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童装大全 > 帽子帖玉

帽子帖玉

发布时间:2024-11-16 08:30:17

❶ 关于清朝官员皇帝的帽子种类

暖帽和凉帽 楼上已经介绍很清楚了

帽子还要与衣服配套,分别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

你图里的帽子 是皇帝的夏朝冠

你可以看参考资料里的网址
里面有带图的介绍

❷ 云南少数民族男子服饰有哪些

云南风情--少数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 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 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 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 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 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 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 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 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 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 苗、僳、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 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 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 僳僳僳族的刀杆节等。

云南是全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原始宗教在云南均有, 堪称中国的"宗教王国"。
出自—清水无月

❸ 你好 你回答的关于帽子的起源 是在哪里找的资料 能告诉我文章的地址吗

帽子的起源与发展

一.帽子的起源:
帽子是由巾演变而来的,据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所撰《玉篇》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在古代,巾是用来裹头的,女性用的称之为“巾帼”,男性用的称为“帕头”,到了后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男女均可用的“幞头”,原来是人们在劳动时围在颈部用于擦汗的布,相当于现在的毛巾,人类在田地里劳作,由于大自然的风、沙、日光对人类的袭击,于是人们便将巾从颈部向上发展而裹到头上,用来防风沙、避严寒、免日晒,由此渐渐演变成各种帽子。
总体来看帽子的起源与发展都是基于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气候、环境,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自然、社会条件的影响,都在客观上推动了帽子发展的过程。

二.帽子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 “衣毛而冒(帽)皮”
中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帽饰样式,常散见于一些陶器绘画遗存中。《后汉书·舆服志》有云:“上古衣毛而冒(帽)皮”,即用皮缝合制帽于头上以避沙暴和风雪。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出土的人面纹彩陶盆上的图案●夏、商、周 “恶衣服而致美冕”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奴隶制社会从兴起、发展并走向鼎盛的相对完整阶段。夏、商用冠、冕来表现礼仪之制,到周朝日趋详尽完善。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心地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论语》中“子曰:禹吾无间矣,恶衣服而致美冕。”冕是古代的一种礼仪首服,这句话的意思是夏禹时不重视平日的衣着,而对祭祀天地、祖先和关于社稷大事的服装却设计华美而考究。
商朝是奴隶制社会巩固和发展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批雕刻玉石人像可以看到三四种不同的帽饰样式:
周朝是奴隶社会在各方面走向鼎盛的时期,服装纺织都有较大发展。人们在生活的探索中取得较多的经验,麻布上已经出现涂漆的痕迹。涂薄漆,可制成防水避雨的漆布,可制作帽、鞋、蓬盖或隔潮坐垫等用途。
华夏人十分注重冠的标识作用,许多正式服装都是以所戴的冠名来做服装的名称,并世代延续着这种理念性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戴什么款式的帽子穿什么款式的服装,且有冠与衣有同色的习尚。现代词汇中的冠军、领袖,都是古代服装款式的主题中心和重点的装饰部位。
弁服是仅次于冕服的常用礼服。天子、诸侯十二而冠,普通人满二十加冠称弁。
弁有爵弁、皮弁和冠弁之分。文官戴冠弁,一种黑红相配的帽饰,武官戴皮弁。弁帽为奶白色翻毛麂皮制。晋制改成黑衣素裳,隋唐有乌色皮弁,后改乌纱,一直沿用至明代。

冠弁,一些学者认为很可能是一种帽箍形式,待有战事时上加皮冠。据载,戴此帽者,上身缁黑色布衣,下则积裥素裳。古有不见皮冠不应招之说,解放前仍称警卫为马弁,可见除爵弁外,弁冠大多为兵将武官所戴。

春秋战国“孚甲自御”
战国时期的中国,随着周朝历代天子们威信的下降,为早日强盛的诸侯
相继“变法”,除“奖励耕织,发展桑麻”,还大力发展尖甲利兵以维护政权。为更有效地抵御敌方武器的杀伤,人类首先学会的是“孚甲自御”,从而形成了早期葛藤编制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
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改革变法。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于公元前307年为顺应战事,实行了一次著名的军制改革:抛弃战车,率先建立骑兵军团。骑兵所向披靡,不仅使胡人忘而生畏,而且成为与秦争霸的有力对手。这一改革被后人称之为“胡服骑射”。在帽子形制上的具体要求如下:冠,采用北方貂皮冠,也可能在原有的皮弁基础上加以貂皮暖额作为装饰。此大冠到汉代称之为武弁大冠。据载,其形制的沿革最初是在弁形上加以箕式形制的,后又加暖额,只是春秋之际已无实物可考。而后汉将貂尾插在冠上作冠饰,再加金附蝉,称之为貂禅冠。

秦、汉时期从巾帕到帽冠
秦兵马俑不仅以整齐军甲为世人感叹,其繁多的结巾发式也令今天的盘发
专家所望尘莫及。
因多年的战乱与秦的暴敛,汉初的社会经济几乎全面崩溃。后经“文景之治”,至武帝时,一个全方位强大的汉帝国才开始崛起在神州。现遗存的大量画像石、砖及彩色壁画上,单骑、仪仗车马队伍大量出现。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
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汉代长冠,
秦统一各国后,对各国的冠饰也有了统一的安排。如秦灭楚后,以其君之冠赐御史服之。秦把赵国君冠(赵惠文冠)赐近臣,汉沿用与武官戴之,称武弁大冠。再如通天冠(铁梁,外裱细绢),帝王戴时,常以12梁为标识,臣属则以321…..等为顺序。
古代男子在18~20岁时加冠或巾帻,曾有冠巾束发而不裹头的记载。如商代玉人和秦俑的发式,至西汉才发展成帽箍式的帻,平顶的巾帻称“平帻巾”;上有人字形隆起的,因形似尖角屋顶,称“介帻”。官员燕居及因身份低微而不能戴冠的平民执事皆用巾帻。身份显贵的官宦也是先戴巾帻,然后才加冠饰,并有“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的说法,汉朝巾帻运用十分广泛。冠下的巾帻,一般戴进贤冠的文官需衬介帻,戴大弁冠的武官只能用平上帻。

