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童装大全 > 塔塔尔族帽子做法

塔塔尔族帽子做法

发布时间:2022-09-23 14:44:07

⑴ 格格帽(旗头)怎样做.谢谢了(跪求)

中国陶瓷│中国丝绸│东周图说│风云辽代│民族│印刷│园林│建筑│

民族馆> 风情篇> 满族

民族概述
中华英才
各族人口
民族分布
自治地方

其他民族 阿昌族 白 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鲜族 傣 族 侗 族 德昂族 独龙族 东乡族 达斡尔族 鄂伦春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仡佬族 高山族 汉 族 回 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京 族 基诺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黎 族 珞巴族 拉祜族 僳僳族 满 族 苗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仫佬族 毛南族 怒 族 纳西族 普米族 羌 族 畲 族 水 族 撒拉族 土 族 土家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兹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

满族

旗袍”与“马褂儿”
“发冠”与“旗鞋”
“六合一统”瓜皮帽
“满洲饽饽”与“满汉全席”
救驾传说与敬狗崇乌鸦
努尔哈赤与八旗制度
尊祖敬宗修家谱
原始多神的萨满教
“雪地走”与“采珍珠”

“发冠”与“旗鞋”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发冠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同男孩一样,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一直到成年方蓄发留辫。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发冠了。

旗头

发冠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发冠”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上一页〕 〔下一页〕

关于我们 站点地图 版权声明 帮助信息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6-10-58812506

⑵ 塔塔尔族服饰的介绍

塔塔尔族的服饰十分别致。无论男女老幼,通常都喜欢穿一种宽袖、竖领、对襟的白色绣花衬衣,在衬衣的领口、袖口、胸前大都绣着十字形、菱形等几何图案花纹,色彩和谐、美观。在白色衬衣外,再套一件齐腰短背心。这种黑白两色的强烈反差搭配,在男子的服饰上更为普遍。男子除了衣服是这样,头上也多戴黑白两色的绣花小帽。冬季则戴一种用羊羔皮做的蓝色卷毛皮帽,下穿宽裆紧身黑裤,脚蹬长筒皮靴,外套毛皮大氅,腰束皮带,显得威武、潇洒。

⑶ 有谁知道各少数民族的帽子,图片和文字介绍,谢了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⑷ 新疆人的戴帽子叫什么

新疆花帽。

新疆花帽产于新疆,维吾尔语称“朵帕”。是维吾尔族人民精心制作的民间工艺品。也是新疆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喜爱佩戴的一种用于装饰的物品。

新疆的花帽因地域各异而具有不同的独特品种。如南疆和田地区主产的塔什干花帽,四角突起,状如升斗。

采用大地散花图案与彩色平绣技术,经精心绣制,全帽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有如盛开的花海。和田产金片花帽,采用压、镂花纹,以金片点缀装饰,金光闪烁,富丽堂皇,为女式高档花帽。

(4)塔塔尔族帽子做法扩展阅读:

新疆人是长期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个地州市和新疆地区所有的人。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新疆原有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余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等55个民族。

狭义上的新疆人是指新中国成立时在新疆的各个民族的人及其后裔,广义上的新疆人是指长期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各民族的中国人。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新疆花帽

网络-新疆人

⑸ 塔塔尔族都有什么标志性元素

1.白色人种
2.塔塔尔族人民能歌善舞,音乐颇有中亚细亚音乐的特点。
3.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4.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5.城市塔塔尔族居民多住平顶土房,墙一般都很厚,里面粉刷石灰,有的还挂壁毯。自成院落的住宅,庭院多栽种花木,布置成小花园。牧区的塔塔尔族逐水草而居,多住帐篷。
6.塔塔尔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中午为正餐,早晚为茶点,日常饮食离不开面、肉和奶,也食用一些大米,但均制作成特殊食品。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
7.塔塔尔族的主要节日是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8.常风的体育活动有摔跤和拔河、攀竿、赛跑、拔河、赛马等,独具特色的体育娱乐活动是“赛跳跑”。

⑹ 塔塔尔族民族工艺有哪些

塔塔尔族的民间刺绣工艺品,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塔塔尔族妇女是剌绣的能工巧匠。她们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花形,在写实的基础上,通过高度的艺术提练,概括、夸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民族情趣的图案。常见的图案多为各种花卉草木的造型,并大量运用几何图案,使图纹更富有变化。

塔塔尔族民间剌绣的工艺方法可分为:丝线手绣、丝线结绣、“十”字花绣、“米”字花绣、钩花剌绣、挑花剌绣、串珠片绣等。一般在帽子、头巾、枕巾、手帕、床单、袖口、领口、衣襟上剌绣各种花卉草木,结构大方、色泽明快、形象逼真,给人清秀美丽之感。

