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朱棣攻破京城直闯皇宫时,被七品小官拦住问了一问题,后来如何了
虽说“历史不容假设”,但人们还是喜欢从假设中去反推。如明朝第一太子朱标若不死,历史走向会怎样?
这不是人们无聊,而是朱标之死影响太大,且还跟“靖难之役”带着因果关系,并引发出了一系列其他重大事件,概括说来有三个。
朱棣无可奈何,只得退出,先去拜谒朱元璋的陵墓。但朱棣不傻,虽遭到质问,却从杨道应的神态和言辞中,判断出了这个人是栋梁之才,非但没有追究,反而赐其名字“荣”,故而从此杨道应就更名为了杨荣。
所以当胡广去世后,朱棣力排众议推出了杨荣。后来杨荣不但成了朱棣时期的内阁首辅,并还辅助朱高炽和朱瞻基,开创了“仁宣之治”,直至明英宗时期才病逝,成为了四朝宰相!
『贰』 讲述明朝第一奇僧姚广孝的故事:对联进言说服朱棣夺
讲述明朝第一奇僧姚广孝的故事:对联进言说服朱棣夺天下?明代的刘伯温是位“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奇人,他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修建了八臂哪吒城、勘定北新桥是海眼等重大事件。但是,如此神奇并且家喻户晓的刘伯温,在明朝却称不上是第一奇人。明代第一奇人是姚广孝。
奇事:半僧半俗辅佐燕王登基
北京城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这个说法应该是紫禁城的设计借鉴了潭柘寺的格局。而操作者正是姚广孝,说起来是因为姚广孝曾经在潭柘寺“挂单”。据史书记载,姚广孝14岁的时候就出家为僧。
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建议削藩。姚广孝积极动员朱棣起兵反叛,朱棣说:“民意都支持朝廷,我们能怎么办呢?”道衍曰:“臣只知天道而已,何必管什么民意!”于是朱棣渐渐下决心,并私下选派军官,并招募勇敢异能的人。利用所住宫殿(原元朝皇宫)幽深的优势,在宫内秘密制造兵器。姚广孝为防止泄密,特意把兵器厂安置在地下,还养了一群鸭鹅,用鸭鹅的叫声掩盖兵器锻造声。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告变,兵部尚书齐泰命令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朱棣。然而张信却把此命告诉朱棣,朱棣于是决定起兵。当时正遇到暴雨临近,檐瓦堕地,朱棣色变。道衍说道:“这是祥兆!飞龙在天,一定有风雨跟随。瓦片掉下了,将要改用皇帝那黄色的瓦了。”之后燕兵起义,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号称为“靖难之师”,史称“靖难之变”。
奇人:对联进言说服朱棣夺天下
姚广孝生于医生世家,14岁落发为僧,法名道衍,却师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之术。曾经在嵩山寺游学,有名叫袁珙的面相者对他说:“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广孝听后反而大喜。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驾崩,明太祖选高僧侍奉各亲王,为其诵经荐福。道衍与燕王朱棣相谈甚合,并请求被带走,答应要送给燕王一顶白帽子。“王”字加上个“白”字是皇的隐语,着实让朱棣又惊又喜。朱棣把姚广孝带回北平,让他担任庆寿寺(位于现电报大楼南侧的西长安街上)主持,而事实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谈军国大事,成为朱棣的心腹军师。
民间有大军师刘伯温、二军师姚广孝之称,刘伯温保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时候姚广孝还只是燕王朱棣的谋士。真正让姚广孝脱颖而出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反而传给了孙子,燕王朱棣非常郁闷。
。。。。。。
『叁』 姚广孝要送朱棣一顶白帽子,直接说服朱棣收他为部下,白帽子是什么
朱棣到底有没有反心?其实很多人都倾向于无,但是朱棣也的确是有雄心抱负的,所以年轻时就奔赴战场去厮杀,朱元璋最后封了朱棣为燕王,而燕王也正是九藩中实力最强的了。对于朱允?衫此担?约旱恼飧鍪迨逍∈焙蛟??牧俗约旱募绨颍?袷切×髅ヒ谎?蚪傩⊙???担骸澳阈∽右灿薪裉欤俊贝蟾耪?是因为这个童年阴影让他彻底惧怕了自己的这个四叔,除掉朱棣,他的皇位才能坐的安稳。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选高僧侍奉诸王,一大群高僧就像是考公务员一样等待着各位藩王的面试,争取能拿到编制,可是姚广孝却不吭声,他在静静的等待,他知道前面的那些藩王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有自己宏图伟志,他要在朝局中掀起一层巨浪。