魏晋南北朝“厌弁冠冕以幅巾为雅”
魏晋时期的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
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在东汉末年,王公名仕“以幅巾为雅”,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晋魏时幅巾束发盛行主要是由于它适于各层次人物,并简便易行,易与衣裳配色,在追求高雅脱俗思想的时代,也有一种对礼教制度反叛的味道。由于当朝者的提倡,此时的幅巾样式种类繁多,并加以种种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纶角巾以及纶巾、葛巾等几十种。
晋南北朝各代对于后妃命妇的帽饰记载,祥略不一。
隋唐五代主要的首服“幞头”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
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形,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
幞头,是唐宋汉族男子的主要首服。据载,北周武帝时,将汉魏时幅巾做了修改加工,使四角皆加带。幞头和幅巾的区别,这几条带子是重要因素,系戴时前两条带子系于脑后垂下,折带令曲折附顶反系于脑后垂下,故称“折上巾”。而脑后系垂的,便看似两条飘带,到中唐时,下垂两带逐渐缩短,出现了两角向上,插如脑后结系之势,到了晚唐已形成两脚略呈圆形的硬翅
据载,隋代天子只用衮冕,隋文帝听朝穿的是赭黄文绫袍,头上戴乌纱帽,折上巾。图(21)是唐代郞余令绘制的《古帝王图》,隋炀帝杨坚与侍从们的服饰,同前朝之制基本相同,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皇帝冕服形制。
唐朝天子的冠饰除爵弁之外,还有通天冠和翼善冠;平民的冠饰则有武弁,皮弁;黑介帻、平巾帻和乌纱帽。
隋唐服饰是中国服饰历史中最为灿烂的一页。其妇女的发髻饰物与服装的搭配之繁杂,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少见的。
唐代的帷帽,新疆笠帽都是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
帷帽的样式在当时非常流行。它的作用,仅限于遮挡风尘,与原来用以“避人窥视”已完全不同。戴帷帽的风俗始于隋,妇女出门,必用纱罩头及全身。由于浅露芳姿,初时曾受朝廷干预,被认为“过为轻率,深失礼容”。从图(24)这个唐三彩或陶俑的形象上看,软兜和硬笠帷帽的形制渐具时装化。
宋、辽、金、元时期简朴为美
宋代的官员以冠,平民以巾
宋朝的通天冠服,是天子的重要礼服,通天冠也叫卷云冠,有二十四梁,
外用青色,里面用朱红色,冠前加金帛山及用金或玳瑁成蝉形为饰。戴此冠时穿织成云龙纹的绛色纱袍。
百官穿朝服所戴的冠有三种:一是进贤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做的簪导横贯于冠中,在冠上簪白笔。以冠上梁数区别等级,有五梁、四梁、三梁、二梁等;二是貂禅帽也叫笼巾,前有银花,上缀以黄金附蝉,南宋后改为玳瑁附蝉,左右各有三小蝉,并在左旁插貂尾,王公、亲王等戴用;三是改良的进贤冠。
幞头是宋朝人广泛应用的首服,此时已经发展成硬脚,并且有许多样式,初朝两脚平直的较短,中期以后的两脚伸展加长,仆从、公差或身份低下的乐人,多用交脚或曲脚。宋代幞头已完全脱离了巾帕的形式,纯粹成了一种帽子。隋唐时代的幞头都用黑色纱罗制成,而宋代却不仅用鲜艳的色彩,还可以在幞头上簪以金饰、罗绢之花。
宋朝妇女的头饰有两种,一种是头上戴的冠子;一种是把发髻梳成不同的形式,然后插上各种金玉、珠翠的首饰。冠,有白角冠、珠冠、花冠、高冠、团冠等。
白角冠:大到三尺,有的达到肩,梳长一尺,后又规定冠广不得过一尺,高不过四寸。在宋代贵族妇女中用珠冠较为流行,珠冠是用珍珠装缀于冠上或者缀之于簪、钗、花钿间。当时妇女还崇尚戴高冠和插戴花冠的习俗。花冠由罗绢或金玉玳瑁制成,可饰桃、杏、菊、梅等装在冠上,也有将这些花朵合在一起,装在一个冠上。不仅妇女喜欢戴,男子也有戴的。另外妇女在出门骑马时多戴帷帽。是用纱全幅连缀于席帽而下垂,来遮掩面部。还有一种与帷帽作用相同的盖头,常以方幅五尺紫罗障蔽上半身,挡住风尘。盖头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妇女成婚之日以此蒙头,举行仪式后由男家派人揭开。
辽代冠巾的制度很严格
辽代冠巾的制度很严格,中小官员和平民百姓只能科头露顶,即使在冬天
也这样。男子发式多为髡发,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将左右两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金代通常戴小帽或头裹皂罗巾
金代的服制是:一品着七梁冠加貂禅笼巾,二品七梁,三品六梁,四品五
梁,五品四梁,六、七品三梁。常服则通常戴小帽或头裹皂罗巾。

元朝的帽饰混杂蒙汉文化
皇帝帽饰服分冬、夏两种:冬戴暖帽,夏戴宝顶金凤钹笠;还有一种则是珠子卷云冠。
仪卫、侍从、仆役们多戴幞头,有凤翅、交角、花角、控鹤等种类。还戴唐巾、学士帽、锦帽、平帻、抹额等。
元代女子服饰以袍服为主,用料多以貂鼠皮为主,戴暖帽。一般身份较高的妇女,都戴固姑冠。普通妇女则戴皮帽。
明代力图恢复汉族服饰文化
1.明代男子的冠巾帽饰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后,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
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的习俗,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登基、册立、正旦、冬至等大的典礼活动中,通常穿衮冕服,戴冕冠;洪武元年规定穿通天冠服,戴通天冠;洪武二十六年规定皮弁服,戴皮弁帽(用乌纱蒙之,前后各十二缝);皇帝亲征或遣将时穿武弁服,戴绛纱做的弁(上锐,十二缝用五彩玉装饰);皇帝常服戴翼善冠。
皇帝燕居时穿用的是弁服,戴皮弁,也是用乌纱,分十二辫,各压以金线,弁后有四山。
明代官史朝服与公服不分文武,戴的是貂禅笼巾与戴梁冠。朝服按品级戴冠,以冠上梁数辨别等级。其制有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梁冠,六七品二梁冠,八九品一梁冠。状元戴二梁冠。公、侯、伯及驸马梁冠,另加貂蝉笼巾,笼巾呈四方形,前后附金蝉或玳瑁蝉。公爵冠上还插有雉尾(野鸡毛)。凡一品以下官员,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禅笼巾,在梁冠的顶部,一般还插有一支弯曲的竹木笔杆,上端联有丝绒做成的笔毫,名为“立笔”,实际上是仿照汉朝的“簪笔”制度。
进士在谢恩日穿深蓝罗袍,戴巾,形制如乌纱帽,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穿用常服时要配戴乌纱帽。

