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童装大全 > 爵士大师帽子

爵士大师帽子

发布时间:2023-04-26 09:03:44

㈠ 萨克斯 回家是何时何人作的

分类: 文化/艺术 >> 器乐/声乐
问题描述:

回答的太简单了,不表扬了,再详细说说

解析:

1.凯丽金(Kenny .G)

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1956年6月5曰出于美国西雅图。少年时代在福兰克林读书,10岁时观看了一部音乐剧,从而开始迷恋上萨克斯。上中学时曾试图进入一个爵士乐队,但没有如愿,可见他并不是一个音乐天才。根据他母亲的意 愿,他学了金融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财会系。凯丽金在音乐上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他对萨克斯的热爱和长期不懈的刻苦努力。多年来,他坚持每天庆橘练琴3--4小时。凯山山丽金的音乐风格,是我的音乐。目前他与妻子住在洛杉矶城,美满的家庭对他的音乐事业支持很大。应该说是凯丽金改变了人们对萨克斯的认识,他也成为近10年来全球最受欢迎的萨克斯演奏家。

录制出版的唱片有(1997年以前)

1 《Kenny G》(1982)

2 《G Force》(1983)

3 《Grarity》(1985)

4 《Duotones》(1986)其中一首名为“小鸟之歌”(Song bird)是为其女友即现在的妻子所作。

5 《Silhouette》(1988)

6 《Lire》(1989)

7 《The Collection》(1990)

8 《Montage》(1990)

9 《Dyng Young》(1991)

10 《Breathless》(1992)

11 《Forerer in lore》(1992)

12 《Miracles,the Wolidy Album》(1994)

13 《The rest best of kenny G》 (1994)

14 《in America》(1995)此专辑未在美国发行

15 《The Moment》(1996)

16 《The Moment—Kenny G》(1996)

17 《past Moment—Kenny》(1997)

18 《Six of Heart》(1997)

19 《Haranas》(1997)

20 《Kenny G's Greatest Hits》(1997)

其最逗差中畅销专辑为《My Heart Will go on》

2.坎迪·杜弗尔(Candy Dulfer)

是当代爵士乐坛不可多得的绝代才女,首次在公众面前露面是在摇滚鬼才Prince的音乐录影带《Partyman》之中。杜弗尔不仅拥有漂亮的金发和俏丽的面庞,她吹奏中音萨克斯的技巧也堪称一流。

杜弗尔从小便受到吹奏高音萨克斯的父亲的熏陶,桑尼·罗林斯、寇曼·霍金斯、德克斯特·戈登都是她心中的偶像。由于她的父亲是荷兰一位很有名的乐手,杜弗尔很顺利的被介绍进入爵士乐界。她从12岁起便跟着Rosa King这位从美国流亡到荷兰的乐手的乐队演出。15岁组建自己的Funky Stuff乐队。由于个性突出,这支乐队还被著名摇滚歌手Madonna邀请参加她的欧洲巡演。在因与Prince的合作而名闻天下后,杜弗尔得到音乐制作人DaveStewart的协助,录制了一些大受好评的乐曲。

杜弗尔的首张个人专辑在1991年推出,她的略带放克风格的萨克斯一经面世便带起了流行旋风,成为当代爵士一种重要的构成因素。她随后推出的作品承接吸收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显示了更为丰沛活跃的创造力。

主要专辑

1991 Saxuality·Arista

1993 Sax-A-Go-Go·RcA

1997 Gititon·N2K

1994 Candy-A-Go-Go·Arista Japan

1996 Big Girl·RcA

1997 For the Love of You·N2K

1998 The Boes of Candy Dulfer·N2K

1999 What Dose It Take·N—Coded/Warloc

2001 Girls Nighe Out·BMG

2001 Candy Live in Amsterdam·BMG

2003 Right in My Soul·Eagle..

3.桑尼·罗林斯(Sonny Rollins)

曾先后3次退隐乐坛,而每一次归来时都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他是爵士界最爱“自省”且多产的乐手之一,“主题式即兴演奏”更让他独步古今。

罗林斯最初学的是钢琴,16岁时改吹萨克斯。1949年,他与巴德·鲍威尔、J。J。约翰迅的合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林斯大量吸收查理·帕克、桑尼·史蒂特等萨克斯名手的演奏技巧和即兴风格,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迈尔斯·戴维斯、瑟隆尼斯·孟克合作时,他的地位已经不容小。罗林斯不久即离开乐坛,1954年再度回来时展现了更为惊人的创作力。

50年代末,罗林斯感受到约翰·科特恩的压力,再次宣布退隐。1961年他与吉姆·霍尔一起组建了一只四重奏乐队,这时他也接受欧涅·寇曼的革新思想,演奏风格变得愈加愈烈和随意。1968年,罗林斯第三次离开爵士乐坛,人们已经对他的不断退出、沉思、复出的风格见怪不惊了。当他1971年挟着带有R&B及流行元素的新的乐风又一次出现时,人们已经为他在艺术上的执著所折服,他这种不断试图建立新秩序、开拓新天地而寻求好音乐的精神更为后来的爵士乐手们争相模仿。

1954 Sonny Rollins Plays Jazz Classice·Prestige

1954 Moving Out·Orig。Jazz

1955 Taking Care of Business·Prestige

1956 Sonny Rollins Plus Four ·Prestige/OJC

1957 Alternate Takes·Contemporery

1958 Freedom Suite·Riverside/OJC

1962 The Bridge ·Bluebird/RCA

1966 Alfie ·Impulse

1972 Next Album·Milestone/OJC

1999 A Night at the Village Vanguard[2 CD Set ][live]·Blue Note

4.迈克尔-布雷克(Michael Brecker)

对演奏技巧精益求精,是继韦恩-肖特之后对当代萨克斯演奏者影响最大的一位萨克斯手。他的名字最初并未能被大众所熟知,出色的即兴技巧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它总是一头扎在录音棚里,又总是甘于担任一些流行歌手的伴奏乐手的缘故。

实际上,布雷克对于萨克斯技巧的运用近乎完美,他对五声音阶、减音阶、增音阶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上声部延伸音的巧妙强化、颗粒般清晰的乐句诠释、戏剧性的强弱旋律都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

布雷克曾先后学习吹奏单簧管和次中音萨克斯,高中时改吹阿高音萨克斯。在他的职业生涯初期,布雷克并未钟情于爵士,与他合作的都是一些以R&B或摇滚为主要风格的乐队。1969年,他加入纽约一支具有融合爵士乐风的乐队Dreams,不仅又接触了传奇爵士大师贺瑞斯—席尔弗。敢于探索的布雷克在其音乐生涯中不断求新求变,在80年代他加入了融合乐团Steps Ahead,又于哥哥、小号手兰迪—布雷克合组了一支名叫“BreckerBrothers”放克爵士乐队,90年代后,他们又将这支乐队改良为以酸爵士乐风为主的“Return of the Brecker Brothers”乐队。

