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帽制度与汉代有什么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帽制度基本上是延续汉代的遗制,但是在小的细节方面也就是形制上有一些变化。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汉代冠帽,它一般是区分等级的基本标志,也就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带不同的帽子。首先是长冠,又称为“刘氏冠”是刘邦在秦朝朝廷是当官的时候所佩戴的。汉代时期各个武官所戴的帽子称为武弁大冠,这些帽子上通常会带有貂尾做装饰。而那些文官们带的帽子就称为进贤冠。其中汉代帝王们所戴的帽子种类是最为繁多的,比如月正朝贺时的通天冠。
总得来说,冠帽的演变能够体现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汉代时多以汉族文化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是胡汉文化的碰撞。
❷ 古代男人头上戴的是什么
叫冠。
冠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
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
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2)汉代人戴的帽子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男子头上戴的冠是非常奢华的,1958年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出土的明嘉靖簪镶宝石金冠。高5厘米、宽13厘米,簪长11.2和11厘米。
此金冠是其妃万氏的随葬品。 此冠冠体如一件覆扣的椭圆形钵盂。冠由圈、盖、檐和舌四部分组成,通体以卷叶形金丝焊接而成。冠底以金圈围成椭圆形,饰镂空金丝花纹,圈上覆椭圆形冠盖,中线处为两条拱形横筋,夹嵌9颗宝石,又有九条纵筋平均分布,与横筋一起形成冠盖的支架。
冠圈前后左右各有一片檐,后檐接两舌,檐面、檐角和舌面、舌角都嵌有宝石。冠盖横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内各插金簪一枚,用于固定头发,簪头为伞形,錾刻花纹,簪柄压印“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钱”字样。
冠盖前端中间亦留有一簪孔。这件金冠精美绝伦,其上对称镶嵌55颗各色宝石,交相辉映,金丝细如头发,编缀精妙,充分体现了明代金银工艺的高超技术。
❸ 汉朝时期的男子头上的配饰叫什么
汉朝时期男子头上的配饰叫冠。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以上。
1、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长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汉尺一尺合0.233米),宽七寸(合16.31厘米),前圆后方,冕冠外面涂黑色,内用红绿二色。
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各以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戴冕冠时穿冕服,与蔽膝、佩绶各按等级配套。用织成料制作,由陈留襄邑的服官监管生产。
2、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形式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木俑所戴鹊尾冠相似。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衣服,绛色裤袜。
3、委貌冠,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复杯,以皂色绢制之,与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诸侯、大夫于辟雍行大射礼时所服。执事者戴白鹿皮所做的皮弁,形式相同,是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的发展。
4、爵弁,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雀头色之缯为之。与玄端素裳相配。祀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服。爵弁也是周代爵弁的发展。
5、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百官月正朝贺时,天子戴之。山述就是在颜题上加饰一块山坡形金板,金板上饰浮雕蝉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