金冠,重
一斤六两,冠后竖立两翅,当时称“山”
2.明代女子的头饰与冠饰
明代皇后的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图(31)是定陵出土的嵌珠宝金龙翠凤礼冠。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帖,色彩经久艳丽。冠上还饰有数量不等的珍珠宝石。
洪武四年皇后常服定穿真红大袖,织金龙凤纹加绣衣,特髻六龙九凤冠.图(32)是明孝靖皇后所戴的。皇妃、嫔妃的礼服,穿青衣质翟衣,戴九翚四凤冠,大小花插各九枝,两博鬓,九钿。

3.军戎盔帽
盔是武将在战争时用来防护头部的帽子。一般是硬胎,帽子上缀有绒球、珠子等装饰物,帅盔上还有樱子。盔的种类有:夫子盔,是一般大将戴的头盔,还有霸王盔、帅盔等。
盔有三种样式,一种是便帽式而下连长网的小盔;二是钵形,用棉织物护颈,盔体比较高但是没有眉庇,并且在轴上插有羽翎;三是尖塔高钵式,无眉庇。盔分头盔、锁子护颈头盔、抹金凤翅盔、四或六瓣明铁盔、八瓣黄铜明铁盔等等,也都是根据盔的制作、形式、材料及色泽的不同而命名的。总之,明朝实战用的盔甲齐全详备而且比较精致。
明末兵勇们用五色布扎巾,军将士卒及祭社祭时执事人戴红笠军帽,并在红笠上缀以靛染天鹅羽翎。尊贵者缀三翎,次者二翎。在朝贺时侍卫官都戴凤翅盔、锁子甲、锦衣卫将军戴金盔甲,将军戴红盔穿青甲、戴金盔甲、红皮盔甲及描银甲。

清朝时期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关于满清的服饰制度,清初曾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制措施.

名目繁多的礼冠
朝冠
冬天的暖帽用薰貂、黑狐制作。暖帽为圆形,帽顶穹起,帽檐反折向上,
帽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夏天的凉帽为玉草或藤竹丝编制而成,外裹黄色或白色绫罗,形如斗笠,帽前缀金佛,帽后缀舍林,也缀有红色帽纬,饰有东珠,帽顶与暖帽相同。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顶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如
吉服冠
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
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子是区别清朝官员级别的重要标志。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照清朝礼仪,朝官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文职一品顶用红宝石,二品顶用珊瑚,三品顶用蓝宝石,四品顶用青金石,五品顶用水晶,六品顶用砗磲壳,七品顶用素金,八品顶用阴文镂花金顶,九品顶用阳文镂花金顶,顶无珠者,即无品级。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为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代替。武职与文职顶子相同。吉服冠顶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个部分。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常服冠
用红绒结于圆顶,俗称算盘结。冬用兽皮翻檐,两边垂带,夏天是尖顶的
敞檐,行冠
夏天用织玉草或藤竹丝做材料,红纱里缘,上缀朱氂。帽顶及梁都是黄色
,前面缀有一颗珍珠。冬天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等为材料,样式像常服冠。

清代的暖、凉官帽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
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
暖帽为冬季戴用,其款式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
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以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效仿。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帽子的最高处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蓝、白、金等色宝石。
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状如斗笠,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篾席或麦秸制作而成。外裹绫罗,颜色多用白色、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顶子级别如同暖帽。

花翎
即是孔雀翎。在礼帽顶珠的下面,有一根两寸长短,用玉或珐琅或料器做
翎管,花翎就是插在这翎管内,并在冠后垂拖着,其尾端有像眼睛似的极为灿烂鲜明的圈饰,称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花翎之别,没有眼的叫蓝翎。清代根据眼的多少来区别官的等级,以三眼为最贵。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日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规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代风帽
也叫做“风兜”,后来又称“观音兜”,大概与观音大士所戴的相似而名之。
材料有夹布、皮等,多为年老者蔽风寒所用。以紫、深蓝色、深青色为多,红色是高官所用。

便帽
也称“小帽子”,以六瓣合缝,俗称瓜皮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
合一统之意。这种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平顶大多为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多为软胎,取其便利。

小帽
即便帽。它是沿袭明代的六合一统帽,俗称“西瓜皮帽”。软胎小帽多为尖
顶,即可以叠放在衣袋中,称为“军机六折”。清末时帽顶结子用蓝色,变得像黄豆那么大小。小帽常为士大夫燕居时所戴。

毡帽
样式比较多,有大半圆形、半圆形,四角有檐,可以反折向上或向下式,
后檐向上反折而前檐作遮阳式和顶作锥状等。清朝毡帽为农民及市贩劳动者所戴。由于北方寒冷,内蒙等地有的在毡帽里面加有皮毛。

女子的冠帽
皇后朝冠
冬用熏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
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
吉服冠
以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贵妇们的冠和皇后大体相似,只是质
地、颜色、图案与之不同。冠上的珠宝如东珠、珍珠、猫眼石、珊瑚等有多少分别,都是按照品级大小佩带或穿着的。
在《旧京琐记》中记载:“旗人女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大妆则珠翠为饰,名曰钿子。”当时旗人妇女多梳这种“一字头”,也叫“两把头”、“把儿头”。
太平天国“纱帽雉翎一概不用”
1851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太平
天国鄙视清朝衣冠,剪去辫子,留满额发。他们对服装的选择非常慎重,并严明纪律,如纱帽雉翎一概不用。太平天国将领的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及帽额等制。
中华民国 “文明从头开始”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愧为一次伟大的革命,它不仅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而且也使中国人从头到脚面目全新。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的新礼服标准是:男子大礼服为西服,有昼夜之分,戴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常礼服可以着西服,戴较低有檐的圆顶帽,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
此一时期在我国城镇流行的帽饰有:红缨帽、软缎圆形枣顶硬身礼帽,软缎尖形枣顶软身礼帽、布造孩童的狮头帽。此外还有毡帽、绒或布鸭舌帽,水松木通帽、草帽、遮太阳白纱凉帽、竹帽等。清末的农民戴毡帽、皮棉帽、尖草帽。商儒戴瓜皮帽、凉帽。士绅多戴黑缎瓜皮小帽,俗称“帽塔”,平民戴纱织或布制圆顶小帽。妇女裹头巾,俗称“青帕”。小孩戴绣花“头箍”或狮头帽(有的地方戴虎头帽)。民国时期,礼帽在士绅和知识分子中流行,俗称“高帽”夏季富有者戴椰子形吕宋帽。学生则戴有檐学生帽、童子军帽。 http://..com/question/284928638.html

