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江南才子写给关汉卿的诗
文学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 、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四大名花:山东菏泽的牡丹、福建漳州的水仙、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的山茶花
民间文学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再添一些
中国历代组合一览
关键词: 算作是文化常识吧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商纣四诸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孔门七十二贤: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沐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括、公皙哀、曾蒧(dian三声)、颜无繇、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缭、司马耕、樊须、公西赤、巫马施、梁鳣、颜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公祖句兹,秦祖,漆雕哆,颜高,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良孺,后处,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颜祖,鄡单,罕父黑,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旗,县成,左人郢,燕伋,郑国,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原亢籍、乐欬,廉絜,叔仲会,颜何,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舆如,公西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国学三圣:孔子、老子、墨子
二桃杀三士(中间的三士,不是二桃):张远山 公孙接、田开疆
中国四大美女:貂蝉、西施、王昭君、杨贵妃
吴越三王:勾践、范蠡、文种
山东三圣:史圣左丘明、商圣范蠡、武圣孙膑
鬼谷二高徒:孙膑、庞涓
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
战国四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战国四游侠:荆轲、专诸、聂政、要离
联纵双名士:苏秦、张仪
赵国二庭柱:廉颇、蔺相如
强秦二名将:王翦、蒙恬
兴汉三杰:韩信、张良、萧何
汉初三大名将:九江王英布、韩王韩信,大梁王彭越
李氏三父子:李广、李敢、李陵
文景名臣:贾谊、晁错
西汉二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印、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
冠军二侯:卫清、霍去病
许氏二龙:许虔、许劭
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祜、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为一列,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修、邳彤、刘植、王常、李通、窦融、卓茂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
河北五廷柱:颜良、文丑、张颌、高览、淳于琼
建安一条龙:华歆、邴原、管宁
江东二张:张昭、张纮
徐州四杰:孙乾、简庸、糜竺、曹豹
蜀汉三诸葛: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
曹氏三杰:曹操、曹丕、曹植
桃园三英:刘备、关羽、张飞
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袆
蜀汉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江夏八俊:陈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
司马八达: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旭、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西园八校尉:蹇硕、曹操、袁绍、鲍鸿、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
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段摇、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粟嵩
三国四棋家:冯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凯
乱国二富豪:王恺、石崇
