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活节岛神秘的石像遗迹所带来的众多谜题之中,这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拉伯努伊文明神秘地衰落之后,复活节岛上的秘密就由这些沉默的巨石像守护至今。美国宾厄姆顿大学人类学家卡尔·利普介绍:“关于复活节岛的谜团,有两个最引人注意。一个是过去的人们如何移动了如此巨大的雕像,另一个就是他们怎样将沉重的石帽放到雕像头顶。”
简单地说,他们将一条绳子缠绕在圆筒形的石帽上,然后大家合力从斜坡的顶部拉动绳子,将石帽拉到高位。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将石帽推上坡所需的工作量,与巨石雕像本身的运输方式一样,起重套索也是一个简单而优雅的解决方案,只需要最少的资源和精力。”
『贰』 朝鲜古代男子带的帽子叫什么
朝鲜族男子的帽子,过去主要是黑笠。黑笠在头顶的部分是圆筒形,帽檐很宽,可以遮挡阳光。
『叁』 军帽的等级问题,快来看看看看看
帽檐:军官饰金黄色檐花,士官、士兵为黑色光面塑料帽檐。帽丝带:将官为金黄色;校尉官和士官为银灰色;士兵为黑色人造革带。
帽墙丝带:陆军军官、士官为正红色,士兵为深草绿色;海军官兵均为藏青色;空军为蔚蓝色。帽墙、帽罩:陆军为浅棕绿色;海军帽墙为藏青色、帽罩为本白色;空军为蔚蓝色。
(3)鼓号队的帽子为什么圆筒形扩展阅读:
军帽在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北伐时期的大盖帽被一种圆筒形布制军帽所取代,成为部队的制式军帽。该帽是德国军事顾问以中北欧的“滑雪帽”为原型。
依据中国人的头型改进而成的,最大的特点是带帽舌,帽子周围有一层护布,平时折叠起来,用两颗纽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时可以放下,以保护脸部及后颈部。一般来说,国军部队军帽样式较为统一,区别是正面固定护布的纽扣。
『肆』 北伐战争时大檐帽广泛使用,抗战时为什么不广泛使用
因为大檐帽属于硬胎军帽,作战时期不便利且易坠落,民国政府经过几次统一军装。在1930年中原大战以后,国军聘请到德军军事顾问。德军的军事顾问依据中国人的头型和德军的山地帽为原型,设计成这种我们看到的圆筒形布制军帽,成为国军部队的主力军帽。这种帽子最大的特点是帽头周围有一层布,平时折叠起来,旁边用两颗扣子固定在正面。天冷时放下,还可以起到保护颈后部和脸部的作用。
『伍』 古代日本男性什么时候带高帽 什么时候带扁帽呢
第一个是直乌帽子,第二个是折乌帽子,代表的地位不一样。
乌帽子是平安时代至近代和服的一种黑色礼帽。
早期使用薄绢制作,后来变为纸制,黑漆涂在表面。庶民则使用麻织成。本来为男性使用,后来舞白拍子的女性(游女、艺妓)也戴着乌帽子。
乌帽子本来是上层公卿的服饰,平安时代以后普及到了民间。从镰仓时代开始,乌帽子越高表示身份等级越高。
在日本中世,武士刚刚成年之时,就会邀请一定与家族有关的特定人物为其行元服礼并戴乌帽子。戴帽子者称乌帽子亲,被戴帽者称乌帽子子。
有这么几种:
立乌帽子:乌帽子中最高等级。为圆筒形,一般为公卿使用,现在为神官(宫内司)。
折乌帽子:广义上为被折叠的立乌帽子。武士和庶民使用。
揉乌帽子等。
『陆』 打乐器两个像草帽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像“草帽”的打击乐器有:大镲、小钹、小镲、大钹、铙钹,都是中国传统乐器。
1、铙钹
铙钹是一对金属圆片,中间凸起,各有一条钹巾系在中央,演奏时手持钹巾将两片对击。铙钹的外形、尺寸与声调高低有很多种,管弦乐团多半使用直径35公分的铙钹(在我国京剧中有多种铙钹,最大的直径60公分,最小的直径只有5公分)。 现多用于民乐演奏。
铙钹的基本演奏法是用力对击,但也可以通过微妙的手法奏出不同的音响来。它一般用于音乐高潮处。另一种用法是将一片平吊于架子上,用鼓槌敲击,可以重击,获得响亮的有如飓风般或闪电的效果,也可以轻击或两棰滚奏,使人联想到水声。是中国独有的乐器。
2、大镲
大镲呈草帽状,直径60厘米两片镲叶分阴阳,演奏时两镲碰击发出巨响。小镲,打击乐器,铜质,直径20厘米。大镲和小镲这两件乐器表示一切修成正果的飞禽在飞动时双翅发出的声响。
镲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而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中国中原。
3、小钹
钹的构造简单,钹体为一圆形金属板,用“响铜”制成,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称“碗”或“帽”,碗根与钹边之间叫作“堂”,碗是钹的固定点,顶部钻有小孔,用绸或布拴系,叫“钹巾”,演奏者须取站姿,用双手通过钹巾持住钹身,相击后振动发音。也可以悬挂在支架上,用鼓槌滚奏,表现力很丰富。
4、小镲
响铜制,钵形,镲面较平稍厚,面径9.8厘米~12厘米、碗径4厘米~5厘米、碗高1 .5厘米~2厘米,碗顶系以皮条或绳,两面为一副。侗族的小镲为单面镲。
5、大钹