❹ 所有歇后语

黑瞎子扭身——大反扑
黑瞎子捧刺猬——碰到棘手事;棘手
黑瞎子上轿——谁抬你啊
黑瞎子耍门扛——人熊家伙笨
黑瞎子耍门扇——人熊家伙笨
黑瞎子跳井——熊到底了
黑瞎子钻灶筒——难过
黑瞎子坐轿——没人抬举
黑瞎子坐月子——吓(下)熊了
黑旋风的本名——理亏(李逵)
黑夜里追人——无影无踪
黑纸糊灯笼——不明不白
哼哈二将斗法——喷云吐雾
横匾压塌龙王庙——好大的牌子
横杠竹子——进不得城
横着扁担走路——霸道
横着竹竿进城——行不通;走不通
横着竹竿进宅——不入门
烘炉里的王八——干瘪(鳖)
红鼻绿眼的鬼——没安好心
红花女做媒——自身难保
红萝卜菜放辣椒——把你没放在眼里
红萝卜雕神像——饮食菩萨
红萝卜掉油篓——又奸(尖)又猾(滑)
红娘挨打——成全好事
红娘牵线——成人之美
红漆粪缸——臭讲究
红头火柴——一擦就着
红纸蒙灯笼——装面子
红着眼睛咬着牙——怀恨在心
洪水淹粮仓——泡汤了
洪泽湖的鱼鹰——老等
鸿雁传书——空来往
喉咙长刺口生疮——说不出好话来
喉咙口使勺子——淘气
喉咙里发痒——伸不得手
喉咙里灌铅——张口结舌
喉咙里伸出手来——要吃;真馋;嘴太馋
猴吃辣椒——抓耳挠腮
猴戴皮巴掌——毛手毛脚
猴儿吃芥未——傻了眼;翻白眼
猴儿拿棒槌——胡抡
猴儿爬石崖——显出你的能耐
猴儿上树——爬得快
猴儿耍大刀——胡砍
猴儿捉虱子——抓耳挠腮
猴屁股扎蒺藜——坐立不安
猴王闹天宫——大打出手
猴学样——装相
猴子扳玉米——掰一个,丢一个
猴子吃大蒜——翻白眼
猴子吃了蒜——挠着屁股转
猴子吃麻搪——扒拉不开
猴子舂米——乱冲(舂)
猴子穿花衣——光显自己漂亮
猴子穿衣服——冒充善人
猴子戴金冠——惹祸大王
猴子戴凉帽——不知几品
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脚
猴子戴眼镜——冒充斯文;假斯文
猴子的屁股——自来红
猴子登台——一出没有(指无戏可唱〕
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光;监守自盗
猴子看戏——干瞪眼;白瞪眼;傻了眼
猴子扛大梁——受不了
猴子拉犁——顶牛
猴子拉稀——坏肚肠
猴子捞月亮——一场空
猴子爬上旗杆顶——高高在上
猴子爬树——乱窜
猴子爬皂角树——遇上棘手事
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猴子骑骆驼——往上窜
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猴子上旗杆——顺杆爬
猴子耍扁担——胡抡
猴子捅马蜂窝——倒挨一锥
猴子偷黄连——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猴子偷南瓜——滚的滚,爬的爬;连滚带爬
猴子推磨——玩不转
猴子学人样——装相
猴子照镜子——得意忘形;没个人模样;里外不是人
猴子争衔烟斗——假装
猴子坐到旗杆上——唯我独尊
猴子坐火箭——远走高飞
猴嘴里掏枣,狗嘴里夺食——难办;办不到;没法办
后半夜做美梦——好景不长
后颈窝抹血——假充挨刀
后脑壳上的头发——难见面
后脑勺拍巴掌——背后整人
后娘打孩子——暗里使劲;使暗劲;早晚是一顿
后娘坟上哭鼻子——假伤心;假装;装假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厚皮黄牛——宜打不宜牵
候车室里的挂钟——群众观点
呼延庆打雷——奉命来的
囫囵吃枣——独吞
囫囵啃石榴——先苦后甜
狐狸拜年——用心歹毒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狐狸吃不到的葡萄——全是酸的
狐狸吃刺猬——下不了口
狐狸打马蜂——不知道厉害
狐狸戴草帽——不算人;不是人
狐狸的尾巴——藏不住
狐狸掉进污水池——又臊又臭
狐狸放屁——臊气
狐狸进村——没安好心
狐狸进宅院——来者不善
狐狸看鸡——越看越稀
狐狸骑老虎——狐假虎威
狐狸想天鹅——得不到口
狐狸想偷天上月——梦想
狐狸钻罐子——藏头露尾
胡萝卜搬家——挪挪窝
胡萝卜戴草帽——红人儿
胡萝卜掉进腌菜坛——泡着吧。
胡萝卜叫鹰——越叫越远
胡萝卜就烧酒——图个干脆
胡萝卜刻的小孩儿——红人
胡萝卜下酒——干脆;干干脆脆
胡敲梆子乱击罄——欢喜若狂;高兴一时是一时;快活一时算一时;得意忘形
胡琴与琵琶合奏——谈(弹)到一块去了
胡同里跑马——直来直去;直进直出;直出直入;
胡同里演戏——口上热闹
胡屠户的女婿——犯劲(范进)
胡子上的饭,牙缝里的肉——没多大一点;不大点
胡子上挂霜——一吹就了
胡子贴膏药——毛病
湖底的鱼——不好打;打不起来
猢狲穿衣裳——象个人似的
猢狲戴帽子——学做人
猢狲推泰山——自不量力;不自量
葫芦掉井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葫芦蜂的窝——心眼多
葫芦锯了把儿——没嘴儿
葫芦里卖药——不知底细
葫芦里装糯米饭——好进难出
葫芦里装水——为的是嘴
葫芦头爬层脊——两边滚
葫芦下水——吞吞吐吐
糊涂官判案——是非不清
糊涂老婆——乱当家
糊涂庙里糊涂神——糊涂到一块了
蝴蝶群舞——花花世界
虎伴羊睡——靠不住
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
护城河的王八——混年号
花岗岩下油锅——扎实(炸石)
花岗岩做招牌——牌子硬
花公鸡的尾巴——翘得高
花骨朵碰在屠刀上——心碎
花果山的猴子——无法无天
花果山上没外姓——一窝孙
花和尚穿针鼻——大眼瞪小眼
花架下养鸡鸭——煞风景
花匠捧仙人球——扎手
花椒炒生姜——又麻又辣
花椒树——浑身是刺
花椒水洗脸——麻痹(皮)
花轿到了家门口——喜气盈盈
花轿里的新娘——不露脸
花轿前的乐队——大吹大擂
花狸猫卧房顶——活受(兽)
花了眼的婆婆绣花——看不清
花落结个大倭瓜——看也看了,吃也吃了
花木瓜——空好看
花瓶里种树——大不了
花前月下散步——触景生情
花钱买死马——得不偿失;尽干蠢事
花蛇过溪——弯弯曲曲
花生壳,大蒜皮——一层管一层
花生米掉锅里——熟人(仁)
花头鸡——惹事多