八王之乱: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乂、东海王越
王谢二贤:王导、谢玄
西晋二陆:陆机、陆云
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
北齐坚壁:斛律光(落鸟都督——惊弓之鸟的故事)、高长恭(兰陵王)
六朝三丹青: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隋初四大名将:史万岁、韩擒虎、贺若弼、杨素
防微杜渐:房玄龄、杜如悔
贞观十八学士: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时、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安史之乱:安录山、史思明
河东三风:薛元敬、薛收、薛德音
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
佛法三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七狼八虎:延平、延定、延朗、延辉、延德、延昭、延嗣、延顺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龙眠三李:北宋善画的李伯时、能文的李亮工、工书的李元中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四元帅:韩世忠、岳飞、张浚、刘琦
成吉思汗四狗:窝阔台、哲别、者勒蔑、速不台
成吉思汗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张梦晋
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明代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东林六君子: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
明末三大儒:顾炎武、黄宗曦、王夫之
护国三公:戚继光、袁崇焕、郑成功
九江五贤:田园诗人陶渊明、江州剌史李渤、江州司马白居易、理学大师周敦颐、王阳明
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三藩、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
顾命八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焦佑瀛、杜翰、景寿、穆荫、匡源
戊戌六君子:林旭、杨锐、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
永安封王:杨秀清东王,萧朝贵西王,冯云山南王,韦昌辉北王,石达开翼王
㈡ 多少兴亡恨 长歌对酒时 漫話肃亲王善耆的诗和书法
肃亲王善耆1866-1922 字艾堂,号偶遂亭主、如当舍主人。满洲镶白旗人,清初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世袭罔替铁帽子亲王豪格的八世孙,是第十代肃亲王(四代衍璜与五代蕴着同辈)。善耆历任二等镇国将军、头等御前侍卫、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正红旗护军统领,戊戌年袭爵后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崇文门正监督、御前大臣、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逊清最后一任内阁后期改任理理藩大臣。逝世后,谥曰忠,全称和硕肃忠亲王。
善耆为官清廉,任崇文门正监督,统管崇文税务总局及属下丰台、南口等廿三个分局。清廷原规定岁上缴卅万两,余可尽私入囊,是最大油水的差使,是由于庚子义和团攻使馆,肃王府尽毁,西太后给他此肥缺以作补偿,并以战后百业箫条,减为岁缴十二万两。然善耆不领此情,上任后整顿榷务,明颁税率,严禁贪污受贿,商贾称庆,入城货量大增。光绪廿七年,岁缴竟增至规定五倍,达六十万两,然而,却得罪了同为监督的庆王奕劻等大贪,被权贵参奏攻讦。
肃王长民政部期间,在管理工巡局、警政建设等多有建树,此外,在主审“谋炸摄政王案”中宽待汪精卫,以及资助同盟会等事迹,史家有述,在此不赘。
肃王多才多艺,能演平剧,曾师从陈半丁及李西学画,肃王工诗及书法,前清体仁阁大学士、民初总统徐世昌在其所编《晚晴簃诗汇》中写道:『诗话:王为肃武亲王豪格八世孙,折节读书,好与士大夫游书翰,出入平原北海两家,清劲疏爽,翛然绝尘,壒诗亦如之。国变后出居辽海,悒悒而终。』晚清作家李伯元在《南亭笔记》中写道:『善耆书法颇有造诣,尤工行书八分法。政务冗忙,往往令人代笔,以满足索字者所求。凡亲书之字,所钤印章皆〖松壶〗,凡属代笔者,均盖上〖烟云过眼〗印章。』国学大师罗振玉在肃王赠其侍卫嵩泰书法页册中写道:『肃忠亲王书法,初师法诒晋斋(成亲王永瑆),晚年从唐贤上溯六朝......以书法论,亦当冠绝当世,大节凛凛,又不仅以艺术重耶?』
幽燕非故国 长啸返辽东- [辛亥出都口占]