塔塔尔族的帽子是一种精湛的工艺品,它的做工精细,颜色鲜艳,光彩夺目。夏式的帽子,分男式和女式两种,男式帽子,大多用深黑、墨绿、淡绿色的绸缎或平绒作面,用淡黄色、金黄色金线绣花,也有不绣花的枣红面黑帽沿的单帽。

女式帽子,大多用深红、淡红、紫红的金丝绒或平绒作面,用咖啡色或棕色平绒作帽沿,用白色或乳白色丝线绣花,其图案以一朵或二朵鲜花构成,富有诗情画意。也有用各色丝线串连闪闪发光的各色珠子绣成的小花帽,戴起来雄姿勃勃、精神抖擞。

⑺ 探寻塔塔尔族的风俗有哪些

信仰
塔塔尔族和其他突厥语民族一样,在接受伊斯兰之前,曾经历过一个万物有灵的原始宗信仰的时期。塔塔尔先民曾把苍狼作为民族的图腾,相信其具有非凡的超自然力。在流传至今的《古丽奇要克》等塔塔尔民间传说和民俗中,仍可窥见到一些遗迹。至今,塔塔尔民间还保留着佩戴狼牙饰物,珍藏狼的后脚踝骨等习惯,相信它们具有避邪的非凡超自然力。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的历史较早。约在公元10世纪,伊斯兰就已传入塔塔尔族先民活动的伏尔加河流域。塔塔尔族信奉逊尼,属于哈乃斐学派。同一切伊斯兰信徒一样,塔塔尔族信群众也严格按照伊斯兰义规定履行义务。

服饰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十分讲究,因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异。城市男性居民上穿宽袖直领、对襟开胸、领边和袖口上绣有花边的翻领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长衫,腰扎皮带。城市女性居民喜欢穿宽大的紧腿裤和宽大的下边带皱边的连衫长裙子,颜色多为白、黄、酱色。脚上多穿皮鞋。喜欢戴镶有珍珠的丝绒小花帽,少妇和年长的妇女还要在小帽上披丝头巾,以耳环、手镯、戒指、项链、胸针等为装饰。

歌舞
塔塔尔族音乐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华丽、结构短小精干、动听而易于上口,情绪热烈,唱起来促人起舞,往往于歌舞酣时伴以尖声呼叫和口哨声,表现了塔塔尔族热情豪放、活泼乐观的民族性格。歌唱和跳舞时多用手风琴、曼陀林等伴奏。塔塔尔族舞蹈动作灵巧、活泼、开朗,男子多踢蹲、跳跃等腿部动作,女子则多为手和腰部动作,它兼收并蓄了维吾尔、俄罗斯、乌孜别克等民族舞蹈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饮食
塔塔尔族主食主要有“去买西”(烤面饼)、抓饭、馕、拌面、馅饼等;喜食牛羊肉,食用的蔬菜较少,主要有土豆、南瓜、番茄、白菜、洋葱、胡萝卜等。最富有特色的塔塔尔族风味食品是“古拜底埃”和“伊特白里西”。

婚姻
按照塔塔尔族的传统习惯,儿子在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居,只有少数仍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传统的塔塔尔族的传统家庭是以一对夫妻和其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核心家庭基础为主,伴有一些两代夫妻一起生活的混合家庭。三四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在塔塔尔族很少见。

⑻ 塔塔尔族文明礼仪常识有哪些

塔塔尔族的服饰十分讲究。男子喜欢戴黑、绿、橙、紫红色丝绒绣花小帽。青年人穿领边和袖口上绣有花边的翻领白衬衫中青年人多穿蓝、灰、紫、黑色紧脚裤、皮靴或皮鞋。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在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头戴皮帽,身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和用珍稀动物的皮毛制作的皮大衣,年长者在皮靴或皮鞋上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妇女喜欢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姑娘们多戴丝绒小帽。少妇和年长的妇女还要在小帽上披丝头巾,身穿各色花纹布制作的长裙,脚穿皮鞋、皮靴,年长的妇女还穿皮袜、套鞋。妇女喜欢佩戴各种装饰品,戴镶有宝石的金耳环、金胸针、珍珠项链、金手镯、金戒指,年长的妇女还戴扁形的金耳环。金戒指分为两种,镶有宝石的叫“玉祖克”,一般的叫“巴里达克”。随着塔塔尔族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其他兄弟民族交往加深,塔塔尔族妇女也穿起时装,佩戴各种现代装饰品。