花心萝卜充人参——冒牌货
花眼婆绣花——模糊不清;看不清
花针对麦芒——尖对尖
花子进庙——穷祷告
花子婆娘翻跟头——穷折腾
花子早起——穷忙
华容道上放曹操——不忘旧情
华佗当医生——名副其实
华佗行医——名不虚传
化浓的疖子——不攻自破
化装表演——改头换面
画笔敲敲——有声有色
画虎不成反类犬——弄巧成拙
画匠不给神作揖——知道你是哪块地里有呢
画里的大饼——不能充饥
画面上的酒菜——叫人眼饱肚饥
画上的春牛——中看不中用
画上的马——不见起(骑)
画上的美人儿——爱不得
画上的元宝——不值钱的货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桦木拐杖——宁折不弯
怀臭求芳——不可多得
怀揣火炉——热心
怀揣雪人——寒心
怀儿婆的口粮——两人一份
怀里揣刀子——不存好心;居心不良
怀里揣黄连——辛(心)苦
怀里揣镜子——心里明亮
怀里揣马勺——诚(盛)心
槐树上要枣吃——强人所难
槐树下弹琴——苦中作乐;苦中取乐
坏鬼军师——专出坏主意
换汤不换药——老一套
皇帝补皮鞋——难逢(缝)
皇帝出朝——驾到
皇帝出宫——前呼后拥
皇帝打架——争天下
皇帝的交椅——至高无上
皇帝的妈妈——太厚(后)
皇帝老爷发酒疯——咋说咋有理
皇帝剃光头——不要王法(发)
皇上吃窝头——装穷
皇上拍桌子——盛(圣)怒
皇上下令——一言为定
黄豆地里的西瓜——数它大
黄豆切细丝——功夫到家了
黄豆煮豆腐——父子相认
黄飞虎战关云长——刀对刀
黄盖挨板子——自讨的;自觉自愿
黄狗当马骑——胡来
黄瓜拉秧——塌子架
黄瓜敲木钟——一声不响
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黄河里的水——说不清;难清
黄鹤楼上看翻船——幸灾乐祸
黄鹤楼上看行人——把人看矮了
黄昏时的燕子——不想高飞
黄酱掉在裤裆里——不是死(屎),也是死(屎)
黄连拌生姜——辛苦了
黄连炒猪头——苦了大嘴
黄连泡茶——自讨苦吃
黄连树上雕字——刻苦
黄连树上结糖梨——甜果都从苦根来
黄连树下吃桂圆——苦中有甜
黄连树下喊上帝——叫苦连天
黄连树下种苦瓜——苦生苦长
黄连水里煮汤圆——又苦又甜
黄连水洗头——苦恼(脑)
黄毛娃娃坐上席——人小辈大
黄泥巴做馍馍——土包子
黄牛打喷嚏——笨嘴拙舌
黄牛的肚子——草包
黄牛拉磨——慢工出细活
黄牛落水——各顾各
黄牛咬黄连——吃苦耐劳
黄沙里搀水泥——合在一起干
黄鳝爬犁头——狡滑(绞铧)
黄鳝上沙滩——不死一身残
黄鼠狼拜狐狸——一个更比一个坏
黄鼠狼背兔子——力不从心;力不能及;心有余而力不足
黄鼠狼吃鸡毛——填不饱肚子
黄鼠狼抽了筋——浑身打哆嗦
黄鼠狼戴花——臭美
黄鼠狼挡汽车——自不量力;不自量
黄鼠狼的脾气——偷鸡摸蛋
黄鼠狼叼鸡——有去无回
黄鼠狼躲鸡棚——不是偷也是偷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来者不善
黄鼠狼给鸡送礼——不怀好意
黄鼠狼过水田——拖泥带水
黄鼠狼和狐狸结亲——臭味相投
黄鼠狼见了鸡——眼馋
黄鼠狼借鸡——有借无还
黄鼠狼进宅院——来者不善
黄鼠狼落难——作恶到头了
黄鼠狼泥墙——小手小脚
黄鼠狼娶媳妇——小打小闹
黄鼠狼拖牛——自不量力;不自量
黄鼠狼闻不出屁臭——气味相投
黄鼠狼下刺猬——一窝不如一窝
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
黄鼠狼钻粪堆——又臊又臭
黄头火柴——一碰就发火
黄羊的尾巴——长不了
黄忠上阵——老当益壮
灰堆吹喇叭——乌烟瘴气
灰堆烧山药——混书蛋
会计上门——找你算帐
浑身贴膏药——毛病不少
浑水池子——看不透
浑水洗澡——越来越糟;干净不了
豁牙子拜师傅——无耻(齿)之徒
豁牙子过冬——唇亡齿寒
豁牙子说话——含糊其辞;含含糊糊
豁牙子咬牛筋——难嚼难咽
豁子吵嘴——谁也别说谁
豁子喝米汤——无耻(齿)下流
活剥兔子——扯皮
活人跳进滚水里——不死扒层皮
活鱼掉进醋缸——肉烂骨头酥
活鱼丢在沙滩上——干蹦干跳
火把换灯笼——明来明去
火柴把上绑鸡毛——胆(掸)子小
火柴棍搭桥——难过
火柴盒做棺材——成(盛)不了人
火柴与火药——一碰就发火
火车不开——推着走
火车带车皮——勾(钩)搭得紧
火车抵头——互不相让
火车进隧道——长驱直入
火车开到马路上——越轨
火车拉笛——上劲;名(鸣)声大
火车离轨——寸步难行
火车离了道——越轨
火车轮子上轨道——切实可行
火车上马路——出轨;越轨
火车上演戏——载歌载舞
火车头拉纤——独出心裁
火车头没灯——前途无量(亮)
火车厢里赛歌——高歌猛进
火车响汽笛——一鸣惊人;火气冲天
火车扎进高梁地——没辙
火车站的轨道——四通八达
火车站的铁轨——道道多
火鸡比天鹅——差得远;差远了
火镰对火石——一碰就发火
火炉子里浇油——火气太大
火盆里栽牡丹——不知死活
火钳子上阵——算不得兵器
火烧芭蕉——不死心;心不死
火烧鞭炮——一触即发
火烧草料场——逼上梁山;没有救
火烧草山——没有救
火烧大梁——长叹(炭)
火烧灯草——灰心
火烧房子还瞧唱本——沉着;沉得住气
火烧蜂房——乱哄哄
火烧棺材——逼死人
火烧寒暑表——直线上升
火烧猴屁股——团团转
火烧胡子——练(炼)嘴
火烧胡子——眼前就是祸;祸在眼前
火烧金銮殿——没地(帝)位
火烧裤裆——痛不可言;说不得;坐不住;坐不稳
火烧栗子——气崩了;气炸了
火烧莲花寺——妙哉(庙灾)
火烧岭上捡田螺——没处寻;难寻
火烧茅草——不死心;心不死
火烧鸟龟——心里痛
火烧屁股——坐不稳;坐不住
火烧日历——没期啦;没日子了
火烧套马杆子——长叹(炭)
火烧竹林——尽光棍;全是光棍
火烧竹子——不变节
火烧字帖——自然(字燃)
火神爷出征——有将无兵
火神爷待客——热情
火炭掉在头发上——火烧火燎
火炭吞下肚——心急如焚
火星子遇汽油库——闹得天翻地覆
火种掉进干柴堆——一点就着
货郎背包串乡——没挑的
货郎担洗手——撂挑子
货郎鼓——两边摆
机关枪瞄大炮——直性子对直性子
鸡肠舌刮油——有也不多
鸡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鸡蛋里挑骨头——没碴打碴