这是肃王晚年最喜欢的诗,曾多次书赠友人,笔者寻得多个版本。此诗冩于辛亥革命时,由于肃王是‘帝党’,慈禧死后他和镇国公载泽力促摄政王载沣罢免袁世凯,原拟革职逮交法部治罪,但庆亲王奕劻被袁收买阻挠,而张之洞又危言耸听:『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其结果虎头蛇尾,只落得个“开缺回籍养疴” 的谕旨。武昌起义时袁得复出,他为了当大总统,向裕隆大后逼宫,迫宣统退位,肃王又极力反对,袁世凯怀恨在心,派密探跟纵威脋。据恭亲王溥伟日记,在宣统三年腊月十二,御前王公会议结束的当日,肃亲王拒签退位诏书,愤然离开北京。这时,肃王的心情诚如在其遗者所述“……辛亥兵变,各处蜂应,卒以所用非人,潜移国祚,疾首痛心,莫此为甚,臣力争不听,挽救无术,更不能与盈廷泄沓,共戴三光。遁之旅顺,偷延视息,潜抱艰贞之志,恨无开济之才,每伺再造之机,终乏一成之寄……” 于是,肃王吐出了他的心声:
辛亥出都口占
幽燕非故国,长啸返辽东,回马看烽火,中原落照红。
庚子冬日感事
肃王之所以为‘帝党’,渊源殊深。他不同于一般八旗子弟那様好逸恶劳,而是从小习武,除骑射外,还练武术,他有戱癖,能演京剧武生,时人谓:“其武功之勇捷可与号称 ‘杨猴子’的杨月楼相媲美”。肃王孙连纕大哥生前曾对笔者说过,其祖父能够用脚背掴人耳光,轻重收放自如。肃王还曾空手夺取洋流氓的手枪,晚清陈洲一着 [甘簃随笔•善耆拿赌] 中写道:『…… 更有无赖二西人,举手枪相拟,善耆富有腕力,举手执之,饬警押送于其本国使馆究辧焉。时京都人士群呼善耆为拿赌大王。』
善耆既是宗室,又具武功,完全符合清室规定当御前侍卫的条件,光绪十二年,善耆廿岁,即任二等镇国将军御前侍卫,廿三岁,升头等御前侍卫,紧跟已亲政的光绪帝。[清史稿•德宗本纪]中记载:『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有大志,以洗国耻。』善耆与光绪帝朝夕相处,互相影响。甲午之役,他们极力主战,随后锐意改革,同气相连,继而善耆任管皇室军器的武弼院卿,以及为皇帝出巡作前卫的备引大臣,直至庚子西巡,他一直是忠于光緖的贴身近臣。唯在戊戌政变之年三月初一,善耆父亲肃良亲王隆勤去世,他即报了丁忧守制,不问公务,故自是年从四月十二光緖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开始,到八月初六西太后杀害谭嗣同等 ‘六君子’ ,维新失败,他在这生死悠关的百日内,因守孝不准问政,得以置身度外,阴差阳错,逃过一劫。是年九月,善耆袭爵,成为最后一代肃亲王。
庚子年七月十九,即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一日,西太后挟持光緖西逃,善耆置三年守制不朝,及生母李佳氏病危于不顾,而且王府又被日使馆柴五郎守军占领,全家又未安顿,仍夤夜勤王。《道咸同光四朝轶闻》写道:『肃亲王善耆,有贤名,庚子西巡,匹马短衣,追及乘舆,与德宗同车,思拥之归京,不能成。……』途中,在宣化过一河,遇洪水,附近无桥,随从多人,抬拥太后乘舆过去了,丢下光緖不管,光緖下车,抱着善耆大哭,形势紧迫,善耆便亲自背负光緖过河去。西行归来,肃王写了《庚子冬日感事》,(现録四首):
庚子冬日感事 其一
雪虐风饕逼上林,帝城景色太箫深,
整军数载空防海,运甓何人解惜音。
关塞征衣游子泪,河山牧圉旅臣心,
招魂欲向巫咸说,八月忻州月下砧。
运甓: 搬砖,元稹诗 “运甓调辛苦,闻鸡屡寝兴。”指欲立功业而勤勉自励。
牧圉: 保卫,语出左传 “养马不有行者,谁捍牧圉?”
巫咸: 商代大臣。擅术数星占,能以巫与鬼神通,为巫之鼻祖。
忻州: 位于晋中太原之北,庚子西巡,肃王在此度中秋。
庚子冬日感事 其二
銮舆渐近玉钩斜,异地何堪换岁华,
魏绛已闻持使节,张骞终见泛星槎。
满城艳曲军中乐,一片商音塞上笳,
穷巷悄然车马绝,南邻日日伴梅花。
魏绛:即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主张和戎, 居功不傲。
张骞:汉代卓越的探险家与外交家,出使西域建立殊勲。
商音:杜牧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庚子冬日感事 其三
攒三差五似争棋,黑白难分太可悲,
短褐芒鞋扶辇日,瘦童赢马渡关时。
已拼蔓草吟孤鹤,何幸皇华赋载驰,
故里归来魂甫定,翩然又动当年思。
蔓草:李白诗“昭王白骨萦蔓草”
孤鹤:白居易诗“独宿吟孤鹤清寒” 皇华句:指西巡时有幸与光緖同车。
庚子冬日感事 其四
客来何事尽科头,更把光阴付弈秋,仰屋司空仍画饼,饮醇宰相太无愁。闭门偃息同龟鹤,谋国闲身似鹭鸥,玉敦珠盘盟定日,依然冠盖耀皇州。
科头: 不戴帽子,史记 “虎喷之士跿跔科头。” 成语有“科头跣足。”
仰屋司空:指管国库的司空为无钱头痛。辽海丹忠录“司空仰屋头为白。”
饮醇太宰:史记 “汉惠帝时,陈平为丞相不治事,日饮醇酒,戱妇人。”
玉敦珠盘: 《文心雕龙·祝盟》:“骍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指结盟, 订条约。
乃公无所用 竖子尔何知 – [和毓将军诗韵]
慈禧太后对肃亲王善耆是又爱又恨的,爱的是善耆对清室忠贞不渝,且具才干,故屡委以重任,如御前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崇文门正监督以及民政部尚书等等,但由于肃王革新行事,妨碍权贵贪渎,屡被庆亲王奕劻等进谗参奏,故任职均甚短暂。更主要的是慈禧恨他为光绪帝心腹,西逃中竟欲‘拥之归京’,居然敢犯大忌,这还了得!所以到了山西大同,慈禧即将他和光绪拆开,命他回京收拾烂摊子,还以颜色。不寜唯是,慈禧嫉妒心特重,据《宫女谈往 录》中写道:『肃王福晋长得漂亮,头也梳得精巧,耳坠的翠玉照得大半边脸都是绿的,把皇后、小主们都比下去了。老太后很生气,叩见时始终没给她好脸。』此后肃王竟遭解职,真是怀璧其罪,连老婆漂亮也成罪过,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肃王只是位高而权不重,始终未能实现其抱负。庚子国变后,肃王写了这首诗:
多少兴亡恨,长歌对酒时,乃公无所用,竖子尔何知?
