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帝王头上带的前后都有珠帘的东西叫什么
叫做旒。
那些珠子都是玉质。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变化,不同的场合也有变化。从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个珠子,象征“九五之尊”。冕旒象征着古代奴隶制或封建制君主的无上权力和顺天应人的政治理念。最初意思是让人记住不该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
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征着头顶着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权威。前面和后面的珠穗叫做“旒”。冕旒象征着古代奴隶制或封建制君主的无上权力和顺天应人的政治理念 。
(1)帽子上戴红蓝黄白四色珠子扩展阅读
起源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
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❷ 秦始皇的帽子都垂着珠帘,这些珠帘都有什么意义
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意思是提醒皇帝勿听信谗言,要有所闻、有所不闻,也就是充耳不闻的来历。是为了提醒皇帝面对文武百官的时候可以宽容一点,没必要所有的事都跟大家斤斤计较,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一件好事。这样皇帝跟百官才能团结一致,安邦定国。什么不让别人看清自己的脸。功能二是约束皇帝的仪态的,皇帝行坐都要如泰山般沉稳,怎么让自己稳,戴上那破帘子就知道了,妥妥的落枕状态,头都不能转快了。
❸ 清朝帽子上的珠子是干什么用的
清朝官员帽子上面的珠子被称为”顶戴“,这个珠子其实是很不简单的,一般会根据官员的品级来决定珠子的材质,品级越高,珠子的质量就会越好的。
顶戴花翎在清朝时其实算是官员的一种身份象征,什么样子的官员应该戴什么样子的帽子,其实都是有标准的,而官员们自然也不敢带错了。如果品级比较低的官员带了品级比较高的帽子,那在那个时间段就算是一种越权的表现,同样也是一种大不敬,被帝王发现了那肯定是要治重罪的。
❹ 清朝官员的帽子上面为什么都会有一个珠子呢
清朝官员帽子上的珠子可不能小瞧了,这可是官场地位高低的象征。红宝石珠子代表一品官员,珊瑚珠子代表 二品,蓝宝石三品,青金石四品,水晶五品,砗磲六品,素金七品,阴文镂花金八品,阳文镂花金九品。顶无珠者,即无品级。这都是清朝的礼仪。
所以清朝官员的帽子的装饰并不简单,它体现了清朝礼仪制度,体现封建皇权等级制度。清朝官员的帽子,是由皇帝赏赐才行。在清朝的时候,人们常说,你可要保住你的乌纱帽哦,皇帝也会常常用乌纱帽威胁他的臣子。因此如果有幸能看到清朝官员的乌纱帽,你就可以分辨谁是老大了,哈哈。
❺ 清朝大臣们的官帽上都有一颗珠子,请问一品和九品的大臣的珠子分别是什么材料做的
顶珠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第一种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第二种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官员品级对应顶珠:
一品:红宝石
二品:珊瑚
三品:蓝宝石
四品:青金石
五品:水晶石
六品:砗磲〔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
七品:素金
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
九品:镂花阳纹,金顶。
无顶珠者无官品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花翎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❻ 清朝官员的顶戴等级如何区别
清朝官员的顶戴等级区别:
1、顶珠宝石的颜色:颜色上大致分为红、蓝、白、金四色,一二品为红色,三四品为蓝色,五六品为白色,七八九品为金色。
2、顶戴花翎和宝石的材质:亲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顶均用红宝石,,二品官用珊瑚顶,三品官用蓝宝石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官用水晶顶,六品官用砗磲顶,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
3、顶珠宝石的形状:顶珠宝石为圆球形状的为吉服,是重要节日时候戴的,而长条尖形的那种为上朝的时候带的。
(6)帽子上戴红蓝黄白四色珠子扩展阅读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
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
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❼ 为什么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前后都有几串珠子
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前后的珠子叫旒。
冕旒的作用是: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则无鱼;而且,冕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让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摇头晃脑,冕旒就会哗哗作响,有失威仪。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7)帽子上戴红蓝黄白四色珠子扩展阅读:
其实皇帝头上的叫“冠”,一般冠还要配上“冕”。而最上面长方形的东西就叫做“廷”了,像门帘一样的玉珠串叫做“玉旒”。在耳朵上面还有东西,有着玉做的两块“黈纩”,但是特别小,就是一个小的圆珠子,大小刚刚够堵住耳朵。
不仅皇帝是“挂珠帘”,一些朝代的诸侯也会带着相似的装饰。然而上面的珠数不一样,帝王所带的冕旒,一般是前后各12串,每一串上有12颗玉石,周朝时诸侯王公所戴的冕旒数量次于帝王。
发展到后来,冕旒成为帝王的专属了。虽然冕旒上的冕板的大小可以不一,但有基本的形式,就是前低后高,寓意着谦恭勤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