钹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其音响洪亮而强烈,穿透力很强,善于烘托气氛,是各种管弦乐队和地方吹打乐队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击乐器,在吹打乐等地方乐种中在用于强奏时,极富气势,通常表现一种激情;用于弱奏时,其作用类似大鼓,属于节拍乐器。
『柒』 青岛的风土人情,分析它们与哪些地理要素有关
青岛的风土人情:
青岛有北方特色的海鲜大席,也有山东各种特色的风味小吃,面食铺天盖地,饺子热气沸腾。北方美食口味厚重,需要良好的消化能力。青岛名厨云集,山珍海味集中,又有誉满海内外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佐餐,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青岛的地理位置:青岛处于渤海和东海的交界处,三面环海风景宜人,环境非常优美,尤其是古城区一排一排的梧桐古树,青岛大虾等等。
青岛特色举例:
1、街区风貌 。青岛的街道建在山上,或依山势斜行,或随山坡上下,有的甚至盘山环行,一条上海路,首尾几乎相接。
2、节庆活动 。青岛市区和所辖县市,每年都有内容丰富的节会活动,最著名的有海云庵糖球会、青岛赏花会、青岛之夏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博览会。此外,还有即墨老酒节、莱西山楂节、大泽山葡萄节、平度石头节等。
(7)鼓号队的帽子为什么圆筒形扩展阅读: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崂山风景名胜区、青岛海滨风景区。山东省近300处优秀历史建筑中,青岛占131处。青岛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有重点名人故居85处,已列入保护目录26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墨马山石林。
2017年,青岛拥有A级旅游景区123处,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旅游景区24处,3A级旅游景区74处。拥有星级酒店104个,其中,5星级酒店9个,4星级酒店27个,3星级酒店63个。拥有旅行社504个,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52个,经营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452个。
参考资料:
网络-青岛
『捌』 军帽的军帽军扣
军帽上的口子是军扣,是固定护布用的。不是所有军帽上都有扣子,有的是用青天白日的帽徽。
军帽在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北伐时期的大盖帽被一种圆筒形布制军帽所取代,成为部队的制式军帽。该帽是德国军事顾问以中北欧的“滑雪帽”为原型,依据中国人的头型改进而成的,最大的特点是带帽舌,帽子周围有一层护布,平时折叠起来,用两颗钮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时可以放下,以保护脸部及后颈部。一般来说,国军部队军帽样式较为统一,唯一区别是正面固定护布的钮扣。在改制之初,曾出现过不同样式,如两颗钮扣的、一颗钮扣的,甚至还有没钮扣的,《陆军服制条例》颁布后即进行了统一。此外,大盖帽在布帽出现后并未被完全取代,很多高级军官仍在正式场合佩戴。
1934~1935年前后,曾出现过一种硬顶的圆筒帽,正面有军徽和一颗钮扣,有的还带有帽带。根据历史照片分析,戴这种军帽的可能是炮兵、后勤等配有骡马的部队。据考证,此帽颇受德国军事顾问的影响,因为其外形酷似当时德国纳粹党早期的准军事组织“冲锋队”SA(Sturmabteilung)的。另有一种说法是,这是东北军所戴的军帽,模仿法国Kepi硬顶帽(如法国外籍军团所佩戴的军帽)。但这两种说法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法国的军帽上没有钮扣。
两广部队早期有自己特色的军帽——一种介于大盖帽和圆筒帽之间的军便帽,样式很奇特,在归属中央政府后才被陆续淘汰。
东北军、西北军及晋绥军因北方冬季寒冷,普遍采用防寒军帽,即有护耳的毛皮军帽。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东北军的瓜皮式毛皮帽,另一种是普遍使用的厚重毛皮防寒帽。
『玖』 朝鲜族男生头上戴的那个帽子叫什么名字
朝鲜族男子的帽子,过去主要是黑笠。黑笠在头顶的部分是圆筒形,帽檐很宽,可以遮挡阳光。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
你所问的那种舞蹈帽子是象帽,系有不等长度飘带的特制斗笠.一般演出中多为十二度(tuo音妥,一度约五尺)长飘带象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