主要专辑

1980 Swish—EWCD

1983 Cityscape—Warner

1986 Michael Brecker—Impulse

1988 Don’t Try This at Home –Impulse

1990 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 –GRP

1996 Tales from the Hudson –Impulse

1997 Two Blocks from the Edge –Impulse

1999 Time Is of Essence –Verve

2000 Two Blocks from the Edge [Japan Bonus Tracks]—Impulse

2001 Nearness of You: The Ballad Book –Verve

2003 Wide Angles --Verve

5.本尼·卡特(Benny Carter)

如果在描述Benny Carter的音乐家生涯的时候,只是说他有着引人注目的、多产的一生,那么这种陈述的本身已经大大低估了他的成就。作为一位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一位编曲家,作曲家,乐队指挥,一位不经常演奏的小号演奏家,本尼·卡特在他所擅长的领域里一直就是最出色的几个人中的一位。至少从1928年开始他就成为了最优秀的爵土乐音乐家之一,而令人称奇的是,在1996年,也就是说他已经年满88岁高龄时,他仍然上台演奏,而且表现出来的精力和才智,丝毫未受他年龄的限制。有时人们如果单单听他的演奏,而不是在现场观看,甚至会认为他是在他鼎盛的三十年代,他的魅力丝毫没有渐弱。在他只有二十几岁时,Benny Carter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大乐队的指挥之一。

他总是充满活力,信心十足,总是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这反映出爵士乐的一种精神:如果是一位大师,当他在二十年后演奏同一支曲子时,他的演奏仍然能给人带来新的感受!爵士乐从来没有,也永远没有简单的重复。创新是爵士乐的精神,这一切带给人们音乐的灵感,而灵感的源泉都是来自音乐家心灵的反思。同许多爵士乐早期的大师一样,本尼·卡待学习乐器演奏基本上也是采取了自学的方式。在演奏丁—段时间的c调萨克斯管之后,他开始演奏小号,并最终转向了中音萨克斯管的学习,这最终成为了他最擅长的乐队演出相关工作。 1927年,Benny Carter录制了自己的首张唱片,合作者是查理·约翰逊的“天堂”乐队。1928年,他拥有了自己的首支大乐队。乐队的首演是在纽约的阿卡蒂亚舞厅举行的,初试身手,Benny Carter就大获成功。1930年到1931年期间,Fletcher Henderson一直是卡特的合作者,而当时风靡一时的麦金尼的“摘棉花者”乐队也曾短期由卡特接手掌管。

年轻的卡持成为了大乐队时代的重要人物。在三十年代初,卡特已经成为了与约翰尼·霍奇斯齐名的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尤其是他的现场演出更是受到了爵士乐迷的广泛欢迎。他在编曲和作曲方面的才能为人称道,在技巧方面他无可挑剔。他的小号演奏虽然机会不多,但却都非常精彩。 本尼·卡持在乐队演出相关工作演奏方面,是一位全才,这在六十年前,就已经是人们公认的事实。他录制过次中音萨克斯管的唱片,单簧管唱片,还有钢琴唱片,甚至于演唱他也曾尝试过,尽管他为数不多的演唱证明,即便是他也不是超人。1935年,正当摇摆乐正如曰中天时,Benny Carter却到了欧洲。在伦敦,英国的乐队指挥亨利·霍尔邀请他加入乐队。这就是英国著名的BBC管弦乐队。在乐队中,卡特担任编曲一职,这使他有了充分施展自己的编曲才华的机会。由于BBC乐队在英国的巨大影响,卡特的名字在英国家喻户晓,爵士乐也由此在这个欧洲的岛国传播开来。爵士乐在英国的普及,Benny Carter功不可没。1938年欧洲政治局势动荡,大战一天天临近,甚为前途忧虑的本尼·卡持返回美国,重新组建了一支大乐队。这是一支传统形式的大乐队,但是乐队商业色彩很浓,重视流行性,超过了对艺术性的重视,最终结果是以失败告终,于1941年宣告解散。卡待在大乐队解散之后,组建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七重奏乐队。1943年,Benny Carter结束八年的飘泊生涯,选择了西海岸的洛杉矾作为自己永久的居留地。对于一位成功的爵士乐音乐家来说,这里好像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他原本打算在这里安渡后半生,却未曾料到,这里竟然成为了他重新倔起的地方。

四十年代,美国的西海岸成为了爵士乐新的中心,许多新的风格,新的流派都是在那里诞生,卡特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场所。在1943的电影《暴雨天气》中,他出演了一位鼓手,与另外一位大师范茨·Waller一道上了银幕。在此之后,他埋头苦干,专心为电影场担任配乐。在之后的三年里,他曾经尝试重现首曰的辉煌,建立了一支大乐队。他的乐队阵容很强大。然而毫无疑问,大乐队时代在战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爵士乐发展的潮流,即便是Benny Carter也无法逆转。他的乐队并未如他期待的一样成功。最终他结束了尝试,放弃了努力,解散了这支大乐队,专心投入电影音乐的创作之中。卡特电影音乐创作的历史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 在四五十年代,Benny Carter仍不时重操旧业,录%D

㈡ 求介绍下世界最出名的几个萨克斯演奏家。

1、艾勒尔·阿尔伯特(Ayler Albert)(1936——1970)

美国萨克斯风表演者和作曲家,他对演奏技巧精益求精,是继韦桥则恩-肖特之后对当代萨克斯演奏者影响最大的一位萨克斯手。他的名字最初并未能被大众所熟知,出色的即兴技巧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它总是一头扎在录音棚里,又总是甘于担任一些流行歌手的伴奏乐手的缘故。 实际上,布雷克对于萨克斯技巧的运用近乎完美,他对五声音阶、减音阶、增音阶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上声部延伸音的巧妙强化、颗粒般清晰的乐句诠释、戏剧性的强弱旋律都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 布雷克曾先后学习吹奏单簧管和次中音萨克斯,高中时改吹阿高音萨克斯。在他的职业生涯初期,布雷克并未钟情于爵士,与他合作的都是一些以R&B或摇滚为主要风格的乐队。1969年,他加入纽约一支具有融合爵士乐风的乐队Dreams,不仅又接触了传奇爵士大师贺瑞斯—席尔弗。敢于探索的布雷克在其音乐生涯中不断求新求变,在80年代他加入了融合乐团StepsAhead,又于哥哥、小号手兰迪—布雷克合组了一支名叫“BreckerBrothers”放克爵士乐队,90年代后,他们又将这支乐队改良为以酸爵士乐风为主的“Return of the Brecker Brothers”乐队。

(2)爵士大师帽子扩展阅读:

萨克斯风(英语:Saxophone,简称:Sax。)是一种木管乐器,但是管体通常是用黄铜制造,使得萨克斯管同时具有铜管类乐器的特性。有意思的是这点常造成归类上的分歧。从发声原理上来看萨克斯管和同样使用单簧片的单簧管更接近,所以一般归类为木管乐器。萨克斯管同时也是一种移调乐器,常见调性为降E和降B,也有C调和F调。萨克斯管以其烟斗状的外形为人所熟知。

