举行“上灯”仪式,祈祷男孩一生幸福,考个功名回来光宗耀祖。若是正月初十前出生未满月的男孩,要到下一年的正月初十才挂灯,这就叫“上老灯”。
这个传统民俗节日只为男孩举行,含有一定封建思想。岑溪人确实也有些重男轻女,正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啊。
如果穷人家的孩子,无法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学,那辍学的大多是女孩子,然后早早要去外地打工,补贴家用。
在岑溪第一胎生的女孩,有的家人会要求再生一个男孩。有的生了三五个女孩,还没追上一个男孩,会一直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在这里生不出男孩子的女人被认为是没有福气与福分的。
我们是这样庆祝“上灯节”的
上灯节为期六天,分为上灯、暖灯、落灯。
在正月初十零时开始“上灯”。
从自己的家门开始放鞭炮,一直放到本村社根,祭拜之后将花灯盏悬于灯棚。
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花灯上男丁的名字写到族谱中。
上灯人家一般会买3盏灯,分别挂在社主公、祠堂、正屋厅堂。现在大多简化为两盏,一盏挂在厅堂,一盏挂在家乡村里所属的寺庙即可。
每盏灯里会包两颗卵石,表示后继有人,可以传宗接代。
以前的花灯都手工制作,用彩纸和竹条做成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灯笼,里面挂一盏小油灯。
现在市面上有现成的商品,今年最热销的花灯是一款走马灯,漂亮极了!灯中置一转轮,轮上绘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各式吉祥喜庆的彩色图案。
正月初十到十六“暖灯”。
早晚都必须到社根上香、添油,一则保证花灯日夜不熄,二则以表添丁祝酒、香火不断之意。
时下花灯是可以通电的。以前物质贫乏的六七十年代,多是煤油灯,每天早晚要虔诚地添加煤油。保持油灯长明不息到正月十六。
保持油灯在这六天里长明不息是很重要的。假如在这六天里有一盏油灯息灭了,就表示这个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身体健康的灾难,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所以家长会在这六天里早晚虔诚地添加煤油保持油灯长明不息,虔求神灵、社主公和祖宗的保佑,保佑这小男孩儿聪明伶利、健康快乐成长。
正月十六“落灯”。
杀鸡俸神。到了十六这天早上俸过神,把初十在社主公上的灯奉回家来,这个上灯节才算完满结束。
这更是一个全民饮酒日
上灯酒是众人酒,家家户户有男孩的都同时摆酒。
这一天,街上行人稀少,不是已经去喝酒就是在去喝酒的路上。
许多店铺关门,机关单位除了值班,多是“空城计”,这天见面只会问一句话:去哪饮?!
城里人到各家饭店赴宴,农村人走村串户饮酒。全家出去饮酒都应付不过来,匆匆“赶场”日饮几处!
今年我们八零后生育高峰,一胎二胎,亲戚、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好在我们年轻一辈,没有那么在意,有几个朋友的我今天初八就开始饮了,坐一起聊聊天,实在安排不过来的就只能微信发红包庆贺了。
以前老一辈会买童装作为礼物,我们现在都比较懒,主要对衣服品质要求也高了,担心买的衣服不合对方心意,都给红包了事。
岑溪目前人口95万(2015年统计数据),也就是说这一天近百万人口同时饮酒,如此大规模的“全民饮日”,简直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啦!
在其他城市做个灯会、灯光节要策划来聚拢人气,岑溪完全不用策划,民间自发全民庆贺“上灯节”,这才是最酷炫、最具吸引力的灯节。
今年灯酒不赶场——正在悄悄改变的岑溪民俗上灯节
正月初九、初十,是岑溪的上灯节,这是一个在全广西,乃至全国绝无仅有的传统民间节日。上灯节的来历、盛况,在岑溪众多文史资料里有详细记载,在此不再赘述,今天要说的是,今年的花灯节,对比以往,已发生了许多变化。
以往,上灯节有“全市饮日”的美称,初九初十,家家户户都到有灯酒的亲朋戚友家喝酒祝贺,有时竟然多达七八家,分身乏术,只好赶场——这家饮了饮那家。两天下来,赶个七场八场,人情行通,主宾欢颜!
可是,饮完灯酒,却是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累啊。
于是乎,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终于有人在上灯节之前,开始在朋友圈对饮灯酒发感慨吐槽了。
有才的岑溪人,把累人的'灯酒和各乡镇串在一起,很有乡土特色。也有的吐槽繁重的人情来往,真有意思!
网友们颇有岑溪特色的打油诗,说出了多少人的心里话啊。而实际上,岑溪人正在用行动,改变着这个传统。许多人都表示,今年灯酒不赶场!他们初九去一家,初十去另一家,绝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每家每场必到。至于已报了饮的,人情必定到——现在微信红包,简单得很!