燕王出现了,朱棣从姚广孝的身旁走过,姚广孝对朱棣说要效忠朱棣,还说自己要送朱棣一个大礼。朱棣停下脚步,他身为藩王什么东西没有见过,他要看姚广孝送自己什么样的“大礼”。姚广孝说:“要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
朱棣没有读太多的书,但是这王上的白帽子他也是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朱棣当时虽然没有反心,但是他心中因为朱元璋对待太子朱标和自己天壤地别的态度也是心中不爽的,姚广孝的一句话成功的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从此,姚广孝成为了在编人员,而且还是效益非常好的在编人员。
姚广孝被称为”乱世之臣“,在朱棣靖难之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肆』 姚广孝为何鼓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呢
明朝,仿佛是一个跟和尚结缘的朝代!比如,建立大明朝的帝王叫朱元璋,早年曾当过和尚。而另一位雄主朱棣,之所以能当皇上,首功要归于是一位叫道衍的和尚。当朱棣称帝后,便赐名他为“广孝”,故而人们都习惯称他为姚广孝。
姚广孝是刘伯温之后,另一位明朝的传奇人物。虽没有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那般名气大,却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说,起码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还为前生还过债。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姚广孝就只能“犹抱琵琶半遮面”,让所有人都知道他干过啥事,却就是不告诉你,他这样做的动机是啥!因为需要他,为朱棣的不正当夺位,来营造一种天命所归的氛围。
反观刘伯温,他啥都大大方方的。哪怕民间传说,都显得有鼻子有眼的,只因朱元璋得天下很正。所以刘伯温,就必须要大模大样地站在历史舞台中间,不必营造任何神秘感!这就是“隐情”所在!
『伍』 陪着朱棣打天下的人很多,那大谋士姚广孝最后是什么结局呢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能同诸葛亮相提并论,从中能看出刘伯温的能力之强。可我们今天所讲的并不是刘伯温,而是一位和尚,无论能力还是谋略不亚于刘伯温,他的存在让朱棣靖难之役成功,这人便是—姚广孝。
姚广孝是位乱世枭雄,同时也是治世能才,他之所以能善终在于他看透一切,只愿做好本分工作,不愿意掺杂官场明争暗斗,从而让自己全身而退,获得善终,还能让自己名留青史,实在厉害万分。
『陆』 道衍和尚姚广孝,他为为何要送一顶白色帽子给朱棣呢
道衍和尚姚广孝送给朱棣一定白帽子,这个白帽子可不是一般的帽子,我们都知道朱棣当时是一个王爷,那么,王字上面加一个白是什么字呢?皇,道衍和尚姚广孝要送给朱棣的却是皇位啊,朱棣岂有不开心的道理呢。后来,朱棣却是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统治,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好皇帝,被后人铭记。
道衍和尚姚广孝并没有像其他和尚那样,随遇而安,而是在默默的等待着自己想见的那个人。终于,燕王朱棣出现了。姚广孝去毛遂自荐,一开始朱棣并不相信姚广孝的能力,便揶揄他,你有什么可以送给我的?姚广孝低声说道,我要送王爷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大惊,随即怒斥姚广孝,但是姚广孝不为所动。后来朱棣知道了他的一番诚意,再加上自己本来也有谋反之心,便将姚广孝收为己用。不得不说姚广孝的识人眼光不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朱棣起名,一举成为明朝又一个青史留名的皇帝。
『柒』 道衍辅佐朱棣取得天下,他却什么也不要,原因是什么呢
道衍和尚,俗名姚广孝,十四岁就出家做了和尚,后来辅佐朱棣,取得大明天下,但是此人一不要财,二不要美色,三不要名利,直到死也是个僧人,他这样辅佐朱棣,原因是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已经到了另外一个方向,他追求的人生价值是觉悟。什么功名利禄,在他眼里,一如粪土;美女妻妾,一如红粉骷髅。
道衍和尚当然没有这么高的境界,但是他的人生追求显然是另外一个方向,功名利禄和女色对他来说可能也是毫无意义的,他所追求的是实现他认为的人生价值。
那这个价值是什么呢?