参考来源:网络·萨克斯风

㈢ 请问穿西装,带帽子,拿拐杖的是什么舞谢谢

应该是: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高帽和手仗是初期舞台式爵士舞常用的道具,但舞台式爵士舞也不只局限於这样。舞台式爵士舞有一种炫耀的风格,随著切分的爵士音乐伴奏显出摇摆的特质。 舞台式爵士舞紧随百老汇的歌舞剧之演变。 从1920年代的灿耀目的轻松娱乐发展至1940、1950年代小心经营和结构紧密的歌舞话剧。 在1920、1930年代时,爵士舞和踢躂舞往往只是歌剧剧情以外的一些小插曲。
1920年代的「舞蹈总监」(“dance directors”)很多对舞蹈一窍不通,他们只懂挑选面孔甜美的女子做表演者;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编舞者」 (“choreographers”)开始取缔这些「舞蹈总监」。 佐治.白兰治(George Balanchine)是首位在百老汇用「编舞者」这名称的人;他也是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创办人和编舞者。 芭蕾舞是首种对百老汇有重要影响的艺术舞种,它的成功鼓励了后期认真地利用爵士舞元素来作舞蹈编排的尝试。 白兰治的经典作包括1936年,与踢躂舞舞者香比.夏巴(Herbie Harper)编成的「第十街的屠杀」(“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
自1930年代中,百老汇已不再是随便凑成的爵士舞、踢躂舞和女子歌舞团(chorus line)的欢娱节目那麼简单,而是要求用正式受过舞蹈技巧训练的舞者。这种新的舞台式爵士舞之兴盛,可归功於四位杰出的舞者/编舞者:积.高尔(Jack Cole)、谢龙.罗宾士(Jerome Robbins)、麦.马图(Matt Mattox)和宝.科司(Bob Fosse)。
积.高尔(Jack Cole, 1911 - 1974)被誉为「美国爵士舞之父」 (Father of American Jazz Dance),是舞台式爵士舞发展的重要人物。 高尔是现代舞出身,后来才决定向商业舞蹈事业发展。 他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舞者,而且对他的舞蹈员之要求也十分苛刻;常有打骂的情况。 他在1942年把混合了东印第安舞蹈及美国哈林社交舞的动作,以爵士乐的摇摆节奏首次显现於观众目前(高尔称之为「城市的土风舞」,“Urban Folk Dance”)。 高尔於百老汇和电影的编舞作品多不胜数,例如:“Magdalena,” “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Cover Girl,” “The Merry Widow,”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Les Girls” 等。 高尔更培育了好几位舞蹈影星,如米芝.姬罗(Mitzi Gaynor)、妮妲希华斯(Rita Hayworth)、云.慧顿(Gwen Verdon)等;并为女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及珍.罗素(Jane Russell)等设计舞步。 就连舞蹈界名人占.基利(Gene Kelly)和麦.马图(Matt Mattox)也跳过高尔的作品。
谢龙.罗宾士(Jerome Robbins, 1918 - 1998)在美国纽约出生,父母亲为俄罗斯和犹太血统的移民。 他年轻时主攻芭蕾舞,另外也有研习现代舞和西班牙舞。 於1944年编创了音乐剧「锦城春色」(“On The Town”),并开始了他在百老汇当舞蹈总监的生涯。 於1951年在「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给世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舞码如两主角跳的 “Shall We Dance”。 及后於1956年为音乐剧「锦绣年华」(“Fiddler on the Roof”) 和1957年的「梦断城西」(“West Side Story”)编舞,后者更被视为舞蹈界和音乐剧电影的经典。 罗宾士毕生羸得多项殊荣,包括五个当努臣奖、五个东尼奖、两个奥斯卡金像奖和壹个艾美奖。 他的主要建树在於把芭蕾舞带进商业舞台,又把芭蕾舞和其他舞蹈溶汇,并透过音乐剧使其普及化。
麦.马图(Matt Mattox, 1921年出生)有很强的芭蕾舞底子。 在1948年马图得到积.高尔的赏识,聘请他参与百老汇制作“Magdalena”;这也开始了高尔和马图的七年合作关系,直接影响到马图由芭蕾舞转投向爵士舞(所以有说马图到了28岁才真正开始研习爵士舞)。 他在1946至1953年间活跃於荷李活,参与的著名电影作品包括:“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 Bandwagon”。 马图除了为电影及音乐剧编舞外,更在1950与1960年代为电视节目编舞而声名大噪。 马图的舞蹈融合了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和踢踏舞;他的舞动节奏和步法很多也源自踢踏舞的训练。 他曾称自己的风格为“freestyle”, 因为他相信透过舞蹈表达情感和故事的时候需要极大的自由度。 马图在舞台式爵士舞的孕育期时,设计了一套帮助舞者训练爵士舞的技巧;而其中强调及贯彻融合爵士舞独有元素 – 身体部位独立动作和强劲有序的节奏感,奠定了他作为爵士舞大师的地位。 马图桃李满天下,除了在美国14年的教学及发展外,他更於英国和欧洲多国有深远的影响,而近年他则在法国定居。
宝.科司(Bob Fosse, 1927 - 1987)自13岁已开始四处巡回表演,15岁开始尝试编舞。 他首於1953年在两部电影中(“Give A Girl A Break”, “Kiss Me, Kate”)以舞蹈亮相。 自1954年开始为多部百老汇制作编舞,包括 “The Pajama Game”(1954)、“Damn Yankees” (1955)、Sweet Charity (1966)、Pippin’ (1972)及 “Chicago” (1975) 和1977年的“Dancin’”。科司建立了一套容易让人识别的爵士舞风格,其中带点愤世嫉俗和有著嘲讽的性别强调。 圆边帽、鱼网丝袜、手仗和椅子是他的舞蹈标记。 他的舞蹈动作强调身体部位独立活动,也酷爱以手(势)来舞动(他称之为「手的芭蕾」, “Hand Ballet”),动作微细而讲究。 1972年的电影“舞厅”(“Cabaret”)正是科司风格的表表者。 (有说科司深受麦.马图的舞蹈风格影响;他俩对身体部位独立动作同样讲究。) 科司的私生活颇糜烂;1979年他的电影作品「浮生若梦」(“All That Jazz”),部份是根据他的一生而编写。 科司的遗孀(Gwen Verdon)及他的密友(Ann Reinking)合作制成音乐剧「科司」(“Fosse”, 1999)向这位舞蹈界奇才致敬。
其他的百老汇歌舞剧如米高.班尼(Michael Bennett)於1975年的「平步青云」(“A Chorus Line”)十分受欢迎,赢取了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更是百老汇持续长久的音乐剧之一。 「平步青云」褒扬百老汇舞者所需的舞蹈风格 – 强悍的爵士舞、踢躂舞、炫目花巧的芭蕾舞和表演的技巧和功架。 另外,1980年代出色的歌舞剧如「猫」(“Cats”, 1981)和「歌与舞」(“Song and Dance”, 1982)等也给舞台式爵士舞一些表现的机会。 到了21世纪以舞蹈为主的音乐剧似乎有个新趋向,两出成功的制作皆用上流行曲或录制的音乐。 在“Contact” (2000) Susan Stroman 创意地用上了多首录音的古典和流行曲,而著名编舞Twyla Tharp於“Movin’ Out” (2002) 则以流行音乐人Billy Joel的作品为材料。