另一个发生改变的,有些有灯酒的人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逢熟人都报饮,图个热闹排场。今年他们除了至亲,普通朋友都不报饮了。这并非冷落看不起谁(过去会有这种误解),而是他们考虑到,花灯酒是众酒,报了饮会令对方为难,会让对方赶场,着实是为对方着想。
这些悄然改变的人情往来,并没有影响到灯酒的热闹,更没有影响到亲情友情。相反,透过这些改变,我们看到了岑溪人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超前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为家乡人点赞!
喜庆上灯之岑溪上灯节的由来
上灯---其实这灯又叫状元灯,并不是岑溪人重男轻女,而是中国在清朝以前,只有男儿才可以考科举取功名、中状元,女孩只能待在深闺中。所以这千百年以来,岑溪人的谁人家中生了小男孩儿,都会集中在来年的正月初十这天上灯,亲朋戚友齐来庆祝,祝贺这小男孩儿聪明伶利、健康快乐的长大,考个功名回来光宗耀祖。因此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上灯的人家要买 3 盏灯,在初十日零时,将五彩纸扎的花灯一盏点在社主公处,一盏点在祠堂里,一盏点在家里的正屋厅堂。时下点在正屋厅堂的花灯都是可以通电的,插上电源一直到十六这天才拔下电源,所以十六这天叫落灯。在物质贫乏的六七十年代,正屋厅堂、社主公和祠堂里的灯都是用煤油灯的多,每天早晚要虔诚的添加煤油。
保持油灯长明不息保持油灯长明不息到十六这天。保持油灯在这六天里长明不息是很重要的,假如在这六天里有一盏油灯息灭了,就表示这个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身体健康的灾难,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啊,家长会在这六天里就会早晚虔诚的添加煤油保持油灯长明不息,虔求神灵、社主公和祖宗的保佑,保佑这小男孩儿聪明伶利、健康快乐的成长。
因为在一年当中,总有亲朋戚友家有男孩出生的,正月初十就变成了岑溪全民的饮酒日。在这喜庆的日子,就算家中很贫穷的人家也会向亲朋戚友借来钱物摆上二三桌。有钱人家就是几十上百桌。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也有在正月十二和十六去饮的,十二这天又叫贺灯,十六叫落灯,这二天主家也是要杀鸡俸神的。
现在的县城市区里的人都多是老家在乡村的,如果有孩子上灯,就让父母在家设宴宴请老家的亲戚朋友们,自己在城里的酒家饭店宴请离城里近的亲戚朋友同学。到了十六这天早上俸过神,把初十在社主公上的灯奉回家来,这个上灯节才算完满结束。
㈢ 沙虫童装的故事
http://..com/question/211053965.html 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啊~!
㈣ 撰写童装品牌故事(愿出500元)
这文章估计你找不到人写。
第一、好的故事,500元的价值太低了。
第二、信不过这种方式征稿。
价格开的太低了,这是一套品牌公司的整体创意,至少后边加两个零吧。
付款方式没有第三方,不太可靠
㈤ 石狮童装的石狮童装起源:
石狮童装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石狮童装,主要集聚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凤里街道。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二十多年来,石狮童装产业完成了从原先传统的家族制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并迅速发展为凤里经济新增长点。童装产业从过去的低价竞争,演变为质量、品牌、风格、款式及营销方面的竞争,凤里童装也凭其新颖的款式、时尚的设计风格、质优价廉等独有的特色逐渐成为石狮乃至泉州地区童装的龙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全国童装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提高,呈现其别具特色和得天独厚优势:
㈥ 小木马童装的品牌起源故事
从前,有个小姑娘叫吉娜。她到森林里去玩,遇到变成犴(注:念 an,俗称“四不象”)的满盖(注:“恶魔”的意思)问她的名字,天真的吉娜不知道满盖看上了自己的美貎,将名字告诉了它。
第二天,当小姑娘生火做饭时,火苗里跳出浑身长毛的满盖,它说:“吉娜,咋天你在小河边告诉我你的名字,咱俩在小河边订了婚约,今天我娶你来啦!”,可怜的小姑娘自然不肯,凶恶的满盖威胁她:“如果不跟我走,我就吃掉你们一家”。吉娜只好答应。吉娜骑着最喜欢的小红马上路了。
在路上,聪明的小红马识破了满盖想要返回吉娜家吃掉她父母的奸计,让吉娜说不远处的 大岭上有专砍满盖脑袋的风。满盖被吓得带着吉娜飞快地往自己家赶。
到了满盖家,满盖喜滋滋地收拾房子准备晚上成亲。小红马让吉娜骗满盖放它外出吃草,然后让吉娜拿出鏠衣针放在门口的大石头上念了一个咒语。吉娜跨上马背,照小红马教的那样冲屋里对满盖说:“丑陋的满盖,我走啦,我是不会嫁给你这么丑恶的东西的!”满盖听了吉娜的话,气呼呼地跑出屋子追吉娜,哪知门口石头上的鏠衣针将太阳光凝聚起来,像利剑一样狠狠地刺向满盖的双眼,满盖的眼睛受了伤,痛得在地上打滚。小红马驮着吉娜飞回她的家里。一家人高兴地团聚啦。
为免满盖找到,吉娜一家搬到了很远的地方。吉娜跟小红马形影不离,再不敢单独一人外出,也就没有再碰到可怕的事情。
可是,邪恶的满盖又怎肯就此罢休呢?它四处寻找吉娜,寻找机会,发誓要把吉娜娶回家。
吉娜的弟弟喜欢到很远的地方去打猎,他向吉娜借小红马。吉娜很爱弟弟,便答应了弟弟的要求。小红马临走叮嘱吉娜:“你若有事叫我,就站到仓房顶上,朝我走的方向喊三声小红马,我就会赶回来。”
小红马离开吉娜的第三天,满盖就从火堆里跳了出来要吉娜跟它走。吉娜骗满盖要去房顶上收衣裳,朝着小红马走的方向喊了三声小红马。奇迹出现了。吉娜一喊,山上刮风、打雷、下起暴雨来,乌黑乌黑什么也看不见。满盖追出来想抓吉娜,可是那闪电又像剑一样直刺它的心窝,满盖吓得钻进河水里藏起来。过了一会儿,风不刮了,雨不下了,只见小红马满身大汗飞奔回来。