鸡飞蛋打——两落空
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鸡公头上的肉一大小是个官(冠)
鸡叫走路——越走越明
鸡毛掸沾水——时髦(湿毛)
鸡毛掸子——尽招灰
鸡毛点灯——十有九空
鸡毛掉井里——不声不响
鸡毛过大秤——没有份量
鸡毛上天——轻狂
鸡毛与蒜皮——没多少斤两
鸡腿煮豆腐——一勺烩
鸡窝里飞出金风凰——异想天开
积木搭墙——一推就倒
畸形人做衣服——另搞一套
脊梁长疮,胸口贴膏药——不顾后患
脊梁骨上长茄子——生了外心
贾宝玉出家——看破戏尘
贾宝玉的通灵玉——命根子
贾宝玉结婚——不是心上人
贾宝玉看《西厢记》——戏中有戏
贾府门前的狮子——死(石)心眼儿
贾家姑娘嫁贾家——假(贾)门假事(贾氏)
肩膀上搭炉灶——恼(脑)火
肩头上放花炮——祸(火)在眼前
煎过三遍的药渣——早该倒了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酱缸腌肘子——亲(咸)肉一块
酱坛里装个鳖——亲员(咸圆)
胶皮人烤火——浑身都软了
胶皮鱼篓——滴水不漏
蛟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
跤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狡兔撞鹰——以功为守
脚踩两只船——三心二意
脚踩西瓜皮,手里抓把泥——一溜二抹
脚蹬鼻子——上脸
脚底下踩棒槌——立场不稳,站不稳
脚盆里撑船——内行(航)
脚踏楼梯板——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教菩萨认字——枉费心机
秸秆扎的鸡——插翅也难飞
街道司衙门——唬得过谁
街上卖笛——自吹
街头的狗——谁有吃就跟谁走
街头上耍把戏——说得多
借米还糠——气鼓鼓
借债买藕吃——窟窿套窟窿
金弹打飞鸟——因小失大
金弹子打乌——得不偿失
金刚化佛——更神气
金刚钻儿包饺子——钻心痛
金刚钻钻瓷器——一个硬似一个
金刚钻钻大锅——没有钻不透的
金銮殿上告王子——自讨苦吃
金漆马桶——外面光,里面臭
金鱼缸里放泥鳅——看你怎么耍滑头
金簪落海——无出头之日
紧着裤子数日月——日子难过
浸了水的爆竹——一声不响
浸湿的木头——点不起火
浸水的木鱼——敲不响
京戏走台步——慢慢挪
惊弓之鸟——远走高飞,心有余悸
惊蛰后的长虫——气势起来
惊蛰后的青竹索——越来越凶
惊蛰后的蜈蚣——越来越凶
睛天不赶路——等着雨淋头
镜子里的饼——不能充饥
镜子里骂人——自骂自
镜子里亲嘴——别人不亲自己亲
镜子上的人儿——挺光滑的
揪着马尾巴赛跑——悬
酒鬼掉进酒池里——求之不得
酒鬼喝汽水——不过瘾
酒盅里拌黄瓜——施展不开
就着猪肉吃油条——腻透了
撅着屁股看天——有眼无珠
决了堤的水——横冲直撞
绝户头得个改家子——明看不成器,丢又舍不得
开灯聊天——说亮话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开弓的箭——决不回头
开棺验尸——追查到底
开花的白菜——起了心
开花期遇暴雨——结果不好
开会差半点——迟到了
开会请了假——没出息(席)
开局摆开拦河车——严阵以诗
开局的兵卒——作用不犬
开了闸的河水——一泻千里
开水锅里煮空笼——不争(蒸)包子争(蒸)日气
开水里捞肥皂——全凭手快
开水泡黄豆——有点自大
开水泼老鼠——不死也要脱层皮
开水碗上的葱花——华(花)而(儿)不实
开水洗脸——难下手
开水煮白玉——不变色
开着电扇聊天——尽讲风凉话
开着收音机听戏——闻声不见人
开着拖拉机撵兔子——有劲使不上
砍不倒大树——弄不多柴禾
砍倒大树捉鸟——呆子
砍倒的柳树——死不甘(干)心
砍树吃桔子——不顾根本
看病先生开棺材铺——死活都要钱
看到草绳就喊蛇——大惊小怪
看到草绳往后跑——胆子大小
看惯了武打片——不怕你搞小动作
看家拳头——留一手
看见和尚喊姨夫——乱认亲
看见尼姑喊嫂子——乱认亲
看见外公叫爷爷——不识相
看门的神仙——管不了庙里事
看人上菜——势利眼
看人挑担——不知吃力
看戏挑媳妇——一头满意
看羊的狗——一个比一个凶
看衣裳行事——狗眼看人
看着天说话——不知眼多高
看着相声肚子疼——哭笑不得
看着帐本聊天——说话处数
康熙替父还债——碗(晚)了
糠了的萝卜——没有辣气
扛着牌坊卖肉——好大的架子
瞌睡送个枕头——正是时候
磕完头撒供——留神
磕一个头放三个屁——行好没有作孽多
蝌蚪变青蛙——有头无尾
蝌蚪的尾巴——寿命不长
蝌蚪害头疼——混身是病
可着头做帽子——恰到好处
客气碰着老实——虚情当成真意
嗑瓜子吃核桃——不能不求人(仁)
嗑瓜子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仁(人)儿都有
嗑瓜子嗑出虾米来——遇上了好人(仁)
啃着鱼骨聊天——话中带刺
空城计退敌——反败为胜
空袋子——立不起来
空肚子打饱嗝——硬撑市面
空手进衙门——非输不可
空手跑进中药店——没方子
空手挖萝卜——一个个提拔
空手抓白鱼——难得(逮)
空心罗汉——没肚量,无心肝
空心萝卜——中看不中用
空中飞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空着手回娘家——无理(礼)
孔方兄进庙问——钱能通神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孔雀的尾巴——翘得太高了
孔雀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口袋里冒烟——烧包
口袋里装钉子——个个想露头
口袋里装锥子——锋芒毕露
口含棉花——说得轻巧
口渴了才打井——来不及了
口渴碰到清泉水——正合适
口咽黄连——苦在心
枯井打水——劳而无功,一无所获
枯树根上浇水——白费劲
枯树烂木头——无用之树
苦豆子煮黄连——一个更比一个苦
苦瓜虫——吃内不吃外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苦水里面泡苦瓜——苦惯了
苦竹子根头出苦笋——辈辈苦
裤裆放屁——串通一气