㈣ 迪兹·吉莱斯皮,为何被称为“爵士大师”呢

迪兹·吉莱斯皮之所以会被称之为“爵士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位对爵士音乐有很大影响力,而且作出过突出贡献的音乐人,在他的操刀下,爵士音乐也能够拥有各种各样的模样,也更加能被大众听懂了,这些都是他为推广爵士音乐而做出的努力,所以我也认为迪兹·吉莱斯皮被称为“爵士大师”是名副其实的。

在迪兹·吉莱斯皮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总是在不断突破自己,从来没有停下过探索爵士音乐更多可能性的脚步。春戚对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哪怕是对一些喜欢爵士音乐的年轻人来说,迪兹·吉莱斯皮或许都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了,但是他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影响力,对爵士音乐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力却是不可磨灭的。

㈤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幸福终点站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1

这是一部由梦工厂推出的美国爱情题材的电影,看的时间太久了,电影中的好多细节已经变得模糊,可电影里首誉故事主人公所遭遇的处境却让我记忆犹新。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角维克多是一位东欧人。他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带着简单的行李就只身乘飞机前往美国,而他所有的不幸遭遇就发生在他的航班降落机场——肯尼迪国际机场。

刚下飞机,他就打算出机场乘出租车按照父亲留下的地址信息直奔酒吧寻人。可机场的工作人员拦住了他。海关人员用英语耐心地跟他解释,他的护照信息失效了,政府部门现在还没有出台应对措施,不能对他放行。但是他听不懂英语,只能用自己知道的几个单词跟他们解释他来美国的目的。可是海关人员也听不懂他的母语,只是耸耸肩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他从机场的电视新闻中才得知,自己的祖国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新政府尚未被国际社会认可。他在那一刻才感觉到,所有之前能证明自己身份的信息统统作废——自己成了一个没有国家的人。

语言无法沟通,身份信息几乎空白,身无分文,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在那个人来人往的机场,他的温饱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他通过观察其他乘客,发现竟然可以通过把散乱的行李车收回规定的地点获得少量的硬币,有望解决自己的食物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对机场的废弃厕所进行改造,让自己暂时有了栖身之所。他一边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一边积极地与机场工作人员进行反复沟通,以期完成父亲的心愿。就在这个不算太大的封闭的候机楼里,他体会到了人生百态。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2

当我第一次看到“幸福终点站”的名字时,我是在猜测这个故事。认为这是一个悲伤的结局,毕竟,“幸福”到“结束”,幸福该说什么呢?而真正看完电影才知道所谓的“结局”就是幸福的到来。首先,名字的误解可能是由习惯性思维造成的。

在影片的开头,有一些敏感的问题,比如指责中国游客伪造证件蒙混过关。似乎没有考虑过这样的命名词?剧作家应该知道这样敏感的问题是不能公开发表的吧?但为什么它仍然毫不犹豫地播出?我认为在这一点上生活中应该有一个原型,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这个问题。除了这些稍微敏感的话题,誉首我只想谈谈Victor的经历和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这部电影一开始很有趣。由于维克多只懂一点英语,所庆芹数以他在和机场经理交谈时很有幽默感。当时,他不知道他的国家因为战争而陷入内战,他的国家在政治意义上已经消失了。当管理人员向他解释时,他并不知道。

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当他回到机场候机大厅时,他在机场的电视上看到了关于他国家的报道。即使他不懂英语,他在图片上看到的一切都足以使他明白他的国家正在发生战争。在那一刻,他好像失去了灵魂。焦虑和恐惧席卷了他。他一直在机场跑你想证明什么?在我看来,这可能会稍微缓解他的不安。最后,他的心都碎了,他接受了这个事实。可以想象他当时是多么无助。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他没有语言,也不会走路。连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一开始,机场里没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就连政府也不愿接受这种“麻烦”。他没有办法。他不得不等待,直到他的国家结束了战争,直到他的地位恢复,直到有一天他可以实现他的承诺。

影片中的许多情节都深深打动了我:首先,当机场经理需要维克多回答他对国家的恐惧时,他坚决地说不:“这是我的国家,我的家,我为什么害怕。”可见维克多对国家的爱是多么的执著,没有什么能改变他心中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将永远是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家园,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政变和内乱中。这种痴迷的力量是巨大的,什么也改变不了。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3

如果你身在异乡,突然听闻故土硝烟弥漫,而你本人种种身份也无人承认,语言不通,身无分文,被扣在机场进出不得……你该怎么办?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就勾勒了这样一个背景,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描绘了一个这样的人物。名叫维克多·纳沃斯基的卡科尼亚旅客来到底特律机场,却被告之卡科尼亚国内发生政变,他所持的护照等身份证明已无法获得入境批准;而国内战争仍在持续,回国的所有航班都已停飞。维克多·纳沃斯基成了一个“不被承认的人”。他既不能回国,也不可踏入美利坚国土半步,除了候机大厅他无处可去,机场负责人狄克逊让他耐心等候。心急如焚的维克多待在大厅里,不懂英文的他找不到可以帮助他的好心人,仅有的几张食品券还被扫进了垃圾桶。他身无分文,无家可归,彻底成为了一个陷入绝境的人。

维克多开始在候机大厅里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尚未使用的69号登机门成了他的家,他每天在洗手间洗漱,并且努力学习英文。很快维克多效仿别人为机场整理小推车赚到了钱买了吃的。但机场负责人狄克逊却将他视为麻烦并处处与他作对。狄克逊安排专人整理小推车,维克多失业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和机场开食品车的年轻人、清洁老人古普塔等交上了朋友,吃喝住都有了着落。维克多在机场邂逅了美丽的空姐爱西莉娅,为了和她共进晚餐他努力在机场中寻找工作。碰巧,他随手装修的墙壁被一个包工头发现,维克多被正式雇佣了——维克多的生活居然步入了正轨。一日,机场扣留了一个神色癫狂的俄国男人,狄克逊无法与他沟通;情急之下他想到了维克多.维克多稳住了狄克逊和那男人。他凭着自己在机场的这段时间学到的东西帮助那男人摆脱了困境。狄克逊因此大为光火,但维克多却成了整个底特律机场的英雄。每家商店都贴上了他的手印。每名工作人员都对他笑脸相迎。爱西莉娅与他再一次相遇。在爱西莉娅的追问下,维克多说出了自己坚持去纽约的原因: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要前往纽约向一名爵士乐手索要签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爱西莉娅被维克多的真诚深深的打动了。