大业成孤注,强邻哂太痴,他年青史上,一段解人颐。
逋臣无故国 孽子有孤愤
武昌起义后,肃王、恭王溥伟、良弼及铁良等宗室组成“宗社党” 旨在严惩袁世凯,匡扶清室,可是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裕隆太后及庆亲王等受袁世凯胁逼,袁又以“清室优待条件”利诱,于是颁布“退位诏书”, 亲王中拒不在诏书上签署者,仅善耆一人,裕隆太后怕妨碍其妥协,明谕解散“宗社党”。善耆发誓:『不恢复清室,永远不进北京城。孰料此誓竟一语成谶!
北京中央档案馆藏,伪满战犯善耆第十二子《爱新觉宪均笔供》中写道:『1911年底,我父亲善耆看到满清必定灭亡,不愿意作中华民国的官,不愿意作中华民国的民,一个人跑到天津租界。日本鬼子知道了他的心思,派川岛浪速到天津把他接到旅顺口。后川岛浪速又把我全家母亲五位、兄八人、嫂子四人,……也接到旅顺口。』
1914年秋,肃王第二子宪德和第六子宪英,划船出海钓鱼,宪英不慎,跌落海遇溺而死,时年仅十九岁,善耆国愁家恨涌上心头悲动不已,于是写出心声:
五律
忽忽日将暮,秋声不可闻,逋臣无故国,孽子有孤愤。
嬴马荒村道,寒鸦断岭魂,九歌天问在,浊世任纷纭。
市朝几辈犹无褐 帐殿三军尚着纱
肃王的写景诗,别具一格,对仗工整之外,并不单纯写景,而将心情写入,请看以下三首:
雪夜
浓云叆叇罩山家,散作人间六出花,剪烛清谈招旧雨,开樽相对醉流霞。
市朝几辈犹无褐,帐殿三军尚着纱,谯鼓冬冬人寂寂,天公玉戱更交加。
咏雪
夜来得微雪,晓起不胜寒,酽酒犹嫌薄,重裘尚觉单。
勤王谁李诉,闭户尽袁安,寄语西征客,应知行路难。
李愬: 773-821,字元直,洮州人。唐代大将。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叛乱,威脋京城,李诉率兵勤王,大胜解围。
袁安:?-72,字邵公,汝阳人。东汉大臣,断狱公平,长京师十年,民夜不闭户。
在这首诗里肃王从雪景融入以自已和古人相比,他曾庚子勤王,也当过民政大臣、九门提督,在中国首设警察厅,管京师治安。
五律
水面风初定,天山月自明,昂头仍落落,负手偶行行。
饮酒渊明节,吟诗杜老情,庭除多劲草,不为疾风顷。
此诗在肃王卜居旅顺时偶録旧作书赠铃木先生,但写成于辛亥前不久。时朝廷新旧派斗争甚烈,肃王属“议会立宪派”曾公开对各省请愿行宪代表疾呼:『只要你们汉人有本事,我们旗人滚蛋都行!』一语惊人,为庆王等守旧势力所不容,但肃王虽屡被参仍我行我素,并写了这首诗。
小楼依逺树 故塔伴闲云-[肃亲王的回文诗]
今春北京省亲,北京画院的肃王孙,爱新觉罗连经教授,书赠两首肃王从未发表过的诗给我,现公诸同好。
回文诗
小楼依逺树,孤塔伴闲云,晓径三秋气,乡思忽雁闻。
闻雁忽思乡,气秋三径晓,云闲伴塔孤,树逺依楼小。
五绝- 读书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巩固政权,清宗室素有满蒙联姻的传统,善耆的妹妹善坤,嫁蒙古喀喇沁亲王贡桑诺尔布为福晋,而他的十四女川岛芳子,即嫁外蒙镇国公巴布扎布的儿子甘珠尔扎布。肃王精通满、蒙和女真文,故曾被派往巡视蒙疆,后被任命为理藩大臣。笔者在姐夫(肃王孙爱新觉罗连缵教授)家曾见他写的女真文条幅,唯一点也看不懂。 “偶遂亭主”和“如当舍主人”在肃王所有三十余方印章中,钤印用得最多的是光緖所赐‘御赐望重宗维’,和金石泰斗吴昌硕刻的‘肃亲王’,也有其他的‘肃亲王’和‘肃亲王宝’,还用得较多的是‘偶遂亭’和‘偶遂亭主’。 肃王之所以自号偶遂亭主,是由于庚子西巡,劳累不堪,未至太原,即受命返京收拾残局,身心疲备,无以复加,随
即大病一场,致指甲脱落。于是,他到了位于门头沟的祖上显密亲王园寝内养病,并筑了一座亭,命名为偶遂亭,将杜诗:[姜村三首]中的两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刻在 偶遂亭基石上。该亭早毁,近年基石被当地驻军长官发现,妥善安置。笔者觅得照片,碑文尚可辨认。此外,在旅顺新华街九号原肃亲王府后院,善耆亦建了偶遂亭,今年三月,笔 者到该处寻找,已簜然无存。
肃王还自号如当舍主人,在一些作品中,钤有‘如当舍’印章,乃系取自[孟子]中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三句之句首字。由此,可瞻其抱负非凡,惟此印用得很少。
在近百余年的中国历史当中,肃王善耆是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物。他与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同年,同处于历史的大变革年代。他只活了五十六岁,而有作为者,仅仅是从戊戍袭爵至辛亥出走的短短的十三年,而这段期间却不可避免地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致使其革新抱负成为泡影,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这场悲剧。至于中华民国建立后,避居辽海,不食周粟,勾结川岛浪速、巴布扎布等反动势力,图谋复辟,这是出身使然,同是肃王毋庸韪言的另一方面。要以对历史起的作用来评价历史人物,这对于今天以自己的好恶,胡乱改编,甚至无中生有,美化或丑化前人,以骗阿堵物者,应觉汗颜!(全文完)