勇敢的小红马跳进水里和满盖厮打起来。河面像炸开锅一样翻腾,一会儿变黑,一会儿变红,黑的是满盖的血,红的是小红马的血。吉娜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伤心,好久好久,水面才平静下来。吉娜一看,满盖跟小红马都躺在河里一动不动的,它们同归于尽了。
吉娜伤心地抱着小红马的遗体大哭了三天三夜。后来,她将小红马埋在屋后的小河边。从那以后吉娜每天都坐在小河边思念小红马。
弟弟看到吉娜如此伤心,就用木头做了一只跟小红马一模一样的小木马。吉娜看到小木马更加想念小红马,忍不住又哭了。眼泪掉到小木马身上的那一刻,奇迹又发生了,小木马的眼睛眨了眨,开口说话了!小木马说:“吉娜,你不要伤心了,我回来了!”吉娜又惊又喜地跨上小木马的背,小木马一下子就飞了起来。他们在森林的上空俯视大地,呀,蓝天,白云,小村庄,绿草地,真漂亮!
再没有满盖来找过吉娜,小木马就这样陪着吉娜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
后来,为了纪念这匹勇敢的小红马,让更多正义和勇敢长存人间,人们制造了更多的小木马,在旋转的木马上,小朋友们获得许许多多童年的快乐。
再后来,孩子们爱上了一个叫“小木马”的童装品牌。对,就是那个红色小木马的标志!要知道,“小木马”就是“红色小马驹”的意思哦!没错,小木马童装,就像那匹勇敢的小马驹一样,用环保的材料和美丽的款式保护着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
人物对应:
吉娜、弟弟――儿童
小红马――木马――小木马
满盖(恶魔)――劣质产品
关键词: 保护、关爱
故事线索: 吉娜上当――遇险――小红马保护吉娜――小红马变成小木马陪伴吉娜快乐成长――衍生小木马童装
延伸: 小木马童装,抵制劣质产品,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六约富发街8号
㈦ 苗族民族服饰的特点或习俗
苗族衣服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
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
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
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习俗:
1、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
2、芦笙,是苗、瑶、侗民族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在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3、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4、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
5、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7)传统童装民俗趣事扩展阅读:
苗族方言:
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参考资料:苗族-网络
㈧ 江南布衣童装事件,凸显出了哪些问题
凸显出来了一些品牌他们过于猎奇,不注重产品合格率,他们不太重视回头客,没有信誉问题,品牌的一些图案具有不良引导性质。
㈨ 广东的民风民俗
1、舞狮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五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都由二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它是广东各个节庆日中最常见的表演活动。
2、英歌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广东的普宁、潮阳、惠来、陆丰甲子、潮安等地有英歌,其中以普宁、潮阳的英歌最有名。英歌是潮汕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情绪舞蹈,起源于明代中期,以梁山108好汉为原形。表演者或持英歌棰或持圆鼓,糅合武术套路舞蹈等等艺术形式,气势粗犷豪迈。
4、烧龙
最有名的就是丰顺的埔寨烧龙。人们会在节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龙场,在大炮仗的巨响下观看烧龙表演。
先是几十个年轻人举着燃烧的竹缆在场内奔跑,接着,身上装满烟花的巨龙出场,舞龙者举着龙在场内舞龙,最后,龙头开始喷火,龙身烧起来后则烟花齐放,锣声和鞭炮声响彻云霄,绚烂的火龙满场飞舞,景象十分壮观。
5、宵夜
宵夜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一般是晚间十时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晚上自己动手煮食。
有的单独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边大排档或茶楼食肆的夜市中进食,因而市里渐渐地形成了多条“夜食街”,以及各个茶楼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楼中的夜市往往开设有音乐茶座,以招徕食客。
6、饮早茶
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早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广州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茶居。
7、饮凉茶
饮凉茶也是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古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