阳光灿烂的早上,卡科尼亚的内战结束了,此时的维克多已困居机场9个月。当每个人都期待他达成誓言时,狄克逊却要求他立即回国。并以遣返印度老人古普塔回国蹲监狱作为条件来威胁维克多.为了朋友维克多只有选择回国。当他候机的时候,古普塔老人毅然选择被逮捕以此换回朋友的梦想。每个人都落泪了。狄克逊也不再阻挡,美国向维克多打开了,纽约向维克多打开了。他终于实现了承诺,可以安心回家了。

当美国向维克多打开的那一刻,应照了那句贯穿了全片的话:“同情心是最重要的。”。机场就像是浓缩的美国社会一样,形形色色的人、语言、国籍、文化……维克多憨厚的笑脸和随机应变的灵活脑瓜,以及与朋友相处忠实不二的性格打动了热情的美国朋友,尤其是在他救下俄国男人后,更获得了各种族各国籍朋友的认可。严格不苟的冰冷法律可在热忱的同情心中融化。维克多实际上是获得了美利坚文化的认可。两种文化在个小小机场中交融碰撞,最后闪现的,是一颗颗赤诚之心。

短短120分钟的故事脉络清晰,斯皮尔伯格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阐明了他心中的美利坚价值观。什么可以打动美国,什么是最重要的品行?影片告诉我们,那就是自强不息的坚持,以及热忱的同情心。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4

《幸福终点站》,看完了。才发现居然又是一个关于爵士乐的童话。汉克斯演的维克多·诺沃斯基一直抱着一个花生酱罐头的罐子,谁都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后来他对在机场里面认识朋友们说,里面是爵士。后来他又对美女泽塔琼斯说,那里面是承诺。那里面有56位爵士大师的亲笔签名,那是他的爸爸托人写了许多的英文信寄到美国要来的。他爸爸有张照片,上面是57位爵士大师的合影,他爸爸要到了56个签名,只差一个,就去世了。诺沃斯基承诺他爸爸一定要到纽约要到这最后一个签名。

原来这部电影还是在宣扬美国人最自豪的两样东西:纽约,和爵士乐。

纽约,代表了自由。

电影最后,诺沃斯基终于走出了机场,踏上了美国的土地。他招来一辆出租车,司机问他从哪里来,他说卡科日亚(电影中虚构的国名),那司机说他来自阿尔及利亚,星期四刚到。这就是美国人想让外国人知道的美国,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你来了,就有机会。

《幸福终点站》,美好得虚假的电影,讲了一个只有在童话中才能发生的故事。看似25岁的泽塔琼斯说她39岁。在印度刺伤了一个警察的老头在纽约的机场安安份份的做清洁工。诺沃斯基因为护照问题在机场里一住9个月,居然还找到一个装修工的工作,赚得比海关官员还多,为了和泽塔琼斯约会,还在机场里的服装店里买了一套HUGOBOSS的西装。居然还利用机场里的饮水池和碎盘子做了一个大喷泉。

所以说《幸福终点站》是个关于美国,关于爵士乐,关于自由,关于爱情,关于命运关于。的童话。不过,童话就是童话,再虚假,也会让人喜欢。就像小时候看格林童话,明知都是假的,还是会希望那是真的。

现实中从来不会有那么简单美好的东西,那么,就只好让它们都发生在童话里了。

一直很想再重温一遍蓝精灵。近日忽然发现可以下载,于是下载了一集来看,可是看了一下却大失所望。完全是给小孩子看了逗乐的,现在再看已经觉得太傻了。不过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抹去小时候看蓝精灵的美好回忆。

说道《幸福终点站》,不禁又想到了蓝精灵。在影片后半段,《幸福终点站》里的海关官员似乎有意在和诺沃斯基作对,就是不让他踏上纽约的土地。不禁想起了格格巫,在蓝精灵的一开始,格格巫追着蓝精灵喊着,我讨厌你们,我要把你们抓光。小时候觉得如此可怕的格格巫,原来他要抓蓝精灵的理由只是因为讨厌,而抓光蓝精灵,就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每个故事都要有个坏人,不然不会有戏剧性的冲突。而所有的坏人都没有一个足够坏的动机,这才是童话。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5

这是一篇情与理并融的电影。

它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贯穿于整个电影,我们一直可以看到的这个维克多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另一部分就是情的线索,维克多遵守父亲的一个承诺,印度老人毅然拦下飞机的时候,结尾维克多终于可以告别这一段流离生活的时候,这些都让我比较感动。

维克多的经历让我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处境会相当困难。面对这些,应该学会维克多的随欲而安,去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

人是复杂的,人生是充满变数的。或许这便是生活的本身。面对种种的变数,提高我们的心里的抗压能力,这样我们会变得坚强。当我们迷茫的时候,不要感到绝望,乐观的看待所有的一切,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

影片中的维可多靠摆放推车维持生计,最后又被一个工程师看中成了建筑工人等等这一切都可以看出他是积极的去面对生活的,而且毫不埋怨,完全接受现实!

过去无论后悔也好,怀念也罢,我们我法倒回。将来谁都无法预测,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要塌实充实的扮演好现在的角色,要过得真实。

影片开头就是机场,机场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物理空间,但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各式各样的人在这里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个机场或许正是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

当电影演到维克多救那个可怜人时,我很受感动,他可以在自己陷入困境的.情形下救助从不相识的人,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让我突然想到这样一句,是金子总要发光,而我要是让光辉照耀每一个人!

通过印度老人的经历我看到了,美国表面的波澜不惊,而实质上却如沸腾的开水。人是有情的,制度是冰冷无情的。

一个制度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格,却不能代表所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或许维克多的第二份工作是一笔交易,但同样能体现他的乐观和乐于助人。正是因为如此让他和在机场的很多人都成为了不错的朋友!这也告诉我们帮助周围的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需要帮助时,就不会孤独无助!

维克多是执着的他为了父亲的承诺去纽约,可以去全心全意的去等一个电话,等一个人。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幸福。

这片电影只是生活中的的一部分,生活不会因为电影的结束而结束。本篇的结局或许是比较圆满的,但更让我满足的是,维克多通过不断的努力,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6

《幸福终点站》是由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指导,由主演过《阿甘正传》的好莱坞著名演员汤姆汉克森担当男主角,影片描述男主角乘坐飞机到美国完成父亲的意愿,就在旅途过程中维克多的国家发生了政变,他的签证不受美国政府的承认,因此维克多不能踏上美国的领土,不得以被困在肯尼迪机场。

站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国家,看着来来往往陌生的人群,维克多不禁感到迷茫。无奈之下,他只能留在机场睡在大厅的椅子上,在卫生间里洗澡,靠为飘过的乘客服务生活。他此刻拥有的只有自己不自由的身体,以及一个小皮箱,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一把剃须刀和已经作废的身份证明。在这个过程中维克多经历了许多的磨难,机场不有好的主管三番五次的为难,让维克多着实头疼,同时维克多也结识了许多的朋友,善良的机场保洁人员,朴实的建筑工人。不尽如此还于一名漂亮的空间互生情愫。最后在9个月后,战乱都结束了,维克多最后踏上美国,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幸福终点站》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就是男主角的执着和善良。在别人眼里他就像个小丑一样,但是他十分真诚的对待每个人,相信每个人、每件事情,他都能找到让人开心的一面,对工作也是一丝不苟,并且他对人类的好奇心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其实,在这个高压的社会下,我们都很容易的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总是会产生很多的抱怨,应对困难,应对窘境,我们总会以一种悲观的情绪去应对,或逃避,或叹气,或难过,我们忽略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会有用心的一面。在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缺乏真诚和信任,总是被利益牵着鼻子走,其实我们真的没有必要为难自己,个性是做销售,当我们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只要把真诚和职责放在第一位,加上我们的专业,我相信“利益”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7