裤腰带系在脖子上——错记(系)了
裤腰上挂死耗子——假充打猎人
夸嘴的郎中——没好药
快刀砍骨头——干干脆脆
快刀切豆腐——不费劲;两不沾
快刀切萝卜——干脆
快刀斩乱麻——干脆利索,一刀两断
筷子搭桥——路不宽
筷子顶豆腐——树(竖)不起来
筷子里拔旗杆——没高的
筷子挟骨头——三条光棍
筐里选瓜——越选越差
葵花籽里拌盐水——唠闲(捞咸)嗑
昆仑山上的灵芝草——无价之宝
捆绑的夫妻——长不了
垃圾堆里打气——光进不出
垃圾堆里的八骏图——废话(画)
垃圾堆里的东西——废物
垃圾堆里的破鞋——没人要的货,一钱不值
垃圾堆旁聊天——满口脏话
拉便粪嗑瓜子——进的少,出的多
拉肚子吃补药——白费劲
拉肚子吃泻药——越吃越糟
拉胡子过河——谦(牵)虚(须)过度(渡)
拉叫驴上市——冒充大牲口
拉了弦的手榴弹——给谁谁不要
拉骆驼放羊——高的高,低的低
拉磨的驴戴眼罩——瞎转悠
拉琴的丢乐本——没谱儿了
拉石灰车遇到倾盆雨——心急火燎
拉屎拉到鞋跟儿里——提不得
拉着何仙姑叫舅妈——五百年前是一家
拉着虎尾喊救命——自己找死
拉着手走路——你行我也行
喇叭佬娶老婆——自吹
喇叭嘴上塞泥巴——吹不响
腊鸭子煮到锅里头——身子烂了,鸭头还硬
腊月里的萝卜——动(冻)了心
腊月里扇扇子——火气太大
腊月里生孩子——动(冻)手儿动(冻)脚儿的
腊月里遇上狼——冷不防
腊月摇扇子——反常
蜡人玩火——害人自身
蜡台上无油——空费心
蜡烛当冰棒——油嘴光棍
蜡烛的脾气——不点不亮
蜡烛做萧吹——油嘴光棍
辣椒炒豆腐——外辣里软
辣椒面吃进鼻眼里——呛人
辣椒身上长柿子——越红越圆滑
癞蛤蟆剥皮不闭眼——还想蹦达几下
癞蛤蟆不长毛——天生这路种
癞蛤蟆吃骰子——一肚子点子
癞蛤蟆穿大红袍——只可远看,不能近瞧
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癞蛤蟆带娃娃——只讲个数
癞蛤蟆的脊梁——点子多
癞蛤蟆爬香炉——碰一鼻子灰
癞蛤蟆敲大鼓——自吹自擂
癞蛤蟆请客——四眼相顾
癞蛤蟆上餐桌——尽遇到败兴
癞蛤蟆上樱桃树——尽想高味
癞蛤蟆生蝎子——一窝更比一窝毒
癞蛤蟆跳到秤盘上——自称自
癞皮狗上轿——招摇撞骗
癞子当和尚——不费手续
癞子的脑袋——不好提(剃),没法(发)
癞子剃头——看货
蓝球场上的裁判——跟着跑
蓝天上的白云——自由自在
蓝天上的气球——轻飘飘的
蓝天上的云彩——随风飘
懒厨子做席——不想给你吵(炒)
懒大嫂赶场——中间不急两头忙
懒鸡婆抱窝——守着摊儿过
懒驴上磨——屎尿多
懒驴子驾辕——不打不走
懒木匠的锯子——不错(挫)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懒婆娘的针线筐——乱七八糟
懒婆娘坐轿——愿上不愿下
懒人的铺盖——不理
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烂膏药贴在好肉上——自找麻烦
烂了根的葱——心不死
烂木头刻章——不是这块料
烂木头做大梁——不好用
烂泥里打桩子——越打越下
烂泥路上拉车——越陷越深
烂泥马捏神像——没上好心肠
烂泥菩萨——全靠金贴,样子神气
烂泥菩萨洗脸——干净不了
烂泥土下窑——烧不成个东西
烂肉喂苍蝇——投其所好
烂扫帚上市——分文不值
烂柿子上船——软货
烂网打鱼——一无所获
烂鱼开了膛——一付坏心肠
滥芋充数——挂个空名
狼不吃死孩子——活人惯的
狼吃鬼——没影儿
狼吃狼——冷不防
狼狗打架——两头害怕
狼借猪娃——还不了
狼看羊羔——越看越少
狼啃青草——装洋(羊)
狼头上长角——装样(羊)
狼头上挂竹笋——装羊(羊)
狼窝里养孩子——性命难保
狼行千里吃肉——本性难移
狼装羊肥——不怀好意
狼装羊笑——居心不良
榔头对锤子——狠对狠
浪中行船——时高时低
浪子回头——金不换
牢房里赌博——一错再错
老包断案——脸黑心不黑
老儿子娶媳妇——大事完毕
老方丈打拳——出手不凡
老肥猪上屠场——挨刀的货
老坟地里种西瓜——隔门隔代有瓜葛
老坟头里的尸骨——空架子
老公公背儿媳妇过河——吃力不讨好
老公鸡戴眼镜——官(冠)儿不大,架子不小
老鸹落在猪背上——一个赛过一个黑
老寡妇遇见老绝户——孤的孤,苦的苦
老汉娶亲——力不从心
老和尚拜丈人——怪事
老和尚吹管子——不懂笛(的)
老和尚打儿子——没有的事
老和尚的百衲衣——东拼西凑
老和尚的帽子——平不拉塌的
老和尚丢了棍——能说不能行
老和尚盼媳妇——下一辈子的事
老和尚敲钟——一个点儿
老和尚瞧嫁妆——下一辈子见吧
老和尚剃头——一扫光
老和尚撞钟——过一日是一日
老猴爬旗杆——不行了
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
老虎不嫌黄羊瘦——沾荤就行
老虎吃肉——亲自下山
老虎出山遇见豹——一个比一个恶
老虎串门——稀客
老虎打哈欠——口气真大
老虎打架——没人劝;劝不得
老虎打瞌睡——难得的机会
老虎戴道士帽——假装出家人
老虎的儿子——别看他(它)小
老虎的尾巴——摸不得
老虎兜圈子——一回就够
老虎赶牛群——志在必得
老虎逛公园——谁敢拦
老虎和猪生的——又恶又蠢
老虎胡子——谁敢模
老虎进城——家家关门
老虎进棺树——吓死人
老虎看小孩——有主的肉
老虎拉车——不听那一套
老虎咧嘴笑——用心歹毒
老虎披蓑衣——终归不是人
老虎皮,兔子胆——色厉内荏
老虎欠债——讨不回来
老虎身上的虱子——谁敢惹
老虎头上的苍蝇——拍不得
老虎演戏——好看也别看
老虎咬铳——两败俱伤
老虎嘴塞蚂蚱——填不满
老会计拨算盘——精打细算
老进山洞——顾前不顾后
老进山神庙——老腐败(虎拜)
老两口埋在一个坟里——死活一对
老驴拉磨——瞎转圈
老驴子打滚——翻不过身来
老猫犯罪狗戴枷——无辜受累
老猫守鼠洞——蹲着瞧
老绵羊撵狼——拼啦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伏(孵)着吧
老母鸡跟黄鼠狼结交——没好下场
老母鸡上树——冒充英雄(鹰凶)
老母猪吃铁饼——好硬的嘴
老母猪吃碗碴——满嘴是词(瓷)
老母猪打架——动口不动手,光使嘴
老母猪跟牛打架——豁出老脸来了
老母猪逛花园——找着挨揍
老母猪和牛打架——豁出命来摔

