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京剧头饰的象征意义
内容如下:
1,盔头:是指京剧中人物所戴的各种各样的帽子。根据任务地位、性格、身份的不同,盔头分为冠、盔、帽、巾四大类。
冠:多为帝王、贵族的礼帽。
盔:为武职将帅所戴。
帽:用途最广,包括君臣百姓正式场合的礼帽和日常生活中的便帽。
巾:各类人物家常便服时所戴。
2,头面:旦角头上各种化妆饰物的总称。分为软、硬两种。
软头面:线帘、网子、发垫、发簪、大发、水纱。
硬头面:点翠头面、水钻头面、银锭头面。
艺术特点:
智化 白玉堂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⑵ 京剧头饰有哪些
京剧头饰是女性人物在头上戴的各式漂亮的装饰品,主要分三类:
1.点翠头面:点翠头面是用翠鸟的羽毛剪成一小块一小块之后贴在金属的底板上制成的,是头面中最高级的一种,据说现在为保护翠鸟已不准再制了,如果用颜色相近的绸子为材料代替制作,因为没有天然羽毛呈现的光泽,效果差很多。戴点翠的女性在剧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至少她的父亲或丈夫是朝廷高官;宫中的后妃在不戴冠的时候也戴点翠头面。
拓展资料: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
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
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戏也开始兴盛。他们唱昆腔,由于语言的差异而不“谐吴音”,不经意间唱出了一点“。尤以诞生在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的石牌调最著名。徽州艺人带着乡音下扬州,得到了徽商们的亲情惠顾和重金扶持。他们或出没于码头街肆,或为徽商富贾所容留。技艺得到发展,乡音也渐占上风。
值得一提的是,歙县大盐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极高的戏曲鉴赏家,他酷爱戏曲,家中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他把各种名角聚在一起,又让不同声腔同台互补,使异军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格局。“乱弹”乱唱,红火异常。
这时最叫彩的是来自安庆的戏曲艺人,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就这样写道: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他们和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涌现出大批戏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⑶ 京剧服饰问题,头上带的专称为什么
好像叫京剧头面吧 我去搜了 可以找到
⑷ 京剧白蛇传里的法海角色头戴什么帽子
京剧各行角色头上戴的,总称“头盔”,包括帽、盔、巾、冠四类。单以帽 来说,又可分许多名目,常见的有天官帽、乌纱帽、罗帽、毡帽等。天官帽两层平顶金底,左右加如意翅,装满珠玉缄球点缀,是大臣中位居 极品的名相戴的,如《逍谣津》中的曹操。
乌纱帽黑色,上下两层,前矮后高,左右加翅。 由于帽翅的式样不同,又 分“方纱” “尖纱”、“圆纱”。“方纱”的翅是尖形,一般用在正派生角方面, 所以又称“忠纱”。《群英会》中的鲁肃和《贩马记》中的赵宠戴的就是“忠 纱”。
“尖纱”的翅是方形,一般用在奸诈的净角方面,所以又称“奸纱”。如 《一捧雪》中的严世蕃戴的便是。 “圆纱”的翅是圆形,是给小宫中的坏人用的, 如《刺汤》中的汤勤。罗帽帽面分素与花,帽胎分软与硬。
毡帽是京剧中老百姓戴的。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保戴的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