《幸福终点站》是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轻喜剧。故事发生在肯尼迪国际机场的航站楼内,讲述主人公维克多前往美国途中祖国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只能滞留在机场的故事。

当海关局主任告诉维克多他被拒绝入境,只能待在转机大厅时,不懂英语的他还不明白这一切。当他置身于转机大厅,看着电视上自己祖国战乱的报道,看着来来往往、冷漠陌生的人群,一瞬间,他不禁感到茫然无措。其实,自从他下飞机的那一刻,他就成了1个没国没家的孤立的人,成了国际政治变化的牺牲品。在被扣机场期间,维克多只有2个选择:要么返回祖国,要么拿到有效证件移民进入美国。可是他的国家政变后,他持有的证件已经不被美国承认,返回祖国的航班也被无限期取消了,所以他遇到了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的尴尬局面。

汉克斯说:“维克多的故事值得讲述。仔细想一下,你会发现维克多的困境离现实并不遥远。试想1个来自遥远国度的人,出于种种原因,回国和入境的两扇门都对他关闭了。我之所以喜欢这部剧本,是因为故事主人公非常明了造成困境的根源,知道他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现状,于是他只能随遇而安,尽可能更好地生活。”

确实如此,在国际政治变化中,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无奈之下,维克多只能留在机场,睡在大厅的椅子上,在卫生间里洗澡,靠把购物车放回原处赚钱生活。他拥有的只有自己不自由的身体和1个小皮箱,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一把剃须刀、一份已经作废的身份证明以及1个他视若珍宝的罐子。机场,从来就不是停留之地,人们或进或出。等待,似乎不可忍受,更何况是看似无穷无尽的等待。可就是这样1个地方,维克多足足待了九个月。期间,他帮助没有证明文件的孝子为老爸爸拿到了救(]命的药,帮助在机场工作的墨西哥小伙追到了心爱的姑娘,还因为出色的木工手艺进入机场的施工队赚钱生活,甚至邂逅了爱情……尽管他的身体被困在机场里,但他的情感却是自由的。他没有坐在那自叹运气不济。对他来说,这个世界难以征服,但是他已经身处其中,只有为自己挣1个好生活。

生活,仿佛不曾在别处。

等待,成为了生活本身。等待心爱的姑娘,等待国家的稳定,等待去纽约完成爸爸生前的心愿——得到爵士乐5七个大师签名中的最后1个。故事结尾维克多拿着签名坐在出租车上时,只说了一句“我要回家”,可是这九个月的经历和感受相信不会就这么简单地结束。

有时我想,人生不就是一座飞机场么。有关无关的人们进进出出,有些人会给你刁难,有些人会提供真心的帮助,有些人则会给你美好的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1个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过程就叫做等待。而当你学会坚信一定会到达目的地时,等待就变成1种幸福。

维克多的生活围绕着1个承诺、1个等待展开,这一点他自己很清楚。电影中没有给他太多遗憾,因为对于爱情来说,正如女主角自己所说的那样,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之后送给约瑟芬的那个礼物——金色的挂坠,后面刻着1个“命”字。他获得了艾米莉的爱情,可是他注定不能拥有她。而对于他死去爸爸的承诺,维克多实现了,在机场漫长的等待就是为了得到他爸爸崇拜的音乐大师的签名。他在几乎所有机场工作人员的欢呼声中冲进了漫天大雪的纽约城,不是为了美国人口号中的自由,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民主,只是为了完成1个本该完成的承诺。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某一些瞬间可能都会有一点像维克多,迷茫不知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寻找。我不禁想到了《基督山伯爵》,在故事的结尾,大仲马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幸福终点站》不正是对这句话做了很好地注解吗?

;

㈥ 钢琴,大海,传说——《海上钢琴师》

这就是尽头,除了音乐,什么都没有。 

泪水夺眶而出,满眼惊心动魄的火光,是他在等待的尽头。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还在弹琴,最后的一个音符响得那么完美,就像往常。

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和他一起死了。

他是一个传说。他是海上钢琴师,他叫1900。

没有姓,没有名,没有父亲,没有母亲;一个孤儿,浪子,生在第二十个世纪的第一个年头,生在海上,长在海上,死在海上;一个漂泊到底的人。

除了1900,他什么也不是。谁的儿子,谁的父亲,谁的爱人,这些是这个世界的事情,与他无关。1900的世界里只有钢琴,也只需要钢琴,他的生命只为钢琴而生。

传说在弗吉尼亚号大客轮上有一个疯狂的钢琴师,能演奏出疯狂的音乐,让听众都疯狂起来。

1900不疯狂,只不过,是他的音乐太美太美。这不是钢琴师的错,实在是,音乐有种力量能融化人的心,让空气里除了音乐,什么都没有。

怎么会有如此纯粹的音乐呢?仿佛,从来没有受过尘世的洗涤。

这音乐太完美,小号手说,“你不该听到它。”

可我们在听,一边听着,一边任凭自己的心像琴声一样痛着,痛彻心扉。

只因为,他是那个超凡脱俗的1900。对于尘世而言,他从来也没有出现过,那个在水上漂泊一生的男子连一秒团旦档钟都未曾踏上尘世的大地。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也许,世俗离他太远。

吹小号的迈克斯无疑是懂1900的,他是1900与尘世唯一的交集,关于依靠,关于除了音乐以外的一种情感。当迈克斯在惊讶中听到留声机中那熟悉的温柔得就像爱情一样的琴声时,他记起了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也记起了一些忘不掉的事。

没人能像1900一样与大海亲密无间得那么从容——当大船在海水中如此吓人地摇晃的时候。那是迈克斯第一次见到他,他用舞蹈的音乐治好了严重晕船的小号手,也找到了唯一的朋友。解开固定链,让钢琴随着风浪在空荡荡的大厅中轻盈地滑行起舞,琴声,像是海浪的欢歌,果然是华尔兹。这一迟缓刻,1900就是一个精灵。

弹琴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漂亮的习惯,他的演奏早已超越了琴技,就像是海风制造浪花一样。

可是有人竟然要和他比试。塌乱看呐,这就是尘世的音乐。

一场惊世骇俗的钢琴决斗之后,那个狂妄的爵士乐大师狼狈地输了,尽管他的琴技炉火纯青,尽管他的琴声让1900也泪流满面。

将1900的音乐与纷杂的尘世比较,自然是毫无意义的。但我一点也不指责爵士大师的不自量力,毕竟,他像我们一样有名有姓,有钱有家,有一颗世俗的心。如果是我,那么我也一定会跑去不自量力地比试,甚至指望着赢。我们不是1900,像他那样纯粹的音乐家,这个世俗的世界是不可能造就出的。

1900的音乐是灵魂,是大海的叹息。而尘世所谓的音乐,是整齐漂亮的Do Re Mi Fa So La Ti ,仅此而已。

“去他妈的爵士乐!”