❺ 明朝中各级官员的官服,官帽有什么区

明朝官服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


一品常服:头饰用珠翠庆云冠,珠翠翟3,金翟1,口衔珠结。鬓边珠翠花2,小珠翠梳1双,金云头连三钗1,金压鬓双头钗2,金脑梳1,金簪2,金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都用金。衣服为长袄、长裙,质料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长袄镶紫或绿边,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看带用红、绿、紫,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长裙横竖金绣缠枝花纹。


二品礼

服,除特髻上少1只金翟鸟口衔珠结外,与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与一品同。


三品礼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1,后鬓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云霞孔雀纹。钑花金坠子。褙子上施金绣云霞孔雀纹。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衔珠结。长袄,看带或紫或绿,并绣云霞孔雀纹,长裙横竖襕并绣缠枝花纹,余同二品。四品礼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只金孔雀,此外与三品同。四品常服与三品同。

五品礼服:特髻上银镀金

鸳鸯4,口衔珠结。正面珠翠鸳鸯1,小珠铺翠云喜花3朵,后鬓翠鸳鸯1,银镀金云头连三钗1,小珠帘梳1,镀金银簪2,小珠梳环1双。霞帔上施绣云霞鸳鸯纹,镀金银钑花坠子。褙子上施云霞鸳鸯纹。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鸳鸯3,镀金银鸳鸯2,挑珠牌。鬓边小珠翠花2朵,云头连三钗1,梳1,压鬓双头钗2,镀金簪2,银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皆银镀金。衣服为镶边绣云霞鸳鸯纹长袄,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礼服:首饰特髻上翠松三株,银镀金练雀4,口衔珠结。正面银镀金练雀1,小朱翠花4朵,后鬓翠梭毬1,翠练雀2,翠梳4,银云头连三钗1,珠缘翠帘梳1,银簪2。衣服绫或罗、绸、绢大袖衫,绣云霞练雀纹霞帔,钑花银坠子。褙子上施云霞练雀纹,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镀金银练鹊3,又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镯钏皆用银。衣服为有边长袄,紫或绿绣云霞练鹊文看带,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礼服:首饰为小珠庆云冠,银间镀金银练鹊3,又银间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银间镀金云头连三钗1,银间镀金压鬓双头钗2,银间镀金脑梳1,银间镀金簪2。衣服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绣缠枝花,钑花银坠子,褙子绣摘枝团花。及襟侧镶边绣缠枝花长袄,余同七品。(摘自摩登先生网: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其实,乌纱帽是古代一种官帽,首先产生于东晋,那时乌纱帽并非官员特有,它不分贵贱,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为官帽。《唐书·与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帽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的某些行业着装。



https://www..com/s?tn=25017023_5_dg&ch=1&ie=UTF-8&wd=%E5%90%84%E7%BA%A7%E5%AE%98%E5%91%98%E7%9A%84%E5%AE%98%E6%9C%8D%EF%BC%8C%E5%AE%98%E5%B8%BD%E6%9C%89%E4%BB%80%E4%B9%88%E5%8C%BA

与帽子帖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紫色背带裙搭配什么外套好看 浏览:113
校服裤子怎么改不夸张 浏览:574
格子大衣里面穿什么衣好看吗 浏览:360
哪个品牌的男装衬衫最好 浏览:769
乌兰浩特节日童装批发 浏览:157
快乐大本营武艺穿裙子那一期 浏览:364
女装旗袍自拍 浏览:43
裙子长度度图解 浏览:847
古驰女用皮带要多少宽度 浏览:760
裤子有铁锈怎么去掉 浏览:832
苏州旗袍篇 浏览:125
贝贝乐童装销售公司地址 浏览:39
多功能夹克外套多少钱 浏览:522
essentials卫衣正品多少钱 浏览:414
学子们穿自主设计校服自信走秀 浏览:466
妈妈穿女儿的校服 浏览:353
问道帽子满力量多少钱 浏览:639
白色羽绒服配什么包 浏览:916
蓝色大褂配什么裤子 浏览:734
灵武市靓衣阁精品女装店 浏览:242