二)住所与交通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木材、石块等材料建筑。有土房、木房之分。房顶为人字形,上盖铁皮,刷绿色或其他颜色的油漆。也建平顶屋,上有很厚的草泥,在顶边置排水管道。墙壁多用石灰刷成淡蓝色,安双层玻璃窗,内层为活动式,夏天可以取下,窗外有木屉子,起保护作用。窗户上还开有小孔,以便通风。房内的地面为水泥或砖面。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方,一般多住木房,分别用天蓝和橙色油漆刷顶棚和地板,墙壁上或窗户上开有空气流通孔,冬天可以紧闭,夏天再打开,既可防止木板腐烂,又可吸收新鲜空气,保持室内凉爽。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一般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院内种植树木、花草,修有小道、走廊,建有厨房、浴室、仓库、厕所、棚圈、菜窖等。

为了保持食品的新鲜性,每家还在仓库或院内挖一深坑,沿坑壁垒起石块或砖块,并安一活动木盖。冬天,将冰块和积雪放进去,夏天放易腐食品。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

此外家家都装有一种轻巧美观的双扇诺盖式大门,旁边再开一便门,上面雕刻一些花纹图案。

塔塔尔族不仅重视建房,而且还注重室内装饰。室内一般都置有木床或铁床、衣柜、玻璃柜、大立镜、角柜、沙发、木箱、高桌、椅子等。靠床的墙壁上挂壁毯,床上铺花褥或毛毯,上置花枕头,拉床边、床襟。地上多铺地毯,用布或丝绒作中长窗帘,门挂门帘。窗帘、门帘上都绣美丽的花纹、花边。现在,塔塔尔族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缝纫机已进入他们的家庭,人们多用现代化的家具装饰居室。

塔塔尔族的传统交通工具多为槽子车和六根棍马车,城市的车身窄小,农村的车身宽大。另外有四轮车和雪橇,分乘人和拉物两种。

三)摇篮礼和分水礼塔塔尔族认为婴儿诞生是件大事和喜事,必须进行庆贺。当婴儿出生后七天,亲威朋友都来祝贺,举行“摇篮礼”,外祖母要给孩子送摇床、衣服和玩具等。当婴儿出生第4天,还要举行“分水礼”。在这一天从40个地方提水来,给婴儿洗澡,寓意淋浴四方之水,使孩子健康成长。主人则以抓饭或清炖羊肉热情招待来客。

四)命名塔塔尔人的姓名称呼别具一格。一个人的名字后面,要加上自己父亲的名字,然后再加上自己部落的名字,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如,某人叫格拉吉丁,父亲的名字叫哈布都拉,部落的名字叫欧斯曼,那么,这个人的姓名全称就是格拉吉丁?哈布都拉?欧斯曼,简称可省略父名,即格拉吉丁?欧斯曼。

五)割礼来自伊斯兰教规,割礼就是割除男孩阴茎包皮所举行的一项仪式,通常在5~7岁时举行。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十分注重割礼,将作为一件大事来办,要举行降重的仪式。塔塔尔族举行割礼之前,要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做孩子爱吃的饭,请割礼的主刀手到家做客并做手术。

六)婚俗塔塔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在经过相识、恋爱阶段后,将结婚的愿望告诉各自的父母。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男方要派两三个亲戚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到女方家说亲。女方要热情接待说亲者。按照传统习惯,男方在第一次提亲时,女方不能立即表示同意或拒绝。说亲者要在两家之间往返几次。女方表示同意亲事后,男方的人要带着各种食品、衣料、金戒指到女方家。在第三阶段,男方要给女方送去木箱,女方举行开箱礼,定下婚期。

塔塔尔族多在秋冬季节结婚,婚礼在女家举行。第一天,男方的男性亲属到女方家做客,一般用炒肉、开西来尔或抓饭招待他们。新郎、新娘在各处的家里与年轻人聚餐、弹唱。新郎佩戴大红花,其他年轻人胸戴小红花,新娘身穿白色婚礼服,胸戴大红花。念尼卡之前,由男方派两名代表到女家,女家也要选出相应的代表。按照宗教传统习惯,这些人既是双方父亲的代表,又是证婚人。念尼卡时,新郎新娘共饮一杯糖水,互赠礼物。第二天,女家用丰盛的食物招待来自男家的妇女们,晚上举行送亲仪式。新郎和年轻人坐上六根棍马车,拉着手风琴,唱着欢乐的歌到女家,女方在新郎脚下铺白布毯,向空中撒糖果、钱币,以示祝贺。新娘迁居新房之后,要净身、做乃玛孜,感谢真主的恩典,表示和丈夫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过幸福的生活。第三天,伴郎来到新房,与新婚夫妇欢聚一堂。晚上,新娘的女友前来送礼。第四天,伴郎陪同新郎回男家,新郎的母亲和其他女性亲属要与媳妇举行见面礼。给媳妇赠送金戒指。第五天,男方回请女家,这种请客仪式叫“其拉克”婚后,新郎要在女家住若干月,甚至一年或在妻子生过小孩之后再返回男家,塔塔尔族把这叫“克亦吾莱提吾”。届时,说亲者还要到女家,表示接新郎新娘之意。双方经商量,选定“接亲日”。“接亲日”这天,男女双方各请自己的客人,以示“迎亲”和“送亲”。送亲时,新娘的母亲陪送碗具、被褥、地毯等嫁妆。迎亲时,男方要请客,举行迎亲仪式。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塔塔尔族改变了一些习俗。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影响下,塔塔尔族的结婚仪式也有了一些新的内容,在许多方面与上述两个民族有共同之处。结婚一般需经“说亲”、“订小亲”、“订大亲”、举行婚礼四个阶段,并发结婚请帖,用瓜果、糕点、熟肉、热馕、抓饭招待来客。新娘生头胎时在娘家分娩,给孩子起名,举行摇篮礼。男孩满7岁时举行割礼。