这是1900,如此潇洒地蔑视着世俗。

迈克斯听了,忍不住笑着:他就是他。小的时候,船长指责1900,“你知道你违反了规矩吗?”“去他妈的规矩!”

那时在他第一次坐上琴凳,无师自通的弹琴的时候。

我想,这句话是对父亲一样的老丹尼的纪念,那个给他取名为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的船工老丹尼·布德曼,他抱着襁褓中的1900对愤怒的船长说,“去他妈的法律!”

T·D,Thanks Danny,我相信这是命中注定的缘分,谢谢,丹尼,感谢你给了世界一个传奇。

可传奇又是什么,除了传奇以外,1900仍然是一个男子,一个孤独的男子,他可以用音乐看透一切人和事,可自己的心却是看不透的。舷窗外的一个异乡女孩,淡淡的美丽,轻轻的温柔,像他的琴声一样纯粹。看着她,他弹了那首曲子。

柔情似水的一首曲子,像大海一样安静,像波涛一样温婉,像浪花一样清澈,像她一样美。一首让人心碎的曲子。琴声,与爱情有关,也许,这是他惟一一次迷上了尘世。

因为这样一个女孩,他几乎要走上大陆了。

“迈克斯,我决定上岸了。”

他决定了诀别,要告别一个从未想过告别的地方,走进一个从未想过走进的世界,再也不回头。也许,他也要与属于1900的音乐诀别。

凌空飞架的舷梯,连接着陆地与大海,一边是世俗,一边是音乐,孤独的舷梯显得那么脆弱。走下舷梯,就是真实的世界。1900站在中央,脚下是那一湾将大陆与大船分隔的浅浅的海水。

城市,他正在走向的城市,用它的繁华吓到了这个完全陌生的1900。

高楼,密集如荆丛,街道,交错如迷宫。那繁华的纽约城,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无边的陷阱,延伸着无边的迷茫,铁青着脸,吞噬着人的意志。没有尽头。

这华丽让他恐惧,第一眼,就阻挡住了他决绝的脚步。城市太大,大得容不下一个如1900般的人。

离陆地最近的那一次,他用力把帽子扔进了海水中,也扔掉了那一丝对尘世的迷恋,他到底是属于大海的。转身,更加坚定地走上舷梯,音乐,他离不开大海上的音乐。离大海最远的那一次,他决定了永远也不再离开它,即使大船毁灭,即使生命终结。

因为他是海上钢琴师。

离开,亦或回头,都是那么的义无返顾。

至于爱情,他已深埋于心。

冷酷的时间慢慢毁灭了弗吉尼亚号,结局是塞满船舱的六吨半炸药。即将走到尽头,1900已经准备好了,与它不离不弃,一起走向毁灭,和自己的音乐一起炸成炽红的碎片,溶进大海的涛声中。

破旧的,残损的,空荡荡的,装满炸药的弗吉尼亚号上,又响起了钢琴声,在它就要死去的时候。留声机里那柔情似水的琴声哭着呼唤他的主人。带着琴声来的迈克斯是想拯救他的生命,带着这个早已被全世界遗忘的人离开这个将死的地方,走上陆地。

你是不是晕船啊?

钢铁废墟中突兀的一句问话。那个与钢琴共舞的暴风雨之夜,1900也这样问他。迈克斯哭了出来。黑暗中的那个身影,是曾经无间的挚友,他们,竟然已经分别了那么久。

这些年来,小号手在繁华喧嚷的城市中努力地忘记着大海,钢琴师在空无一人的废船上寂寞地躲避着陆地。然而分开后的他们,是真的孤独。

曾经的那些美丽的日子,似乎好远好远。大海还是那么广阔,那片叫做弗吉尼亚的海上乐土却不见了,只剩下一些船形的废铁,把曾有过的传奇锈成时间的灰土。

每次两千人,来了又去了,战争,开始了又结束了,一如声声浪涛,远了,又近了。钢琴师,也一如过去的那个传奇,在浪花上弹琴,透过舷窗,他也会向大陆投上几束目光。1900终于可以独享这条大船,他仍然穿着演奏服,我想,他没有变,永远都会弹琴,即使再也没有人跳舞,即使炮弹从天而降。俗世的纷纷扰扰,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他早已经说过了再见。

船下是生活、名誉、掌声、朋友,也许还有爱情,船上,是音乐和死亡。1900的选择其实是无奈的,把自己囚禁在船上,仅仅因为这里有一个尽头。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种太复杂的生活,陌生到难以附加。无数的选择蜂拥在面前,该怎样去选择哪怕仅仅是一条路,哪怕仅仅是一种死去的方式。

相比于这种巨大的陌生,死,反而更容易些。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女人太美丽,是旅途太漫长,香水太浓烈。那是一首我不知道怎么去弹的曲子。我没法离开这条船,但至少,我可以自己走完我的生命。”

至少,死亡是一个尽头。

1900的命运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当这个生命准备好走进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却被留在了游离于文明之外的大海上。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孤儿,除了让自己在社会的门外流浪,还能怎样呢?

天堂只开一次门,错过了,就只能一辈子错过。

错过了世俗的1900,错过了人类的辉煌,错过了社会的飞跃,却难得的保住了一个人的本性,质朴,善良,天真。就像那些还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无邪的孩子。

一个人的意志和力量太软弱,而这社会又太繁复而坚不可摧。于是,人们都披上了现代社会为我们而造的冷漠、高傲、虚伪和硬心肠的外衣,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复杂得没有尽头的世界中保护自己。

而他的漂泊,让他仍然是一个纯粹的人,没有那件外衣,又怎么敢走进这个社会。

原谅我吧,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

小号手毕竟是懂1900的。流过了泪,他紧紧地拥抱了那个没有名字的钢琴师,然后用泪湿的眼笑着看钢琴师挥手告别,一个人走出了大船。他知道1900注定永远属于大海,到死,也一样。他知道1900面对的,并不是可怕的死亡,而是一个对他来说再 平凡不过的尽头。

天堂里,一定会有柔情似水的琴声,因为1900说:

“但愿那上面能找到钢琴。”

那是他最后的一句话。

船舱里很安静,阳光斜斜的从敞开的舱顶洒下来,暖暖的,船里的每一个零件都闪着光。一双钢琴师的手凌空悬起,在空气中优雅地按下琴键,琴声就温柔地流了出来,直接流进心脏的血脉中,柔情似水。

远远的响起哨声,钢琴师抬起头,船舱外的天空,是那么明亮。

轰——!