试想,当你以自己强大的智谋,帮助一个本来不是太子的人夺得了天下,这相当于是改变了整个天下的走势和方向,你的人生价值高不高呢?强不强呢?
这个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想站在世界的舞台前面,有很多人天生性格就不喜欢站在聚光灯下,而是喜欢在幕后,操纵前台,对他来说,这就是他最大的乐趣,是他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
当然,道衍和尚心里怎么想的,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从他的人生可以大概推测他的一系列行为,推测他想追求什么。
猜测道衍和尚帮朱棣夺取天下,更可能是这样一种心理:就好像父母培养孩子,做父母的最大的追求和乐趣是看着自己的孩子由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物,而父母得到了什么呢?父母从孩子的成就里得到了一种满足和乐趣,一种自己亲手培养,孩子取得成就的乐趣。
朱棣靠着道衍和尚的智谋最终取得了天下,道衍和尚得到了什么呢?得到了一种培养的乐趣,一种自己的想法在另一个人身上实现,从而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乐趣和承认,那些什么功名利禄,女色钱财和这个相比,简直就是垃圾一般的存在。
就好比现在很多人喜欢玩养成游戏,三国志什么的,当你操控一个角色谋得了天下,夺取了最终胜利的时候,心里那个爽啊,可能就是道衍和尚想得到的。
『捌』 朱棣出上联:水无一点不成冰,一和尚对出下联,这位和尚是谁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在他离世后不久,他钦定的继承人,皇太孙明惠宗朱允炆的大明江山就改名换姓了。发动政变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四儿子,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可是大家可能并不知道,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前,也曾焦虑不安,每天都忧心忡忡,坐立难安。其实这其中有着种种的巧合,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不得不说,老天也真是造化弄人。
朱棣也不是傻子,自然懂了道衍和尚的言外之意。又对道衍和尚叹到,天下民心所向,不在我这啊!道衍和尚意味深长的说,我不懂民心,只算天命。这话说得深得朱棣心意。朱棣听君一席话,终于下定决心,发动政变,决定造反夺得皇位,一统江山。
后世有人评价道衍和尚是披着袈裟的政客,这话可谓是一针见血。如果没有道衍和尚,朱棣或许也会动手政变,但是能不能把握时机,赢得江山又是另外一回事,正是朱棣成就了道衍和尚,道衍和尚也反过来成就了朱棣。
『玖』 48岁老僧初见朱棣,为何便要送一顶白帽,朱棣脸色大变
48岁的老僧第一次见到朱棣的时候给了他一顶白帽子,朱棣脸色大变,这个老僧给朱棣白帽子的意思是,白帽子送给王爷,“白”和“王”加起来就是一个“皇”,预示着朱棣将成为下一个君王。
这个僧人一直都是以僧人的身份去做一些政治的事情,然后达到一些自己想要的目的。给朱棣献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为了想要让自己获得一些仕途上的成功,然后在他生命的最后的时候,他也觉得非常的悔恨自己之前做的一些事情,于是他请求朱棣释放了傅洽,也希望通过这个行为去拯救自己迷失的初心。
『拾』 朱棣出了个上联: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广孝对出的下联是什么
姚广孝对于朱棣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祝他登皇位固江山,事后拂袖去。当时朱棣说到: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广孝迅速的对出下联:王不出头谁为主,这意思已经太明显了。朱棣的二十几个儿子中,姚广孝独独的看中了朱棣。不仅仅是他觉得朱棣是个可造之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姚广孝认为自己和朱棣是相似的。
有一说是因为姚广孝并非不爱这些东西,而是受不了自己内心的谴责。明朝的百姓原本不用受这样一番战乱的苦楚,但是因为姚广孝而有了杀戮。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和尚,自然自我谴责更重。所以姚广孝最后选择放弃一切,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