按照传统习俗,通行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小家庭制。婚后就同父母分居。婚礼都在新娘家举行。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准备的服饰、炊具和食品等送到新娘家,结婚之夜,新郎和伴陪的青年们坐着马车,拉着手风琴,唱着歌儿到新娘家。婚礼开始,新婚夫妇共饮一杯糖水。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婚后,新郎和新娘要在女家住上一个时期,有的甚至要等到生过一个孩子后才到男家。视离婚为最大耻辱,很少有离婚现象。无论男女,只要提出离婚,都会受到鄙视和责备。而且,谁也不愿再同他(她)结婚。

七)丧葬塔塔尔族的丧葬风俗是按伊斯兰教规要求形成的,遗体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最多为第三天埋葬。坟地都是公用的。习惯用土葬,不用棺材。人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要举行三天祭、七天祭。塔塔尔族带孝的方法是,男子头戴黑布,或者是左臂戴黑布;女子头戴白纱布。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给他们吃。人死后及埋葬时都要念经。此后,还要举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塔塔尔族把这种活动称作“乃孜尔”(条礼)。

塔塔尔的周年祭活动比较隆重。除了修整死者的坟墓外,还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祭祀活动。按传统习惯,如果妻子死了丈夫,一年之内,妻子头包日巾,早晚对丈夫哭丧,以示悼念。

八)禁忌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禁忌把猪肉带进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涝坝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涝坝内洗澡、游泳;忌与妇女开玩笑和动手动脚;忌在有群众的地方光着上身,更忌穿背心到塔塔尔人家里去。

⑼ 塔塔尔族服饰有何特点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夏天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大多数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

在冬天,男子喜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再披上一块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皱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典型的男性城市居民上穿宽袖直领、对襟开胸的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长衫,腰扎皮带。裤子一般也是黑色,宽裆紧腿。脚上穿的是皮鞋或者是长筒皮靴。

女性城市居民喜欢穿宽大的连衫带皱边的长裙子,颜色多为白、黄、酱色,上装的袖口都很小。

脚上穿的是皮鞋或花皮靴。喜欢戴镶有珍珠的小花帽,有的还要加上一块大头巾。通常的装饰品有耳环、手镯、戒指、项链、胸针等。

乡村女性居民一般都喜欢扎头巾,戴小帽的很少。身上穿的也是连衫长裙。塔塔尔族妇女善刺绣。塔塔尔族的服饰干净、整洁、艳丽、雅致美观。

塔塔尔族很重视帽子,不论男女在各个年龄段都会有相匹配的帽子,不同场合戴不同风格的帽子,有做客戴的、迎客戴的,还有逢年过节戴的。

与塔塔尔族帽子做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图中的裙子都是有意向出的 浏览:772
上衣棉袄短款怎么搭配什么围巾 浏览:445
黑卫衣下面配什么裙子好看 浏览:192
美丽人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浏览:36
三层夹棉睡衣怎么做 浏览:861
童装皮草外套女童 浏览:880
单买裙子 浏览:553
旗袍华族经典圆点 浏览:941
裙子简单画 浏览:16
卡其色短款衣配什么裙子好看 浏览:943
朵以女装正品专柜秋装套装 浏览:755
羊裤子用水洗会怎样 浏览:538
新款女装春季风衣批发市场 浏览:325
颜料涂在卫衣上怎么清洗掉 浏览:302
冬季童装爆款 浏览:958
为什么无钢圈的文胸 浏览:887
抖音带白色帽子的男女合唱 浏览:692
童装怎么样才好销售 浏览:714
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校服 浏览:339
白色短袖配什么颜色文胸好看 浏览: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