烈火,烈火!粉碎。毁灭。

关于弗吉尼亚的故事,走到了尽头。

我已经掩面而泣,为什么,我会哭得那么痛?也许,是因为那双在空中弹琴的手吧。

在故事开始的地方,那家乐器行,随着迈克斯的眼睛,我又看到了曾属于1900的那架钢琴,调音师正在工作。

哦,重新开始。

看着缓缓滑过的的黑屏字幕,泪流满面的我发现自己在微笑。原来,这个让人哭泣的故事也有一个Happy Ending,迈克斯不是带着他的小号,继续他的旅途了吗?

1900说,你永远都不会真的完蛋,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可讲。

㈦ 请问有谁知道探戈大师Richard_Galliano是哪里人

Richard Galliano——Piazzolla最后一个关门弟子,这位有着意大利血统的法国人,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手风琴家,其手风琴技巧喊吵谨令人炫目,尤其是演奏Piazzolla的名郑基曲“自由探戈”,在后世的无数版本中,这是最耀眼令人赞叹的。

Richard Galliano四岁起就跟随其父练习手风琴,少年时代迷恋上了爵士,尤其从小号手Clifford Brown的音乐中得到启示,并很快驱使他投入到爵士音乐这片新天地中,70年代他移居法国后,就开始为一些著名的爵士乐手伴奏,诸如Chet Baker, Ron Carter, Michel Petrucciani, Jan Garbarek等。直到他遇见给他带碰知来巨大影响的人: Astor Piazzolla。

㈧ 穿西装带帽子跳的舞叫什么舞

肯定是杰克逊的经典名曲Billie Jean,跳的就是太空步了,其中也有机械舞,给你个地址看看,肯定是这个,没错的。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0MTE5ODg=.html

㈨ 爵士乐里有的时候小号前面加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是弱音器,或者是充当弱音器的各种材料。

爵士乐中的小号,为表现蓝调(blues)或灵魂乐(soul)的音乐风格,经常需要添加弱音器,弱音器有“常规”和“非常规”之分,常规的弱音器包括直排式弱音器、杯型弱音器、哈门弱音器、桶状弱音器、揣型弱音器、精灵弱音器、独奏弱音器、德比弱音器(又称弱音帽)和练习弱音器等等。

关于各种常规弱音器的具体介绍如下:
直排式弱音器 这是一种金属弱音器(有时也用塑料或纤维制成),奏出的音响带有尖锐的金属效果。40年代有些爵士乐独奏家使用这种弱音器,但现代爵士乐独奏家们却极少使用这种弱音器。

杯型弱音器 使用这种弱音器可以演奏出一种轻柔的音色,这种音色非常适合乐队中小号声部。爵士乐小号独奏时也可以使用这种弱音器,它可以柔化小号的音色,但是,如果起奏音太多时,声音也会变得很尖锐。有些弱音器带有可以调整的杯口用以调整弱音器不同尺度。将手绢等织物塞入弱音器的口内,然后再放入喇叭口中,就可以使音色更加柔和。

哈门弱音器 哈门弱音器由金属制成,使用时插入喇叭口中,由软木护圈固定,可以防止软木干裂同时也有助于固定弱音器。乐谱上在需要这种音响效果的地方用“+”记号标出,表示演奏时从此处开始左手盖住管口的开口处,用“O”表示从此处开始演奏时将左手从管口处移开。 管子的长度可以调整,这样可以走出各种不同的音色。也可以不把左手放在杯口处。乐队中小号声部在使用这种弱音器时一般都将管子拉到最长,这样可以奏出“咝咝”带金属色彩的音响效果。

桶状弱音器 如名称所示,这种弱音器的形状如木桶,内部塞满了软垫,可以奏出非常柔软的音色。这种弱音器一般都钳在喇叭口上,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固定得非常牢靠。固定的方式有各种各样。 这种弱音器也是乐队中小号声部经常使用的弱音器,但爵士乐小号很少使用这种弱音器。在需要使用这种圆润音色的乐段时,爵士演奏者一般都使用翼号。

揣型弱音器 它的形状与揣下水道的刷子一模一样,只是缺少了把手。虽然我们使用的“揣形”弱音器都是特制的,但如果使用揣下水道的皮揣子效果也一样。 揣形弱音器的使用方法如下:左手持弱音器交替堵塞,打开小号的喇叭口,演奏出一种“哇--哇”的音响效果,这种效果特别适合演奏爵士乐乐段和独奏乐段。B.米利和C.威廉姆斯特别精于使用这种弱音器,他们能够奏出类似人声效果的音响。在需要揣形弱音器的地方,乐谱上用“+”符号标出,表示须将弱音器放到喇叭口上,乐谱上方“O”的符号表示从此处开始取消弱音器。

精灵弱音器 这是一种小型的直排式弱音器,与揣形弱音器一同使用。使用时,揣形弱音器可以将喇叭口以及精灵弱音器同时盖住。这样奏出的声音比只使用揣形弱音器更加尖锐。

独奏弱音器 由纤维制成,可以演奏出尖尖的类似簧片乐器音色的声音。20年代--40年代期间,乐队小号声部或小号独奏时经常使用这种弱音器。但在现代爵士乐中几乎没有人再使用这种弱音器。因为这种弱音器看上去有点像两个弱音器叠加在一起,一个弱音器插入另一个弱音器中,所以这种弱音器有时也称双弱音器。

德比弱音器或称弱音帽 同独奏弱音器一样,这种弱音器流行于19世纪20年代--40年代期间。形状有点像帽子(有些演奏家干脆就使用真帽子)在大爵士乐队中一般放在小号声部谱台上,这样演奏者可以迅速将乐器放入帽子的碗口中,奏出柔和的音色。

练习弱音器 一种可以强烈降低音量的弱音器,可以在练习时不至于打扰家人或邻居。 练习时使用这种弱音器(任何弱音器)都可能强烈阻碍乐器中气流的流动,比不使用弱音器更加难以演奏。条件允许,尽量不要使用弱音器或练习弱音器。

“非常规”的弱音器包括很多,许多爵士大师喜欢按照个人喜好,在小号的喇叭口添加袜子、手套、手帕等等,以追求非常独特的音色和音响效果。

与爵士大师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解决皮衣上的粉底 浏览:311
秋冬款裙子搭裤子好看 浏览:529
日本童装品牌加盟 浏览:202
vals卫衣多少钱 浏览:941
黛尔佳人睡衣 浏览:988
圣诞红手套品牌及商品 浏览:663
拉肚子憋不住拉裤子里作文 浏览:852
连衣裙夏季女装批发价格 浏览:728
粉色上衣配哪个颜色的卫衣 浏览:282
二战美军飞行员裤子 浏览:384
深宝蓝色羽绒服怎么搭配 浏览:246
文胸太大不合适怎么办 浏览:74
什么网站童装 浏览:179
a发动机正时皮带怎样对 浏览:457
黑色裤子什么颜色马丁靴 浏览:482
春季最新女装搭配旅游 浏览:360
广州阿玛施女装总店在哪里 浏览:76
吴磊穿红色校服的电视剧 浏览:684
瓦房店流苏超长围巾批发 浏览:397
泰国曼谷童装 浏览: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