㈢ 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拥有很多特权吗
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首。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辚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㈣ 清朝的第九位铁帽子亲王胤祥,与雍正的关系有多好
雍正朝真正掌握实权又忠心办实事的少数几个臣子中,胤祥是最突出的一位。尤其在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争”中,其他成年皇子无一人站队胤禛,只有胤祥坚定支持胤禛,这也就奠定了胤祥在雍正朝平步青云的基础。
秋媚说:胤祥与雍正的兄弟情,皇室少有;作为君臣,胤祥至忠至诚,雍正充分信任,这才是君臣知遇的榜样。
㈤ 十三阿哥为何被封为“铁帽子王”
胤祥在雍正期间被封为怡亲王,也就是世袭罔替的亲王,只不过在乾隆期间完善王爵制度的时候把他划在了铁帽子王之列。
祥不但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还颇有办事才能、协调人际关系的才能,是难得一见的人材,胤祥还能文能诗,棋棋书画无一不通,今有《交辉园遗稿》流传世间。胤祥不但能文,他还继承了满洲人的骑射,骑马射箭样样精通。
十三阿哥胤祥和四皇子胤禛的关系最好,雍正帝在写给胤祥的祭文曾提到胤祥的数学是他亲自传授的。
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继位,史称雍正皇帝。第二天胤祥被任命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晋升为和硕怡亲王。
(5)帽子王的诗扩展阅读: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
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
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㈥ “千城”出自哪句诗
出自:《咏荆轲》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作者】陶渊明【朝代】魏晋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鉴赏: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
㈦ 关于草帽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草帽的诗句有: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唐代: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唐代:崔道融《牧竖》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宋代: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 —宋代:朱敦儒《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唐代:杜牧《齐安郡晚秋》
㈧ 共和国八大铁帽子王是什么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级可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14级,其中惟亲王郡王可以称为“王”;按袭爵方式可分为“世袭罔替”、按次降级两类,按来源来说可分为功封、恩封两种,前者是指清朝开国时期军功卓著者,后者则指治国有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8人,皆以有定鼎军功获封。清代中晚期又先后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4人,以恩封获得世袭罔替之荣。
注意事项
1、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2、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4、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5、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6、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7、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8、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